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98 KB
  • 2021-11-24 发布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 ‎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 狗叫声、鸟叫声、雷声、闹铃声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吗?‎ 出示课题:听听声音。‎ 学生听声音、辨声音。 ‎ 选生活中的4种声音,有些是动物发出的、有些是自然界的声音、有些是人发出来的,学生听声音并辨声音,为后面描述声音做好了铺垫。‎ ‎2. 科学探索 ‎ 探索一 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有些动物是通过喉咙发出声音;闹铃是闹锤敲打发音盖发出声音;轰隆隆的雷声是怎么发出来的?‎ 给声音分类 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 27‎ 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喇叭声:很响,比较刺耳 音乐声:悦耳动听 市场里的说话声:刺耳、比较嘈杂 描述声音的词汇 ‎(1)声音高或低是指声音的音调,如尖锐的声音听起来高,粗的声音听起来就低沉。‎ ‎(2)声音强或弱是指声音的响度,也就是我们主观上感觉到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 ‎(3)悦耳或动听是指比较优美、让人愉悦的声音。如安静的音乐等。‎ ‎(4)刺耳或难听是指尖锐、杂乱,使人听着不舒服的声音。‎ ‎(5)嘈杂或噪声是指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急驰而过的车辆、汽车的鸣笛、人们的喧闹等声音都属于噪声。‎ 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12种声音,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师引导学生记录:‎ ‎(说明:①“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这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②对于声音的强弱(响、轻)学生听不出来,教师可以把音量放大和缩小,让学生辨别;③听12种声音时,建议教师把每一种声音的音量都调到一样。)‎ 探索二 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可以利用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声音为什么能听到却看不到?如何让刺耳的声音变得悦耳?声音传播速度有多快? .....‎ 探索三 听音乐辩高低 师播放小星星的乐曲:同学们,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辨一辨它们的高低顺序:‎ 声音概括:‎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27‎ 播放视频《看得见的声音》 ‎ 生(预设):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是动物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是自然界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学生听声音,并记录。‎ 交流问题,产生对声音学习的兴趣 生听乐曲,识音符,辨高低,交流 观看视频 ‎ 通过给声音分类,学生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可以知道用什么词汇才描述听到的声音。‎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各种思考,声音的来源是什么?不同的声音有哪些不同的热点?这些思考会带领学生对声音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 ‎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能够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 ‎【教学后记】‎ ‎ ‎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 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27‎ 在探究的过程中, 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 老师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声音》‎ 提问:刚才的影片中有哪些声音?‎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1)家里人说话的声音 ‎(2)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3)电话铃声 ‎(4)门窗打开的声音 ‎(5)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 ‎(6)树上鸟儿的声音 ‎(7)邻居大声交谈的声音..‎ ‎(8)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 ‎(9)歌声、肚子咕叫声、‎ ‎(10)拍手声、跺脚声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 带领学生回顾周围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搜寻各种声音的乐趣中。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 ‎2. 科学探索 ‎ 探索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方法:‎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 27‎ 音;‎ 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科学词汇:‎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总结: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探索二:观察其他发声物体 播放视频《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材料: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实验方法:‎ 拨动、拍打、敲击都能够使钢尺发出声音;‎ 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但却没有发出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 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7‎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声音方法的猜测。‎ 先研究物体怎样能够发出声音,再研究如果不这样物体能不能发出声音,正好客观地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之前的猜测,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科学研讨 ‎ 探索一: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探索二: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根据所学内容解释声音产生的实例。‎ ‎4.拓展提高 ‎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声带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中国成年男性的声带一般在 18~24 m,平均长度为20 mm左右,成年女性的声带一般在14-18 m,平均长度为15 mm左右,因此男性的声音通常比女性的声音低。 拓宽新知识 作业布置 ‎ 完成同步练习题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的解释。 ‎ ‎【教学后记】‎ 27‎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 学生A: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 ‎2. 