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50 KB
  • 2022-04-09 发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3分钟小主持人领着同学们参观实验室,并让大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二、探究(一)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谈话:刚才,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室,下面老师再领着大家去参观一下校园、华东超市、北京乃至世界宇宙,看看那儿还有什么东西?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开启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我们今天的科学探索之旅吧!(播放短片)2.在这次旅程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交流。)3.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东西。4.我们教室里有我们看不见但是却实际存在的东西吗?(空气、声音、光、电等我们可以间接观察到的也是物质)5.归纳小结: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出示课题)。(二)物质在变化1.进行猜测——讨论交流前置性作业(课前小研究)(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①物质会发生变化吗?说说你的例子。②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化的物质吗?(2)全班汇报交流。物质都会发生变化。2.验证猜测——分组实验⑴做第一组实验,完成记录单。物质名称A变成B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如形状、大小、形态、颜色等)①把易拉罐压扁A易拉罐B压扁的易拉罐②折纸A纸B折叠后的纸③捏橡皮泥A橡皮泥B捏过的橡皮泥①教师强调实验要求。②学生做完实验后,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③小结:这些物质都只是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⑵做第二组实验,完成记录单。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物质名称A变成B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①火柴燃烧A火柴B燃烧过的火柴②蜡烛燃烧A蜡烛B燃烧过的火柴③铁生锈A铁钉B生锈的铁钉①学生做完实验后,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②小结:这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⑶比较两组实验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不同之处:有些物质只是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播放短片)(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下面,我们就来在实践之中,观察物质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单。物体名称发生变化使用的方法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纸张蜡烛铁丝3.实验结果交流。4.小结:看来,用不同的方法物质发生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有的没有产生新物质,有的产生了新的物质。三.总结,课外延伸。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2.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3.情感教育我们要有环保意识,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四、作业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的物质,看看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板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快、慢世界物质变化自然、人为【教学反思】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2)知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也能观察到物理变化。2.科学探究(1)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2)体会运用证据的规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3)通过仔细观察确立判断标准,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科学态度(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一、观察方糖1、出示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来观察方糖。生:观察方糖的形状、颜色、状态、气味等师:请大家小组合作认真观察方糖的特点并做好记录2、分组观察3、师:方糖有哪些特点?生:方糖是白色的,呈固态。摸上去有点硬,没有气味。【设计意图】明确观察目的,初步感知方糖,为接下来的观察做准备二、夹碎方糖用钳子夹碎方糖,认真观察夹碎后方糖的特点【设计意图】学生发现夹碎后的方糖发生了变化,初步感知物理变化三、加热方糖1、如果我们将方糖加热,它又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谁来预测一下?生:变成液体,方糖化了......他们猜测的究竟对不对呢?通过什么来验证?生:实验2、师:老师为大家提供的这些材料,请大家根据这些材料怎么做实验?思考一下实验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并汇报(出示实验方法:1.正确用火;2.注意防烫;3.认真观察;4.认真记录。)3、想不想做实验!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方糖加热后会不会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请大家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观察和记录情况以及安全事项。4、生: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5、师:在加热方糖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状态变化:固体——液体——固体;颜色变化:白色——黄色——黑色;气味变化:无味——焦味)师:请同学们将夹碎后的方糖与原状进行比较,方糖有什么区别呢?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生:形状变了师:有没有相同的?预设:颜色、状态都没变生:还是糖师:加热后的方糖和原装的方糖有什么区别?生:加热后的方糖,它颜色变黑了,形状也变了师:那充分加热后的黑色的物体还是方糖吗?它们相同吗?生:不相同师:那是什么?生:是其他的东西(如果生认为充分加热后的方糖还是方糖,就让他们讨论怎么证明这个黑色的物质到底是不是方糖,然后让孩子们根据方糖的性质,设计将生成的黑色物质放进水里检验其发生的现象是否和方糖溶解在水里的现象相同的验证实验)师:那夹碎后的变化和加热后的变化一样吗?生:不一样,夹碎后的方糖还是方糖,只不过形状变了,加热后的方糖变成了黑色的物体师:像这样,方糖粉碎后还是方糖,它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这种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方糖充分加热后生成了黑色的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谈论,和几个比较,发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四、生活拓展我们初步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现在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物质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展示PPT课件)我们能够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那请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也为了给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板书设计】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状态颜色形状气味物质发生了变化方糖白块状固无原状白还是糖粉末物理变化固无夹碎液黄(无新物质产生)不是糖香化学变化无定形加热固(产生了新物质)黑 【教学反思】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核心概念里面提到:不同的物质可以通过它的特性来辨认,有些物质可以组合而形成新的与原有物质特性不同的新物质,称为化学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小苏打的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等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品尝米饭(馒头),米饭(馒头)、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主要通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认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之一——改变颜色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馒头)非常熟悉,但是对其味道不一定能够认真地去品味过,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馒头)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馒头)还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馒头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谈话:老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看谁能最快猜出其中的秘密。