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2.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二、《南京条约》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2、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增加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1840年6月——1842年8月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任务: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时间: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3课 收复新疆
1、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
2、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3、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4、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1895年。 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
2、结果:①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增开重庆等为 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开设工厂(标志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的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
2、《辛丑条约》(1901年)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战争、签订双方
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
1842年
鸦片战争、中英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 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个国家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课) ___课时
教学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戊戌变法、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教学时间
第6课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口号: 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
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建海军;(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5、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百日维新: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
2、人物:光绪帝、“戊戌六君子”
3、失败原因: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中国同盟会:(1905年)
1、地点: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了。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 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2、“新世纪曙光”: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3、 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0-13课) ___课时
教学目标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 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 艰难曲折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3、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 艰难曲折。(难点)
教学时间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会议名称
时 间
地点
内 容
意 义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1大会确定建党,制定了党的纲领。2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3选举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和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
1922年
上海
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
国民党一大
1924年
广州
国民革命的开始,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
第11课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二、北伐战争(1926年)
1、北伐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其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一、南昌起义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基础。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建立者:毛泽东
2、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遵义会议:(1935年在遵义召开)
1、内容: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2、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③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④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
2、开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三军大会师
4、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4-16课) ___课时
教学目标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 不怕牺牲的精神。
(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7)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
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4、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5、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难点)
教学时间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1、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沈阳。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2、这是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始。
二、西安事变: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2、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解放事业的大局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3、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
一、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1、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2、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二、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南京被占,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一、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台儿庄战役
在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三、百团大战
1、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百团大战: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它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四、中共七大
1、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件:
(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7、18课) __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
教学重难点
1、重庆谈判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难点)
教学时间
第17课 内战烽火
一、重庆谈判:“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1、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结果: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10、10)
二、转战陕北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三、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揭开反攻序幕。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1948年9月-1949年1月
2、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
3、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4、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5、三大战役的作用: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指挥者
参战部队
结果
辽沈战役
林彪、罗荣桓
东北解放军
歼敌47万,解放了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歼敌55.5万,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歼敌52万,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六、七单元 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19-22课) __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5)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6)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7)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
(8)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难点
1、张謇兴办实业
2、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
3、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4、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难点)
教学时间
一、知识要点
1、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2、19世纪初,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相继传入中国。
3、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后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
4、1872年上海创办了《申报》,1897年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5、詹天佑亲自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6、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研制“侯氏制碱法”
7、魏源写成《海国图志》一书,他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8、严复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9、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10、1905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11、文学: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已》,郭沫若《屈原》,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美术:徐悲鸿《愚公移山》,
音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二、分析
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 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
② 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
③ 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2、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①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②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
③ 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④ 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下复习第一轮教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重点:讲述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时间: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P2-4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共同纲领》及作用、国旗、国歌、国都、纪年方式、建纪念碑)
2、开国大典:
(1)时间:
(2)主要仪式: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含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P4
(1)国内意义: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辟了历史新纪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2)谈判代表:
(3)历史意义: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5、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
黄继光,邱少云。
① 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 。)
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6、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0——1952年底
(2)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意义:课本P13
注意:土地改革没有改变土地的私有制度,不过从封建地主所有变成了农民所有。
7、新中国采取的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1)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后反思: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6)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探索时期的模范人物及精神品质,文革十年动乱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及历史意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的启示,归纳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严重失误有哪些?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 时间:
(2)名称:
(3)性质:
(4)代表的利益群体:
第5课 三大改造
3、三大改造(1953——1956)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 农、手 、资 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转私为公,即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的方式:①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 (中国首创)
(4)三大改造的完成:
①时间:1956年底
②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P26-P29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
(2)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
(3)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4)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
①他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29。
②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6、文化大革命: P32
(1)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
(2)两大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3)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4)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5)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7.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我们走了哪些弯路?