科学探索 ‎ 探索一: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 实验步骤:‎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分析: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 27‎ 也变得越来越弱。玻璃罩内接近真空状态时,就无法听见闹钟的声音了。‎ 实验结论: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探索二:比较耳朵贴在桌面和不贴在桌面听到声音的不同 实验方法:‎ ‎(1)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听一听同桌在说面另一端抓挠桌面的声音。‎ ‎(2)坐直,将耳朵离开桌面,同桌继续用手轻轻抓挠桌面,比较这两种情况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现象:‎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要比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清晰。‎ 实验分析:‎ 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桌面传递过来的,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当耳朵离开桌面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所以耳朵贴在桌面听着清晰。‎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桌面(固体)传播,桌面(固体)传播能力要比空气强。‎ 探索三: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实验材料: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装一半的水,等待水面平静。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慢慢将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2)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一部分,让另 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观察是否能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现象:‎ ‎(1)用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荡起水波,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 ‎(2)将耳朵贴在水糟边时会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从水中传来。‎ 实验分析:‎ ‎(1)音叉接触水面荡起水波,说明物体在振动发声的同时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并且会从中心(声源)处以波的形式逐渐向四周传播。从这个现象可以想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形式。‎ ‎(2)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因此当耳朵贴在水槽边时可以听到水中音叉振动的声音。‎ 27‎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 ‎3. 科学研讨 ‎ 研讨一: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教师点拨:‎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如鼓声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空气;音叉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水和水槽。‎ 研讨二: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否则即使他们面对面讲话,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这是因为太空中不但没有空气,而且也没有传播声音的物质,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通。 通过对本节课的实验,总结声音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的物质。‎ ‎4.拓展提高 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现象:‎ 直接听或者在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松弛状态下听,都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将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拉直后听,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说话的内容。‎ 分析:‎ 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纸杯的振动,纸杯又将振动传递给棉线或尼龙绳,棉线或尼龙绳再将振动传到对面的纸杯,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结论: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 作业布置 ‎ 完成同步练习题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可以在液体、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够借助实验和详细,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 ‎【教学后记】‎ 27‎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教学难点】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 播放视频《感觉世界》‎ 播放歌曲《少年》,提问:这首好听的歌曲,我们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呢?‎ 提问:耳朵有哪些勾结?都有什么功能?耳朵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出示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2. 科学探索 ‎ 探索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朵》;‎ 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1.外耳:包括耳郭(又名耳廓)、外耳道等。耳郭 负责收集空气里的声波。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等。鼓膜是一个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外耳与中耳以它为界。鼓膜很薄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也会产生振动。‎ ‎3.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耳蜗可 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衡器官。‎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而听小骨就会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受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需要注意的是,听觉神经属于神经系统,不属于内耳。‎ 探索二:探究耳郭的作用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郭》;‎ 27‎ 实验步骤:‎ ‎(1)把一张A4纸卷成圆锥状,用双面胶带黏住,做成一个“喇叭”。‎ ‎(2)在一定的距离,用耳朵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仔细感受声音的大小。