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3 23页

  • 163.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3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一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化 学派 思想家 时期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创始人)‎ 春秋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 战国 提出“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遵循时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 符合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道家 老子(创始人)‎ 春秋 著有《道德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庄子 战国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创始人)‎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是其理论的践行者。‎ 兵家 孙武(创始人)‎ 春秋 著有《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 一、百家争鸣:‎ 孔子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贡献:创立儒家学派。政治上: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要谦虚好学)。‎ 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四大发明:‎ 项目 发明 时间 发明过程 传播及意义 造纸术 西汉 西汉出现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蔡侯纸”。‎ 先传到朝鲜、日本和阿拉伯地区,后传到欧洲。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 印刷术 隋唐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指南针 北宋 战国制成指南仪器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随后创制出“罗盘”。‎ 对航海事业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火药 唐代 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发明。唐末用于军事。‎ ‎13世纪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传到欧洲。推动了军事变革和社会进步。‎ 三.古代建筑:‎ 项目 修建时间 主持人 特点和意义 都江堰 战国 李冰 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300万亩土地变成沃土。因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 长城 秦朝 ‎——‎ 将战国时期各国长城连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的南下 明朝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奇迹之一。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明长城 大运河 隋朝(隋炀帝)‎ ‎——‎ 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识图:见课本)‎ 赵州桥 隋朝 李春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 唐朝 ‎——‎ 在隋代大兴城基础上修建,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不仅使唐朝政治经济中心,还是开放性的大都会。‎ 北京故宫 元、明、清 ‎——‎ 明朝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清代又有所增修。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故宫即宫城,也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 四、古代书法、绘画:‎ ‎1.文字的形成与演变 起源:我国的文字是由刻划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半坡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形成: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演变: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以及草书和行书。‎ ‎2.历代书法艺术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风格自然含蓄、流利劲健,体势千变万化。被后人誉为“书圣”。人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又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序》。‎ ‎(3) 隋唐书法艺术繁花似锦。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行书有颜真卿,代表作有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 ‎(4)两宋书法多用来抒发情怀,强调个性和新意,崇尚意趣。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是著名代表。‎ ‎(5)元代赵孟頫擅长各种书法,风格遒劲姿媚。‎ ‎3.绘画成就 ‎(1)东晋顾恺之兼精人物、山水、禽兽等画科大师。追求画中意境,主张以形写神,力求形神兼备并别开生面。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2)隋唐时期,人物画方面初唐阎立本将传统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峰,代表作《步辇图》。盛唐吴道子进一步提高了线条造型的表现力,后人称之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3)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成就尤为突出。风俗画也日益流行,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件旷世名作。‎ ‎(4)元代经赵孟頫提倡,文人画成为主流,黄公望成为花坛主流,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 ‎(5)明代绘画最有创意的是泼墨大写意花卉画,由明入清,以大写意画法描绘梅、竹、兰、菊、疏果、木石等,成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代表有徐渭的《墨葡萄图》。‎ 专题二 统一国家的巩固 一、 秦朝 ‎1.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_________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①、创立了一套 封建专制主义 的______________。最高统治者称为 ______________;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方推行______________。‎ ‎②、统一文字,把___________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统一货币(统一使用______________)、统一度量衡。‎ ‎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 ______________。‎ ‎④、北筑______________南修______________。(秦始皇命大将______________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______________,东到______________的长城。‎ ‎3.秦实现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汉朝 汉武帝大的一统 ‎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________的建议,下令允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称“推恩令”)‎ ‎(2)经济上: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3)思想文化上:接受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三、元朝的建立与巩固 ‎1.蒙古政权建立:“一代天骄”即 成绩思汗,原名 铁木真,最大的贡献是统一蒙古。‎ ‎2.元朝建立:1271年, 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 ‎3.加强统治: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 ,地方设置 ,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朝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的管辖。‎ ‎4.元朝民族融合:元朝是民族融合的高峰,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同时,汉族迁居到边疆;少数民族迁居到内地。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清朝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藏): 顺治帝赐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 “ ” 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 ”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 中央政府的册封;雍正时期(1727年),设置 ,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2)西北(新疆):乾隆帝时平定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在新疆设 ,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并驻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3)土尔扈特回归祖国:1771年土尔扈特率领土尔扈特部不畏牺牲,历经千难万险从俄罗斯回归祖国,受到清政府(乾隆帝)的妥善安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4)东北: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抗击沙俄的侵略。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 ‎(5)东南:1684年,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五.西藏问题:‎ ‎1.唐朝: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清朝:略 ‎4.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六、新疆问题:‎ ‎1.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物。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清朝:①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②设 ,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并驻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 ③1875—1878年,左宗棠率军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 七、港澳回归 ‎ 1.“一国两制”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 的伟大构想。含义是 ‎ 意义: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 2.香港回归祖国:中英谈判,于1984年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3.澳门回归祖国: 中葡 谈判,于1987年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专题三 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明朝中期倭寇猖獗,为了扫除倭寇明政府派____________到浙东沿海抗倭。