2.演示实验: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溶液写的字的纸上。3.引入新课:对了。这个秘密一个喷壶里一个在纸条上,字条上涂有淀粉溶液,当碘酒溶液喷射在淀粉上,他们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淀粉”2个字就显现出来了。板书:淀粉+碘酒--------变蓝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二、学习新课1.会变味的米饭(1)出示预习题:老师来检查预习题完成的情况。(2)交流汇报预习中的发现。板书:米饭+唾液--------变甜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米饭、淀粉和碘酒。过渡:下面我们把米饭上滴一滴,你们猜它会出现什么现象呢?(1)实验验证:每组一套实验材料(米饭、碘酒、记录单)(2)交流汇报。(3)提问: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3.寻找淀粉的踪迹。(1)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自带的食物是否含有淀粉。(2)实验验证。(3)汇报交流。小结: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成分都是淀粉,淀粉可以给我们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作业设计】同步练习册【板书设计】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教材先用图片加实物的形式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由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采用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对二氧化碳的确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究。【学情分析】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学生是没有经验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法效果极佳。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边观察边记录在表格一中。(2)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3)分别观察这两种物品,不能把它们混合。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始观察。3.同学们刚才观察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汇报一下。4.小组汇报。【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1.现在我们有了这两种物质,请大家大胆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的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时能现象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2.学生猜想。【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让学生通过猜想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四、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1.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刚刚猜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会不会发生呢?如果让大家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实验呢?实验究竟要观察什么呢?实验时你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刚才老师提了3个问题。2.小组讨论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计划是什么?4.小组汇报5.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6.学生开始实验。7.刚才同学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呢?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8.小组汇报。【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如: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等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这样观察才会具体,才会深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五、解释新物质1.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它的现象说明什么?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说明。3.教师小结: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那究竟产生的是不是二氧化碳呢?刚才我们的这两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证明,已经证实了产生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板书: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什么呢?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化学变化),同时板书:(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探究,但这两个实验并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要求学生尊重证据,尊重事实,从而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六、课堂小结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以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科学的问题。【板书设计】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混合小苏打+白醋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化学变化观察记录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物质状态颜色透明度气味白醋小苏打观察记录表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看听摸闻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铁生锈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铁生锈了》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而铁生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因此,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十分熟悉的铁制品生锈现象来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以探究铁锈是否还是铁为重点,从铁锈是否具有铁的各种性质入手,小组合作,制定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初步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形成预测方案。【学情分析】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预测铁生锈的过程并制定铁生锈的初步方案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铁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到的一种金属,曾经在低年级我们也对它进行过观察,可是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都有约占总产量四分之一的铁在发生变化,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课件播放)图片中的这些铁制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生:——(可以一起说)铁生锈了。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些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共同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生读,教师板书课题:铁生锈了)二、认识铁生锈现象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理变化,另一种是——化学变化,他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生:——你认为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呢?说出你的理由来。生:——科学讲究的是证据。怎样才能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物质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两种物质的不同?生:(引导学生说出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观察和实验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方法。你们看,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观察和实验的材料(课件出示实验材料名称及图片),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找出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吗?