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9.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7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海水晒盐 C.铜锌熔合制黄铜 D.生石灰吸收水蒸气 ‎2.生活中的下列物品,用合成材料制作的是(  )‎ A.塑料洗衣盆 B.纯羊毛衣服 C.铝合金门窗 D.景德镇瓷器 ‎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珠江水经过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所得的水就是纯水 B.煮沸是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的唯一方法 C.水、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所以应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4.物质的俗名、化学式及所属类别都正确的是(  )‎ A.大理石 CaCO3 酸 B.纯碱 Na2CO3 碱 C.熟石灰 Ca(OH)2 碱 D.烧碱 NaOH 盐 ‎5.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用稀盐酸除去铁器表面的锈渍 ‎6.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BaCl2 NaOH NaCl CaCl2‎ B.Mg(NO3)2 KNO3 NaCl AgNO3‎ C.CuSO4 KCl NaSO4 NaNO3‎ D.BaCl2 CaCl2 Al(NO3)3 KCl ‎7.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D.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8.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b C.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D.若b、e的元素符号分别为X、Y,那么它们能形成化学式为XY2的化合物 ‎9.如图各组对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探究燃烧所有条件 B.‎ 探究铁生锈所有条件 C.‎ 探究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性 D.‎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研究 ‎10.初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下列反应中不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的是(  )‎ A.CO2+H2O═H2CO3 B.CO+CuOCu+CO2‎ C.2H2O2H2↑+O2↑ D.FeS+H2SO4═FeSO4+H2S↑‎ ‎1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如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A. B. C. D.‎ ‎12.实验室给大家提供了酚酞、稀盐酸两种试剂和必要的仪器,利用上述条件能够分开的物质组是(  )‎ A.NaCl、NaOH、Na2CO3 B.NaCl、CaCl2、NaOH C.NaOH、Ca(OH)2、CaCl2 D.NaCl、Ca(OH)2、CaCl2‎ ‎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选用的试剂 操作的方法 A CaO(CaCO3)‎ 水 溶解、过滤、结晶 B Cu(CuO)‎ 稀盐酸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CuSO4(H2SO4)‎ 氢氧化钠溶液 过滤 D CO2(CO)‎ 氧气 点燃 A.A B.B C.C D.D ‎14.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 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C.‎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 ‎ 二、填空题 ‎15.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熟悉了许多物质.请从下列物质中选取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①石墨;②活性炭;③尿素;④氢气;⑤食盐;⑥氧气 ‎(1)腌制蔬菜、鱼、肉等常用的调味品是   (2)最清洁的燃料是  ‎ ‎(3)可用于冰箱除异味的是   (4)属于化学肥料的是  ‎ ‎(5)用于急救病人的气体是   (6)可作干电池电极的是  .‎ ‎16.请按要求写出化学式:‎ ‎(1)三个氧分子  ‎ ‎(2)2个硫酸根离子  ‎ ‎(3)写出高锰酸钾的化学式并标明锰元素的化合价  ‎ ‎(4)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5)在水、铜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17.如图1是几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10℃‎时,这几种固体中  的溶解度最小.‎ ‎(2)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将含‎160g硝酸钾和‎10g氯化钠的混合物加入该烧杯中,溶解配成‎80℃‎的溶液,再冷却到‎10℃‎,烧杯中析出的固体的名称是  ,质量是  g.当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采用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3)在‎40℃‎时,将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KNO3和NaCl溶液,冷却到‎20℃‎,此时关于它们溶质质量分数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填编号)‎ A.可能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B.可能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C.两者可能仍旧相等 ‎(4)如图2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用如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如图所示的配制过程还有两种仪器未画出,它们是  、  .将‎100g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10%增大为20%,若保持溶剂质量不变,需加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  g.‎ ‎18.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煤、天然气和  通常称为化石燃料.‎ ‎(2)煤块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是为了使煤与空气  .‎ ‎(3)2011年延庆县首批试验使用电动出租车,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的排放,这些物质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造成酸雨的是  .‎ ‎(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和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少用一次性的木筷 B.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优化建筑设计,研制新型保温材料.‎ ‎19.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铍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2)16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该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写出表中关于8号元素的一条信息:  ‎ ‎(4)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5)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阳离子  ,阴离子  .