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3.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广州大学附中2016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直升班)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满分40分)
1.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黄酒 B.水 C.碘盐 D.食醋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蒸发液体时,在蒸发皿下面垫上石棉网
B.将pH试纸伸入一瓶溶液中,测定溶液的pH
C.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D.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4.老师要求同学们把实验室里3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到10%,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的是( )
A. B. C. D.
5.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强地震后,为防止灾后疫情出现,防疫人员用过氧乙酸(C2H4O3)和次氯酸钠(NaClO)进行消毒,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B.次氯酸钠是一种氧化物
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过氧乙酸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6.对如图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微粒认识不正确的是( )
A.②⑤⑥属于原子 B.①④属于阳离子
C.①③④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D.④⑤属于同一种元素
7.关于金属物品的使用正确的是( )
A.铝合金门窗变旧变暗后用砂纸或钢丝球打磨
B.铁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和石灰乳配制农用杀菌剂
C.用金属钨作为灯泡里的灯丝
D.铝壶内的水垢用质量分数为18%的热盐酸长时间浸泡
8.如图是加热红色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的反应示意图.据图得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B.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氧化汞分子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氧化汞、汞、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
9.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
C.t℃时,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6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搅拌,可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10.小明同学在家里设计了一下“家庭小实验”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
A.用小苏打和柠檬酸自制汽水
B.用自制净水器把浑浊的河水变成纯净水
C.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树叶,制作叶脉书签
D.把一只冷的碟子放在蜡蚀火焰上方以获得少量炭黑
11.实验前恰当处理实验仪器和用品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
A.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用烧杯需要干燥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需先将试纸用水润湿
C.做铝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铝条需要用砂纸打磨
D.进行过滤操作,需先将滤纸润湿使之紧贴漏斗内壁
12.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甲烷和水蒸气都是氧化物;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硫酸钠都是酸;⑥火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水和汽油都是溶液.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⑦
13.生活中常有误食亚硝酸钠(NaNO2)中毒事件的报道,这是因为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工业用盐中常混有亚硝酸钠,有关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部分资料如下表:
化学式
酸碱性
热稳定性
与稀盐酸的
反应现象
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现象
氯化钠
中性
受热不分解
无明显变化
生成白色沉淀
亚硝酸钠
弱碱性
320℃以上会分解
放出刺激性气体
放出红棕色气体
无明显变化
如要检验食盐样品中有无亚硝酸钠,下列判定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测定食盐样品溶液的酸碱性
B.取少量食盐样品加热到320℃以上,观察有无刺激性气体放出
C.取少量食盐样品,向其中加入盐酸,观察有无红棕色气体放出
D.取少量食盐样品加水溶解,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
14.M是一种金属元素,M+与其它几种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的溶解性见表:
OH﹣
CO32﹣
Cl﹣
SO42﹣
NO3﹣
M2+
难溶
难溶
易溶
易溶
易溶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反应肯定不能发生的是( )
A.M+HCl B.MSO4+Ba(NO3)2 C.M(OH)2+NaCl D.MO+H2SO4
15.下列关于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括号中物质是杂质)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混合物
分离与提纯方法
A
氯化钠(泥沙)
混合物放入水中搅拌、溶解、过滤
B
CO2(CO)
混合物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再干燥剩余气体
C
CaCl2(CaCO3)
混合物溶解,滴加适量盐酸,蒸发、结晶
D
Cu(Zn)
混合物放入试管,滴加足量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16.在高温条件下,A、B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
C.生成C和D的微粒个数比1:1 D.生成C和D的质量比是14:3
17.有X、Y、Z三种金属,只有Y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X放入Z的酸盐溶液中,X表面有Z析出.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Y、X、Z B.Z、X、Y C.Y、Z、X D.X、Z、Y
18.在M+H2SO4(稀)→Fe2(SO4)3+N ( M、N分别代表一种物质,化学方程式未配平)反应中,M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①Fe ②Fe2O3③Fe(OH)3④FeCl3.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20.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入盐酸,得到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点时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B.a点到b点溶液中盐酸的量不断增大
C.b点时,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
D.b点到c点时,溶液中氯化钠的量不再增加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1分)(2016•广东校级一模)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东莞虎门有人仅用锌条和硫酸,就从电镀废水(含有AgNO3等物质)中提炼出了金、银等贵重金属,请你凭此推断提炼的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2)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生石灰、熟石灰大量用作建筑材料,也是许多工业的重要原料.写出石灰石转化为纯度比较高的CaC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常用铝土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铝)电解来炼铝,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用51t含氧化铝80%的铝土矿,理论上可以炼出金属铝______t.
