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50 KB
  • 2021-05-10 发布

南昌市中考化学学科试卷质量分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8年南昌市中考化学学科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2008年,是南昌市初中化学学科进入课改的第二年,2008年中考化学试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教学内容和考前颁布的考试说明编制,命题总体较为严谨。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化学学科特点,重视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化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基本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对今后的化学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试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推进化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向中等教育的各类学校输送合格、优质的学生。‎ 试卷结构(见表一) 表一 题型 选择题 填空题 实验题 计算题 合计 题量 ‎15‎ ‎5‎ ‎3‎ ‎1‎ ‎24‎ 赋分 ‎20‎ ‎17‎ ‎17‎ ‎6‎ ‎60‎ 分值比(%)‎ ‎33.3‎ ‎28.3‎ ‎28.3‎ ‎10‎ ‎100‎ 二、试题分析:‎ ‎1、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及分数分布(见表二) 表二 一级 主题 试题序号 分值 考查的知识点 特点 物质构成的奥秘 ‎(5分)‎ ‎2‎ ‎1‎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多样性 联系生活 ‎9‎ ‎1‎ 原子结构,结构示意图 识图 ‎10‎ ‎1‎ 化学用语 综合 ‎16(4)‎ ‎1‎ 元素 联系生活 ‎17‎ ‎2‎ 化学用语,化合价 联系实际 身边的化学物质 ‎(11分)‎ ‎2‎ ‎(1)‎ 有机物(纤维素)‎ 联系生活 ‎3‎ ‎1‎ 物质的多样性(分类)‎ 联系实际 ‎7‎ ‎1‎ 溶液 联系实际 ‎16(1-2)‎ ‎2‎ 有机物(CH4),营养物质(糖类)‎ 联系生活 ‎19‎ ‎3‎ 溶液及溶解度曲线 联系生活 物质的化学变化 ‎(23分)‎ ‎1‎ ‎1‎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联系生活 ‎11‎ ‎2‎ 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反应类型判断 综合 ‎12‎ ‎2‎ 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变化 综合 ‎13‎ ‎2‎ 酸的化学性质及变化 联系实际 ‎15‎ ‎2‎ 化学变化中的数量关系(图象分析) ‎ 综合 ‎18‎ ‎2‎ 化学方程式书写 联系实际 ‎20‎ ‎6‎ 酸、碱、盐、单质等的关系 综合 ‎24‎ ‎6‎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综合 化学与 社会发展(3分)‎ ‎4‎ ‎1‎ 空气污染防治 联系生活 ‎5‎ ‎1‎ 节约水资源 联系生活 ‎16‎ ‎(4)‎ 化学服务于社会生活 ‎ 联系生活 ‎17‎ ‎(2)‎ 化学服务于社会生活 ‎ 联系生活 ‎23‎ ‎1‎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联系生活 科学探究(18分)‎ ‎6‎ ‎1‎ 实验安全及仪器使用 情景分析 ‎8‎ ‎1‎ 绿色实验观(节约原则)‎ 综合 ‎21‎ ‎4‎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装置改进 综合 ‎22‎ ‎7‎ 实验探究 情景分析 ‎23‎ ‎5‎ 实验探究 联系实际 说明:“( )”中分值已经在其它知识点中计入。 ‎ 三、试题评价:‎ ‎1、保持稳定,注重学科特点 今年是南昌市使用新课标教材的第二年,从总体上看,试题难度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略有调整,的所提高,试题围绕《课标》内容,选题以《课标》中一、二级主题涵盖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展开,以能力和素质为立意。考试内容覆盖全书重点概念和原理、重点物质性质、重要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和计算技能,并将《课标》要求培养的科学态度、观点、情感、方法、能力等目标渗透在试题的背景和内涵之中。从表二中可以看出,课标的五个一级主题在试卷中出现的题量和分值分布打破了上一年的均衡性,在物质的化学变化及科学探究这两块有所倾斜,突出了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这一化学学科特点,另外,这两部分内容的加强,特别是酸、碱、盐内容的增加,可以更好地和高中课程相衔接。本次中考卷中突出了化学用语的重要性,2、9、11、12、17、18、20、24均和化学用语相关,分值达15分,占总分的25%。‎ ‎2、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2008年中考卷进一步强化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全卷有1、2、3、4、5、8、13、16、17、18、19、23、24等共计13题(分值达18分)不同程度运用社会生活背景为线索编制化学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亲身的感受中学习化学,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理解和解决生产、生活、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如:23题最后一问:“对于道路除冰,请你提出更好的建议”,如果学生地年初冰冻雪灾发生时关注当时的新闻报道,就不难提出好的建议。所以试卷体现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动、参与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试卷的一个亮点是“新”,汶川地震、奥运火炬等08年发生的事件出现在试题中,让考生倍感亲切。‎ ‎3、重视实验,科学探究 实验是化学的学科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近几年的化学命题都突出了实验题的重要作用,以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要求为素材,结合实际问题,科学探究既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注重过程体验的学习方式。在今年的化学中考命题中,实验题的分值再次提高,由16分增至17分,在设计探究性、开放性试题,通过试题渗透科学探究、强化过程方法的考查与引导方面,作了进一步探索。