‎ ‎ ‎ 三、简答题 ‎20.如图是常见物质的转换关系图,其中A,B常温下都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B,X,Y,E都为氧化物,X,E都为黑色固体,F为白色沉淀,I为蓝色絮状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  ;F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①﹣﹣⑥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下列哪些?(多选)‎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1.某化学实验小组实验结束时,将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为回收有关金属和盐,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 试回答:‎ ‎(1)步骤①中X的化学式是  ,加入过量X的原因是  ‎ ‎(2)写出步骤①中任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要检验步骤④中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的方法是  ‎ ‎(4)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最终所得硫酸锌的质量  (填“>”“<”或“=”)原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要计算该废液中硫酸铜质量,必须要称量  的质量.‎ ‎ ‎ 四、实验题 ‎22.实验装置的设计和组装是一个改进变化的过程,请观察如图装置回答相关问题.‎ ‎(1)如果实验室用KClO3与MnO2混合加热制O2,可选用上述  (填编号)作为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根据B 装置的适用条件改进后得到C装置.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此时发生装置选用B(或C)而不选用A的理由是  .下列实验室气体的制取可选用如图中C、E作为制气装置的是(填编号)  ‎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②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③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在加热的情况下制CH4‎ ‎(3)F 装置从a、b中某一个接口进气,可以代替D、E ‎ 装置收集气体,并且可以减少气体向空气中的逸出.为了检验F装置的气密性,某同学对F装置进行了如图H所示的处理.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b端导管口放入水中,然后  ,再用  ,观察b端水中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现用A、F装置来制取并收集氧气,连接A装置的应是  口(选填“a”或“b”).‎ ‎23.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该组同学对该实验进行了下列研究.‎ ‎(1)溶液M的可能组成:‎ 猜想①:是  ;‎ 猜想②:是CaCl2(查资料知CaCl2水溶液呈中性).‎ 为了确定其组成,同学们设计了如表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 猜想①正确 ‎(2)若猜想①正确,则上述过滤后得到的澄清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 猜想一:NaOH和Na2CO3;‎ 猜想二:  ;‎ 猜想三:NaOH.‎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l2溶液,B中加入  溶液.‎ ‎  ‎ ‎“猜想一”成立 ‎  ‎ ‎“猜想二”成立 ‎  ‎ ‎“猜想三”成立 ‎ ‎ 五、计算题 ‎24.锌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元素,锌缺乏容易造成发育障碍,易患异食癖等病症,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市售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对治疗锌缺乏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如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 ‎(1)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各元素的质量比 mC:mH:mO:mZn=  ;‎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01%)‎ ‎(3)某患者除正常饮食吸收锌元素外,还需服用该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若治疗一个疗程需补充104mg锌元素,而这些锌有75%来自该口服液,则患者共需服用  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25.向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在滴加NaOH溶液过程中,原溶液中  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3)m1的值为  .‎ ‎(4)M点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 ‎ ‎2016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海水晒盐 C.铜锌熔合制黄铜 D.生石灰吸收水蒸气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铜锌熔合制黄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生石灰吸收水蒸气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生活中的下列物品,用合成材料制作的是(  )‎ A.塑料洗衣盆 B.纯羊毛衣服 C.铝合金门窗 D.景德镇瓷器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塑料洗衣盆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B、纯羊毛衣服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纤维,故选项错误.‎ C、铝合金门窗是用铝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D、景德镇瓷器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珠江水经过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所得的水就是纯水 B.煮沸是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的唯一方法 C.水、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所以应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考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珠江水经过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净化处理后,仍然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物;‎ B.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的方法有煮沸和蒸馏等;‎ C.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水、蛋白质、维生素、糖类、油脂、无机盐;‎ D.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解答】A.珠江水经过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净化处理后,仍然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物;错误;‎ B.