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92 KB
  • 2021-05-10 发布

2018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word版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湖北襄阳】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 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 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景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22.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 ‎23.有人认为将第段和第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答: ‎ ‎24.第段面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答: ‎ ‎25.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选文第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 B.选文笫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 C.第段中武亦妹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26.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3分)‎ ‎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答: (四)议论文阅读 ‎22.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 ‎23.影响。第段和第段分别对应第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一般认知规律。‎ ‎24.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25.B ‎26.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提振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可以丰盈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 ‎【2018湖北衡阳】(四)读下面的文章,完完成17-20题。(8分)‎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 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乘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 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 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一一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 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 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棒,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 ‎“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 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 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 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现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国、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 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堆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 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 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 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 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部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 信息,拜托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 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别改)‎ ‎17.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 ‎ ‎18.阅读文章第自然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2分)‎ ‎ ‎ ‎19.文章第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 ‎ ‎20.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段划线句的体会。(2分)‎ ‎ ‎ ‎【2018四川南充】13.(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   ‎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   ‎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1)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 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 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分析】本文围绕“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首先提出做人要承担责任,特别是对自己要承担责任,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论点,发出呼吁。‎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分论点的提取,结合题干所给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根据第二段“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第四段“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据此提取关键词语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找出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③段前半部分在论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意义,随后说“相反,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用反问来举出反面论证。作用是突出本段分论点“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3)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论据,也考查了学生平时积累材料的能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符合文章中心论点的事例都可以,合理即可得满分。‎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及语言表达。解答此题要在把握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理解。表述时观点明确,积极健康,语言表述简明严谨,能联系实际。‎ 答案:‎ ‎(1)第②段: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 第④段: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或: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就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2)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沦点。‎ ‎(3)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吴王夫差,作为一囡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 ‎(4)责任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首先要对自己的人格负责,其次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做自尊、自爱、自重、助人为乐的人,受社会谴责、非议的事不做。