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 KB
  • 2022-02-12 发布

六年级语文下册试题——小升初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2_部编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小升初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 ‎ ‎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答案】 (1)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2)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 ‎【解析】【分析】(1) “夜半鸟惊栖”意思是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月出惊山鸟”中的一“惊”,打破了夜的静谧,都是通过写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2)山中明月皎皎如白日,夜风寒凉夹霜吹动静寂的竹叶。深夜的鸟突然自树上惊起栖落,窗台前的人独自入眠。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⑵ 全诗借“山月”“霜风”“竹”“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中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创造的意境,结合语艳的特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写作风格等进行理解。‎ 二、古诗阅读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 ‎ (2)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 ‎ ‎ ‎【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杨花”比喻漂泊无定所;“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这两种景物的选择契合诗歌的氛围,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故答案为:⑴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⑵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 ‎ ‎ ‎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答案】 (1)示例: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 ‎【解析】【分析】(1)此题一定要把仙境般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如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二问,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要抓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分析。‎ 故答案为:⑴示例: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 ‎ ‎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答案】 (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⑵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 , 杖藜②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①短篷:有篷的小船。②杖藜(lí):用藜做成的拐杖。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 ‎ ‎ ‎(2)“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 ‎ ‎【答案】 (1)春季。“杨柳风”就是春风。(或:“杏花雨”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 ‎(2)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 ‎ ‎【解析】【分析】(1)从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杏花雨”和“杨柳风”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天。两句诗的意思是: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2)语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赋予“杖藜”以人的情态,本来是诗人拄杖藜,这里却说是“杖藜扶我”,仿佛“杖藜”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一样在桥东和桥西游玩,表达了作者游玩的快乐之情。‎ 故答案为:⑴春季。“杨柳风”就是春风。(或:“杏花雨”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 ‎⑵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注意常用答题模式的运用。‎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 ‎ ‎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 ‎ ‎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 “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 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让人产生的联想 :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 ‎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②清笳③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 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人名,陆游的朋友。②晓:光明。③笳: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乐器。④觉:醒。⑤漏:古代计时器。‎ ‎1.陆游的这首“记梦”词,上片写 ,下片写 。‎ ‎2.词中描写作者身处冷落环境的诗句是: 3联系你读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说“鬓虽残,心未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1.梦境(梦醒后的)感想(各1分,具体写出其主要内容的,均给分)2.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2分,多写或少写的扣1分)3.人虽老,为国收复失土的雄心仍在。(2分,要求说出鬓残,未死的含义,“心”的具体内涵,语句通顺。其它表达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