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00 KB
  • 2021-11-20 发布

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5 年秋) 一.基本情况 四年级共有 21 名学生,其中成绩较好地约有 18 人,这部分学生头脑灵活、爱动脑筋、 学习方法好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的约有 15 人左右,这部分学生也比较聪明, 只是学习上比较懒惰,不太注意积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兴趣差的约有 5 人,这部分学生底子较差,学习态度不踏实,自卑心理严重,学习积极 性不高,需要想办法改善他们存在的消极学习问题。 二、教材简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 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 标和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 和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精神,全面 推行素质教育。 本册教材注重各部分的知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能力和演 示能力,一共 21 课,分四个部分: 一、旗杆和影子(1——5)课,涉及简单机械,方向和影子; 二、寻访校园的动植物(6——10)课,内容涉及到动物的观察与探究; 三、明天的天气(11——17)课,内容以风雨为主线; 四、我们在校园运动(18——21)课,内容都是让学生从运动入手探究人的身体的科学 奥秘。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校园动植物的研究,对所采取的探究方法加以总结、丰富、发展,并不断运 用到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2、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天气去认真地观察、研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探索其中的奥秘, 感受身边处处有科学,进而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与研究,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对数据分析与综合等 方面的能力。 4、引导学生获取有关天气的科学奥秘,了解风雨的形成。 四、教改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2、加强观察、实验、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3、大胆放手,以学生为主体。 4、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5、实施实验操作。例如:说明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声音的产生,蒸发、沸腾、凝结 等的实验。 6、注意通过实验发展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能力。 7、让学生多动手,亲自实验广泛合作讨论。让学生多联系实际,并且将实验应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进度表 单元 课 题 节次 合计节次 1、我们又长大了 2 一、旗杆和影子 6 2、升旗台在哪里 1 3、国旗是怎样长起来的 2 4、旗杆的影子 1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1 自由研究 1 二、寻访校园里的动植物 8 6、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2 7、观察一棵树 1 8、小动物的家 1 9、观察蚂蚁 2 10、更多的小动物 1 自由研究 1 三、明天的天气怎样 9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 12、追寻风的足迹 2 13.是谁制造了风 1 14.云的观测 1 15.下雨啦 1 16.雨下得有多大 1 17..明天的天气怎样 1 自由研究 1 四、我们在校园里运动 6 18.运动前后 1 19.运动与呼吸 2 20.运动与心跳 1 21.运动与大脑 1 自由研究 1 1.我们又长大了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 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 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准备: 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变化?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 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 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 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 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 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 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 2.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 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 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 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 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 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 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 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 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 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备注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 比较。 3.能根据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 4.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5.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滑轮产品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滑轮组。 教学准备: 1.教具: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2.学具: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 1 个,细线 1 根,滑轮 2 个,测力计 1 个,装有滑轮的 窗帘模拟装置。 第 1 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到可 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 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安装在这里 起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 支架上组成的机械。 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演示升旗 和提重物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 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 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 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种改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P6 砌墙图。 2.思考: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4.请一位学生口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后动手实验。 5.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备注 使工作更加 便利。 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 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 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 幕布又能合拢。 第 2 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这节课我 们探究一下动滑轮,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它能不能改变方向?能不能省力?