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9 MB
  • 2021-11-20 发布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4课-人教部编版(共34张PPT)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四年级上册 第 14 课 内容一 论语 · 八佾篇第三(五) 内容二 诗经·郑风·风雨 诗经·郑风·子衿 内容一 论语 · 八佾篇第三(五) 一、温故揭题 (一)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论语·八佾篇第三(四)》和《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尝试初读 ( 一)初读《论语·八佾篇第三(五) 》, 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 (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栗、谏、塞( sè )门、坫、子语( yù )鲁大( tài )师、翕、从( zòng )之、皦、绎、请见( xiàn )、铎 ( 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 ( 四)师生拍手齐读 。 ( 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 三、分步练读 (一)学习 3.21 1. 文白对读。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 鲁哀公问宰我,用什么木做社主。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去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了的就不要再追究了。” 2. 素解文意。 链接: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弟子,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出使齐国、楚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我后来做齐国临淄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同谋作乱,因此被灭族,孔子为他感到羞耻。孔子曾评价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点拨: 古时立国都要建祭土地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他觉得宰我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 3. 22 1. 文白对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 :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很小啊!” 有人便问:“那管仲是不是很节俭呢?”孔子说:“管仲收取大量的市租,家臣众多,怎么能说是节俭?” “那么管仲懂礼吗?”孔子说:“国君建了塞门,管氏也建塞门。国君为了招待他国君主,堂上设了放置酒杯的台子,管氏也有这样的台子。如果说管氏懂礼,那谁不懂礼呢?” 2. 素解文意。 链接: 管仲(约前723~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一开始辅助齐僖公的儿子公子纠,公子小白继位为齐桓公后,任用管仲为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在《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器小”,由此连带出“管氏有三归”“管氏亦树塞门”“管氏亦有反坫”等话题;二是“仁”,孔子是轻易不许人以“仁”的,当弟子子路向他提出管仲“未仁”问题时,他语气肯定地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 仁。”后来子贡也向他提出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仍然非常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点拨: 孔子批评管仲“器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焉得俭”和“不知礼”。“焉得俭”是因为“管氏有三归”,而“不知礼”是因为“管氏亦树塞门”“管氏亦有反坫”。“塞门”与“反坫”,都是诸侯公室的建筑规制,管仲既“树”且“有”,即便他是仲父,也属于僭越礼制的行为,因此孔子批评道:“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但是对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的历史功绩,孔子还是充分肯定的,盛赞“如其仁”。 链接: 《管仲辅佐公子纠》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三)学习3. 1. 文白对读。 译文 :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三)学习 3.23 1. 文白对读。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 孔子和鲁国的太师谈论音乐,说:“音乐的奥妙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合奏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曒曒地明晰,绎绎地不绝,而后完成。” 2. 素解文意。 点拨: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链接: 《孔子重乐》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四)学习 3.24 1. 文白对读。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 仪地的边防官请求接见,说:“凡有君子到了这里,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随从的人便请孔子接见了他。他出来后说:“你们为什么要忧愁失去了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是要以老夫子来引导施教呢。” 2. 素解文意。 点拨 :“仪”是地名。“封人”是春秋时期的封疆守官,这种官职名称在《左传》中很常见。孔子在鲁国失去大司寇官位后去了卫国,此后数年一直以卫国为据点,四处周游求仕,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磨难。孔子在陈国淹留三年,后因“晋楚争彊”,陈国频繁受到大国侵扰,他被迫离开陈国,又返回 卫国。他往来于卫国和陈国之间时,必定经过仪邑,因此“仪封人请见”之事当发生在孔子去卫适陈或自陈返卫期间,也就是鲁定公十五年至鲁哀公二年这段时间(前495~493)。 链接: 孔子虽然在鲁国失去了官职,但是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追随者也越来越多,仪封人此前必定有所耳闻,心生敬意,所以当孔子一行人途经仪邑时,他立即请求拜见。春秋时期,士人相见的礼仪是极其繁复的,《仪礼·士相见礼》中对会见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时间、地点以及会见时如何应答等都做出明确的规范,而且会见必须有身份合适的中间人介绍,“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仪封人担心孔子以不合士礼为由而拒绝会见他,于是 就故意说道:“君子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言下之意,你若拒绝见我,你就不是“君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果然,仪封人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五)学习 3. 25 1. 文白对读。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 孔子评价《韶》乐:“极美,又极完善。”