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2.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年上海中考化学试卷解析
一、选择题(60分)
1.拉瓦锡用汞进行实验,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汞元素的符号是( )
A.
Ag
B.
He
C.
Hg
D.
Mg
考点: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1083391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元素符号所表示的元素分析解答.汞元素的符号是Hg.
解答:
解:A、Ag表示银元素,不符合题意;
B、He表示氦元素,不符合题意;
C、Hg表示汞元素,正确;
D、Mg表示镁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元素符号的记忆和应用,注重基础,难度不大.
2.物质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大米酿酒
C.
木炭燃烧
D.
铁锭生锈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1083391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大米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木炭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化学变化.
D、铁锭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
水的电解
B.
水的浮力
C.
水的分子结构
D.
水的元素组成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1083391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解答:
解:A、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故A错;
B、水的浮力属于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故B正确;
C、水的分子结构属于物质的结构,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故C错;
D、水的元素组成属于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故D错.
故选B.
点评:
熟记化学研究的对象,知道学习了化学后,我们能干什么,如何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
4.向pH=11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溶液呈( )
A.
无色
B.
紫色
C.
红色
D.
蓝色
考点: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1083391
分析:
可以根据石蕊的变色情况以及溶液的pH值和溶液的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
解:酸性溶液可使石蕊变红,碱性溶液可使石蕊变蓝;pH=11,说明溶液显碱性,所以向pH=11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溶液呈蓝色;
故选D.
点评:
了解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答:石蕊的变色情况是“酸红碱蓝中不变”;pH<7的溶液显酸性,pH>7的溶液显碱性,pH=7的溶液是中性.
5.含有+2价氮元素的物质是( )
A.
N2O
B.
NO
C.
NO2
D.
N2O5
考点:
化合价规律和原则;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1083391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A、N2O中氧元素显﹣2价,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A错误;
B、NO中氧元素显﹣2价,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B正确;
C、NO2中氧元素显﹣2价,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C错误;
D、N2O5中氧元素显﹣2价,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6.定向爆破伴有反应:2Al+Fe2O3Al2O3+2Fe,此反应中还原剂是( )
A.
Al
B.
Fe
C.
Fe2O3
D.
Al2O3
考点:
还原反应。1083391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失去了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 还原剂是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此反应中,铝是还原剂.
解答:
解:由化学方程式2Al+Fe2O3Al2O3+2Fe可知,铝在反应中得到了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7.某矿石样本含有如图所示的四种元素,该矿石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
CaCl2
B.
SiO2
C.
H2O
D.
Fe2O3
考点:
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1083391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给定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来分析判断.
解答:
解:氧元素在自然界中大多以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硅元素既有游离态也有化和态的,其中化合态的硅元素主要以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钙元素、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其稳定的盐的形式存在.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角度新颖,要求学生知道常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知识,难度不大.
8.物质的名称和俗名对应正确的是( )
A.
碳60﹣石墨
B.
氢氧化钾﹣纯碱
C.
氯化钠﹣食盐
D.
硝酸钾﹣草木灰
考点:
酸碱盐的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1083391
专题: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化学与生活。
分析:
依据所学的物质俗称对选项中的物质与俗称的对应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碳60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结构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
B、氢氧化钾俗称苛性钾,碳酸钠俗称纯碱,所以氢氧化钾的俗称不是纯碱;
C、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所以一般情况下所说的食盐即是氯化钠;
D、碳酸钾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所以硝酸钾的俗称不是草木灰;
故选C.
点评:
本题较简单,通过回答本题可以看出学生应对基础知识多积累,多记忆,从而熟悉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及俗称.
[来源:学科网]
9.溶洞中存在的反应:CaCO3+CO2+H2O→(CaHCO3)2此反应属于(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1083391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反应类型有四个: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CaCO3+CO2+H2O→(CaHCO3)2是三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解答:
解:A、三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B、分解反应是一变多,故选项错误;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要牢记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并会理解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 “○”和“●”表示不同的元素,以下图示表示单质的是 ( )
A.