‎ ‎(3)把"喇叭”小的一端紧靠耳朵,大的一端朝向个细微的声音,仔细感受声音的大小。‎ ‎(4)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仔细感受声音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用裸耳能听到微小的声音;用自制纸喇叭听声音的时候,听的更清楚了。‎ 实验分析:‎ 用纸喇叭听声音时,收集声波的范围更大,因此听得就更清楚。由此推断,我们的耳郭主要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它能增强我们的听力。‎ 实验结论: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探索三: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鼓膜》;‎ 实验材料: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小锤、碱面等。‎ 实验步骤:‎ ‎(1)把气球皮放在杯口上面绷紧,用橡皮筋固定(气球皮模拟鼓膜)。‎ ‎(2)在“鼓膜"上面放少量的碱面。‎ ‎(3)用音叉等能发声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鼓膜”是怎样振动的,上面的碱面是如何变化的。‎ ‎(4)重复以上的步骤多次实验,仔细观察“鼓膜”的振动。‎ 播放实验视频《模拟鼓膜的振动》‎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用小锤敲击音叉,把音叉靠近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时,会看到气球皮上的碱面跳起来。音叉距离气球皮的远近和敲击音叉力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碱面跳动的高度。‎ 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物体发声产生的振动传播到“鼓膜”时,会使“鼓膜”产生振动,当声音的大小和远近不同时,“鼓膜”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从而推测出人耳鼓膜的振动状态。‎ 实验结论:‎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证明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 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中,常常会利用一些方法来放大我们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27‎ 即媒介的思想。如在本实验中, 利用细沙或碎纸屑或碱面等的跳动来放大气球皮的振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气球皮的振动幅度很小, 难以直接观察到,但是在气球皮上放一些细沙或碎纸屑或碱面,通过它的跳动就可以间接地观察到气球皮的振动。因此, 在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中,我们要开动脑筋,用类似的方法解决实验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3. 科学研讨 ‎ 研讨一:对人耳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1.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师点拨:‎ ‎(1)耳郭能收集声音。‎ ‎(2)鼓膜是分隔外耳和中耳的一层膜,鼓膜能将声音转化为振动。‎ ‎(3)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过程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轻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到。‎ ‎(4)耳蜗可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2.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鼓膜的作用是接收空气的振动(即声波的刺激)。当外界有声波(空气振动),鼓膜也振动,鼓膜借助连接它的听小骨,将振动传递给内耳,内耳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产生听觉。‎ 研讨二:耳郭的作用 ‎1.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教师点拨:‎ 耳郭与纸喇叭在结构上都是由大到小的,纸喇叭 外部越大,聚集到的声音越清晰。‎ ‎2.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听诊器头的薄膜结构能够随着声音产生振动,听诊器的听筒和耳郭的作用一样能聚集声音,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拉长变大的耳郭”。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以及实验,总结人耳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复述人耳是如何让我们听到声音的。‎ 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这里主要掌握外耳的耳郭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的鼓膜可以产生振动,通过听小骨向内耳传递声波信号,内耳中的耳蜗可以将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给听觉神经,进而让大脑感知。抓住这几处关键点,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耳的结构及其对应的功能,从而知道人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 ‎4.拓展提高 ‎ 科学零记录 失聪的概念:‎ 27‎ 听觉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良的人提高听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到了损伤,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人们把这种状况叫作失聪。‎ 突然遇到巨大响声时应该怎么办?‎ 如果突然遇到很响的声音(如放鞭炮),可以采用堵上耳朵或张大嘴巴这两种做法来保护鼓莫。堵住耳朵是为了阻止声波由外耳道进入耳朵;张大嘴巴可以使人体的咽鼓管张开,平衡鼓膜两侧声波引起的空气振动,这两种做法都可以保护鼓膜。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 完成同步练习题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耳朵的结构,通过模型探究,了解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 ‎【教学后记】‎ ‎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27‎ ‎【教学难点】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 播放视频《非洲鼓·逆战》‎ 非洲鼓表演时鼓手在鼓面上拍打就能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符,敲击非洲数,我们发现,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大,因为用力的大小不同,鼓面产生的振动情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音乐课上,我们将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 观看视频 猜测答案 ‎ 通过观看视频好,同学们会发现用力的大小不同,非洲鼓发出的声音强弱就不同。分析后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科学探索 ‎ 探索一: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一把钢尺 实验步骤:‎ ‎(1)将钢尺伸出桌面大约10厘来,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3)用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仔细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二: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四个钉子、一块木板、一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在一块木板上钉4个钉子,将橡皮筋均匀地围在钉子之间。