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五下全册 118页

  • 138.53 KB
  • 2022-02-10 发布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下全册

  • 1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草原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 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1.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丝绸之路 ‎{‎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3 白杨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 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指名介绍)‎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铁路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比普通公民对铁路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懂得西部大开发这一国计关乎民生,期待进而激发学生“拳拳童心,胸怀祖国”的豪情。)‎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七、总结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的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 报刊杂志 各类书籍 电视栏目…… ‎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 黎明 (《小艺术家》)‎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 王加佳 (《创新作文》初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 刘易 (我的好友的女儿)‎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 何晔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 (电视栏目报道)‎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课时 习作 一、 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 (略) ‎ 说出想法 (略)‎ 提出建议 (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 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 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 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 学生个体的进步。‎ ‎(5) 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5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 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 ‎③ 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 ‎① 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4) 想象驼铃用处 (5—9) 想替骆驼剪毛 (10) 追问骆驼去处 (11—14)‎ ‎}‎ ‎ 对童年生活无限怀念 ‎7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 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 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 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8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9* 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 (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口语交际·习作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的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4.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教学准备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对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照片、物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把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学共享。‎ ‎2.同桌间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自己的照片内容互相说说照片中相关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关回忆。要求:口齿清楚,条理清晰,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参与交流。教师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教师可以点拔,引导。‎ ‎3.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是否有条理展开,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 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是否有条理和是否生动有趣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有趣的往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范文略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五、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六、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11 宴子使楚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 “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12 半截蜡烛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四、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13*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学生表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 爷: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2.全班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第二课时 (习作)‎ 一、了解发言稿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2.师在全班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值周老师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师予以帮助)‎ 三、尝试习作。‎ ‎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四、评改、交流 ‎1.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 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六、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通过入情入境阅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间令人震撼的情。‎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收集战争期间令人感动的人或事。‎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资料交流,初融情感 ‎1.两国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列车开动的一刹那,心中的激情喷涌而出,这惜别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也收集了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人间真情吧。‎ ‎2.交流资料。‎ 二、入情入境,深悟情感 ‎1.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地深处,翻开发黄的历史,再现当年那不起眼的小小鱼钩吧。齐读课题。‎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说说这鱼钩是什么样子?‎ ‎3.齐读句子:‎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鱼钩。‎ ‎4.就是这个小小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默读课文,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5.把你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6.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啊,在老班长、战士之间,这深深的 战友情是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的力量,是他们寒冬中看到希望的浓浓暖意,读了这个故事,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7.说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理解。‎ ‎8.这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 ‎(1)巧妙地点明主题。‎ ‎(2)典型人物的刻画。‎ ‎(3)精彩的对话描写。‎ ‎(4)动人的真情实感。‎ ‎16 桥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 点拔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2)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3)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4)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记号。