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7 KB
- 2021-12-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导学案
· 第一单元
· 1.白鹭
· 2.落花生
· 3.桂花雨
· 4*珍珠鸟
·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第二单元
· 5.搭石
· 6.将相和
·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 8.冀中的地道战
· 习作:“漫画”老师
第三单元
· 9.猎人海力布
· 10.牛郎织女(一)
· 11*牛郎织女(二)
·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 习作:缩写故事
· 快乐读书吧
第四单元
· 12.古诗三首:
示儿
· 题临安邸
· 已亥杂诗
· 13.少年中国说
· 14.圆明园的毁灭
· 15*小岛
·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第五单元
· 16.太阳
· 17.松鼠
· 习作例文:鲸
· 风向袋的制作
·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第六单元
· 18.慈母情深
· 19.父爱之舟
·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 习作:我想对您说
第七单元
·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 枫桥夜泊
· 长相思
· 22.四季之美
· 23.鸟的天堂
· 24*月迹
· 习作:____即景
第八单元
· 25.古人谈读书
· 26.忆读书
· 27*我的“长生果”
·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 习作:推荐一本书
1、白鹭(导学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白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其实是告诉同学们,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美,让同学们明白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发现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二类字,会写10个一类字,会写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3、想象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优美的图画,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5、、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优美的图画,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二类字,会写11个一类字,会写18个词语。理解生词。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板书:白鹭)
请齐读课题。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三、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二类字,会写11个一类字,会写18个词语。理解生词。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展示词语
读词要求:站姿标准、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停顿恰当
1、出示词语
蓑毛suō 长喙huì 镜匣Xiá 清澄chéng 铿锵kēng qiāng
恩惠huì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精巧 配合 身段 适宜 白鹤 生硬 寻常 忘却 流线型 镜匣 清晨 孤独 安稳 悠然 黄昏 恩惠 形象化 美中不足
下面请1-3组的5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
1、理解词语意思
精巧:(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本课指白鹭的外形精细巧妙。
配合:合在一起显得合适;相称。
身段:①女性的身材或身体的姿态。②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舞蹈化的动作。本文指白鹭的身形和姿态。
适宜:合适;相宜。本课指白鹭的外形大小和羽毛的颜色都是恰到好处。
生硬:不柔和;不细致。本课指白鹤身形太大而显得不柔和。
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
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本课指的是白鹭不会唱歌是缺憾。清澄:(水、天空)清亮。本文是清亮明洁的意思。
铿锵: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
词语理解了,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词语。
2、齐读词语。
五、展示读课文。
1、词语读得太棒了,把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读得如何?
读书要求:要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回读、标点、段落之间停顿恰当。
2、自由练读: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3、指名读(1-5自然段;6-8自然段;9-11自然段)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如: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六、整体感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方法提示:摘录句段法。文章中的总起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文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描写了白鹭精巧的外形和充满韵味的生活。)
七、写字: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后方格里的一类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写错,向同学们提出建议;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就提出来
(2)教师范写,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鹤:左部不是两个土,四笔横画间距要均匀。右边鸟的底要横平。
嫌:左部偏窄,第三笔提不露头,右部横画间距均匀。
框:右半部份要方正,王的三横间距要匀称。注意右部的笔顺。
(3)小检测。(老师来听写,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八、出示自学提示: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默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九、学习任务:
1、搜集有关“鹭”的资料。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3、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4、背诵课文
5、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这篇散文。请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订正。
精巧 配合 身段 适宜 白鹤 生硬 寻常 忘却 流线型
镜匣 清晨 孤独 安稳 悠然 黄昏 恩惠 形象化 美中不足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3、学会本课的写作表达方法。
三、展示交流
回顾上节课展示任务,并在小组内交流:
1、搜集有关“鹭”的资料。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3、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4、背诵课文
5、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全班汇报
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预设:(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用“诗”来比喻,新奇,贴切,耐人寻味。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板书:精巧的诗
(2)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恰到好处)
(3)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黛:青黑色。白鹭的颜色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稍微黑一点就有点黑了。)
评价: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说明了白鹭颜色的恰到好处。
板书:色素美
(4)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出处: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评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
板书:身段美
(5)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
补充白鹭资料
白鹭:又名小白鹭,是白鹭属的一种鸟类。白鹭和雪鹭体形小,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朱鹭:朱鹮的别名,属于鹮科,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嘴细长而末端下弯。朱鹮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谓稀世珍禽,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又称灰鹭,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身体细瘦。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6)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出示课件15)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美往往蕴含在生活中,蕴含在我们常见的事物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
2、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1)现在我们认真品味描绘白鹭的三幅图,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绘白鹭的美的。
①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图画美”的?
(板书:图画美)
师生共同总结: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
解释水田:(图片)水田: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于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土地。
镜匣:盛妇女梳妆用品的匣子,里面装有可以支起来的镜子。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一般有: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
一个“钓”字,可以看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丰富的想象,让人感觉白鹭捕鱼的情形好像是一位垂钓高手在钓鱼。而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感觉整个水田就像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风景画。那垂钓者(白鹭)就是这幅风景画的主角。
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清田独钓图、水田钓鱼图
请同学带着悠然神往、喜爱的感情读这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垂着钓竿,悠然地等着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
②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悠然之美”的?
(板书:悠然美)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是呀,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静静地向远处望着,望着……想一想:它也许在干什么呢?
它也许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呢。
它也许在选择理想的活动场所呢。
它也许在深情地凝视着远方,正等待远出未归的同伴。它在心里的呼唤:亲爱的朋友,你回来吧!
……
师生共同总结:描绘的背景----清晨;描绘的状态----悠然,这是其他鸟儿没有的,是白鹭独特的。
③清澄之美:黄昏低飞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白鹭的“清澄之美”的?
(板书:清澄美)
师生共同总结:
背景---黄昏
状态----低飞
感觉: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
读:同学们,让我们和着音乐,用优美舒缓的语调再次朗读这一部分,读出悠然的意境。
3、白鹭那么美,生活如此有韵味,可是白鹭不会唱歌,为何还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呢?
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悠然,虽然它不会发出宛转的声音,但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欢乐,它就是一首无声的歌。
4、背诵课文
背诵指导:背诵时,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本文的结构划分进行背诵。先背诵白鹭是精巧的诗;然后是白鹭的色素和身段,以及与其他鸟类的对比;接着是觅食、望哨、低飞三幅图景;最后是总结它是一首散文诗。
①练背 ②指名背 ③配乐背
5、写法总结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
本课开头的比喻句点明作者的发现,引起下文;结尾处的两个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白鹭美的本质。这样的安排,深化了本课的主题,使读者对白鹭的“美”有了更深的印象。
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白鹭,通篇也都在描写、赞美白鹭,但实际上作者是借助白鹭的形象,赞扬寻常事物中蕴含的自然美,表达自己对平凡质朴之美、内敛含蓄之美的热爱。这种借助具体事物抒发自己感情的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板书:喜爱赞美
6、拓展
赞美白鹭的古诗
鹭 鸶
【唐】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7、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五、小练笔
本文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简洁,如果让你用说明性的文字来描写白鹭的外形、生活习性,你该怎样描写呢?请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写一写吧?
六、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课文。
2、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七、推荐阅读
“1+X”阅读
推荐篇目:郭沫若《银杏》
推荐理由:《银杏》是一首散文诗。作者用银杏来比喻中华民族内在的生命力,突出了中华民族的端直、蓬勃、坚定、庄重,嶙峋而洒脱,以及刚正、坚强、谦虚、无私、勇敢的,超乎一般的高尚美德;鼓舞了当时的人们能勇敢加入抗日战争中来,英勇地与敌人抗争。
阅读方法:这是一篇激励人们热爱祖国、勇敢抗战的散文,朗读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2、落花生(导学案)
主备人:谢巧书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著名散文,这篇文章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描写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6个词语,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
3、能通过课文中的对话找出花生的特点,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结合课后习题小练笔,选择一种事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能通过课文中的对话找出花生的特点,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结合课后习题小练笔,选择一种事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6个词语,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
二、作者简介
许地山
: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小的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造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运动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三、简介“落花生”
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落花生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是一种独有的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开花后,花生的子房柄会钻进泥土,在土中结荚并长出果实。所以人们把花生叫做落花生。
四、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6个词语,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展示词语
读词要求:站姿标准、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停顿恰当
1、出示词语
一亩 吩咐 榨油 便宜 石榴 低矮
播种 浇水 吩咐 爱慕 体面 深夜
下面请1-3组的5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
3、理解词语意思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文中意思是外表华美,对社会和他人没有什么贡献。
词语理解了,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词语。
4、齐读词语。
六、展示读课文。
1、词语读得太棒了,把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读得如何?
读书要求:要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回读、标点、段落之间停顿恰当。
2、自由练读: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3、指名读(1-5自然段;1自然段;2自然段;3-15自然段)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七、整体感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方法提示: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本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几件事。从内容上看,“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议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要事件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父亲与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八、写字: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后方格里的一类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写错,向同学们提出建议;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就提出来
(2)教师范写,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播:左高右低,右部要紧凑、上方不是“爪子头”撇捺要舒展盖住下部。
吩:左小右大,右部上下要匀称、上方不要写成“人”。
浇:左窄右宽,右下部撇伸到三点水下方,竖弯钩要有力。
(3)小检测。(老师来听写,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八、出示自学提示:
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默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九、学习任务:
1、搜集作者许地山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
2、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结合课后习题小练笔,选择一种事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朗读了课文,还品尝了美味的花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许地山一家,和他们一起“议花生”,并感悟其中的做人道理。请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订正。
播种 浇水 吩咐 爱慕 体面 深夜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结合课后习题小练笔,选择一种事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
三、展示交流
回顾上节课展示任务,并在小组内交流:
1、搜集作者许地山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
2、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全班汇报
1、上节课已经初读了课文,那谁来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等内容。其中“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次要的,写得简略;“议花生”是主要的,写得详细。)
2、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预设:
(1)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从这里知道花生的一个特点是“味道很美”。
(2)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从这里知道花生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榨油”。
(3)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从这句话知道花生的还有一个特点是“价钱便宜”。
这是花生的外在特点。
(4)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再读课文,思考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父亲是怎样评价花生的呢?找出父亲赞美花生的语句。
A: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B: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让学生读课文填表格
花生 桃、石榴、苹果
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 矮矮地长 鲜红嫩绿
印象 挖起来才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父亲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花生的内在特点。
(5)父亲特别指出花生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
对花生的赞美
对我们提出了希望:“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想让我们也成为像花生一样的人
(6)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什么样的人?
做人不要只重外表,要做有用的人。
(7)读父亲的话,感受父亲的期望。
①指名读 ②齐读
朗读指导:读父亲的话时,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感觉。写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最可贵”应该重读。它的果实“埋在地里”要轻读,而读到“桃子”“石榴”“苹果”的时候,声音要抬高,读出骄傲炫耀的语气。
(8)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理解。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联系生活说出句子的含义:做人可以有体面,但是不能光讲外表好看、有地位,有权利,有金钱等所谓的体面,更重要的是要像花生一样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他们是有用的,虽然看起来工作不够体面,但是社会离不开他们。
五、拓展延伸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因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
让我们一起齐读他说过的这句话: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总结写法
本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和议花生等内容,目的是通过赞美花生的品格,告诉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八、小练笔
课文由“落花生”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着贡献的人,下面的事物,让你想到身边的哪些人,试写一段话。
石头,竹子,梅花,蜜蜂。
【教学反思】
3、桂花雨
主备人:张静文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部编版五上教材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描写了“我”儿时在家乡帮大人摇桂花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儿时往事的无比怀念之情,抒发了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会写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联系课后阅读链接,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
5、、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联系课后阅读链接,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课后阅读链接,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会写5个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
(板书:桂花雨)
请齐读课题。同学们知道琦君吗?
二、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三、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会写5个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展示词语
读词要求:站姿标准、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停顿恰当
1、出示词语
箩筐Luó 杭州háng 镜匣Xiá 懂得dông 桂花 木兰花
糕饼gāo 茶叶 泡茶 指指点点 姿态 缠着 香飘十里
下面请1-3组的5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
5、理解词语意思
指指点点: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
姿态:姿势;样儿。
缠着:缠绕、纠缠。
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台风: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纷纷:(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文中指桂花往下落的样子。
香飘十里:形容香气浓郁,传得很远,很香。
词语理解了,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词语。
6、齐读词语。
五、展示读课文。
1、词语读得太棒了,把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读得如何?
读书要求:要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回读、标点、段落之间停顿恰当。
2、自由练读: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3、指名读(1-2自然段;3-6自然段;7-8自然段)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六、整体感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详细地写了摇桂花的是,最后写在杭州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
七、写字: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后方格里的一类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写错,向同学们提出建议;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就提出来
(2)教师范写,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懂:左部要写得紧凑,“重”第二笔横要长。
婆:左部“波”要写得扁一些不要忘记“皮”第一笔的勾,“女”横要长,托住上部。
(3)小检测。(老师来听写,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八、出示自学提示:
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默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九、学习任务:
1、搜集琦君和桂花的资料。
2、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3、联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明白文章蕴含的情感。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寄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朗读了课文,还品尝了美味的花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许地山一家,和他们一起“议花生”,并感悟其中的做人道理。请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订正。
播种 浇水 吩咐 爱慕 体面 深夜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四、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明白文章蕴含的情感。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展示交流
回顾上节课展示任务,并在小组内交流:
1、搜集琦君和桂花的资料。
2、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3、联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全班汇报
1、展示桂花资料。
桂花: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是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月圆之际,把酒赏桂,清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颇为可观。
2、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1)初闻桂花香
预设:A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再从“不开花” “开花”两个方面来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然后笔锋一转,点出“我”喜爱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
B“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中,人们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浸” 字将桂花香无处不在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喜爱桂花的感情。
C“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此处的“浸”说明桂花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一年四季带给全村人花香和甜蜜。桂花的香气不受季节的限制永远甜在人们的心里。使村子里的人的生活更加甜美。
D.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3、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A体验摇花乐
(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
(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B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C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4、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A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B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C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D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Ε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F、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
G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5、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A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B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C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
a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烟愁>后记》
b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的《家乡味》
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
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
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教学反思】
4.珍珠鸟
主备人:陈艳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3、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难点: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鸟吗?说一说你们都认识些什么鸟?