其三、对自己做的事负责,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实事求是;不怕批评与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点评】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要有具体的事例,道理论证要运用定律、公式、名言警句等论证论点;对比论证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论证,比喻论证是用人人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 ‎ 攀枝花市2018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第卷 阅读(共58分)‎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行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 有删改)‎ ‎1、第段划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4分)‎ ‎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 ‎【2018浙江衢州】(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4分)‎ 阅读提示 ‎1.本文不需要全文精读,建议先浏览全文(约2分钟),再读文后题,根据答題需要,选择重点内容阅读 ‎2.配图中的字影不需要阅读。‎ ‎《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 三只眼传媒媒2018-05-10‎ ‎《人民日报》每两个月评选一次好标题,每次10个左右,分为一二三等等奖,2017年一共评选了好标题64个。‎ 作为全国媒体人业务标杆的《人民日报》,其好标题有很多“会说话”,而且说得有味、说得有理,让人耳目一新,连连点赞。‎ ‎《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題 ‎《人民日报》好标题到底好在哪 一、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几儿>‎ 新闻说事实,标题是开场,开场说得好,才能吸引受众往下看。口语化标题,使用群众的生活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讲出的话有生活气息,更能体現人情味儿,这会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这个标题构思巧妙、新颖别致,以全票当选一等奖。叙述式的引题写实,点出种植转型这一关健词;拟人化的主题简明直白,表明种植转型内容;口语化的表达活泼亲切、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了解种植结构调整这一重大农业政策。‎ 春节过后,人们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返回工作岗位,里面的不仅仅是样样的具体实物,更是一份份浓浓的亲情。象征着离家远行的行李箱空间再大,都装不下远行人对家的思念与依恋,标题准确地击中了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有力地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个标题也是全票当选一等奖 二、口语化不是普通大白话 标题的口语化,并不是把群众口头语原封不动进行呈现,而是对这些原生态语言进行加工、提炼,在准确、筒练的前提下,让标题更加形象、生动,突显文化品位。‎ 一是语感强,对称美,中文表达讲究修辞,体现博大精深文化。新闻标题中运用对仗,能够使标题呈现平衡感与对称美,不仅利于传统文化弘扬,还能有效提升报道的文化气质。‎ 该文是补民生短板,咱们加油干系列报道的首篇,刊发于2017年1月3日17版。文章将采访对象的原话提炼并制成标题,道出了劳动者们坚忍不抜、希望拿双手奋斗出幸福生活的决心和信心,也揭示出目前有些地方由于社会管理不当,人为阻滞百姓劳动致富的现实,口语化的表达,朴实无华、简洁平实,直戳问题实质,一针见血,很有力度,为相关部们防“堵”提供了启示。‎ 二是语意丰,有理趣,中国的的汉字,本身就有强大的文化魅力。看似平常的话语,故在不同的标题语境下,能产生不同的解读,蕴藏的辩证、双关、悬疑等哲理也让人拍案叫绝。‎ 这组标题准确生动地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工件内容和贡献,引题交待了主人公的姓名和82岁的高龄,以及工作单位和工作日上午仍时常去办公室上班的忙琭安排,有情节,有故事;主题采用拟人化手法,将对风云变化的研究比喻成;琢磨云的牌气,增强了画面感,既有文采,又显情怀。琢磨一词尤其用得妙,耐人寻味。‎ 三、口语化要有时代感 时代的特点也会在标标题中留下印记,短标题的流行和网络化标题在广泛使用,体现的就是当今时代的特点。‎ 读题时代,题短而精,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易读易懂易传播。‎ 网络流行语用在题中,也能跟上时尚节拍。2010年11月10日,当给力首登《人民日根》头版头条时,曾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如今,网言网语在报上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用得准确,会让读者感觉亲近、自然。‎ 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解读税费红利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意义,生动鲜活,而且有时代气息。两个贴切的比喻既增加了标题的感染力,又提升了内容的思想性,同时这种押韵结构也进一步强化了标题的韵律感。‎ 来源:长江微信公众号(综合研究事儿、全台新声、新闻与写作)‎ ‎(运城网信备案号120011)‎ 选自微倌公众号三只眼传媒,有删改 新闻阅读;参与讨论 ‎12.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人民日报》评选进年度好标题的意义。(4分)‎ ‎【链揍材料】有人在朋友友圈里晒了一组文章标题的变迁:愿文刊在《人民日报》上,标题是《给勇于担当的纪检干部“撑腰”》,到了一些网站那里,变成《纪检干部威胁:别把事办绝了   你家我知道》;到了另一些网站那里,变成《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遭威胁  对方称“别把事办绝”》;还有《诸如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坚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民日报刊文:有纪检监察干部宁愿送人情也不愿做黑脸包公》。‎ 新闻阅读·反思文本
‎ ‎13.文章在阐述“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这一观点时,用了两个例子(见文中A、B),哪个更切合这一观点?(2分)
‎ ‎14.你认为本文的标题“《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好不好?为什么?(2分)
‎ 新闻阅读·关注来源
‎ ‎15.编者在文中配图,在文末标注信息来源,有什么作用?(4分)
‎ 新属阅读·评析观点
‎ ‎16.文中画线处的三个小标题关键词是“口语化”,《人民日报》好标题是否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请阐述理由。(2分)
‎ ‎(‎ ‎【2018北京】18.阅读第①段,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结合这段的内容简要说明产生间题 的原因。<2分)‎ 问题:‎ 原因:‎ ‎19.阅读第③-⑨段,将这部分文字中体现作者情感脉络的关键语句摘抄下来。(<2分)‎ ‎20.简姜分析第②段面线语句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信天游特点的。(3分)容:_‎ ‎21.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文章结尾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一项是<3‎ 分)‎ ‎[甲]红圈圈 [Z]一圈红 (丙]圈圈红 ‎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共7分)‎ ‎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革要途径。读节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节也一样,‎ 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 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节》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家,自然 充足。”读节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怠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國图吞枣,‎ 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溢味,甚至可能会因喳废食。微学家华罗表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等远,怠 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送是一种符合事物发畏规律的读节方法。‎ ‎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送的读书方法是 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造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 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面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羊的建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 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丽循序渐 进的阅读就成为读节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来普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是他对自己缕节经验的总结。