‎ ‎(随机要求学生品味与放声朗读)‎ ‎2.随机交流 ‎(1)出示第五自然段: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在想些什么?‎ ‎(2)过渡: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生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部分)‎ A、“党员也是人,这不是拍电影”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 B、人们又将被逼入这样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 C、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办法及效果读一读。‎ D、为什么老汉的话立刻就收到了效果?‎ E、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 。‎ F、让我们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该怎样读它?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重?‎ ‎(3)第八自然段:‎ A、读着读着,哪个字一下子映入你的眼帘?为什么?(拖)‎ B、老汉如果不拖,会是什么后果?‎ C、把人们又将逼入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D、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句子读出来。‎ E、拖出的是一个小伙子,留下的却是 。‎ 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再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又该怎样读他?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响?‎ ‎(4)第十二自然段:‎ A、在死亡的边缘,哪些词让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B、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 C、朗读导语: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如点力气去推── 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3.学习结尾部分:‎ ‎(1)就这样老汉最终没有留下,谁来读读结尾刻骨铭心的时刻?(指名读) 一起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齐读)‎ ‎(2)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老汉。b、当你读到哪里的时候,心会久久难以平静?(木桥前、就要退休的老汉)c、随意指学生回答:①就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②就在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③就在木桥前,没到胸膛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 ④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不必费心费力啊,但是── ⑤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毫无争议地先走一步啊,但是──‎ d、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读这样的老汉──‎ ‎4.感受文章真正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1) 师配乐朗诵 ‎(2) 出示上述结尾和第八自然段:把两段话联系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 ‎(3) 这只是简单的一“拖”吗?为什么不简单?(点拨语: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女,既然是儿子,可以选择不拖,为什么还要拖?)‎ ‎(4) 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 ‎(5) (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读这样的老汉──‎ ‎5.出示: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 ‎(1)自由站起来汇报。‎ ‎6.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激情导语:①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 ②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③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二、品味练笔 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精彩的文字表达你此时的感受,讴歌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 ‎17 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①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段话与前面写瑞恩在第一次捐钱时听募捐项目的负责人说挖一口井得要2 000块钱时的表现形成了对比:那时的瑞恩还不知道2‎ ‎ 000块钱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从“兴奋”到“坚定”,一方面表现了瑞恩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通过筹齐打井的2 000块钱,已经迅速地长大了,他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买钻井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一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 ‎②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是指瑞恩“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作者在此点题,满怀深情地阐发议论,以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六、拓展,深化主题 ‎1.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2.资料展示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的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难忘的事,学会感恩,并写出真情实感,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看一部电影简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2.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 ‎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 ‎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教师多作鼓励性点评)‎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2.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3.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教学重点:‎ 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教学难点:‎ 如何选择生活中感动的素材写一件事,如何把事情中感受最深的部分一步一步地写具体。‎ 教学准备:‎ ‎1.把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的内容在录音机中录制成磁带。‎ ‎2.每位学生准备一件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同学,她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你们爱听吗?‎ ‎2.听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录音:‎ 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3.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让读者深受感动,这就是我们这次习作中他们需要尝试的地方。‎ ‎(1)板书:在叙事中抒情 ‎(2)阳光使鲜花开放,雨露使禾苗茁壮,真情使人心灵激荡。写事时,恰到好处地表达真情实感,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过渡: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会有喜怒哀乐,在写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吸引读者。‎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① 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 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的事。‎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① 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 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 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 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 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一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那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又是由好多句子组成的,把每句话的意思写具体了,文章不就具体了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写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18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19 草船借箭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一)、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二)、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20*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会认“唬、诡、踉、跄”等11个字,理解“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等词的意思。