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的方法有煮沸和蒸馏等;故错误;‎ C.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水、蛋白质、维生素、糖类、油脂、无机盐;故正确;‎ D.应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不能禁止.故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水的净化、硬水软化、以及防止水体污染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需熟练记忆.‎ ‎ ‎ ‎4.物质的俗名、化学式及所属类别都正确的是(  )‎ A.大理石 CaCO3 酸 B.纯碱 Na2CO3 碱 C.熟石灰 Ca(OH)2 碱 D.烧碱 NaOH 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所属类别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的化学式为CaCO3,属于盐,其俗名、化学式和类别不一致.‎ B、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其俗名、化学式和类别不一致.‎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属于碱,俗名、化学式和类别一致.‎ 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是NaOH,属于碱,其俗名、化学式和类别不一致.‎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所属类别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5.(2011•内江)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用稀盐酸除去铁器表面的锈渍 ‎【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酸碱盐的应用.‎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大量的热;改良显酸性的土壤时即要考虑物质的性质,又要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碳酸氢钠显碱性可以和酸反应;盐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用来除锈.‎ ‎【解答】解:A、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故A正确;‎ B、烧碱显碱性可以中和酸性土壤,但是烧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并且价格很高,所以现实生活中一般不用烧碱改良显酸性的土壤,而用熟石灰,故B错误;‎ C、碳酸氢钠显碱性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C正确;‎ D、稀盐酸可以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器表面的锈,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物质的用途.‎ ‎ ‎ ‎6.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BaCl2 NaOH NaCl CaCl2‎ B.Mg(NO3)2 KNO3 NaCl AgNO3‎ C.CuSO4 KCl NaSO4 NaNO3‎ D.BaCl2 CaCl2 Al(NO3)3 KCl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A、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水,不能共存,故A错误;B、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共存,故B错误;C、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故C错误;D、四者之间不反应,能在酸性溶液中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D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在酸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 ‎ ‎7.(2014•自贡)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D.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本题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判断物质能否共存的问题,若物质在水中解离成的离子重新结合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时,物质就不能共存,生成沉淀或气体则溶液质量发生改变.‎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质量不变,故正确;‎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减小,故错误;‎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不发生反应,故错误;‎ D、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质量减小,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判断物质能否共存的问题以及反应后质量是否改变,完成此题,需要明确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 ‎ ‎ ‎8.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b C.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D.若b、e的元素符号分别为X、Y,那么它们能形成化学式为XY2的化合物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D、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b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e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和e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b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ac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原子;e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e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b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e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则b、e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1价;若b、e的元素符号分别为X、Y,它们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Y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 ‎ ‎9.如图各组对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探究燃烧所有条件 B.‎ 探究铁生锈所有条件 C.‎ 探究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性 D.‎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研究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根据研究燃烧的条件,应采用两个变量,一是可燃物不一样,再就是隔绝氧气进行解答;‎ B、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进行解答;‎ C、根据探究探究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性只改变溶质的种类其他条件不变进行解答;‎ D、根据该实验中有两个变量进行解答.