他普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鱣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 诵,送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 伺青年人速市欲墾很強,遶苓勁炙很大,逖是可喜的現象.但有些人速市食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視打好扎突的基拙,迪背了循序漸送的規律,結巣收效甚徽。因止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碗 ‎ 的遺帯方法,オ能日益精遊。‎ ‎ 22.と面的文字告休我俯的一个道耀是_ 二 eく限12个字以内)く2分)23.関速全文,判断下列説法,不正硝的一項是(2分 ‎ [年1第包段分別引用防清献和挙歹庚的話.来充分於証本段的覡点。‎ ‎ I乙1第団段於述的革点是:任何学科知枳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砒知硯。‎ ‎ [丙]第囚段先逆内容建解的加深会帯来思考的深入,据必提出現点,再用朱熹的盲行傲証明。24.下面是《於語》中美于学羽的兩剣堪彖郷一刻有助于像瓏解上面的文字?清筒萎説明理由: (3‎ ‎ の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カ炉矣。"‎ ‎ 図子三: "学而不思剣岡,思葡不学剣殆。"‎ ‎ r:.‎ ‎22.读书需要循序渐进 ‎23.乙 24. 示例一: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 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这一观点与文章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 渐进”相符合,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加 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更加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 原文论点表意一一致,所以我认为第- 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 示例二:我认为第二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这一一观点与文 章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在循序渐进的阅读的过程 中才可以达成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不断思考所学习的内容,也就保证了 我们的阅读是有收获的,反之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就会囫囵 吞枣,导致阅读没有收获,所以我认为第二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 ‎【2018湖北咸宁】(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 ‎ 游手好闲,手游好险 ‎ ①“大吉大利”下一句是什么? 正确答案是“晚上吃鸡”。 “大吉大利,晚上吃鸡”,这看似入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东西,怎么就“合体”了呢?原来,这是玩家们发动“手游”大战的一句“暗号”。‎ ‎  ②2017年,我国网民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7.53亿,网络游戏用户5.83亿,单是“王者荣耀”游戏,注册用户就突破2亿,每天的活跃用户超过8000万。与此同时,游戏玩家越来越低龄化,沉迷网游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约1.6亿,很多是“资深玩家”,纷紛把手游作为课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王者荣耀” 的低龄用户比例,甚至高达54%。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王者荣耀” 就曾以篡改历史人物等手法源源不断地制造快感。在游戏中,骚客李白变成了刺客,刺客荆軻变成了堂客,堂客貂蝉变成了侠客...这大约是学习借鉴了“抗日神剧”的先进经验,“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玩家们一步一个脚印地陷进游戏开发者精心设计的各种陷阱中,难以自拔,不愿他拔。   ④此外,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玩家们可以今天拿到一双靴子,明天拿到一对护腕,几个月后拿到“终极武器”.而这种在虚拟游戏世界里获得的成就感,恰好弥补和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败感.   ⑤自然,这也引发了不少悲剧。以青少年玩家为例,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的有之;为打赏游戏主播,花掉家里积蓄的有之;狂打40小时手游,诱发脑梗的有之;被父亲教训,随后跳楼的有之...其实,玩家不是在玩游戏,而是被游戏“玩”了,成了游戏的玩偶,游戏的奴隶,结果难免玩物丧志,玩火自焚。   ⑥化解“手游”之险,必先预防“游手”之闲。一方面,多开发有益的线上游戏,多组织有益的线下活动,使“游手”多接触正能量,冲決和取代有毒有害“手游”。另一方面,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使“游手”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滋润,把“游手”从“手游”中解放出来。同时,法律和制度层面也需跟进。比如,韩国青少年注册游戏须父母同意。美国有比较成熟的游戏分级制度,芬兰有专门的手游指南。这些他山之石,或可从源头上防止“手游达人”成为“游手好闲”的庸人懒人歹人恶人。   (原文有删改) 15.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现在许多青少年把手游作为课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B.学生玩手游就会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C.合理的指施可以预防玩家过度沉迷游戏,化解“手游”之险。D.文章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16. 概括文章第②段举出的现象,并指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3分)17.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 15. B ‎ 16.现象:沉迷网游手游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非常多。原因:①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 ‎ 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②在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获得的刺激感、成就感,弥补和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败感。(现象I分,原因一条1分)‎ ‎ 17.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1分)列举了四个由于游引发的悲剧,证明了玩家过度 ‎ 沉迷游戏很危险的观点,(I 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1分)‎ ‎【2018湖南岳阳】‎ ‎ (三)议论文阅读(19~22小题,共8分)‎ ‎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一个词, 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 - 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 0.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分)21.  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 ‎ ‎  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C  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22.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   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2分)‎ ‎ 19.“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任意一 ‎ 句都可得满分)‎ ‎ 20.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母语”比作“文化母乳”,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 ‎ 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写出比喻论证1分,分析作用1分)22.示例: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体现我们个人 ‎ 的修养和情趣。