(4)活性炭是防毒面具滤毒罐里的吸附剂,可用来吸附氯气等有毒气体,活性炭是一种______〔填
混合物或纯净物),下表列出了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每立方厘米活性炭所能吸附的常见气体的体积:
气体
二氧化碳
氢气
氧气
氮气
氯气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44
2
32
28
71
气体的沸点/℃
﹣78
﹣252
﹣183
﹣196
﹣34
被吸附体积/ml
97
4.5
35
11
494
请分析表中数据,找出活性炭吸附气体的一个规律______.
22.“低碳”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
(1)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根据流程图1回答下列问题:
①“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与态度,下列做法符合“低碳”要求的是______(填序号).
A.监测空气质量 B.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C.垃圾分类回收D.汽车使用尾气净化装置,降低有害气体排放
②从图可知,在一定条件下,某些无机物和有机物间______(填“能”或“不能”)相互转化;
③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CH3OH)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科技小组同学设计了一种将CO2转化的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该实验流程中CO2转化的最终产物为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有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23.化学实验是探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制取重要方法和手段.
(1)图1A、B是两个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请回答:
①导致A实验测定结果偏小的可能原因有______(举一例).
②B实验通过验证反应产物并根据化学反应前后______种类不变来推断甲烷的组成.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氨气的性质时,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氨气的两条物理性质______、______.
24.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是______;
(3)t2℃时,用50g水配制物质a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______物质a;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的是______.
25.盐和碱是两类重要的物质,它们之间发生的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向一盛有硫酸钠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在这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入,烧杯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______,增加的离子是______.从开始滴入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关系正确的图象是______.
26.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并结合图1仪器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f的名称是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除了选用仪器b、g外还得选择上述仪器中的______(填写序号).
(2)小华同学在实验室用上述装置制二氧化碳,应先往仪器b中加入的药品是______,后加入______;检验一瓶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3)根据如图2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Ⅰ)连接装置A与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操作有:a.停止加热b.固定试管c.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d.装药品和放棉花e.加热,收集氧气.上述过程中缺少的一步操作是______.
(Ⅱ)若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用A装置外,还需连接______装置,连接该装置的目的是______,实验结束后先用弹簧夹将连接两个装罝的橡皮管夹住,然后熄灭酒精灯,这样做除了能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
27.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磙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探究上述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与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B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H2SO4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
稀H2SO4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_;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确定稀硫酸过量,你选用______(填药品或方法).
28.(15分)(2016•广东校级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一瓶已经过滤的澄淸透明海水为原料,在实验室中模拟“侯氏制碱法”的制碱过程.
(1)从海水中分别得到纯净的水和氯化钠固体(其流程如图1),其中,操作I的名称是______;完成这一操作实验,除了胶塞、导管、收集容器和铁架台外,还需要的主要仪器之一是______(只要求写出其中一种仪器名称).
(2)请完成实验设计思路图(图2),目的是从氯化钠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除去氯化镁,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固体.(要求:①在图2箭头上/下方写出相应的试剂和实验操作;②在方框内写出相应的化学式;③可根据需要,仿照步骤1的写法将此图延伸.)
(3)已知有四种物质在30℃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温度
NaCl
NH4HCO3
NaHCO3
NH4Cl
30℃
36.3g
27.0g
11.1g
41.1g
请根据溶解度表所提供的信息,用这四种物质分别作为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一道复分解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侯氏制碱法”既是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先后通入氨气〔NH4)和二氧化碳(CO2),使溶液中发生上述反应.
同学们利用图3装置______完成这一反应后,取其中的一种生成物,再利用装置______进行加热分解就得到了最后的产品______(填化学式).