谈一谈自己认识的鸟。
(板书课题)首先我们来看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出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3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会读词语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的词语谁会读呢?我来检测一下。
1、出示本课词语。
2、指名读,有错纠错。
一卷 陪伴 绿蔓 愈发 雏儿
巢 挨近 嗒嗒 猜到 咂嘴
细腻 索性 柜顶 伏案 扭动
淘气 信赖 神气十足 不由自主
大家都是爱学习的孩子,预习效果不错。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一场比赛,看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三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读课文,理解词义。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并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 2~12自然段。
1、指2名同学读,并说出段意。
2、解释词语。
(三)指名读第2~12自然段。
2、解释词语。
垂蔓:垂下来的茎。
雏儿: 幼小的鸟。
神气十足: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四)指名读第13-14出段意。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师:同学们,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很好,我们结束了第二场比赛,你们一个比一个棒。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比谁能把字写得既正确又规范。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写字
自学指导:(屏幕出示)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生字,注意它们的占格位置、间架结构及笔顺笔画,先书空一遍,再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拨 柜 赖 撞
(一)师提示重点字: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易错字:
拨:注意和拔的区分。
赖:容易写成反文旁。
(二)学生临摹生字(每个字在练习本上写两遍),2分钟后比谁写的好。
(三)师生共议:
1、屏幕出示写的字(一评对不对,二评是不是和标准字一个样。)
2、学生评,教师小结。(重点指出哪里与标准字不一样的地方。)
(四)学生修改写的不规范的字。
(五)识记词语:
一卷 陪伴 绿蔓 愈发 雏儿
巢 挨近 嗒嗒 猜到 咂嘴
细腻 索性 柜顶 伏案 扭动
淘气 信赖 神气十足 不由自主
五、(一)听写词语
细腻 索性 柜顶 伏案 扭动
淘气 信赖 神气十足 不由自主
(二)对子互改(错一改三)
六、板书设计:
赖 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2、感知雏鸟的外形特点,了解小珍珠鸟的活动范围以及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含义。
3、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与信赖的理想境界,激发他们创造更多美好境界的愿望。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步地接近“我”的,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含义。
难点: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小鸟形象
1、播放课件
2、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记得上节课老师带大家认识的那位鸟类朋友吗?(板书:珍珠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看看人与鸟之间是怎样和谐相处的。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地朗读课文。
2.读语言文字,感受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与信赖的理想境界
3.学习本课的习作方法。
三、精读感悟,理解文章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样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2、自主学习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一、感悟珍珠鸟的美。
1.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三个月后,它们有了自己的小宝宝,出示珍珠鸟图片(配以小鸟的叫声)
过渡:叫得真好听,小家伙长得怎么样呢?文中哪一自然段介绍了?
预设1:(第三自然段)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引导学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小家伙忍不住要跟大家见面了,出示小珍珠鸟图片,瞧,美丽吗?可爱吗?我们一起把这可爱的小家伙介绍给大家。
你知道这段话介绍了小鸟的哪几个地方吗?
2.品味“探”。
1.这么可爱的小鸟,作者一开始是怎样发现它的呢?
预设2:::过不多久,忽然有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
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想想“探出来”是什么样子?
预设3:探头探脑地,试探着,小心翼翼地,悄悄地.
引导学生:从这个“探”字,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4:一个“探”字,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小鸟想出来又不敢出来的样子,它很胆小,也写出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板书:胆小)
(3)齐读。
二、品读课文,感受小鸟的亲近
1、是呀,小珍珠鸟是那么胆小,现在还只敢探出脑袋来,那后来呢?我们来看看这幅画面(课件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它睡着了,你能小声告诉我吗?
预设1: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他睡的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
齐读句子。同学们你在谁身上睡得这么香?
2、你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怀里,睡得香香甜甜地,因为你相信、依赖他们,他们也深深地爱你。而小家伙和我竟能那么亲热,为什么?
预设2: 因为他们很爱我们,我们也很信赖他们。
给这幅画面起个美丽的名字吧。(板书:温馨、幸福、信赖)
3、它是怎么由胆小到后来如此信赖我的呢?哪小节讲了珍珠鸟一步步亲近“我”的呢(小组讨论)
小家伙地点变化的词板书: (笼子四周、 屋里、小桌上、茶杯上、笔尖、手指)
引导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小珍珠鸟的地点有什么变化?
预设3: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珍珠鸟一步一步在靠近我。
引导学生:为什么珍珠鸟从一开始疏远我到后来亲近我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看看他们内心情感的变化。
预设3:“起先,..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 从哪些词看出来?
预设4: 淘气、试探:落、站、撞
引导学生:谁来做这只小珍珠鸟老师采访一下你?小珍珠鸟你为什么要撞灯绳呀?
预设4:因为我想引起主人的注意。
面对这么淘气的珍珠鸟作者仍然……(指名交流)
(预设:继续写作)(板书:不打扰)从作者的表现来看作者对珍珠鸟…出示:关爱
5、过渡:在作者的关爱下,小珍珠鸟的胆
子渐渐大了起来,
预设5;“渐渐地,.....再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
(1) 从中你又读出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
预设6:淘气,蹦、俯下等动词;警惕,离我较远、一步步挨近、偏过脸来瞧瞧
师:小珍珠鸟你偏过脸来再看什么呀?
出示:小珍珠鸟可能在想,,···
预设:主人会不会抓我..···.
(出示)可是,面对这么警惕的珍珠鸟作者…
(预设:仍然继续写作;对着珍珠鸟微笑)(板书:微笑)
6、是呀!这是由于作者的喜爱,小珍珠鸟后来已经变得肆无忌惮了,指名读:“后来,....友好地啄了啄我的手指。”
师:哪儿可以看出珍珠鸟胆子很大?
预设:啄笔尖
7、(出示) 小珍珠鸟好像在说: ...”
(预设:小主人不要写了,快来陪我玩吧。)
8、面对小珍珠鸟的盛情邀请,作者是怎么做的?
板书: 抚一抚
谁来做“抚一抚”的动作? 同学 上台做动作
你为什么这么轻?
预设: 因为我怕弄疼珍珠鸟
从你的动作中我可以感受到你对珍珠鸟十分?
(出示: 疼爱)
正是因为作者疼爱珍珠鸟,当作者抚一抚它 细腻的绒毛的时候,它不但没有飞走,反而友好的啄了啄我的手指。
9、(1) 在“我”无声的关爱和精心的呵护下小家伙放心大胆地,- -步一步地接近“我”,信赖“我”,甚至与“我”成了
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预设: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 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
引导:小家伙还会怎样“淘气”呢?小家伙与我的感情越来越好,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再三呼....... (指名带到文中解释,对我依恋,跟我感情越来越好)
齐读第五自然段,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10、可是感情再好也要回笼子里睡觉啊,但是有一天奇迹发生了(指名说)这个奇迹就是一(齐读)
此时,小珍珠鸟已经完全?
(板书: 信赖,亲近)
那是什么让珍珠鸟如此信赖作者?
(预设:关爱,呵护)
11.是啊,爱可以让彼此互相依赖,爱可以创造奇迹,信赖也可以创造奇迹,难怪作者停下手中的笔情不自禁发出了一句爱的呼唤,那就是?
预设: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体会反问句的妙处。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岂止在作者和鸟之间有信赖?其实人与动物之间也需要信赖,请看老师为大家带来的一组画面。(出示: -
-组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画面。)
2、同学们,看了这组图片说说你有何感受? (关 爱动物和动物做朋友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是的,信赖是可以创造美好境界的。人与鸟、人与动物尚且可以如此和谐、温馨,更不用说我们人与人之间了!
板书设计:
4.珍珠鸟
熟悉过程
信赖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心生感受
教学反思:
5、 搭石
主备人:陈艳敏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 初读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要想学得好,目标少不了)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展示词语:
汛期 山洪 暴发 访友 间隔 唯独 懒惰 平稳 保持
平衡 协调 美感 示意 家常 假如 联结 谴责
脱鞋绾裤 理所当然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下面请1-3组的5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词语理解了,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词语。
四、练习读书。
词语读得太棒了,把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读得如何?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五、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六、 整体感知:
七、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等内容,赞颂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七、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描红 临写>)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1题中描一描。
(2)描完后,在田字格里仿写,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惰:左右结构。竖心旁,左点低,右点高,垂露竖挺拔。右上左字,上横短斜,长撇舒展。工字写扁稍斜。月字底,字形长方,横折钩挺拔,间距匀称。整个字左短右长,折钩支撑。
(3)小检测。(老师来听写,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八、出示自学提示: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九、任务分配:
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搭石》,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上节课的学习任务: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自学提示,并且结合我们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生小组内交流,小组长安排好发言人和发言顺序。
1、 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的很热烈,我相信接下来的展示会更加精彩。我们的展示正式开始。
2、 预设引导:
第一段: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1)什么是搭石?
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原来搭石就是为连接水的两岸而铺设的一条石头路。(板书:一条路)
(2)村里的人们会选择哪种石头来摆搭石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平整方正”理解。)
(3)石头选好了,怎样搭呢?
(引导学生抓住“二尺左右间隔”)教师适时点拨,二尺左右间隔就是人走路时,两脚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4)引发学生思考:“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间隔”,这样搭有什么好处呀?学生能够感受到乡亲们这样摆搭石是为了让人们走起来更平稳更安全。
(5)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段: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1. 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 学生认真听,用心体会。看看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
(2) 读后,请学生来谈一谈,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自己,为什么。
学生普遍对“无论怎样……只要……一定会”,“踏上几个来回”,感受颇深,并能结合这些词语谈自己的体会。
(3) 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教师采访:那大家都来当当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我想采访采访你,“您毕竟不是年轻人了,在这又找石头,又踏上几个来回,您自己就不怕摔着吗?”
学生能够走进这位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的内心,感受到他的想法,那就是:自己摔了不要紧,只要后面的人安全了自己就放心了。
教师继续采访:“您带着东西,这么急着赶路,还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自己的事不就耽误了吗?”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说出了:“我的事耽误了不要紧,后面的人安全了最重要。”教师小结:现在我明白了,您的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呀。
(4)引导学生拓展、思考:那你们说,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吗?
上来点年岁的人都是这样,那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呢?
急着赶路的人都是这样,那不太着急的人呢?
拿着东西的人都是这样,那没带东西的人呢?
经过老师的点拨、提醒,学生自然理解在作者的家乡,不是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的。
教师小结:对呀,这就是这个例子,给我们的遐想。在我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所以,这一段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景)
(1) 让我们把体会到的带到读中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有感情朗读。
第三段:
感受一行人是怎样“协调有序”走搭石的,体会他们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1)
上了点年岁的人走搭石,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分别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默读3、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交流,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
(3)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
学生能够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
(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也就是,你走在我前面,你抬起脚来,我就要紧跟上去,我抬起脚来,后面的就要紧跟上去,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走呀? 学生联系前文思考能够找到答案。
(5)带入情境,引发思考:我走在前面,实在累了,停下来歇一会行不行? 走在后面的人,有急事,强一步行不行?
教师小结:所以,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在这抬脚紧跟当中就有了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6)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亲身体验一番,从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首先,请一列同学先来尝试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前面的—
生1读: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读:紧跟上去 初次尝试学生有些不太明白,教师点拨,(前面的,就是走在前面的人怎样做即抬起脚来,后面的就是走在后面的人怎样做即紧跟上去)在学生明白之后,继续引读,速度逐渐加快,看看同学们配合得是否非常默契,走得是否非常有序。
在这一列同学尝试之后,接着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每个人都亲自走一走搭石,亲身体验一番,这一次教师引读,学生跟读,配合得特别默契,特别有序。
教师小结: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这就叫做:协调有序
②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课文情境:协调有序的动作发出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给我们带来节奏的韵律美,再来想想这条路是在清澈的河上,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中又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③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展开想象,然后相互交流。
④指导朗读:声音踏踏韵律美,人影绰绰姿态美,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这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为别人着想的心灵美。
第四段:
(1)引导学生看第4自然段,这里讲了几个情境。先来看看第一个情景,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看图思考:双方都在第一块搭石前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呀?
(3)学生都会回答:他们都想把路让出来让对方先走。
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他们都在招手示意,他们在说什么呢?假如你是这位小姑娘你会对对面的叔叔说些什么?假如你是这位叔叔你会对对面的小姑娘说些什么?
(1) 多么温暖的画面呀,那第二个情景又带给我们什么呢?指名读?
教师抓住“伏下”这个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为什么不是“弯着身子”呢?
(5)动作比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现在老师呀,请一位同学上来,做做伏下身子准备背老人的动作,我来做弯着身子的动作,大家来比较比较看看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通过比较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这样方便老人上来,年轻人心中装的都是老人。
(6)抓住两组关联词语,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它们的作用: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却用上了这样的词语表达,自己读读,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呀?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感受到: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在作者的家乡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有人遇到困难,就会有人来帮助他。
教师小结:看来这样的事,举不胜举,到处都是呀!
第五段:
(一)抓住两个“联结”,用心感悟,升华感情
1.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联结”,有什么不同?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此刻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第一个“联结”说的是搭石是联结两岸的路,是看得见的美,第二个“联结”说的是它是联结乡亲们情感的纽带,是看不见得美(板书: 一种情)
(二)起名练习,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给这一排排搭石起个名字。
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这一个个名字蕴含着我们对搭石的理解,对搭石的感情。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时间我们也来到作者的家乡,走在这一排排搭石上,去欣赏那看得见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去感受那看不见的一段段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在这里还会发生哪些事呢?选择一个句式写一写,注意语句要通顺。
1.学生用心思考,想好后,选择一个句式写一写。
2.指名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五、小练笔:
学习了本课,你一定对作者家乡的乡亲们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感动了吧,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拿起笔写一写吧。
板书设计:
一条路 一道景 一种情
【教学反思】
6将相和
主备人:陈艳敏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师: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史记》,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
齐读课题。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将”是指谁?“相”指?(板书)“和”的意思是?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展示词语:
召集 大臣 商议 勇敢 机智 解决
难题 称赞 诚意 交付 诸位 能耐
允诺 划归 典礼 胆怯 推辞 边境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绝口不提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高头大马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下面请1-3组的5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词语理解了,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词语。
四、练习读书。
词语读得太棒了,把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读得如何?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五、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六、 整体感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完璧归赵,第二件是渑池相会,第三件是负荆请罪。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用于改过的精神。
七、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描红 临写>)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1题中描一描。
(2)描完后,在田字格里仿写,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荆:左右结构。草字头横画短斜,两竖对称,右斜竖略长,开字上横短斜,下横稍长,竖撇舒展,竖画稍短。右边利刀旁竖钩挺拔。整个字左窄右宽,字上齐平,竖钩支撑。
(3)小检测。(老师来听写,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八、出示自学提示: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
2、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九、任务分配:
1、搜集司马迁的资料。
2、搜集故事发生的背景。
3、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2、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将相和》。
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2、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展示交流:
(一)课件出示上节课的学习任务:
1、搜集司马迁的资料。
2、搜集故事发生的背景。
3、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自学提示,并且结合我们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生小组内交流,小组长安排好发言人和发言顺序。
1、 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的很热烈,我相信接下来的展示会更加精彩。我们的展示正式开始。
课文预设: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A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B谁能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只会耍嘴皮子呢?我们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好好研究研究蔺相如这个人。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标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2.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一段话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玉是一块宝玉,从文中哪能看出来?十五座城也不是个小数目, 秦王会这么轻易地交换吗?他想干什么?不换,又会怎么样?