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 思考、表达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确性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说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 ‎【2108青海西宁】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15分)‎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徳,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___________,能__________;谅解是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 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佛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我国先哲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別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 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除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徳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オ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在历史的画巻,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古今中外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祥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彼此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帯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対方交谈,认真倾听対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解,需要换位思考。这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別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対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別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前嫌。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做坚决的斗争。‎ ‎⑩所以,我们要学会谅解,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关好。 (略有改动)‎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简要回答) (4 分)‎ ‎ 中心论点:‎ ‎ 论述的两个方面: (1)_‎ ‎ 2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 分)‎ ‎ 论证方法:作用:‎ ‎ 23.仔细阅读第④段,具体说说本段的论证过程。(3 分)‎ ‎ 答:‎ ‎ 24.从全文的论证过程看,为什么不能将第⑨段删去? (2 分)‎ ‎ 答;‎ ‎ 25.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4分)‎ ‎ 画线句: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_ ,能谅解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15分)‎ ‎ 21,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谅解(2 分)‎ ‎ 论述的两个方面: (1)论述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谅解的重要性)。(1 分)‎ ‎ (2)论述了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谅解。(1分) (共4分)22.论证方法: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 作用:引用孔子和韩愈的言论来论证(我国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谅解非常重要)。(论证方法1分, 作用1分,共2分)‎ ‎ 23.作者首先详举了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魏征的典型事例,然后又略举了齐桓公谅解管仲和蔺相如谅解廉颇的两个事例,从正面论证了谅解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谅解的重要作用) 。最后,从反面举例进一步论证谅解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谅解的重要作用)。(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论证了谅解的重要性。) (共3分)‎ ‎ 24.因为它强调了谅解是有原则的,这个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符合逻辑,也更严密,所 ‎ 以不能删去。(如果删去会使文章的论证不严密。) (意思对即可) (2 分)‎ ‎ 25.略。(示例:谅解是一缕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笼單在人们心间的阴霾;谅解是- ~滴清凉的甘露,能催生埋藏在人们心田的种子。等)‎ ‎ (句式相同,内容相符,比喻恰当,语言通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2018贵州安顺】(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2‐26 题。(18 分)‎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2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3.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3分)‎ ‎24.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4 分)‎ ‎25.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 分)‎ ‎26.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2-26题。(18分)‎ ‎ 22.(3分) B ‎ 23.(3分) 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 24.(4分)(学生能写出其中任意两种论证方法给2分,能简单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给2分)‎ ‎ ⑴举例论证,以沈从文不能写小说后大度忍让转而潜心研究服饰史为例,证明“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 ‎ ⑵对比论证,假设“不退让,事业可能会就此终结;让人,事业就会焕发新的生机”正反对比,证明本段论点。‎ ‎ ⑶比喻论证,用“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时焕发生机”比喻事业在遭遇挫折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说理具体形象。‎ ‎ ⑷道理论证,分析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懂得让人可以在困难中有所发展的道理,证明本段论点。‎ ‎ ⑸事实论证,用沈从文事业发展受挫后懂得退让而发展新的事业的事实材料证明本段论点。‎ ‎ 25.(4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 ⑴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避免了议论文的枯燥,开头有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 ⑵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 ⑶沈从文的事例同时也是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 ⑷开头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与第四段再举沈从文的事例相互呼应,构成文章重要的事实论据,有力的证明了本文观点。‎ ‎ 26.(4分)‎ ‎ 本文首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自然引出文章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接着从“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问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三个方面分别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 ‎【2018四川巴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5—29题。(18分)‎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①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 ‎ ‎ ②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 ③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 ④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即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报道中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 ⑤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但这样的家长似乎少之又少:半月谈记者的调查发现,一些幼儿园的外教没有工作签证,更普遍的是用非英语母语国家“老外”来鱼目混珠,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的英文外教不在少数,不少家长却非常买账。