请同学们猜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学生口述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 30 千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 知识来帮助他一下?(指名回答) 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 3 楼上。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 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 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 一个名字:滑轮组。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 点? 2.学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 力的方向。 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4.旗杆的影子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 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3.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 规律。 4.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的。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 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 2.出示图片 P9,让生思考并回答: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求学 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 2.各小组汇 报研究计划。 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 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 要再修改方案。 3.观察记录小组将观察记录数据通报给全班,所有学生可以定时参加。 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 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根据自己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 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 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 结果真写在 P10。 2.教师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3.教师利用挂图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体和影子”,让学生辨出早,中,晚来,并说 明理由。 4.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规律呢?”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若讨论不出, 教师可做模拟实验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解释。 3.学生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情况在 P12 图中画出。同学之间交流检查,如有意见 不同可开展讨论,直到统一意见。 4.小组讨论交流: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 三.观察记录。 1.师问:“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 判断? 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 3.小组汇报制订的研究计划和方案,相互交流和完善。 4.实际观测记录,填 P12 空格。 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 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 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 什么自然奥秘?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升旗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合理改进后才能运行自如,工作更加方便。了解 生产生活中的所有先进工具和设施都是在不断改进中逐步完善的。 2.能从“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等角度对升旗设施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 识和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的大致思路,利用测量工具验证自己的推断。 3.培养学生爱提问,敢想象,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各类粗糙程度不同,长短不一样的线绳;各种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一样的铁杆及铁架台底 座;各种大小不同,轮轴两边缝隙大小不一样,运转灵活程度不一样的滑轮;润滑油,钩码, 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让学生先回忆一下我们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情景。 2.提问:你们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发现我们学校的升旗台和升旗设施有什么工作不方便, 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生答,板书要点。 二.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比如:升旗手升旗时十分费劲,线绳有时被卡住无法升国旗,升旗时有听到“吱呀吱呀”响 声,红旗在上升过程旋转卷叠起来等,分别是升旗设施的哪部分出了什么问题? 2.学生各抒已见。 三,制定研究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 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引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已的方案。 四.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学生有的在室外旗台上考察;有的室内自由选择 所需材料,设计模拟实验进行类比验证。 2.教师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 五.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 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它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 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六.经学校写书面建议。 1.让学生以个人的身份或以学习小组的身份针对升旗设施出现的问题,给学校写书面建 议。 2.课外实验:你觉得升旗设施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的,课外可继续研究,发现的问题及问题 处理办法可以写成书面文字交给教师或学校领导。 6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 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 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1.导人新课。 谈话:(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 们的校园生机勃勃。你知道吗?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从今天开始, 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 2.交流关于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 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 不出名称,可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作适当指导。) 3.小组讨论,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 (1)小组讨论,做寻访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学生完善计划。(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 的,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 ①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②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 要不要记录?