B.
C.
D.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1083391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物质的分类。
分析:
单质为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分子则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判断物质为单质,首先确定物质为纯净物,然后确定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解答:
解;A、该图示分子为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为两种物质的分子,则图示物质是混合物,故错误;
B、该图示是由一种分子构成,是一种物质的分子是纯净物,但该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所以该图示物质是化合物,故错误;
C、图中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每个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则该图所示物质为单质,故正确;
D、图中分子为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为两种物质的分子,图示物质为混合物;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只含有一种分子的物质为纯净物;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11.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1083391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
解答:
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增大燃烧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会使燃烧更充分,更旺.
12.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振荡试管
C.
放回滴瓶
D.
检查气密性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1083391
专题:
实验操作型。
分析:
A、根据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分析;
B、振荡试管时要左右晃动;
C、滴瓶内的滴管不需清洗;
D、检查图示装置的气密性时,用夹子夹住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解答:
解: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成45°角,用外焰加热,故A正确;
B、振荡试管时要左右晃动,不可上下晃动,故B错误;
C、滴瓶内的专用滴管不需清洗,故C错误;
D、检查图示装置的气密性时,用夹子夹住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13.物质的用途与利用的性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物质
氧化钙
盐酸
氩气
金刚石
用途
干燥剂
除铁锈
保护气
切割玻璃
性质
能与水反应
挥发性
通电后能发有色光
稳定性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酸碱盐的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1083391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是常用的干燥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稀盐酸能除铁锈,利用的是酸性而非挥发性;氩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能做保护气;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因此可以切割玻璃.
解答:
解: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是常用的干燥剂,故选项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稀盐酸能除铁锈,利用的是酸性而非挥发性,故选项错误;
C、氩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能做保护气,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因此可以切割玻璃,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
14.用锌从含有硝酸银的废液中回收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
A.
Zn+Ag(NO3)2→Ag+Zn(NO3)2
B.
Zn+AgNO3→Ag+ZnNO3
C.
Zn+2AgNO3→2Ag+Zn(NO3)2
D.
Zn+AgNO3→Ag+Zn(NO3)2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1083391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A、违背客观事实,硝酸银的化学式书写错误;
B、违背客观事实,硝酸锌的化学式书写错误;
C、根据书写化学反应的原则进行分析;
D、没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A、硝酸银的化学式错误,应是AgNO3,故A错误;
B、硝酸锌的化学式错误,应是Zn(NO3)2,故B错误;
C、Zn+2AgNO3=2Ag+Zn(NO3)2,此化学方程式完全正确,故C正确;
D、方程式未配平,应为:Zn+2AgNO3→2Ag+Zn(NO3)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方法、技巧;了解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5.下列有关S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SO2的摩尔质量是64g
B.
1molSO2中含有1molO2
C.
SO2的物质的量是指SO2的质量
D.
SO2中氧原子与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大于它们的质量比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1083391
专题:
常规题型。
分析:
A、根据摩尔质量的单位考虑;B、根据二氧化硫中含有氧元素考虑;C、根据物质的量与质量是不同的物理量;D、根据SO2中氧原子与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它们的质量比计算考虑.
解答:
解:A、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故A错;
B、二氧化硫中不含有氧气,含有氧元素,故B错;
C、SO2的物质的量是指摩尔质量,并不是二氧化硫的质量,故C错;
D、SO2中氧原子与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SO2中氧原子与硫原子的质量比为:16×2:32=1:1,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摩尔质量的单位,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和质量的计算.
16.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最终只存在无色液体的是( )
A.
BaCl2溶液、NaOH溶液
B.
Na2CO3溶液、KOH溶液
C.
Fe2(SO4)3溶液、NaNO3溶液
D.
Cu片、Na2SO4溶液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1083391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最终只存在无色液体说明不能有有颜色的离子,不能产生沉淀.