最后赵王只得派蔺相如前去。如果你是蔺相如,你怎么读?老师做赵王看看能不能让你去。
3.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二段话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块璧真的有毛病?
你体会到什么?机智过人
4.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三段话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你找到了哪句话?
B蔺相如真的要撞璧吗?
C这句话中有个词写了当时蔺相如的态度。理直气壮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D你能读出蔺相如的理直气壮吗?
E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机智勇敢、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F蔺相如此时说话的语气是理直气壮的,他的一系列动作也表现了他的勇敢无畏。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机智勇敢。
G面对强大的秦国,蛮横的秦王,蔺相如凭借自身的勇敢机智,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了赵国。假如你现在听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更是凭借自身的机智和勇敢)
H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
师: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你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学习他与秦王的第二次交锋。渑池之会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什么?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舍身救主。(板书)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③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当之无愧。假如你现在听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更是凭借他不畏强权、舍身救主的品质)
师:可是为什么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真的是因为害怕廉颇吗?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②蔺相如是怎么做的?(“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③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说明他对敌狠,对友和的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师:廉将军呢?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勇于认错、知错就改)(板书)
四、回归整体,迁移运用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三个故事各有情节,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便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在旦夕。这在他们的言语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能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本文是根据《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教学反思: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主备人:陈艳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会认“隼、瀚”等5个生字,会写“冠、俯”等10个生字,掌握“猎豹、鸵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按照事物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来安排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
似虎不是虎,
速度快过虎,
身披花点衣,
羚羊填饱肚。
—— 打一南非动物
生猜谜语。
同学们,我们知道,猎豹是动物界非常著名的运动健将,它奔跑的瞬间时速可达一百千米每小时。猎豹厉害吧?可是,还有比猎豹更厉害的呢?它们是谁?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按照事物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来安排写作顺序。
三、展示词语:
猎豹 鸵鸟 冠军 难以置信 俯冲 浩瀚 呼啸而过 赤道 火箭 轻易 搭乘 发动机 陆地 高速公路 手电筒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下面请1-3组的5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词语理解了,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词语。
四、练习读书。
师:词语读得太棒了,把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读得如何?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五、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六、 整体感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为我们介绍了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的事物,由动物到飞机、火箭、流星体再到光,速度一个比一个快,最终得出结论:科学家认为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七、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描红 临写>)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1题中描一描。
(2)描完后,在田字格里仿写,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3)小检测。(老师来听写,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八、出示自学提示: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
2、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事物的速度?
九、任务分配:
1、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事物的速度?
2.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快速阅读的方式读课文。
2.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这些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
一、 出示学习目标:
1.用快速阅读的方式读课文。
2.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这些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
三、交流展示:
(一)出示上节课的展示任务:
1、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事物的速度?
2.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
生速读课文,找说明方法。小组讨论后,交流:
(板书:作比较)
①第二自然段中,人和鸵鸟的速度作比较,说明鸵鸟的速度快。
②第三自然段中,猎豹和鸵鸟的速度作比较,点明猎豹速度快。
(板书:陆地上速度最快的——猎豹)
③第四自然段中,游隼的速度和骑车的速度作比较,点明游隼的速度快。
④第五自然段中,把喷气式飞机和游隼的速度作比较,点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快。
(板书:喷气式飞机比游隼速度快)
⑤第五自然段把声音同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作比较,点明喷气式飞机速度快。(⑥第六自然段中,把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相比较,说明火箭的速度快。
⑦第七自然段中,把流星体和火箭的速度作比较,说明流星体的速度快。
(板书:流星体的速度比火箭快)
⑧第八自然段中,把光速和流星体的速度作比较,说明光速最快。
(板书:光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
师:同学们,在比较这几种事物速度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生总结,并回答(板书:由慢到快的顺序)
师:同学们,我们找出了文中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读了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作比较的什么作用?
生1: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生2:使用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师总结: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适用于介绍抽象的或者我们不熟悉的事物,能突出事物的特点,能增强说明效果。
本文除了作比较外,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读课文,并总结。
(板书:列数字)
在介绍各种事物的速度的时候,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写人的速度时,用“二十四千米每小时”;写猎豹的速度时,用“一百千米每小时”等等。
师:你觉得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生1: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的速度更加具体,更加科学。
生2:数字这么准确、可靠,更有说服力。
师总结: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我们了解了事物的特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借鉴。
四、课外拓展。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一下你熟悉的一件事物。
教学反思:
8冀中的地道战
主备人:武俊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3、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难点: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现在,我们再重温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精彩瞬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课题)首先我们来看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出示)
二.展示词语。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的词语谁会读呢?我来检测一下。
1、出示本课词语。
2、指名读,有错纠错。
侵略 堡垒 丘陵 搁置 陷坑 拐弯 岔道 吆喝
大家都是爱学习的孩子,预习效果不错。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一场比赛,看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三、展示读书。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并说出段意。
2、解释词语。
冀中平原:冀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该地区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
扫荡:扫荡是一种军事行动。指采取封锁,围剿,隔离等扫荡手段来消灭另一方的残余兵力。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其占领的区域就采取这种军事行动。
堡垒 :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岔道 :主干道通向旁边的路。
预设:像岔道,堡垒这类的词语,我运用图片教学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为了加深记忆,我又在设置了例句。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同学读,并说出段意。
2、解释词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三)指名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8自然段,说出段意。
2、解释词语。
四、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左右,地道的式样、构造及功能以及地道战的地位。
师:同学们,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很好,我们结束了第二场比赛,你们一个比一个棒。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比谁能把字写得既正确又规范。
五、指导写字
自学指导:(屏幕出示)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生字,注意它们的占格位置、间架结构及笔顺笔画,先书空一遍,再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师提示重点字: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易错字:
侵 陷
侵:中间没有竖。
陷:注意“臼”的写法。
2、学生临摹生字(每个字在练习本上写两遍),2分钟后比谁写的好。
3、师生共议:
屏幕出示写的字(一评对不对,二评是不是和标准字一个样。)
学生评,教师小结。(重点指出哪里与标准字不一样的地方。)
4、学生修改写的不规范的字。
5、听写词语
侵略 堡垒 丘陵 搁置 陷坑 拐弯 岔道 吆喝
6、对子互改(错一改三)
六、当堂检测
七、板书设计
8冀中的地道战
侵 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体会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认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本课的习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体会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认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难点:学习本课的习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字词,了解了什么是抗日战争,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让我们深入课文,更仔细地体会先辈们的聪明智慧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感悟在地道战中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2.学习本课的习作方法。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自主学习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一)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
预设:根据学生课前的预习,能很容易的说出“结构特点”,但是对结构特点表现在哪里不能很精确的找出,我打算用一下步骤教学。
1. 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
2.想一想第四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这段话共有四个意思。第一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讲地道的位置和高度;第三讲地道里有许多洞,功用各别,生活设备齐全。第四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地道(数量 地点 高度)
地洞(大洞 小洞 气孔)
(二)了解地道的出口
预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很容易找到描写地道战出口的句子,我把这个问题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1.第五自然段中,介绍的地道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形式?
2.地道的出口有四种形式: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每一段都有“孑口”。
板书:出口(荆棘和陷坑)
“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特点?
“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孑口又险又窄,易守难攻,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三)了解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
从第六自然段,我们能知道敌人破坏地道的方法有哪些??
板书:火攻、水攻、毒气攻
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
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板书:防御
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一个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
板书:通信联络 有线电 无线电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所以加引号。
(四)归纳总结,情感升华
预设:学生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说出文段的大意,课文4—8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但是其中蕴含的人物精神,还需要老师深挖。此环节我打算情景设置,联系生活实际,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这样学生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打击敌人的无穷智慧产生了赞美之情。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句话的?与第三自然段“奇迹”放在一起讲,奇迹,就是意想不到的不平常的事,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从以上三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板书:地位 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设计
8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战 产生及作用 为了粉碎“扫荡
地洞
↓ 结构特点 防御
奇迹 地位 通信联络
↓
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教学反思:
9、猎人海力布
主备人:尹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导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听过《宝莲灯》、《精卫填海》、《八仙过海》这些故事吗?
2.这些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它们或者机智幽默,或者歌颂善良美好,或者感人至深……我们把这些故事叫做民间故事。
3.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一个叫海力布的人变的,大家就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展示词语:
酬谢 珍宝 叮嘱 崩塌 焦急 发誓 谎话 迟延 后悔
扶着 猎物 议论 催促 千真万确 乌云密布 狂风怒号
震天动地 世世代代 自治区 尊敬 恩人 报答 珍宝
龙宫 感激 重谢 纪念 复活 搬家 镇定 照实 悲痛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词语的朗读是否正确,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师:哪位同学敢于挑战自己?(抽出2名6号同学认读,错了对子纠正,错一遍读三遍,再找其他组的6号认读。)全班齐读。
师:词语会读了,你理解词语的意思吗?
珍宝:珠玉宝石的总称。人们用来泛指那些很有价值的东西。
崩塌:崩裂而倒塌。本文指的是突然分裂开后而倒塌。
催促:叫人抓紧办某件事或赶快行动。本文指叫人赶快离开这里。
发誓: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或严肃地对某件事作出保证。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完全照原样。本文指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鸟商量,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到的消息告诉别人的经过从头到尾说一遍。飞禽走兽:各种鸟兽的总称。
千真万确:形容非常真实。
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本文指大山崩裂的响声巨大。
师:再读词语。
四、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预设: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后第一题)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讲述了猎人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一块石头的故事。)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七、指导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可让学生先观察本课所有生字,说出哪些生字容易写错,老师要在田字格里写。
师:本课共有12个生字,其中有8个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偏旁都要写的窄小一点,约占整个字宽的三分之一。
师:今天我们重点书写“酬”“延”这两个字。
“酬”左右结构,两边占格大致相等,左边是“酉”,不是“西”。
“延”半包围结构,建字旁要注意平捺要出头,包住里面的成分。注意和“廷”区别开来。
(1)教师范写。(新教材没有描红了)
(2)在田字格里仿写,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师:再仔细看一看这几个生字,看看能不能记住它?
(3)小检测
师:请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师: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八、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认真读读,仔细体会,猎人海力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标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并在旁边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九、展示任务:
1、猎人海力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乐于助人、舍已为人的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一、课前分配展示任务。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猎人海力布》(课件出示)
三、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能根据课文内容,给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介绍它的来历。能创造性的复述故事。
四、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上节课的展示任务。
1、猎人海力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自学提示,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五、交流展示。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海力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说一说海力布平时是怎样做的?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敬爱他。
海力布把打猎得来的大部分猎物分给大家,由此可看出他为人着想的品质。“总是”说明他经常这样做。引导学生感受海力布的助人为乐。学生谈到此时可板书:热心助人。
(二)救白蛇(第3自然段),再次感受他的见义勇为。
师:正式如此,海力布平时就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在一次深山打猎时,他遇到了一条遇难的小白蛇,他是怎样做的呢?从中你又感受到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空里有喊救命的声音。他抬头一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关注海力布的动作描写,感受他的见义勇为。同时海力布就下小白蛇,也为后文得到宝石埋下伏笔。(主板书:见义勇为,副板书:动作、伏笔)
(三)得宝石(第4、5、6自然段),感受海力布的舍己为人。
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chóu)谢您。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猎人来说,可太有用了。他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师追问:为什么海力布那么多的宝贝都不要,单单要龙王嘴里的宝石?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这是对海力布的心理描写,如果得到宝石,打猎就方便多了,乡亲们可以从海力布那得到更多的猎物。这样做是为乡亲们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板书:舍已为人)
海力布点点头,跟着小白蛇来到龙宫,老龙王对海力布十分感激,要重谢(为后文写龙王把嘴里的宝石交给海力布埋下伏笔)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
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说明宝石是多么的珍贵),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都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就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都不要、马上、永远不能”强调了事件的严重性。
(四)听鸟语,再次感受他的舍已为人。(第7自然段)
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把宝石含在嘴里,就能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能知道哪座山上有哪些动物。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海力布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鸟在议论着什么。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bēng)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师引导,照应了前面要宝石是为了分给大家更多地猎物。
海力布从群鸟中得到的消息,为后来救乡亲们而牺牲埋下伏笔。
(五)变石头,不惜牺牲自己。(第8、9、10自然段)
师:听到这样的消息,海力布是怎么做的?
师:同学们,当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刚开始的心情怎样?
预设1:生:大吃一惊、着急......
师:当乡亲们不想搬家,不相信海力布的话的时候,海力布的心情又着怎样的变化呢?
预设2:生:焦急、急得掉下眼泪.....
师:海力布为什么越来越着急?从中你体会到 了什么?
生:他内心深处始终都是为大家着想的......
师:那我们就要读出海力布那种着急的心情,谁愿意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一读?(找生读第八自然段)
这段话对话集中,情感比较激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也是课后第二题的要求,现在可以完成。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但是乡亲们并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这时的海力布应该呢?怎么才能拯救乡亲们呢?谁愿意来说一说海力布此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生汇报,师相机出示PPT)
海力布知道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疑,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师:在这种危机关头,海力布选择了牺牲自己去挽救乡亲们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啊!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预设3:生:自我牺牲......
师相机板书
师:这种精神是多么的伟大,那么谁愿意带着对海力布的崇敬,带着这种精神去读读这句话。(找生读)
师:同学们,面对死亡,通常人们的表现是什么?
预设4: 生:害怕。
生:恐惧。
师:海力布面对死亡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找生读并出示PPT)
照应前文小白蛇说的话,将听到的动物语言告诉别人,自己变成石头。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一读。(找生读)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
师追问:他们后悔、悲痛,可能会说些什么?
