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2.35 KB
- 2022-02-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七课《古诗三首》
一、《浪淘沙》
(一)走进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代
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
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今湖南常德)。
(二)创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
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但他没有沉沦,而是以
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三)诗句详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译文】弯弯曲曲的黄河之中携带着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
经受了浪涛的冲刷和狂风的蹂躏,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赏析】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
顽强性格。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带上我扶摇直上,一起去寻访牛
郎织女的家。
【赏析】这两句诗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预习(解析)
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
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的
朝中之位相似。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但诗人为苍生造
福的理想永远不会改变。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并且有一番
作为,纵然有困难也不改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
么让人欣羡!这首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气势大起大
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
(四)字词过关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
牌名。
2.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3.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4.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
下簸动。
5.自天涯:来自天边。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人间和牛
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
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五)积累与思考
1.《浪淘沙》的作者是刘禹锡,汉族,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代文学
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2.诗中哪句诗描写了黄河的全貌?
答: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3 诗中哪句写到了优美的神话故事?
答: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湃
的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
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江南春》
(一)走进作者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杜从郁之子,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
咏史抒怀为主。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
集》。
(二)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
李党争;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定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
地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
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
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
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本诗既是咏史怀古,
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三)诗句详解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
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有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
【赏析】这句诗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千里江
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写作上,诗人用一个“映”
字,从视角上突出了“江南春”万紫千红的景象。同时,诗人也从声音的角度,
通过听觉,表现出江南春天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
水村山郭酒旗风
【译文】有临水的村庄,有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是迎风招展的酒旗。
【赏析】“山郭”即山城,指修建在山麓的城池。“酒旗”古代酒店悬挂于
路边用于招揽生意的小旗。描写了进入眼帘的物象——水村、山郭、酒旗。这几
个物象由大到小,不但表现出一定空间位置,而且突出了依山傍水的江南独有的
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个“风”字,不但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更增添了诗歌的文
化底蕴,人文气息。
南朝四百八十寺
【译文】南朝遗留下了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赏析】“南朝”指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
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为那时,
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庙也建得很多。这里,诗人将视线集中在“寺庙”上,思
维回溯到“南朝”,增强了诗歌历史文化意蕴,而且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同
时,诗人用“寺”代指佛教,使诗歌富于形象感,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了南朝时代
佛教盛行的状况,并为后面结句中的抒情奠定基础。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赏析】烟雨即如烟般的蒙蒙细雨。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由眼前景色到过去
的景色,作者内心无比感慨——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
的。这里,诗人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着江南春的自然美景;以深邃的思维,穿越
时空,感悟历史文化。
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
表达了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江南春》反映了
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
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四)字词过关
1.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2.酒旗:古代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于招揽生意的小旗。
3.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
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4.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5.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五)积累与思考
1.《江南春》的作者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
文集》。
2.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答:选取了莺歌、红花、绿柳、水乡、酒店、小旗、寺庙、春雨等景物。
3.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
字,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
学者反驳。你认为能不能将“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诗
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不能。本诗题为“江南春”,用 “千里”二字既切合题意,且照应题中的“江
南”二字,全诗泛写江南春色,所写之景并不限于一处,即使改成“十里莺啼绿
映红”也未必能听得见、看得着。而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加开阔,
全诗诗味也更加浓郁。“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是艺术创作虚实结合的
方法。
三、《书湖阴先生壁》
(一)走进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
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
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以“天变不足
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
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十一世
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学杜得其瘦
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
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
《游褒禅山记》。
(二)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本文是其一。杨德
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三)走进课文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译文】茅草房的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
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赏析】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诗
人用一切平泛的描绘,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别具一格。在这里,平淡
无奇的形象却因恰当的用字而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因为“花木”品种繁多,
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
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
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
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赏析】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
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
有人情的亲切形象。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
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作者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
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浑然天成,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
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
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似乎伸手就能抓
到。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
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
(四)字词过关
1.书:书写,题。
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3.无苔:没有青苔。
4.成畦: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5.将:携带。
6.排闼:开门。闼:小门。
(五)积累与思考
1.《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
文公,自号临川先生,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上
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C )( D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
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