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 供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①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 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②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 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 4.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 (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坚持做 好观察记录) 第 2 课时 1.交流。 你们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 式。) 2.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分 类的方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 (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3.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 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 (2)学生观察:从图中看懂了什么?(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 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 (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 4.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 (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 (2)你还有什么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有的动物需 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 土等等。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 5.活动小结。 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的方 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7 观察一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准确、完整地知道一棵树的主要特点。 2.能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树的某些部分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对树的观察结果。 4.用实际行动爱护树木,呵护它的成长。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对每个观察小组的观察对象做一个大致分工。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蜡笔或油画棒、白纸。 3、小组活动材料:软尺、小尺子、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植物,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熟 悉的一棵树,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树。然后,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猜猜他说的是什 么树。 (2)学生思考,展开游戏。 (3)提出问题:怎样进一步观察这棵树? 2.讨论观察计划。 (1)讨论:我们还可以观察树的那些内容?用什么方法观察?需要什么观察工具?怎样把观察结 果记录下来? (2)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内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 教材列举的三个方面。适时评价,鼓励学生中有创意的想法。) (3)实施完成观察计划,并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3、观察一棵树。(室外活动) (1)划分观察区域,领取观察工具。 (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②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③注意安全; ④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 帮助和支持。 (4)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 4.给树做张“身份证”。 (1)小组研讨:“身份证”上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制作“身份证”? (2)小组活动:设计个性化的“身份证”。 (3)展示、评价各组的作品。 5.认养一棵树。 (1)谈话:我们都是爸爸妈妈呵护的快乐宝贝,校园里的小树,谁来呵护它们呢? (2)师生商讨认养小树的责任和义务。 8 小动物的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 同的动物。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2.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 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在校园里做一次调查活动,估计一下学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动物的“家”,设想他们可 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划分好各小组的观察区域。 (3)准备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2.小组活动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镜、昆虫盒、小铲子。 (2)给动物做“家”的材料:纸盒、深色的布、土壤、小水壶等。 3.学生准备:糖果、饼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学记录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在本单元第 1 课时画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地方都发现 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小动物的“家”。 2.讨论探究活动计划。 (1)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动物的“家”呢?你知道它们 的“家”在哪里吗?(调动学生 现有的生活经验) (2)明确探究目的:观察小动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打算怎样去观察小动物的“家”。 (4)小组讨论:为了观察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 从工具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思考。) (5)指导做观察记录的方法。 3.小组活动:观察小动物的“家”。 (1)各小组领取观察工具,到活动场地,开展探究活动。 (2)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了解小组活动进程,分享学生的快乐,提醒学生及时记录 并注意安全。 (3)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用昆虫盒带回教室,然后整理观察记录表。 4.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1)小组汇报:我们观察了„„动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围是„„,它的“家” 的特点是„„,我们还观察了„„。(给学生一个描述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有 条理的描述性语言。) (2)比较:这些小动物的“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 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 的特点。) (3)讨论:为什么它们的“家”各不相同呢?能让它们交换一下居住地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4)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5)小组讨论:你知道动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 眠、保护色、拟态等。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5.课外拓展:给动物做个“家”。 小组活动:根据小组选择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小动 物设计一个家。 (这个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活动,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都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然后选择一个单位时间进行交流。) 9 观察蚂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 对足。 2.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3.