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 MB
  • 2021-11-20 发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个数的几倍多》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18页信息窗3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含义,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这种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体会“先乘后加”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 ‎4.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欲望,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含义,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这种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 难点: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直尺、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热闹的体育课。看,同学们正在快乐的转呼啦圈,其中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示情境图。)‎ ‎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找出信息,提出问题。教师可这样引导:‎ ‎1.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你还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可找到的数学信息有:‎ ‎(1)一年级转呼啦圈的有18人。‎ ‎(2)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 ‎(3)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取数学信息,让学生把信息完整地叙述下来,教师板书。‎ ‎3.质疑: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1) 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2) 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针对本节内容,教师选取“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进行板书。带着问题和学生一起探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分析解决“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问题。‎ ‎1.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1)探索整理信息的方法。‎ 引导学生针对数学信息和问题,探索整理问题的方法,可适当提示,(我们在学习倍数时,采用摆小棒或摆方块的方法帮我们理解了题意;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用贴纸条的方法帮我们理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找准数量关系,从学生已学旧知入手,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明确整倍的数量关系,进而小坡度地引出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画圆圈、摆小棒、画线段图等。‎ 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和纸笔,先独立思考,并且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相互评价,质疑对话。‎ ‎2.优化方法。 ‎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画线段图是分析问题的好方法。‎ ‎3.规范画法:‎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在黑板上示范画图,规范画法。‎ ‎(1)一年级转呼啦圈的有18人用一条短的线段表示出来, ‎ ‎(2)再画转呼啦圈的二年级人数,表示转呼啦圈二年级人数的线段画在下面,起点要和表示一年级人数的线段对齐,也就是上、下线段左端对齐,先画一段和一年级人数一样长的,表示一年级人数的1倍,接着画,总共画出这样的2段,意思是一年级人数的2倍,再画出比一年级人数的2倍多出的5人。‎ ‎(3)先用大括号标出已知信息:18人、多5人,‎ 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是指的哪一段呢?‎ ‎(4)再用大括号标出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加上问号,这就是问题。‎ 像这样用线段整理信息的方法,在数学上被称为“线段图”。指名说出线段图表示的意思。 ‎ ‎4.解决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线段图,想一想,要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年级人数的2倍,再算多出来的5人。‎ 师:也就是先算18的2倍,再加上多出来的5。会列算式吗?请你做在练习本上。‎ 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并指名板书:‎ 分步算式:(1)18×2=36(人) 36+5=41(人)‎ 综合算式:(2)18×2+5‎ ‎ =36+5‎ ‎ =41(人)‎ 答: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41人。 ‎ 师生共同评价这两种做法,并鼓励学生了综合算式计算。‎ 质疑:在这个18×2+5算式里,有乘法,有加法,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 预设: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因为要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就要先算出18的2倍是多少,也就是先用18×2.‎ 温馨提示:像这样的算式,计算时应该写脱式。‎ 质疑:刚刚我们根据“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求出了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是41人,实际上我们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解决的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 的问题。(表扬能总结出来的同学,如果学生总结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得出。)‎ 对,实质上就是解决的“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 的问题。(板书“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作为课题)‎ ‎(二)分析解决“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问题。‎ ‎1.解决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2.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质疑: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整理信息?想一想,如果用线段图来整理信息的话,先画谁呢?该怎样画?‎ 小组汇报:‎ 先画一小段表示:一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18人;‎ 再画出3段和一年级人数一样长的,表示一年级人数的三倍。再去掉一小段的一部分。‎ ‎3.解决“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在班内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相互评价,质疑对话。‎ 分步算式(1)18×3=54(人) 54-2=52(人)‎ 综合算式(2)18×3-2‎ ‎=54-2‎ ‎=52(人)‎ 答: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52人。‎ 师生共同评价这两种做法,并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 温馨提示:像这样的算式,计算时应该写脱式。‎ 质疑:刚刚我们根据“一年级转呼啦圈的有18人,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又求出了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52人,谁知道我们又解决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预设:解决的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 的问题。(学生能很快总结出来)‎ 对,实质上就是解决的“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 的问题。(补充完善课题)‎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同学们,通过解决二年级和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这两个问题,我们发现“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 的问题共同之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相同的都是:先求一个数的几倍。‎ 不同点就是:“几倍多几”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倍之后,再加上多的部分;“几倍少几”则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倍之后,再减去少的部分 ‎2.解决“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这类题的整理信息和解题步骤,先让学生试着回答,教师最后做概括总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1)读懂题目,找到信息。‎ ‎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 ‎(3)整理信息,画线段图。 ‎ ‎(4)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得都很好,你们敢接受考验吗?‎ ‎1.多媒体课件出示。‎ 引导:由线段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我们求的是什么?(让学生读懂图意,弄清要解决的问题.而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只有线段图没有文字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的能力,以及将形转化成文字的能力;巩固“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多媒体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19页第3题。‎ ‎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意,弄清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指两名成绩略差的学生进行板演,可检查学生对线段图理解的情况.)‎ ‎3.多媒体课件出示 一筐大枣重25千克,一筐石榴的质量比一筐大枣的3倍少15千克。一筐石榴重多少千克?‎ 学生尝试画出线段图。‎ 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汇报。集体更正答案,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巩固“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了解有关于生活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老师多大了?‎ 老师的年龄和你的年龄有联系。老师的年龄比8岁的4倍小1岁,比9岁的3倍大4岁。想一想,算一算,老师今年多大了?‎ 学生汇报。‎ a.8×4-1=32-1=31(岁)‎ b.9×3+4=27+4=31(岁)‎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老师的年龄,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本节课知识点的实用性,让学生感觉我们在学有用的数学。)‎ 五、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1)知道了“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都是先求一个数的几倍,再求多几或者少几的数。‎ ‎(2)画线段图的确是一种分析数量关系的好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板书设计: ‎ 求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 一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18人 18×2+5‎ 二年级比一年的2倍多5人 =36+5‎ 二年级转哗啦圈的有多少人? =41(人)‎ ‎ 答: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