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9.37 KB
  • 2022-02-11 发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

  • 6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七单元备课 学校 实验小学 主备 程雯雯 王娟娜 贾西红 窦桂红 ‎ 姚玉华 刘怀英 张 红 高 慧 ‎ 教材分析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了不起的工艺品。那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曲子,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那一段段婀娜多姿的舞蹈,那一篇篇雄奇飘逸的书法……,每一样无不展现出艺术的巨大魅力。‎ 到生活中细细地品味艺术吧!让我们在高山流水中细品知音佳话,在《斗牛图》中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在美妙的《月光曲》中体会人间真情,在京剧舞台上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一起到艺术的百花园中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艺术的魅力,介绍了音乐、绘画、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艺术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体会艺术之美,还可从实际出发,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文言文二则 ‎2‎ 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月光曲 ‎2‎ 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分辨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京剧趣谈 ‎1‎ 了解京剧中道具的来历和作用以及亮相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京剧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口 语 交 际 聊聊书法 ‎1‎ 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2‎ 掌握习作提纲的写法;学会把感受、看法写下来。‎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2‎ 结合自己的课堂笔记交流做笔记的好方法,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懂得生活中一些与戏曲有关的常用语,感受戏曲与生活的关联;阅读说明文字,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1 文言文二则 课题 ‎21 文言文二则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 ‎1.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两个故事各讲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4.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明白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积累古代经典诗文,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 重点 难点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 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 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 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 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3.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1.会写“轴、曝”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4.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5.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础,读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背诵《伯牙鼓琴》。‎ 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伯牙鼓琴》,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 ‎2.导入新课。‎ 过渡:《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荡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着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结合相关知识指导朗读课题。‎ 明确:“书”在这里表示“书写、记录”。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画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有一种说法是,《书戴嵩画牛》原为苏轼所做的一则跋(bá)。题跋是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上面的文字。写在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作跋,总称题跋。“书戴嵩画牛”则可理解为写在画家戴嵩的画作《斗牛图》上的一则文字。总之,这篇文章与戴嵩所做的画《斗牛图》有关。‎ 预设:本课的课题要着重讲解,否则很容易读错、理解错。“画牛”不是一个动词加名词的结构,而是指画作《斗牛图》。‎ 二、多样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过渡:(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这几个字词大家能读对吗?‎ 蜀 锦 囊 轴 拊 搐 谬 奴 婢 需注意的多音字:杜士 书画 所宝以百 书画 牛 ‎3.教师范读全文。‎ ‎4.师生合作读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合作读课文,我来读课文中的叙述部分,同学们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我们再交换朗读内容。‎ 预设: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朗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讨论后将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一: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好”“数”的意思。)‎ 交流:“好”在这里读四声,是“喜爱”的意思;“数”在这里是“计数”的意思,“以百数”是说“要用百来计算”,即上百件宝贝。‎ 预设二: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交流:‎ ‎“尤所爱”表示“尤其珍爱”;“锦囊玉轴”要结合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用语与当今现代汉语的用法有许多不同之处,这里指“以锦为囊,以玉为轴”;“常以自随”,“自随”指随身携带。‎ 预设三:曝书画 交流:“曝”是“在太阳下晒”的意思。‎ 预设四: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交流:“奴”特指男奴,“婢”是女奴的通称。在古代,男奴多做苦力,田间劳作是他们的工作;女奴多做家务,纺织是她们的工作,所以这里是说“耕田应当问男奴,纺织应当问女奴”,也就是说术业有专攻。‎ ‎3.师生互动做小游戏:游戏对答。‎ 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教师说出现代文翻译,由学生说出对应着文中哪句文言文,回答最快且准确、回答最多的小组获胜。‎ 示例:(师)拍手大笑。——(生)拊掌大笑。‎ ‎(师)这是不能更改的。——(生)不可改也。‎ ‎(师)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生)处士笑而然之。‎ 预设: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既让学生了解了这篇文言文中句子的含义,也再次检查了学生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上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画轴,用锦缎做画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斗牛图》这幅画,拍手大笑着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牛角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而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角斗,错了。”杜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男奴,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预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说说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精读课文,领悟主题 ‎1.默读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1)提出问题,可自己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 思考问题:①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斗牛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②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交流后指名学生发言。‎ ‎①牧童的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②杜处士的反应:处士笑而然之。‎ 点评: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学生齐读牧童的话,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2.再读课文,思索故事所呈现的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呈现: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预设:‎ 生1: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虽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画家,但不代表他画的画就没有问题。‎ 生2:我的收获是,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去问有相关知识的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请教有相关特长的人。‎ 生3:我感受到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要想画好画,就得仔细观察,要尊重事实。就像我们写作,有时候为了情节的需要会编一些故事,想象是可以的,但有时候写的东西违背了常识就不行了。‎ 生4:我觉得杜处士虚心接受牧童指出的画作中的错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牧童只是个小孩子,但他却不因他说的话而恼怒,而是“笑而然之”,可见他的修养。‎ ‎3.提出问题,激发质疑精神。‎ ‎(1)请学生读一读课下注释。