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4、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5、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6、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说明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课件或挂图。 2.学具准备:昆虫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净的毛笔、放大镜、羽毛、白纸、水槽、石头、水 果、饼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签或火柴棒。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1.导人。 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它现在过的好吗?同学们想不想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呢?看望老朋友可别 忘了带上它喜欢的礼物,蚂蚁喜欢吃什么呢?(把蚂蚁当做老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学生对蚂蚁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携带礼物既是日常礼仪又为后面的观 察做准备。) 2.你还记得蚂蚁的家吗?还能找着蚂蚁的家吗?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蚂蚁 的生活地点,寻访蚂蚁的栖息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3.蚂蚁的邻居住着哪些动植物?蚂蚁与它们相处得好吗?蚂蚁的家门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 们对蚂蚁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了解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看,小蚂蚁正在家门口玩耍,它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拿出我们的礼物,看看谁的礼物最 受蚂蚁欢迎?(让学生观察蚂蚁的食性及偏好。) 5.我们的礼物太丰盛了,蚂蚁怎样享用这顿美食呢?吃不完的食物它们是怎样带回家的?(观 察蚂蚁吃食物及搬运食物。) 6.我听说蚂蚁最爱学习,特别擅长书法,我们请蚂蚁给我们题几个宇,好不好?(将事前准 备好的白纸拿出来,放在蚂蚁窝边,白纸上事前用蜂蜜写上“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一 环节利用蚂蚁的食性写字,既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教育了学生。) 7.我们已经看望了操场上的蚂蚁,老师想邀请操场上的蚂蚁陪我们一起到花坛上的蚂蚁家 做客,好不好?怎样不伤害蚂蚁,并把它请到花坛上?(这一环节着重研究蚂蚁的种群关系, 如果操场上的蚂蚁不受欢迎,别忘了将它们送回家。) 8.快下课了,同学们邀请小蚂蚁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同学们想一想,请回去住在哪里? 用什么去招待蚂蚁?(下课前捉蚂蚁,喂蚂蚁,一方面进一步深入观察蚂蚁,另一方面为下一 节课做准备。) 第 2 课时 1.导人。 小蚂蚁在同学们的家里做了几天客,它们住得习惯吗?请同学们谈一谈喂养蚂蚁的过程中有 哪些有趣的事情? 2.了解蚂蚁的外形。 (1)上一节课蚂蚁送给同学们一幅书法作品,这一节课蚂蚁听说同学们的画画得好,想请同 学们给它画一张全身像,看哪位同学画得最像。(让学生凭印象给蚂蚁画全身像。) (2)画画得像不像呢?我们与真实的蚂蚁比较一下,怎样才能看清楚蚂蚁的真面目呢?这个爱 动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静一会呢? (3)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块石头,让石头在水面上只露一个小尖角, 把蚂蚁放置在石头的尖角上,用放大镜观察。) 投影或实物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 (4)通过投影,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实物的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 里画得不像?在点评中让学生认清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几只眼睛?几只触角?几条 腿?它们分别长在蚂蚁的什么位置? (5)学生交流后,对蚂蚁的形体结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请一位同学再画一只蚂蚁,其他 同学补充和修正。 (6)小组合作,做一个蚂蚁模型。(展示、评价作品,进一步认识蚂蚁的形体结构。) 3.课堂小结。 、 通过对蚂蚁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 10 更多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叫做昆虫。 2、经历比较、分类、找共同特征的过程,通过比较给事物分类。 3、经历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 4、形成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各种小动物的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捕捉一些小动物供课堂上观察。 教学过程 1.导人。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蚂蚁,谁能说一说蚂蚁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复习蚂蚁外形的特 点,为学习新课打基础。)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2.比较蚂蚁和其他小动物。 (1)小组活动:观察课前捉到的小动物,把它们和蚂蚁进行比较,看看会发现什么。(这个观 察、比较的环节也可以用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用实物观察。) (2)交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3)分类。把与蚂蚁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在这个过程中,蚯蚓和蜗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 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认为蝴蝶、蜻蜓有翅膀,蚂蚁没有,它们不是一类,教师要引导学生 观察更多的特点,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点呢?”) 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1)小组讨论:把外形和蚂蚁相似的动物和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外形有哪些共同特 征。 (2)学生交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3)教师讲述: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 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书上。 4.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1)说一说,你们今天捕捉到的小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为什么?(学生做出判断时, 一定要提醒陈述理由,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师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虫, 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5.拓展。 (1)除了昆虫,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动物?(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鱼。前三类学生已经学过了。) (2)动物世界多种多样。你认为,这些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习性的动物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环 境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应该爱护动物。) (3)课外观察:搜集更多的小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并试着给它们分类;继续关注校园里的小 动物们,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校园里的各种动植物,观察并探究它们的特点。 2、能针对一些动植物的特点,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本单元自由研究活动的主题。 校园动植物探秘 二、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1、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及内容。 研究课题可以是关于动物的,也可以是关于植物的,还可以是关于动植物关系的。 2、师出示部分研究课题,学生将小组讨论结果与教师提供的课题相结合,确定本组的研究 课题及内容。 