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4 MB
- 2021-11-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四年级上册
第
1
课 内容一 论语
·
学
而篇第一(一)
内容二 观沧海
内容一 论语
·
学而篇第一(一)
一、温故揭题
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2.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二、尝试初读
(
一)初读《论语·学而篇第一(一
)》,
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
(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不亦说
(yuè)
乎、愠、孝弟
(tì)
、鲜
(xiǎn)
矣、三省
(xǐng)
吾身
(
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
(
四)师生拍手齐读
。
(
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
三、分步练读
(一)学习
1.1
1.
文白对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德行的人吗?”
2.
素解文意。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拓展:
人要安身立命,要立于天地之间,首先就在 “学”字上,学什么呢?学人生的大道;其次是“习”,不但要学,而且还要反反复复去实践它。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启思:
“朋”的甲骨文字形是 ,大家看看像什么?
提示:
像两串玉串 系在同一根绳子上,形成更大的一挂玉串。因此“朋”的造字本义就是系在一起的两挂玉串。后来引申为“朋友”的“朋”字,指品行优良且志趣相投的结交者,如《易·兑卦》说:“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点拨:
“愠”是生气、怨恨的意思;不愠,就是一点也不怨恨、生气,不发怒,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示范一
(镂空后几个字):
子曰:“学而……,不亦……?有朋……,不亦……?人不知……,不亦……?”
示范二
(镂空前几个字):
子曰:“……时习之,……说乎?……自远方来,……乐乎?……而不愠,……君子乎?”
(二)学习
1
.
2
1.
文白对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很少会去触犯上级;不会触犯上级的人就不会造反作乱。君子务求根本,根本树立了才会有大成就。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链接:
1.
有若即有子,孔子的重要弟子。
2.
《卧冰求鲤》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点拨: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情,根本树立了,其它的为人处事之道就会相应地产生。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有子主要在讲两个字,就是为人应该做到“孝悌”,一个人的修养要达到高的境界,应该从孝悌开始,不要好高骛远。孝顺父母,这就是仁;对自己的兄长好,即为悌。“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守住为人最根本的东西。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三)学习
1
.
3
1.
文白对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容伪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2.
素解文意。
点拨:
在
1
.
2
中,我们看到,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仁”,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的态度和质朴的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链接:
《口蜜腹剑》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四)学习
1.4
1.
文白对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别人办事是否不够尽心竭力呢?和朋友来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2.
素解文意。
链接
:曾子(前505~前436),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于孔子。曾子主张孝、恕、忠、信,他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写了《论语》,著有《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拓展:你有没有反省过自己,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观沧海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一)》。
二、解诗题
《观沧海》原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题目是后人根据第一句话加的。“沧”是青绿色,“海”是指渤海。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三、正诗音
(一)初读《观沧海》,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沧、碣、澹、竦、峙、瑟
(三)标注入声字:
(四)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五)师生拍手齐读。
(六)学生说读后感受。
四、明诗意
(一)文白对读。
(二)素解诗意。
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
③何:多么。
原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仿佛来自这浩瀚的海洋;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④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⑤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⑥若:如同,好像是。
⑦幸:庆幸。甚:极点。至:非常,
链接: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他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拓展: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如果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部,打败了乌桓,大获全胜。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五、品诗味
(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品味:
这一句写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尽收眼底。“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后面的描写都是由此拓展而来。
(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品味:
以上诗句描写沧海景象,动静结合,山岛挺立,百草丛生,秋风萧瑟,波浪起伏,让人感受到海的辽阔和壮观。
(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味:
海天相接,水天一色,在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似乎都由大海吞吐而出。诗人在描写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既展现出大海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同时传达出自己也要像海纳百川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气度和抱负。沈德潜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观沧海》这样的作品。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诗歌的结束用语,与全诗内容和感情没有多大关系。
拓展:
积累描写大海壮观景象的诗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乐府民歌《西洲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
——杜甫《不离西阁二首(其二)》
六、背诗句
(一)复沓式读诗。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七、想诗境
(一)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八、悟诗情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又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景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大海开阔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也象征着诗人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全诗的高潮在末尾几句,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雄健,“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苍凉慷慨,这也是“建安风骨”的典型体现。
九、本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