‎ ‎【解答】解:A、研究燃烧的条件,应采用两个变量,一是可燃物不一样,再就是隔绝氧气,所以该实验不能探究燃烧的所有条件,故A错误;‎ B、铁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所以探究铁生锈所有条件,一是只有水看是否生锈,二是只有氧气看是否生锈,三是氧气和水同时存在看是否生锈,故B错误;‎ C、探究探究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性只改变溶质的种类其他条件不变,所以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C正确;‎ D、因为实验中同时改变两个条件,一是所取得酸不同,二是碳酸钙状态不同,所以实验结果没有意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运用,涉及到了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燃烧的条件和铁生锈所有条件的探究等,属常规性对比试验探究题.‎ ‎ ‎ ‎10.初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下列反应中不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的是(  )‎ A.CO2+H2O═H2CO3 B.CO+CuOCu+CO2‎ C.2H2O2H2↑+O2↑ D.FeS+H2SO4═FeSO4+H2S↑‎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初中阶段学习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是指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解答】解:A、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选项正确;‎ C、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可以根据反应类型的特点来判断,如“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一定要认真把握.‎ ‎ ‎ ‎1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如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A. B. C. D.‎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水蒸发的过程分析,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没变,变化的是水分子间的间隔 ‎【解答】解:水受热后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此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此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变;‎ 故选B ‎【点评】认清图示的含义及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 ‎ ‎12.(2010•济宁)实验室给大家提供了酚酞、稀盐酸两种试剂和必要的仪器,利用上述条件能够分开的物质组是(  )‎ A.NaCl、NaOH、Na2CO3 B.NaCl、CaCl2、NaOH C.NaOH、Ca(OH)2、CaCl2 D.NaCl、Ca(OH)2、CaCl2‎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的使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无色,盐酸能与碱反应,能使碳酸盐化气.‎ ‎【解答】解:A、酚酞遇碱性溶液变色,故能把氯化钠首先鉴别出来,通过稀盐酸冒气泡的是Na2CO3,无明显现象是NaOH,故A正确;‎ B、NaCl和CaCl2显中性不能区分,通过酚酞只能分开NaOH,故B错误;‎ C、通过酚酞只能分开CaCl2,稀盐酸与碱反应无明显现象,故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无法鉴别,故C错误;‎ D、通过酚酞只能鉴别出Ca(OH)2,NaCl和CaCl2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不同性质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 ‎ ‎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选用的试剂 操作的方法 A CaO(CaCO3)‎ 水 溶解、过滤、结晶 B Cu(CuO)‎ 稀盐酸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CuSO4(H2SO4)‎ 氢氧化钠溶液 过滤 D CO2(CO)‎ 氧气 点燃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uO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H2SO4和CuSO4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4.(2013•船山区校级自主招生)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 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C.‎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时剩余的固体情况分析解答即可;‎ B、根据盐酸能与氢氧化钠以及碳酸钠反应的情况分析解答;‎ C、根据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的反应过程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越活泼的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越快,等质量的镁与锌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镁的大于锌的分析.‎ ‎【解答】解: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时剩余的固体是二氧化锰和锰酸钾,因此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不能为零,所以图象反映实验过程不正确;‎ B、盐酸能与氢氧化钠以及碳酸钠反应时需要先消耗掉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而后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才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直至反应结束,所以图象反映实验过程正确;‎ C、向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之前溶液的pH值大于7,逐滴加入稀盐酸,随着中和反应的发生,溶液的pH值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pH值等于7,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的pH值又小于7,所以图象反映实验过程不正确;‎ D、镁比锌活泼,因此产生氢气的速率镁比锌快,在坐标中镁的斜线比锌的斜线陡,等质量的镁与锌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镁的大于锌的,所以图象反映实验过程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查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关注实验的过程,在分析实验过程的同时,加强读图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 ‎ 二、填空题 ‎15.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熟悉了许多物质.请从下列物质中选取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①石墨;②活性炭;③尿素;④氢气;⑤食盐;⑥氧气 ‎(1)腌制蔬菜、鱼、肉等常用的调味品是 ⑤  (2)最清洁的燃料是 ④ ‎ ‎(3)可用于冰箱除异味的是 ②  (4)属于化学肥料的是 ③ ‎ ‎(5)用于急救病人的气体是 ⑥  (6)可作干电池电极的是 ① .