‎ ‎3、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明朝后期,荷兰殖民着占领台湾; 年___________收复台湾。‎ ‎(2)意义: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势力,捍卫了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____。‎ ‎(3)加强对台湾的管辖: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 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 巩固了 。‎ 三、雅克萨之战: ‎ 抗击沙俄的侵略:17世纪中叶, 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1685年—1686年 率清军在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签订我国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_________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包括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1、 背景:19世纪六七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俄出兵占伊犁。‎ ‎2、 经过:①左宗棠摧毁阿古柏政权,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②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 五、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左宗棠、林则徐、邓世昌等。‎ 六、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从此,日本开始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______________开始了。‎ ‎(二)、西安事变 ‎1、背景:①日本扩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共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中共对张、杨的争取  ‎ ‎2、爆发:‎1936年12月12日, ___________ 、___________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 ‎3、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_________到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意义:西安事变的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形成。‎ ‎(三)、七七事变 ‎1、 时间和地点: 年7月 城西南的卢沟桥 ‎2、 经过: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到宛平城搜查,遭拒绝后向卢沟桥军进攻,并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3、标志: 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 和 为国捐躯,平津相继沦陷。‎ ‎5、影响: 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 ,工农红军改编为 、 。‎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8年的艰苦斗争,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七、专题感悟 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在强敌面前从不低头,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避免遭受外来侵略。‎ 专题四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一)、鸦片战争 ‎1、时间:1840年——1842年 ‎ ‎2、目的:英国为了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3、结果: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1895年 ‎2、背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3、结果: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1901年 ‎ ‎2、结果: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近代清政府为什么总是战败,不断割地赔款?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1、原因:(1)根本原因:清政府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导致了中国的落后。(2)客观原因:西方列强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军事势力强大。‎ ‎2、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列强强迫中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时间 ‎1842年 ‎1895年 ‎1901年 赔款 ‎2100元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 割地 割占香港岛 割占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其它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②增辟通商口岸 ‎①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②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三、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 答:①开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②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③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洋务运动 时间 ‎ 19世纪60 年代到90年代 背景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 派别 ‎ 地主阶级洋务派 ‎ 目的 ‎ 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 ‎  “自强” “求富”‎ 内容 或措施 军事:①自强—兴办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筹建海军: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 经济:③求富—兴办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文化教育④创办新式学堂同文馆( 1862 年),派遣留学生。‎ 外交⑤设立总理衙门(中国近代最早外交机构)‎ 性质 ‎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戊戌变法 时 间 ‎ 1898年6月—9月 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派 别 ‎ 资产阶级维新派 ‎ 主 张 ‎ 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内 容 政治:主张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文化:开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传播新思想;‎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性 质 ‎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失败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没能发动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3、辛亥革命 ‎ 兴中会 ‎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 中国同盟会 成立时间、地点:1905年 日本东京 创建者:孙中山 ‎ 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 三 民 主 义 内容:“民族”、“ 民权”、“民生” ‎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 时间 ‎ 1911年 派别 ‎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张 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高潮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性质 ‎ 资产阶级革命 ‎ 结果 ‎ 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原因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强大。‎ 意义 ‎ 推翻了大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 ‎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4、 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②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中国掀起了“尊孔”、“复古”思潮。‎ 二、开始:《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办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三、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主要阵地:《新青年》 旗帜:“民主”和“科学”‎ 五、主要代表人物:①陈独②李大钊③胡适④鲁迅 六、性质:思想大解放运动 七、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作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5、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特点和启示 特点:经历了由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感悟(结论):‎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专题五 中外文化交流 ‎1、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西域概念:西汉时,把甘肃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从广义上讲,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目的:第一次: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第二次:加强同西域各国的联系。‎ 意义: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西域都护:西汉汉宣帝时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2)丝绸之路:‎ 路线:中国以丝绸为代表的手工艺品从_________往西,经_______________,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_____________和欧洲______________(古代罗马)。‎ 影响:丝绸之路把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唐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贞观初年他到天竺求法,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六次东渡到日本讲授佛经。同时还向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唐风洋溢奈良城)‎ ‎3、两宋时期 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在位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因素。