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3 KB
  • 2022-02-11 发布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 家乡的风俗》教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 介绍一种风俗, 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 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 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 分清详略, 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 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 分清详略, 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 别是一乡风。 ” 我们的祖国幅 员辽阔, 民族众多,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 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 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 导入新课: 现在, 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 (板书:‎ 家乡的风俗)‎ 二、 启发思路。‎ ‎1. 介绍之前, 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 ‎2. 汇报讨论成果。‎ ‎(1) 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 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 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 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 写特色小吃, 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 可供选择的题目: 《春节习俗》 《家乡的春节》 《欢度 节》‎ 三、 习作指导。‎ ‎1. 整理思路: 学生先打草稿, 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 想想它的突出特点 是什么。‎ 4‎ ‎2. 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 以《北京的春节》 为 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 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 家灯火通宵, 不许间断, 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 除了很小的孩子, 没有什么人睡觉, 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 这一段采用“总—分” 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 ,‎ 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 色、 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 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 “家家灯火 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 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 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 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 写作技巧点拨。‎ ‎(1) 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 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 受。‎ ‎(2) 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 地点、 人物和 内容, 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 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 可以把风俗的特点 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 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 情很多, 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 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 述。 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 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 这样可以使 文章重点突出, 主题鲜明。‎ ‎4. 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 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 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注意要有理有据, 论证充分。‎ ‎5. 学生自由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四、 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 在全班进行点评。 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 的是什么风俗, 内容详略得当、 特点突出, 语言通顺恰当, 等等。‎ 五、 小结。‎ 4‎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 选取不同材料, 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 法, 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 详略得当, 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 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 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 勾画出对方 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 (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 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 本次习作, 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 没有生活基础, 课前可先让 学生充分搜集材料, 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 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 作思路。‎ ‎2. 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 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 于简略, 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 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 缺乏实际体验。‎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