(1)农业、工业上的大跃进; (2)人民公社化运动 (3)文化大革命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后反思: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重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民主与法制建设,邓论的相关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经济特区的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P38——P40
1、十一届三中全会:P39
(1)内容:
①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组织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9课 改革开放P42——P45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P42
(1)时间,地点,内容: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3、 对外开放:P43
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作用和影响:
(1)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3)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推动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4、国有企业改革: P45
主要内容:①所有制经济的转变;②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③分配方式的转变。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企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5、 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6、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P48
7、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987年,中共十三大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
①内容
(1)必须坚持基本路线;
(2)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
(3)姓社姓资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②影响: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后反思: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回归,台湾和大陆文化交往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意义,一国两制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第11课 民族团结P56
1、民族区域自治
(1)背景:这由国情决定,第一,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第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2)时间,内容(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3)意义(它的实行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P60-62
2、一国两制
(1)提出的时间、人物、目的(维护祖国统一、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2)含义:
(3)实行的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① 各自回归时间:
② 殖民国家:
③ 根本原因:
④ 均设立特别行政区:
⑤ 意义和影响: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P65 -68
3、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九二共识“
(3)汪辜会谈
(4)20多年来,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统一是趋势
4、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后反思:
(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4)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5)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人民海、空军、导弹部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万隆会议和中美建交,承办APEC会议等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防现代化以及科技强军的重要,国防、外交与经济的关系,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外交中的具体运用和所取得的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P72-75
1、海军的建立:
(1)第一支海军建成的时间名称
(2)建国后,发展起来的海军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3)70年代,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1)和核潜艇(1974)
(4)90年代以后,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水面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组成
2、空军的建立:
(1)时间:
(2)基础:
(3)投入的战争:
(4)第一代战斗机:
3、导弹部队的建立:
(1)时间:
(2)主要任务:
4、1985年的百万裁军
(1)目的是科技强军。
(2)启示:人民解放军是和平之师
5、人民解放军的宗旨是:
(1)对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对外守卫祖国的疆土。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P76-78
6、 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时间
(2)人物
(3)倡导国
(3)内容
(4)意义
①国内
②国际
8、万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地位
(4)主题
(5)方针:求同存异①同与异各自的含义
(6)意义
9、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84
10、中美关系的改善——由对抗到正常化
(1)具体事件:
①“乒乓外交”
②基辛格秘密访华
①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②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3)直接影响: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9月,中日建交,出现各国与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1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
(1)时间
(2)会议
(3)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主持正义国家的有力支持。
(4)意义
①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2、中国承办APEC会议:
(1)时间
(2)会议
(3)原因
(4)主题
(5)主要的国家
(6)意义
13、中国加入WTO:
(1)时间
(2)会议
(3)原因
(4)意义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后反思:
(六)科技、文化、教育(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科教兴国",
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重要作用
第17-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P90
1、国防成就: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①时间
②意义
(2)核导弹试验成功
①时间
②意义
2、航天成就:
(1)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①时间
②地位
③名称
④意义
(2)第一艘无人飞船
①时间
②名称
3、农业成就:籼型杂交水稻
①时间
②人物
③地位:中国首创
4、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5、杰出科学人物:
(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邓稼先——两弹元勋(原子弹和氢弹)
(3)钱学森——导弹之父
6、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7、863计划:
(1)时间:
(2)提出者
(3)内容(包括八个高科技领域):
(4)批示者
(5)意义
8、计算机网络的影响(或如何看待上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课本小字部分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9、基础教育的发展:
①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到200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0、“科教兴国”:
(1)时间:
(2)具体措施:
①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②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③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④制订和实施863计划。
11、教育方针:三个面向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2、文艺方针:1956,“百花开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
13、文艺成就:
(1)建国初期:长篇小说《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戏曲《刘巧儿》,故事片《甲午风云》、《林则徐》、《小兵张嘎》、《五朵金花》,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
(2)文革时,样板戏盛行,上述优秀作品被批判,作家被迫害。
(3)文革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长篇小说;《开国大典》、《生死抉择》等影片;《长征》、《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电视剧;改编拍摄了四大名著。
14、体育成就:
①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瞻目(1959年,容国团,25届世乒赛上夺得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81年,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
②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连连刷新世界纪录。(1984年,许海峰, 23届奥运会,我国突破了奥运金牌为0的纪录。)
③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
④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P105
15、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①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展开;③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改革开放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感悟社会变化(从物质层面到观念层面)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说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体现:(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表述)P112-114
(2)根本原因:改革开放;
(3)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表现: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规模扩大、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市场导向)。
3、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后反思:
大总结:
八年级下中国现代史发展线索
一.中国现代史(1949年——现在)
1、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社会性质:(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3、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
(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现在)
二.过渡时期(1949—
1956年底)
1。开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结束: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4、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5、重大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
(3)土地改革(1950—1952年)
(4)“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底)
(5)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
(6)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现在)
1、开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3、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
1、开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结束: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3、重大事件:(1)中共八大(1956年)
(2)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1958年)
(3)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成就及模范人物。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