‎ ‎5、明朝:郑和下西洋 ‎ ‎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_______年——_______年,郑和前后航海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郑和精神: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和平友好等。‎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 哥伦布的主要活动: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来到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等地,发现美洲新大陆 影响:①从欧洲到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6、为中外交往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张骞、鉴真、玄奘、马可波罗、郑和等。‎ ‎7、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根本目的:‎ ‎ 积极影响 影响::‎ ‎ 危害 ‎7、本专题感悟:历史证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吸收先进文明,则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招致落后。‎ 专题六 中外改革 一.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 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启示:改革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改革能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家实力、改革是动力、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意志。‎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4世纪;(2)性质: 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5)主要措施----核心内容是“汉化”: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典故:‎ ‎ 胡人汉服、胡服骑射;(6)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时间:1898年6—9月;(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4)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强学会;(5)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又改名为《中外纪闻》;(6)支持变法的皇帝:光绪帝;(7)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8)内容(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训练新式军队等;(9)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10)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11)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没有依靠民人群众 四. 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理。 ‎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 美国——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的控制与调节。‎ ‎(5)影响: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给我们的启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需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需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六.中国的农村改革 ‎1. 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 ‎(1)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4)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年—‎ ‎1956年;(2)背景: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这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3)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4)内容:完成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措施: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参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家)的改造——1954年,逐步发展公私合营,后在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6)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时间:1978年;(2)最早出现的地区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3)建立的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内容(具体做法):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5)影响: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 5. 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会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点)。‎ ‎(2)主要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带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的分别是谁?都是谁? 能够带领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②中国共产党;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五.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历程:(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专题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专题综述】‎ ‎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1840年——1919年我国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3)过程:‎ 中心地点的变化:北京—上海 主力军的变化:学生—工人 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4)斗争方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5)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最主要表现)。‎ ‎(6)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主要依据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8)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审;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崇尚民主和科学,追求进步的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新青年》发表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②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条件(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③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准备了阶级条件。‎ ‎2、党的诞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最后的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举行。‎ ‎3、中共“一大”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三、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 ‎2、经过:‎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八一建军节),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四、长征 ‎1、原因:1933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共中央,在根据地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 ‎3.路线(中央红军):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 ‎4、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长征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 ‎②就是救国救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6、遵义会议 *‎ ‎1935年1月 遵义 ‎ 内容:①纠正了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意义: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五、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经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 ‎2、影响:从此,日本开始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局部抗战,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西安事变 ‎1、背景:①日本扩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共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中共对张学良、杨虎城的争取 。 ‎ ‎2、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意义:西安事变的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四)、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进入南京后,进行血腥大屠杀,共屠杀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8年的艰苦斗争,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比较:‎ 名称 甲午中日战争 全面侵华战争 时间 ‎1894—1895‎ ‎1937—1945‎ 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华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②日本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朝鲜并发动侵华战争。‎ ‎①华盛顿体系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引起日本的不满。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形成亚洲战场策源地,日本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③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结果及其原因 结果:中国失败 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腐败无能,屈膝求和。‎ 结果:中国取胜,日本投降。‎ 原因:①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协同作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②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的成功的军事战略。