2016年广东省广州大学附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直升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满分40分)
1.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工业制法;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
【解答】解:A、空气是混合物,因此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是正确的,因为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选项正确;
C、混合物中的各成分都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因此化学性质都已改变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下列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黄酒 B.水 C.碘盐 D.食醋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据此分析物质的类别.
【解答】解:A、黄酒中有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C、碘盐中含有氯化钠、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食醋中含有醋酸、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蒸发液体时,在蒸发皿下面垫上石棉网
B.将pH试纸伸入一瓶溶液中,测定溶液的pH
C.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D.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挟持器-铁夹、试管夹、坩埚钳;蒸发与蒸馏操作;氧气的制取装置.
【分析】A、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试管夹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蒸发液体时,无需在蒸发皿下面垫上石棉网,蒸发皿能直接进行加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试管口不能略向下倾斜,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老师要求同学们把实验室里3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到10%,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的是( )
A. B. C. D.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实验室用3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到10%,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根据各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判断所列仪器是否需要.
【解答】解:
A、酒精灯是加热装置,配制溶液时,不需要,故正确;
B、溶解需要在烧杯中进行,故错误;
C、配制溶液的过程中量筒用于准确量取水,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刻度,故错误;
D、配制溶液的过程中量筒用于准确量取水,该仪器需要,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强地震后,为防止灾后疫情出现,防疫人员用过氧乙酸(C2H4O3)和次氯酸钠(NaClO)进行消毒,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B.次氯酸钠是一种氧化物
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过氧乙酸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B.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解分析解答;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x+(﹣2)=0,则x=+1;故错误;
B.根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次氯酸钠由三种元素组成,故错误;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3=76;故正确;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知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6:1:12,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相对分子的质量,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能力及对氧化物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6.对如图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微粒认识不正确的是( )
A.②⑤⑥属于原子 B.①④属于阳离子
C.①③④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D.④⑤属于同一种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A、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进行粉判断.
C、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D、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
【解答】解: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②⑤⑥均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①④均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①④为阳离子,③为阴离子,均不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④⑤的核内质子数均为12,属于同一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关于金属物品的使用正确的是( )
A.铝合金门窗变旧变暗后用砂纸或钢丝球打磨
B.铁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和石灰乳配制农用杀菌剂
C.用金属钨作为灯泡里的灯丝
D.铝壶内的水垢用质量分数为18%的热盐酸长时间浸泡
【考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金属钨的特性熔点高和金属的化学性质:铁和硫酸铜能反应,铝和酸能反应,以及铝的特性其表面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来解答.
【解答】解:
A、铝合金门窗变旧变暗后其表面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对其有保护作用,不能用砂纸或钢丝球打磨,故A错;
B、铁会与硫酸铜反应,使铁桶被腐蚀,故B错;
C、钨的熔点高,常用来做灯丝,故C对;
D、铝与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长时间浸泡会使铝壶腐蚀,故D错;
故选C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建立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是解答物质性质和用途等有关问题的关键.
8.如图是加热红色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的反应示意图.据图得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B.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氧化汞分子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氧化汞、汞、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由反应示意图,反应前的两个氧化汞的分子含有4个原子,其中有2个Hg原子和2个O原子;反应后的生成物汞和氧气分子中含有2个Hg原子和2个O原子;
B、由反应示意图,反应前为2个氧化汞分子,反应后为一个氧分子和汞原子;反应前后分子构成不同,为不同种类的分子;
C、由反应示意图,反应前后的分子构成不同,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分子在变化过程中发生改变;
D、由物质分子的结构图,氧化汞和氧气由分子构成,而汞则是由原子构成.
【解答】解:A、分解前2个HgO分子中含有2个Hg原子、2个O原子,分解后1个O2分子中含2个O原子、Hg由Hg原子构成且有2个Hg原子;因此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故A正确;
B、分解前的氧化汞分子由一个汞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而分解后的氧分子则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变化前后分子构成不同,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B不正确;
C、反应前的氧化汞分子在分解后变成了氧分子和汞原子,氧化汞分子在分解过程中消失而形成新的分子,因此,氧化汞分子不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C不正确;
D、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但汞却是由汞原子构成,故C不正确;
故选A.