1、开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2、结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3、重大事件: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动乱局面开始。二月抗争。“九•一三”事件。经济的整顿与恢复。四五运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
现在)
1、开始: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二大形成)
3、方针: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4、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三大提出)
6、统一工作:“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发展。
7、国防工作:人民海军、空军的发展及导弹部队的建立。
8、民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
9、外交工作:[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大事]:建国后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1年10月25日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
世界近代史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10-14课) ___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4)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5)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6)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评价华盛顿、拿破仑的历史作用。
(4)英国工业革命。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意大利 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芬奇 意大利 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 英国 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 海 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
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
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1653年就任“护国主”
,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四、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8、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9、评价华盛顿: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1777年10月带领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1781年10月,英军司令康华利率领英军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1789年华盛顿被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1796年9月,在做了两届总统后,华盛顿主动放弃了继续当选美国总统的权利。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过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合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五、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制宪会议发表。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又称拿破仑帝国。
5、《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颁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六、“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___课时
【教学目标】
(1)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2)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3)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
(2)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3)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1、 三角贸易:近代西方殖民扩展首先从非洲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葡萄牙又是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
2、三角贸易影响: A、使非洲损失了一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经济社会倒退。贩卖黑奴还滋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黑奴把非洲文化带到了美洲,促进了美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英国征服印度:①17世纪初,英国开始侵入印度。②1757年,克莱武率领英国殖民军通过普拉西战役,占领孟加拉省,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③18世纪末,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对印度的殖民征服步伐。④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2、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爆发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起义。参加起义的主要有土兵、农民和城市贫民。王公贵族、土邦首领和地主掌握了起义的领导权。章西女王是印度历史上的民族女英雄。
3、失败的原因:由于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上层采取分化政策,加上各地起义力量分散,缺乏统一指挥,1859年民族大起义最终失败。
4、拉美地区的殖民化:16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地区,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完全征服。西班牙占有西印度群岛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地区,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殖民帝国。葡萄牙建立了巴西殖民地。
5、近代拉美国家的建立:玻利瓦尔投身拉美独立运动,被南美许多国家共尊为“ 解放者”。1826年殖民统治覆灭。影响见书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___课时
【教学目标】
(1)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3)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4)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6)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英国宪章运动
(2)《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3)巴黎公社
(4)美国南北战争
(5)俄国农奴制改革
(6)明治维新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国际工人运动:
①背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队伍扩大,处境却日益恶化。
②工人运动的发展:英国的宪章运动:评价:它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迫使统治阶级作出了一些让步,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是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府。“五月流血周”,公社失败。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南方:种植园奴隶制。
南北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导火线:1860年11月,林肯当选总统。
时间:1861年~~~1865年,南方奴隶主于1861年4月跳起了内战。
过程:
A、战争初期,北方军事失利。
B、扭转局面: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转折: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北方取得战争主动权。
D、结束:1865年4月,联邦军队攻陷里士满,南方同盟军投降,内战结束。
5.意义见书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改革
1、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农奴制危机严重,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2、表现:
内因A、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B、国内劳动力和资本短缺,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C、农民起义不断。
外因: A、克里米亚战争失败。B、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
3、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A、方式: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B、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C、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获得自由。(废除了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②农奴缴纳一定的赎金,获得份地等。(赎金的缴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货币资本)
结果:1、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第20课 日本明治维新
1、幕府统治危机:内因:幕府专制统治,闭关锁国,保守落后;资本家、新兴地主、大名、武士要求改变现状。外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1853~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首先打开日本大门,签定了《日美亲善条约》。
2、倒幕运动: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和反对幕府的专制统治, 1867年10月,倒幕派以天皇名义 发布讨幕密诏,1868年初,推翻了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的统治
3、明治维新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见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影响见书
西方主要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的途径或道路:
英国:通过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美国:通过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法国:通过1789~1814年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日本:新兴力量联合起来推翻幕府统治,确立了明治天皇的统治,从1868年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俄国: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到第八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和璀璨的近代文化
___课时
【教学目标】
(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4)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5)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6)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7)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9)知道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10)说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两幅名画的作者和艺术风格。
(11)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教学重难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
(2)"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
(3)述萨拉热窝事件
(4)第一次世界大战
(5)近代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20课 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九上P124-127)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 “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 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二、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三、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九上P139)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在数学上主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4、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休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四、达尔文与“进化论”(九上P140)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著作:《物种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4、作用: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五、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