解答:
解:A、氯化钡溶液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A错;
B、硫酸与碳酸钠、氢氧化钾都能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硫酸钾和水;所以最后只存在无色液体,故B正确;
C、硫酸铁溶液属于黄色溶液,故C错;
D、铜片不能与硫酸反应,最后得到的液体中会混有铜片,故D错.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常见的有颜色的离子:铁离子:黄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铜离子蓝色.
17.以下是几个常见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在试管中加热胆矾,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要预先放入少量水
③氯酸钾制氧气实验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 )
A.
水倒流
B.
温度过高
C.
容器破裂
D.
反应过慢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1083391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①在试管中加热胆矾,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流入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要预先放入少量水,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③氯酸钾制氧气实验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破裂.
解答:
解:①在试管中加热胆矾,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流入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要预先放入少量水,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③氯酸钾制氧气实验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破裂.所以:
A、水倒流是不完全正确的;
B、温度过高是错误的;
C、容器破裂是正确的;
D、反应过慢是错误的.
故选C
点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实验中的一些注意现象是同学们必须做到的.
18.一定温度下,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
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C.
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D.[来源:学。科。网]
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考点: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1083391
专题:
常规题型。
分析:
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和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考虑本题.
解答:
解:A、加入水溶剂增多,但一开始溶液饱和,加入一定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说明溶液仍然饱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溶液颜色不变,故A错;
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就不变,加入水溶剂增多,但一开始溶液饱和,加入一定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说明溶液仍然饱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溶液颜色不变,故B错;
C、加入一定量的水变成不饱和又溶解了一部分溶质,所以溶质质量增加,但溶液颜色是不变的,故C错;
D、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就不变,加入水溶剂增多,但一开始溶液饱和,加入一定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说明溶液仍然饱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溶液颜色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恩替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有关即溶液的浓度有关.
19.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
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C.
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
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考点: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1083391
专题:
化学方程式的关系。
分析:
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
解: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CuO2Cu+CO2.
A、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前固体CuO中含有氧原子,反应后固体Cu中不含有氧原子,所以该叙述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该叙述错误;
C、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是碳的物质的量的2倍,所以该叙述错误;
D、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所以该叙述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此题时,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20.取一定量的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加入稀硫酸(含0.1molH2SO4),恰好完全反应成盐和水.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
A.
6.4g
B.
3.2g
C.
1.6g
D.
0.8g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1083391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氧化铁和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硫酸的物质的量,根据氧元素的质量守恒来完成解答.
解答:
解:氧化铁和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CuO+H2SO4═CuSO4+H2O;由于氧化铜和氧化铁的混合物与0.1mol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联立两个化学方程式可得:
Fe2O3+CuO+4H2SO4═Fe2(SO4)3+CuSO4+4H2O,
4 4
0.1mol 0.1mol
分析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硫酸根中氧元素没有发生改变,依然在硫酸根中,而氧化铜和氧化铁中的氧元素则转变为水中的氧元素,即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和水中氧元素的质量相等,而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0.1mol×18g/mol×=1.6g.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赏析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样品中某一成分的质量,得出所要探究的物质中该成分的含量;进而推算出其它成分的含量.
二、填空题(20分)
21. “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①“化学使天更烂,水更清.”汽车尾气处理装置能使某些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2NO+2CO→N2+2CO2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 N2 在空气中含量最高, CO2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 CO .竹子可加工成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其作用与实验室中常用的 活性炭 (填物质名称)相似.
②“化学为人类提供动力.”氢能属于绿色能源,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 .可燃
冰是一种新型能源,在我国南海储量很高.其主要成分为甲烷(CH4),甲烷属于 有机物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③“化学为生命密码解锁.”DNA承载着生命遗传密码,胞嘧啶(C4H5ON3)是DNA水解产物之一.胞嘧啶由 4 中元素组成,6.02×1024个C4H5ON3分子的物质 10 mol.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常见气体的用途;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1083391
专题:
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
①根据空气中成分的体积含量考虑;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考虑;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和竹子的结构特点考虑;②根据方程式的写法和有机物的判断方法考虑;③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的量与分子个数的关系考虑.
