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50 KB
  • 2022-02-12 发布

小学六年级语文辅导资料(培训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 小六语文资料 语文阅读理解题考察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包括语言观察能力、评判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考察的内容一般是:理清文章思路、线索,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词句,理解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掌握文体知识等,既考察读,又考察写。‎ 从语文改革发展的趋势看,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其中主观测试题的题量呈上升趋势。而学生在中该题项失分较多。碰到阅读题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乱了方寸,稀里糊涂答题,做题不完整,答题答不到点子上,本来会做的题也往往丢分,导致成绩不理想。‎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先谈一谈阅读理解试题的解题要求。‎ 一、基本要求 ‎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一般情况下,阅读理解中的说明文较容易,议论文次之,记叙文较难。因此在答题的时候,同学们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理科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反而把加点的字给解释了;要求回答的是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可有的同学却看成了论证方法。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2、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原文内容。阅读完文段后,记叙文要能明确主题,作者的爱憎感情;说明文要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性质,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议论文要把握作者所持的态度和观点,是采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只有整体感知,才能把握文段要领。此外,还要根据人类思维的特点,讲究研读过程的有序性,即整体感知—思考检择—排除筛选—‎ ‎ 8 / 8‎ ‎ ‎ 组织概括。切忌把选文搞的支离破碎,断章取义,否则将会顾此失彼,似是而非,问题答不到点子上,或者回答不完整。‎ ‎3、回答问题时,要密切联系记叙文的主题思想、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性质或特点、议论文的三要素。不能离开文段,要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文段以外的信息强加于文中。(主观发挥性试题除外)‎ ‎4、回答问题时,尽量使用原文中的具有概括性、典型性、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做完题后应检查答案是否合题意,有没有与上下文相矛盾冲突的地方,如果有以上情况,要重新思考,务求准确。‎ ‎5、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答案最佳。汉语词汇如此丰富,感情色彩如此浓烈,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对于遣词造句要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如分析词语的具体生动形象性;用在说明表达方式的句子中,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用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中时,则体现的是议论文语言的逻辑严密性。‎ 了解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就知道了该从什么地方入手,用什么方法,就不会出现盲目和不着边际的情况,但仅此还不够,要想完整准确的回答问题,还应掌握一些题型的解题思路。‎ 二、解题思路 ‎⒈划分层次题。划分层次题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语段的划分,一种是对整篇文章的划分。对语段的划分,首先要理清段落中有几个句群。解题思路是概括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把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合并在一起,直到不能合并为止,这样所得到的几块内容就是几层。在概括句意时,可采用找主干的方法,也可采用找中心句或主要词的方法。对整篇文章的划分,首先要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表达或分析相同(或相类、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在一起,最后形成意思段,这就是划分得到的层次。对整篇文章的划分有的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议论文有其固有的结构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可参考说明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参考说明顺序进行层次划分;记叙文可依据故事情节来划分层次。