【点评】原子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因为它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不可再分,只发生重新结合.
9.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
C.t℃时,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6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搅拌,可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分析】A、根据物质溶解度的比较方法考虑;
B、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考虑;
C、根据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考虑;
D、根据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考虑溶质是否全部溶解.
【解答】解:A、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必须有温度的限制,否则不能比较,故A错;
B、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降温能由不饱和变为饱和溶液,故B正确;
C、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100%,t℃时,硝酸钾和氯化钾溶解度相等,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但本题没说是否饱和,故C错;
D、由图示可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90g,所以60℃时100 g水中加入9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可得到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看到t℃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就误认为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应该对于饱和溶液才行.
10.小明同学在家里设计了一下“家庭小实验”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
A.用小苏打和柠檬酸自制汽水
B.用自制净水器把浑浊的河水变成纯净水
C.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树叶,制作叶脉书签
D.把一只冷的碟子放在蜡蚀火焰上方以获得少量炭黑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蜡烛燃烧实验;水的净化;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柠檬酸能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自制净水器的净水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柠檬酸能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用食品级的小苏打和柠檬酸等可自制汽水,故选项“家庭小实验”方案可行.
B、自制净水器中小卵石和石英砂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活性炭能吸附可溶性杂质、异味及色素,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变成纯净水,故选项“家庭小实验”方案不可行.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树叶,可制作叶脉书签,故选项“家庭小实验”方案可行.
D、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把一只冷的碟子放在蜡蚀火焰上方,能获得炭黑,选项设计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1.实验前恰当处理实验仪器和用品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
A.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用烧杯需要干燥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需先将试纸用水润湿
C.做铝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铝条需要用砂纸打磨
D.进行过滤操作,需先将滤纸润湿使之紧贴漏斗内壁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分析】A、考虑烧杯潮湿会改变溶剂的质量;
B、测定溶液的pH,先用水润湿pH试纸,则相当于稀释了被测液,会引起PH值偏高或偏低;
C、考虑铝在空气中能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用砂纸打磨去除氧化物使金属铝与硫酸铜得以充分接触;
D、滤纸不紧贴漏斗内壁会影响过滤速度;
【解答】解:A、若烧杯潮湿会增大溶剂的质量是配置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A对;
B、测定溶液的pH,先用水润湿pH试纸,然后将试纸插入待测液中,操作错误;故B错误;
C、铝在空气中能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用砂纸打磨去除氧化物使金属铝与硫酸铜得以充分接触;故C对;
D、滤纸不紧贴漏斗内壁或留有较多气泡液体不易留下会影响过滤速度;故D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因素、了解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金属铝的性质以及过滤.
12.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甲烷和水蒸气都是氧化物;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硫酸钠都是酸;⑥火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水和汽油都是溶液.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⑦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粗盐和酸雨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甲烷不是氧化物;冰和干冰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锈钢和硬币都是合金;硫酸钠是盐;火碱熟石灰都是碱;水是纯净物.
【解答】解:①粗盐中含有氯化钠、泥沙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酸雨中含有水和显酸性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②甲烷是由碳氢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是氧化物;水蒸气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氧化物;
③冰和干冰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
⑤盐酸属于酸,而硫酸钠是由金属阳离子钠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硫酸根离子形成的盐;
⑥火碱化学名称氢氧化钠(NaOH)熟石灰(Ca(OH)2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都属于碱;
⑦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
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④⑥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从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对各种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13.生活中常有误食亚硝酸钠(NaNO2)中毒事件的报道,这是因为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工业用盐中常混有亚硝酸钠,有关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部分资料如下表:
化学式
酸碱性
热稳定性
与稀盐酸的
反应现象
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现象
氯化钠
中性
受热不分解
无明显变化
生成白色沉淀
亚硝酸钠
弱碱性
320℃以上会分解
放出刺激性气体
放出红棕色气体
无明显变化
如要检验食盐样品中有无亚硝酸钠,下列判定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测定食盐样品溶液的酸碱性
B.取少量食盐样品加热到320℃以上,观察有无刺激性气体放出
C.取少量食盐样品,向其中加入盐酸,观察有无红棕色气体放出
D.取少量食盐样品加水溶解,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分析】A、根据亚硝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进行解答;
B、根据亚硝酸钠的分解温度进行分析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进行分析;
C、根据亚硝酸钠显碱性会与盐酸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进行解答.