预设5:海力布,我们真对不起你,明明知道你平时说话很诚实,怎么就没信你的话呢?要是事先信了你的话,你就不会变成石头了。
………………
………………
就这样,海力布牺牲了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是石头。也正如海力布所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怒号,下棋了倾盆大雨,大山崩塌了,村庄淹没了,乡亲们得救了,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
令人尊敬爱戴的海力布变成了石头,乡亲们能甘心吗?龙王的女儿能甘心吗?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事?(这也是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 )、( )、(
)的海力布,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热心助人、舍已为人的名言?
小练笔:内蒙古山区有一块奇怪的石头叫“海力布”,如果你是导游,来到了“海力布”石头前,你会怎样向游客简要介绍这个石头?
创造性复述课文这也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
创造性复述------换一种人称来讲(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之一,换一种人称讲,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创造性复述要求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充实内容。
怎样进行创造性复述呢?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换一种人称来讲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对于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我们可以把第一人称转换成第三人称。这样可以使阅读者感到轻松。第三人称叙述的故事可以换成第一人称。这样可以使读者快速进入角色,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作业:课下可以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民间故事。
板书设计:
9 猎人海力布
热心助人
见义勇为
舍己救人
教学反思:
10 牛郎织女(一)
主备人:尹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导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孟郊在《古意》的诗中写道:“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牛郎织女》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叶圣陶爷爷编写的这则故事的传奇色彩吧!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展示词语:
嫂子 剩饭 床铺 亲密 爱理不理 蒲扇 笑嘻嘻 眉开眼笑
家产 成家立业 好歹 对待 稀罕 粮食 微弱 挨近
纱衣 妻子 晚霞 晃晃荡荡 云霞 成天成夜 葡萄酒 游泳
无拘无束 结婚 相依为命 牛郎 爹妈 听惯 托着 一辈子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词语的朗读是否正确,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师:哪位同学敢于挑战自己?(抽出2名6号同学认读,错了对子纠正,错一遍读三遍,再找其他组的6号认读。)全班齐读。
师:词语会读了,你理解词语的意思吗?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一五一十: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
眼中钉:被人们用来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
成家立业:指结了婚,有了家业或建立了某项事业。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好歹:好坏。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过活,谁也离不开谁。
师:再读词语。
四、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预设:老牛说:“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向我们讲述了牛郎关心老牛、与老牛亲密无间以及与织女相识并结为夫妻的故事。
板书:认识织女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七、指导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可让学生先观察本课所有生字,说出哪些生字容易写错,老师要在田字格里写。
师:本课共有14个生字,“嫂”是平舌音;“筛、纱”是翘舌音;“酿”读niàng,不读liàng;“挨”是多音字,在本课读āi。
师:今天我们重点书写“嫂”“辆”“辈”这三个字。
“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上部分最后一笔是竖,并且要露头。
“辆”和“辈”的“车”部书写时笔顺不同,“辆”的“车”部作为偏旁部首是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提;“辈”的“车”部第三笔是横,第四笔是竖。
(1)教师范写。(新教材没有描红了)
(2)在田字格里仿写,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再仔细看一看这几个生字,看看能不能记住它?
(3)小检测
师:请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师: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八、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课后第一题)从中你认为牛郎和织女分别是怎样的人?标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并在旁边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九、展示任务:
1、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从中你认为牛郎和织女分别是怎样的人?
2、能够把文章中简略的情节说的具体一些,能够创造性复述故事。(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创造性复述课文)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词句,体会牛郎对老牛照顾的周到,感悟老牛对牛郎无比的忠诚,感受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3、能够把文章中简略的情节说的具体一些,能够创造性复述故事。
一、课前分配展示任务。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郎织女(一)》(课件出示)
三、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牛郎和老牛的感情以及牛郎和织女认识的缘由。
3、能够把文章中简略的情节说的具体一些,能够创造性复述故事。
四、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上节课的展示任务。
1、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从中你认为牛郎和织女分别是怎样的人?
2、能够把文章中简略的情节说的具体一些,能够创造性复述故事。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自学提示,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五、交流展示。
一、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他和老牛是怎样相处的?
预设:
(一)学生1: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二)学生2: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
师追问: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干什么?
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三)学生3: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哥嫂对他爱理不理,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进行对比(板书:对比)。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四)学生4
: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板书勤劳)的孩子。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板书善良)的孩子。
师:你能读出牛郎的勤劳善良吗?
师追问:为什么把牛郎关心老牛写得那么具体、详细?
预设:因为牛郎对老牛的关爱,才有老牛后来感恩为牛郎做媒结识织女。为后文做了铺垫。
(五)学生5:牛郎和老牛还很亲密呢,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的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
师追问1:文中的两个好像是比喻句吗?
师追问2: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你能发挥想象把下面情节说的更具体吗?
牛郎会把看到、听到的什么告诉老牛?
预设:老李头家养的猪下了几头小猪仔。
东边山坡上的山楂树结满了果子。
二、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一)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二)学生乙:哥嫂把他当成眼中钉,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师追问: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三字成语吗?
口头禅 耳边风 一窝蜂 下马威 马后炮 门外汉
(三)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四)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五)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四、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一)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师追问:老牛是怎样知道织女下凡的消息的?对于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之处,也在出现在语文园地中)
这天,老牛告诉牛郎,他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因在天上犯了错,被贬下凡来做了一头牛,又恰好由牛郎照料。之前在天上和月老一起饮酒时,他看到月老手中的《烟缘簿》好奇之下就翻了翻,看到了牛郎与织女命中注定的这段感情。他当时恰巧记下了织女下凡的时间,就在前一天告诉牛郎,那个穿粉红色纱衣的仙女将会成为他的妻子。
(二)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三)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仙女们商量着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发挥想象,把情节说具体,再次落实语文阅读要素)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师追问: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可以分角色演一演。
示例:这天,王母娘娘在打睡。仙女们趁机停下手中的活儿歇息。只见一个仙女伸了伸腰说:“整天没日没夜地织布,都快累死了,姐妹们趁这个机会,赶紧歌歇吧。”
“这个机会多么难得呀,我们不如趁机溜出去玩玩。"一个小仙女说。
另一个大点儿的仙女说:“你的胆子可真不小,要是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咱们可吃不了兜着走。”
小仙女说:“没关系,我们偷偷地走,早早地回来,王母娘娘不会发现的。”
大点儿的仙女说:“我不敢,要去你去!
织女想了想,说:“怕什么?在天上一年到头就像关在监狱里,一点自由和快乐也没有,有什么意思?我们到人间去看一看,就是回来挨顿打也值得。”
大家都觉得有道理,于是,她们就偷偷溜出天宫来到了人间。
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织女?
敢于反抗 心灵手巧 美丽善良(板书)
教师小结:牛郎的勤劳善良,织女的心灵手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之情,希望他们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小练笔: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如,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在其他的民间故事中找出你觉得不可思议的情节,和同学交流。(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前置教学)
《孟姜女哭长城》:秦朝时候,善良美丽的女子嫁给了范喜良。结婚当天,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结果被告知范喜良已经死了。孟姜女悲痛万分,心酸大哭,结果一段长城被哭倒,孟姜女终于看到了丈夫,不过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聪明美丽的祝英台化装成男子去书院读书,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梁山伯。当梁山伯去祝英台家拜访时发现祝英台是女孩,打算求亲,结果祝英台父母不同意,硬是要她嫁给有钱人家的公子。梁山伯万念俱灰,一病而亡。祝英台的花轿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坟墓裂开了口子,祝英台跳入坟墓,坟墓合上了。这时候一对蝴蝶从坟头飞出,在阳光下翩翩起舞。
板书设计:
10 牛郎织女(一)
牛郎 勤劳善良
织女 心灵手巧
美丽善良
敢于抗争
教学反思:
11 牛郎织女(二)
主备人:尹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导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在老牛的指点下,终于走在了一起。那么,他们还会经历哪些事情呢?
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展示词语:
节俭 富丽堂皇 偎在 衰老 泰山 珊瑚礁 竹筐 拗不过
发誓 察访 怒气冲冲 梭子 玉簪 惩罚 亲亲蜜蜜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词语的朗读是否正确,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师:哪位同学敢于挑战自己?(抽出2名6号同学认读,错了对子纠正,错一遍读三遍,再找其他组的6号认读。)全班齐读。
师:词语会读了,你理解词语的意思吗?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珊瑚礁:热带、亚热带海中的石灰岩礁。主要由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
怒气冲冲:盛怒的样子。
师:再读词语。
四、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叙述了牛郎织女婚后幸福美满的生活以及织女被王母娘娘无情的抓回天宫,但在织女的不断抗争下,两人终于能够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相会的事。
八、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经历了什么?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体会。
九、展示任务:
1、能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
2、试着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并给每幅图画配上适当的文字。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词句,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一、课前分配展示任务。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郎织女(二)》(课件出示)
三、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关注本课的阅读提示,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
四、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上节课的展示任务。
1、能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
2、试着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并给每幅图画配上适当的文字。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自学提示,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五、交流展示。
了解故事结局,感受人物想象。
一、牵手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幸福生活,品析织女的人物形象。
转眼间两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得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们讲些天上的故事。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妺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两个孩子听她这么说,就偎在她怀里,叫一声“妈妈”,回过头来又叫一声“爸爸”。
用一组排比(板书:排比)句,写出了织女生活的甜蜜幸福。这与在天宫中缺乏自由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
师:你能再说一句排比句吗?
师:谁能幸福地读一读他们一家的生活吗?
生总结:他们生活幸福,美满。
板书:织女:善良 勤劳 喜欢自由
是啊,织女很幸福,课她也在发愁,怕外祖母来找她。(设置悬念,为后文织女被王怒娘娘抓走做铺垫)
2、阅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段的作用。
这段描写了老牛的去世,为后文牛郎披上牛皮上天追赶织女做铺垫。
二、分离
1、自读课文3、4自然段,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生交流:
“哪怕……也”“怒气冲冲”“抓、推、带”
师追问:织女被王母娘娘带走时心里恨极了,她心里会想写什么?
板书: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恶人当道,大好姻缘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拆开了。
2、有人说王母娘娘不坏,因为织女是私自下凡,她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当然要对她进行惩罚。你怎么看?(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
(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三、相会
1、阅读5—8自然段,思考: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每年七夕见面?
预设:
虽然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织女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是织女不死心,进行了抗争,就连喜鹊也被他们感动。综合这些原因,牛郎织女每年七夕会见面。
2、鹊桥相会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为什么牛郎织女最后不能在一起?
预设: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
四、小结:
1、牛郎的善良拉近了天上人间的距离,那么织女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和她的勇敢就跨越了这条鸿沟,让一切变成可能。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对这两人说点什么?
(赞叹、钦佩、祝福)
2、时隔多年的今天,牛郎又要到天上与织女相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你觉得牛郎还可以通过哪种方式到银河上呢?
预设:太空飞船
火箭
师总结: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六、拓展延伸
这个故事古而有之,在许多文艺作品里都有表达,但总在不断地变化。读一读《迢迢牵牛星》《天上的街市》,感受其变化。
很多诗人也借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创作诗歌,表达情思,如林杰的《乞巧》、杜牧的《林夕》、秦观的《鹊桥仙》,大家可以读一读。
小练笔:
如果将本文改成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画配什么文字。(画的内容要有连贯性,配的文字是简要的内容,也为后面的缩写习作做了些渗透,打下了基础。)
板书设计:
11、牛郎织女(二)
织女:善良、渴望自由和真情、勇敢
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
教学反思:
12 古诗三首
主备人:谭颖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一)激趣导入,学法指导。
1、同学们,本文所选的三首古诗分别是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为国为民的爱国志士。当家国梦难圆的得时候,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当国家沉沦得时候,他们用自己的诗篇发出了最强音。现在让我们走近古诗,一起来感受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吧。
2、板书。齐读课题。
3、生介绍作者。师补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读书预设: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易读错,请同学们特别留意。
家祭 熏得 己亥杂诗 恃风雷 万马齐喑 抖擞 不拘一格
当学生读到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时,应重点指导,先读词语,再读词语所在的句子。个别读——领读——齐读
(2)注意诗句的停顿之处,同学们可多读几遍。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嗯,同学们预习的不错,出现的问题不多,刚才在读诗的时候我们都纠正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古诗,相信你会把古诗读得更正确更流利,而且还会读的更有味道。
(3)词语理解
①示儿:给儿子们看 ②元:通“原”,本来,原来。
③定:收复 ④同:统一
⑤乃翁:你的父亲。乃,你的,你们的。
①邸:官府,官邸。 ②休:停止、罢休。 ③直:简直。
④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⑤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
⑥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①九州:中国。②.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③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④恃(shì):依靠。
⑤.喑(yīn):没有声音。⑥.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⑦.究:终究、毕竟。⑧.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⑨.重:重新。⑩.抖擞:振作精神。11、拘:拘泥、束缚。
四、练习读书
师: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地方,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地方。)
五、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六、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古诗读得不错,现在再给大家一个任务,再次认真朗读古诗,想一想这两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已立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以及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题临安邸》描写了权贵们的醉生梦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无比忧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己亥杂诗》中的诗人批判了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师:好,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对两首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七、指导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 临写>)
1、观察生字的字形和结构。分析起笔、顿笔,分析间架结构,分析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2、教师范写生字:
“祭” 上半部分要和“登”字的上半部分做以区分。
“亥”字横长伸,末笔为点。
3、学生仿写。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4、检测生字:对子互改,把错误的字纠正两遍。
八、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者两首古诗,并标划自己感受比较深的诗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九、布置展示任务
1、结合重点词、句的解释,说说你对《示儿》这首诗的理解。
2、结合重点词、句的解释,说说你对《题临安邸》这首诗的理解。
3、结合重点词、句的解释,说说你对《己亥杂诗》这首诗的理解。
4、展示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及诗句意思。
3、结合资料,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课件出示)
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及诗句意思。
3、结合资料,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学习任务
师:1、请根据上节课的自学提示,各自准备一下分配到的任务。
师:2、小组内交流,先帮对交流。谈错的对子纠正,谈不到的对子补充。
师:3、小组长在小组内讲解。组员认真倾听,做好补充和更正,组长找好发言人。整理好等待展示交流。
四、展示、预设
1、《示儿》:
师:同学们《示儿》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了解写作背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在诗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师:通过交流,《示儿》中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课后二题: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生:题目中的示儿的意思是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师:题目我们理解了,诗中的字词的意思我们上节课也进行了理解,那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我们一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解释诗句意思
师:句意理解了,那整首诗的意思谁来说说?