评价《武》乐:“美极了,但还不够完善。” 2. 素解文意。 链接: 《韶》传说是上古虞舜时的乐曲,也叫“大韶”。“美”指乐曲的艺术形式,即音调声容之美。“善”指乐曲的思想内容,即道德价值。虞舜是通过礼让得到帝位的,所 以孔子认为这是“尽善”。《武》是周武王时的乐曲,也叫“大武”。武王的帝位是通过武力推翻纣王而来,虽顺应天意民心,但毕竟经过征战,所以孔子说“未尽善”,即还不是最高境界。 点拨: 孔子很注重艺术的形式美,但更重视艺术内容的善,这其中包含着政治的标准。 链接: 《孔子闻韶》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六)学习 3. 26 1. 文白对读。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 孔子说:“在上位不宽宏大量,行礼时不认真恭敬,参加丧礼不悲哀,这些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2. 素解文意。 点拨: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若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可见,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诗经·郑风·风雨 诗经·郑风·子衿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论语·八佾篇第三(五)》。 二、学习《诗经·郑风·风雨》 (一)解诗题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写的是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一位女子与久别的丈夫(或情人)重逢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二)正诗音 1. 初读《诗经·郑风·风雨》,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 标注易读错字词:喈、瘳、晦 3. 标注入声字: 4. 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5. 师生拍手齐读。 6. 学生说读后感受。 原句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 外头风雨寒凉,鸡叫喈喈声。 夫君已回家来,我的心怎会不安宁! 风雨声潇潇,鸡在胶胶叫。 已经看到了夫君,我的心病怎会不好! 风雨下得天昏暗,鸡儿叫不停。 已经看到了夫君,我的心怎会不高兴! (三)明诗意 1. 文白对读。 2. 字词释义。 ①喈喈:和下文的“胶胶”,都是鸡鸣声。 ②云:语助词。胡:何。夷:平,心里安宁。 ③瘳:病愈。 ④如:而。晦:昏暗。 (四)品诗味 品味: 这首诗歌的三章分别从感觉——“凄凄”、听觉——“潇潇”、视觉——“如晦”三个方面来写风雨。在这样一个寒冷、风雨大作、阴沉昏暗的天气,再加之声声鸡鸣,人的心情自然无法平静,正在女主人公几乎绝望之时, 丈夫竟然回到了她身边,这份喜悦、轻松是难以言喻的;另外,在情境的选择上,诗人没写未见之前的相思之苦,也没写相见之后的欢聚之乐,而是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点渲染主人公“既见君子”时的喜出望外之情,但我们从这份抑制不住的喜悦中,不难想象出她在“既见君子”之前是有多么地思念对方,在“既见君子”之后,二人团聚的画面又将会是何等快乐。 (五)背诗句 1.复沓式读诗。 2.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3.镂空记忆背诵。 (六)想诗境 1. 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 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七)悟诗情 这是一首以哀景写乐情的诗歌,各章前两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晦的画面,主人公的内心也随着阵阵鸡鸣而显得烦躁不安。然而, 就在这无聊、无望之时,她意外地见到了久别的丈夫,骤见之时的惊喜,让原本难以忍受的凄风苦雨、群鸡乱鸣也顿时变得格外美好欢快了。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像《风雨》这样以哀写乐的情景反衬法在古诗文中还有不少,如《诗经·小雅·采薇》、杜甫的《春望》等。 三、学习《诗经·郑风·子衿》 (一)解诗题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衿”是衣领,这是一首表达对心爱男子的思念的诗歌,女主人公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黑色的衣领和佩带。诗人细致地刻画了女子的心理活动,意境优美,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的经典作品。 (二)正诗音 1. 初读《诗经·郑风·子衿》,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 标注易读错字词:衿、嗣、挑( tāo )兮达( tà )兮、阙 3. 标注入声字: 4. 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5. 师生拍手齐读。 6. 学生说读后感受。 原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那青黑色衣领的男子,牵动我绵长的心绪。 纵然我没能前来,您为何不寄来音讯? 那青黑色佩带的男子,牵动我绵长的相思。 纵然我没去找您,您为何不能前来相见? 独自徘徊,在那城楼上。 一日未见面,如同相隔三月没相见。 (三)明诗意 1. 文白对读。 2. 字词释义。 ①青青:青黑色。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衣领。 ②悠悠:思绪绵长的样子。 ③宁:为何。嗣:寄。 ④佩:佩玉的带。 ⑤挑、达:独自来回地走着的样子。 ⑥城阙:城门楼。 (四)品诗味 品味: “青青子衿(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女子连对方的衣饰都记得如此清晰,可见其情真意切。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一直等到望穿秋水,都不见对方的身影。因此,她不由得发出惆怅哀怨之语:“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再加上第三章中颇为夸张的内心独白:“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急切盼望、思念心上人的心理就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了。 拓展: 《诗经·王风·采葛》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渲染相思之情: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五)背诗句 1.复沓式读诗。 2.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3.镂空记忆背诵。 (六)想诗境 1. 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 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七)悟诗情 《子衿》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子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心情却被刻画得细腻深刻。她把对方的一衣一饰、一举一动都印在了自己心上,所有颜色青黑的物品都会勾起她的相思之情;恋人了无音讯,不知去向,她心烦意乱,生出埋怨和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浓浓思念。整首诗歌的情感真挚深厚,而又细腻缠绵,是《诗经》中爱情诗歌的代表,而女子表达爱情时的大胆、直接,也颇为引人注意。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诗经·郑风·风雨》和《诗经·郑风·子衿》。 (二)有感情地背诵《诗经·郑风·风雨》和《诗经·郑风·子衿》。 五、本课总结 思维导图助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