试题注重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6、21题等,涵盖了实验仪器识别,实验安全、实验优化等,有的试题还体现了绿色化学实验观,如第8题,再例如22题,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填写实验报告等过程,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3题紧密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存在的问题 ‎2008年中考化学试题在某些题的命制上和课标要求有一定差距,难度稍大,如24题(化学方程式计算)。课标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求是:“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中提到:“不宜出下列三种类型的计算题对学生进行评价:①反应物不纯、原料损耗并存;②对反应物之一过量作出判断;③几种反应并存。”按此要求,24题第(2)小题显然有所超越;第20题,关于物质的推断中,答案的可变度太高,D、H、E、G均有多种可能,虽然学生答题时并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答法,但做为中考的命题,应该注意其严谨性;21(4)小题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控制略超出教学要求,该题从科学性上讲也有一定的问题,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浓度、压强(气体)、催化剂等,在此题的情境中应该是考虑浓度的影响,按图给装置可以实现对反应物量的控制,但不一定能控制反应物的浓度,试想,如果这个装置中使用的反应物是纯液体,如H2O、Br2等,则其浓度就无法控制,也就无法控制其反应速率了。有的题在题干中表述不明确,如第22题中“(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湿棉花”包括棉花和水,这使学生在回答时出现思维障碍;23题的最后一空答案的开放性太强,对阅卷工作中统一标准不利;24题第二问分值设置不合理,第(2)的计算量是第(1)的两倍多,且数据运算繁杂,又没有计算过程,2分极难取得。‎ 四、试卷定量分析:(以下以抽样的300份试卷进行分析)‎ ‎1、试卷分析:(见表三) ‎ 表三 试卷 数量 最高 分 最低 分 优秀 率%‎ 及格 率%‎ 低分 率%‎ 难度 值 区分 度 平均 分 ‎300‎ ‎59分 ‎0分 ‎15.3‎ ‎45‎ ‎34.7‎ ‎0.513‎ ‎0.622‎ ‎30.79‎ ‎(说明:2008中考总体平均分为:33.01)‎ ‎2、得分分数段统计:(见表四或图一) 表四 分数段 ‎60~53.5‎ ‎53~47.5‎ ‎47~41.5‎ ‎41~35.5‎ ‎35~29.5‎ ‎29~23.5‎ ‎23~0‎ 人数 ‎17‎ ‎30‎ ‎42‎ ‎46‎ ‎25‎ ‎36‎ ‎104‎ 比例%‎ ‎5.67‎ ‎10.0‎ ‎14.0‎ ‎15.3‎ ‎8.33‎ ‎12.0‎ ‎34.7‎ ‎34.7%‎ ‎12%‎ ‎8.33%‎ ‎15.3%‎ ‎14%‎ ‎10%‎ ‎5.67%‎ ‎60~53.5‎ ‎53~47.5‎ ‎47~41.5‎ ‎41~35.5‎ ‎35~29.5‎ ‎29~23.5‎ ‎23~0‎ 图一 ‎3、各大题数据统计表:(见表五) 表五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全卷 赋分 ‎20‎ ‎17‎ ‎17‎ ‎6‎ ‎60‎ 平均分 ‎12.37‎ ‎7.96‎ ‎8.32‎ ‎2.14‎ ‎30.79‎ 难度值 ‎0.619‎ ‎0.468‎ ‎0.489‎ ‎0.357‎ ‎0.513‎ 区分度 ‎0.637‎ ‎0.693‎ ‎0.675‎ ‎0.771‎ ‎0.622‎ ‎4、各小题数据统计表:(见表六或图二) 表六 题号 ‎1~15‎ ‎16~17‎ ‎18~19‎ ‎20‎ ‎21‎ ‎22‎ ‎23‎ ‎24‎ 全卷 赋分 ‎20‎ ‎6‎ ‎5‎ ‎6‎ ‎4‎ ‎7‎ ‎6‎ ‎6‎ ‎60‎ 平均分 ‎12.37‎ ‎3.65‎ ‎2.57‎ ‎1.74‎ ‎2.01‎ ‎3.39‎ ‎2.93‎ ‎2.14‎ ‎30.79‎ 难度值 ‎0.619‎ ‎0.608‎ ‎0.514‎ ‎0.290‎ ‎0.503‎ ‎0.484‎ ‎0.488‎ ‎0.357‎ ‎0.513‎ 区分度 ‎0.637‎ ‎0.784‎ ‎0.886‎ ‎0.621‎ ‎0.653‎ ‎0.845‎ ‎0.815‎ ‎0.771‎ ‎0.622‎ 得分率 ‎ 题号 ‎20  ‎ ‎21  ‎ ‎22  ‎ ‎23  ‎ ‎24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1~15  ‎ ‎16~17  ‎ ‎18~19  ‎ ‎(图二)各小题题得分情况统计图 ‎ ‎ 五、学生答卷常见错误分析 ‎2008年中考采取的是网上阅卷形式,客观题由机器扫描直接评分,所以本质量分析对客观题部分就不做错答分析,以下是16---24题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第16题 第(1)问,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写化学式也行)很多同学书写错误如“甲烷,甲碗,甲酖”等名称,还有同学写成“粪便”“柴”等,化学式也有书写错误的如:“C2H4、C3H4、C3H8 ”还有写“氢气、天然气”等,可见,考生除了基础知识欠缺以个,文字基础也比较薄弱,这一点在后面的考题中也有所体现。‎ 第(2)问,淀粉属于六大营养中的“糖类”,学生中常见错误错别比较严重得如“糖内”“塘类”还有同学只写“糖”“葡萄糖”“无机盐”等及其他错误答案。‎ 第(3)问的答案主要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学生常见错误为错别字较严重得如“浮化”“乳化”“鲁化”“汝化”等错误,还有同学写成“软化”“腐化功能”等。‎ 第(4)问的答案为元素,这一空大多数同学填得较好,主要问题也是错写如:“原素”还有写“离子”的。‎ 第17题 第(1)问:答案为氯,元素符号为“Cl”很多同学书写不规范。‎ 第(2)问是写出Ca(ClO)2中常见元素化合价。主要错误为:1、化合价标不正确 ‎2、化合价只写数字无“+”号 ‎3、很多同学写“-1”还有同学标出氯元素的若干个化合价 ‎4、有些同学写成“正一价”或写成“Cl—”‎ 点燃 第18题 ‎ 第(1)问C3H8+5O2 3CO2+4H2O 错误:CO2打“ ↑ ”、未配平等 ‎(2)2HF+Ca(OH)2=CaF2 ↓+2H2O,Ca(OH)2写成CaO或CaCO3,CaF2写成CaF或FCa 配平错误 大多数考生,CaF2未标“↓”符号(不少学生并不知道题前所给的溶解性表是起什么作用的)。‎ 第19题 ‎(1)10g未写单位的情况较多见。‎ ‎(2)0≤t<30或小于30℃‎ ‎(3)表达不清楚(大多数考生),错别字:“析出”写成 “稀出、吸出、息出”‎ 第20题 ‎ ‎1、未按要求填写,如CO2填名称。‎ ‎2、H填“CuSO4”。‎ ‎3、①化学方程式写C→CO2条件写错。