一会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方法最多,发现最多!在观察和实验之前老师还有几句话要和同学们说。课件打出——温馨提示:1、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2、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填写书中35页表格。)铁和铁锈比较记录物体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磁铁导电铁灰白色有无光滑较韧吸引能铁锈红褐色无有粗糙较脆不吸引不能四、实验与发现学生活动,师巡视。汇报: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发现,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示意学生持记录单到讲台前汇报)你们小组的发现还真多!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实验我们获得的证据都说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物质,那么,铁生锈的变化就是一种——化学变化。随即板书:铁——化学变化——铁锈(新物质)五、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米饭和碘酒混合也会发生化学变化,那么铁生锈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板书?)想一想,铁为什么会生锈?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生:——随机板书:水、空气-----究竟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吗?要研究铁生锈是否和水有关,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不变?要研究铁生锈是否和空气有关,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课前老师也做了这个实验,(出示实验材料)想知道实验的结果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看了这个视频你知道了什么?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铁生锈和水、空气这两个因素都有关)六、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讨论的方法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每天进行观察记录,一周之后我们再来进行汇报。【板书设计】2.5铁生锈了化学变化铁+?铁锈(新物质)水空气课堂记录单:铁和铁锈比较记录表颜色铁铁锈“探索铁生锈的原因”实验方案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假设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果【教学反思】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有两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二是化学变化伴随的主要的几种现象,这节课也是本单元对前面几节课的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过程和方法: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教学难点】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怎样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节课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二、探究硫酸铜与铁的反应:出示提供的材料:(1)2支盛有硫酸铜(约5、6毫升)的试管;(2)2根绕圈的铁丝(事先放在培养皿中)。1.简单介绍硫酸铜溶液:是一种化学药品,由五水硫酸铜晶体溶解于水得到,它在工业、农业、生活上有广泛的应用。但有一定毒性,所以人体不能直接接触。2.出示一根弯曲的铁丝,提出问题:假如把它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变化吗?3.学生推测:铁丝和硫酸铜溶液会了发生什么变化?4.出示温馨提示:(1)注意实验的安全。特别是要防止硫酸铜接触皮肤。(2)注意实验前后物质的观察与比较,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5.提问:能看懂吗?请生解释指导要点:(1)注意实验的安全。如硫酸铜溶液不要直接接触皮肤。(2)注意实验前后物质的观察与比较。(为什么要提供2份溶液)(3)这个实验过程需要等待4、5分钟,所以我们可以先将铁丝放入实验的试管中,再观察记录变化前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特点。5.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交流汇报。指导要点:(1)硫酸铜溶液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出现了什么现象?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出现颜色变浅,由此判断产生了新溶液)(2)原来的铁有什么特点?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原来的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你根据什么判断它是一种新物质?观察比较实验后的铁丝上铜与铁锈,指出:这种新物质不是锈。(3)铁丝上的红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呢?小结:原来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和铁离子发生了交换,产生了新物质铜和新溶液。出示硫酸亚铁溶液,指出这种浅绿色的溶液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完后生成的新溶液。(4)硫酸铜与铁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7.小结:硫酸铜与铁发生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了颜色改变。三、回忆整理:过渡:除了改变颜色这种现象外,发生化学变化时还会伴随着哪些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了什么现象?(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产生气体、发光发热。)2.小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出现颜色改变、产生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初步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板书:判断依据)四、探究石灰水吹气的变化:1.是不是有这些现象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呢?让我们继续研究。2.出示澄清石灰水,指出:一组派两个同学同时往实验的石灰水轻轻吹气(可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3.交流并小结:往石灰水吹气后出现了白色沉淀,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的石灰水的新溶液,所以这是一个化学变化。产生沉淀物也是化学变化中一种常见现象。(板书:产生沉淀物)五、探究石灰水滴硫酸铜的变化1.出示石灰水,教师演示往石灰水里滴硫酸铜溶液。2.提出问题:有什么现象产生?是什么变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这种溶液有专用的名称:“玻尔多液”。快速阅读资料:“玻尔多液”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杀虫剂的由来)六、总结与拓展练习: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沉淀、产生气体、发光发热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区别物质发生的是物理还是化学变化,最根本的特点是: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板书:产生新物质)2.闯关活动一:判断。3.闯关活动二:选择。(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4.闯关活动三:分析。七、视频延伸:1.化学世界是非常神奇的,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希望大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积极探索发现。2.欣赏视频《神奇的化学》。【板书设计】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教学反思】附记录单: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变化实验记录单第()组变化前变化后(约4、5分钟后取出观察)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硫酸铜溶液铁我们推测这是一个()变化,因为在这个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产生。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承接前面的第5课《铁生锈了》课外实验的结果,在课堂上再现、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研究控制铁生锈速度的方法,理解人们在生活中对铁制品采取的防锈措施,懂得利用铁生锈的原理可以帮助人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对《铁生锈了》一课的探究,学生已经知道了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产生了铁锈这种新物质。学生根据多年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在脑海中已经初步形成铁生锈的原因可能和水有关、和空气有关的想法,也有观察到潮湿环境中铁更容易生锈的现象。但是,对于铁生锈的具体原因,六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够准确地分析与获得结论。