‎ ‎⒉概括段意和中心。概括段意时,先找文中有无中心句,在没有中心句情况下,分析每一句话的意思,找出共同点,加以合并,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概括时最好能用原文中的词语。总结中心时,方法和概括段相似,在概括出每一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加以合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般情况下,总结记叙文中心时有一个固定格式,即通过……事,表现(歌颂、赞美、揭露、批判等)……精神(品质、风格、现象、面目)。‎ ‎ 8 / 8‎ ‎ ‎ ‎⒊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结合词义理解该词在文句中意思;分析该词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是修饰、限制还是强调,修饰、限制或强调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去掉或换调该词,句意有什么变化,前后文是否一致;分析该词在句意表达上起什么作用,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是记叙文的生动形象性,还是说明文的科学准确性,或是议论文的逻辑严密性。‎ ‎⒋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结构方面,二是内容表达方面。要审清问题要求的是从哪个方面回答,是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结构方面,根据句子在不同体裁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在文章的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引出说明对象提出全文论点等作用。处在文章或段落中间有总结上文;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领起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等作用。处在文章或段落最后有总结全文、归纳论点等作用。内容方面,有些句子起深化中心、强调突出、发出号召、点题等作用。分析内容方面作用时,如果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可从修辞作用角度阐述其表达作用,如反复是为了强调,对比是为了突出,排比是为了增强语言气势等,也要联系句子在前后文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反面阐述句子的表达作用。‎ ‎⒌议论文找论点。可从位置上去找,首先看题目是不是中心论点,其次在从文章或语段的开头、中间、结尾去找。对找出的论点要检验一下与整篇文章或段落是否一致。如出现论点大于或小于论据所论证的内容,应重新找。‎ ‎(一)父爱 深秋的月光斜照在小床卜,孩子正睡得香甜。一旁,阿久伯凝视着她红嘟嘟的睡脸,良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 和以往—样,他下班回家。孩子也放学了。晚饭后,孩子照例要求听他讲故事。‎ ‎“爸爸,讲你的‘拇指’故事嘛!”孩子撒娇地抬起晶亮的眼,极可爱的模样。‎ 他最是不能拒绝这种惹人怜惜的撒娇口吻,尽管他已将这个故事说了不下数十遍,但孩子爱听嘛,在她的心目中,它正可证明她爸爸的英雄形象。‎ ‎ “那是小琪琪还在妈妈肚里的时候……一天晚上,小偷进入我们的家……爸爸为了保护妈妈,和小偷打起来……小偷走了,但是爸爸右手的大拇指被小偷拿着的小刀削去一片肉。”他随着孩子的目光也瞧了瞧右手大拇指。‎ ‎“痛不痛痛?”孩子照例问,关切地。‎ ‎“不痛不痛,爸爸保护妈妈和小琪琪是应该的。”‎ 孩子得到她心中满意的回答,再次高兴地笑了。‎ 但是,只有他心里明白,他不过是一个最平凡的爸爸。那拇指伤痕,只是他—个爱心的表露罢了,那算不了什么的。他结婚得很迟,而可怜的小琪琪,一生下来就成了没***孩子。两年前的一个夜晚:就是孩子刚满六岁的 ‎ 8 / 8‎ ‎ ‎ 那晚她发高烧,口里吐着白沫。他本该在她嘴里放只汤匙防她啮咬,但又怕伤了她稚搬的舌头,于是,他仅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洗净的右指放入孩子的嘴。那夜过后,小琪琪的烧退了,但也咬掉了他指端的肉块。‎ 小床上,月光下的孩子正唾得香甜。‎ 他擦干了泪水,嘴角隐约地浮起了笑意。‎ 偶然,睡梦中的孩子翻了翻身。‎ 他也就轻轻地为她盖上了滑下去的被子。‎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  口吻——‎ ‎  决然——‎ ‎  表露——‎ ‎2.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带点词的不同意思,并造句。‎ ‎(1)A.家乡的黄余瓜味道香甜,远近闻名。‎ ‎      香甜————‎ ‎   B.月光下的孩子睡得正香甜。‎ ‎      香甜————‎ ‎(2) A.猪八戒那长长的口吻是化妆师的杰作。‎ ‎      口吻——‎ ‎    B.他最是不能拒绝这种惹人怜惜的撤娇口吻。‎ ‎      口吻——‎ ‎(3) A.在她的心目中,它正可证明她爸爸的英雄形象。‎ ‎      证明——‎ ‎    B、校长给她写了一个学历证明。‎ ‎      证明——‎ ‎3、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 ‎   (1) 良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 )‎ ‎   (2) 和以往—样,他下班回家,孩子也放学了。( )‎ ‎   (3) 他仅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洗净的右指放入孩子的嘴。