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43 KB
  • 2022-02-12 发布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小升初数学试卷∣-长治市-人教新课标-文档资料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治市2019年小升初数学毕业试卷RJ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全卷共六个大题6页,总分150分,答卷时间120分钟)‎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题号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考前寄语:祝贺你即将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现在是展示你学习成果之时,请认真思考,细心作答,相信你是最棒的,成功将属于你!‎ 一、 我会填(23分)‎ ‎1、四川雅安地震后,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据不完全统计总额达1058181200元,这个数读作( )元,省略“亿”后面位数约是( )。‎ ‎2把千克盐平均装成5小袋,每小袋盐重( )千克,每小袋盐是总质量的。‎ ‎2、 =( ):24= =25÷( )=( )%[来源:学科网]‎ ‎3、小红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5,4),她坐在第( )列第( )行。‎ ‎4、把红、白、黄、蓝四种颜色的球各5个放到一个袋子里,至少取(  )个球,可以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 ‎5、在比例尺为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6厘米。甲乙两地实际相距( )千米;一辆客车的速度为90千米/时,行完全程要用( )时。‎ ‎6、右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占长方形的。‎ ‎7、把1.2千克∶24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来源:Z+xx+k.Com]‎ ‎8、将一个圆柱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0厘米,表面积比圆柱多40平 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 9、 一个圆柱形木棒的体积是48立方分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 体积是( )立方分米, ‎ 削去部分体积与原来体积的比是( ):( )。‎ 10、 如右图,绳子的长是(     )厘米。‎ ‎1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柱,拼成一个长30厘米的圆柱,但表面积减少25.12平方 厘米,原来每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2.李明买了4000元国库券,定期三年,年利率为2.89%,到期后,他把利息捐给 “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儿童。李明可以捐(         )元给“希望工程”。‎ 二、我会判(12分)‎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 ‎2、1千克铁的重量比1千克棉花的重 ( )‎ ‎3、半径是2分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4、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差为0。 (  )‎ ‎5、小数点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6、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8厘米,它的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 是16厘米。 ( )[来源:学。科。网]‎ 三、我会选(12分)‎ ‎1、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是( )‎ A、 B、 C、 ‎ ‎2、下面四个答案中,更接近自己年龄的答案是( )。 ‎ A、600分 B、600周 C、600时 D、600月 ‎3、把一个长方形框架固定起来,下面几种方案中,( )效果最好。‎ ‎4、一种商品,按原价提高10﹪,再降价10﹪,现价与原价相比,结果( )。‎ A、不变 B、提高了 C、降低了 D、无法计算 ‎5、-5,-45,+7,,1.3,0,-不是正数有( )个。 ‎ ‎ A、 2个 B、 3个 C、 4个 ‎6、请你估计一下,(   )最接近你自己的年龄。 ‎ A、600分   B、600周    C、600时     D .600月 ‎ ‎ 四、我会算(47分)‎ ‎1、直接写出得数(10分)[来源:Zxxk.Com]‎ ‎ ‎ ‎4800÷240= 25×12= 16.5÷10%= += 1-+= 0.3²= 1.02-0.43= 14÷= ×= ×2÷×2=‎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24分)‎ ++ ÷+× ‎ ‎(+- )×12 +×÷2 ÷(-)× 3、 解方程(6分)。 [来源:Z,xx,k.Com]‎ ‎4.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中,AB是圆的直径,且AB等于20CM,阴影甲的面积比阴影乙的面积大7平方厘米,求BC的长。(7分)‎ 五、我会画(12分)‎ ‎1、画一画。(6分)‎ ‎(1)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后的图形。‎ ‎(2)三角形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o后的图形。‎ o ‎(3)三角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2.按要求完成:(6分)‎ ‎ (1)在下图中,过点O画出直线AB的垂线。 ‎ ‎(2)过O点作已知直线AB的平行线。‎ A B O ‎(3)以O点为圆心,点O到直线AB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 六、解决问题(44分)‎ ‎1、一种手机,现在售价是1200元,比原来降低了400元。降低了百分之几?(4分)‎ ‎2、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播音时间为120分钟,下面是每个栏目的时间分配图。(4分)‎ ‎(1)从图上看播音的时间最少的是( )栏目,播音的时间最多的的( )栏目。‎ ‎(2)《精品习作》每周播音时间占每周播音时间的( ),播音时间是( ) 分钟。 ‎ 3、 学校办公室买进一包白纸,计划每天用200张,可以用28天。由于注意了节约用纸,实际每天只用了160张,实际用了多少天?(6分)‎ ‎4、一个两位数,在它的前面写上3,所组成的三位数比原两位数的7倍多24,求原来的两位数。(7分)‎ 5、 王芳买了一听圆柱形易拉罐包装的饮料,侧面有“净含量320毫升”的字样,从饮料罐外面量,底面直径6厘米,高1.2分米。请问这家生产商是否欺骗消费者?(6分)‎ 6、 慢车车长125米,车速每秒行17米,快车车长140米,车速每秒行22米,慢车在前面行驶,快车从后面追上来,那么,快车从追上慢车的车尾到完全超过慢车需要多时间?(8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7、 甲乙两个水管单独开,注满一池水,分别需要20小时,16小时.丙水管单独开,排一池水要10小时,若水池没水,同时打开甲乙两水管,5小时后,再打开排水管丙,问水池注满还是要多少小时?(8分)‎ ‎8、地上有四堆石子,石子数分别是1、9、15、31如果每次从其中的三堆同时各取出1个,然后都放入第四堆中,那么,能否经过若干次操作,使得这四堆石子的个数都相同?(如果能请说明具体操作,不能则要说明理由)(8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