‎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氧气的用途;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食盐可用作调味品;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尿素中含有氮元素;氧气能供给呼吸;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食盐是腌制蔬菜、鱼、肉等常用的调味品.‎ ‎(2)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是最清洁的燃料.‎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可用于冰箱除异味.‎ ‎(4)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属于化学肥料.‎ ‎(5)氧气能供给呼吸,是用于急救病人的气体.‎ ‎(6)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作干电池电极.‎ 故答案为:(1)⑤;(2)④;(3)②;(4)③;(5)⑥;(6)①.‎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6.请按要求写出化学式:‎ ‎(1)三个氧分子 3O2 ‎ ‎(2)2个硫酸根离子 2SO42﹣ ‎ ‎(3)写出高锰酸钾的化学式并标明锰元素的化合价 KO4 ‎ ‎(4)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H2 ‎ ‎(5)在水、铜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NaCl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2)每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3)高锰酸钾中,钾元素的化合价是+1,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是+7;‎ ‎(4)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分子,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5)水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铜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解答】解:(1)三个氧分子可以表示为3O2;‎ ‎(2)2个硫酸根离子可以表示为2SO42﹣;‎ ‎(3)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是+7,可以表示为KO4;‎ ‎(4)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分子,可以表示为H2;‎ ‎(5)在水、铜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氯化钠,可以表示为NaCl.‎ 故填:3O2;2SO42﹣;KO4;H2;NaCl.‎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 ‎ ‎17.如图1是几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10℃‎时,这几种固体中 硝酸钾 的溶解度最小.‎ ‎(2)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将含‎160g硝酸钾和‎10g氯化钠的混合物加入该烧杯中,溶解配成‎80℃‎的溶液,再冷却到‎10℃‎,烧杯中析出的固体的名称是 硝酸钾 ,质量是 ‎140 ‎g.当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采用 降温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3)在‎40℃‎时,将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KNO3和NaCl溶液,冷却到‎20℃‎,此时关于它们溶质质量分数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选填编号)‎ A.可能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B.可能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C.两者可能仍旧相等 ‎(4)如图2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用如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③②④⑤① ,如图所示的配制过程还有两种仪器未画出,它们是 药匙 、 胶头滴管 .将‎100g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10%增大为20%,若保持溶剂质量不变,需加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 ‎12.5 ‎g.‎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来分析解答;‎ ‎(3)据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分析解答;‎ ‎(4)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和改变溶液浓度的方法来考虑本题.‎ ‎【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小;‎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在‎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大于‎30g,则硝酸钾结晶析出,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60g﹣‎20g=‎140g;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太大,故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来进行提纯;‎ ‎(3)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在‎40℃‎时,将质量分数相等的KNO3和NaCl溶液,冷却到‎20℃‎,由于降温前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故降温到‎20℃‎时可能二者仍不饱和,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也可能二者都达到饱和,据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可知:溶解度大则溶质质量分数大,‎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是A这种情况;‎ ‎(4)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要注意在称量前先取出药品才能称量;图中还缺少胶头滴管;‎ 设需要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x,则 ‎×100%=20%.x=‎12.5g.‎ 故答案是:(1)硝酸钾;‎ ‎(2)硝酸钾; 140; 降温;‎ ‎(3)A;‎ ‎(4)③②④⑤①;药匙、胶头滴管; 12.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能较好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8.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煤、天然气和 石油 通常称为化石燃料.‎ ‎(2)煤块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是为了使煤与空气 充分接触 .‎ ‎(3)2011年延庆县首批试验使用电动出租车,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的排放,这些物质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CO2 ;造成酸雨的是 SO2 .‎ ‎(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和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BD (填字母序号).‎ A.少用一次性的木筷 B.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优化建筑设计,研制新型保温材料.