③海外华侨人力上支持抗战。④中国的抗战得到苏、美、英等国的支持与合作。‎ 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臣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六、人民解放战争 ‎1、三大战役 时间 名称 人物 部队 结果 意义 ‎1948年9月-11月 辽沈战役 歼敌47万 林彪、罗恒荣 东北人民解放军 辽沈战役使东北全境解放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战役 歼敌55万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歼敌52万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___________,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 七、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6.(2010·四川宜宾)“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管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及至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获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生的先锋作用 B.反映了运动的群众性 C.表现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说明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2010·广东梅州)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中共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B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中共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中共完成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专题八 中国的外交史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0世纪70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这个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战胜国;‎ ‎6、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 ‎7、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8、1931—1945年日本发动日本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1942年中国参加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 战争取得了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 二、新中国的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 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⑵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实行外交孤立政策;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侵略朝鲜,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为此进行抗美援朝;阻挠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万隆会议: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一)中美建交:‎ 原因: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过程:‎ ‎(1)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1971年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今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由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经过:_______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4、20世纪90年代的外交 ⑴‎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⑵‎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5、21世纪初的外交:‎ ⑴2001年,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⑵2001年,中、俄、哈、吉、塔五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⑶2001年11月,这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⑷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 四、新旧中国的外交的启示. ‎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发愤读书,准备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等。‎ 五、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根本原因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九、日本历史专题复习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3)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4)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中发动的侵华事变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东北沈阳城 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937年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全民族抗战开始 ‎ ‎(5)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 ‎(6)日本的变革 明治维新 时间、人物、性质、内容、影响 ‎(7)、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 ‎ ‎ 原因:①二战以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③(主要原因)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表现: 至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1974年—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发展速度一度缓慢;80年代中期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8)进入新世纪,日本引起邻国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随着经济实力大增,国际地位加强,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所以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9)、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重视教育和科技,营造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 ‎(10)面对中日关系,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1、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附.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 ‎ ‎ 二战后经济发展情况 原因 美国 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繁荣。‎ 七八十年代:70年代:经济危机严重,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但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九十年代:持续高速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全球化) ‎ ‎ 1.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调节。2.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4.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 西欧 ‎①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②走向联合: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州共同体 ‎1993年发展成欧洲联盟 作用: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地位: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共同原因:‎ ‎1.美国的扶持、援助。‎ ‎2.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发展科技教育,发挥高素质劳动力。‎ ‎3.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日本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20年间 ‎(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值得中国借鉴的有:‎ ‎1.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联系。‎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胆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略)‎ ‎3.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 专题十 三次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时 间 ‎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前后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40、50年代——至今 标 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开始的标志:珍妮机的问世)‎ 电力的广泛使用 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化时代 开始国家 英国 发展最快的是美国和德国 美国,后扩展到整个世界 成 果 珍妮机(开始于棉纺织业)、瓦特改进蒸汽机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汽船(1807年富尔顿)、火车(1825年史蒂芬孙)‎ 新能源:电力(电灯、美国爱迪生)新交通工具:内燃机、1885年发明汽车(德国卡尔·本茨)、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新通讯手段:电报、电话 动 力 人力—水力—蒸汽 电力、内燃机 能源工业 煤炭工业 电力 石油 原子能(核能)‎ 特点 ‎1、许多发明都来源于工匠或技师的实践经验;‎ ‎2、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3、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1、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1、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影 响 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推动生产力空前发展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造成西方先进和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对中国 