( )‎ ‎   (4) 他不过是一个最平凡的爸爸。( ) ‎ ‎4.造句。‎ ‎   只是——‎ ‎   于是——‎ ‎   尽管……但……‎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  (1)阿久后手指上有伤痕。他对女儿说这伤痕是:‎ ‎ ‎ ‎(2)事实上,阿久伯手指的伤痕是这样造成的:‎ ‎ ‎ ‎(3)他之所以不愿意对女儿说实放,是因为:‎ ‎ ‎ ‎6、阿久伯十分疼爱他的女儿琪琪,人物的哪些言行最能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请你在文中画出来。‎ ‎(二)看螳螂捕蝉 ‎ 8 / 8‎ ‎ ‎ 下课的铃声刚刚响过,教室里就沸腾了,同学们笑着、跳着,三三两两地议论着,那喜悦和激动之情,是开学以来从未有过的。原来。老师宣布:下午组织我们毕业班的同学到龙潭湖畔,进行一次采集动物标本的活动。‎ 下午,活动开始了,树林里,草地上湖岸旁,处处闪动着同学们的身影。有的在粘知了,有的在捉蛐蛐,有的在逮蜻蜒,有的在捕蝴蝶,还有的在拾蝉蜕、捞小鱼……‎ 突然,一位同学气喘吁吁地向老师跑来,兴奋地喊道:“老师,—只螳螂要吃知了!”顺着那个同学指的方向,我们和老师来到了一棵小树下。‎ 这棵小树不高。一只绿色的螳螂正沿着树枝向上爬。正前方八棕黑色的知了在高叫,显然,知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 一个“冒失鬼”伸早正要去抓。被老师及时制止了:“不要动!快叫同学们来看。‎ 不一会儿,树下围了不少同学。老师压低了声音捉醒道:“大家安静!千载难逢!看看螳螂是怎么捕蝉的!”‎ 同学们都屏住呼吸,好奇地睁大厂眼睛。只见螳螂继续向上爬去,动作是那样轻,那样慢,好像唯恐惊动了知了似的。知了却依然没有觉察,还在叫着。突然,螳螂猛地向上一扑,举起那镰刀般的前腿,一下把知了按在下面。知了突然停住了叫声,拼命挣扎着,翅膀发出扑扑棱棱的响声。然而螳螂哪里肯放手,一对前爪把知了死死地钩住。不一会儿,知了丧失了反抗能力,一动也不动了。‎ ‎“抓住了,抓住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 忽然,知了又发出一阵凄厉的尖叫,拼命地拍打着翅膀:然而它已经肚皮朝天了。螳螂那双锋利的“镰刀”刺进了它的肚子,嘴像是咀嚼着什么,看来一顿美餐已经开始了。每当螳螂把前爪伸进去的时候,知了就是一阵乱动乱叫,它恐怕是疼痛难忍吧。渐渐地,它的动作越来越小,叫声也越来越微弱,最后干脆没有任何反应了。‎ 这时,老师叫我把两个小东西从树上捉下来,同学们一齐围上来争着看。知了的肚皮上打个大洞,里面空空的,只剩一个空壳。‎ ‎“同学们!”老师说,“你们看清楚螳螂是怎么捕蝉了吗?”‎ ‎“看清楚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接着老师说:“《蝉》这篇课文的作者注意观察全过程,对重点部分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写出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今后能自觉运用这种观察方法。”‎ 经老师这么一说,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在引导我们到实践中去锻炼观察事物的能力呢!‎ ‎1.给下面的字注上拼音,并读通文章。‎ ‎   (   ) (   ) (   ) (   ) (   )‎ ‎    潭    蜕    棕    屏     壳 ‎2.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的意义、然后解释词语的意思。‎ ‎    千载难逢 ‎     载:        千载难逢:‎ ‎    恍然大悟 ‎     悟:        恍然大悟:‎ ‎3. 在句子中填上适当的象声词。‎ ‎(1) 小鸟的翅膀发出( )的响声。‎ ‎(2) 蝉在树枝上( )地叫个不停。‎ ‎(3) 下课的铃声(  )响了起来。‎ ‎(4) 门(  )的一声开了。‎ ‎(5) 大街上响起了(  )的鞭炮声。‎ ‎ 8 / 8‎ ‎ ‎ ‎4.说说下面一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然后分层,用“/”表示。‎ 只见螳螂继续向上爬去,动作是那样轻。那样慢,好像唯恐惊动了知了似的。知了却依然没有觉察,还在叫着。突然,螳螂猛地向上一扑,举起那镰刀般的前腿,一下把知了按在下面。知了突然停住了叫声,拼命挣扎着,翅膀发出扑扑棱棱的响声。然而螳螂哪里肯放手,一对前爪把知了死死地钩住。不一会儿,知了丧失了反抗能力,一动也不动了。‎ ‎5.给文章分段,然后请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第三段共有4个自然段。‎ 第7自然段段意:‎ 第8自然段段意:‎ 第9自然段段意:‎ 第10自然段段意:‎ 第三段的段意:‎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 (   )蛐蛐   (   )蝉蜕   (   )小鱼 ‎(   )标本  (   )文章  (   )蝴蝶 ‎(三)步 人的一步很有限,上前一步,不上前或退后一步,粗看并无多大差别。可生活就是这么有趣,许多时候,上前一步便与不上前一步大相径庭。‎ 君不见,垃圾箱附近遍地是垃圾,痰盂周围尽是痰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正表明,有为数不少的人,缺少了上前一步的素质?把垃圾倒在垃圾箱外,把痰吐到痰盂周围,虽然也有了讲卫生的意识,可惜只因少上前一步,便前功尽弃了。‎ 公共汽车前,还有另外一种上前一步的现象:本来,排队侯车,长龙静卧,但车一到,总有人抢前一步。只因为这一步上前,便搅惊了卧龙,破坏了秩序,争先恐后的拥挤,导致了汽车门口的喉梗阻。这种做法不文明姑且不论,单说速度也远不及鱼贯而入了。而挤到车上密不容针;里面空,疏可走马。在这里,抢着上前与不上前一步,正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某些人心里的畸形,映照出市容的病态,多么值得咀嚼的一步呀!