如:1)校园植物用途的调查 2)植物的特点与环境的关系 3)蚂蚁会游泳吗? 4)蚂蚁 有视力吗? 5)植物和动物的关系 三、学生分组制订研究计划 1、研究准备。 2、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四、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学生围绕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分类、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动植物进行研究, 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五、各小组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师生共同评议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气温. 2.知道气象站是怎样测量气温的. 3.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4.能根据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5.在测量气温时能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卷尺,气温统计表(用于统计学生室外测量的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用的表格.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将故事:小明的学校原来决定星期三开运动会,没想到星期三那天却下起雨来了.小 明对小红说:“真扫兴!今天的运动会被雨给搅了,明天的天气不知道好不好?”小红说: “我们要是会预测天气就好了!” (2)教师提问:“关于预测天气,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 巡视) (3)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2.探讨,释疑 (1)提问:什么是气温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 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重要内容。 (2)估计教师里的气温。 (3)出示温度计,讲解怎样使用温度计,教师演示。 (4)分发温度计,学生分组测量。 (5)交流测量结果,说说哪些同学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接近。 (6)教师提问:“室外的温度与室内的温度一样吗?” (7)教师讲解到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 (8)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温度计,卷尺,分别到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树荫下, 水泥地面等地方测量气温,教师巡视指导。 (9)学生表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年-----月-----日-------时 地点 教室里 树荫下 走廊里 草坪上 操场上 水泥地面 温度计离地 面的距 离 温度(℃) (10)比较用哪个气温代表学校里的气温更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 (11)阅读小资料。 (12)讨论:如果没有百叶箱,应该把温度计放在什么位置册气温? (13)学生选择一个位置测量起问并做好记录。 (14)交流测量结果。 3.学习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 (2)讲解制作曲线图的方法。 (3)学生绘制曲线图。 (4)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统计图比较分析:这段时间里,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 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气温是多少? 4.总结与拓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提问:每天的同一时刻测量气温,做好记录,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吗? 5.作业: 做一周内每天同一时刻气温曲线图。 五,教学后记 12.追寻风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以及八个风向的表示方法。 2、知道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 3、能观察记录风向和风力。 4、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5、 体会到观测风向和风力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电风扇,制作好的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学具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卡纸,胶水,缝衣针,小木棍,指南针等。 制作风力计 的材料:小铁钉,棉线,量角器,泡沫,大头针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除了学习观测天气外,还要学会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 以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追寻风的足迹,观测风的方向,探究风 的奥秘。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认清风的方向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感受到有风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出示八个方位图,提问:如果旗帜向南飘,会是什么风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黑板 上板书) 教师解释: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从什么方向吹来就叫什么风。比如,从北方吹来就叫北风;从东北 方吹来就叫东北风。 制作风向标 教师讲述: 为了准确测量风向,气象台是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 出示风向标的图片------各式各样的 风向标。 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片制作风向标。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教师:同学们的风向标做得很漂亮,到底好不好用呢?让我们先测试以下。(教师将学生做 的风向标在电扇风中测试) 提问:为什么有的风向标灵敏度高,有的不高呢?与风向标兵 后面的开叉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探究)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了风来的方向,可是是什么风呢?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指导学生制作 “米”字形的方位图,并用指南针确定方位) 提问: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风向标呢? 测 量校园里的风向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方测量风向,记录下来。 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解释,小结: 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影响风向的因素很多(风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我们可以在开 阔的地方或高处测量风向。 课后实践活动 测量某一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变化? 测量晴天和阴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不同? 教学 后记: 13 是谁制造了风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2、会做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3、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风的成因实验器(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 2、演示用材料:扇子、纸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人。 谈话: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和风力计观测了这几天的风向和风力了吗?你们在观测时是 否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 2、思考讨论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制造风的,产生风的原因是什么。 (1)演示用扇子扇风,提问:摇扇子,我们就能感觉到有风,这是什么原因? (2)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能产生风?是什么原因? (3)我们用身边的物体能“制造”出风吗?请大家试一试。 (4)学生分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 的讨论之中。 (5)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 第二课时 3、研究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问:自然界里也经常刮风。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呢? (2)做模拟实验:风的成因。 ①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 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 (5)分组讨论:在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它是怎 样“造”出风的?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形成结论。 4、总结与拓展。 ( l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 2 )提问: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请你们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 流。 14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用云状和云量观测云。 2、知道云状的种类和云量的含义。 3、初步了解看云识天气谚语的含义。 4、会观测云状和云量。 5、欣赏云的美丽与神奇,体会到观测云的乐趣;意识到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云状和云量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人。 ( l )提问:不同的天气,云有什么不同? ( 2 )讲述:观测云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云的观测。(板 书课题) 2、学习观测云状和云量的方法。 ( l )谈话:怎样观测云呢?云状和云量是观测云的重要内容。 ( 2 )学生阅读教材上关于云状的分类以及图片。 ( 3 )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状的方法,讲解云状与天气的关 系。 ( 4 )学生阅读教材上云量的文字资料。 ( 5 )教师出示有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习观测云量的方法,讲解云量与天气的关 系。 第二课时 3、到室外观测云,记录云状和云量。 ( l )讲述:现在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到室外去观测云! ( 2 )讲解观测要求: ① 认真观测、做好记录。 ② 分小组进行观测。 ③ 遇到问题首先请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④ 轻言细语、不打不闹。 ( 3 )学生到室外观测云,记录云状和云量。教师巡视指导。 ( 4 )交流观测结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4、阅读看云识天气的谚语,了解其含义。 ( l )学生阅读教材上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 2 )学生说一说每句谚语的含义,教师简要讲解。 ( 3 )教师补充讲解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5、总结与拓展。 ( l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 2 )布置课外活动:搜集更多的与云相关的谚语,利用这些谚语帮助我们观测天气。 教学后记 15 下雨啦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2、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4、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杯、水;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 资料。 教学过程 1、导人。 ( l )谈话: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请大家想一想,下雨前、下雨中的情景是什么 样的? ( 2 )提问: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 l )教师演示: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 2 )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 3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4 )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 5 )小组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 6 )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3、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 l )分小组讨论:请你们联系上面的实验现象讨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把讨论 的结果记录下来。 ( 2 )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 3 )比较:我们的结论与实验前的想法一致吗? ( 4 )出示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 4、总结与拓展。 ( l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2 )布置课外探究:关于风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如海风、陆风、山谷风等,请你们回家 查找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16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知道判断雨的大小的方法。 2、知道什么是降雨量以及气象站测量降雨量的方法二 3、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 4、会用简易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判断雨的大小。 5、对判断雨的大小和用简易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等活动充满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雨量器、做好的简易雨量器、有关降雨最的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直口瓶子或塑料瓶去掉上面部分、纸条、胶带或固体胶、小石子。 教学过程 1、导人。 ( l )提问: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 2 )谈话:下雨了,雨下得有多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判断雨的大小的方法。 ( l )提问:请你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判断雨的大小的? ( 2 )阅读教材上的有关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资料。 ( 3 )说一说:怎样来分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 4 )出示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提问:画面上的雨下得有多大? 3、了解气象站测量降雨量的方法,学习制作简易雨量器。 ( l )谈话:雨的大小不同,降雨的多少也不同,气象站是怎样观测降雨的多少的呢? ( 2 )阅读教材上的有关文字资料和雨量器的图片。 ( 3 )讲解:降雨量及其计量单位。 ( 4 )出示雨量器,简单介绍其工作原理。 ( 5 )谈话:想自己制作一个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吗? ( 6 )出示制作好的简易雨量器,讲解制作方法。 ( 7 )学生制作简易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 ( 8 )展示并评价学生制作的简易雨量器。 4、总结与拓展。 (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 2 )布置课外观测活动:用自制的雨量器去测量降雨量并做好记录。如果你完成了两次 降雨量的观测,就涂亮智慧星。 教学后记 17 明天的天气怎样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知道人们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进步 3、能举例说明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4、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天气预报 5、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明天的天气进行预测。 6、意识到天气既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的视频资料或图片;先进的观测天气的手段和设备 的视频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人。 谈话: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测量气温、观测风向和风力、观测云状和云量、观 测降雨量,还知道了风和雨的成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几个关于天气的问题! 