‎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朗读训练。‎ ‎3.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1)正音:晌(sh3ng)午  咆哮(xi4o)  请勿自误(w))  脊梁(li2ng)‎ ‎(2)解词:‎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如何:为什么。‎ 过往:来来往往。‎ 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3)自读课文,说出大意,前后讨论交流。‎ ‎3.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2)讨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段意,你能给每个小故事写出小标题吗?‎ ‎①喝酒②上冈③打虎④下冈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默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①作者在这段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根据要点划分层次。‎ ‎(a.谈酒 b.谈虎。)‎ ‎②分角色读这一段。为什么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呢?‎ ‎③分析武松性格特点。‎ ‎(豪放的性格特点:倔强、勇敢的性格。)‎ ‎④讨论。这一段与打虎有什么关系与打虎一段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做铺垫。)‎ ‎⑤小结学习方法,讨论归纳。‎ ‎(a.抓重点理层次,b.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5.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这一段主要写了武松在酒店与酒店主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了解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为下文的徒手打虎做了铺垫。)‎ ‎6.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难懂的文言词语。‎ ‎  ‎ 第二课时 ‎  ‎ ‎(一)讲读第三段,默读提问。‎ 这篇文章通过自读、默读,思考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欢?(第三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每层即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3.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思想活动。)‎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 ‎3.武松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写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四)围绕中心,学习表述。‎ ‎1.文章通过什么深化中心?‎ ‎(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深化中心。)‎ ‎2.作者是如何地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的?‎ ‎(1)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虎的声威,衬托出武松的无畏勇敢。‎ ‎(2)不脱离实际,尽管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但毕竟是个普通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结尾一段中体现出来。‎ ‎(五)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且深深地喜欢他?‎ 联系全文对武松神情、动作、语言和内心活动描写,加以体会。‎ ‎21* 猴王出世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4.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时安排 ‎ ‎1课时 ‎ 教具学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 教学步骤 ‎ 一、揭示课题 ‎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情,作者讲述了哪几个部分?‎ 石猴诞生──独闯水帘洞──带领群猴入洞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石猴的诞生:‎ ‎(1)石猴从哪里来?‎ ‎(2)想象一下他出世时的情景,再交流交流。‎ ‎2.水帘洞内是什么样的情景?‎ ‎3.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语言积累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3.摘抄你喜欢的语句。‎ 六、课外阅读扩展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口语交际·习作五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教学目标 ‎1.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 ‎2.进一步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3.热爱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你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的哪一个片段。‎ ‎2.小组商量,要演一部课本剧,你们小组选择哪一篇课文或者哪一个片段。‎ 二、出谋划策,设计剧本 ‎1.所选的课文或片段中,有哪些人物?‎ ‎2.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 ‎3.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 ‎4.需要设计怎样的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 ‎5.怎样上下场?‎ 三、编写剧本,照本排练 ‎1.选出代表编写剧本,划定角色。‎ ‎2.排练 ‎3.请同学、老师、家长等提出意见,选择性修改。‎ 四、班级演出 ‎1.班级表演,评出奖项若干(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奖、最佳音乐奖……)‎ 第二课时(习作缩写训练)‎ 写作要求 把《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进行缩写。要求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语言要简练。字数不要超过四百字。‎ 写作指导 ‎1.仔细阅读原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把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内容筛选出来,进行缩写,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 ‎3.语句要通顺,上下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明要求。‎ ‎1.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缩写作文的练习,请同学阅读习作要求。‎ ‎2.指名说一说缩写的要求。‎ ‎①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 ‎②语言要简练。‎ 二、指导方法。‎ 怎样缩写呢?讨论后板书:‎ 三、读例文,对比了解缩写的特点。‎ ‎1.读《景阳冈》原文。‎ ‎2.读缩写后的《景阳冈》,对比缩写后的文章有什么区别。‎ 四、读课文,分主次。‎ ‎1.《草船借箭》和《金色的鱼钩》这两课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读课文,然后说一说。‎ ‎2.讨论:主要内容。‎ 次要内容:其他介绍 五、尝试缩写几个自然段。‎ ‎1.如缩写第一自然段。‎ ‎①把重点内容画上线。‎ ‎②概括练习。‎ ‎2.试着缩写第二自然段。缩写后评议。‎ ‎3.有的自然段内容可完全舍去。‎ 六、尝试缩写全文,不要超过400字。‎ 七、评议。‎ ‎22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小兵张嘎》电视《红楼梦》《儒林外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你们看了《小兵张嘎》后,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老师出示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如“擞”,应读“sǒu”,不要读成“shǒu”;“绽”,应读“zhàn”,不要读成“zàn”,也不要读成“dìng”;“扳”,应读“bān”,不要读成“bāi”。‎ ‎3.思考:文章的主要写了什么 ‎4.组内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读后可以模仿小嘎子的动作体会。‎ ‎2.播放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 ‎3.再次模仿小嘎子的动作 ‎4.谈谈:读了课文,小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塑造这一形象的。‎ 出示重点语句:‎ ‎①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②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③两个人走马似的转了三四圈,……小嘎子摔了仰面朝天。‎ 写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小组交流,这些语句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1.组内进行朗读,各组推荐最佳选手进行比赛。‎ ‎2.体会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怎样刻画人物呢?方法是多样的,有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的间接展示,有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直接揭示,还有以动作描写来折射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写法。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 动作描写 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重笔特写凸现人物的个性,提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至于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时的得意,‎ 浓墨泼写体现人物性格 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浓墨泼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这篇短文采用的是内心自白法。即用人物"怎样想"来表现。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在表明人物的心迹。