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18 KB
  • 2021-12-23 发布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四时景物”的主题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景象带来的不同乐趣。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我们能初步体会到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描写景物变化的方法,领略大自然的美,陶冶我们感受美的情操。 ‎ ‎《古诗词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古诗的意蕴美,《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明月、松林、清泉、渔舟、浣女,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村美景;《枫桥夜泊》中的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乌啼和钟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飒飒的秋景中那一抹孤独的身影;《长相思》中的山、水、风、雪,让我们好似看到了诗人艰难跋涉的步伐。让我们敞开想象的怀抱,去感受诗人笔下美丽的画卷吧。 ‎ ‎《四季之美》中春天黎明里飘着彩云的天空、夏天夜晚里在蒙蒙细雨中飞行的萤火虫、秋天黄昏里点点的归鸭和成群的大雁、冬天早晨中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闲逸的心情,都美得让人陶醉,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独特韵味,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 ‎《鸟的天堂》描写了早晨和傍晚看到的“鸟的天堂”的情境,扑鼻的绿意,欢唱的鸟儿,让我们看到了那棵大榕树勃勃的生命力,看到了鸟儿与树的和谐相处,他们彼此守护,互相依靠。榕树是大自然赐予鸟儿的家园,是鸟儿的天堂。 ‎ ‎《月迹》里中秋月夜,我们和奶奶一起盼月、赏月、议月,在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下,透过皎洁的月色和月亮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了童心的可贵。 ‎ ‎“习作”以补全题目的形式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是一种自然景观,通过观察写下心得,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 ‎“语文园地”包含“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通过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交流,要求积累单元的妙语佳句。“词句段运用”中通过对单元中一些描写比较具体的写景的句子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体会如何将景物描写具体,能做到仿写。“日积月累”通过对古诗《渔歌子》的学习,让我们积累知识,传承经典。‎ 教学目标 1、 会认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累”,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连篇课文,积累优美的句段。 ‎ 3、 能理解诗歌大意,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 4、 学习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 ‎ ‎5、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会认23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累”,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连篇课文,积累优美的句段。‎ 3、 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课时安排 ‎1、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 ‎2、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 各用2—3课时 ‎ ‎3、略读课文《月迹》     1课时 ‎ ‎4、习作              2课时  ‎ ‎6、语文园地      1课时 课题 : 21 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 ‎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榆、醉”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 准备 ‎1.教学课件 ‎2.相关图片 ‎3.布置学生提前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二、学习《山居秋暝》‎ ‎1.了解题目的意思,简介作者。‎ ‎(1)教师导入并板书题目:山居秋暝。‎ ‎(2)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尝试理解:“暝”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怎样理解?‎ 教师相机点拨:“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随文指导写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3、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 ‎(1)提问: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预设:结合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 ‎(2)提出要求:请用上这些方法再读一读《山居秋暝》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同桌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 ‎②“晚来秋”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秋天傍晚天气的凉爽。‎ ‎③“山居、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山居”即山中居所,“竹喧”即竹林里传来的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 ‎④“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淀女衣归来;渔船顺流而下。“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 点拨: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并结合书中插图发挥想象,从面描述出诗中所写的 预设:空旷的山中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 ‎(5)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相机板书:空山 明月 清泉 浣女 渔舟 ‎4.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①让学生齐读前两联并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预设:空旷的山间刚下过一场秋雨,万物一新,林木茂密,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 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 预设: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 引导体会“清泉石上流”的画面。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 ‎③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联,说说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青翠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的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据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晔哗作响那是渔夫在捕鱼 点拨:“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是动态描写,展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联 教师相机点拨:朗读首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朗读颔联,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要变得活泼些;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要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教师补充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的资料。