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
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
对主人的赞叹,又将山水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
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解析:C 生活的无奈和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 由远及近错误。
2.请你结合诗歌前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好静、爱美,
生活情趣高雅的人。
3.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答:诗人运用拟人(对偶)的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化静为动,说水对田有
一种护惜之意,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
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十八课 《只有一个地球》
一、走进作者
勒内·杜博斯,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实验病理学家,又因富于著述而成为
著名的人文学家,其主要代表作品有《人类适应性》《人类是这样一种动物》等。
芭芭拉·沃德,经济学家,著述甚多,其作品有《改变世界的五种理想》《印度
和西方》《富国与贫国》等。
二、创作背景
1972 年 6 月 5 日-6 月 16 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
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召开的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会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 58 个国家的 152 位科学界
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委员会,由勒内·杜博斯博士任专家顾问小
组的组长,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提出
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
三、课文解析
本篇说明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
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
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
想性于一体,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
源,保护地球。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晶莹.(yíng) 包裹.(guǒ) 和蔼.(ǎi)可亲 慷慨..(kāng)(kǎi) 进贡.(gòng)
滥.(làn)用 目睹.(dǔ) 遨.(áo)游 璀璨..(cuǐ)(càn)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并写出它的意思。
晶莹:形容光亮和透明。
恩赐:原指帝王赏赐臣下,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威胁:使遭遇危险。
和蔼: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五、积累与思考
1.《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 说明文 。文章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
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
实,呼吁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2.课文思考
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一部分(1-2 段):说明地球很美丽但也很渺小。
第二部分(3-4 段):说明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及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
第三部分(5-7 段):说明人类在破坏地球后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的事实。
第四部分(8-9 段):说明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第十九课 《三黑和土地》
一、走进作者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最
杰出的诗人之一。《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
第二人。” 194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窗外》《苏金伞诗选》《苏金伞
诗文集》等。
二、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
地的挚爱。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
土地。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三、课文解析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
支柱。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
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耙.地( pá ) 荞.麦( qiáo ) 白霎.霎( shà ) 蝈.蝈( guō ) 闺.女( guī )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字或词语,并写出它的意思。
恨不得:多么想,表示一个人的强烈愿望。
麦籽:指麦粒。
蹚:从有水、草的地方走过去。
闺女:女儿。
五、积累与思考
1.《三黑和土地》的作者是 苏金伞 。他著有诗集《窗外》、《苏金伞诗选》、《苏
金伞诗文集》等。
2.诗歌塑造了一个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
3.课文思考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哪些小节,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给每个
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 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
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 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
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 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标题:展望未来。
第二十课 《青山不老》
一、走进作者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 年出生,1968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
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是著名的新闻理
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体小说《数理化
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
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出》等。
二、创作背景
晋西北地区具体是指山西省的河曲、保德、偏关和兴县,位于山西高原的西
北边缘。晋西北地区与毛乌素沙地正面相迎,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区相毗邻,自
然条件恶劣,整体生态环境处于极度脆弱状态,是北方地区沙尘暴侵袭京津的中、
西两条主线的必经之地。由于该地区长期以来乱采滥挖、滥垦滥牧现象普遍,致
使国土资源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影响,不植树造林,
使晋西北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成了北方著名的风沙源头。
一位山野老农用 15 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
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
永垂不朽。
三、课文解析
1.课文简说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
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
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
(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
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
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
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
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
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2.分层层意
第一层(1):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第二层(2-5):写老人改造山林和绿化山沟所面临的困难及所取得的成绩。
第三层(6-7):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四、字词过关
1.用“____”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土炕.( kàng kēng ) (2)抉.择( jué juě ) (3)盘踞.( jù jū )
(4)淤.泥( yū wū ) (5)柴.火( cái chái ) (6)归宿.( sù shù )
(7)擎.起( qíng jìng ) (8)恭.敬( gōng gǒng) (9)享.福( xiǎng xiáng)
2.多音字组词。
cān 参加 è 恶果
参 cēn 参差 恶 wù 厌恶
shēn 人参 ě 恶心
3.在符合句意的词语下画横线。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A 抉择 B 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最后的(A 归宿 B
住宿)。
(2)这位老人还有(A 雄伟 B 宏伟)设 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也不起来为止。
(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A 领悟 B 感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A 变化 B 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字词,并写出它的意思。
(1)丈:长度单位,一丈约等于 3.3333 米。
(2)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
破坏和损失。
(3)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4)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5)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
命力非常旺盛。
(6)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7)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
植被所围绕。
(8)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9)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次数频繁。
(10)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五、积累与思考
1.“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人实现的价值是老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
造绿洲,给予子孙后代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老人种树,
事实上包含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3.选段的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课文的中心句。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
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答:“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指老人执著于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这种精
神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等而消失。
相关文档
- 2020秋(初中七年级)初一入学语文摸底2022-02-1511页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检测过关2022-02-155页
- 重庆市云阳县小升初数学试卷2022-02-157页
- 无锡市新吴区2018年小学数学六年级2022-02-158页
- 【原创】小升初英语模拟试卷7【附2022-02-157页
- 河北人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2022-02-155页
- 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题 2020年小学毕2022-02-1510页
-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第二单元测试2022-02-157页
-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2022-02-154页
- 吉林长春小学升初中英语试卷及答案2022-02-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