‎ 思考: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对课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2)教师结合注释,解释牛角斗时的真实情况。‎ 教师:‎ 刚才同学们读了注释,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牧童的观察也没有错,只是画家画的只是牛相斗的一瞬间,而无法顾及所有情况。所以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那么是苏轼错了吗?苏轼记载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诫人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要向亲历者了解情况,要请教有经验的人。毕竟古代信息的传播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们可以通过斗牛的图片、视频去仔细观察,得出确切的答案。所以,大家要时刻记住这一点: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大家只凭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就得出牛相斗时绝对会把尾巴夹在两腿之间的结论的话,这也是不仔细思考、不细心观察呀!‎ (3) 教师可播放牛相斗时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1)“我”是杜处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2)“我”是牧童: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来,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他的书画宝贝……‎ ‎(3)“我”是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 ‎◆感悟真情,描绘真情 师:‎ 原来锺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巍峨高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教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锺子期!‎ 师:所以伯牙才视锺子期为——‎ 生:知音。‎ 师: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锺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听懂它,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写写伯牙此时的心情。‎ ‎(练笔,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你想伯牙得遇锺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伯牙得遇锺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锺子期也。‎ 生:‎ 伯牙得遇锺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明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在教师的“假如”中,学生们变成了伯牙,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伯牙的情感已被他们“占为己有”——得遇知音的情感已经不吐不快,此时,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动笔抒发这份情感。课堂上,教师抓住这一练笔良机,及时让情动于中的学生们拿起笔,再次回味伯牙(“我”)喜获知音的欣喜之情,吐露激情的同时训练写小练笔。同时教师将古文中的知音情怀折射得酣畅淋漓,启迪着学生们去寻觅自我生命中所期待的真实知音。‎ ‎22 月光曲 课题 ‎22 月光曲 课型 新授课 教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谱写、幽静、霎时、陶醉”等词语。‎ 学 目 标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 重点 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 导语: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近贝多芬,去读一个关于他创作《月光曲》的动人传说。‎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过渡:对于音乐家贝多芬,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能说一说吗?‎ 贝多芬(1770—1827) ‎ 二次备课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一生非常坎坷,他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流。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 ‎(2)小组内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 ‎◆易读错的字:‎ ‎“纯、霎”都是翘舌音;“缕”是边音;“券”读作quàn,不要读成juàn。‎ ‎◆易写错的字:‎ ‎“盲”指眼睛失明,与“目”有关,不要把“目”误写成“日”;“键”和“霎”笔画较多,容易写错,要特别注意。‎ ‎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谱写 幽静 皮鞋 盲人 纯熟 琴键 霎时 一缕 涌过来 照耀 陶醉 莱茵河 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 ‎(1)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千米,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2)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如:“幽静”“恬静”“安静”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恬静”可形容人的表情、心情,多表示一种给人美好感觉的闲适、安静。‎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指用来进入某些场地的票据。‎ ‎(4)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理解“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理解,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明净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理解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引发质疑:文中为什么用“传说”这个词语呢?‎ 教师:传说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也正因为人们对贝多芬的喜爱、敬佩,才有了这样美好的传说故事。‎ ‎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 ‎(1)第1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第2—10自然段。)‎ ‎(3)那么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3.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主体部分的层次。‎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那么我们能否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这部分分个层次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班内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写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了《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下来。‎ ‎4.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画出不懂的地方。‎ ‎(2)用心感悟课文中人物、环境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 预设:学生读课文,提出的个别问题当时解决;共性问题,在全班解决;有关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问题,教师记录下来,充实到教案中留到第二课时解决。‎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同学们,音乐的创作固然需要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是灵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贝多芬是一位伟大而充满才华的音乐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便创作出了一首动人的乐曲。这虽然是个传说,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尚的情怀。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细细品读这个动人的传说,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了生字新词,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相信大家以后遇到难理解的词语也能更有技巧性地去理解它们;我们还划分了课文段落,理清了重点部分的层次,这样下节课我们的学习能更有条理性地展开。大家的课堂表现非常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情怀。‎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动情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 教师:‎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当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一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悠扬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竟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得到?‎ 预设: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眼前会呈现出一幅画面,学生听着教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也就更能走进课文了。‎ ‎3.自读、提问、解疑。‎ ‎(1)自由阅读第3—8自然段,在课文的相关地方写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2)学生展示自己刚才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3)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①让学生反复模拟试读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 ‎②想象自己就是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自己会怎么想?‎ 示例: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音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音乐会的入场券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 点拨归纳:‎ 盲姑娘的家境贫寒,从“茅屋”“微弱的烛光”“旧钢琴”“入场券太贵”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预设问题三: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章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4.