‎ ‎②引导学生思考: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诗人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相机板书:向往 三、学生自主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意,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泊”‎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3)全班交流作者信息。‎ 提示:张继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对本诗的理解也不必特别基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本环节可以简要带过。‎ ‎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划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随文指导书写“愁、寺”:“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 教师点拨:‎ ‎①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 ‎②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③对愁眠: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愁对江枫渔火”,从而疏通诗句的大意,即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 ‎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预设:漫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3.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1)引导学生交流: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客船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①眼看:清冷的月亮渐渐落下,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泊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 追问:眼前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觉?‎ 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②耳听:归巢的乌鸦“呱呱”地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来。‎ 追问:这样的声音让人感觉如何?有些凄凉、孤寂 ‎③身感:霜满天的寒意,难以入睡时的思绪万千。‎ ‎(3)进一步追问: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板书:愁 ‎(4)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 四、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用轻快的语气背诵《山居秋暝》,用低沉的语气背诵《枫桥夜泊》。‎ 五、布置作业 默写《枫桥夜泊》。‎ 第2课时 一、复习背诵前两首诗,导入新课 ‎1.让学生复习背诵《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写法: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首诗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 ‎3.教师引入本节内容,板书题目:长相思 二、回忆有关“词”的常识,了解作者 ‎1.教师出示全词,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说一说《长相思》和前两首古诗形式上的不同。‎ 预设:《长相思》跟四年级学习过的《清平乐•村居》一样,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纳兰性德的资料 预设: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人。原名成德,字容若。他以词最为杰出,有着“清初第一大词人”之美誉,有词集《饮水词》。‎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随文指导学习生字。‎ ‎(1)榆(yú):偏旁是木字旁,说明“榆”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课文中的“榆关”,指的是山海关。‎ ‎(2)畔(pàn):可以组词“河畔、湖畔”。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来理解“畔”的意思是“边”。‎ ‎(3)聒(ɡuō):可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聒”由“耳”与“舌”组成,可以想象成有一根舌头在耳边不停地说话,耳边感觉嘈杂。“聒”就是“声音嘈杂”的意思。‎ ‎(4)更(ɡēnɡ):“更”是多音字,此处读一声,“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整夜分为五更,每小时为一更,如“三更半夜”,“更“读“ɡènɡ”时,可组词“更加”。‎ ‎3、随文指导“榆、畔”的书写 ‎(1)“榆”:“木”的末笔“捺”应改成“点”。‎ ‎(2)“俞”第一笔“撇”“行笔到“木”的“短横”下,“月”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 ‎(3)“畔”:左缩右展,左低右高,“田”的末笔应与“半”的第二笔“横”基本对齐。‎ 四、借助注释,了解词意。‎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本首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疑难问题。‎ ‎(1)山一程,水一程:翻过一座座山,瞠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 ‎(2)风一更,雪一更:又是刮风,又是下雪。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 预设: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后,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这样的狂风暴雪的。‎ 五、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1.指导学生朗读上阕,体会行军的艰难。‎ ‎(1)边读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诗人“身”在何处?‎ 预设;诗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 相机板书:身在征途 ‎(2)教师出示地图:了解从北京到山海关的路途遥远 ‎(3)引导学生描绘画面,体会征途的艰辛: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山: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水:波涛滚滚、巨浪滔天。从中感受到了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 ‎(4)教师提问:“千帐灯”让你想象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预设:借助课文插图,我想象到将士们夜间在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的场,灯火万千,非常壮观。‎ ‎ 2.指导学生朗读下阕,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1)指导学生朗读下阕,并播放风雪交加的声音,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预设:“风一更,雪一更”描绘了一幅风雪交加、整夜持续不断的场景,表现了气候环境的恶劣。‎ ‎(2)提问:在下阕中,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到风雪交加、天气十分恶劣?‎ 预设:聒碎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碎”字的?‎ 教师点拨:“碎”意为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的思乡梦碎,思乡心碎。‎ 引导学生再读读这一句,把关外天气的苦寒、征途的艰辛读出来。‎ ‎(3)教师出示家乡风雪图、关外风雪图。引导学生对比画面,朗读后交流感悟:难道家乡没有风雪声吗?在家里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心情和诗人在塞外听到时有什么不同?