• 42.04 KB
  • 2021-11-20 发布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教案 (30)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学生先后介绍李白)谁来背一首他写的诗?(指名分别背一首李白的诗)‎ ‎2.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楚江(chǔ) 孤帆(左边是“孑”)‎ ‎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长江、孤帆、太阳等)‎ ‎2.前两句诗中的“断”“开”“回”这三个字好在哪里?(“断”“开”两个字将天门山夹江对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写出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在诗人笔下,长江显示出了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回”字则描绘出了万里江河受到山峰阻挡而回流时的翻滚咆哮、变化无穷的情境,衬托出山的奇险。)‎ ‎3.后两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青山相峙而立;孤帆乘风破浪)结合你的想象说一下“出”“来”二字妙在哪里?(动态美,喜悦之情)‎ ‎4.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磅礴气势。‎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和美好的图景啊!‎ ‎2.背诵并默写古诗。‎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利用多媒体展示杭州西湖的图片。‎ ‎2.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西湖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没有去过西湖的同学,你们在书上或电视上看到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诗题,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潋滟(liànyàn) 雨亦奇(yì) 初(左边是“衤”)‎ ‎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等来理解字意、词意,讲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5)熟读成诵。‎ ‎2.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学习小组交流,适时引导。‎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引导学生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再讲解诗意。(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一次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其中一首。)‎ 四、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这还远远不够。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领略到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呢?‎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朗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根据教师划分的节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押i韵)‎ ‎(2)学生汇报想象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欣赏到了怎样的西湖?指导学生围绕景物充分想象画面。‎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课件展示美女西施,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导学生积极联想,体会诗人用“西子”淡妆、浓妆的两种美貌来比喻西湖的晴、雨时表现出的不同之美,妙不可言。(明朗之美 迷蒙之美)‎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迷茫缥缈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的细雨,共同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意境呢?‎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6)学生自由背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歌。‎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美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诗题)‎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分别与柳宗元、白居易并称“刘柳”“刘白”。刘禹锡的诗以律诗、绝句最为出色,风格雅健清新。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竹枝词》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镜未磨(mó) 白银盘(pán) 未(上横短,下横长)‎ ‎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一)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3.指名试着说一说诗歌大意。‎ ‎(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多么和谐,无风时平静的湖面,如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4.齐读古诗。‎ ‎(二)《望洞庭》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由此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景物?(生:湖、秋月)(板书:湖、秋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怎样的秋月?试着描述一下画面。(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指生读,师评价)‎ 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想到了什么?(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2)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是什么样子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板书:比喻)‎ ‎(3)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 ‎(4)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又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让湖面看起来是朦胧、迷蒙的,给人安静平和的感觉。)‎ ‎(5)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你会想到什么呢?‎ ‎(欣赏图片)夜晚,月光照在湖面上,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两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 ‎(2)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诗中的哪个字能概括出来?(翠)‎ ‎(3)诗人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白银盘、青螺)‎ ‎(4)你觉得这两句诗妙在哪里?(想象,比喻,奇思壮采)‎ ‎(5)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由此想到了银光闪闪的银盘;紧接着,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一枚青螺。)‎ 师小结: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6)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读了这两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热爱、赞美)‎ ‎4.全诗小结。‎ 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想象奇特,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5.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多种方式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与同学交流。‎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山水相映 热爱祖国山河 望洞庭湖、秋月——和比喻——观察山、水——想象景色迷人 ‎1.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学习古诗词,应反复吟咏诗句,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语言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