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的对话。‎ 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 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 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贝多芬: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 ‎5.想象情景,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 ‎①教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月光曲》也是如此。‎ ‎②学生活动: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段落(第8自然段),感悟交流。‎ 点拨归纳: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成为贝多芬先生的知音;也是当时月光笼罩下的美妙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出示课件)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融融、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 过渡: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让贝多芬想了许多,于是他想把心中这份情感借助于这清幽的月光用音乐释放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了琴键——听!‎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静静欣赏。)‎ 在这样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旋律中,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9自然段。‎ ‎①学生读语段,想象画面。‎ ‎②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 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越升越高——穿过微云。)‎ 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汹涌澎湃。)‎ 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 ‎③用简易画创设情景,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 教师:(边画边说)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注意“水天相接”。)。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幽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教师: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云是什么?这里说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比开始时怎样?(节奏加快,曲调变得激昂。)‎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教师: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亮?从哪儿知道的?(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此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节奏又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体会到画面及乐曲旋律的变化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这就是曲为心声。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家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月光曲》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④思考:皮鞋匠所想象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预设:‎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来思考,盲姑娘的脸是“恬静”的,眼睛是“睁得大大的”,可见她也陶醉在了音乐所创设的画面中。“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他感觉到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是一个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预设:可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还可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结合课件呈现的画面配上文字。‎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启发想象,说一说。‎ 教师:当音乐停止,贝多芬悄悄离开后,盲姑娘和哥哥终于从音乐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同桌之间合作。‎ ‎2.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1)引导对比:可试着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显得太平淡,没有那么深刻感人了。)‎ ‎(2)指导读和写。‎ 教师: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着把现实和联想结合起来。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文中恰当地加入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也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3)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其他名曲,如《致爱丽丝》《欢乐颂》,学生静静倾听,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4)学生配乐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 ‎3.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过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那么,大家觉得贝多芬做到这一点了吗?在你的心中,贝多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吧!‎ ‎(1)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示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2)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过渡: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贝多芬四十多岁时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那激越豪迈的乐章,感受他那融入音乐之中的博大的胸怀和不屈的力量。‎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选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着写一写。‎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我们可以从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课文第9自然段读一读,小组讨论,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生: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乐曲的节奏也比较慢。‎ 师:那表明曲子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生:“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音调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已经完全陶醉啦,这儿应该是曲子的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好,那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穷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让我们和穷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我好像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 生:我好像看见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生:我好像看见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水手们正和风浪搏斗呢!‎ ‎……‎ 师: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大家齐读这一段,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赏析:第9自然段是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这一段描写文字优美,但内容比较抽象,让学生体会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不太容易。教师引导学生一遍遍读课文,且适时结合关键字词进行点拨,最后播放《月光曲》音乐,让学生静静联想,说说自己从中听出了什么。这样把用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有机结合,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学生心间,深深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教学的重点得以突破。‎ ‎23* 京剧趣谈 课题 ‎23* 京剧趣谈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 ‎1.了解京剧中一些道具的来历和作用,理解亮相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2.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京剧这一国粹的喜爱之情;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资料介绍,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知识,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学生了解京剧、热爱京剧的兴趣。‎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导语:同学们,中国的国粹有许多,誉满中外的有三大国粹:京剧、国画和中医。京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对于享有如此盛誉的京剧,大家又有多少了解?谁能唱出一段京剧选段?