‎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石油;‎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可燃物燃烧;‎ ‎(3)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重要物质,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 ‎(4)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能够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解答】解::(1)煤、天然气和石油通常称为化石燃料.故答案为:石油.‎ ‎(2)煤块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是为了使煤与空气充分接触.故答案为:充分接触.‎ ‎(3)这些物质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二氧化碳,造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故答案为:CO2;SO2‎ ‎(4)少用一次性的木筷、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优化建筑设计,研制新型保温材料等措施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故选:A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与环境方面的知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要保护环境,要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 ‎ ‎ ‎19.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铍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4 ‎ ‎(2)16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 得 (填“得”或“失”)电子,该元素属于 非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写出表中关于8号元素的一条信息: 化学反应中其原子比较容易得到电子 ‎ ‎(4)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 ‎(5)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阳离子 Na+ ,阴离子 O2﹣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来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分析16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最外层电子数判定其得失电子的情况;由其名称分析其元素类别;‎ ‎(3)8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其原子比较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 ‎(4)根据同一周期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核外电子排布与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可能是钠离子或镁离子以及铝离子,阴离子可能是氧离子、氟离子等进行解答.‎ ‎【解答】解:(1)由铍的原子结构可知,核内质子数为4,质子数=核电荷数,所以铍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故填:4; ‎ ‎(2)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是,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其原子比较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16号元素是硫,属于非金属元素;‎ 故答案为:得;非金属;‎ ‎(3)8号元素的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核外有8个电子;核外共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其原子比较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故答案为:化学反应中其原子比较容易得到电子(答案合理即可).‎ ‎(4)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该周期中,从左到右,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故填: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5)核外电子排布与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可能是钠离子或镁离子以及铝离子,阴离子可能是氧离子、氟离子;故填:Na+;O2﹣(答案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了解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三、简答题 ‎20.如图是常见物质的转换关系图,其中A,B常温下都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B,X,Y,E都为氧化物,X,E都为黑色固体,F为白色沉淀,I为蓝色絮状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 H2O2 ;F的化学式为 CaCO3 ;‎ ‎(2)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uSO4=Na2SO4+Cu(OH)2↓ ;‎ ‎(3)反应①﹣﹣⑥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下列哪些?(多选)‎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本题的解题突破口是I为蓝色絮状沉淀,则I是氢氧化铜,G或H中含有铜离子,A、B常温下都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能在黑色固体X的作用下生成B,则A是过氧化氢,B是水,X是二氧化锰,C为氧气,C能与Z加热反应生成黑色固体E,E能与硫酸反应,则E可能是氧化铜,Z为铜,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则H是硫酸铜,水能与Y反应生成D,D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F,则F可能是碳酸钙,D为氢氧化钙,Y为氧化钙,生成的G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解答】解:根据突破口:I为蓝色絮状沉淀,则I是氢氧化铜,G或H中含有铜离子,A、B常温下都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能在黑色固体X的作用下生成B,则A是过氧化氢,B是水,X是二氧化锰,C为氧气,C能与Z加热反应生成黑色固体E,E能与硫酸反应,则E可能是氧化铜,Z为铜,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则H是硫酸铜,水能与Y反应生成D,D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F,则F可能是碳酸钙,D为氢氧化钙,Y为氧化钙,生成的G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根据推断,A是过氧化氢,F为碳酸钙,故填:H2O2;CaCO3;‎ ‎(2)根据推断,G是氢氧化钠,H是硫酸铜,反应⑥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 ‎(3)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反应②是水与氧化钙的化合反应,反应③是氧气和铜的化合反应,反应④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复分解反应,反应⑤是氧化铜和硫酸的复分解反应,反应⑥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复分解反应,总共涉及到三种基本反应类型,故填:3.‎ 故答案为:‎ ‎(1)H2O2;CaCO3;(2)2NaOH+CuSO4=Na2SO4+Cu(OH)2↓;(3)3.