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 KB
  • 2021-05-10 发布

德阳市中考满分作文中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 二十四、其他: ‎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 ‎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 ‎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 段意的归纳 ‎ ‎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一)‎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内容的整合能力,如果一个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就会答不到点上。而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光靠做题目解决不了问题,最主要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所以建议该学生不要着急,要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入手。平时要多看、多读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名家名篇。“腹有诗书气自华”,经过一定的积累肯定会得到提高。 ‎ 另外,还建议该学生在平时做阅读理解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具体内容概括要准确。2.抽象的东西(如比喻解释)要解释明白、清楚。3.题目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就几答。如题目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你不能把此答成怎么理解。 ‎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 牢记: ‎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 ‎2.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3.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 ‎4.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 ‎5.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 ‎6.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 ‎7.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8.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 ‎9.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 ‎10.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 ‎11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 ‎12.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 ‎13.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 ‎14.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 ‎15.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 ‎16.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 ‎1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 ‎1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 ‎1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二)‎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及作用 ‎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 ‎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 ‎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二.表达方式 ‎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5.说明 ‎ ‎●类型1‎ 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 ‎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 作用分别如下: ‎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 (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 ‎●类型2‎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 作用:塑造人物XX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XX主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 ‎ (1)自然环境 ‎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 ‎(2)社会环境 ‎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引起读者兴趣 题目的理解:以XX为线索,体现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表达了XX,反映XX主题(情感)‎ 首段作用 :‎ ‎(1)环境(背景)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物:‎ 是一种象征,一个线索,围绕中心,体现XX主题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 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赏析]‎ ‎ 这是一篇短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 要如 般 ,你的 要像 一样 。 ‎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例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例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 对策:答:(1)不可以。 ‎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 ‎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 一、论证方法 ‎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5.引用论证: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二、句子作用 ‎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 ‎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三、开头作用 ‎1、引出论点/论题 ‎2、吸引读者、造成悬念 四、论证思路 通过引用(举例……)引出论题(方向)→ 摆出事实,列举例子加以论证论点 → 强化中心论点 ‎●类型1、文段作用: 承上启下;照应;强化论点 ‎●类型2、顺序能否调换 :(判断) 照应开头;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等 ‎●类型3、例子特点 : 权威性;代表性;典型性;全面性 有说服力 ‎●类型4、文段论证优点 : 证明了此段分论点 ‎●类型5、本文中心论点 : 开头;标题 五、论点的提出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 ‎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 ‎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 ‎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 ‎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 ‎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三)‎ 记叙文部分 一、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实物为线索。二是以人物为线索。三是以事件为线索。四是以时间为线索。五是以地点为线索。六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 二、插叙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插叙的方法,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 三、表达方式:‎ ‎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作用:1、议论、抒情深化主旨,画龙点睛。2、描写让记叙更具体、生动、形象。‎ 四、描写作用 ‎(1)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② 渲染气氛;③ 烘托人物的心情;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3)侧面描写是烘托主要描写的作用 五、修辞方法及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六、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七、结尾的作用: ‎ ‎1、篇末点题,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 ‎2、回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思考,激发情感,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 。‎ ‎3、画龙点睛,点明或深化中心 八、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把握象征意义;(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九、关键语句的理解(品味赏析) ‎ ‎1、明确句子特点:修辞句,描写句,结构句,议论抒情句,主旨句。‎ ‎2、抓住关键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3、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①从修辞手法上分析;‎ ‎②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③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④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⑤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⑥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十、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1、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十一、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对比、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照应、移步换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十二、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十三、体会词语的作用 ‎(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十四、段意的概括归纳 ‎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 十五、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六、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七、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十八、 限字题的解答:‎ ‎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 十九、拟写标语题:‎ ‎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二十、给文段拟题:‎ ‎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二十一、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 1、用第一人称;‎ ‎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二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说明文部分 一、说明文分类:‎ ‎1、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平实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整体到局部等。‎ 三、说明方法:‎ ‎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四、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五、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七、说明文中词语作用题型:‎ ‎1.“**”词好在哪里?‎ 答题公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公式:不能,“**”词,生动地说明了……,如果删除,与实际不符,表达不准确,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八、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四)‎ 说明文部分 一、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分类 ‎ ‎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思路: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 2、从语言特征(语言表达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 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____特征 ‎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 7.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五、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六、说明文写法分析 ‎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七、说明语段的作用 ‎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 议论文部分 题型①:找中心论点 解题技巧: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例题:《阅读理解题王》P113第一题 题型②: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技巧:常用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例题:《阅读理解题王》P113第3题 题型③:分析文段作用 解题技巧:开头的作用有:(1)、引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 (3)列举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观点,吸引读者兴趣,增强说服力 ‎ ‎ 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例题:《阅读理解题王》P114第1题 题型④:分析某一段的论证过程 解题技巧:格式:首先,提出……的观点,然后运用……的论证方法+(作用),最后,进一步提出了……的观点 例题:《阅读理解题王》P99第2题 题型⑤: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解题技巧:注意结合自身实际(如,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我们面临中考……)‎ 记叙文部分 题型①:概括文章大意 解题技巧: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格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例题:《阅读理解题王》P29第一题 题型②:修辞手法以及作用 解题技巧: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反问,反复……‎ ‎ 常见手法的作用:(1,修辞手法本身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 2,拟人:赋予了……以人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4,反复:强调了…………突出了…………‎ 例题:《阅读理解题王》P52第四题 题型③: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解题技巧: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例题:《阅读理解题王》P49第2题 题型④: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题技巧::(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 流露(表达)出作者…………(情感)‎ 例题:《阅读理解题王》P16第4题 题型⑤:某句话(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技巧: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 ‎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