(生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京剧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生活中我们能听到京剧的机会也不多,这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京剧的知识,让京剧重返我们的生活。‎ ‎2.理解课题。‎ 过渡:现在让我们齐读一下课题。(生齐读:京剧趣谈。)大家会注意到课题中的哪个字?(生回答:趣。)对!“趣”字是关键,这个字提示了我们这篇课文虽然是讲解京剧的相关知识,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趣的。关于京剧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现在就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篇 ‎1.简单介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二次备课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还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甚至传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京剧的了解。‎ ‎3.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将课文读正确,不回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学习,也可以问问同桌。‎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京剧的哪些特点。‎ ‎4.教师出示字词,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驰骋 尴尬 彻底 鲜明 虚拟 唯恐 制服 高妙 凸显 无穷无尽 约定俗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风雨不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趣谈“马鞭”。‎ ‎(1)学生快速默读《马鞭》一文,圈画不懂的地方。‎ ‎(2)结合阅读提示,思考从本篇文章中了解到了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3)教师补充资料,出示图片、京剧选段,学生欣赏后再默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补充文字资料。‎ 趟马 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摔叉、掏翎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趟马的形式多样,一般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 ‎②播放视频资料。‎ 京剧《追韩信》中韩信、萧何、夏侯婴三人在互相追赶时依次上场趟马片段。‎ 《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的片段。‎ 《金玉奴》中小生演员喝完豆汁后用嘴舔筷子片段。‎ ‎(4)出示阅读思考卡,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阅读思考卡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5)汇报交流阅读思考卡上的问题,品析课文。‎ A.京剧表演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呢?‎ 预设:‎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回答。本课是一篇说明文,对于马鞭的产生、马鞭的作用和舞台效果都介绍得非常清楚。阅读时要留心,找出对应的句子回答即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所以马鞭便产生了,这是一种虚拟的道具。‎ B.“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所体现的程度之深。“彻底”指“全面的、充分的”,“彻底解决”和“无比漂亮”都包含着一种赞叹,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佩服的感情,这也说明“马鞭”是一种凝聚着智慧的表现手法。‎ C.“马鞭”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预设:学生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D.文中除了讲到“马鞭”这种虚拟道具,还讲到了哪些虚拟道具?是怎样过渡到对这些道具的介绍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预设:学生应该已掌握找过渡句的方法:过渡句一般在句段或段首。文中的过渡句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找到:“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所以文中除了讲马鞭外,还讲了针线、饭菜等虚拟道具,这些虚拟道具是和鞋底、酒壶酒杯这样的实体道具配合使用的。‎ E.说说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预设:课题是《京剧趣谈》,“趣”是一个关键字。所以此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哪些地方有趣,这样能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趣谈“亮相”。‎ 过渡:了解了京剧中道具的使用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亮相”。‎ ‎(1)指名分段朗读《亮相》一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指出朗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教师出示相关视频资料:亮相。‎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自己觉得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先在小组内交流,若还不能理解再在班上提出来共同探讨。‎ 预设难点一:第1自然段中有几个加了引号的字,如“杀”“醒”“完”,这里的引号表示什么?‎ 明确: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因为舞台上的“杀”“醒”“完”都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要加上引号。‎ 预设难点二:文中讲了哪两种“亮相”?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课文中讲了两种亮相——静态的亮相和动态的亮相。静态的亮相是在紧张而激烈的情节当中突然停下来,一切都像是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作用是以静显示武艺的高强,显示必胜的信心。动态的亮相是双方正在交战时,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耍刀或枪。这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作用是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预设难点三: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几句话:“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你读完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感觉?你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句话仿佛一问一答,观众说出他的疑问,作者解答对方的疑问。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观众的吃惊,这其实也是我们的疑问:耍兵器似乎和京剧的情节没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呢?经过作者的解答,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京剧自发展初就延续下来的,既使京剧表演更加精彩、有可观性,也显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通俗、亲切、自然。‎ ‎(4)交流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3.创设小舞台,趣味表演。‎ 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京剧中一些有趣的知识,我们也观赏了一些经典的京剧片段。现在让我们也来演一演,亲自体味一下京剧的魅力吧!‎ ‎(1)出示几个关键词,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可以自己演一演。‎ 骑马快奔 绱鞋底 主客 饮酒 静态 亮相 ‎(2)邀请几名同学上台表演。‎ ‎(教师若能提前准备一些道具更好,如马鞭、鞋底、酒壶酒杯、假兵器等。)四、质疑交流,拓展阅读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除了马鞭和亮相,有关京剧的有趣的知识还有许多。比如京剧的脸谱与人物分类、京剧的音乐、京剧的服饰等。京剧虽然有这么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我们一提到京剧,首先想到的京剧爱好者是老人,年轻人喜欢京剧的却不多。有些人还说京剧是“老人的艺术”“过时的艺术”,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京剧为什么不能普及呢?‎ 预设:其实不仅仅是京剧,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受众小、被人淡忘的尴尬处境。听听学生的意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加强这方面的熏陶和学习。教师要强调,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要多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不要因为人云亦云而去忽略它、排斥它,要真正去了解它。只有真正走近它,才能体会它的无穷魅力。‎ ‎2.补充资料,出示一些关于京剧的关键词,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京剧的魅力。‎ 京剧的四大基本功 ‎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打”则指的是武功。‎ 京剧的四大行当 人们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京剧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京剧的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一般来说,红色脸谱代表忠义;紫色脸谱象征刚正;蓝色脸谱代表勇猛;黑色脸谱代表耿直;绿色脸谱表示侠骨义胆;白色脸谱表示奸诈、狠毒;金、银二色脸谱则多见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 京剧界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投票选举产生的,前四名依次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尚、程、荀四人在艺术上各具特色。‎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下搜集更多关于京剧的资料,欣赏相关表演。有条件的话,可以到现场去看一场京剧表演。‎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课题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 ‎1.学生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特色,产生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3.交流时表述要清楚,可结合图片、实物等资料,让讲述更加生动。‎ 教学 重点 难点 ‎1.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中国书法艺术。