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7.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14
一、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知识纵横 中俄(苏)两国革命、建设道路的异同
1.革命道路
国家
比较项
中国
俄(苏)
不同点
国情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
道路方式
中国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俄国走的是城市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
相同点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建设道路
(1)相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重点发展重工业,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2)不同:
①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我们虽然走俄国人的道路,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如优先发展重工业中注重协调农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借鉴苏联等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的体现,而苏联虽然有改革,但始终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模板应用类——开放探究型非选择题的答题原则
[增分策略指导]
题
型
解
读
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程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方法等。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
题
原
则
1.克服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对开放探究型试题不作深入分析思考,而凭感觉和所学知识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对材料缺乏具体分析。认真阅读材料是克服思维定势的有效途径,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结合设问条理作答
2.坚持论从史出
开放探究型试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需要论证的观点和使用论据的范围。试题形式一般是提供一段或一组材料,交由考生阅读后,从中提炼观点,并加以评价;或者试题列出观点,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辨析论证;或者将史学界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不同观点列举出来,要求考生从中选择赞同的一种,并运用所学史学知识和史学理论加以分析论证,做到自圆其说。此类题解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考生同意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即考生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
(3)“怎么样”,是考生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一般可从时代、阶级的局限或理论的高度分析回答
[典型案例展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1年9月,周恩来在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讲话,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己,“当然,改造需要时间,一下子要求很高、很快,这是急躁的,不合乎实际”。“只要决心改造自己,不论是怎样从旧社会过来的,都可以改造好”。
材料二 1956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六年来,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积极拥护或能够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问题:指出材料一、二的基本观点,并说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一致性。(12分)
[阅卷话得失]
[点评] 开放探究型试题表面看难度很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实际上,只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进行归纳,说明自己的看法,照样拿高分。
考生甲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归纳说明,并对材料一、二的一致性进行了概括,基本上符合开放探究型试题作答要求,但对材料一、二中“1951年”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知识分子的根本变化理解不准确,答案内容显得不条理。
考生乙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在逻辑性把握较好,通过细读材料,归纳出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对材料一、二观点有何一致性,还应从知识分子应当自觉用心改造自己这方面加以说明。
——————[满分答案]——————————[我的收获]—————————
(1)材料一指出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可以改造为新型的知识分子;改造过程中不能过于急躁。
(2)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是80%的知识分子已改造好,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知识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一致性:只要用心改造自己,都可以改造好。,
[针对训练提能]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
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个人在经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所以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应该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1)根据材料分析,这三种“药方”分别代表哪三种社会学说?(6分)
(2)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图存的“药方”。这位政治学家是谁?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运用之后的结果如何?(6分)
(3)世界上是否有制度建设的“万灵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从甲中“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等信息可知该思想是自由主义。从乙中“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可知该思想是民族主义。从丙中“社会共同所有”等信息可知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第(2)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民生主义则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第(3)问,需要借鉴政治学科的知识。
[答案] (1)甲是自由主义;乙是民族主义;丙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6分)
(2)思想家:孙中山。药方:三民主义。
最终结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也可答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等),但未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民族独立、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6分)
(3)没有。启示:制度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任何制度都有优缺点,要相互借鉴,弥补不足。(4分)
学科素养类——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是历史研究的重点,更是高考关注的焦点
1.思想解放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之前都会有思想的解放,或者说社会变革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如果没有思想解放或不解放思想,社会变革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每当在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时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同时存在,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错综复杂。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做到解放思想、怎样实现思想解放?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从时代发展看,中外重大思想解放运动,应是备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2.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洋务派继承了林、魏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它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进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发生动摇,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保国,以制度强国。
(2)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并使这种思想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成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新”
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思想
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新成果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标志性会议
同盟会成立大会
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核心或精髓
民权主义
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执政为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决的问题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发展
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
地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小康社会
