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4 MB
  • 2022-04-06 发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1古诗三首 《山居秋暝 》

  • 8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1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走近作者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同桌听。朗读视频 孙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我会写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孙sūn结构:左右组词:子孙公子王孙音序:S部首:子笔画:六“子”的横撇要短,第二笔稍带弧度,横变为一提。左窄右宽。易错提示:注意“小”左边的点要穿插到左部提的下面哦。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注意诗词的停顿、语调、重音等,读出节奏的和谐之美。学习时,先借助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背诵这首诗。学法导读 结合注释,诵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点明地点。点明季节。点明具体时间。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吗?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一起解诗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意:空旷的山野刚刚下过一场雨,傍晚天气凉爽,让人感到秋天来了。刚刚空旷的山野你能说说这联诗的意思么?一起解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山”、时间——“晚”、季节——“秋”、环境——“雨”全点出来了。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意:皎洁的月光从松林的空隙间洒落,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你能说说这联诗的意思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课后第2题哦!颔联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月、青松、泉水。其中明月、青松是静态的。清泉是动态的。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来顺流而下你能说说这联诗的意思么?诗意:竹林里笑语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水上莲叶摇动,那是有渔船划过。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课后第2题哦!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翠竹、青莲、渔舟。其中翠竹是静态的。青莲、渔舟是动态的。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花草自然你能说说这联诗的意思么?诗意: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却想久留在这山中。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自可留”把诗人的流连忘返和高洁情怀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表明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意:空旷的山野刚刚下过一场雨,傍晚天气凉爽,让人感到秋天来了。皎洁的月光从松林的空隙间洒落,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竹林里笑语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水上莲叶摇动,那是有渔船划过。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却想久留在这山中。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诗中洋溢着怎样的气氛?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雨后山村的晚景图吗?一起想象画面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那我们就一起仔细品味一下吧。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写景的部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读读一、二句,说一说:1.这两句诗写出了情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2.这两句诗和诗题有什么关系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意境。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和季节。 三、四句和五、六句都是具体写景,找出这两联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两联有什么不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自然生活三、四句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景物,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五、六句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景物,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三、四句侧重写物,五、六句侧重写人。 三、四句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意境是否和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这首诗中,哪两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再来朗读古诗: 浣衣之女打鱼之人山居秋暝寄情山水景人课文图示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主题感悟 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词)人的笔下,雨后的空山是那样幽美,枫桥夜半的钟声则会引起不尽的愁绪,而边关的风雪声则让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使他们不禁眷恋起故乡的温暖宁静。这些诗词景中含情,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更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也拿起笔来,借身边的景物抒发情思吧!独特感悟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张继在考取进士后,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奔逃到四川。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志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心怀忧愁的客子,他由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枫桥夜泊》。写作背景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同桌听。朗读视频 泊愁寺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我会写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左右结构寺上下结构泊愁 泊bó结构:左右组词:泊船飘泊无定音序:B部首:氵笔画:八“氵”的两点小,一提要长。“白”的横折在转折时要顿笔。易错提示:右边是“白”不是“自”哦! 愁chóu结构:上下组词:忧愁愁眉不展音序:C部首:心笔画:十三注意“心”三点的位置。“禾”首撇短平,横稍向上斜,“火”要写紧凑。易错提示:禾的末尾千万别写成捺哦! 寺sì结构:上下组词:佛寺太常寺音序:S部首:土笔画:六“寸”竖钩的竖与“土”的竖分两笔写。“土”要扁,下横长。易错提示:上边是“土”不是“士”哦!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结合注释,诵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枫桥夜泊点明地点。点明时间。点出活动。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夜晚在枫桥停泊一起解诗题 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意: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着,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忧愁得难以入眠。江边的枫树你能说说这联诗的意思么?渔船上的灯火一起解诗意 月落乌啼霜满天。诗句中的动静结合: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鸦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课后第2题哦!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月亮渐渐落下去。听到了乌鸦在啼叫。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清冷。 江枫渔火对愁眠。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课后第2题哦!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看到“江枫”“渔火”。感到孤单、寂寞。