2、讨论天气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 l )谈话:我们首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 说明吗? ( 2 )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六幅图片,说一说:图片上都画了些什么?你还能说出哪些天气 与生产生活相关联的事情? ( 3 )播放关于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 ( 4 )提问:你还能举出一些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吗? ( 5 )分小组讨论:由此可见,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 ( 6 )集体交流,小结。 3、了解一些预测天气的设备。 ( l )讲述:要能准确地预测天气,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除了气象站的观测仪器外,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先进,气象预报的准确 性越来越高! ( 2 )提问:你知道哪些先进的观测气象的设备? ( 3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四种先进的设备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 4 )播放有关视频资料或者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先进的设备及其作用。 4、讨论: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可以知道天气预报。 ( l )讲述:气象站通过搜集、整理各种气象信息,发出天气预报! ( 2 )讨论: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可以知道天气预报呢? ( 3 )交流小结:除了可以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看报纸、上网等途径知道天气预报以 外,我们现在还可以通过定制手机短信的方法知道天气预报。 第二课时 5、学习预测天气的方法,综合预测明天的天气: ( l )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看云识天气的方法,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 别的预测天气的办法吗? ( 2 )讲解:观察动物的表现和一些自然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 ( 3 )学生阅读教材的两幅图片及文字资料。 ( 4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表现和自然现象能反映天气变化呢? ( 5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讲解一些例子。 ( 6 )谈话:还记得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时,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吗?那么通过一个单元的 学习,你能预测一下明天的天气吗? ( 7 )提问:你准备怎样预测明天的天气? ( 8 )讲述:请你将自己获取的有关信息和观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明天的天气,并 说说自己的理由。(课上如果有时间,就在此之前带学生去获取有关信息,没有时间则由学 生课外完成。) 6、总结与拓展。 ( l )谈话:谁把自己今天学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 2 )布置课外活动:预测明天的天气,晚上注意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明天进行实际观察, 比一比,看谁的预测准确:你的预测如果准确,就可以涂亮智慧星! 教学后记 自由研究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自由研究,教材提出了四个关于雪的形成和融化方面的问题供学生自由选择。 关于雪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雪和雨一样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形成的。只是当高空和低空的气温低于零摄氏度 以下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冰晶降落到地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雪。 关于下雪和 化雪时的气温高低的问题: 一般来说,化雪时的气温会比下雪时的气温低。这是因为化雪时,雪会吸收地表空气中大量 的热。 关于校园内什么地方的雪先融化完的问题: 一般来说,校园内能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的雪比背光处的雪先融化完。 关于用什么办法能 使积雪尽快融化的问题: 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使积雪尽快融化,常常采用在积雪上撒盐的方法。这是因为盐在融化 时会释放出热量,而这些热量有利于地上的雪吸收尽快融化。 教学过程 1、四年级的小学生开展自由研究仍然离不开老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具 体体现在与学生共同确定待研究的问题;必要的时候与学生一道回顾一些现象和事实,帮助 学生形成假设;与学生共同制定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于雪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的研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下雪时的天气情 况,确认下雪总是在天气很冷(气温在 O ℃ 以下)的时候发生,然后再引导学生对雪的 形成进行假设(空气中的水蒸气在 0 ℃ 以下时直接凝结成小冰晶),最后再引导学生通 过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实验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进行:找来一个用过的易拉罐,在罐内放进 一些冰和盐,然后用温度计测一测罐内的温度,再把罐放在潮湿的地方。过一会儿罐的外壁 上会有许多的小冰晶。这个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好的说明雪的形成过程和 条件。 关于下雪和化雪时的气温高低问题的研究。教师可以先引导 学生根据经验和感受提出自己 的猜测,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证实 的办法。(可以在实际下雪和化雪的天气里用温度计观 测同一个地方的气温的方法进行证实。)当实际出现了下雪和化雪的天气后再组织学生实施 观测活动。 关于校园内什么地方的雪先融化完问题的研究。教师同样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 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再引导学生提出证实的办法。证实猜测可以采用实际观察的方法, 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可以将上面提到的在易拉罐外壁上形成了冰晶后,将易拉罐放 到有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比较易拉罐受光面与背光面冰晶的融化情况就知道了。 关于用什么办法能使积雪尽快融化问题的研究。教师还是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提出自己 的猜测(人们在铺满雪的路上撒盐),然后在下雪的时候实际撒一些盐在雪地上观察雪的融 化情况。 2、自由研究的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确定。具体研究时可以是一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几个 人在一起合作进行。 3、本单元的自由研究任务可根据问题确定研究的最佳时间。可以安排在下雪的时候进行。 教学后记 18、运动前后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进行研究的问题。 3、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发生的变化。 4、关注运动、关注人体健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学生校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并为每组学生准备简易的听诊器。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参加运动后身体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戏„ 我们的身体在运 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呢? 二、新授 1、引导学生交流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体验。 (1)教师出示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经常参加哪些活 动。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活动的意义并引入主题: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 感觉? (3)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指导学生交流运动后的多种感受。 (4)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出正确的归纳:运动前后的感觉不同,说明我们的身体发生 了变化。 