[典例]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解析] 材料显示该思想家利用生物进化论宣传改革思想,这说明其主张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故A项正确。B项中“重建儒家信仰”属于封建保守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20世纪康梁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图明显不符。
[答案] A
[命题者说] 从文明史观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指导中国不同时期革命和建设行动的理论成果,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新中国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源之一,这一观点即是史学研究的前沿视点,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立意的热点之一。
[针对训练]
1.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表达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解析:选A “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2.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而历史新时期的大门又是通过一场大讨论打开的。对那场“大讨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拨乱反正的需要,推倒了“两个凡是”
B.选择“真理标准”这个哲学命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C.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D.关系到我们党应当执行一条什么样的思想路线
解析: 选C 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系统回答的。
3.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媒体上出现的“热词”是(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C.“一国两制”、“发展才是硬道理”
D.“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解析:选A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期间系统阐述的;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他这段话评论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解析:选C 题干强调的是“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及三大政策,都不能成为当今世界的最为紧要的问题,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问题是发展问题,即民生问题。
2.“凡有识见的人,皆知道社会革命,欧美是决不能免的,这真是前车之鉴。”孙中山想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的目的是( )
A.不愿少数满洲人专权 B.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C.不愿少数富人专利 D.不愿欧美列强统治
解析:选C “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对应的是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对应的是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对应的是社会革命,A项对应的是民族革命,B项对应的是政治革命,C项对应的是社会革命,D项体现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对应的是民族革命。
3. “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材料中这一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①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
②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时代潮流
④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 ①出现于1915年,而题干“脱满洲人”,即辛亥革命之前,故排除①;③出现于大革命时期,排除。故②④正确,选D。
4. 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了32天考察。他在随后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在许多地方都是表示不与群众的(高涨的)革命情绪相称,国民党更不消说,这是一件非常可注意的事。”报告反映出( )
A.国共合作开始出现裂痕
B.毛泽东对党内右倾的担忧
C.农民运动逐渐转入低潮
D.农民运动脱离了党的领导
解析:选B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27年初”,当时,国民革命已经进入高潮时期,国共两党的矛盾已经非常严重,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政策,放弃了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5.“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毛泽东的这一论述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解析:选B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说明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与根据地,可以判断A、D两项不符;“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说明阶级矛盾的尖锐,共产党为统治阶级不容,可以判断B项正确C项错误。
6.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解析:选D 1978年底讲话出现时尚未建立经济特区,所以应该是推动经济特区的建立而不是发展,A项错;1978年底讲话时尚未进行体制改革,B项的“深化”不正确;同样道理,C项也不准确。
7.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
解析:选C 1985年美苏仍在争霸,世界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A、B两项均错;改革开放的方针确立于1978年,时间上不符,D项错。
8.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是( )
①为适应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提出的
②在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双百”方针是指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②颠倒了两者的含义,错误。
9.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过渡时期
解析:选A “停课闹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有的产物,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破坏,故此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10.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教育”“科技”等关键信息。材料中上联强调教育,下联强调科技,横批应是“科教兴国”。
11.右图中的人物是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度的获得者,人们是这样形容他的:“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
A.农业 B.工业
C.航天 D.信息
解析:选A 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74年培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2.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有关报道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解析:选B 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B项正确;中国现在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故A项错误;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但不能说其决定国家的兴衰,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我国科技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C、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指出是哪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每个阶段起始时期的核心主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人在第二、第三阶段的“觉悟”最终对中国政治面貌所起的革命性变化。(6分)
(3)材料二中邓小平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8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变迁。第(1)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注意“起始”的限制词。第(2)问,注意“最终”的限制词,实际要求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第(3)问,解答“核心”对材料二进行概括提炼即可,“原因”回答南方谈话的意义。
答案:(1)学术觉悟(学器物):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技。
政治觉悟(学制度):维新派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
伦理觉悟(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
(2)政治觉悟(学制度):结束君主专制,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伦理觉悟(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标准)。
原因:“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解析:本题围绕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要求概括指出三民主义所解决的问题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第(2)问要依据材料二及所学作答。第(3)问应着眼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贡献结合所学作答。
答案:(1)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起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贡献: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其他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