【解答】解:A、由于亚硝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根据测量溶液的PH值判断酸碱性,而确定食盐的成分,故A正确;
B、亚硝酸钠在加热到320℃时会分解,可以根据有没有气体来判断其成分,故B正确;
C、亚硝酸钠显碱性,加入盐酸后会发生中和反应,会产生二氧化氮气体,故C正确;
D、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加入硝酸银溶液一定有白色沉淀,所以不能用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来检验,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亚硝酸钠的性质判断食盐的成分的方法,开放性强.
14.M是一种金属元素,M+与其它几种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的溶解性见表:
OH﹣
CO32﹣
Cl﹣
SO42﹣
NO3﹣
M2+
难溶
难溶
易溶
易溶
易溶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反应肯定不能发生的是( )
A.M+HCl B.MSO4+Ba(NO3)2 C.M(OH)2+NaCl D.MO+H2SO4
【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解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有气体、沉淀、水等物质产生.
【解答】解:A、未说明M的活泼性,故M可能能与盐酸反应;
B、MSO4与Ba(NO3)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物;
C、M(OH)2属于沉淀,碱与盐反应时必须都是可溶物,所以不能反应;
D、根据酸的性质可以知道金属氧化物可以与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综合拓展及盐酸的有关性质.
15.下列关于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括号中物质是杂质)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混合物
分离与提纯方法
A
氯化钠(泥沙)
混合物放入水中搅拌、溶解、过滤
B
CO2(CO)
混合物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再干燥剩余气体
C
CaCl2(CaCO3)
混合物溶解,滴加适量盐酸,蒸发、结晶
D
Cu(Zn)
混合物放入试管,滴加足量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混合物放入水中搅拌、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Zn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Cu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6.在高温条件下,A、B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
C.生成C和D的微粒个数比1:1 D.生成C和D的质量比是14:3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此题主要是由分子模型图来判断分子的构成以及化学式的,只要辨别好各分子由几种原子,每种原子各有几个构成就可以了.
【解答】解:A、该反应的产物有两种不可能是化合反应,故A错误.
B、由分子模型图可知一个B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其相对分子质量是2+16=18,故B错误.
C、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的,所以反应生成物CD的分子个数比是1:3,故C错误.
D、依据C的结论是反应生成物CD的分子个数比是1:3,所以生成C和D的质量比是28×1:2×3=14:3,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这种题的关键就是辨别分子是由何种原子构成,每种原子有几个,这样就可以得出分子的化学式,再利用化学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7.有X、Y、Z三种金属,只有Y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X放入Z的酸盐溶液中,X表面有Z析出.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Y、X、Z B.Z、X、Y C.Y、Z、X D.X、Z、Y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Y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其性质稳定.
【解答】解:Y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Y的活动性最弱;X放入Z的酸盐溶液中,X表面有Z析出,说明X>Z,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Z、Y;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解答时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进行分析.
18.在M+H2SO4(稀)→Fe2(SO4)3+N ( M、N分别代表一种物质,化学方程式未配平)反应中,M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①Fe ②Fe2O3③Fe(OH)3④FeCl3.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由于生成的是硫酸铁,而且金属铁和稀酸反应生成的都是亚铁盐,因此只能选择正三价的铁元素参与复分解反应.
【解答】解:由于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是硫酸亚铁,而氯化铁和稀硫酸不反应,而Fe2O3+3H2SO4=Fe2(SO4)3+3H2O,
2Fe(OH)3+3H2SO4=Fe2(SO4)3+6H2O,
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了酸的化学性质,及特殊的物质地反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并且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二者缺一不可.烧杯中的热水起提高温度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白磷的着火点是40℃,而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实验设计能体现着火点的不同.