‎ 27‎ ‎(2)轻轻拨动橡皮筋的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3)用力拨动橡皮筋的同一侧,仔细倾听,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轻轻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用力拨动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探索三: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鼓、一些碎纸屑、一对鼓槌 ‎(1)将碎纸屑均匀地洒在鼓面上。‎ ‎(2)轻轻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3)用力敲击鼓面,仔细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碎纸屑的变化,推测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 ‎(4)重复3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轻轻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弱,振动幅度小;‎ 用力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强,振动幅度大。‎ 实验分析:‎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弱时,碎纸眉只能轻微地跳动,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小;‎ 鼓面发出的声音较强时,碎纸屑会被弹起很高,说明鼓面的振动幅度大。‎ 实验结论:‎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27‎ 做好实验记录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鼓面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3. 科学研讨 ‎ 研讨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我们可以打开一个音频的应用播放音乐,声音越强,显示声波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研讨二: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1.我们轻轻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小;重重走路时,脚步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大。‎ ‎2.我们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 ‎3.在铁架台上用细线吊个乒乓球,乒乓球挨着旁边的音叉,当我们敲击音叉时,会发现乒乓球也跟着摆。当我们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变强,乒乓球的摆动幅度也变大。乒乓球的摆动幅度相当于振动幅度,说明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强度就越大。‎ 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思考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研讨环节,能够回忆思考今天的实验内容,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 音量:‎ 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描述声音强弱的量。‎ 音量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 声音的强弱等级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27‎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 ‎【教学后记】‎ ‎6.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的能力。‎ ‎2.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教学难点】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 播放视频《《月光奏鸣曲》钢琴演奏》‎ 钢琴能弹奏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生活中一般来说,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声音要高,大人比小孩的声音要低一些。‎ 27‎ 声音的高低简称音高。‎ 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 猜测答案 ‎ 通过观看视频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高低,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 ‎2. 科学探索 ‎ 探索一: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步骤:‎ ‎(1)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铝片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反复实验3次,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琴片越长,声音越低;琴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分析:‎ 同样材料由于大小不同,当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的时候,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有高低的不同,铝片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琴片的长短。‎ 探索二: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实验步骤:‎ ‎(1)用相同的力度去吹奏口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反复实验3次,描述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高低不同的声音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实验现象:‎ 簧片越长,声音越低;簧片越短,声音越高。‎ 实验分析:‎ 口琴的发声部分是固定在簧板上的簧片,当用相同的力度吹奏口琴的时候,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有高低的不同,口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簧片的长短。‎ 探索三:钢尺实验 ‎1.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的关系。‎ 实验猜想:‎ 随着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音高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伸出越长,音高越 27‎ ‎________;伸出越短,音高越________。(填“低”或“高”)‎ 播放视频《声音传播的特性》‎ 实验步骤:‎ ‎(1)根据钢尺的长度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5~6厘米、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 ‎(2)将钢尺露出桌面5~6厘米,用硬皮书盖住余下部分,并用力压住。‎ ‎(3)用力拨动钢尺,反复3~4次,仔细倾听钢尺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然后记录下来。