3、作用: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1、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著名人物是: ;他的不朽名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名言出自于 ;荷兰著名画家 的代表作是《 》。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了解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了解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知道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并了解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重难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新经济政策
[教学时间]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考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九下P3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九下P5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
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1914年4月列宁回国。——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
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意义:(九下P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推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点:新经济政策 九下P7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斯大林模式” 九下P9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战后的主要任务: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新经济政策:①时间:21年3月,
②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民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联成立:时间:1922年底,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初仅有4个加加盟共和国加入,后来扩大到15个。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4年列宁逝世。
第一、 二个五年计划:①时间:1928——1937年,
②领导人:斯大林,
③主要成就:苏联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农业集体化步伐加快。
新宪法通过:时间:1936年,
意义: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
① 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 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 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道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了解“工业复兴法”并知道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罗斯福新政
[教学时间]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考点:《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九下P14-18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九下P18 能力要求:识记
战后的“新秩序”:
巴黎和会:①时间:1919年1月,②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③主宰和会的三巨头: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威尔逊(美)。④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④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九下P14-15)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国际联盟:成立时间:1920年1月,主要控制者:英、法。
华盛顿会议:时间:1921年到1922年,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主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的内容:(九下P17-18)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第4课:经济大危机
考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九下P21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考点:罗斯福新政 九下P22-23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应用
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1929——1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实行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④作用: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考点: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 九下P26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建立过程: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
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㈠主力:军部。㈡2.26兵变:①时间:19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识记:
了解慕尼黑会议;
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事件;
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理解:
结合 《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
认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
慕尼黑会议
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战役、日本投降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点:慕尼黑阴谋 九下P3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考点: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九下P35-37 能力要求:识记
慕尼黑会议:①召开的时间:1938年9月,②参加的国家及首脑: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③英法的目的: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世的和平。④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这一内容被称为慕尼黑阴谋)⑤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绥靖政策:在面临法西斯侵略威胁时,西方大国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为自己求得一时的和平,达到祸水东引。这种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后果: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战的全面爆发:时间:1939年9月,标志: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主要事件:德军占领法国在内的西欧——英国遭到猛烈轰炸——丘吉尔上台,主张强硬政策
二战的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主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二战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考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九下P39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考点:雅尔塔会议 九下P39-40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战役、日本投降 九下P40-42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①建立时间:1942年1月,②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了联合。③参加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④会议召开地点:华盛顿。⑤建立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雅尔塔会议:①时间:1945年2月,②主要参加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③目的:协调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④主要决议:打败德国后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1942年7月——1943年2月)。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时间:1944年6月6日。标志: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作用: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之中。
二战的胜利: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
二战的影响: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损失。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2)
1、催化剂:慕尼黑阴谋 时间: (——绥靖政策的顶峰)
2、全面爆发:德军闪击波兰 时间:
3、扩大:莫斯科保卫战 时间: (——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4、进一步扩大:日军偷袭珍珠港 时间: (——太平洋战争爆发)
5、《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时间: 美国华盛顿26个国家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6、二战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时间: (——苏德战场)
7、诺曼底登陆 时间: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腹背受敌)
8、雅尔塔会议 时间: 地点:苏联雅尔塔 3个国家(英、美、苏)
——损害中国主权
内容:①战后对德国军事占领;②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对日作战
9、柏林战役:苏军攻入柏林
(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时间: ,二战欧洲战事结束)
10、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时间: (——二战正式结束)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识记:知道欧盟;了解战后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理解:通过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关史实认识其主要特点。
[教学重难点]
欧洲联盟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考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九下P48-49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时间
表现(特点)
原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80年代产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7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阻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的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20世纪90年代
经济稳定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改造。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① 美国政府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
②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① 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② 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
③ 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考点:欧洲联盟 九下P52-53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 九下P54-55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恢复到战前水平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持续繁荣时间: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原因:①美国的大力援助——(外因)②西欧发挥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内因)
