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0 KB
  • 2022-02-10 发布

部编五上语文第二单元6《将相和》导学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将相和》导学案   ‎ 课题 将相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无 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 ‎1.搜集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 ‎2.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搜集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4分钟)‎ ‎1.谈话导入:你知道哪些历 史人物的经典故事? ‎ ‎2.引入课题——将相和,并引导学生介绍司马迁。 ‎ ‎3.导问:对于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1.交流收集到的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 ‎ ‎2.齐读课题,交流收集到的司马迁的资料,了解《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的。  3.交流:“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将相和”指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认真完成预习,了解故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对于题目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逐字理解法。‎ ‎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 ‎ ‎2.同桌互助,生字正音:“臣”是翘舌音;“罪”‎ ‎1.在教学时,要提示学生区分同音字“壁”和“璧”。  ‎ 二、初读课文,学会字词(用时:10分钟)‎ ‎2.课件出示会认字。提示易错读音,检查预习情况。   ‎ ‎3.出示词语卡片,理解词语。    ‎ ‎4.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5.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是平舌音。读准多音字“强、划、削”在本文中的读音,并掌握它们的其他读音。  ‎ ‎3.熟读词语,组内说一说“请罪、和氏璧、上大夫、上卿”等词语的意思。 ‎ ‎4.分段练习朗读课文,达到读通顺的程度,集体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生字和句子。 5.全班交流,明确课文主要通过写“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二人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 2.在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说出大致内容即可,不要强求小标题的准确性。‎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探究问题。   ‎ ‎2.引导学生分段,并概括每段的大意。  3.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浏览课文,思考: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 ‎2.(1)在组内按照自学要求交流体会,尝试给课文分段,并说一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 本文层次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时,要引导学生找到过渡段,再看看过渡段和哪部分内容联系更紧密。‎ ‎(2)组内学生代表汇报分段情况,全班交流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个小故事(第1~9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第10~14自然段)写渑池会面;第三个小故事(第15~17自然段)写负荆请罪。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故事,总结讲故事情况。    ‎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1.(1)朗读自己喜欢的故事,组内练习讲一讲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 ‎(2)小组内推荐代表给全班同学讲故事,集体评议哪些同学讲得好。  ‎ ‎2.(1)练习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 ‎(2)阅读课文,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前两个小故事是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第三个小故事是结果。‎ 在讲故事环节,教师不妨设一些奖项,如“故事大王”“讲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 五、规范写字,认真评价(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会写字,演示笔顺规则。  ‎ ‎2.重点指导:献、典、怯、荆、罪。  ‎ ‎3.指导学生书写。 4.组织评价,讲解写字要点。‎ ‎1.认真观察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   ‎ ‎2.随教师书空,注意易错笔画。 ‎ ‎3.练写生字。 ‎ ‎4.同桌互评。‎ 教师应强调易错点,如:“臣”第二笔是短竖;“拒”右侧不是“臣”。‎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用时:3分钟)‎ ‎1.默读课文,回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 在学生批注式默读时,教师可进行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1.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启发思考: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带着探究的兴趣进入批注式默读。‎ 二、深入研读,感悟体会(用时:27分钟)‎ ‎1.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完璧归赵”。     2.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不辱使命,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3.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渑池会面”。 4.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蔺相如在“渑池会面”时勇敢无畏,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的人物形象。      5.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负荆请罪”。 6.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引导学生体会廉颇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1.(1)明确自学问题:“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呢?  ‎ ‎(2)默读课文第1~9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研读体会。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 ‎(1)朗读第一个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1)明确自学问题:讨论“渑池会面”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2)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自由结组,研读体会。 4.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二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 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思考、讨论、交流。(这些句子突出了蔺相如为维护赵国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勇敢无畏的精神。) ‎ ‎1.组织学生自学时,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在体会人物性格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更要抓住他的动作,如“上前一步”“捧着”“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来感受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 ‎3.有了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基础,再学下面两个小故事就显得简单多了。不要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即可。      ‎ ‎ (3)分角色朗读第10~14自然段,抓住“同归于尽”等词语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5.(1)明确自学问题:讨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2)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自己结组,研读体会。6.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 ‎(1)朗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廉颇不服,想羞辱蔺相如。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 相和好。  ‎ ‎(2)画出描写廉颇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 ‎ ‎(3)分角色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4.故事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一大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好课文。必要的时候,教师可进行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用时:7分钟)‎ ‎1.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引导学生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讨论、交流、归纳:蔺相如因“完璧归 赵”“渑池会面”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  ‎ 对于将相和好的原因,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蔺相如的话。‎ ‎2.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认识,达成共识,“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他们都非常爱国。‎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2.组织学生阅读原著。‎ ‎1.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2.课后读原著。‎ 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