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1-05-10 发布

初三中考总复习考点复习篇之世界现代史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三中考总复习考点复习篇之世界现代史 1、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九年级下册第1课)‎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2)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十月革命的经过: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十月革命的结果:1)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2)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巩固政权的措施:1)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2)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3)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4)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5)1917年—1920年,经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文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探索:(九年级下册第2课)‎ 实施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同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实施时间:1921年。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用/意义: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四国,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文献: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九年级下册第4课)‎ 背景:20世纪20年代,特别在1924—1929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但这一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危机。‎ 爆发时间:1929年—1933年 范围:首先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掀起抛售股票的狂潮——“黑色星期四”)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1)涉及范围特别广(范围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有生产部门。2)持续时间比较长(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共5年。3)破坏性特别大(破坏性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 影响: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垄断资本家为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宁愿大量销毁商品)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罗斯福新政:(九年级下册第4课)‎ 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 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结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其他措施:整顿银行;农业上让农民缩减耕地,屠宰牲畜,政府付款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 作用/效果: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没有得到消除。)‎ 1、 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阴谋与绥靖政策:(九年级下册第6课)‎ 背景: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疯狂侵略扩张,不仅使世界和平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也损害了英、法、美等国的既得利益。英法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为求苟安,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的行为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办法谋求与法西斯国家妥协,并妄图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以将祸水东引,坐收渔收。‎ 召开:1938年9月,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件事为慕尼黑阴谋。‎ 影响:《慕尼黑协定》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并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它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慕尼黑会议后不到半年,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接着又把侵略矛头直接指向英法的盟国波兰。(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九年级下册第6课)‎ 二战的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英法再也无路可退,只得对德国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规模的空前扩大——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出动大批飞机,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九年级下册第7课)‎ 背景:面对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走向联合。‎ 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法、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作用/意义: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献:“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联合国家宣言》‎ 斯大林格勒战役:(九年级下册第7课)‎ ‎1942年7月,希特勒集中强大的兵力,分兵两路,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军进行英勇抵抗,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后来,苏联调集大量军队,发动了冬季反攻。1943年2月,被围困的残余德军投降,此后,苏德战场形势开始发生转折,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诺曼底登陆:(九年级下册第7课)‎ ‎1944年6月6日凌晨,法国诺曼底附近的英吉利海峡突然万船齐发、万炮齐鸣,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向德军发动猛烈攻击。美英盟军很快突破德军的顽强抵抗,登上欧洲大陆。——盟军在诺曼底的成功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欧洲除了苏德战场外,有了第二个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战场,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下,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最后的胜利:‎ ‎1945年4月,苏军对柏林发动总攻,希特勒自杀身记,5月2日,柏林守军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在亚洲,美国于1945年8月,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打击日军。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第二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启迪:‎ 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历时6年多,遍及世界各地,损耗了大量的财富,夷平了许多城市和村庄,无数生灵涂炭。2)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启迪:‎ 由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才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人民终究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社会前进的推动者;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以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九年级下册第10课)‎ 赫鲁晓夫的改革:前提: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主要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结果和影响: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过: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苏联的解体:(九年级下册第10课)‎ 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使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过程: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他们失败了。这次事件史称“八一九事件”,此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 2、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九年级下册第12课)‎ 亚洲: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后来,印、巴分别成立了共和国。(印度领导人尼赫鲁)‎ 非洲:1)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2)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3)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4)七八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界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拉丁美洲:1)1959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展开不懈的斗争。70年代后期,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到1999年底,终于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 3、 中东战争(九年级下册第13课)‎ 中东战争:自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后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就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中东地区的矛盾:‎ ‎1)列强矛盾: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此进行长期角逐,它们的介入,使问题更加复杂。2)巴以矛盾: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后,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园,对珍贵水源的争夺也加剧了冲突。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3)宗教矛盾: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这里留下众多圣迹,各宗教的信徒都把耶路撒冷城看作自己的“圣城”。几乎整个20世纪,他们不断地相互争斗,以取得对城市的控制权。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双方的裂痕。‎ 中东问题的原因:1)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2)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3)大国的争夺;4)宗教问题;5)领土问题;6)水资源问题;7)耶路撒冷的所属问题。‎ 文献:我带着椰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椰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20世纪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联合国讲演的结束语。‎ 1、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冷战政策:(九年级下册第14课)‎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冷战政策的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时间:1947年——1991年 主要表现: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简称北约)。‎ 文献:“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规定 杜鲁门主义:(九年级下册第14课)‎ 提出: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他要求国会拨款,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 定义: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九年级下册第15课)‎ 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形成“一超多强”的原因:美国充分利用冷战结束为其提供的有利的国际环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知识经济,国力强盛。(同时,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美国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还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部署导线防御系统。)‎ ‎“多强”与“多极化”: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影响: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文献: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江泽民 世界经济全球化:(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表现: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3)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世界贸易组织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2001年11月,中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 影响:1)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3)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4)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5)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1、 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九年级下册第17课)‎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标志: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是使世界上各种计算机能交换各类数据的通信媒介。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的社会。‎ 生物工程——克隆技术: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它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发展新工艺或新产品,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特点:1)首先,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2)其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3)第三,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认识: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走“科教兴国”的道路。3)作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去迎接新挑战。‎ 毕加索:(九年级下册第18课)‎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1937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的《格尔尼卡》,是20世纪艺术中的珍品。毕加索在法国创立了立体派绘画。这一画派代表了20世纪绘画的抽象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