解答:
解:①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所以氮气最多;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所给方程式中只能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而中毒;由于竹子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与活性炭性质相同;
②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用观察法配平,反应条件是点燃,写在等号的上边;甲烷中含有碳元素(不是碳的氧化物、碳酸盐)属于有机物;
③胞嘧啶(C4H5ON3)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6.02×1024个C4H5ON3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0.
故答案为:①N2;CO2;CO;活性炭;②2H2+O22H2O;有机物;③4;10.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空气中成分及其含量,光合作用的原料,方程式的写法,分子个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22.溶解度可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①如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曲线.
I.20℃时,甲溶解度 < (填“>”、“<”或“=”)乙溶解度.
II.40℃时,乙和丙 能 (填“能”或“不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III.20℃时,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加入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请填表.
烧杯中的溶质
烧杯中固体的变化
甲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乙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丙
固体逐渐增加
I.打开可乐瓶,溢出大量气体,由此可见,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 小 .若要加大二氧化碳溶解的量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加大压强 .
II.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40℃,则t2对应的温度 a (填序号).
a.大于40℃b.小于40℃c.无法确定.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083391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①Ⅰ、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
Ⅱ、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并进而比较饱和溶液中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Ⅲ、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②Ⅰ、打开可乐瓶,溢出大量气体,由此可见,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小,并由此分析增大气体溶解度的方法;
Ⅱ、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情况并结合图2分析解答.
解答:
解:①Ⅰ、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乙的溶解度;
Ⅱ、40℃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同,并根据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可知:40℃时,可形成两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Ⅲ、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所以升高温度烧杯中的固体将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所以升高温度,丙烧杯中固体的质量将逐渐增加;
故答案为:
Ⅰ、<;
Ⅱ、能;
Ⅲ、
烧杯中的溶质
烧杯中固体的变化
甲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乙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丙
固体逐渐增加
Ⅱ、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由图2可知:t1时的溶解度要大于t2时的溶解度;所以t2对应的温度对应的温度要大于40℃;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依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掌握和应用,难度不大,但要结合图示根据题意细心分析解答.
23.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①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甲设计以下对比试验:
I.将3.0gKClO3与1.0gMnO2均匀混合加热
II.将xgKClO3与1.0gCuO均匀混合加热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的快慢.
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 ;II中x的值为 3.0 .
②乙探究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MnO2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
I
50.0g
1%
0.1g
9mL
II
50.0g
2%
0.1g
16mL
III
50.0g
4%
0.1g
31mL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 双氧水浓度越大 ,双氧水分解得快.
丙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 相同时间天平读数差值大小 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1083391
专题:
化学实验与探究。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①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能快速的产生氧气,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注意控制变量,
②测量氧气的体积可以使用排水法,将排出的水的用量筒收集起来,排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根据表格数据即可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丙使用的是称量剩余物质的质量的方法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答:
解:①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能快速的产生氧气,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故X为3.0,故填:2KClO32KCl+3O2↑,3.0;
②要将瓶内的水排出来,A和B都不可以,C可以,故填:C;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双氧水的浓度越大,相同的时间产生氧气的体积越大,故填:双氧水浓度越大;
丙使用的是称量剩余物质的质量的方法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根据相同时间内天平读书的差值大小,可以看出反应的快慢,故填:相同时间天平读数差值大小.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三、解答题(20分)
24.取10g某氯化钠溶液,滴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得到0.02mol白色沉淀.
①计算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11.7%
②用15%的氯化钠溶液侵泡瓜果片刻可以起到消毒作用.要使①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5%,可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 氯化钠 (填“氯化钠”或“水”)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1083391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①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可以求算出氯化钠的物质的量,然后求算出氯化钠的质量,结合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②根据①的计算与15%相比较,即可判断出应该加入水或是氯化钠.