生: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什么也没有了,只是因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师: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为什么会“悲”?
预设:(1)①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②壮志未酬,未能再批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③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痛。
④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2)诗人的悲伤来自他对祖国的热爱。当时,他已经85
岁了,奋斗一生,却没有等到中原统一。这时,内心是何等的悲伤。
师追问: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预设: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可以感受到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志愿矢志不渝、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
如果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
师总结: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 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
师: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落实体会诗人情感目标)
生总结: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诗人在弥留之际,仍然对“不见九州同”而感深感遗憾,仍然渴望“北定中原”,全诗发自肺腑,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以及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体现了诗人深厚、真挚的爱国之情。
师: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情感,再来读一读古诗,读出诗人的遗憾,愤慨和浓浓爱国之情。(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不错,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的?然后说一说。
生交流讨论
2、《题临安邸》
师: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刚才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的直抒胸臆。那现在,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师:学生交流,题目《题临安邸》是什么意思?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生:题:写。临安,南宋都城,系今浙江杭州。邸:旅店。《题临安邸》只写在杭州一家旅店壁墙上的诗。
生: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诗人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恨,于是写了这首诗。(写作背景资料)
师:题目我们理解了,诗中的字词的意思我们上节课也进行了理解,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解释诗句意思
师:句意理解了,那整首诗的意思谁来说说?
生: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这些达官贵人们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师:看来同学都知道整首诗的意思了,那老师问一个问题,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师总引导,生总结回答
预设:这句诗抓住临安城的特点,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阁楼,描写了临安城繁华风景优美的景象,这样的描写不但表现了当权者还过着苟且偷安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而且以乐景衬哀情更能抒发诗人的悲愤心情。
师:你总结回答的非常透彻,那通过你的理解,“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暖风”指什么样的风?游人又是指什么人?谁来说一说?
生:“暖风”指自然界的春风,“游人”指一般游客。
师:很好,再思考思考,“暖风”,“游人”还有其他含义吗?谁来说说。
生:“暖风”还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诗人还暗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
师:理解的很透彻,加五分。
师继续追问:这句诗还有哪个字用的好?
预设:“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师: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爱国情感,再来读一读古诗,读出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3、 《己亥杂诗》
师:俗话说言为心声。现在,我们再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让学生根据对字词意思的理解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追问: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预设:比喻。
生: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师:如何理解诗歌第一句中的“恃风雷”?
生:“风雷”’在此处指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风雷”前加一“恃”字,表明要挽救危亡,振兴国家必须依靠疾风迅雷般的变革。
师:“万马齐喑”是什么意思?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万马齐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展现了在腐朽没落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生:这首诗对“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达了诗人的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师;同学门对前两句的分析非常透彻,接着来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
生: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
生: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师:好,下面请同学说一说这首诗的诗意。
生:要使中国兴旺发达,就得依靠像风雷一样能振奋人心的思想言论。全国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实在太可悲了。我希望老天爷能够重新振作精神来。不要限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
师:词意,句意,诗意我们都理解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谁来总结?
生:《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师:“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师: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爱国情感,再来读一读古诗,读出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五、小结:
同学们,这三首古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得浓浓的爱国之情。就像艾青说的那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殚精竭虑,至死都不忘记祖国的发展走向。在现代社会生长的我们,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尽管如此,我们仍旧要牢记历史教训,努力学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做一个导向)
六、【板书设计】
《示儿》------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古诗三首 《题临安邸》---忧国忧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己亥杂诗》---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七、小练笔:搜集爱国诗篇或诗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提前布置)
教学反思: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主备人:邓喜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对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设计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话导入课文,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齐读课题。
2、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2)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二、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读书预设:
容易读错的字词
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震惶 地履其黄 干将发硎
当学生读到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时,应重点指导,先读词语,再读词语所在的句子。个别读——领读——齐读
四、练习读书。
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五、展示读书。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第二自然段比较难读,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提醒同学们一定把握好读音,师可泛读。
师结:通过阅读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讴歌了少年中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景,极力赞颂了中国少年永远向前的精神,鼓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殷切希望)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六、指导写字
(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描红,临写)
1、观察生字的字形和结构。
2、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如:“潜”右上第一个“夫”末笔捺改为点。
“试”斜钩较长,且有一定的弧度,斜钩上没有撇。
“疆”左窄右宽,“土”末笔变提。
“履”半包围结构。
3、在田字格里仿写,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师:再仔细看一看这几个生字,看看能不能记住它?
4、小检测
师:好,同学们,老师来听写。
师:请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师: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七、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想想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八、布置展示任务
1、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2、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3、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4、连贯而有气势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5、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对国家的热爱。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中国说》请齐读课题。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3、课件出示上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二、 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向我们讴歌了少年中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景,作者是怎样赞颂中国少年永远向前的精神,鼓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的?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师:从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在作者心目中,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师: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生: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 总领全段
师: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生: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板书:排比)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师: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完成下列表格。
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师:谁能把祖国的强大和少年肩负的责任感读出来?
预设:排比句式,语气要铿锵有力,一气呵成。(落实课后一题连贯而有气势的朗读课文,也是本课学习目标)
2、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红日、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生:比喻的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师:这些事物有哪些特点?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预设:生:“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
生: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喻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师: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音韵美。下面让同学们来读一读。
师: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有什么联系?(课后第二题)
预设:生1:少年中国的建成与否取决于有没有中国少年。只有有了中国少年,才会建设成少年中国。如果没有中国少年就绝不会有少年中国。
生2:祖国决定少年的未来,没有祖国就没有少年。
师: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要高昂。
指导学生朗读
三、小结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本文通过写少年中国的各种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只有我们每个少年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将来才可以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努力吧,中国少年!
四、小练笔:
这篇课文所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之梦。结合今日的中国,你认为他的愿望实现了吗?和同学交流。
五、板书设计
13 少年中国说
总分 总领全段
排比
比喻
【教学反思】
14课 圆明园的毁灭
主备人:邓喜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毁灭 不可估量(liáng) 举世闻名 皇家 众星拱月 亭台楼阁 象征 街市 山村乡野 仿照 诗情画意 建筑 漫步 漫游 天南海北 饱览 风景名胜 流连 置身 境界 宏伟 青铜 礼器 奇珍异宝 博物馆 搬运 统统 销毁 罪证 侵略者 奉命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词语的朗读是否正确,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师:哪位同学敢于挑战自己?(抽出2名6号同学认读,错了对子纠正,错一遍读三遍,再找其他组的6号认读。)全班齐读。
四、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预设:下列句子比较难读,注意停顿,多读几遍。
(1)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六、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七、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 临写>)
1、观察生字的字形和结构。
2、教师范写2个生字:“毁、辉”。 分析起笔、顿笔,分析间架结构,分析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毁:“臼”上宽下窄,里面的两小横不相连。
辉:“光”作为部首,最后一笔变形,要注意。
3、学生仿写。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4、检测生字:对子互改,把错误的字纠正两遍。
八、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九、布置展示任务。
1、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费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配展示任务。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课件出示)
三、明确目标。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结合相关资料,能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 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四、课件出示上节课的展示任务。
1、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费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五、全班汇报:
师: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
师:1、你从那些段落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生:作者在第二、三、四上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生:作者从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和收藏文物的珍贵三个方面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1)重点感受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课前查找资料补充圆明园的更多、更具体的建筑风格。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
预设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我国建筑史上,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生:圆明园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圆明园由圆明园,万春园和畅春园三园组成,园中既有金碧辉煌的建筑又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园林。同时又吸取了欧洲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如什么是“西洋景观”?
西洋,泛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石框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风格,庭院中的松柏灌木也是模拟欧洲几何图形修剪的,围墙和道路的铺设以及石雕陈设等也都是西洋风格。文中的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这座西洋楼。
作者通过对圆明园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对昔日的圆明园以及祖国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2)继续感受圆明园的历史文物收藏。(结合课后题理解课文)
“上自 下至 ”说明时间跨度很大。从先秦到清朝,有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足见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之多、历史悠久、价值之珍贵,表现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自豪之情。
那同学在阅读课文时还有没有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1986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拿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证据,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师:那你从这两个日期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英法联军10月6日闯进圆明园,18日开始在园内放火,其间,侵略者一直在掠夺、破坏圆明园内的历史文物。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还在园内放火,销毁罪证。从这些描述中,足见圆明园内文物数量之多,英法联军的贪婪和无耻,字里行间流露这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及对侵略者的仇恨。
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后的痛惜。(落实课后一题)
师:课文是以《圆明园的毁灭》为题,为什么用那么多费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预设:生:作者越是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越能衬托出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滔天大罪和我国曾经饱受的屈辱和苦难。一扬一挫,一美一毁,爱恨分明,更能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增强中华儿女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通过细细品读课文同学们都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感受了作者对侵略者憎恨。
六、拓展学习:
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体会它与本课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
可以使人想起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激发人们无限的爱国热情。
七、小练笔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着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想说些什么?
生:英法联军真是无耻、毫无人性的强盗。
生:当时的清政府真是太无能了。如果他们励精图治,敢于斗争,那么侵略者肯定不会这么嚣张,圆明园也就不会毁灭。
生:我们要以史为鉴,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
八、板书设计
14、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
建筑风格 借景抒情
收藏文物
教学反思:
15、小岛
主备人: 邓喜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去过什么岛旅游过?谁来说一说。谁去过无名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无名岛》,板书:无名岛。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好。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礁石 驻扎 神秘 暗堡 遮挡 蔬菜 罐头 牙龈 溃烂 防晒 纳闷 瞒着 快艇 矛盾 稀奇 炊事员 拘束 训斥 特殊 沉吟 凝视 喉咙 标准
师:下面请1-3组的5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词语理解了,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词语。
四、展示读书:小组之间比赛读书,力争人人正确、流利。
师:小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还有感情表达不当的句、段如标点符号、提示语等老师要直接评价)
师:(读得不好时)指出错误后,师鼓励:这次能不能把它读准确?来。
读书预设:
容易读错的字词:罐头 牙龈 溃烂 凝视 喉咙
当学生读到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时,应重点指导,先读词语,再读词语所在的句子。个别读——领读——齐读
师:嗯,同学们预习得不错,出现的问题不多,刚才在读书的时候我们都纠正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书,相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正确更流利,而且还会读的更有味道。
五、整体感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将军来到无名岛视察时观看战士们种的菜地,晚饭拒绝单独吃蔬菜,而与战士们分享蔬菜的故事,赞美了守岛战士不畏艰难,爱岛如家的美好品质,也歌颂了将军和战士们之间相互关爱的深厚情谊。
六、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临写>)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本课生字大多数是左右结构,而且左窄右宽。其中只有“罐”字左右均宽。
小检测
(老师来听写,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七、自学提示:
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将军神态言行的语句,细细体会将军和战士们之间的情谊,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八、任务分配:
1、画出描写将军神态言行的语句,细细体会细细体会将军和战士们之间的情谊。
2、结合全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无名岛”为题?
3、分角色展示朗读将军和其他人的对话。
4、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将军和战士们之间的情谊,体会他们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无名岛》(课件出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
三、展示交流
回忆上节课的任务展示,并交流。
1、画出描写将军神态言行的语句,细细体会细细体会将军和战士们之间的情谊。
2、结合全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无名岛”为题?
3、分角色展示朗读将军和其他人的对话。
4、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2、预设引导:
(一)根据描写将军神态言行的语句,细细体会将军和战士们之间的情谊。
重点指导:
1、A、“岛南边是什么东西,搞得那么神秘。是暗堡?”将军说着就走了过来…… “这是怎么弄出来的?”,
B、将军白他一眼:“吃什么?战士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C、“大家的,哼!”将军重重的放下筷子,起身,“我说和战士们一起吃饭,你劝我说我去了他们会拘束,我就听了你的。现在倒好!我问你,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D 、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将军看了看他们桌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战士们为什么要自己种菜?将军发现了怎么做的?从中体会人物的心情以及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谈谈将军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将军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感受将军的和蔼可亲。小组分角色朗读此段,评价并相机指导朗读。
2、战士们为什么种菜?是怎样种菜的?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
①将军不由得一愣。他知道,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是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陆上运来的蔬菜,会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
②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蔬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蓬,北方大蓬是为防冻,这个蓬却是防晒和防盐。菜地上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从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土在岛上种菜你体会到什么?齐读。感受战士们的艰辛。
(二)、结合全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无名岛”为题?
指导学生读课文,预设:
无名岛最大的特色就是小,小的好像不值得有个名字。不远处,白白的礁石冒出海面聚成一堆,像一片白云在天边浮着。这里的树少,草少,土也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陆战队。
①“无名岛最大的特色就是小,小的好像不值得有个名字。”思考加点词语的作用。
②“驻扎”是什么意思?你从“驻扎着一群海军陆战队”体会到了什么?