‎ ‎【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顺推或逆推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 ‎ ‎21.某化学实验小组实验结束时,将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为回收有关金属和盐,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 试回答:‎ ‎(1)步骤①中X的化学式是 Zn ,加入过量X的原因是 将FeSO4、CuSO4中的Fe、Cu完全置换出来 ‎ ‎(2)写出步骤①中任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CuSO4=ZnSO4+Cu ‎ ‎(3)要检验步骤④中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的方法是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如果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稀硫酸已足量 ‎ ‎(4)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最终所得硫酸锌的质量 > (填“>”“<”或“=”)原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要计算该废液中硫酸铜质量,必须要称量 Cu 的质量.‎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加入过量的锌会把溶液中的铁与铜置换的更彻底一些.‎ ‎(2)步骤一中会发生两个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3)步骤④中的酸是否足量主要看固体D中是否含有未反应的锌.‎ ‎(4)得到的硫酸锌的质量应该比废液中的硫酸锌质量大,因为反应过程中由于锌的加入而使其质量变大了,要计算硫酸铜的质量可通过最后得到的铜的质量完成.‎ ‎【解答】解:(1)因为只有加入过量的锌才会把溶液中的铁与铜置换的更彻底一些.‎ 故答案为:将废液中的Cu2+和Fe2+全部置换出来 ‎(2)在此过程中发生了锌与硫酸铜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 故答案为:Zn+CuSO4═ZnSO4+Cu(或Zn+FeSO4=Fe+ZnSO4)‎ ‎(3)步骤④中的酸是否足量主要看固体D中是否含有未反应的锌,有则酸不足量,没有则酸足量.‎ 故答案为:取步骤④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则酸不足量(或若无气泡产生,则酸已足量)‎ ‎(4)因为反应过程中由于锌的加入而使其得到的硫酸锌质量变大了,由过程知铜的来源只有硫酸铜,则求硫酸铜的质量可利用得到铜的质量.‎ 故答案为:>;固体D(或铜)‎ 故答案为:(1)Zn; 将FeSO4、CuSO4中的Fe、Cu完全置换出来;‎ ‎(2)Zn+CuSO4=ZnSO4+Cu;‎ ‎(3)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如果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稀硫酸已足量.‎ ‎(4)>; Cu.‎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分离知识的考查,解题时只要抓住反应过程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实质,并结合相关的实验过程就能顺利解题.‎ ‎ ‎ 四、实验题 ‎22.实验装置的设计和组装是一个改进变化的过程,请观察如图装置回答相关问题.‎ ‎(1)如果实验室用KClO3与MnO2混合加热制O2,可选用上述 A (填编号)作为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 ‎(2)根据B 装置的适用条件改进后得到C装置.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CO2↑+H2O ,此时发生装置选用B(或C)而不选用A的理由是 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而且不需要加热 .下列实验室气体的制取可选用如图中C、E作为制气装置的是(填编号) ② ‎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②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③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在加热的情况下制CH4‎ ‎(3)F 装置从a、b中某一个接口进气,可以代替D、E ‎ 装置收集气体,并且可以减少气体向空气中的逸出.为了检验F装置的气密性,某同学对F装置进行了如图H所示的处理.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b端导管口放入水中,然后 夹住a处的橡皮管 ,再用 双手捂住集气瓶或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 ,观察b端水中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现用A、F装置来制取并收集氧气,连接A装置的应是 a 口(选填“a”或“b”).‎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2)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通常情况下,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3)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解答】解:(1)如果实验室用KClO3与MnO2混合加热制O2,可选用上述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2)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H2O,此时发生装置选用B(或C)而不选用A的理由是: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而且不需要加热;‎ 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不需要加热,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可选用上图中C、E作为制气装置.‎ ‎(3)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b端导管口放入水中,然后夹住a处的橡皮管,再用双手捂住集气瓶或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观察b端水中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现用A、F装置来制取并收集氧气,连接A装置的应是a.‎ 故答案为:(1)A;2KClO32KCl+3O2↑;‎ ‎(2)CaCO3+2HCl=CaCl2+CO2↑+H2O;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而且不需要加热;②;‎ ‎(3)夹住a处的橡皮管;双手捂住集气瓶或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a.‎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23.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该组同学对该实验进行了下列研究.‎ ‎(1)溶液M的可能组成:‎ 猜想①:是 Ca(OH)2 ;‎ 猜想②:是CaCl2(查资料知CaCl2水溶液呈中性).‎ 为了确定其组成,同学们设计了如表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 猜想①正确 ‎(2)若猜想①正确,则上述过滤后得到的澄清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 猜想一:NaOH和Na2CO3;‎ 猜想二: NaOH和Ca(OH)2 ;‎ 猜想三:NaOH.‎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l2溶液,B中加入 Na2CO3 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一”成立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二”成立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三”成立 ‎【考点】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溶液M的可能组成是氢氧化钙或氯化钙;‎ 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解答】解:(1)猜想①:是Ca(OH)2;‎ 猜想②:是CaCl2(查资料知CaCl2水溶液呈中性).