2、讨论能用哪些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1)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观察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结。 (4)教师强调指出:只运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 具或仪器来观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得身体的变化情况。 3、组织学生体验。 (1)组织学生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并强调有关安全。 (2)学生运用上一项活动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作好记录。 项 目 运动前 运动后 呼吸频率 平缓、匀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 75 次左右 80 次以上 脉搏(次/ 分) 75 次左右 80 次以上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4、交流记录中的发现,整理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整理归类。 19、运动于呼吸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认识呼吸对生命的意义 2、能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并进行测量。 3、知道一些在运动期间检测自己运动效果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制作肺活量的简易装置的材料、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计时工具,跳绳或其它简易的运动器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一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人在运动后呼吸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样进行呼吸 的呢?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人呼吸的特点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你们可以想到运用哪些方法来研究人是怎样呼吸的呢?(教师提示学 生参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师将学生想到的方法归类,分组体验。 4、汇报交流体验结果。谁能说说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5、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 6、出示呼吸器官挂图或模型,介绍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过程。 8、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的保健问题。 9、指导学生认识运动后呼吸发生的变化。 怎样用具体的事实来证明运动前后呼吸发生了变化? 布置测量一分钟呼吸次数的任 务 测量自己运动前 1 分钟呼吸的次数 测量自己运动后 1 分钟呼吸的次数 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运动,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一直增加吗?” (充分让 学生大胆猜测) 组织学生体验 教师小结 三、课外实践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运动后呼吸发生了变化,并且上节课同学们在测量运动后呼吸次数时,发现即 使做了同样的运动,我们一分钟呼吸的次数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什么原因呢?与什 么有关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学生认识呼吸次数与肺活量的关系 教师直接指出:同样的运动,一分钟呼吸次数的多少,差别主要与各自的肺活量有关系。 介 绍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吸足一口气后,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是可以测量的。 指 导学生制作测量肺活量的简易装置(按教材说明制作) 组织学生测量并记录各自的肺活量。 并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记录,并进行分析。 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整理归纳 指导制定一个长期锻炼计划。 通过一个长期锻炼计划,加深体育运动对增加肺活量影响的认识。 组织交流各自计划中锻 炼的项目。 教师指出有关实施锻炼计划的要求。 课后活动 实施自己的锻炼计划 20、运动与心跳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 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 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 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良个实验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 5 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21、运动与大脑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与大脑保健的关系 2、能针对服务于大脑保健的各种校园运动和游戏,提出活动注意事项。 3、能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意见和建议。 4、关注自己肌体的健康,乐于参加健康、安全的课间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勇的大脑分工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运动与呼吸、运动与心跳、运动与脉搏都有着一定的关系,那 么,运动与大脑有没有关系呢?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适量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1)在课间,同学们经常开展哪些运动与游戏?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课间不休息,继续学习,再上课时有什么感觉? 课间适当活动,再上课时又有什么感 觉?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3)做好记录。 2、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是不是在课间活动量越大,对我们的学习与大脑保健越有好处? 4、指导学生课间开展运动和游戏时,注意文明、健康、安全。 (1)人的学习、运动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脑,校园里的各种运动与游戏,既能锻炼身体, 培养兴趣爱好,又是大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课间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呢?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意见。 (3)教师归纳整理 运动或游戏项目要文明、健康。 运动量不宜过大。 要注意相关安全。 5、本课小结 (1)适量的运动或游戏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2)课间运动或游戏要注意哪些事项? 三、课外实践 先做半个小时的剧烈运动,然后坐下读书或写字,看看有什么感觉?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儿童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2、认识一、两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产生的过程及其原因。 3、知道怎样预防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4、培养通过访问调查进行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小组外出调查准备表册,口罩一个。 学生准备:口罩一个,记录工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少年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归纳并板书:流感、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二、提出研究主题和相关要求 1、研究主题:一、两种呼吸道疾病 2、研究方式:访问病人、医院的医生或网上查阅资料。 3、访问对象:青少年、儿童病人或医院的呼吸科医生 4、研究结果:形成材料 5、材料要求:在相应表册里填写:XX 呼吸道疾病;产生原因及与哪些因素有关;现行用什 么药物治疗;怎样预防等。 6、注意事项: (1)访问病人要戴口罩 (2)网上查阅资料要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 (3)小组同学要相互配合。 三、学生分组 1、学生分组 2、小组讨论:确定项目,拟定计划,小组人员并进行分工。 四、校外调查访问 课余时间或双休日完成 五、专题交流会(第 2 课时) 1、小组交流 2、活动评比(先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