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14 KB
- 2022-04-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我锻炼我健康――统计”单元,给五年级学生进行的拓展课“平均数的再认识”。【相关课程标准陈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充分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生成”知识。“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核心素养】数据分析观念、合情推理、数形结合【德育渗透】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全面缜密、有理有据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求真求实【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学习时初步感受了平均数的意义,利用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本课是在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我们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设计了这样一节课,引导学生继续认识平均数,从而明确四点:一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具有代表性;二是平均数会因为某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灵敏性;三是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四是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并非万能的。本课的学习,旨在从更深一个层次展现平均数的实质,最终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为后续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铺垫。【学情分析】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四年级学过《平均数》。五年级学生对于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是熟练的,同时有一定的抽象理解能力了。已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感知事物的目的性和准确性都有所增强,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平均数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有较为稳定的心理基础作为保障。【教学目标】1.在倾听与对话中重构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平均数具有虚拟性、灵敏性等特征。2.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价值。3.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数感,培养数据分析观念,通过课堂对话、合作讨论提升与人交往、敢于思辨、善于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拓展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价值。【教学难点】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量,而是一种统计和比较的量,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集中趋势,具有虚拟性、灵敏性等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评价】1.针对目标1评价任务:在“情景感知”中,借助操作、观察、比较、演示等方式重构平均数的意义。每个学生至少举出生活中1个以上平均数具有虚拟性、灵敏性等特征例子。评价方式:全班交流时倾听,师生互相点评。2.针对目标2评价任务:结合套圈比赛、考试水平、应聘建议等数据分析,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价方式:师生在交流时倾听、评价。3.针对目标3评价任务:在“套圈比赛、考试水平、应聘建议”等问题分析中,针对部分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到位的情况,合作探究,借助图示分析概括理解。评价方式:小组讨论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分享原有经验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均数的知识?下面来回忆一下。教师倾听学生汇报,相机发问,学生相互补充,形成板书。【设计意图:从理解再认识的意思开始直接引入课题,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唤醒已有知识,对接已有经验,为“平均数的再认识”做好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准备。】二、套圈比赛,平均数的虚拟性和灵敏性1.复习平均数的基本算法。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设计意图:从教材上熟悉的套圈情境引入,易于被学生接受。在比较“谁套得准一些”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复习了平均数的公式计算方法和“移多补少”法,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2.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男生组的数据,两个7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女生组的数据中并没有6,6是从哪里来的?表示什么?平均数一定会和一组数据中的某个数相等吗?【
设计意图:教学有时候并不需要苦心孤诣地设计新奇的情境,而是在已然熟悉的情境下获得一种陌生感,即“熟悉的陌生感”。而这些感觉的获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引领课堂的进程,引发并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两个7有什么不同”、“6是从哪儿来的”这两个问题很好地将学生引向对平均数虚拟特征的探索。】3.理解平均数的灵敏性。一个女生小声说“套圈比赛不公平”,你知道她是怎么样想的吗?(1)讨论男生增加1人的情况。男生增加1人,女生一定会赢吗?一定输吗?课件出示。现在男生套圈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个?是怎么回事?(2)讨论女生增加1人的情况。增加一个女生,男生一定输吗?一定赢吗?课件出示。现在女生套圈的平均成绩变成了多少?怎么回事?(3)引导出平均数的灵敏性。男生套圈的平均成绩由7个变成了6个,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女生套圈的平均成绩又由6个又变成了7个,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4)体会统计结果的随机性。
王英套中几个以上,女生就能赢?什么时候会输?什么时候打成平手呢?【设计意图: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这是它的灵敏性(易变性、不稳定性)。事实上,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据值发生变化,或者增减数据,几乎都会引发平均数的变化。教师将学生置于认知冲突中,不断冲击学生原有的认知,使学习充满了惊奇、诱惑和挑战。特别是设置的“大问题”:“女生一定会赢吗?一定会输吗?”很好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并适时地对自己的思考方向进行调整和纠偏。】三、考试水平,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丁丁在这场数学考试成绩还可以,猜猜他考了多少分?学生猜测。其实,他考了95分。丁丁班级这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是93分,按分数段统计如下。你来选一选各个分数段的人数。说一说你的道理。60分以下();60~79分();80~89分();90~100分()。(A)1人(B)2人(C)5人(D)39人【