③指名朗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书让学明白,祖国寸土有人守,守疆土的可爱的解放军战士。)
(三)、什么是环境描写?画出本课的环境描写。
预设:
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本文中,恰当的运用了环境描写,如“白白的礁石冒出海面聚成一堆……”“这里的树少,草少,土也少……”等。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还可以渲染文章的气氛,烘托文章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分角色展示朗读将军和其他人的对话。
a.、“岛南边是什么东西,搞得那么神秘。是暗堡?”将军说着就走了过来……
……
秘书问队长:“晚上岛上吃什么?”
b、将军白他一眼:“吃什么?战士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c、“大家的,哼!”将军重重的放下筷子,起身,“我说和战士们一起吃饭,你劝我说我去了他们会拘束,我就听了你的。现在倒好!我问你,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d、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将军看了看他们桌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e.从对话中体会到将军什么的心情?为什么“将军重重的放下筷子”?
f. 自读思考:“喉咙哽了一下”什么意思?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四、小练笔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带领游客们到无名岛上旅游的时候,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无名岛?请你设计一篇导游词。
【板书设计】
15、无名岛
将军上岛发现菜地
无 将军决定留岛吃饭
名 将军拒绝单独吃青菜 将军情深 环境描写
岛 军将青菜与战士们分享 爱岛爱国
将军离岛时行军礼
教学反思:
16、 太 阳
主备人:孙月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太阳的特点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
1、课件播放图片,学生欣赏。
2、这些美丽的图片是谁赐予我们的?引出课题《太阳》。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检查词语
抵得上 摄氏度 繁殖 粮食 煤炭 地区 杀菌 治疗 传说
密切 估计 体积 寸草不生 日夜不停 钢铁 水蒸气 水滴
飘浮
1、请小组的6号读一遍词语,师做简单的评价。
2、挑战读、齐读词语。
3、理解词语意思。
读书预设:
容易读错的字词:繁殖 摄氏度 杀菌
当学生读到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时,应重点指导,先读词语,再读词语所在的句子。个别读——领读——齐读
四、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预设:下列句子比较难读,注意停顿,多读几遍。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六、写字指导:
1、观察生字的字形和结构。
2、教师范写2个生字:“殖 菌 ”。 分析起笔、顿笔,分析间架结构,分析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殖:“歹”横撇的撇长,“直”底横长。
菌:“艹”中的横要写得稍长一些。
3、学生仿写。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4、检测生字:对子互改,把错误的字纠正两遍。
七、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八、展示任务:
1.搜集有关太阳的相关资料。
2.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能巩固和检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为本节课的授课打好基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太阳》(课件出示)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三、出示展示任务。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并且结合我们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四、全班汇报:
(一)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二)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出示课件)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 形成雨雪 形成风 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分段品读,在抓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同时,把握重点句子,明确重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这样做能使同学们有针对性,能快速理解主要内容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天体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由课内走到课外,能扩大他们的视野。】
六、板书设计
远
特点 大
热
太阳
人类生活
密切关系 动植物生长
自然气候
人类健康
教学反思:
17、 松 鼠
主备人:孙月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出示课件)(出示松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板书:松鼠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设计意图:用松鼠的图片导入,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检查词语
松鼠 乖巧 清秀 玲珑 歇凉 追逐 警觉 矫健 触动
惹恼 黄鼠狼 狭窄 遮蔽 嬉戏 敏捷 驯良 捕捉 鸟雀
杏仁 机警 编扎 端端正正 勉强 脱落
1、请三个组的6号各读一遍词语,师做简单的评价。
2、挑战读、齐读词语。
3、理解词语意思。
读书预设:
容易读错的字词:当学生读到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时,应重点指导,先读词语,再读词语所在的句子。个别读——领读——齐读
四、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预设:下列句子注意停顿,多读几遍。
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著身子坐著,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2.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同桌讨论: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1):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再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介绍松鼠的形体特征。
第二部分(2):主要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3、4):从松鼠的行动、储备食物过冬和搭窝写出了松鼠聪明、警觉、乖巧的特点。
第四部分(5):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六、写字指导:
1、观察生字的字形和结构。
2、教师范写2个生字:“鼠、滑”。 分析起笔、顿笔,分析间架结构,分析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3、学生仿写。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4、检测生字:对子互改,把错误的字纠正两遍。
七、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八、展示任务:
1.搜集有关松鼠的资料。
2.松鼠有什么性格特征及生活习性?结合具体语言文字谈一谈。
3.本课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从中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意思写词语(出示课件)
动作迅速而灵敏。 (敏捷)
小巧、灵活、精细。(玲珑)
遮住的意思。 (遮蔽)
游戏、玩耍。 (嬉戏)
2.《松鼠》一课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一下松鼠有哪些性格特征及生活习性。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三、出示展示任务。
师: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并且结合我们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四、全班汇报:
(一)第一段,了解外形(出示课件)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_”画出来。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呢?指生汇报
试着填一填:在写松鼠的外形时,抓住松鼠的__________,详细描写了松鼠 ____、____ 、_____ 、和_______的特征,把小松鼠写得非常美丽可爱。
板书:外形特征
面容----清秀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上翘
3.读第一段,讨论:你认为这段好在哪儿?(出示课件)
小结:文中第一段确实写得好,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比喻句,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了,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要读出这种情感,我们首先确定描写松鼠的重点词语如“乖巧、漂亮、讨人喜欢、面容清秀、敏捷、机警”等词语,并通过重读、轻读等方式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二)了解习性(出示课件)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这部分介绍了松鼠的哪方面特征。
生总结,汇报
板书:性格特征---胆小(活动范围 活动时间)
2.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性?默读课文第二部分,选择一方面来准备并在全班介绍。
3.指名介绍,随机导学:
读第三部分,看看这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特点?(出示课件)
生总结、汇报
板书:行动、储备粮食 搭窝 (聪明 警觉 乖巧)
师:你们瞧,作者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多具体呀!你能不能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画出来?
(先……再……然后……)
师生对读这一句,感悟言之有序。
学生动笔,用上“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写后交流。
4.读第四部分,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生活习性(繁殖 换毛 爱干净)
【设计意图:按照顺序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并且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请2名同学分部分读全文。
2.说一说:通过学习课文和查阅资料,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
3.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讨论)
(出示课件)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4.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白鹭》。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巩固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1.完成课后第3题。
2.继续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接着写一写它的生活习性。
七、板书设计
外形特征
松鼠 性格特征
生活习性
教学反思:
18.慈母情深
主备人:王国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有这样一位贫穷的母亲:用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那么坦然从容地把钱塞到了视书如命、渴望得到一本心爱的长篇小说,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儿子的手中。这是怎样感人的一幕啊?请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走近母亲,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文章——《慈母情深》。(板书课题)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展示词语:
脊背 压抑 颓败 忙碌 吊着 噪声 龟裂 权利 忍心 竟然 酸 哇 辞退 挣钱 压抑 潮湿 缝纫 阴暗 酷暑 蒸笼 噪声 瘦弱 口罩 数落
请1-3组的5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
四、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如: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五、整体感知
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工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故事。
六、写字指导
1、观察生字,老师范写。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易错字:
碌:左窄右宽,下面不是“水”。
脊:撇捺伸展,“月”的第一笔变竖。
2、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3、小检测。(老师来听写,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七、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标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八、任务分配:
1、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本文有哪些写作表达方法?
4、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3、了解反复的修辞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难点:了解反复的修辞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爱,纯纯若水;母爱,绵绵如溪;母爱,沉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具体语言文字,感悟“慈母情深”。
3、了解反复的修辞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三、小组交流
1、回忆上节课的任务展示。
2、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一)学习第二部分(5--37)通过“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经过,感悟“慈母情深”。
(1)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第十六自然段)
这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母亲那“极其瘦弱”“弯曲”的脊背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干活的样子让人感受到: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瘦弱的母亲承受着生活的重担,母亲是多么辛苦啊!(板书:瘦弱)
(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第二十九自然段)
预设: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从哪个词儿感受到的?龟裂的手是什么样的?想象一下这双龟裂的手为我们一家做过什么?
从这里我看到了一位贫苦的母亲。“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写出了“我”家境的贫寒;“龟裂的手指”则写出了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掏”和“数”两个动词说明母亲很珍惜这些为数不多的钱。(板书;贫穷)
师总结:是啊,尽管母亲挣钱不容易,但她为满足孩子读书的强烈愿望,愿意掏出这些来之不易的钱,可见其爱子情深。一起读.
(3)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第三十一自然段)
预设: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这里我感受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当母亲的工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母亲不要给“我”钱时,母亲却不以为然,表示十分支持“我”买书、读书。(板书:通情达理)
(4)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第三十七自然段)
预设:这句话中你注意到了哪个字?说明了什么?
一个“凑”字说明了买这本书的钱对于母亲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是为了让“我”能看书,母亲还是为“我”凑足了钱。从中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板书:伟大)
通过描写母亲辛苦地挣钱、豁达地塞钱和又一次凑钱的感人场景,体现了“慈母情深”。
(二)学会反复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表达效果。
(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第十九自然段)
重复使用“我的母亲”这个词语,向我们传递出一些浓郁而沉重的味道:①缓慢的节奏感。这种写法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这些细节不仅深深地印在了儿子的眼中、心中,也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②情緒的复杂感。作为儿子的“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在工厂恶劣环境下辛勤工作挣钱的母亲,她是如此憔悴,如此艰辛,“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三次写“我的母亲”,有惊讶,有心酸,有慨叹,有怜惜,有崇敬,有内疚......有着“我”太多太多复杂的情感。
③鲜明的形象感。事实上,母亲的动作确实这样迟缓。因为长时间伏案劳作,母亲要一下子直起背、转过身,是很艰难的。这更表现出了母亲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
(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第三十二自然段)
预设:连用四个“立刻”是否啰嗦?你是怎么理解的。
连用四个“立刻”并不啰嗦。这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的动作之快,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丝毫耽搁、拖延;连用四个“立刻”突出地表现出母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分秒必争,拼命挣钱的样子,刻画出一位辛劳工作的母亲的形象。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古诗。
有关母爱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墨萱图》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有关母爱的名言: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五、小练笔。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母亲 “我”
瘦弱 感激
辛劳 崇敬
贫穷 热爱
通情达理
教学反思:
19.父爱之舟
主备人: 张利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3、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难点: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关于父爱是个永恒的话题,他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是一部永远拍不完的电影,他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欣赏、去品味、去敬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吴冠中的《父爱之舟》。(板书课题)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展示词语:
1、出示本课词语。
2、指名读,有错纠错。
蚕宝宝 考试 心疼 席子 糖果 纸屑 启迪 钉鞋 陪嫁 毕业 暑天 煮饭 枕边 渔船 报考 教训 庙会 彩排 抽象 寄宿 路费 轮换 领略 满天星斗 意境 师范 棉被 磨灭 精致
请各小组的6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
四、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1、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如:虽然不可能/花钱买那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2、理解词语。
朦胧: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A月光不明。B不清楚,模糊。本文是第二种意思。)
高跷:民间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俗称踩高跷。也只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密密层层:形容很密很多。
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万花筒:圆筒形玩具,两头镶着玻璃,桶的内壁装着玻璃条组成的几面镜子,筒的一端放着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碎玻璃。向着亮处转动圆筒,由于镜子的反射作用,可以从筒的另一端看到各种图案。
启迪:开导;启发。
教员:教师。
初小:初级小学的简称。
钉鞋:旧式雨鞋,用布做帮,用桐油油过,鞋底钉上大帽子钉。
陪嫁:嫁妆。
高小:高级小学的简称。
粜:卖出(粮食)。
精致:精巧细致。
五、整体感知
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了父亲关心“我”的几件小事以及对我深切的期望。
六、写字指导
1、观察生字,老师范写。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易错字:
蚕:第一笔是横不是撇,上部分“天”的撇捺要舒展开。
毕:横长托上,第一笔是横不是撇,第二笔是竖提。
2、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 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3、小检测。(老师来听写,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七、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品读具体语言文字,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标画出相关词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八、任务分配:
1、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本文有哪些写作表达方法?
4、搜集有关父爱的名言、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景象。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父爱的深厚与绵长。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景象。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父爱的深厚与绵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父爱之舟》,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具体语言文字,感悟父爱。
3、学会本课的写作表达方法。
三、小组交流
1、回忆上节课的任务展示。
2、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一)回忆场景,感受父亲关爱我的点点滴滴。
预设1.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第三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姑爹的小渔船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
姑爹的小渔船,是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必备的交通工具,也是旅途中的旅店和饭店。
(2)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用钱极为节省,为什么要加钱换房呢?
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父亲用钱虽极为节省,带“我住最便宜的小客栈,但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时,却心疼得要加钱换房间,衬托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我”不肯加钱换房子,说明“我”虽然年纪小,却懂得体谅父亲的不易。
(二)父亲给我买吃的,做玩具。
预设一: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第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没有钱为“我”买各式各样的小吃,可他还是带“我”吃了碗热豆腐脑,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引导学生理解:“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我们”当时经济条件非常有限,-碗热豆腐脑已经是父亲尽他所能给予“我”的全部,他不舍得再吃一 碗了。
指导朗读
(2)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唯一”是说“我”除了这个万花筒没有其他的玩具;“最珍贵”说明在“我”的心里,这个万花筒承载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弥足珍贵。父亲虽然没有能力给“我”买各式各样的玩具,可他对“我”的爱一点也不少。
(三)体会作者的想法。(第五自然段)
预设:当“我"背着书包伏在父亲背上的时候,“我’会想什么呢?
“我’会想:父亲为我付出大多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学校,将来出人头地,好好报答父亲对我的爱
(四)交学费,感悟心酸。(第六自然段)
预设(1)为什么“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因为“我”知道,这些钱是家里粜稻、卖猪换来的,是家里全部的钱,是父母的血汗钱。为了让“我”上学,家里的经济状况更糟糕了,所以感到十分心酸。(指导朗读)
预设(2)“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这里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供“我”上学的艰难,为父母如此无私献而感动、震撼:同时“我”也想要报答父母的付出,但在当时没有能力报答,更明白了“我”肩上的责任,“我”从不谙世事的孩子,变成了对人生有所感悟的“大人”了。
(五)父亲为我缝补,感受父爱。(第九自然段)
预设(1)父亲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在“我”心中永难磨灭,这是因为“我”从中感受到的是父亲对“我"浓浓的关爱;“我”对姑爹的小渔船感到亲切、难忘,这是因为:这只小渔船见证了“我”人生中许多次和父亲一起面对的考试,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无限关爱和期望。
指导朗读。
预设(2)“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为什么?
能。作者坐了许多次小船,印象深刻,而且从小船上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些都被作者深深地记在了心里,所以作者能够画出这只小船。
五、小练笔
1、题目是“父爱之舟”,运用了比喻句,把父爱比作小船,你还能写出类似的比喻句吗?
父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此文,你是否有一些关于父亲的回忆?试着写一写吧。
板书设计:
父爱之舟
点滴小事,深沉父爱
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反思: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主备人:王国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谈话: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有一首诗,说明了这一点:(出示“教育与孩子”,齐读)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是啊,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
三、展示词语:
1、出示本课词语。
2、指名读,有错纠错。
腼腆 誊写 鼓励 出版 慈祥 歧途 谨慎 糟糕 敬仰 警告 平衡
得意洋洋 迫不及待
请1-3组的5号同学进行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子做好随时纠正。
四、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1、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如: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理解词语。
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誊写:照底稿抄写。
敬仰:敬重仰慕。
奇妙:稀奇巧妙(多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五、整体感知
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讲的是“我”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我”作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和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我”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父母深沉的爱。
六、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品读具体语言文字,想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标画出相关词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七、任务分配
1、想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2、巴迪长大后,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本文的写作表达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看法,体会巴迪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3、能够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看法,体会巴迪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难点:能够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
2、这个题目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预设:发现双引号(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是引用父母对巴迪的评价。
发现“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
引:对呀,恰恰就是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甚至天差地别的评价组成了我们今天的课题,多有意思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看法,体会巴迪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小组交流
1、回忆上节课的任务展示。
2、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一)学习童年的故事(第一至十四自然段)
(1)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 “我”有什么反应?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应?