‎ ‎2.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观点,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师:1.名家书法作品的图片。2.笔、墨、纸、砚等书法用具。‎ 学生:1.就感兴趣的话题提前搜集相关资料。2.旧报纸、毛笔、墨水。‎ 教学流程:一、写一写,激趣导入 ‎1.书写导入。‎ 二次备课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笔、墨、纸,写出自己的名字,或写上自己喜欢的成语。‎ ‎(2)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小组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3)教师采访书写优秀作品的同学,问问他们为什么能将字写得这么好。‎ 预设:六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书法学习,有些同学肯定学习过书法。至于没有学过书法的同学,此时亲自拿笔写一写,感受传统的书写方式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教师出示关于书法的纪录片片段,初步感知书法艺术之美。‎ 过渡:同学们,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无形的画。可以说,书法和戏剧一样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数千年来,人们书写都是靠笔、墨、纸、砚,也就是文房四宝。我们用硬笔书法的历史与之相比,实在是短暂。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书法,从各个角度聊聊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二、赏一赏,感受魅力 ‎1.欣赏课本上的书法作品,教师可进行欣赏指导。‎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等,通篇遒劲飘逸,字字精妙,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书体以散求正,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法家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欣赏《兰亭集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2.读一读描写书法作品的词语,学会鉴赏书法作品。‎ 过渡:古人鉴赏书法,会使用一些非常精妙、生动的词语。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记一记。以后在鉴赏书法时就知道如何评价了。‎ 形容书法好的词语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 ‎[鸾翔凤翥]翥(zhù),高高地飞起。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 ‎[美女簪花]形容书法风格娟秀多姿。‎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朝的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 ‎[铁画银钩]画,笔画。钩,勾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形容书法酣畅浑厚。‎ ‎[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 ‎[剑拔弩张]剑从鞘里拔出来了,弓也张开了。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 ‎[落纸烟云]笔墨落到纸上如同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3.了解文字的演变,欣赏不同的作品,感受汉字的悠久历史与艺术魅力。‎ ‎(1)甲骨文——钟鼎文——篆书(出示图片。)‎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这三种文字是以象形为主的字体。(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2)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出示图片。)‎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故称隶书。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草书。草书的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主要用来起草文书。后来经文人、书法家加工,草书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它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章草”。狂草(连绵草)出现于魏晋,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朝,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在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几种是今文字系统的典范。(请学生自己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3) 教师出示各字体代表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艺术的风格多样化。‎ 三、聊一聊,交流话题 ‎1.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及课前搜集的资料,分成四个小组交流不同的话题。‎ ‎(1)展示交流话题,给出交流提示。‎ 话题一: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 ‎(搜集的故事要有典型性,要组织好语言,绘声绘色地讲。)‎ 话题二:你参观过书法艺术作品展览吗?你欣赏哪些人的作品?‎ ‎(结合自己的参观经历,说出所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或吸引你的地方。)‎ 话题三:你学习过书法吗?在这一过程中,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要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苦有乐,但肯定收获多多。)‎ 话题四:你认为练习书法有什么益处?‎ ‎(分点说明,要有条理,可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 ‎(2)提出交流要求。‎ ‎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四人小组中谈一谈。和同学交流时表述要清楚,可结合图片、实物等资料让你的讲述更加生动。‎ ‎②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对感兴趣的话题要深入交流。‎ ‎③一人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提出问题。‎ ‎④小组内评选出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 ‎2.全班交流。‎ 预设一:说说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生1:‎ 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我最喜欢的是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有很多,有些非常有意思。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偷揭走了。临近除夕,他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一来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预设二:说说自己参观书法作品展览的经历。‎ 生2:我没有去过大的书法艺术作品展览,但去年我们学校在小礼堂举办过一次师生书法艺术作品展,我和好朋友一起去看过。参加展览的作品非常多,有许多我很喜欢。比如我们班上的××就写了一幅作品参展,我觉得他写的字特别好看!他练了好几年书法,小楷写得整齐又秀气。大家肯定知道因为他的字写得好,所以平时办黑板报就总是由他来写字。他还给我写过几幅书法作品呢!我非常佩服他。‎ 预设三:说说学习书法过程中的特别感受。‎ 生3:‎ 去年,我看见我表哥写的字很漂亮,我很羡慕他,于是便产生了要练习书法的念头。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就找了一位有名的书法老师孙老师教我学习书法。他先教我从基本的笔画“点横竖撇捺”写起,然后到每一个字的组合与拼凑的练习……。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我的写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但学习书法让我收获最大的不单是写好了字,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比如我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学到了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专心致志的定力、细致入微的眼力、周密分析的脑力和准确表达的手力……,有了这些“力”,我自身就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预设四:说说练习书法的益处。‎ 生4:我从七岁就开始练习书法了,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练习书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练习书法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但是收获也很多。练习书法不仅让我的字变得规范、整洁,而且使我变得“静”,培养了我专心、细心、耐心的好品质。此外,练习书法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议一议,拓宽思维 ‎1.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书法作品。‎ 预设:引导学生留意书法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由于科技的普及和发展,电脑就能“写”出十分漂亮的书法作品,真正用笔墨写出的书法作品很少,书法似乎有点脱离实际生活,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书法的联系不多,书法似乎有点曲高和寡。‎ ‎2.出示余秋雨《笔墨祭》片段。‎ 我自己是先在私塾里用毛笔,后在学校里用钢笔,后来回到乡下又用毛笔的人,却以为假如我们能够悠悠然,洋洋焉,拂砚抻纸,磨墨挥毫的话,那么,羊毫和松烟当然也很不坏。不过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写得多,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说,它敌不过钢笔和墨水。譬如在学校里抄讲义罢,即使改用墨盒,省去临时磨墨之烦,但不久,墨汁也会把毛笔胶住,写不开了,你还得带洗笔的水池,终于弄到在小小的桌子上,摆开“文房四宝”。况且毛笔尖触纸的多少,就是字的粗细,是全靠手腕做主的,因此也容易疲劳,越写越慢。闲人不要紧,一忙,就觉得无论如何,总是墨水和钢笔便当了。‎ ‎……‎ 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毛笔文化的这些特征,正恰是中国传统文人群体人格的映照,在总体上,它应该淡隐了。‎ 这并不妨碍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光耀百世。喧闹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慰抚,书法艺术对此功效独具。我自己每每在头昏脑涨之际,近乎本能地把手伸向那些碑帖。只要轻轻翻开,洒脱委和的气韵立即扑面而来。‎ 阅读与思考:(1)这几段文字中提到了书法的哪些缺点?(不方便使用,不方便记录许多文字,浪费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 ‎(2)这几段文字中提到了书法的哪些优点?(能让人在喧闹中获得审美慰抚,带来洒脱委和的气韵。)‎ ‎(3)说说你对书法与生活关系的看法。‎ 小结:中国人写汉字,便离不开书法。