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1-12-10 发布

四年级下语文一课一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2 4.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双龙洞的有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1.引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 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 语。会用“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4.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三、教材分析 是一篇游记,记叙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 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 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 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 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 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 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 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 “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 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 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 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我 在教学中以读代讲,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默读、听读、齐读、表 演读、带动作读、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感情朗读 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 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 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 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欣赏课文朗读录音。第八册 第三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 视频 小学语文课文朗读 3.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 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教师强调生 字“浙”的读音是 zhè ,不要读成 zhé ;“蜿”的读音是 wǎn,不要读成 wān;“蜒” 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4.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 帮助学生理解)。 5.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 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寻游踪,一来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来是考查学生整体 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学习写游记的基本方法。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 象。(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http://www.keyunzhan.com/tupian/25552/对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 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 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 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 VCD,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 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建议教师给足时间,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展示优秀作业。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image.baidu.com/i?word=双龙洞洞口外洞 图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 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2.我们还随着作者去领略了沿途迷人的景色。那么洞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二、学习新课,品读理解 1.游览洞口、外洞,教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洞 口宽,洞内大。)http://image.baidu.com/i?word=双龙洞洞口外洞图片展示洞口、 外洞图片(板书:宽、大)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2)练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课件出示 游外洞、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设计意图:适时地出示课件,即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又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 方法。特别是对于描写景物这类的文章,要给学生最直观形象的感受。 2.游览内洞,教学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i(2)作者用什 么方法通过孔隙的?他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孔隙的窄、矮、险)(相机出示课件:“我又感 觉……擦伤鼻子。”重点体会此句。) (3)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 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http://image.baidu.com/i?word=双龙洞孔 隙图片展示过孔隙的图片录像资料 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① 默读第六、七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 ② 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 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课件出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重点体会,练读。 ③ 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④ 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 句子,再相机点题。) http://image.baidu.com/i?word=双龙洞内洞图片展示内洞的图片 3.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 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情景再现,深化延伸 1.课件:观看游外洞内洞的 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 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 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议。) 3.可引导学生选择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通过导游活动,将背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习积累文中规范语言,进行内化, 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感受 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奇特,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到了祖国山河 的壮美。课后大家要认真背背自己喜欢的部分,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你们亲 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告诉学生,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打开百度网首页, 输入问题的关键词,然后搜索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 后顺序进行描写。文中还有另一条线索:就是作者多次提到的水。教学时,我重 点围绕第一条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一读,整体感知。 上课一开始,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课上,我鼓励学生采用图示法理清文章的思路,联系 平时的习作,谈谈按游览顺序写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谈到了写这类文章时,得做到游览的顺序清晰,景点的介绍有详有略,抓住景物 的特点来描写等等。再回到课文,依次寻找相应的方面。当学生把游览顺序用图 示法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一篇文章的脉络就明晰了。 再读,找叙述的重点。 接着,我让学生读文章,比较比较每个游览的景 点,说说哪些点详写,哪些点略写。分清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读,以读促讲,感悟语句。 文中许多地方语句优美、生动,教学时重 在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中理解,读中积累。如: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 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着调子。这番景象既淡雅又明丽,教学时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画,画出自己的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就 用自己的笔画出来。由点成面,利于学生记忆、积累,又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想 象力。在积累和理解后提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读,体会情感,谈心得。 前面的训练有的较分散,最后还要整体回归 课文,形成整体的感受,脑海里有存有游览路线和欣赏到的美景,并从中体会情 感,从而产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谈谈自己学会文章后的心得体会。 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从学生上交的习作练习来 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小部分同学仍然不会运用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进 行写作,他们的学习状态仍然停留在课本上,不会把从课本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 己的作文创作中去。这需要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指导,修改习作,较好的做到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