如“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句心理描写。‎ 五、拓展 阅读《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师: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你们快速读课文。‎ ‎2.简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3.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四、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物征 ‎ ‎ ◆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 ‎◆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五、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抽学生朗读全文,评议。‎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思考:短文主要主要写了什么?(短文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交流: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 老师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片段,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3.出示句子:‎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③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让学生通过句子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 ‎4.你喜欢王熙凤吗?喜欢,说说原因;不喜欢,也说说原因。‎ 三、直击重点、探究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 ‎1.正面描写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一语末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话,就把王熙凤性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张狂放肆,表现了出来;同时还可以看出她在贾府里的特殊地位。‎ 王熙凤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举止言谈中表现得很充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丰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怎么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又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她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势;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2.侧面描写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林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和评价则从侧面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性格特征的刻画。‎ ‎3.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丹唇未启笑先闻。”‎ 作品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容貌,在服饰方面,选取头饰、裙饰和服饰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既使读者看出了一位贵族少妇的尊贵,也在珠光宝气之中露出了她的俗气;在容貌方面,则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外貌所指的内容很广,如容貌、神态、衣饰、风度等等。外貌写得好,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描写人物外貌易犯的一个毛病是“面面俱到”,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头发、衣着等样样都写。‎ ‎4.语言描写 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语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人物语言要有个性。这是语言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语言有个性,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二、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语言要简洁明了。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语言拖泥带水,没话找话。‎ 四、拓展 课外阅读《红楼梦》‎ ‎23* 刷子李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板书课题]‎ ‎2.解题:怎么叫刷子李呢?(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参考资料: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板书:俗世奇人]‎ 二、指导阅读 ‎1.检查预习,初识“刷子李”。‎ 提问:通过预习,你认为“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的自由回答,小结要点──技艺高超──俗世奇人。)‎ ‎2.引导学生提问:要读懂本文,你会设计一些怎样的问题来帮助同学?‎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提问,作为自学要求。如:从哪些地方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3.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点评。‎ 四、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推荐课前找到的同类文章。‎ 作业设计:小练笔: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进行片段描写,写出他的主要特点(一个即可)。‎ ‎24* 金钱的魔力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了解马克土温的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前段时间老师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奶奶在一家电器商店选电冰箱,当她向服务员咨询时,却遭到白眼。后来这个老奶奶到旁边的一家百货商店去为她的儿女买了两台电冰箱,先前那家商店的服务员看到后瞠目结舌,不后悔莫及。‎ 听了这件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2.嗯,刚才孩子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马克吐温笔下的人物在金钱面前是怎样的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准生字读音,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蹩脚、刻薄、武断、窘况、兴致勃勃、撵跑、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3.根据词语理解再读课文,同桌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 ‎(1)在“我”拿出钞票前后,托德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老板看到钞票后又是怎样的态度?‎ ‎(3)从他们俩的态度,你体会到他们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2.汇报讨论结果,相机理解重点语句。‎ ‎(1)“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这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只会带大票子”,说的是反话,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2)“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作家用夸张和辛辣的笔墨,先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笑容遍布满脸,里面还有“纹”──折纹、皱纹、螺旋纹。一个见钱眼开的家伙,托德见是大钱后的笑容,牢牢地凝结起来,像一片一片的熔岩。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更多的还是对钱的贪恋,可能托德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马克·吐温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简单几笔,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3)“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3.请孩子们再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受到的待遇怎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四、总结写作特点 作者通过了哪些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写得如此鲜明?‎ ‎(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作业设计:‎ ‎1.看《百万英磅》全文。‎ ‎2.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人物描写。‎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讲人物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2.讲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来讲,要讲得具体生动。听众听时要认真,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3.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的活动 ‎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活动 一、引入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我们今天就来开一个故事会。