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铅笔、钢笔等各种方便书写的硬笔代替了毛笔,但一笔一画之间,都有书法的余韵在悠悠散开。今天我们聊了书法的方方面面,也对书法的传承现状进行了思考。如果你热爱书法,那就练下去,将这门艺术延续下去;如果你觉得写书法是一件烦琐的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写字时把你的字写工整、写出你的个性,也是一个好的选择。有关书法的话题还有很多,好的书法作品更多,希望大家在课后再去聊一聊、看一看,说不定原来不爱书法的你,也会慢慢爱上它,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课题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课型 新授课 ‎1.写一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说说这个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教 学 目 标 ‎ ‎2.学会安排材料的先后、详略。‎ ‎3.学会列习作提纲。‎ ‎4.增强自信心,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 教学 重点 难点 ‎1.学会列习作提纲。‎ ‎2.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写出感受和看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想想自己的拿手好戏,如果不确定,可以问问家人和朋友。‎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游戏激趣:姓名、本领对对碰。‎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习作主题是“我的拿手好戏”,突然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拿手好戏,估计有些同学还有些疑惑:我的拿手好戏到底是什么呢?“拿手好戏”就是最擅长的本领,一说到某个本领,我们就能想出某个人的名字。那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我来说某个人物的拿手好戏,看大家能否迅速说出他的名字。有些是现实生活中的名人,有些是课本中的人物,还有些就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哦!‎ ‎(1)教师说出小说中或某个领域的“拿手好戏”,学生抢答。‎ 小说中人物:七十二变(孙悟空)书画界人物:画牛(戴嵩)‎ 体育界人物:游泳(孙杨)舞蹈界人物:孔雀舞(杨丽萍)‎ 二次备课 ‎(2)教师说出某个方面的本领,学生说出班上同学的名字。‎ 写作文 英语口语 画画 舞蹈 书法 跑步 预设: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猜测一些名人和班上同学的名字,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拿手好戏”的意思。学生要明确“拿手好戏”应该是某人非常擅长的某个东西,而不是喜爱的东西,因为喜爱不代表擅长。‎ ‎2.引出本次的习作主题。‎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游戏中所说的那些拿手好戏可以算得上是突出的特长和本领。其实,并不是只有唱歌、跳舞、写作、书法才是拿手好戏。现在请大家读一读课本上的文字,看看里面提到了哪些拿手好戏吧!‎ 二、明确要求,学写提纲 ‎1.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具体习作内容。‎ ‎(1)阅读第一小节文字,明白“拿手好戏”可包罗万象。‎ ‎(2)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点评,结合对他的了解,看看他表达的算不算他的拿手好戏。‎ ‎(3)指名上台说说自己感到自豪的拿手好戏。‎ 预设:谈话启发学生搜索说话的素材,激发学生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为下一步写作做铺垫。‎ ‎(4)明确自己的拿手好戏后,阅读课本上的习作提示,思考注意事项。‎ ‎①拿手好戏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练成的。结合典型事例来写,突出“有趣”。‎ ‎②写作时要安排好材料,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来写。‎ ‎③详略要得当,重要的内容要详写,不重要的内容要略写。‎ ‎2.学生进行习作构思,学写习作提纲。‎ ‎(1)阅读课本上的习作提纲,对如何列提纲有一定的认识。‎ ‎(2)师生交流习作提纲的主要内容和写法。‎ 明确:习作提纲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 ‎①题目。‎ ‎②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中心思想。‎ ‎③结构安排。这是习作提纲的主要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A.安排好材料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以简洁的文字或小标题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B.确定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重要部分再说明如何写,可用简洁的文字或小标题标明写的是什么。‎ 注意:提纲的形式不固定,可以用条款式,也可以用结构图式,只要表达清楚即可。如课本上的提纲还可以转换成下面的形式:‎ 题目:《三招挑西瓜》‎ 主要内容:“我”的拿手好戏是挑西瓜。‎ 中心思想:“拿手好戏”也有不灵的时候,还得多多训练。‎ 结构安排:‎ 一、“我”是怎样练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戏的。(略写)‎ 二、周末和同学郊游时挑西瓜、吃西瓜的趣事。(详写)‎ ‎1.我用“看、听、拍”三招,自信地挑了两个大西瓜。(次详)‎ ‎2.第一个西瓜很好,得到同学的夸赞,我很得意。(次详)‎ ‎3.第二个西瓜没熟,我很尴尬——拿手好戏演砸啦!(详)‎ 三、抒发感受,再次点题。‎ ‎3.学生依照课本中的例子,列出自己的习作提纲。(也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形式列提纲。)‎ ‎(1)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相机指导。‎ ‎(2)列好提纲后同桌间互相交换看一看,指出问题,再修改。‎ 三、依照提纲,完成初稿 ‎1.学生结合自己的提纲,完成初稿。‎ ‎(1)注意课本上提到的习作要求:重点部分写清楚;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2)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不完全参照提纲,可以适当修正提纲。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些调整,这是允许的。‎ ‎2.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留意佳作和有问题的习作。‎ 四、合作评改,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初稿后,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课件出示自改要求。)‎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看看重点部分是不是写清楚了。‎ ‎(2)找出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并修改。‎ ‎(3)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2.交换习作,小组合作评改。‎ ‎(课件出示互改要求。)‎ ‎(1)相互交换习作,用心品读别人的习作。‎ ‎(2)找出别人习作中的优美词句、精彩事例,写出评价意见。‎ 预设:通过自改,让学生自己学会修改文章,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通过互改,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会对习作进行评价。‎ ‎3.师生共评。‎ ‎(1)指名上台读自己的作文。‎ ‎(2)师生评议。‎ 点评重点:①详略得当,事例典型;②描写细腻,有真情实感;③开头、结尾有特色。‎ ‎【优秀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屋子里,悠扬的二胡声古朴淡雅,时而深沉幽咽千转百回,时而激越昂扬一泻千里。袅袅余音,在这静谧的夜色中渲染开来……①‎ 仅仅一个细长的琴杆,一个雕花的琴筒,两根简单的琴弦与一张普普通通的马尾弓,竟能演奏出月光悠悠,也能奔腾出千军万马。②少年的我,左手在琴杆忽上忽下滑动,灵巧的手指仿佛是一只琴弦上的芭蕾舞者。③右手有力地运弓,时快时慢,时长时短。一首首曲子,迸发而出。‎ 一曲终了,我的思绪回到我初学二胡的时候,那可不是十分轻松的事儿。‎ 运弓,是二胡的最基本动作。“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学习时吱吱刺耳的声音令人十分厌烦,一遍又一遍单调的音阶练习又枯燥又乏味,但做过的决定又怎能轻易放弃?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音色有了起色,变得圆润了,不再那么刺耳了。④‎ 由于音乐知识匮乏,可以说一窍不通,仅仅识谱,就是我的一大难题。看着一大堆简谱扑面而来,我真有些犯难甚至想放弃。但老师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导:“5读so……。”经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我终于对这些数字形成了条件反射,这令我倍感鼓舞!⑤‎ 基本功合格后,我就开始练习曲子。最开始练的是《小星星》,我不禁好奇:二胡就两根弦,怎么拉得出曲子呢?老师告诉我,哪个音用哪个手指按弦,按弦的哪个位置……,于是断断续续的琴声响起来了。每当我拉错时,老师就会提醒我改正,回家之后仍锲而不舍地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连贯悦耳的《小星星》终于新鲜出炉了,我突然在喜悦中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⑥‎ 就这样,《满堂红》《田园春色》《良宵》等曲子,也在我的努力下一一攻克了。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比赛。‎ 耀眼的灯光驱散着一团又一团黑暗,坐在舞台中央聚光灯下,这样的气氛令我十分紧张激动,马上要开始了!我的内心不禁翻江倒海般忐忑,当我抚摸着熟悉的二胡时,我的心刹那间平静了下来,活泼高亢的乐音在场上流连徘徊,在耳边绽放……。演奏完毕,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坚持不懈终于让我收获了大家的鼓励和认同。⑦‎ 如今,我已会拉许多许多的曲子,像激情澎湃的《赛马》,忧伤婉转的《二泉映月》。这些悠扬圆润的音乐,如同心头种下的种子,我小心呵护,不懈耕耘,已经发芽,开始露出了青翠欲滴的小苗苗。⑧‎ 夜,屋子里再一次响起了悠扬的二胡声,或古朴淡雅,或幽怨深沉,曲曲折折,奔流不息,在这静谧的夜色中渲染开来。少年的我,欣然享受着我的拿手好戏。⑨‎ 句段赏析:‎ ‎①以音乐描写开篇,营造了一个幽静的夜晚,也奠定了行文的风格。‎ ‎②运用联想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了音乐的美妙。‎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拉二胡的技法高超。‎ ‎④回忆练习二胡的经过,这里说的是“运弓”。‎ ‎⑤回忆事例二——识谱。‎ ‎⑥详写练习曲子的经过,这与上面的运弓、识谱是紧密相连的,是按一定顺序来写的。‎ ‎⑦详述第一次比赛的情形,描写十分生动。‎ ‎⑧采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表达,描绘出“我”练习二胡时的感受。‎ ‎⑨首尾呼应,点题。总评:这篇习作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非常优美,就像一首乐曲,将学二胡、拉二胡的一个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这种语言风格与本文的主题“拉二胡”非常契合,二胡的乐曲便是悠扬的、婉转的。习作详略得当,详细描述了学习二胡的经过,正是学习的艰辛、努力,才让小作者收获了一门拿手好戏,才有了成功的演出,才有了自由而又娴熟的演奏。文章写出了自己学二胡的感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付出便有收获。