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振动用快、较快、较慢、慢来描述。‎ ‎(4)把钢尺依次伸出桌面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重复以上实验过程。‎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声音的高低就不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发出的声音低;钢尺仲出桌面的长度短,发出的声音高。‎ 实验分析:‎ ‎(1)通过对记录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的频率有关。钢尺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钢尺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2)声音高低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实验结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2.音高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单位:赫兹。‎ 我们可以用柱形图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 振动长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分析:‎ 通过对“音高变化柱形图”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音高与钢尺伸出桌面长度的关系。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 实验结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 27‎ 观察铝片琴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猜想答案 观看视频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记录实验数据 认真听讲学习。‎ 通过用相同的力度敲击铝片琴,研究铝片琴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通过用相同的力度吹口琴,研究口琴发出的声音的高低。‎ 探究不断的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会怎样改变。‎ 柱形图是我们科学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便于我们分析数据,它可以直观地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从而让我们我出数据之间的规律。这给我们的观察和预测提供了 可靠的依据,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数据能力。‎ ‎3. 科学研讨 ‎ 研讨一: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 音高的变化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钢尺声音的高低与钢尺的振动频率有关,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 研讨二: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研讨三:推测声音高低变化,并说明理由?‎ 图一为不同粗细、长短的音叉 图二为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钢管 图三维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编钟 经过逐敲击,我们发现粗、长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细、短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 因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振动频率)有关,物体越细、越短,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 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幅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思考生活中的实例。‎ 27‎ 通过研讨环节,能够回忆思考今天的实验内容,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振动频率和声音高音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 ‎4.拓展提高 ‎ 科学零记录:根据声音判断物体运动的方向 当一辆鸣着笛的汽车或火车向你驶来时,鸣笛声就会变得越来越高;当一辆鸣着笛的汽车或火车离你而去时,鸣笛声就会变得越来越低。这是因为声源相对于我们发生运动时,会使人 耳感受到音高在发生变化。同理,有经验的炮兵会根据炮弹在空中音高的变化来判断炮弹是飞向他还是远离他。 ‎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 完成同步练习题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越慢,声音越弱,发出的声音越低。‎ ‎【教学后记】‎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2.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白已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并愿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27‎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物体的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教学难点】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白已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 播放小提琴、吉他、古筝乐器演奏;‎ 提问:你知道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 二胡是最常见的民间乐器,有两根琴弦,分里弦 和外弦,依靠琴弓与弦的摩擦发出声音。‎ 吉他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条弦,形状与小提琴相似,依靠手指或拨片弹拨弦发出声音。‎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依靠琴弓与弦的摩擦发出声音。‎ 古筝属于弹拨乐器,目前古筝多为21根弦,依靠手指弹拨发出声音。‎ 提问: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观察琴弦的粗细、松紧,以及琴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变化,来找出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 出示课题: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猜测答案 ‎ 通过观看视频以及对乐器发出声音的了解,及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琴弦粗细、长短、松紧的不同,思考这些因素是否与弦的音高有关。‎ ‎2. 科学探索 ‎ ‎1.选定一种弦乐器,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先选定你要进行探究的乐器,再仔细观察它的弦。‎ ‎2.找一找相关因素,推测音高变化可能存在的规律 我的预测:‎ ‎①弦越长,声调_______(越高 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 低)。‎ ‎②弦越紧,声调_______(越高 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 低)。‎ ‎③弦越粗,声调_______(越高 越低),音高越_______(高 低)。‎ 在弦乐器上反复试弹,听听其音高是否发生变化。‎ ‎3.