‎ ‎ ⑥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最好像幼教专家所呼吁的那样,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让孩子多游戏,多感受世界,而不是一门心思把孩子培养成“识字大王”“算数大王”。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⑦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钱学森之问”不仅有望得到解答,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 第①段有何作用?(4分)‎ 17. 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4分)‎ 18.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体验。‎ B. 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 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19. 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4分)‎ ‎25.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26.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据。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27.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8.A ‎29.略。言之有理即可。‎ ‎【2018湖北随州】(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书评,完成17—20题。‎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编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作者人生阅历丰富、经历各异、著述颇丰,具有很好的代表性。24篇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总的来讲是通过这样一些阅读来开阔我们的眼界,改变我们的性情,增长我们的智慧。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张炜先生认为要看“老书”,“老书”是当家的书,是能够传之久远的书,是时间留下来的金块。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初读书的时候最好什么书都读,不要才见了一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要关注现实生活,要结合自身的社会阅历与人生体验,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 ‎ “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丏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2017年9月7日《新华网》,有删改。)‎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8.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                                                                                                                                      ‎ ‎19.作者在第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3分)‎ ‎                                                                                                                               ‎ ‎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在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 【2018湖南岳阳】(一)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8-11题。(10分)‎ ‎[文本1]‎ ‎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商业大片、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等,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 ‎  拿网络游戏来说吧,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而成。目的是什么?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 ‎  可以说,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时的心理阻力,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 ‎[文本2]‎ ‎  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一此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 [文本3]‎ ‎  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暗处和阳光下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在每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 在美术馆,我会用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幅艺术杰作,我常常看见阻碍过我的难点,被一个个绘画大师如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  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了。我的日子因专注于这一目标而使每一个空闲都很充实。我感到心满意足。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  (节选自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 ‎ ‎8.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阐述大众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 B.呼吁大众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  C.呼吁大众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磨砺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D.表现丘吉尔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 ‎  9.根据文本信息,比较“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和“丘吉尔的愉悦感”有什么不同? (2分)‎ ‎10.根据[文本1][文本2],预测一下,大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去什么能力? (2分)‎ 摆出难以保持 专注和不愿深 度思考的现象 ‎11.军军想将上面三则文本作为素材,写篇议论性文章, 请帮他补充完成下列写作提纲。(2分)‎ 分析难以保持专注和不愿深度思考的原因及影响 ‎ → →‎ ‎ ‎ ‎12.这组文本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2分)‎ ‎【2018江苏连云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II分)‎ 用文化滋葬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 ‎ ‎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7.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4分)‎ ‎18.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9.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4分)‎ ‎(四)(11分)‎ ‎17.(4分)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18.(3分)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19.(4分)‎ ‎ (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2)实现价值增值;(3)涵养文化自信;(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5)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答出四点即可)‎ ‎【2018江苏无锡】(三)(9分)‎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3.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3分)‎ 答: ‎ ‎ ‎ ‎14.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3分)‎ 答: ‎ ‎ ‎ ‎15.