【解答】解:
A、①能燃烧,而②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①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烧杯中的热水起提高温度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符合题意;
D、烧杯中注入的是80℃的水,①燃烧,③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要根据给出的问题及发生的现象仔细分析解答.
20.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入盐酸,得到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点时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B.a点到b点溶液中盐酸的量不断增大
C.b点时,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
D.b点到c点时,溶液中氯化钠的量不再增加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根据盐酸显酸性,pH小于7,氢氧化钠显碱性,pH大于7;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a点已经滴入一定量的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但溶液的pH值仍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还有剩余,故溶液中既有氢氧化钠又有氯化钠,故A说法正确;
B、b点溶液的pH值等于7,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从a点到b点溶液中滴入的盐酸完全和氢氧化钠反应,故溶液中没有盐酸,故B说法错误;
C、b点溶液的pH值等于7,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C说法正确;
D、b点溶液的pH值等于7,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再滴入盐酸,由于氢氧化钠已消耗完全,故溶液中氯化钠的量不再增加,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1分)(2016•广东校级一模)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东莞虎门有人仅用锌条和硫酸,就从电镀废水(含有AgNO3等物质)中提炼出了金、银等贵重金属,请你凭此推断提炼的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Zn+2AgNO3═Zn(NO3)2+2Ag ;
(2)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生石灰、熟石灰大量用作建筑材料,也是许多工业的重要原料.写出石灰石转化为纯度比较高的CaCO3的化学方程式 CaCO3CaO+CO2↑ 、 CaO+H2O═Ca(OH)2; 、 CO2+Ca(OH)2═CaCO3↓+H2O. ;
(3)工业上常用铝土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铝)电解来炼铝,化学方程式为 2Al2O34Al+3O2↑ ,用51t含氧化铝80%的铝土矿,理论上可以炼出金属铝 21.6 t.
(4)活性炭是防毒面具滤毒罐里的吸附剂,可用来吸附氯气等有毒气体,活性炭是一种 混合物 〔填
混合物或纯净物),下表列出了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每立方厘米活性炭所能吸附的常见气体的体积:
气体
二氧化碳
氢气
氧气
氮气
氯气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44
2
32
28
71
气体的沸点/℃
﹣78
﹣252
﹣183
﹣196
﹣34
被吸附体积/ml
97
4.5
35
11
494
请分析表中数据,找出活性炭吸附气体的一个规律 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沸点越高,越易被活性炭吸附,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易被活性炭吸附 .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分析分析回答;
(2)根据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3)根据电解氧化铝来炼铝的方程式和氧化铝的质量计算;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吸附的体积与气体的密度沸点之间的关系等.
【解答】解:(1)由于锌的活动性大于银,能将银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反应的方程式是:Zn+2AgNO3═Zn(NO3)2+2Ag;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电解氧化铝得到了铝,反应的方程式是:2Al2O34Al+3O2↑;
设得到铝的质量为x
2Al2O34Al+3O2↑;
204 108
51t×80% x
解得x=21.6t
(4)由表中数据可知,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最容易被活性炭吸附,氯气的沸点最高,最容易被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容易吸附沸点高、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气体.所以,活性炭吸附气体的一个规律是: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沸点越高,越易被活性炭吸附,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易被活性炭吸附.
故答为:(1)Zn+2AgNO3═Zn(NO3)2+2Ag;(2)CaCO3CaO+CO2,CaO+H2O═Ca(OH)2,CO2+Ca(OH)2═CaCO3↓+H2O.
(3)2Al2O34Al+3O2↑,21.6;(4)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沸点越高,越易被活性炭吸附,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易被活性炭吸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应加强学习.
22.“低碳”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
(1)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根据流程图1回答下列问题:
①“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与态度,下列做法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B (填序号).
A.监测空气质量 B.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C.垃圾分类回收D.汽车使用尾气净化装置,降低有害气体排放
②从图可知,在一定条件下,某些无机物和有机物间 能 (填“能”或“不能”)相互转化;
③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CH3OH)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3H2CH3OH+H2O ;
(2)科技小组同学设计了一种将CO2转化的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该实验流程中CO2转化的最终产物为 C、O2 (填化学式,下同),有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HCl .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①根据低碳理念: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节能、节电、节气三方面进行分析;
②根据从图示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③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写出化学方程式式即可;
(2)由实验流程图,可知:在实验流程中CO2转化的最终产物为 C和O2;盐酸参与反应,又生成了HCl,故在此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Cl.