‎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这次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看的电影、电视里,有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今天的故事会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三、讲故事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的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推举一—二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评选故事大王 评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五、总结:要想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七 教学流程:‎ 习作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自己身边一个人的具体事例,并且对他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一个人,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生齐读作文要求)‎ ‎2.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让我们先交流一下。‎ 二、学生交流:我准备写谁,我为什么要写他,我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边交流边评议。‎ 三、指导写法 我们下面讨论如何写这个问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想想写人,一般都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教师板书这些词语)‎ 你们的积累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根据内容,选准方法)。‎ 为了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你准备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试着说一说。‎ 学生练习说,评议。‎ 四、学生自己练习写,写好后,同桌交换修改。‎ 五、定稿。‎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三、教师总结 ‎26 威尼斯的小艇 课文简介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链接 ‎1.马克·吐温: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克里斯曼。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哈里贝利·芬历险记》等。‎ ‎2.威尼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威尼斯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水城同样闻名于世。‎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小艇的写作方法,并以次为依据给课文分段。‎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4.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学习重点提示 ‎ ‎1.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2.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语言,借助书中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容。由于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河道即是马路。学生缺乏这些实际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难度,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教学时,首先应适时适度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介绍威尼斯是一座“水城”、“百岛城”、“桥城”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一般城市、马路、汽车的比较,展开合理的想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是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哪座城市被人们称为"桥城"﹑"百岛城"吗?一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名字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今天,我要去那里走走看看,你们愿意随老师一起前去参观吗?那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2.投影显示,介绍威尼斯: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那里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柏油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板书:26.威尼斯的小艇 )‎ ‎(二)初读课文,根据书后预习题自学 ‎1.读准生字表中生字读音,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英尺 船梢 簇拥 哗笑 残破 矗立 停泊 威尼斯 操纵自如 ‎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4.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准生字表的字音。 ‎ ‎2.巧用心,记住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艄:与“捎﹑梢﹑消﹑悄、梢”换偏旁记忆。‎ 艇:与“挺、庭、蜓、”换偏旁记忆。‎ ‎3.查字典理解个别生字(艇、艄、舱、姆、祷、雇)的意思。‎ ‎4.齐读书后读写词语,理解部分词义。‎ 哗笑:很多人说话并夹杂着笑声。‎ 矗立:高耸﹑直立。‎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沉寂:十分寂静。‎ 残破:残缺破损。‎ 停泊:(船只)停留。‎ 操纵自如:指掌握和控制不受阻碍,很灵活﹑熟练。‎ ‎5.指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6.自由正确朗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根据课后阅读思考自学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 尼斯的风土人情。‎ ‎2.给课文分段,能合并几层意思归纳第二﹑四段的段意。‎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分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想: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 ‎(明确:内容是--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作用--总起全文,点明中心 )‎ ‎3.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4.讨论分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小艇是什么样的?用"~~"标出。‎ ‎2.抓词句,谈体会:小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样子奇特 内部舒适)‎ ‎3.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指名分读2-3自然段,说说这两节各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小艇的样子奇特。‎ ‎* 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并列关系 (投影显示)‎ ‎5.师:在一个结构段里,如果讲了几层意思,并且它们同样重要,在总结段意时,就要把它们合并起来,谁来说说这段的段意?谁还能说得更简单些?(投影显示段意:小艇的样子奇特,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6.总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会发现合并几层意思,并不等于几层意思的相加,需要我们再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多余的词语去掉,这样就比较简练了。‎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用"( )"标出。‎ ‎3.讨论学习:(明确:课文先概括地写出在"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船夫"总能操纵自如"。然后列出三种情况做具体说明,写出船夫的技术好。)‎ ‎4.自由读课文,判断这段是什么段式?可以怎样归纳段意? ‎ ‎(四)自学课文第四段 ‎1.出示提示,默读自学:(投影显示)‎ ‎* 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小艇干什么?‎ ‎* 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 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 ‎2.集体讨论,明确:‎ ‎* 人们:商人﹑妇女﹑小孩﹑保姆﹑老人 去:做生意﹑郊游﹑教堂﹑看戏﹑回家 ‎* 关系:课文用威尼斯静寂的夜晚结尾,进一步衬托小艇的作用,说明人们与小艇的关系密切,整个城市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 ‎3.归纳段意,想:小艇在哪些方面为人们起了重要作用?‎ ‎(段意:威尼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小艇。)‎ ‎(五)总结全文 ‎1.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为什么说威尼斯的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 ‎ ‎(板书:重要的交通工具 )‎ ‎2.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写具体的?‎ ‎3.小结:细心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我们今后写作文也要做到这些,才能把作文写好。‎ ‎(六)作业 ‎1.抄写词语并复习。‎ ‎2.朗读课文, 背诵并抄写第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 背诵第四自然段。‎ ‎2.完成书后练习。‎ ‎3.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 ‎1.指名分读课文,回忆如何给课文分段,说出第二﹑四段的段意。2.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自由背第四自然段→二人互背→指名背→齐背 ‎ ‎4.完成按原文填空:‎ 船夫的( )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 ),来往( ),他总能( ),毫不( )。在( )的时候,他( ),在( )的时候,他()。我们看是( )的地方,( )能够穿过去,而且( ),两边的( )飞一般地( )。我们的眼睛( ),不知( )。‎ ‎5.听写词语。