谈谈你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答: ‎ ‎ ‎ ‎(三)(9分)‎ ‎13. (3分)引用“二王”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4. (3分)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15. (3分)鲁迅认为两类人是可敬的,虽然落后但坚持到底的人;对前一类人持认同态度的人, 他把这两类人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8江苏扬州】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6. 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17. 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18. 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9. 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80—100字)‎ 材料:5月14日,航船空客A319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见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 ‎ ‎16. 【答案】 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 ‎17. 【答案】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高风险岗位上的奉献者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业和奉献者的关注。 ‎ ‎18. 【答案】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018江苏盐城】(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4分)‎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_____________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13.文章③~⑤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模仿第⑥段划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①“咬牙”体现的是坚韧②“咬牙”彰显的是智慧③“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14.举例论证,文章第三段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15.首先提出“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 ‎16.示例: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 ‎【2018山东临沂】(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8分)‎ ‎ 正义的边界 ‎ 鮑鹏山 ‎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a],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察,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之为“圣门蟊腰”,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 ⑩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 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 公伯察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已,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 因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 正义是有边界的。‎ ‎ (选自《读者》2018年09期)‎ 注: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毁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堕(huī),同“隳”,毁坏。‎ ‎16.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3分)‎ 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中心论点。‎ ‎17. 文章第⑦段,作者认为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答: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倡导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18.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B )‎ A.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因为天下的祸乱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纵容了坏人。‎ C.孔子学生公伯寮对季氏进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睡弃,以至有人意欲杀之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 ‎ 能否行得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2018山东潍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胸存大道自从容 周铁钧 ‎①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 ‎③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 ‎④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⑤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这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_______________。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⑥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2. 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 ‎23. 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24.‎ ‎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最恰当的一个事例,加以改写,作为论据补到第⑤段横线处。要求切合文意,与上文句式相似。‎ ‎①美国拳王阿里,虽备受歧视且曾被判入狱,但他仍积极争取黑人平等,呼吁世界和平。他的座右铭是:“死神面前,我大笑。”‎ ‎②2015年5月,杨科璋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奋勇冲进火海,救出一名幼童,尽到了消防战士的职责,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③开国元勋陈毅血战梅岭时,面对重重敌兵,他抖抖军衣,掸掸军帽,安然落笔:“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答案】22. 举例论证。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 ‎23. 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两个事例,总结什么是胸存大道,引出下文对如何践行大道的论述。②文脉贯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 ‎24. 消防战士杨科璋在火势凶猛、生命危急时,仍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抢救儿童,这是当代青年舍生忘死的大道从容。‎ ‎【解析】‎ ‎22.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和论证的分论点。“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此段论述的分论点即下文的观点句“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注意找到问题的位置后就在问题的周围找寻答案,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 ‎23. 试题分析:考查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结构上的角度分析作答。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都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此题也不例外。只是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及对文章结构严谨的意义答出来。‎ ‎【2018广东深圳】(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题。(10分)‎ 涵养几分静气    ‎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 ‎ 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0.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2分)‎ ‎11.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2.