‎ 故填:Ca(OH)2.‎ 为了确定其组成,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 酚酞试液变红色 猜想①正确 ‎(2)若猜想①正确,则上述过滤后得到的澄清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 猜想一:NaOH和Na2CO3;‎ 猜想二:NaOH和Ca(OH)2;‎ 猜想三:NaOH.‎ 故填:NaOH和Ca(OH)2.‎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如下表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l2溶液,B中加入Na2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二”成立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成立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 五、计算题 ‎24.锌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元素,锌缺乏容易造成发育障碍,易患异食癖等病症,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市售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对治疗锌缺乏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如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 ‎(1)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55 ,各元素的质量比 mC:mH:mO:mZn= 144:22:224:65 ;‎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 14.29% .(精确到0.01%)‎ ‎(3)某患者除正常饮食吸收锌元素外,还需服用该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若治疗一个疗程需补充104mg锌元素,而这些锌有75%来自该口服液,则患者共需服用 12 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标签图示型.‎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个数,再相加,计算即可;利用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原子量和的比进行计算.‎ ‎(2)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元素的原子量之和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3)先计算一个疗程从葡萄糖酸锌中获得的锌的质量,而后计算一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能提供的锌的质量两者相除,可得需葡萄糖酸锌的支数.‎ ‎【解答】解:(1)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22+16×14+65=455;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原子量和的比,则有 mC:mH:mO:mZn=(12×12):(1×22):(16×14):65=144:22:224:65,‎ 故答案为:455;144:22:224:65;‎ ‎(2)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元素的原子量之和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则有:×100%=14.29%,‎ 故答案为:14.29%;‎ ‎(3)一个疗程从口服液中获得的锌量是:104mg×75%=78mg;‎ 则需口服液78mg÷6.5mg=12(支).‎ 故答案为:1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式的概念认识,以及运用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的能力.‎ ‎ ‎ ‎25.向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在滴加NaOH溶液过程中,原溶液中 Cl﹣ 离子个数不变.(填离子符号)‎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NaCl CuCl2 .‎ ‎(3)m1的值为 120 .‎ ‎(4)M点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1)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生成沉淀 气体或水时离子数目减少,没参与反应的离子数目不变分析 ‎(2)根据整个反应过程的生成物及反应物来判断 ‎(3)已知氯化铜和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可求出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盐酸和氯氧化钠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g,可求出整个过程中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4)M点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钠有两部分,一是盐酸与氢氧化钠生成的,另一部分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溶液质量可用质量守恒法来求,加入的混合溶液的总质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从而求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1)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氯化氢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氯化铜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 NaCl+H2O;CuCl2+2NaOH═Cu(OH)2↓+2NaCl,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在此整个过程中,氯离子数目不变.‎ ‎(2)P点表示氯化氢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氯化铜还没和氢氧化钠反应,故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 CuCl2‎ ‎(3)设生成‎9.8g氢氧化铜沉淀需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CuCl2+2NaOH═Cu(OH)2↓+2NaCl,‎ ‎ 80 98 117‎ ‎ x×10% ‎9.8g z x=‎80g ‎ z=‎‎11.7g 氯化氢和氢氧化钠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所以m1=‎40g+‎80g=‎‎120g ‎(4)设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OH+HCl═NaCl+H2O ‎40 58.5‎ ‎40g‎× y y=‎‎5.85g M点溶液中的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5.85g=‎‎17.55g M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8.3%‎ 答:M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3%‎ 故答案为:(1)Cl﹣;(2)NaCl CuCl2.(3)120;(4)8.3%‎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的综合计算,解题关键是分析清楚反应过程的先后,找出每个过程中已知物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