‎ 预设:家里是温暖舒适、宁静祥和的。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不会觉得孤单、冷清。但是在这塞外,听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诗人这个时候会格外思念家乡。‎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试着把作者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 点拨:读“风一更,雪一更”时语调上扬,由“梦不成”开始语调下抑。“乡心”“故园”虽不是韵脚,但读时也要适当拉长声音,以读出韵味。‎ ‎(5)学生练习背诵《长相思》。‎ 六、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词背给家人听,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 ‎2.选做:搜集写景的古诗词。‎ 板 书 设 计 ‎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空山 明月 月落 乌啼 霜满天 静态描写 客船 动态描写 清泉 浣女 渔舟 江枫 渔火 钟声 ‎(向往) (愁)‎ 教 学 反 思 ‎ ‎ 课题 ‎22 四季之美 ‎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  ‎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第二课时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闲逸 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 三、探讨写作顺序。‎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总结,汇报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是从“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看出来的。‎ 板书:时间顺序 ‎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用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 四、布置作业。‎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板书内容:‎ ‎ 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 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时间顺序 四季之美 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 冬天-----早晨(落雪—闲适)‎ ‎                ‎ 课题 ‎23鸟的天堂 课型 新授 ‎ 教学 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 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律”等11个生字,会写“竹竿、白茫茫、规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把握这部分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 一、激趣导入 ‎1.“天堂”用来比喻什么?‎ ‎2.(出示课件)看,鸟儿们在这里自由飞翔,多么快乐。这里就是鸟儿们快乐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 ‎  ‎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生初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有难度的生字词圈起来,可以用查字典、向同学请教等方式解决。‎ ‎2.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简单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边听边想:‎ ‎ ‎ 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 ‎4.汇报,交流。‎ 三、学习1~4自然段 ‎1.自由朗读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板书: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 ‎2.赏析好句:‎ 找出这部分中的比喻句,并说说其作用 生总结,汇报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划水的声音比作乐曲,体现出声音的优美,同时也点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指导朗读。‎ ‎ 四、小结 ‎ ‎ 这一次,“我们”去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为什么?这部分中,作者把精力放在景物描写上,又是为了什么?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揭晓。‎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看看“鸟的天堂”到底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1.继续把握课文内容,领会“鸟的天堂”的含义。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 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听写生字词。‎ 白茫茫 规律 榕树 纠正 错误 片刻 天堂 应接不暇 错过 兴奋 留恋 二、快速阅读,把握重点 ‎1.读5~14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A作者详细描写大榕树的目的是什么?‎ B描写鸟儿们,作者用了怎样的顺序?‎ C作者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生总结,汇报 ‎2.把握重点段落:‎ ‎⑴指名读5~9自然段:‎ 说一说,本文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 板书:大、美 ‎⑵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生找出词语、句子,读一读。)‎ ‎⑶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榕树的美的?‎ 板书:大榕树的静态美。‎ 找出体现大榕树动态美的句子。‎ 板书:动态美 作者对这棵大榕树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4)有感情地朗读5~9自然段。‎ ‎(5)读10~13自然段,思考:这次作者看到了什么?‎ ‎(6)这里的鸟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语句。‎ 板书:多、欢 热闹景象 ‎(7)对鸟儿们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找出相关语句。‎ 板书:动态描写 ‎(8)有感情地朗读10~13自然段。‎ ‎3.朗读第14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的确,确实,果真。因为这里既有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有人类对鸟的保护,所以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板书: 离开 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4.小结:文章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鲜明的印象。‎ ‎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并积累课文第八自然段。‎ ‎2.说说你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见或建议。‎ 板书内容 去鸟的天堂玩 ‎ 榕树:大 美(静态美 动态美)‎ 鸟的天堂 天堂 对生命的热爱 鸟:多 欢 (热闹景象 动态描写) 和赞美 ‎ 离开 教学反思:‎ 课题 : 24月迹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重点 难点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 准备 ‎1.教学课件 ‎2.相关图片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 一、 激趣导入 欣赏美丽月景。在古人眼中月亮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古人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美丽的神话。‎ 同学们,在夜晚你观察过月亮吗?皎洁的明月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跟随着贾平凹一起走进他眼中的月亮吧。 板书:月迹 我们再来了解下作者。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词语过关。