影 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地主阶级开展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主涨,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 是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科技飞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是挑战,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偏低,这就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思考 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2)我国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 ‎(3)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奋发学习,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 ‎2、科技带来的影响: ‎ ‎①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 a、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 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 ‎ a、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 ‎ 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 ‎ c 、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 ‎ 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举例说明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① 火车机车、汽船、汽车、飞机等发明的出现,使运输及出行都较为快捷方便。‎ ‎② 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给人类带来光明,大大延长了工作、娱乐时间。‎ ‎③ 电报、电话的发明,解决了通讯的麻烦和时间的浪费。 ‎ ‎4、举例说明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到工厂上班、打电话拜年、电灯照明,开汽车、坐飞机、网上购物、发送电子邮件……‎ ‎5.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交通工具分别有哪些?它们的发明及使用有什么意义?‎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a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b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c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7、人类带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交通阻塞、资源的匮乏等,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等。‎ ‎8、三次科技革命分别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英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第二次: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开始转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第三次: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良好机遇,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我们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写出下列人物的主要成就 人物 主要成就 詹天佑 魏源 徐悲鸿 聂耳 冼星海 达芬奇 牛顿 达尔文 爱因斯坦 袁隆平 专题十一 两次世界大战 ‎20世纪上半期短短50年内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破坏:‎ ‎1.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项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时间 ‎1914.7——1918.11‎ ‎1939.9——1945.9‎ 发起国 奥匈帝国 德国 德国 日本 意大利 重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 诺曼底登陆 柏林战役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转折点 ‎1916年凡尔登战役 ‎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后果 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展各国共伤亡3000多万人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二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启示 ①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我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② 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要实现共同发展,只有加强国际合作;‎ ③ 各国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④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一定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共创美好未来。‎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①原因:反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英苏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②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保证用自己全部的人力、物理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③意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3.谈谈二战后德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及产生的影响:‎ ‎①德国人:正视历史和现在,以史为鉴,承担战争责任;影响:化解了民族仇恨和国家矛盾,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 ‎②日本人(右翼势力):否认侵略、美化侵略、推卸战争责任。影响:严重伤害了中国及亚洲人民的感情,是对正义、和平的严重挑衅,威胁了世界和平,阻碍了世界发展。‎ ‎③中国人:勿忘历史、以史为鉴,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影响:以史为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 ‎4.现在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 ‎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活动,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 ‎②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打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促进世界和平。‎ 专题十二 欧盟、经济全球化 ‎(一)20世纪,欧洲经历了由战争走向合作、由分裂走向一体的过程。‎ ‎1.战争: 普法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2.欧洲一体化:(1)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感到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发展,有必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 ‎(2)过程:‎ 欧洲共同体 :①时间:20世纪60年代 ②国家:法国、联邦德国等 ‎(欧共体) (1967年)‎ ‎③作 用——(5)作用:‎ A 、欧盟成立之后,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B、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促进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欧 盟:①1993年 ‎ ‎ ②统一货币----欧元 ‎ ‎ ③作 用—— 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和平。‎ ‎3.欧盟成员国的待遇:统一货币;人员、资本、货物可以自由流通;‎ 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外交和国家安全步调一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 ①美国给予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外因)‎ ‎ ②西欧国家发挥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内因)‎ ‎(二)经济全球化 ‎1.含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能用身边的事例说明经济全球化。)‎ ‎2.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推动。‎ ‎3.影响:‎ A、利—————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B、弊————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 ‎①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饿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②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外国资本与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我国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较弱,技术相对落后,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 ‎5.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①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②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③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与对策 ‎ ‎ ⑴共同的问题: 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毒品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核武扩散问题,战争威协问题,网络犯罪问题。 ‎ ‎ ⑵对策: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是帮助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弊端中摆脱出来,走向新文明的一个有效途径; ②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 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7.中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⑴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资本国际化,生产全球化,贸易自由化。‎ A、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B、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C、‎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