‎ ‎4、②③化学方程式错误最多,一般写成“CO2与Ca(OH)2‎ ‎③“CaCO3与NaOH、HCl”等反应 ‎③错写成“Na2CO3与CaCl2”反应 ‎④写成“Fe与CaCl2”、“K、CO2、Na与CuSO4反应 第21题 ‎(1)将d左右移动,反复旋转,用力压去 将橡皮塞孔弄大点洞、将橡皮塞孔加水,加油润滑,、将橡皮塞放在热水浸泡 将d磨成尖口,削尖,磨得光亮 ‎(2)试管会炸裂,敲破,碰破,爆炸,试管会放不平,会倒掉 ‎(3)少选多选,如B、CD 试题:难度中等、“湿棉花不参加反应”有误导。探究的材料不好,科学性不够。猜想CO2的 防止试管炸裂、目的不明确、用动物做实验、实验方法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氢气去了。‎ ‎23题典型错误:化学语言不清、表达不清、审题不清。‎ 第1空:学生对操作与方法分不清。如:加PH试纸与酚酞反应。‎ 第2空:现象与结论分不清,如PH试纸显碱性。‎ 第3空:题中提示不清,造成学生,漏写错写,如:NaCl溶液,工业盐,水溶液。‎ 第4空:学生对实验中的对比手段不清。‎ 第5空:题中发散性过强,学生难以回答,如:用坦克压;用电热毯,用火烧、通电等等,五花八门,林林总总;‎ 第24题 设带单位,书写不规范 化学反应方程式未配平,“↑↓”书写错误,计算能力差。不列此例式,直接写答案,答写“答-------”,质量和质量分数不清等。‎ 六.2008年中考对今后化学教学的启示 ‎ 今年是我市使用新课程的第二年,中考试题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进行考查, 大多数试题以生产、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题设背景,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突出了“化学—技术—社会”、“生活—化学—社会”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由于它具有导向、激励、反馈、调控、鉴定、选拔等多方面的功能,它将促使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行为,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在新教材的教学再经过中考的洗礼后,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新教材的研究,加强深入对新教学方法的研究,认真反思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怎样继续合理使用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和能力的关系 中考试题它以“双基”为载体,以“能力”为立意,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实验探究题还是实验设计的综合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基础知识、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所以夯实基础是教学中的永恒话题。初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有准确的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在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上,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由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传统的化学“双基”教学向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方向发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中的化学基础,应从“三维”角度进行有机结合,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注意它不再是简单的识记,而是要注重知识的运用、思维的变式和信息的迁移。同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指导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加强规范性练习,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 化学用语是中考试题中常规的、必考的、永恒的考点中考化学试卷涉及的化学用语的主要错误是(1)化学式、离子符号、、元素符号、元素化合价等写错或不规范,物质名称写不正确。(2)化学方程式中不配平或配平错误、条件状态未注明或乱标乱写条件。(3)化学专用名词汉字不正确等。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学,应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化书写,要反复地纠正学生在书写化学用语时出现的不规范现象,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切实加强化学用语规范化的训练。  ‎ ‎(三)化学课堂教学应“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中最大的变化是在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方式,特别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方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常见的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人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当中,充分体现其社会应用性,让每一个学生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够形成持续的学习的化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等情景中,采取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景交融的视频、奇妙无穷的实验、生活中化学运用实例的再现与剖析等方来创设学习情景,在课堂导入中渗透,在问题情景创设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在习题训练中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环境、能源、科技等的联系,努力构建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桥梁。如:引入新课“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可从电视中的“补铁”、“补钙”的广告,分组讨论“缺少该元素对人体健康是否有的影响”‎ 引入。如,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与你所学的知识,请你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区分食盐与纯碱。如果只使用厨房中的物质,你能不能进行鉴别?如果是在化学实验室里,又该怎样鉴别?利用家庭厨房中的条件,学生很容易想到家用食醋检验有无气体的办法。