全文首尾呼应,结尾点题,构思独特而完整。‎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课堂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今天听了大家的发言,看了大家的习作,我感觉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啊!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这个拿手好戏不是成绩上的出色,而是涉及方方面面。这个拿手好戏足以让我们自信满满地对自己说:“我真棒!”生活中,我们总是讲究谦逊有礼,但有时候,我们也要给自己打打气,增加一些自信,多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 今天的习作,我们主要学习了列提纲。列提纲就像织网打鱼,网织好了,才能打上鱼来。提纲列好了,就能安排好习作的主要内容和详略,做到心中有数,写起作文来更能胸有成竹。老师真的希望写作文也能成为每位同学的拿手好戏!‎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会提前列提纲。‎ ‎(2)写作时按一定顺序写,要做到详略得当。‎ ‎(3)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掘自己的闪光点,更加充满自信地学习、生活。‎ 语文园地七 课题 语文园地七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 ‎1.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懂得做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2.积累“亮相、行当、压轴”等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同学交流它们的意思,再选词语说句子。‎ ‎3.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了解说明书的语言要准确、严谨。‎ ‎4.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教学 ‎1.掌握做课堂笔记的好方法。‎ 重点 难点 ‎2.积累与戏曲、音乐、书法等艺术相关的词语,感受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3.读懂说明书,感受说明书语言的准确、严谨。‎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学流程: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课堂笔记”图片,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大家知道“学霸”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对,学霸就是学习超级厉害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有方法。我这里就有一些学霸的笔记,大家看一看,他们的笔记有些什么特点?(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我们班同学做的课堂笔记,大家也来看一看吧!大家会发现,他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工整,有详有略,囊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有了这样的课堂笔记,课后复习才会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课堂笔记的事。‎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概括其中提到的做笔记的方法。‎ ‎(1)注意泡泡中的提示文字,结合笔记内容与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 交流预设:‎ 生1:第一种笔记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记录的,也就是老师讲的重要内容。我自己就经常会在课本上对应的地方写上相关内容。‎ 生2:第二种笔记是我们预习课文时会写的,查找相关资料的工作最好放在课前预习时来做。有些课文中有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比如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京剧趣谈》,里面有些戏曲方面的词语我就非常陌生,我会提前查查资料,这样课堂学习时就不会不理解了。‎ 生3:‎ 二次备课 第三种笔记与老师讲解的内容无关,但是也很重要,把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稍后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3.结合实际情况,交流做课堂笔记的其他好方法。‎ ‎(1)学生可翻看一下自己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做的课堂笔记,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小组内交流。‎ ‎(2)教师以问促思,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做笔记的方法。‎ 思考与交流:‎ ‎①你们的课堂笔记做在哪里?是课本上还是笔记本上?还是两者结合?区别在哪里呢?‎ 预设:学生都会做笔记,但有的动笔少,有的动笔多,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笔记的情况说一说,既能让不愿做笔记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供做课堂笔记的思路。‎ 教师:用笔记本结合书本的方式来做课堂笔记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对课堂上讲的比较完整的、文字量比较多的内容,如课文结构图、人物及情节分析等,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一目了然。对字、词、句的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有争议的地方以及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可以直接记在书中与之相应的地方,既省时,又方便复习。‎ ‎②符号法是记笔记时的一个好方法,你们记笔记时会用到哪些符号呢?‎ 交流后明确:符号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加圈点、画线以及标问号、叹号等。如用“‖”表示段落层次,用“·”表示重点词语,用“≈”表示需要掌握的生词,用“——”表示中心句,用“?”表示疑问等。要注意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要始终一致。还可以使用红色笔把重点标示出来,这样更加显眼。‎ ‎③课堂笔记要记些什么内容呢?是不是老师说的都要记下来呢?‎ ‎(交流后出示文字。)‎ 明确课堂笔记的主要内容 ‎(1)记“新”,新的内容要记清记全。‎ ‎(2)记“少”,记录自己“缺少”的内容,通过记笔记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漏。‎ ‎(3)记“实用”,如自己在训练或考试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4)记“法”,即记下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点。‎ ‎④你们有过这种情况吗?有时候为了记笔记,反而疏忽了思考。虽然笔记写下来了,却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预设: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通过交流,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专心致志地听讲才是关键,只有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真正听懂了、理解了,才能进行准确的记录。‎ ‎⑤课堂笔记是否只是在课堂上记笔记呢?课后还需要做点什么呢?‎ 明确:在课堂上做笔记难免有缺漏和笔误,因此在课后要趁热打铁,对照书本及时回忆有关信息,对笔记中出现的缺漏、跳跃、省略、简记等补充完整,对笔误的地方及时纠正,对错误之处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并巩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培养我们严谨而周密的学习习惯。‎ 小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行为可以播种习惯,习惯可以播种性格,性格可以播种人生”。就让我们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吧,它一定会让我们受用无穷!‎ 二、词句段运用(1)‎ ‎1.教师以生动的例子阐明戏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过渡:‎ 同学们,虽然我们大家平时很少听戏曲,觉得戏曲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距离,但戏曲本就源于生活,而且在过去戏曲盛行的年代,人们喜爱看戏、听戏,就像大家今天喜欢流行歌曲一样,所以,戏曲中使用的一些专有名词也渐渐进入生活,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而其中的许多词语在今天也常常被我们所使用。大家不信?我先来问问大家,在你们家中,爸爸妈妈教育你们时,是不是往往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爷爷奶奶又往往过来打圆场?这里的“唱红脸”“唱白脸”“打圆场”可都是戏曲中的用语。它们原本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词语,学生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需注意的字音:‎ 压 曲终人 ‎3.查字典,理解词义,有不懂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亮相]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的姿势,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 ‎[行当]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主要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如京剧的生、旦、净、丑。‎ ‎[压轴]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捧场]指特意到剧场去赞赏某位戏曲演员的表演。‎ ‎[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包括盔头、靠、衣服、靴子等。‎ ‎[跑龙套]在戏曲表演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现在也指电影中不起眼的小角色。‎ ‎[唱白脸]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反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 ‎[花架子]戏曲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的一个行当,是“花脸”的一种,观众所欣赏的重点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称“架式”)。‎ ‎[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也指一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 ‎[打圆场]戏曲舞台上指演员按规定动作圆圈绕行,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又称跑圆场。‎ ‎[粉墨登场]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 ‎[字正腔圆]说或唱的字音准确,腔调圆润。‎ ‎[曲终人散]乐曲终了,听众散去。比喻事情结束,人们各自离去。‎ ‎[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预设:学生通过查字典就能理解这些词语在戏曲中的意思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但有一些或许还是很难理解。