【解答】解:(1)①低碳理念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从节能、节电和节气三方面考虑;
A、测定空气质量才能有效的控制大气的质量,与低碳理念无直接关系;
B、可减少汽油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复合低碳理念;
C、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与低碳生活无直接关系;
D、可以有效地降低空气的污染,与低碳理念无直接关系;
②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转化成甲醇和氢气,故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转化;
③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将CO2转化的实验(实验流程如图).则在实验流程中CO2转化的最终产物为 C和O2;盐酸参与反应,又生成了HCl,故在此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Cl.
故答案为:(1)①B;②能;③CO2+3H2CH3OH+H2O;(2)C、O2;HCl.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23.化学实验是探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制取重要方法和手段.
(1)图1A、B是两个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请回答:
①导致A实验测定结果偏小的可能原因有 红磷少(或装置气密性不好等) (举一例).
②B实验通过验证反应产物并根据化学反应前后 元素 种类不变来推断甲烷的组成.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氨气的性质时,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氨气的两条物理性质 密度比空气小 、 易溶于水 .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l/5的可能原因:①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尽;②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 等);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等;根据甲烷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推测甲烷的元素组成;
(2)根据实验的现象推测氨气的性质;
【解答】解:(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l/5的可能原因:①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尽;②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 等);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等;故导致A实验测定结果偏小的可能原因有:红磷少(或装置气密性不好等);
B实验通过验证反应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并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测甲烷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的结论;
(2)根据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的方法可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根据形成喷泉的现象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且喷泉是红色的,同时说明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的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
(1)①红磷少(或装置气密性不好等); ②元素;
(2)密度比空气小; 易溶于水.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有关问题,知识面较广,关键是了解用红磷测定氧气在空气中含量的实验的注意事项、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方法及技巧及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等.
24.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是 大于t1℃ ;
(3)t2℃时,用50g水配制物质a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 25 物质a;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的是 b>a>c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1)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2)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据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4)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解答.
【解答】解:(1)由图可知: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2)由图可知:温度大于t1℃时,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
(3)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的a,所以用50g水配制物质a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 25g a物质;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减小,而ab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无溶质析出,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所以升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b>a>c;
故答案为:(1)减小; (2)大于t1℃; (3)25; (4)b>a>c.
【点评】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等知识,较好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盐和碱是两类重要的物质,它们之间发生的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向一盛有硫酸钠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在这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OH)2+Na2SO4=2NaOH+BaSO4↓ ,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入,烧杯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 硫酸根离子 ,增加的离子是 氢氧根离子 .从开始滴入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关系正确的图象是 A .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向一盛有硫酸钠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在这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SO4=2NaOH+BaSO4↓,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入,烧杯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增加的离子是氢氧根离子.从开始滴入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生成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当硫酸钠完全反应时不再增加,所以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关系正确的图象是A.
故答为:Ba(OH)2+Na2SO4=2NaOH+BaSO4↓,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A.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26.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并结合图1仪器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f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除了选用仪器b、g外还得选择上述仪器中的 e、f (填写序号).
(2)小华同学在实验室用上述装置制二氧化碳,应先往仪器b中加入的药品是 大理石或石灰石 ,后加入 稀盐酸 ;检验一瓶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用燃着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 .
(3)根据如图2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Ⅰ)连接装置A与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操作有:a.停止加热b.固定试管c.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d.装药品和放棉花e.加热,收集氧气.上述过程中缺少的一步操作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Ⅱ)若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用A装置外,还需连接 F 装置,连接该装置的目的是 检验气体生成物 ,实验结束后先用弹簧夹将连接两个装罝的橡皮管夹住,然后熄灭酒精灯,这样做除了能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外,还具有的作用是 防止F中溶液倒吸,使试管炸裂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根据实验要求可以选择适当的仪器;
(2)实验室中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3)
(Ⅰ)制取气体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并据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分析解答;
(Ⅱ)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特点分析.
