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 MB
- 2022-02-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古诗三首
第四单元
12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
(
今浙江省绍兴市
)
人。他的诗有
九千多首
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作者简介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创作背景
默读诗句,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以前学过的诗句等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句的意思,并在旁边做批注。
字音字词
乃 熏 亥 恃 擞
n
ǎ
i
x
ū
n
h
à
i
s
h
ì
s
ǒu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1.
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2.
元:同“原”,本来。
3.
九州:
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
这里代指全国。
4.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5.
乃翁:你们的父亲
。
词句注释
我
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
,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白话译文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题解
题解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赏析
死去元知万事空
首句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无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
了有力
的反衬作用。“元
”
“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
第三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王师北定中原日
最后一句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
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全诗基调
诗人的态度
并未绝望。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可知
:
陆游对北定中原还是有很大期望的。他如此悲,但他却在深切地盼着,他在盼着,他在盼着国家的统一,他在盼着朝廷的军队向北挺进、收复失地的那一天,且相信一定会有那一天。
陆游一生志向
20
岁
就立下了报国壮志,写道
:“
上马击狂
胡,下马
草军书
”;他
一生没有做过高官,
40
岁的时候,他在军中做着一名普通的军官,却遭投降派的打击,但他
却“
位卑未敢忘忧国
”
;
68
岁的他,退居家乡却仍然牵挂“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胡未灭,一年又一年,80岁高龄的他仍然没有忘记国家的统一,他悲伤、悲愤,“
鬓先秋,泪空流
”;82岁的老人,一息尚存,却仍然高唱“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诗人85岁时,他知道生命即将终止,遗憾的是祖国仍未统一,于是,他写下了《示儿》。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小结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
《
示儿
》
。
2.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诗句的大意。
王师
北
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
3.
说说
《
示儿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陆游
三万
里河东入海
,
五
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
南
望王师又一年。
拓展阅读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
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x
ū
n
dǐ
bi
à
n
题:书写。这里指书写在墙壁上的诗文。
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邸:旅店。
书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解题
题临安邸
作者简介
林升(
生卒年不详
),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
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南宋诗人。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词句注释
1.
临安:
今浙江杭州
,曾为
南宋都城
。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2.
邸(
d
ǐ
):旅店。
3.
汴(
bi
à
n
)州:在
今河南开封
,曾为
北宋都城
。
白话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的头句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
——
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赏析
山外青山楼外楼
接着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西湖歌舞几时休
“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来,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暖风熏得游人醉
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
“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
——
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是讽刺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贪图享乐,完全忘记失去的故土。反映了诗人的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主题理解
课后练习
1.
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
《
题临安邸
》
。
2.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诗句的大意。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
说说
《
题临安邸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h
à
i
s
hì
yīn
sǒu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
15
首
。
创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
1839
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廷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
315
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这是其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词句注释
1.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
1839
)写的一组诗,共
315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
生气: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3.
恃:依靠。
4.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白话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
是一
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赏析
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的
“惊雷”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的“风雷”,都是这个意思。“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精神。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凤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像诗人这样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面对此情此境,必会痛心疾首。
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眈眈,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
全诗情感
整
首诗中选用
“九州”“风雷”“万马”“天公”
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是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寓意深刻,气势不凡。
全
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加以讽谏,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课后练习
1.
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
《
己亥杂诗
》
。
2.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诗句的大意。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3.
说说
《
己亥杂诗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谢 谢 观 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