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0 KB
- 2022-02-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月光曲》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月光曲》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通过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情境教学策略: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 “情境”会让学生产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本节课,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语言描绘情境,以画面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体悟美好情感,享受审美愉悦,。
活动教学策略:在活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把整节课分“听”“读”“说”“写”四个板块展开,每个板块循“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汇报”三个步骤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月光曲》、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情景剧、“海上升明月”录像
教学资源:白板课件、电子展示台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课前准备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二.播放课文情景剧,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在国外,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都是反映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他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他就是贝多芬。对于贝多芬,大家知道多少?
(以《月光曲》为背景音乐)
2.介绍贝多芬(播放课件)
1.播放课文情景剧。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梳理字词。
(出示课件)
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
1.对照课本观看情景剧。
2.“开火车”正字音,掌握字词。
3.由课文第一句中找出“传说”
以《月光曲》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洗涤学生的浮躁,使其能静心进入课文学习。
通过播放课件,学生与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对照,查漏补缺,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音乐家贝多芬。
3
三.细读第9自然段,感受音乐意境
四.再读课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提问:《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3.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4.师小结: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而这首《月光曲》也恰好是他为劳动人民所创作的。 (出示课件)
1.播放《月光曲》。
2.提问:你们从曲中听出了什么?
3.导入:我们上完这篇课文后,相信对它会有更深的感悟。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兄妹两人听到《月光曲》后的感受。课文哪部分写了兄妹听曲时的感受?
4.出示第9自然段,提问:在这一部分,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5.播放“海上升明月”的录像。
6.提问: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7.教师展示相应的画面(出示课件)
8.指导朗读: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不断变化着。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
9.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自读课文前半部分,小组合作探究:贝多芬为什么会创作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播放课件)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并深入小组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成果。
(1)小组交流第一个原因:“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2)全班交流第二个原因:“盲姑娘懂音乐,真心喜爱贝多芬的乐曲。”
(3)全班交流第三个原因:“
二字,了解到这是个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也许并不真实。
4.概括文意:写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5.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学生闭目聆听
2.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找出课文第9自然段。
4.学生指出“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看妹妹……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5.学生先观看“海上升明月”的录像,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找出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初升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越升越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风平浪静
6.学生认真观看四幅画面,并加以体会。
7.放开声音,将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并且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和课文所描述的画面美。
1.先自读课文前面的内容,探析贝多芬创作乐曲的过程,再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播放《月光曲》课文情景剧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课文内容,并且帮助学生正字音。
通过课件检查学生对音字词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贝多芬的了解。
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充分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再去探究作品的创作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播放“海上升明月”的录像,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的美妙意境。
再次播放《月光曲》音乐,给 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运用课件展示重点语句,归纳出《月光曲》形成的三点原因——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当时的环境——同时也抓住了本文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盲姑娘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加上适宜的环境,最终促成了享誉世界的《月光曲》的诞生。
3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1.启发想象,引导写作: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他可能会怎么写?他的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请你写一段话,学习在写实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用电子展示台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学生进行评析,教师小结。
3.播放《月光曲》,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又何尝不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呢!
1.想象情景,尝试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记叙事情。
2.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教师进行展示。
3.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4.再次聆听《月光曲》。
运用电子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再次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设计
1.体现互动性。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人机之间对话式互动评价。
2.激发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强化发展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通过巧妙的指导点拨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
七、课后反思
1.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2.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3.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4.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