二、欧共体的成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1993年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成员:法国和联邦德国等12个国家。(2007年,欧盟成员国增加到27个。)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日本的崛起:表现: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重要生产领域,名列世界前列。原因: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大力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适当的经济政策。
危机时期:1974到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70年代始,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点:
其一:重视科教。 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
其二:利用外援。 主要是利用美国的援助恢复和发展经济。
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经验:
必须坚持和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重视人才的培养,坚持求实与创新。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社会主要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识记: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
了解苏联解体。
[教学重难点]
苏联解体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九下P60-61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九下P61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苏联解体 九下P62 能力要求:识记
一、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
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三、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领导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考点:匈牙利的改革 九下P64-65 能力要求:识记
一、东欧改革
:背景: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
主要事件:匈牙利改革:背景:1956年发生了匈牙利事件。内容: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高速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年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背景:80年代,东欧各国出现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过程:从1989年开始,东欧国家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随之发生变化。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两德统一。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识记:
了解印度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知道中东战争,
并了解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
巴以冲突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考点:印度独立 九下P70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纳米比亚独立 九下P72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九下P73 能力要求:识记
亚非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印巴分治和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印度化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现印巴分治。后来,印、巴分别建国。
印度独立后,工农业和科技有显著发展。新加坡和韩国成为现代化国家。
非洲的民族独立浪潮:二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一步步走向瓦解。埃及独立运动:1952年,纳赛尔领导革命,赢得了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
“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赢得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考点:巴以冲突 九下P77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应用
战火频仍的中东:产生的原因: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各地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以巴分治:1948年联合国通过“以巴分治”方案,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英国结束在该地的“委任统治”。战争的爆发:从以色列建国到1973年,共发生了四次中东战争。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战略位置和石油资源,使其成为各个时期列强的必争之地。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水资源的争夺以及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使中东地区矛盾极其复杂化。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识记:
知道科索沃战争;
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史实;
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理解:
通过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史实,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考点:杜鲁门主义 九下P84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九下P8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一、冷战政策
对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形式:除战争(武装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本质:是美国要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
• 影响:使世界在敌视和对峙气氛中不断面临战争威胁,特别是美苏两强相争,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二、美苏争霸
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里根
戈尔巴乔夫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九下P90 能力要求:识记
一.一超多强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根本原因,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今世界的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
“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二.世界的主题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原因: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
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
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三.霸权主义
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不断,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甚至还有所增加。
科索沃战争
概况:①1999年3月24日开始,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联盟用兵,持续了78天的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不得不全面让步,接受和平协议,彻底丧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②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侵犯中国主权.
影响:1、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2、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3、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中国的立场:
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人民坚决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国家主权,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九下P96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九下P97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含义:这就是指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2、形成的原因
v ①、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v ②、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v ③、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3、具体表现
v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v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v 3、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利:1)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各国相互依存互相竞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弊:1)发展中国家技术等方面落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贫富差距拉大
2)有些跨国公司有不公平行为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酿成1997-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
三、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
2001年中国加入WTO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识记:
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 九下P102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应用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2、内容: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
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速度快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范围广
3、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促进经济增长。——影响大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它又一次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考点: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 九下P107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九下P108 能力要求:识记
选择题
【 】毕加索是20世纪美术史上立体派的最主要代表。下列哪一幅作品是他的?
A B C D
[参考答案]B[2009·广东湛江]
【 】试验中学艺术小组决定建立一个绘画艺术网站,展示现代绘画艺术的成就。下列各项,你认为能入网页的是
A.达•芬奇及其《最后的晚餐》 B.凡•高及其《向日葵》
C.毕加索及其《格尔尼卡》 D.卓别林及其《摩登时代》
[参考答案]C [09 乐山中考]-
【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一片繁荣的背后蕴藏着一场危机。美国作家德莱塞仿佛嗅到了危机的气味,出版了一本控诉美国社会制度的著作是
A.《哈姆雷特》 B.《美国的悲剧》 C.《神曲》 D.《战争与和平》
[参考答案]B[08安徽中考]-
【 】下列美术作品中,哪些是作者及时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艺术创作的
①壁画《格尔尼卡》 ②速写《红军过草地》③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参考答案][09河南中考]-
【 】1937年,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创作名画《格尔尼卡》,是为了
A.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
B.揭露和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
C.揭露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D.表达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参考答案]A [09咸宁]
【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是
A.《最后的晚餐》 B.《向日葵》 C.《蒙娜丽莎》 D.《格尔尼卡》
[参考答案]D[09辽宁]
第19课 现代音乐和电影
考点:爵士乐 九下P111 能力要求:识记
考点:好莱坞 九下P112-113 能力要求:识记
选择题
【】右下图是世界著名的娱乐业中心,它位于美国洛杉矶北郊,总是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它被称为:
A.电影“梦工厂” B.音乐之都 C.美术天堂 D.体育王国
[参考答案]A[2009·河南省]
[教学小结]
[教学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