【解答】解:
(1)图中仪器f的名称是长颈漏斗;实验室 制取二氧化碳,除了选用了仪器b、g 外,还需要集气瓶和长颈漏斗.故填:e、f.
(2)在实验室用上述装置制二氧化碳,应先往仪器b中加入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后加入稀盐酸;故填: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一瓶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着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故填:用燃着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
(3)
(Ⅰ)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实验时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加热,收集气体,实验完成后要先撤导管,再停止加热;
(Ⅱ)若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用A装置外,因为还要检验反应的产物,故还需连接F装置;实验结束后,先用弹簧夹将连接两个装置的橡皮管夹住,然后熄灭酒精灯,这样做除了能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外,因为停止加热后会使试管骤冷,因此还具有的作用是:防止F中溶液倒吸,使试管爆裂.
答案:
(1)长颈漏斗;e、f;
(2)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用燃着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
(3)
(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F; 检验气体生成物; 防止F中溶液倒吸,使试管炸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反应原理、注意事项、验满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性实验考查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7.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磙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 红 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
(2)探究上述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与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B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H2SO4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
稀H2SO4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方案二 (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 NaOH和H2SO4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也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 ;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确定稀硫酸过量,你选用 锌粒(或碳酸钠等) (填药品或方法).
【考点】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酚酞遇碱变红色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2)根据生成的硫酸钠也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以及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填写.
【解答】解:(1)酚酞遇碱变红色,所以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因为NaOH和H2SO4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也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而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所以方案二正确,因为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可以加入锌粒等活泼金属(或碳酸钠等),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故答案为(1)红;2NaOH+H2SO4=Na2SO4+2H2O;
(2)③方案二;④NaOH和H2SO4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也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⑤锌粒(或碳酸钠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要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
28.(15分)(2016•广东校级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一瓶已经过滤的澄淸透明海水为原料,在实验室中模拟“侯氏制碱法”的制碱过程.
(1)从海水中分别得到纯净的水和氯化钠固体(其流程如图1),其中,操作I的名称是 蒸发 ;完成这一操作实验,除了胶塞、导管、收集容器和铁架台外,还需要的主要仪器之一是 酒精灯 (只要求写出其中一种仪器名称).
(2)请完成实验设计思路图(图2),目的是从氯化钠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除去氯化镁,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固体.(要求:①在图2箭头上/下方写出相应的试剂和实验操作;②在方框内写出相应的化学式;③可根据需要,仿照步骤1的写法将此图延伸.)
(3)已知有四种物质在30℃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温度
NaCl
NH4HCO3
NaHCO3
NH4Cl
30℃
36.3g
27.0g
11.1g
41.1g
请根据溶解度表所提供的信息,用这四种物质分别作为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一道复分解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NaCl + NH4HCO3 = NaHCO3 ↓+ NH4Cl .
“侯氏制碱法”既是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先后通入氨气〔NH4)和二氧化碳(CO2),使溶液中发生上述反应.
同学们利用图3装置 B 完成这一反应后,取其中的一种生成物,再利用装置 A 进行加热分解就得到了最后的产品 Na2CO3 (填化学式).
【考点】纯碱的制取;蒸发与蒸馏操作;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海水制碱的过程进行分析解答,过根据蒸发需要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根据物质的除杂方法写出流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操作I得到的水和浓溶液,故该操作是蒸发,完成这一操作实验,除了胶塞、导管、收集容器和铁架台外,还需要酒精灯,故填:蒸发,酒精灯;
(2)要从氯化钠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除去氯化镁,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固体,可以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经过过量除去氢氧化镁,然后再加入过量的盐酸,将过量的氢氧化钠除去,最后经过蒸发得到氯化钠固体,故填:
(3)根据表格提供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溶解度可以看出,氯化钠能与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故填:NaCl,NH4HCO3,NaHCO3,NH4Cl.
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先后通入氨气〔NH4)和二氧化碳(CO2),使溶液中发生上述反应,可以在装置B中进行,要加热分解,则使用装置A,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固体是碳酸钠,故填:B,A,Na2CO3.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纯碱碳酸钠的制取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图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