‎ 主要内容: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 三、 细读品味,寻月之迹 ‎1.自由读文章,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月亮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 生总结,归纳。‎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河中月、眼中月……‎ ‎3.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变化呢?‎ 期望 失望 惊奇 满足 ‎4.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 四、 品读回味,赏月之美 ‎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 (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 水中月: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五、 再读赏析,探月之喻 ‎1.精读,深入思考:‎ 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4. 你认为月亮是什么?那月迹又是什么呢?生活中,你想寻找的心中的月亮是什么?‎ 六、小练笔 ‎ 您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请拿起笔,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四个角度选择一个,写一段话吧。‎ 七、课外延伸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板 书 设 计 ‎ 24 月迹 ‎ 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教 学 反 思 课题 ‎________即景 ‎ 课型 习作 ‎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者一处自然景观进行写作。‎ ‎2.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习作,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 重点 ‎ 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教学 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件1)‎ ‎ 大家看一看这些美丽的图片,这些景物是那样迷人。‎ ‎ 我们读过不少写景的文章,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让我们非常难忘。今天,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景物,也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景物写下来,给别人以美的感受。‎ ‎ 板书:________即景 二、方法指导 ‎1.读题(出示课件2)‎ 师:大家读一读题目,发现题目有什么特点?‎ 生观察,总结 预设:题目不完整,需要补充。‎ 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 ‎2.出示习作要求:(出示课件3)‎ ‎  ‎ ‎_______即景,在选材方面,可以写“雨中即景”、“日落即景”,可以写“田野即景”等。‎ 写作方法: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在写作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出示课件4)‎ 板书:选材 写作方法 三、师生共同讨论(出示课件5)‎ 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写呢?先让我们看看课本,看文中给我们进行了哪些提示。‎ 书中提示我们:(出示课件6)‎ ‎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照空间顺序、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等进行描写。‎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师:除了书中的提示,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出示课件7)‎ 生总结:在写作的时候,要融入自己或喜悦、或赞叹等的情感。‎ 板书:有条理 动态变化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出示课件8)‎ ‎1.选择一处景物或自然景观,思考其特点。‎ ‎2.和小组成员交流:把自己所选的习作介绍给大家,请大家评价。‎ ‎3.班上交流:把自己的习作和全班同学交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及时做出修改。‎ 五、拟提纲,练习写作。(出示课件9)‎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提纲,包括:写哪儿的景物,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出示课件10)‎ ‎1.展示自己的习作提纲,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写,请大家提出意见或建议。‎ ‎2.试着把你确定的内容写下来。‎ 注意:要按一定顺序;语言要生动形象;要注意动态描写。‎ ‎ 七、集体评议,作业安排。‎ ‎1.选取写得好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总结其优点。‎ ‎2.继续修改习作,写好这篇写景散文。‎ 板书设计:‎ ‎ 选材---写作方法 ‎ ‎_____即景 ‎ ‎ 有条理---动态变化 ‎ ‎ 课题 : 语文园地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景物的片段,交流写景文章的写作技法。 ‎ ‎2.学习制作海报。 3.学习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 ‎ ‎4.背诵《渔歌子》这首词,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惬意。 ‎ 重点 难点 1. 品味优美的写景句子,并试着仿写。 ‎ ‎2.学习设计宣传海报。 ‎ ‎3.想象《渔歌子》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 一、 交流平台 1. 朗读“交流平台”中的阅读提示,想想作者是如何让我们感到榕树蓬勃的生命力,如何把月亮写得活泼又有趣的。(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变化)‎ 1. 回顾课文内容,你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或段落吗?这样的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 2. 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 一、 词句段运用 ‎ 1. 设计海报。 ‎ (1) 明确设计海报的要点:‎ ‎ ①明确主题:元旦联欢会。 ②重点文字要突出。主题是“元旦联欢会”,所以“庆元旦”“贺新春”“1月1日”等字样都应突出。‎ ‎ ③要有打动人心的宣传标语。如:“激情元旦,绽放梦想”“大地飞歌,展望明天”等等。 ④配上好看的图画,但不能太花哨,要有留空,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⑤语言简洁明了,不能事无巨细都堆在一张海报上。 ‎ (2) 出示样本,学生自主设计海报。 ‎ 2. 出示两组例句。 ‎ (1) 指名朗读句子,比较每组句子之间的差别。 ‎ (2) 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看法,讨论如何将一个画面写具体。 ‎ (3) 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 ‎①夕阳西下,乌鸦归巢。(如何“西下”)(什么样的“乌鸦”)(怎么样地“归巢”)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 ‎②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这句话中,重点扩写的是桂树的样子,对树干、树枝、树叶、花骨朵儿,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 一、 日积月累 ‎ 1. 借助工具书把词读熟。想一想这首词描绘出的画面和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试着用图画表达词意。 ‎ 2. 全班交流词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鱼。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雨了都不回家。 ‎ 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的画面,感受词的美好。 ‎ 4. 比一比,看谁读得美,看谁背得快。 ‎ 5. 搜集一两首王维的诗,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 ‎6. 尝试为所搜集到的诗配画。‎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