‎ 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底面前,上前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战场上,有跃上一步,舍生取义的英雄;也有退后一步,心惊胆裂孬种。亦有见困难就上,见盗抢劫、行凶的歹徒,有人上前一步,堵住了罪犯;有人退后一步,放走了罪犯。‎ 一步虽小,却往往见出风格、精神、品貌。关键时刻,小小一步,更是意义重大。竞技场上,一步之差,常有天壤之别;人生路上,一步之错,往往终成遗恨,珍重脚下,走好“这一步”,马虎不得哩。‎ ‎1、解释词语。前功尽弃:                   ‎ 大相径庭:                            高风亮节:                                                          ‎ ‎2、写出词语近反义词。‎ 近义词:大相径庭(      )司空见惯(    )‎ 反义词:密不容针(      )前功尽弃(   )‎ ‎3、问答:‎ ‎①“许多时候,上前一步便与不上前一步大相径庭。”作者为说明“大相径庭”,举了两个事例,请加以简要概括:‎ ‎(1)                            ‎ ‎(2)                              ‎ ‎ 8 / 8‎ ‎ ‎ ‎②“上前一步”与“不上前一步”有什么区别?请用文中的两句话回答。(1)                    ‎ ‎(2)                                          ‎ ‎3、作者在第四小节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了上前一步与退后一步的区别,请你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一个这样的例子。  ‎ ‎(四)我和老师有个秘密 ‎10岁的时候,我才开始读小学一年级。‎ ‎  母亲为我的15块学杂费和书本费整整准备了三年,此时,我的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已经在念中学了,其实他们学杂费的零头都要比我一年的学费还要高,但母亲为了不让我的哥哥姐姐们耽误学业,她只好一年又一年地将我的入学时间往后推。好不容易攒够了15块钱,不料,三年后,也就是在我10岁那年,小学一年级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已经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达到了30块钱。得到这个消息后,母亲整整哭了一夜。‎ ‎  就在母亲打算让我彻底放弃上学的时候,村里惟一的一位公办教师江 老师找到了正在地里干活的我的母亲……也就是在那一天,我被江老师领到了学校,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事后我才知道江老师答应母亲愿意为我交那15块钱学费的。‎ ‎  上学后,母亲仅仅给我买了一个练习本。然而对于一个初学写字的小学生来说,这一个本子怎么能够应付那么多的家庭作业呢?仅仅两天的时间,我的练习本就再也写不下一个字了。之后,我就再也没办法交上作业了。‎ ‎  两天后,我被江老师叫到了他的办公室。看起来他很生气,可是当他得知我不交作业的原因后,江老师沉默了,半晌,他抬起头来,对我说道:“孩子,我这还有一个备课本,你先拿去用,以后你的作业我就用铅笔改,你用完之后,就可以拿橡皮擦掉,这样不就还可以再用了吗?对了,还有,假如每次你的作业能全部做对,我就不在上面写字,那就表示你的作业得的是优。你看这样行吗?”此时的我除了感动还能说些什么呢?我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把作业全部做对,一定要得优,不让老师写字。临走时,江老师又把我拉住了(    )这是我们两个的秘密(  )你一定要保密呀(  )‎ ‎  许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快大学毕业的我还保持着用铅笔写字的习惯,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不为别的,只为了心中的那份纪念。‎ ‎1.把下列加点字正确解释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母亲整整哭了一夜。(    )‎ A.整齐,有秩序  B.完全的  C.整理  ‎ ‎(2)翻了一番(    ) ‎ A.倍  B.遍,次 ‎2.在文章第五段的( )里加上标点符号。      ‎ ‎3.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并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然而对于一个初学写字的小学生来说,这一个本子怎么能够应付那么多的家庭作业呢?  (   ) ‎ ‎②你看这样行吗?  (    )‎ ‎ 8 / 8‎ ‎ ‎ ‎③许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快大学毕业的我还保持着用铅笔写字的习惯,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不为别的,只为了心中的那份纪念。(      )‎ A.设问句    B.反问句    C.疑问句 ‎4.以后你的作业我就用铅笔改,你用完之后就可以拿橡皮擦掉,这样不就还可以再用了吗?(改为陈述句)‎ ‎ ‎ ‎ ‎ ‎5.你能说说“我”和老师之间的秘密是什么吗? ‎ ‎ ‎ ‎ ‎ ‎6.文中最后一句“我不为别的,只为了心中的那份纪念,你知道作者心中纪念的是什么吗? ‎ ‎ ‎ ‎ ‎ ‎7.“就在母亲打算让我彻底放弃上学的时候,村里惟一的一位公办教师找到了正在地里干活的我的母亲……”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江老师会如何劝说母亲,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来。‎ ‎ ‎ ‎ ‎ ‎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