本课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是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铁生锈与水有关、与空气也有关”的实验结论。二是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铁在水和空气都很充足的情况下更容易生锈,即铁生锈的真正原因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三是根据得出的实验结论,对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防锈措施进行分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过程与方法: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用“科学讨论会”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教学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铁生锈是一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这种变化会造成资源的大量的浪费,所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和了解下如何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和方法。二、铁生锈速度的快慢:是缓慢的长期的不剧烈的三、对比实验的操作,参见课本第38页,取三个试管,只装铁钉的试管,用水把铁钉全部淹没的试管和一半浸入水中试管猜测预判,你绝的哪支试管最先容易生锈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结论。学生回答。教师解答疑难困惑,公布结果。(应该是在水中浸没一半的铁钉最先生锈)四、铁生锈的速度比较缓慢,但是每年由于铁制品生锈所造成的浪费十分巨大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铁容易生锈我们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呢?通过以上的实验讨论我们知道在水中浸没一半的铁钉最容易生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铁生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水的参与,另一个条件是要有空气或者氧气的参与,只要这两个条件都具备那么铁生锈就开始了所以为了防止铁生锈我们该怎么办呢?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五、防止减缓铁生锈的办法:把铁制品放在干燥的地方刷油漆把锑制品表面镀上其他不容易生锈的金属例如:锡、铬、镍等把铁制品掺入其他金属做成不易生锈的合金搪瓷刷上油脂等等【作业设计】同步练习册【板书设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反思】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物质变化与我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第一部分通过温习前面学习的各种物质变化,让学生再一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第二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质的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第三部分通过实验活动制作饮料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化学变化的特点。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中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一些物质的变化,通过实验认识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观察到了化学变化的各种现象,对物质的变化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一定的感悟。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既是对前面课程的复习和总结,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利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化进行区别和分类。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运用于生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方法: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可以从照片上看到一些什么呢?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生:教学楼、树……?生:物质(板书:物质)二、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师:回忆一下,我们这个单元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而且所有的物质都在变化,现在你能很自信的告诉我物质的变化主要分哪几种吗?生: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师: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生:看它们是否生成新物质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还有产生沉淀师:那这个单元我们具体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你可以把这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吗?生:如水结冰……2.师:老师给出一张表格,你能将它补完全吗?生;能出示表格:(作业本第一题)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水结冰、水蒸发易拉罐压扁弯折铁丝混合沙子和豆子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米饭、淀粉和碘酒小苏打和白醋铁生锈硫酸铜溶液和铁钉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三、物质变化报告会——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1.师:同学们都知道物质在变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它们,为什么要研究他们吗?生:因为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关。  师:你能列举一些吗?生:一次性的杯子握在我手中形状变了,发生了物理变化(边讲边表演)……师:恩,说的很好,我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收集好资料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开个物质变化报告会吧!        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汇报员汇报(从生活中列举物质变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2.思考: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对与我们来说都是有用的吗?(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科学就在身边,养成“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3.师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刚刚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物质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着变化,现在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四、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师:我知道同学们很爱喝饮料,今天老师就要请大家喝柠檬汁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师:今天老师要请大家喝柠檬汁,你往柠檬汁中加点小苏打,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吗?然后与同学分享生:冒气泡了生:喝着有点酸,我加了点白糖就像汽水一样好喝师:这就是一杯柠檬汽水。你能分析一下柠檬汽水发生的是什么变化吗?生:化学变化,因为它冒气泡了生:它跟我们做过的小苏打和醋的现象有点像,有新的物质生成。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现在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橙子,动手做一杯橙汁饮料吧!(课件出示制作要求步骤)2.体验活动:学生制作橙汁饮料师巡视指导3.分享自己的饮料,并说说它发生了些什么变化(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科学就在身边,养成“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五、课外活动说说看这节课你又增长了那些见识?课后你能更仔细的去观察我们身边的物质吗,也许你有重大的发现哦!继续收集生活中利用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学会分析他们属于什么变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的习惯)【板书设计】33/3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物质变化与我们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不产生新物质产生了新物质改变状态、形状、大小等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等物质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与【教学反思】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