设计意图:从丁丁的考试分数引入,在“考的不错”与“考的不太好”之间不断自我质询,明确了“比较对象”的重要性,也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和比较的量。同时,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一概念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并未涉及,教师引领学生猜测、观察、推理,应用信息技术呈现“分数分布情况点子图”,给予人很强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也拓展了平均数的意义。】四、应聘建议,平均数背后有故事丁丁放学回家,看到叔叔和爸爸在商议应聘的事情。你建议叔叔去哪家公司应聘?课件出示:平均数虽然代表某种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但其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作决策时,有的时候可以参考平均数,有的时候只看平均数并不合适,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对待。【设计意图:人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学以致用”的怪圈,“应聘建议”无疑是一种纠偏。在教学现场,教师只是提出问题,稍加点拨,把时间和空间都交还给学生,学生们相互辩驳,相互补充,真正做到在复杂情境中辩证地看问题,达成了教学预设:平均数可以用来统计和比较,但并非万能,将学习引向一个新的维度,达到了进阶的层级。】五、服务水平,平均数的综合应用
丁丁家附近有一家汽车4S店,接待员的服务水平可以分成5个等级:(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很不满意小张和小李是汽车4S店的两名接待员。小张接待了6人,所获得的评价是A、C、C、B、A、B;小李接待了5人,所获得的评价是A、B、A、C、B。请问:小张和小李谁的服务水平更好一些?【设计意图:学生置身于复杂现实情境下学习,有助于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汽车4S店这个真实情境里,学生遇到了较为复杂的问题:“谁的服务水平更好一些?”这得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问题解决,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比较和计算。从教学现场看,学生采用了排序和转化的策略去面对这一个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积累了相关数学活动经验。】六、读故事,谈感想。师:请读读这个小故事,一会儿交流你的感想。
【设计意图: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是否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一环节,旨在关注学生的“知道怎样思维”。】七、课堂小结,明确“新”在哪里师:回到今天学习的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你认为平均数是怎样的一个“人”?生1可能交流:平均数是会忽悠人的等人”。生2可能交流:平均数是会分的“人”。生3可能交流:平均数是比较公平的“人”。生4可能交流:平均数是接近实际的“人”。平均数是讲规则的“人”!平均数是特别神奇的“人”!师:是呀,平均数特别神奇,就好像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诸葛亮姓什么呀?生可能交流:姓诸。
师(笑了笑),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所以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所以呀,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而是算出来的数。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留待我们以后继续学习、探索。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设计意图:把平均数比作一个人,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地思维去总结,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结合之前进行的学习,想到平均数是最公平的人,想到平均数是会忽悠人的“人”,是特别神奇的人等等。教师适时启发,与学生进行交流,把平均数和诸葛亮比较,重点强调“平均数不姓平,姓平均”,形象地告诉学生:“平均数是算出来的数。”结尾精练的总结,给整节课画龙点睛,赋予了数学鲜活的生命,让平均数这样一个“人”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地学习是很兴奋的,在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下,他们发出了会意的笑声,而且在笑过之后,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意义。】【总体设计思路】“平均数再认识”是教与学的一次挑战。1.追本求源,拓宽知识。
查阅相关资料,大多数教师在强调要从平均数的算术意义走向统计意义,几乎还没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呈现“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本节课旨在从平均数概念的本源出发,精心设计教学,从学生熟稔的考试分数引入,巧妙使用分数分布点子图,直观地将抽象的数据和概念呈现在学生眼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突破了教学的局限,拓宽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小学数学教学的触角该进一步往哪个方向伸展?该伸多长多宽?“平均数的再认识”这节课提供了一种范例: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葆有儿童的立场、视角,就不会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出发的地方。2.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平均数的再认识”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样态。“平均数的再认识”一课恰是其深度学习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与展示。使课堂活起来,必须得有鲜活的学习材料、灵活的教学设计、活泛的思维和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活泼的生长。在教学现场,很容易能体会到上述几点。特别是用心提炼和呈现的“大问题”,引领学生置身于复杂现实情境下,与已有知识产生冲突,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调配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学习,产生了新的认知,获得了新的平衡。总之,本节课真正做到了儿童思维被激活、创造激情被点燃,真正做到了为深刻理解而教、为儿童的学习力自由生长而教。
相关文档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可能性 北京2022-04-066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小数的意义 2022-04-063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小数的性质 2022-04-062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线段、射线和2022-04-063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三角形的内2022-04-0611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小数除法 2022-04-068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三角形的内2022-04-067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三角形的认识2022-04-029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方阵问题 北2022-04-028页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三角形的内2022-04-0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