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3.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2分)‎ ‎10.【答案】①严格的自律 ②艰难困苦的历练 ③从读书中得来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文章信息的提取。解答此题,要熟悉文章内容,善于分析文章结构, 抓住介绍含笑的关键段落、句子概括,并且要善于分类归纳总结。题目要求梳理的是“涵养静气”的方法,从文章第二段最后一句“那么,静从何来?”可知后文开始讲述涵养静心的方法,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11.【答案】内容上:首段以儿子在屋内安静坐着,听表声寻表的故事,引出本文论题“静”‎ ‎(1 分),也使文章开头避免平铺直叙,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论题(1 分)。‎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句段的作用,做这种类型的题目,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结合 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结构方面,这个故事位于文章开头,则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内容上,讲述了一则与论题相关的小故事,结构上引出了文章的论题,总体来说,以故事开头,能够引 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12.(因不清楚真题中具体划线句,故给出段落中运用论证方法的句子答题示例)‎ ‎【答案】示例一: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1 分),引用古文名句,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 离不开严格的自律(1 分),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1 分)。‎ 示例二:运用了举例论证(1 分),举出毛泽东特意到喧闹地方读书的例子,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观点(1 分),使论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1 分)。‎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阅读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这类题型首先要判断使用的是举例论 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中的哪一种;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其作用。答题步骤是“运用了…….的方法,…….(结合内容分析,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话/将什么与什么 对比/将什么比作什么)….论证了……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13.【答案】示例一:行走以静心。在紧张的学习后,我通常会在闲暇时光独自走走,来一场安静的徒步之旅。在独自行走中,所有的不安、紧张、浮躁仿佛顿时烟消云散,我看见天 边褐红色的云霭逐渐变为鱼肚白的流云,我看见最后一缕阳光洒在栀子花上的柔软,我看见 ‎ ‎ 夜浓人往,那扇始终亮起的朱窗。行走中,我我发现生活的美,行走以静心。(2 分)‎ 示例二:养成思考的习惯,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预料不到的状况,若习惯深入思考,应对此 类问题会更加地沉着冷静。(2 分)‎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阅读中的论据,为开放性题型。答题时需要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 再围绕观点,列举出一个能涵养静心的方法,注意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在近来模拟题中,有分析论据和考生自己写论据两种论据考查题,本题属于后者。结合实际生活,注意语言简洁,结构分明,可以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 ‎【2018河南】(二)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共12分)‎ 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长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感觉,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种,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格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1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况。(4分)‎ ‎1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1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语种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二) ‎ ‎11.‎ ‎(1)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 ‎ ‎(2)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 ‎ ‎(3)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4)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 解析:考查议论文中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把握要点。 ‎ ‎12.‎ 首先提出“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的分论点;接着从正面举了自公元前841年以来汉语在历史上不曾中断的记录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来论证论点;然后从反面举了近现代以来汉语遭受的冲击以及面临的危机;最后强调了“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考点。要用到“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几个连词进行总结和归纳。‎ ‎13.‎ ‎(1)材料一适合放在第④段。 ‎ 因为第④段的论点是“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强调了汉语简洁而富有想象力;而材料一也强调了“汉语之美在于精”‎ 的论点,与第④段论点相吻合。故放在第④段之后。 ‎ ‎(2)材料二适合放在第①段 ‎ 因为第①段强调的是“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 号标志,他能把一些凝聚为一个共同体”;而材料二也强调的是“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两个观点相吻合,故放在第①段之后。‎ 解析: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知识点,公式为“人+事+结果(论点)”,找到材料的论点和文章中的论点相匹配即可。 ‎ 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2018四川成都】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也说颜值 ‎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的人都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被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垂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是一个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下来值得答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1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 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中占得先机 中心论点:__①__ 貌因德而美 ‎ ‎ 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 ‎ 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③ ‎ ‎ ② ‎ ‎11、第⑥自然段引用英国人戈登在著述中的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删除,请分析删除理由。(3分)‎ ‎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人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答:‎ ‎12、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 ‎【2018黑龙江龙东地区】三)阅读《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一文,回答第18-21题。(共9分)‎ 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 ‎ ①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看中“富养”孩子,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 ‎ ②但普通家庭再怎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无法凭空假装富裕。