母亲的评价:精彩极了。
(预设一:生读得一般。师引导母亲的话值得好好地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懂母亲的心了吗?
预设二:生读得很好。引导 从你的朗读中我知道你已经读懂这位母亲的心。你能谈谈吗?
我读懂了当母亲看到我写的诗时很兴奋,她没想到儿子居然会写诗了!
师追问:你从哪里读懂的?
我从“巴迪,真是你写的吗?”读懂的。母亲都不敢相信,儿子才七八岁,居然会写诗了!(真是喜出望外、难以置信!)
“我”的反应:既腼腆又得意扬扬,怀着自豪感,期待能得到父亲的赞扬。
父亲的评价:糟糕透了。(加上动作学生边读边演)
“我”的反应:委屈伤心、失声痛哭。
(2)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预设1.学生能回答出:在母亲眼中孩子做什么都很棒,而且为的是鼓励子女.
父亲注重的是“我”写诗的质量。没有考虑到我”的承受力。
预设2.回答不出:引导说的“糟糕透了”,也可以说是针对母亲的“精彩极了”而言的。因为父亲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夸张了,致使孩子“得意扬扬”,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更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
(3)从“我”当时的反应来看,“我”当时有没有理解父母的心?
听到母亲“精彩极了”的评价时,“我真的以为那首诗写得精彩极了,因此得意扬扬,并没有体会到这是母亲在鼓励“我”:听到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我”接受不了,失声痛哭起来,并不理解这是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可见,“我”当时并不理解父母的心。
(二)几年后的认识(第十五自然段)
(1)谈谈此时你对诗的认识
学生很容易能找出: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
(2)“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对父亲的评价如何理解? (AC)
A.父亲对巴迪新写的短篇小说的评价比第一次对诗的评价要好得多。
B.父亲降低了对巴迪的要求。
C.父亲的评价标准没有变,是巴迪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三)现在的体会(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第十六自然段)
(1)说一说“我”为什么感到“幸运”?
因为“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对“我”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会走向歧途。所以说“我”是幸运的。
(2) “我”多年后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最主要的是什么?
“我”成功的因素有:①母亲的肯定和鼓励,使“我”满怀信心地前进;②父亲的严格要求,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③“我”在这两种爱之间把握平衡。
最主要的是“我”自己对这两种爱的平衡、接纳。
2、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 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第十七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能够说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种声音”指的是赞扬声和批评声。相机引导“两股风”指父母的两种爱,一股风指母亲慈祥的爱,一股风指父亲严厉的爱。“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说没有因赞扬或批评而迷失方向,既没有因听到赞扬而骄傲,也没有因受到批评而自卑。
五、小练笔
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板书设计: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童年写诗
母亲赞扬 得意洋洋
父亲批评 失声痛哭
长大感悟
母亲的鼓励 热爱写作
父亲的严格 不断进步
不同的评价相同的爱
教学反思:
21古诗词三首
主备人:陶燕敏
第一课时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诗词的大意。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田园,对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诗词的大意。
难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田园,对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秋之韵味于不同的人感受各不相同。游人喜秋之高爽,农人爱秋之丰硕,诗人感秋之萧瑟,旅人叹秋之悲凉……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景抒情,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走进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笔下秋的神韵和情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首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诗词的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古诗
1.自由读古诗,按照古诗的韵律正确而又有感情地朗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要想更好的理解诗意和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先来了解《山居秋暝》的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竹喧: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竹林中笑语喧哗。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春芳:春草。 歇:干枯。随意:任凭。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4.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出古诗大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的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晚”“秋”点明时间和时令,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皎皎明月从松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前两句主要写的是什么?
预设:写景。追问:写了哪些景?
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夜中清泉图
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静态描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船。
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翠竹莲叶之间,生活着勤劳善良的人们。
追问:这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描写?哪两个字体现出竹林和莲叶的动态美?
动态描写“喧”刻画了洗衣姑娘们的欢声笑语;“动”写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因为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莲花月色的宁静。
这两句也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反映了诗人向往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从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
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看到人们自由地生活生活,诗人觉得“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是可以让人停留的好地方,所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4.《山居秋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达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5.升华情感,再诵古诗。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前两句写景:明月、松林 动静结合
清泉、山石
后两句写人:浣女、打鱼人 以动衬静
寄情山水,表达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第二课时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诗词的大意。
3.体会作者孤寂忧愁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诗词的大意。
难点:体会作者孤寂忧愁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枫桥夜泊》,随着诗人走进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笔下秋的神韵和情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首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诗词的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古诗。
1.自由读古诗,按照古诗的韵律正确而又有感情地朗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要想更好的理解诗意和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先来了解诗人张继的简介。
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进士。诗多登临纪行之作,风格清远,不事雕琢,主要作品有《枫桥夜泊》等。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枫桥夜泊: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城:今苏州市。寒山寺:在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夜半钟声:寺院里半夜有敲钟的规定。
4.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出古诗大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月落、满天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
哪些是作者看到的?(枫桥、满天霜、渔火、寒山寺、客船)
哪些是作者听到的?(乌啼、钟声)
看到这些景物,听到了乌鸦的叫声和钟声,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对愁眠)
前两句主要写的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景)
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预设:孤寂、冷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感情。(诗人漂泊他乡,孤寂忧愁的情怀)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抒情)
5. 《枫桥夜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写了秋天夜泊枫桥时江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情感。
6. 升华情感,再诵古诗。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所见 所闻 所感 写景抒情
孤寂忧愁
第三课时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诗词的大意。
3.体会作者羁旅思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诗词的大意。
难点:体会作者羁旅思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长相思》,随着诗人走进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首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诗词的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古诗。
1.自由读古诗,按照古诗的韵律正确而又有感情地朗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 为了更好的理解古诗,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内容多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这里是虚数,指众多帐篷。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4.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出古诗大意。
《长相思》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
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 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从这些景物能体会到什么?
预设:路途遥远,风雪交加环境恶劣。
“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字少,却能体现出行程之艰难、漫长,塞外环境的恶劣。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仗)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预设:夜的静谧突显了风雪之声的聒噪,睡梦被无情地打断,使人睡意全无,表达了作者的羁旅怀乡的感情。
“故园无此声”一句虽寥寥几字,却使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表达作者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羁旅怀乡的感情。
6.升华情感,再读词
板书设计: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碎 思乡之情
爱故园 爱祖国——重
教学反思:
22 四季之美
主备人:陶燕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3、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感受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早春喜悦,观赏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美景,体味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秋夜凄凉,更欣赏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不同的季节,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今天让我们跟随日本作家清少纳言,来感受一下她笔下的“四季之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3、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三、学习词语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的词语谁会读呢?我来检测一下。
1、出示本课词语。
2、指名读,有错纠错。
黎明 红晕 漆黑 朦胧 凛冽 闲逸 心旷神怡 翩翩起舞 比翼而飞 蒙蒙细雨
师:大家都是爱学习的孩子,预习效果不错。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一场比赛,看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四、展示读书。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黎明:天快要亮的时候。
红晕:预设:圆晕:是环状波纹的意思,出自《燕子》。那么红晕:中心浓而四周渐淡的一团红色。
(二)学习第 2自然段。
1、指名来读
2、解释词语。
漆黑:a.颜色非常黑b.非常暗,没有光亮。联系上下文理解,应选择第二种解释。
翩翩起舞:联系上写文理解:萤火虫轻快地跳起舞来。
朦胧:a。月光不明b.不清楚,模糊。根据课文应是第二种解释。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来读
2.解释词语
心旷神怡:根据字面让学生猜猜意思,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预设:只能说出感谢的意思。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2、解释词语。
凛冽:刺骨地寒冷。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用串联段意法,把文章各段或各部分的段意连接起来。
本文主要写了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象和赏景的感受。
同学们,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很好,我们结束了第二场比赛,你们一个比一个棒。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比谁能把字写得既正确又规范。
四、写字指导
(屏幕出示)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生字,注意它们的占格位置、间架结构及笔顺笔画,先书空一遍,再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师提示重点字: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易错字:
黎:下边不是“水”。
幕:下边是“巾”
逸: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兔”
(二)教师范写难字和易错字,学生临摹生字(每个字在练习本上写两遍),2分钟后比谁写的好。
(三)师生共议:
1、屏幕出示写的字(一评对不对,二评是不是和标准字一个样。)
2、学生评,教师小结。(重点指出哪里与标准字不一样的地方。)
(四)学生修改写的不规范的字。
(五)识记词语:
黎明 红晕 漆黑 朦胧 凛冽 闲逸 心旷神怡 翩翩起舞 比翼而飞 蒙蒙细雨
五、(一)听写词语
黎明 红晕 漆黑 朦胧 凛冽 闲逸 心旷神怡 翩翩起舞
(二)对子互改(错一改三)
六、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标画出相关词句,在感悟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读书体会。
七、任务分配
1、找出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文的写作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22 四季之美
黎 漆 逸
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象和赏景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之美,体会想象的妙用,感受自然中、生活中四季的美好。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难点】
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之美,体会想象的妙用,感受自然中、生活中四季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季之美,感悟作者笔下优美的四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四季的美。
3.学习本课的表达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
三、出示自学提示:
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标画出相关词句,在感悟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读书体会。
四、小组内交流
五、全班汇报交流:
(一)作者认为每个季节什么时候、什么景物最美?
(出示课件:四季的美)
春天最美是什么时候?(黎明)为什么春天的黎明最美呢?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出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所以说:春天最美是黎明,美在天空的美丽多彩。
谁能读一读,让大家感受一下春天黎明的美。
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春天黎明时天空的美丽多彩,真美啊!这么美,你们也想读吗?
好,齐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春天黎明的美。
(二)夏天最美的是什么时候?
夏天的夜晚
为什么夏天的夜晚是最美的?
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
这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对比)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突出了暗夜里萤火虫带来的情趣。
因为萤火虫在朦胧的微光在漆黑的夜里翩翩起舞,这情景真是迷人。
所以说:夏天最美是夜晚。美在萤火虫翩翩起舞。
谁能读一读,让大家感受一下夏天最美的夜晚。
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夏天美丽的夜晚萤火虫在翩翩起舞。
真美啊!这么美,你们也想读吗?
好,齐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夏天最美的夜晚。
(三)秋天最美的是什么时候?
秋天的黄昏
是什么让秋天的黄昏成为最美的时候?
点点归鸦、成群的大雁,风声、虫鸣
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秋天的黄昏写的这么美?
预设:动态描写。追问:哪些是动态描写?
(乌鸦归巢、大雁比翼、风声虫鸣)
还运用了什么描写?(静态描写)
这里运用的是动静结合,把一幅秋日黄昏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谁能读一读,让大家感受一下秋天最美的黄昏。
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秋天黄昏时乌鸦归巢、大雁比翼、风声虫鸣的景象。
真美啊!这么美,你们也想读吗?
好,齐读第一自然段感受秋天最美的黄昏。
(四)冬天最美的是什么时候?
冬天的早晨
为什么冬天的早晨是最美的?
美在暖和的火盆与严寒的和谐。
第四自然段二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对比
什么与什么形成对比?作用是什么?
写中午火炭燃尽,变成一堆白灰,让人有淡淡的失望。这与上句手捧火盆时的温暖形成对比。
作用是什么?
更加突出冬天早晨淡淡的情趣。
最后一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读出些许失望的语气,语调应该稍低沉一点。
谁能读一读,让大家感受一下冬天最美的早晨。
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冬天早晨的美。
真美啊!这么美,你们也想读吗?
好,齐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冬天早晨的美。
(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描写,美美地读一读,准备挑战读,指名读。
(3)分春、夏、秋、冬四大组,找志趣相投的伙伴读最喜欢的一段,争取背下来。
(4)大家将每段的第一句划下来,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每一段的第一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都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动静结合。
(5)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体会,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仿照书上的内容说一说。
(6)拓展描写四季的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小结。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四季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小练笔
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色。
七、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22四季之美
春----黎明
夏----夜晚 热爱自然 动静结合
秋----黄昏 热爱生活
冬 ----早晨
【教学反思】
23鸟的天堂
主备人:唐彩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3、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天堂”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指的是广东省天马河上的一株大榕树。这株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绿隐蔽日,独木成林,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鸟们每天早晚进进出出,盘旋飞舞,场面颇为壮观。让我们走进“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3、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三、展示词语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的词语谁会读呢?我来检测一下。
1、出示本课词语。
2、指名读,有错纠错。
船桨 榕树 纠正 木桩 涨潮 不可计数 宝塔 树梢 应接不暇
画眉鸟 抛出 陆续 静寂
师:大家都是爱学习的孩子,预习效果不错。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一场比赛,看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四、展示读书。
(一)指名读第1-4然段
陆续:连续
(二)指名读第5-9自然段。
1、指名读
2、解释词语。
纠正:改正。
不可计数: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得数不过来,形容数量很多。
(三)指名读第10-13自然段。
1、指名读
2、解释词语。
应接不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四)指名读第14自然段
留恋:不忍离开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比谁能把字写得既正确又规范。
六、写字指导
自学指导:(屏幕出示)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生字,注意它们的占格位置、间架结构及笔顺笔画,先书空一遍,再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师提示重点字:
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易错字:
暇:左边是日字旁,不要写成目。
抛:左右结构,竖弯钩要写舒展。
(二)教师范写,学生临摹生字(每个字在练习本上写两遍),2分钟后比谁写的好。
(三)师生共议:
1、屏幕出示写的字(一评对不对,二评是不是和标准字一个样。)
2、学生评,教师小结。(重点指出哪里与标准字不一样的地方。)
(四)学生修改写的不规范的字。
(五)识记词语:
船桨 榕树 纠正 木桩 涨潮 不可计数 宝塔 树梢 应接不暇
画眉鸟 抛出 陆续 静寂
听写词语
船桨 榕树 纠正 木桩 涨潮 不可计数 宝塔 树梢 应接不暇
(二)对子互改(错一改三)
六、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作者描写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出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标注、圈画,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体会。
七、任务分配
板书设计:
23鸟的天堂
暇 桨 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变化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变化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一起欣赏这鸟的天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语言文字,通过作者描写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出他们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习本课的习作方法。
三、展示交流:
抓住重点,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的景象,说出他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2、交流第一次(傍晚),大榕树部分:
⑴指名读5~9自然段:
说说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
(大、美)
⑵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生找出词语、句子,读一读。)
预设:“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
⑶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榕树的美的呢?