江边有火红的枫叶,闪烁着灯火,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暖、美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意: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客船里。你能说说这联诗的意思么?当时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这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看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并没有睡觉的消息?这些词语各是从那个角度写的呢?哪里是动景,哪里是静景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视觉听觉感受视觉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动景静景 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叙述?全诗围绕“客”“愁”二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一起明诗情 旅途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愁啊愁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让我们带着这份思乡之愁,再次朗读诗歌。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指导朗读: 枫桥夜泊看到:月落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孤寂忧愁课文图示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主题感悟 21古诗三首《长相思》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去永陵、福陵、召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性德对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写作背景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同桌听。朗读视频 榆树湖畔五更聒噪yúpàngēngguō我会读 运用:春天来了,蜜蜂在粉红色的杏花间愉快地歌唱,蝴蝶在淡蓝的天空中翩翩起舞,嫩黄的榆钱在春风中颤动,小鱼在清澈的河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同音易混字榆yú愉字义:榆树,落叶乔木,果实外面有膜质的翅,叫榆荚或榆钱。木质坚硬,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用。组词:(榆钱)(榆叶)(桑榆之景)字义:和悦,快意。组词:(愉悦)(愉快)(心旷神愉) 畔识字过关榆更聒愁泊 更gēng(更换)gèng(更好)关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读一读:为了让同学们更(gèng)好地学习,学校为我们更(gēng)换了教室。..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多音字 榆畔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我会写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榆畔 榆yú结构:左右组词:榆钱榆枋之见音序:Y部首:木笔画:十三左窄右宽。“人”要扁宽,下边有一短横,“⺝”和“刂”要写紧凑。易错提示:人下的一横别忘写哦! 畔pàn结构:左右组词:河畔萦绕耳畔音序:P部首:田笔画:十田字要扁小。半字两横居中、紧凑、下横要长,中间一竖贯穿上下最长。易错提示:右边不要多写一横哦!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写一写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王孙停泊发愁寒山寺榆关河畔2.听写生字、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词,注意诗词的停顿、语调、重音等,读出节奏的和谐之美。学习时,先借助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背诵这首诗。学法导读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诵读这首词,试着读出词的节奏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小知识词牌名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等。出自《古诗十九首》“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一句。一起解词题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意:翻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旅行的)道路;一段路那边,这里指山海关一起解词意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写出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反复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写出了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的情景。“夜深千帐灯”一句由动到静,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意: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故乡思乡之心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荒寒的塞外,一整夜风雪交加。“风一更,雪一更”与“故园无此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一步体现了故园的温馨、宁静、祥和。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请同学们想象词中景色,再读这首词。边读边思考:作者干什么去了?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作者跟随军队去关外了,很想念自己的家人。这首词的主题是思乡。一起明词情 诗意:翻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风声不断,飞雪不停,风雪声让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读诗的上阙。诗人走过了哪些地方?这一路上他走得容易吗?艰难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读诗的下阙。这一路上,诗人除了跋山涉水,还经历了什么?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环境恶劣 终于到了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了,面对着“夜深千帐灯”,作者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他会想到什么样的景象呢?凄凉孤寂想家和家人团聚的景象 我们的作者离家千里之外,只能在梦里和家人团聚了。但是,他如愿了吗?没有如愿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醒着离家千里之外,想梦中与家人团聚又被风雪之声吵醒。这样的情景之下,我们的作者愈发的思乡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思乡之情,背诵诗歌。 情景交融学方法:情景交融指文学作品把写景和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本课的三首诗词都用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诗(词)人将感情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写法借鉴 记方法:1.要选好适合的景物,写景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3.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把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又让景物寄托着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请你围绕某一处景物进行描写,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情。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情!示例一上香山,漫山遍野的红叶就扑面而来,树影婆娑,层林尽染,仿佛进入了一个超大的染坊,又似乎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我如痴如醉地看着这漫山红叶,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了这满眼的红色。 长相思羁旅怀乡上阕下阕跋山涉水——叙事千帐灯——写景风雪交加——写景思乡——抒情课文图示 《长相思》描写了行军的艰辛和将士们在风雪声中辗转难眠的情形,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主题感悟 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词)人的笔下,雨后的空山是那样幽美,枫桥夜半的钟声则会引起不尽的愁绪,而边关的风雪声则让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使他们不禁眷恋起故乡的温暖宁静。这些诗词景中含情,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更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也拿起笔来,借身边的景物抒发情思吧!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