‎ ‎(二)完成书后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倒退-前进 笔直-弯曲 散开-聚集 静寂-喧闹 ‎ ‎2.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 * * 最讲卫生"或"* * * 行动最敏捷"为重点句,练习写一段话。‎ 要求:围绕重点句,从几个方面写具体。‎ 例:在家里穿衣服”* * * 最讲卫生”在学校 怎么做 或 吃饭 在公共场所 洗澡 学习时 "* * * 行动最敏捷" 游戏时 劳动时。‎ ‎3.完成语训的有关习题。‎ ‎(三)作业 ‎1.完成本课有关作业.‎ ‎2.背诵第四自然段。‎ 课后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读音:‎ 艄( )矗( )残( )拐( )‎ ‎2.判断下列字的偏旁部首:‎ 尼( )具( )矗( )残( )斯( )‎ ‎3.组词:‎ 尼( )嘶( )货( )艄( )县( )残( )‎ 泥( )斯( )华( )梢( )具( )线( )‎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倒退-笔直-散开-静寂-‎ ‎5.填空并完成练习:‎ 船夫的( )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 ),来往( ),他总能( ),毫不( )。在( )的时候,他( ),在( )的时候,他()。我们看是( )的地方,( )能够穿过去,而且( ),两边的( )飞一般地( )。我们的眼睛( ),不知( )。‎ ‎6.用“====”标出这段话的重点句。‎ ‎7.分层并说出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 ‎27* 与象共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2.比较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的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奇特小艇,今天我们要去美丽的泰国游玩。泰国是亚洲重要的旅游国家之一,迷人的热带风情以及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泰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国家,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泰国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首都是曼谷。‎ ‎(二)大家在课后收集到有关泰国的资料,小组交流,小组派生汇报。‎ ‎(三)学习课文,我们要扫清文字的障碍,提示以下读音:‎ ‎1.“驰”(chí)和“绅”(shēn)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摩”(mó)不要读成一声;“彬”(bīn)的韵母不要读成后鼻音;“氛”(fēn)不要读成四声;“尴尬”(gān gà)‎ ‎2.词句解析。‎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看见一样。‎ 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原形容军队勇敢善战。文中指一头大象抵得上十个人、一百个人,为泰国人做工服役作用巨大。‎ 驯服:使顺服。‎ 按摩:用手(文中指大象用脚或鼻子)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功能,也叫推拿。‎ 尴尬:文中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四)学习课文:‎ ‎1.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 第二自然段: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通过描述大象的样子与表情来表现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第四自然段:讲述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象是一种很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第五自然段:讲最使作者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2.课文写大象,抓住大象的什么特点来写?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外貌: 性格:‎ 神志: 聪明 动作: 善于表演:‎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 ‎4.课文2—5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并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的方式。‎ 师小结:这样,大家读起来就能比较快地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说说《威尼斯的小艇》与本文在表达上有哪些共同这处?‎ 共同点不同点 ‎《威尼斯的小艇》‎ ‎1.抓住事物特点写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别叙述《与象共舞》‎ ‎2.抓住人与物(或动物)之间相互紧密关系来写 ‎3.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按照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 ‎(六)讨论归纳 ‎1.说说学习这课后,比有什么感受?‎ ‎2.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七)你还了解哪些异国风情,说给大家听 ‎28 彩色的非洲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读记记“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目不暇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有条件的教师可准备非洲风情风光的碟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置身欧洲的德国,我们感受到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游览威尼斯,我们领略到水上城市的风情;离开亚洲的泰国,我们还沉浸在与象共舞的欢乐气氛中。放眼辽阔的非洲,我们面前则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播放非洲风情风光的碟片或课件。‎ 揭题、读题:彩色的非洲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抓住重点,自读自悟 ‎1.过渡:是啊,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都是多彩的。‎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 ‎(五)领悟表达方法 过渡: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呢?‎ ‎(1)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 ‎(2)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和“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 ‎(3)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到了开花季节……就像置身于花海深处”,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六)总结全文 本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表达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七)拓展训练 ‎ 中国和非洲有着悠久的友好历史。可布置学生办一办有关非洲风情与文化的手抄报、剪贴报在班上交流展示,进一步加深对非洲的了解,增长见闻,开阔视野。‎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把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 ‎3.能抓住场景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把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抓住场景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从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等渠道去收集其他一些异域风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本组课文让我们领略了亚洲、欧洲、非洲的风情,你还想了解其他一些异域风情吗?我们本节课就把你课前从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等渠道去收集其他一些异域风情介绍给大家。‎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聊聊热门话题”)‎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可以是国际、国内的重要新闻。‎ ‎(2)可以是学校、舰艇、社区中人们关注的事情。‎ ‎(3)还可以是好人好事好风尚,可以是不良倾向新闻题等。‎ 三、分小组讨论 ‎1.按课前设计表格让学生分类(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填写各自最感兴趣最想说的话题,把话题相同者组合成一个个小组进行讨论,‎ ‎2.提出要求:‎ 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对听的同学要求认真倾听,抓住要点,听后表明自己的看法 ‎4.每组推荐一名在全班交流。(在学生讲述时教师要指导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说具体,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5.评出最佳演讲者。‎ 第二课时 (习 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也是一次不限定习作内容的自主、自由习作。今天的习作不限定内容、范围,只要是自己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本次习作不限定内容、范围,无论是新闻、感受还是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 要求:把本学期的一些写作表达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去。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各自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择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鼓励学生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上,能与他人有点不同,有点新意。‎ 四、指导写法 ‎1.习作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2.个别学困生当面指导 五、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写完后进行交流,评比,然后相互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