(出示图片,生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预设:“一部分树枝才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这句话写出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⑷作者对这棵大榕树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⑸有感情地朗读5~9自然段。
3、交流第二次(早晨)鸟的文段:
⑴默读10~13自然段,想想:他这次看到了什么?
⑵说说这里的鸟有什么特点?
(多、欢)
⑶哪些句子体现鸟多?哪些句子体现出鸟欢呢?
预设:“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句话写的是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应接不暇”说明鸟儿多得看不过来。)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那歌声真好听。”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扑翅膀。”
预设:(这几句写出了鸟的天堂里鸟儿欢的情景,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
认真思考:作者写鸟活动的情景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
预设: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情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点:一只画眉鸟……
面:“到处……到处……”,“有的……有的……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的总体描述。
这样写的好处?
(更能让读者体会出鸟儿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活动状态)
⑷今天所看到的一切,让我对鸟的天堂有了新的认识。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的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打了引号,而第二个没打呢?)
4、有感情地朗读10~13自然段。
5、这里的鸟为什么这么多?这么快乐?
(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的自觉行为。)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文中展示了人与自然,树与鸟和谐相处的行为之美,难怪巴金爷爷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让我们共同期盼:这样的鸟的天堂再多一些吧!
【板书设计】
23、鸟的天堂
大榕树 (静态) 鸟(动态)
大 、美、 多、欢 热爱
热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24月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课前尝试]
1、画出生字,认识的字用“△”标出,田字格中的生字用“○”圈画出,每个生字口头组词2个以上。
2、认读生字,分析字形。
盘: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柔: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牵: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俗: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兔: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银: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3、思考: 题目为什么叫做“月迹”?
4、读熟下列词语:
洱海 柔和 坑坑洼洼 风俗 沉甸甸 闪闪烁烁
[课堂探究]
学习引导(一)
1、将课文的主要的内容进行叙述。
2、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引导(二)
1、再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最美?写一写
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3、学完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赶快把想法写在《日积月累》的笔记本上,字数多少不限。
[课后检测]
1、我会朗读课文。
2、句子大本营。(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好吃的果子不是挂满了枝头吗?
改成陈述句:
(2)月亮挂在天空。
改成比喻句:
(3)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直在延续。
缩句:
(4)父子俩看着大鱼。
扩句:
3、照样子写词语:
坑坑洼洼(AABB式):
修一修,补一补(ACA,BCB式):
[作业设计]
抄写下列描写月亮的词语:
皓月高悬 水波映月 月明星稀 新月如钩 月明千里 月白风清
花好月圆 月明如昼 月色如华 月光如水 月满则亏 月黑风高
晓风残月 星月交辉 流星赶月 众星捧月 月落乌啼
25、古人谈读书
主备人:周玉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领悟课文中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领悟课文中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你知道古人对书有怎样的见解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学习古代大家的读书之法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目标是学习的方向,首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领悟课文中的读书方法。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我们要想学习文中名人的读书观,理解古文大意,我们首先来了解儒学巨著《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敏:勤勉。 好:喜好。耻:以......为耻。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智慧。 识:记住,这里读zhì。厌:满足。 诲:教诲。
4、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说出大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及《论语》的介绍谁先来谈谈孔子是如何读书的?
预设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追问1:你们可以用自己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追问2:从这句话中你们明白了什么呢?
(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要向孔子一样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过渡:对,这就是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仅仅做到勤奋好学就可以了吗?他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预设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追问3:这句话中连着出现了五个“知”它们的意思都一样吗?(前四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
引导:古人啊通常习惯用通假字,这个“知”在这里读zhì,同“智”所以你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吗?
(“知”同“智”是智慧得意思。)
追问4:现在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追问5:从这句话中,你们明白了什么呢?(告诫我们要在学习上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过渡:我们不仅要勤奋好学,实事求是,还应怎么做呢?
预设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追问6:谁可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默默地记住,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
追问7:谁来谈一谈孔子这句话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精神,以及教诲别人的态度。)
5、 学完这则小古文,说说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你能总结出来了吗?
预设4:(①我们在学习上要向孔子一样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②告诫我们要在学习上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③求知路上,要孜孜不倦,永不停歇,教导别人要热情大方。)
6、 升华主题,加深理解,再次朗诵古文。
四、板书设计
读书需多问
读书要诚实
读书要积累
25、古人谈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的读书方法,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读书方法,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关于读书,古人有过太多精辟的论述。这些句子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让我们一同怀着对经典的虔敬之心,走进本文,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领悟课文中的读书方法。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余尝味: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我们要想学习文中名人的读书方法,理解古文大意,我们首先来了解名人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余:我。 尝:曾经。 谓:说。漫浪:随意。亦:也。急:迫切,要紧。矣:语气词,表示陈述,相当于“了”。岂:难道。乎:吗?表示语气的词。
4、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说出大意。
通过对朱熹的介绍,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他对读书有哪些观点?
预设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追问1:你们可以用自己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追问2:从这句话中你们明白了什么呢?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朱熹对读书的看法。)
过渡:对,这就朱熹子读书的方法,那么这三到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追问3:这句话中“此”“既”你们是如何翻译的呢?
引导:我们本课所学习的是朱熹的读书方法,所以这里的“此”应该是?“既”我们通常运用组词的方法,所以你们明白了吗?(“此”在这指的是书本,“既”就是既然的意思。)
追问4:现在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追问5:从这句话中,你们知道这三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了吗?(心到是眼到和口到的前提,如果没有心到,后两者也很难做到。)
过渡:是啊,用心的确很重要,那么最能体现心到的是哪一句呢?
预设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追问6:这里的“急”又是什么意思呢?谁可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急”不是急躁,而是最重要、要紧的意思;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追问7:这句话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读书时,专心最重要。)
过渡:那谁能告诉老师,朱熹又是怎样衡量三到之间的关系的呢?
预设4: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引导: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作者把这个反问句作为全段的结束,起到强调作用。再次强调读书时“用心”的重要性。)
追问8: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心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5、学完这则小古文,说说文中三到之间的关系,你能总结出来了吗?
预设5:(心到是眼到和口到的前提和关键,眼到和口到是心到的基础,“三到”相辅相成,关系密切,缺一不可。)
5、 感悟精髓,加深理解,再次朗诵古文。
四、板书设计
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5、古人谈读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的读书方法,读书要做到三到:有志、有识、有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读书方法,读书要做到三到:有志、有识、有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读书能获得财富,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提升气质,因为“富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书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文,看看古人——曾国藩对我们读书有什么好的建议吧。
一、 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学习文中的读书方法。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我们要想学习文中名人的读书方法,理解古文大意,我们首先来了解名人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修身自律,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士人:读书人。恒:恒心。下流:下等,劣等。河伯:传说中的黄河水神。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皆:都。无尽:尽:尽头,止境。指没有止境。断:一定。
4、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说出大意。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他又是如何读书的?
预设1: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追问1:你们可以用自己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读书的人,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追问2:从这句话中你们明白了什么呢?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总述观点: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
过渡:读书为什么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呢?
预设2: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追问3:这句话中“志”“识”“恒”你们是如何理解的呢?
(“志”在这指有志气、志向,“识”就是见识意思;“恒”为恒心。)
追问4:现在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有志向则一定不甘心为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追问5:这里举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我们的古人倡导我们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这是积极向上的,而河伯和井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所以起到的作用?(从反面进行阐述,突出一个人有见识的重要性。)
过渡:是啊,可见有见识非常重要,那另外两点不重要吗?
预设3:此三者缺一不可。
追问6:这里的“此”又是什么意思呢?谁可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此”不是指书,而是这的意思;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5、学完这则小古文,曾国藩的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预设5:(告诉我们,读书有志、有识、有恒,才能有追求、不满足,最终取得成功。)
5、 感悟精髓,加深理解,再次朗诵古文。
四、板书设计
读书人应具备的条件:有志、有识、有恒
五、教学反思
26、忆读书
主备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3、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难点:学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故事。“世纪老人”冰心奶奶作为一位文学大家,会有怎样的读书经历?又会有哪些深刻的读书感悟呢?走进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的读书故事,聆听她的读书感悟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
3、读懂课文并了解课文梗概。
一、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会读词语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的词语谁会读呢?我来检测一下。
1、出示本课词语。
2、指名读,有错纠错。
舅父 津津有味 无限 凯旋 诸葛亮
述说 贾宝玉 书刊 烦琐 质朴 篇章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凯旋 某年 风花雪月
师:大家都是爱学习的孩子,预习效果不错。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一场比赛,看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二、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读课文,理解词义。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 2-7 自然段。
1、指名来读
2、解释词语。
津津有味
预设:只能说出形容吃的比较香的意思。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津津有味”。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三)指名读第8-10自然段。
1、指名读
2、解释词语。
烦琐:繁杂琐碎。
无病而呻
预设:只能说出表面的意思没有病痛却在那一直呻吟。
引导学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记住它。
无病而呻:比喻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却长吁短叹,也比喻文艺作品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
(四)指名读第10-12自然段。
1、指名读
2、解释词语。
质朴:朴实,不矫饰。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
同学们,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很好,我们结束了第二场比赛,你们一个比一个棒。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比谁能把字写得既正确又规范。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写字
自学指导:(屏幕出示)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面的生字,注意它们的占格位置、间架结构及笔顺笔画,先书空一遍,再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舅 津 斩 限 凯 葛 述 贾 衰 刊 琐 朴 篇 某
(一)师提示重点字: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易错字:
舅:上下结构,书写时“臼”稍扁,上宽下窄;“男”上边扁,撇稍长。
凯:左右结构,书写时“山”约占左部的三分之一;“几”宽,不宜过高。
(二)学生临摹生字(每个字在练习本上写两遍),2分钟后比谁写的好。
(三)师生共议:
1、屏幕出示写的字(一评对不对,二评是不是和标准字一个样。)
2、学生评,教师小结。(重点指出哪里与标准字不一样的地方。)
(四)学生修改写的不规范的字。
(五)识记词语:
舅父 津津有味 无限 凯旋 诸葛亮
述说 贾宝玉 书刊 烦琐 质朴 篇章
凯旋 某年 风花雪月
五、(一)听写词语
舅父 津津有味 无限 凯旋 诸葛亮
述说 贾宝玉 书刊 烦琐 质朴 篇章
凯旋 某年 风花雪月
(二) 对子互改(错一改三)
六、 当堂检测
七、 板书设计
读书
回忆 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者读书生涯中悟出的读书体会,理解并力争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学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习作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者读书生涯中悟出的读书体会,理解并力争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难点】
学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习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学习冰心奶奶的读书方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者的读书体会,学习作者读书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习作方法。
三、精读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体会读书的意义。
2、自主学习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一) 学习“冰心回忆读书的经历“部分(2-7节),从作者小时读书的经历中,体会读书的好处。
预设1: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知道了作者七岁就读《三国演义》真了不起!
交流、随机理解、指导朗读。
追问:除此之外,作者还有哪些读书经历?
预设2: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
过渡:可见小小作者读书真不少。但文中提到作者初读《三国演义》时一知半解的读,你是否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呢?
预设3 :(我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对于一些故事性强的书籍,采用“一知半解”的方法,基本上不会影响对整体内容的了解。)
追问:这种“一知半解”的方法,从中还能说明什么呢?
(也能说明作者对读书的痴迷,爱读书)
追问:作者既然如此爱读书,为何读《三国演义》时读到关羽死后便把书丢下了呢?又为什么会再次读?
引读5、6自然段理解冰心奶奶对故事情节的投入和认真。
追问:冰心奶奶为何如此欣赏“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呢?
预设4:“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 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勉勉 强强”“写满”等词语应怎样理解?)“凑成”这里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 满”有“凑满”之意。这三个词强调指出:《水浒传》中作者因要着力刻画林冲等 人的性格,因而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个性写得鲜明。
追问:通过学习冰心奶奶读书的经历,你有什么感想?
预设5:冰心奶奶非常了不起,在如此小的年纪读了这么多的书,而且都是名著,给我的启示:要早读书,读好书。
(二) 学习(8-10)自然段作者认为读什么书才是好的书,并体会读书的意义。
嗯,同学们读了这么多的书籍,冰心奶奶也读了不少,最后她来了一个小总 结,她是怎么说的?
预设6: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追问:“总 而言之,统而言之”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有自豪之感)。
追问:作者为什么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作者读的书多是文学类的书籍,这类书往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再现,生动深刻地揭示人性或社会发展的规律,给人以启迪。
过渡: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的眼里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预设7:(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
追问:读书的意义具体体现子在哪几方面呢?
(读书让我收获快乐、读书能陶冶情操、读书让我获得知识、读书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读书还能让人懂得做人处世的的大道理)
5、学习最后一部分,感受冰心对儿童的期望。
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是什么?
(读书有益;对读多受益;要选好书读,受益无穷。)
这句话也是本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联系全文,想一想文中冰心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一知半解地读、挑着读、选着读、比较读)
本文写作方法:按时间顺序。
四、总结全文。
学完课文,我们知道了冰心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读书体会 ,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与书为友,与名人交友,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
五、拓展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六、小练笔
根据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写一段关于自己读书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忆读书
爱读书 会读书
【教学反思】
27*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西游记》中,众妖魔都惦记吃唐僧的肉,知道是为什么吗?谁都想长生不老,老师这里有一种长生果,吃了也可以使人长生不老。(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
2.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果子能让人长生不老呢?赶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快速读文,找寻答案
1.学生自由速读课文,思考:我的“长生果”究竟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如果只用两个字或词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你认为是什么?(“读”和“写”)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道理。
(1)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汇报自学情况,教师随机点拨。
①注意的字音:
“水浒”的“浒”不读xǔ;“馈赠”的“馈”声母是k;“酵母”的“酵”不读xiào;“美差”中的“差”读chāi;“差不多”中的“差”读chà;“全班之冠”中的“冠”读ɡuàn;“分外”中的“分”读fèn;“禁不住”中的“禁”读jīn。
②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
预设: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
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别出心裁、呕心沥血”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写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③教师小结学生自学情况。
2.理解读写关系,学习读写方法。
(1)细读课文,思考: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联系实际说一说读书和作文的关系。
(2)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3.深入探究,升华主题。
(1)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2)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呢?(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看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四、总结归纳,明确方法
1.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品尝了阅读的快乐和情趣,也懂得了重要的作文方法,还明白了读与写之间的亲密关系。请再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还用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呢?
2.引导学生回顾、讨论,明确阅读方法:快速浏览法、画树状图理清脉络法、品词赏句法、交流合作法等。希望我们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能和作者一样,品尝到“长生果”的美妙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