结果是,父母在身后负重前行,子女在人前过得光鲜亮丽,还嫌父母没见识,不懂生活。‎ ‎ ③真正的富养,富在见识和眼界。可是,在焦虑的现代社会,“富养”早己被人误读,许多父母简单地将“富养”理解为“砸钱”,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 ④之前去四川支教时,见到一个现象:支教的那个班级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见孩子一面。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他们给孩子买最新的iPad,每个月给他们高于当地生活水平的生活费。结果呢,这些孩子却花大量时间用iPad看小说、玩游戏,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最新的科技产品。他们在物质上贫乏吗?比起周围的孩子,他们的物质条件算是好的,但有了基本的物质,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他们仍然缺乏眼界和知识。‎ ‎ ⑤真正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砸钱就能获得的。家长们不应该为经济不够优渥而焦虑,而应该反省有没有在精神上富养孩子。‎ ‎ ⑥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16岁的武亦姝在舞台上表现的自信与从容令人折服。她至少有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用她的话讲就是:“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但她并不是一个诗词的复读机。她的诗词沉淀,是出于热爱,更是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她父母喜欢阅读,家中藏书很多。‎ ‎ ⑦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面,双门洞的孩子都是“富养”长大的,他们富在精神世界,富在父母给了他们很多很多的爱……孩子们也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贱兮兮的乐观、穷兮兮的精致,以及好强。虽然生活很清苦,怛大家在一起比什么都开心。‎ ‎ ⑧给孩子很多爱,他才会明白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也许贫困的家庭会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到成人世界的不易,但也让他们更加懂得感恩父母,进而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 ⑨富养不是为了满足孩子对富人生活的想象,而是教会孩子在生活的苦难面前竖强、坚韧;体贴父母的不易,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付出改变不如意的现状。让他们明白:唯有精神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勇气的磨炼,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 ⑩西方精英教育坚持一个育人准则:终身学习和全面成长。这是保证财富代际传承的必要条件。所以,“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 ‎ (摘自《意林》2017年12月24期,有改动)‎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20.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21.为了避免“寒门养贵子”的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想怎么做。(3分)‎ ‎(三)阅读《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一文,回答第18-21题。(共9分)‎ ‎18.示例:富养要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 ‎ 或“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 ‎ 评分标准:(2分)准确即可。‎ ‎19.示例:从生活现象说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 ‎ 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 ‎20.示例: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家长应该在精神上富养孩子的观点,进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评分标准:(2分)论证方法与作用各1分。论证方法答错本题不得分。‎ ‎21.答案 略。‎ ‎ 评分标准:(3分)结合文章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合理流畅1分。‎ ‎【2018四川凉山】(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共15分)‎ 翻开动漫书还要关上 ‎“翻开动漫书要关上”这话的第一层含义,即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反对俗文化,但特别强调要读经典,什么才叫经典呢?圣洁的、美感的、雅致的、庄重的、忧郁的、悲悯的东西,使是经典。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便是经典。经典常常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经典走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也就是说,它们穿越过也正穿越着时间和空间。当然,语文教材的文章是经典,教育部规定的30部中学生必读书是经典。阅读经典,是为了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阅读经典,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阅读经典,是为了鼓舞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那么,什么又不叫经典呢?卡通书和动漫书大约不叫经典。当红影视明星写的书不是经典。正吵得火爆的书难成经典。而据说一读就可变得聪明成为天才考到高分,这样的书肯定不是经典。同学们却偏爱读这些书,也不能全怪同学们,社会是这么浮躁和功利。文化也要快餐,道德也要速成,这是急功近利的毛病,是脚痛医脚的错误。思想贫乏、情感苍白,几乎是人文上的不治之症,是癌症;词不达意、语言千瘪,终将成为同学们发展道路上跨不过的铁门槛!‎ 所以,要读经典,要宁静而从容的阅读,要沉醉而投入的阅读。“翻开动漫书要关上”第二层含义就是,确保读书的充裕时间和安宁心境。媒体的多元和出版业的发达,有时也是坏事。我们的眼球和脑半球常常被换来换去的频道控制了,或者,是网站,是卡通动漫书,是时尚的花花绿绿的书。我们消遣,感到快捷和轻松,却也感到乏味和无聊,轻浮和浅薄。所以,打开电视还要记得关上,开机上网还要记得关上,翻开动漫书还要关上。于是,读书就有了时间和空间,有了心境和氛围。我常常怀想一些境界,像叶灵风在《书斋趣味》中说的,“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像冰心女士在《寄小读者》中说的,“夜渐长了,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愿隔着地球,和你们一同在晚餐后用功”。像林语堂先生说的,“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诗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哲学经济诗文,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取之,取而读之”。我自己也常常庆幸,自己少年时双手不是操作遥控和鼠标,而是翻开发黄或洁白的书页,行走在唐诗深处,融化在宋词里边,曾在《三国演义》里金戈铁马,曾在《红楼梦》中陨泪齿怀。‎ 以上,我谈的是要读经典和宁静读书的问题。‎ 同学们,人间的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阅读经典,宁静读书,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我们不负读书,读书终将不负我们。‎ ‎(选自《诗文选粹》有删改)‎ ‎18.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翻开动漫书要关上》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分)‎ 答:标题在文中有两个含义:① 读书要有选择。 ②确保读书的充裕时间和安宁心境。 ‎ ‎19.在文中作者用了三个名人的话来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道理论证。文章引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更易于使读者信服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 ‎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划线句“我们不负读书,读书终将不负我们”的理解。(3分)‎ 答:我们用心的读好书,好读书,我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收获很多东西。比如知识,素养,高尚的情操,语言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等。 ‎ ‎2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答:文章论述思路简单清晰。开篇用“第一层意思”直接进入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述;然后用“第二层含义就是”引入第二个分论点的论述。最后小结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