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播放视频《探究音调与琴弦的关系》‎ 方案一:琴弦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27‎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松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一根琴弦,左手按住琴弦的不同位置,使其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同时右手拨动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琴弦振动的部分越长,说明弦变长了,其振动顿率变慢,音高变低;琴弦振动的部分越短,说明弦变短了,其振动频率变快,音高变高。‎ 实验结论:‎ 同一根弦, 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方案二:琴弦的松紧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长短不变的情况下,用弦钮不断地改变琴弦的松紧,同时拨动琴弦,仔细地听其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拨逐渐拉紧的琴弦,琴弦的音高会随着琴弦的拉紧而升高,琴弦的振动频率也会越来越快。‎ 实验分析:‎ 我们通过拨逐渐拉紧的琴弦发现,松的弦振动频率低,音高较低;紧的弦振动频率高,音高较高。‎ 实验结论:‎ 同一根弦,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方案三:琴弦的粗细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实验材料:一把吉他(以吉他为例)‎ 实验步骤:在保证弦的长短松紧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手指在多根弦上连续拨动,仔细听其音高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当我们由粗到细拨动琴弦时,琴弦音高变化是由低到高;当我们由细到粗拨动琴弦时,琴弦音高变化是由高到低。‎ 实验分析:‎ 我们通过拨相细不同的琴弦发现,粗的弦发出的声音较低,细的弦发出的声音较高。我们还发现,当琴弦发出的音高低时,琴弦振动得较慢;当琴弦发出的音高高时,琴弦振动得较快。‎ 27‎ 实验结论:‎ 粗细不同的弦,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我的预测:‎ 总结:‎ 同一根弦:‎ 弦越长,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弦越松,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紧,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长短松紧相同,粗细不同的弦:‎ 弦越粗,振动频率越慢,音高越低;‎ 弦越细,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紧、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松、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播放视频《探究音调与琴弦的关系》 ‎ 选择要研究的乐器 推测相关因素 预测结果 观看视频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记录 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观看视频 通过这一部分,让学生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不断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验证琴弦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验证琴弦的松紧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验证琴弦的粗细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27‎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紧、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松、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能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 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 ‎【教学后记】‎ ‎8.制作我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探究目标]‎ 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1. 新课聚焦 ‎ 播放视频《乐器表演》‎ 乐器的种类很多,如吉他、排箫、鼓、扬琴等,它们通过弹拨、吹奏、敲击等方式发出优美的声音。但是大部分乐器不能完全机器制造,需要人工来完成,世界著名顶级的乐器均由人工打造完成,我国的古琴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掌握了声音的发声原理,熟悉了弦的秘密,我们也来做一个乐器的手工匠人。‎ 回忆上节课中弦乐器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根据你理解的乐器的发声原理,自己设计、制作小乐器。‎ 27‎ 出示课题:制作我的小乐器。(板书课题) ‎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认识常见的乐器 常见乐器:‎ ‎1.西洋乐器 ‎(1)键盘乐器:钢琴、风琴、电子琴等 ‎(2)管乐器: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等 ‎(3)弦乐器:小提琴、贝斯、吉他、竖琴等 ‎(4)打击乐器:军鼓、架子鼓、镲等 ‎2.民族乐器 ‎(1)弹拨乐器:琵琶、阮、古琴、古筝、扬琴等 ‎(2)弓弦乐器:二胡、板胡、高胡、京胡等 ‎(3)吹奏乐器:唢呐、笙、箫、笛子、管子等 ‎(4)打击乐器:鼓、锣、梆子、板、木鱼等 探索二:设计制作方案,画出制作小乐器的示意图 ‎1.制作前要思考 ‎(1)用什么材料制作小乐器?怎样让这些材料方便的发出声音。‎ ‎(2)怎样让我们的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2.设计我的制作方案 制作乐器:打碗 制作材料:5个相同的碗、水、小棒。‎ 制作步骤:‎ ‎(1)摆放好5个相同的碗;向碗中倒入不同量的水。‎ ‎(2)用小棒逐个敲击,听听声音。‎ 设计原理:通过敲击让小乐器发出声音,并通过不同水量让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水量越少,音调越高;水量越多,音调越低。敲击力量越大,音量越高;敲击力量越小,音量越低。‎ ‎3.制作其他乐器 播放实验视频《橡皮筋吉他》‎ 播放实验视频《吸管排箫》‎ 探索三:为小乐器调音 ‎(1)打碗:调节碗中水量的多少,水量越多音调越低,水量越少音调越高。‎ ‎(2)橡皮筋吉他:调节橡皮筋的松紧(粗细程度),橡皮筋越紧(细)音调越高,橡皮筋越松(粗)音调越低。‎ ‎(3)吸管排箫:调节吸管的长度,吸管越长,音调越低;吸管越短,音调越高。‎ 探索四:展示小乐器 27‎ ‎1.乐器展示会 ‎(1)举办乐器展示会,利用你自制的小乐器为同学们进行演奏,并聊一聊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2)请几名有音乐基础的同学做评委,评一评谁制作的乐器发音较准确,演奏较流畅;‎ ‎(3)评选我们班的乐器制作小能人,颁发一枚“ 乐器匠人勋章”吧。‎ ‎2.乐器演奏会 ‎(1)全班相同类型的乐器一起来演奏一首乐曲;‎ ‎(2)全班所有的乐器挑战一次交响乐的合奏;‎ ‎(3)选一个合适的曲子,开始我们的演奏会吧!‎ 播放视频《中国古代十大乐器》 ‎ 作业布置 ‎ 完成同步练习题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经历了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养成了动脑、动手的习惯,能够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和完成后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 ‎【教学后记】‎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