这是学习化学的定势思维。此时通过对两种白色粉末的性质(味觉、触觉)及用途进行讨论,思维活跃起来,大胆自由的想象,就会想到很多鉴别法。如:①品尝,是否有咸味。②洗涤油碗,是否去污。③加入面团蒸馒头,是否变得疏松多孔等等。生活化的的习题设计舒缓了更多学生的枯燥乏味感,这些都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在师生互动中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再如通过实验“自制汽水”等等方式,让学生把眼光投入到日常生活中自已所熟悉的那些物品上去,使学生习惯不仅有化学的眼光看化学,而且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从生活走进世界,从化学走向社会”。 (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引发的,进而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符合探究内容的教学情景,使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有机融合,努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机会,引导学生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围绕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反思与交流等环节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鼓励反思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有效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如:在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设计这样一组对比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2)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3)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三个实验的现象后决定用哪一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这种情景的创设,改变了直接把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传递给学生的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而且当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时,他们对后面的学习兴趣倍增,再次激发了学习动机,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新课程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实验条件,多开展实验探究,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也可布置适当的实验由学生课后完成。如①怎样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②探究"雪碧"或"可乐"中冒出气体的成分(至少检出一种)③探究鸡蛋壳的成分(至少检出一种成分)④你能用化学方法区分羊毛和涤纶吗?⑤探究组成蜡烛的主要成分⑥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等。要防止不管探究的内容和目的,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探究水平,一味的让学生探究,只追求探究的形式,忽视探究的结果的教学。‎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和信息化学课程资源 ‎ 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化学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化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如模拟微观世界中分子、原子、电子,模拟试验过程等,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让化学课堂“活”起来,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六)放宽学生的眼界拓充学生的思维广度 ‎ 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上思维与知识的衔接问题,应该在基础知识的储备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基础上加以挖掘。通过对高中新课改教材的分析与钻研,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对其加以借鉴。特别是高中必修课1和2的整体知识体系与初中非常相似:如高中必修一《化学实验方法》---实验安全。其次对于一些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通过将深奥的原理进行简单故事话处理,趣味性活动探究加以拓充。以促进学生对与更深层面的思考为高中的学习夯实基础。例如:涉及酸碱盐的反应可适当的通过对部分反应的归纳让学生扮演离子演义反应的进行,归纳部分规律。“反应产生更稳定的组合”与生活中的情感有机结合,学生十分容易理解并合理运用。‎ 总之,从本次中考化学试卷情况分析,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应认真钻研新课标、熟悉教材,2008年考题20中出现的农药波尔多液就是在课本习题中出现的。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以先进的理念和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见乐、增长才干的主渠道。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发挥主导、倡导、引导、组织、参与者的作用,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教学要恰当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各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也不要遗弃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及教学理论。传统教学中有好多成功经验确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这对于知识的巩固、提高应试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 ‎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