教师在课前可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如生、旦、净、丑的图片、戏曲服装的图片、跑圆场的小视频等,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思,也就能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了。‎ ‎4.学生选一两个词语,先自己说句子,再全班汇报。‎ 示例:‎ ‎(压轴捧场)我们班的节目是这场演出的压轴戏,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捧场的观众还是相当多。‎ ‎(有板有眼)我的小弟弟正学着妈妈拖地,那有板有眼的样子真可爱!‎ ‎(行头)他那一身行头好像都是名牌,要花不少钱吧!‎ ‎5.出示其他词语,学生记下来,课后查一查含义,试着运用。‎ 没谱打下手不搭调铆劲挑大梁救场如救火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做课堂笔记。做笔记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可是怎么做笔记最有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少记课堂笔记的好方法,比如笔记记些什么内容,四个词语大家还记得吗?记新、记少、记实用、记法。大家还学会了用各种不同的符号让自己的笔记更简便、更直观。当然,记笔记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思考、复习,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就一股脑儿全记下来。希望通过我们这次的交流,大家的笔记能越做越好。‎ 另外,这个单元中我们欣赏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之美,音乐、书法、戏曲……而围绕着它们,也有许多有趣的词语,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不少。我们也发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词语也与戏曲艺术有关,可见艺术真的是源于生活。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积累这样的词语,说不定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哦!‎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思考自己以前做笔记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改正。‎ ‎(2)搜集更多与艺术有关的词语。‎ ‎1.认识说明书,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修改说明书中不清楚的地方。‎ ‎2.积累与艺术有关的词语,了解相关典故。‎ ‎1.了解说明性文字的语言要准确、严谨,初步学会写简单的说明书。‎ ‎2.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 一、词句段运用(2)‎ ‎1.谈话导入。‎ 导语:可以说,玩具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好伙伴。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你们有没有制作或拼装过一些玩具呢?如果我们要拼装或制作玩具,必须要参考一样什么东西?对,就是说明书。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份玩具制作说明书,看根据这个说明书能制作出什么样的玩具。‎ ‎2.研读说明书。‎ ‎(1)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边读边想象制作过程。‎ ‎(2)研读“材料”部分。‎ ‎①指名读材料部分,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四种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地方介绍得不够清楚、明白?‎ ‎②学生自主研读,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预设:‎ 提示学生注意瓶盖的大小、铁丝的长短与粗细要和乒乓球做的灯罩配合适中,所以材料部分介绍得不够清楚。比如如何获得半个乒乓球?瓶盖的大小如何?铁丝要多长?粗细如何?学生可想象,如果自己打算做一个玩具小台灯,根据提供的材料信息是否能很快开始制作。设身处地想一想,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了。‎ ‎③学生在书上批注存在问题。‎ ‎(3)研读“做法”部分。‎ ‎①指名读做法,边听边想象进行每一步骤的画面。‎ ‎②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制作玩具的三个步骤,如果让你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疑惑?‎ 预设问题:‎ 第一步:在半个乒乓球中间钻个小洞,做灯罩。(疑问:如何钻小洞?钻多大的洞?)‎ 第二步:在瓶盖中间钻个小洞,从洞中穿进铅丝,铅丝一端弯一点儿,钩住盖底。在靠近洞的盖面和盖底处用橡皮泥把铅丝粘牢。(疑问:铅丝是从盖面穿进还是从盖底穿进?)‎ 第三步: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疑问:铅丝的另一头是从里面还是从外面插进乒乓球的小洞里?)‎ ‎③学生在书上批注存在的问题。‎ ‎3.修改说明书。‎ ‎(1)根据刚才的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①材料和工具介绍不全,材料的规格交代得不清楚;②制作的步骤交代得不清楚。‎ ‎(2)仔细看看课本上小台灯的插图,对照说明书看一看,想想是哪一步没有做对,在说明书中把没做对的一步画下来。‎ ‎(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小台灯错在哪里。‎ 明确:对于见过台灯、且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来说,说明书中对第三步做法的说明可以说比较清楚,是不会出现把灯泡装在灯罩外面的错误的。但是对于没有见过台灯或制作经验较少的人来说,这里的说明就不够严谨。钢丝的另一端究竟是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小洞,还是从乒乓球的里面插入小洞?图中的问题正出在这一步。‎ ‎(4)寻求修改方法。‎ 过渡:图中的小台灯安装有误和说明书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大家能把说明书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怎样修改?请大家四名同学一组,小组内交流。‎ 提示:①材料和工具介绍不全,材料的规格交代得不清楚:可用补充法、列数字交代。(如铅丝的长度、粗细,瓶盖的直径等。)‎ ‎②制作的步骤交代得不清楚:语言要严谨,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格外注意。‎ ‎(5)出示修改后的范例。‎ 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材料:小钢锯、乒乓球、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瓶盖、针锥、一段长约15厘米的铅丝、一块橡皮泥。‎ 做法:‎ ‎1.用小钢锯将乒乓球锯成两半。‎ ‎2.在半个乒乓球的中间用针锥钻个小洞,洞口的大小与铅丝的粗细相当,做灯罩。‎ ‎3.在瓶盖中间钻个小洞,从盖面的洞中穿进铁丝,铅丝头弯一点,钩住盖底。在靠近洞的盖面和盖底处用橡皮泥把铅丝粘牢。‎ ‎4.把铅丝的另一端从半个乒乓球的外面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在乒乓球内、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小结:可见,说明书的语言一定要准确而严谨,否则就会闹出把灯泡装在灯罩外的笑话。如果我们要为某件小制作写说明书,也一定要考虑周全,尽可能把制作的方方面面考虑到,这样才是一份合格的说明书。‎ 二、日积月累 ‎1.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不理解的查词典或与同学交流。‎ ‎[黄钟大吕]我国古代音乐把音韵分为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是阳律中的第一律,大吕是阴律中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高妙。‎ ‎2.指名读一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3.观察这些词语的共同点,试着将它们分类。‎ 预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学生通过理解词语能发现这些词语都与艺术或技艺有关。有些是描写音乐的,有些是描写绘画的,有些是描写书法的,可初步将它们分类,并可结合自己的词语积累适当进行补充。‎ ‎◆词语分类:(有些词语可以修饰几种艺术种类)‎ 与音乐有关: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余音绕梁黄钟大吕 与舞蹈有关:轻歌曼舞 与书法有关:行云流水笔走龙蛇 与绘画有关:惟妙惟肖画龙点睛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与手工技艺有关:巧夺天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了解词语背后的典故。‎ 过渡:读这些词语,我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相应的画面。比如读到“高山流水”,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伯牙与子期?他们一人抚琴一人欣赏,那种知音相惜的真挚友谊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到“轻歌曼舞”,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几个舞者?她们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轻盈而优美。这既是艺术的魅力,也是汉字的魅力。在这些词语的背后,还有着一些有趣的典故。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文字记载,然后结合自己了解的内容说一说,它们分别说的是哪个词语呢?‎ ‎(课件出示相关文字)‎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余音绕梁)‎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画龙点睛)‎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李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妙笔生花)‎ 预设:“余音绕梁”和“画龙点睛”的故事学生可能比较熟悉,这里出示简短的文言文,一是再次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不是干巴巴的词语,而是传承着故事与想象的,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说明书、如何写出严谨的说明书。通过课上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制作,所以在读说明书时非常认真,也提出了许多疑问,最后给出了完美的修改方案。玩具小台灯的制作并不困难,大家可以试一试,感受动手制作玩具的快乐。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写一写简单的说明书,可能在某个时候会派上大用场哦!上节课我们积累了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词语。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不少与艺术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很有用,希望大家能背下来,以后在写作文时就能灵活运用了,这样能为我们的习作添彩、加分。‎ ‎2.布置课后积累作业。‎ 过渡:今天的课虽然上完了,但学习还在继续。课后大家可以再搜集一些与艺术相关的词语,把它们写在课本“日积月累”的词语后面,一起记一记、抄一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