解答:
解:①设溶液中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x,
NaCl+AgNO3═AgCl↓+NaNO3
1 1
x 0.1mol
解得:x=0.02mol
所以氯化钠的质量为:0.02mol×58.5g/mol=1.17g
所以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1.7%;
②根据①的解答可以知道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5%,所以应该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答:①计算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②要使①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5%,可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
点评: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25.某氢化钾样品含有杂质氯化钙和氯化镁,实验室提纯流程如下:
①操作A的目的是使 样品充分溶解 ,X溶液中溶质是 碳酸钾或K2CO3 .
②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 烧杯 、 玻璃棒 .实验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较慢,可能的原因是固体颗粒阻碍了液体通过滤纸孔隙,还可能是 滤纸没紧贴漏斗内壁,中间留有气泡(合理均可) .
③本实验中蒸发是为了除去 HCl、H2O (填化学式).取所得KCl固体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 紫 色.
④若样品中含80gKCl,理论上最终所得KCl固体的质量 a (填编号).
a.大于80g b.等于80g c.小于80g d.无法确定.
考点:
酸、碱、盐的鉴别;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1083391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来源:学+科+网Z+X+X+K]
①加入水的目的是使样品充分溶解;根据流程图分析,加入氢氧化钾可以除去氯化镁,除去氯化钙而又不增加新的杂质用碳酸钾溶液;
②根据过滤所用仪器及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③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及蒸发原理分析所除的物质;钾元素进行焰色反应,通过蓝色钴玻璃,显紫色;
④根据反应后溶液的成分进行分析.
解答:
解:①加入水的目的是使样品充分溶解形成溶液,便于实验;根据流程图分析,加入氢氧化钾可以除去氯化镁,除去氯化钙而又不增加新的杂质用碳酸钾溶液;
故答案为:样品充分溶解;碳酸钾或K2CO3;
②过滤所用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和玻璃棒;实验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较慢,可能的原因是固体颗粒阻碍了液体通过滤纸孔隙,还可能是滤纸没紧贴漏斗内壁,中间留有气泡或滤纸的规格不对等;
故答案为:烧杯、玻璃棒;滤纸没紧贴漏斗内壁,中间留有气泡(合理均可);
③蒸发可以除去溶液中的水分,而盐酸具有挥发性,可以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所以同时还可以除去溶液中的氯化氢;钾元素进行焰色反应,通过蓝色钴玻璃,显紫色;
故答案为:HCl、H2O;紫;
④最后的氯化钾固体中包括了过量的碳酸钾、氢氧化钾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钾,所以最终所得氯化钾固体大于80g;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提纯实验的相关的操作要领以及物质除杂的原则,要明确流程图中每一步的作用,再结合题意细致分析解答.
26.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H2、CO2、H2O(气)中的一种或几种.为验证其组成.同学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和现象如下(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气体均吸收完全):
结论
甲
乙
丙
含有CO、H2、H2O(气)
含有CO、H2、CO2
含有CO、H2、CO2、H2O(气)
②装置D中溶液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点燃尾气,火焰呈 蓝 色.
③丁认为,由于他们对装置 A (填序号)中的实验现象分析不同而导致结论有差异.根据碳酸盐可转化为CO2的性质,丁利用上述实验结束后装置内药品和某种常见试剂进行实验,证明了甲的结论是正确的.请写出丁的实验操作过程与现象 将A中固体取出,加入烧杯(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1083391
专题:
实验推断题。
分析:
由题意可知,按照实验步骤依次进行实验.①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和吸收二氧化碳性,氢氧化钠固体质量增加,说明气体中有水蒸气或二氧化碳⇒②灼热的氧化铜,黑色粉末变红色,说明有一氧化碳或氢气或二者的混合气体⇒③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变蓝,说明上一步反应生成了水,有氢气⇒④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②的反应中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同时说明混合气体中有CO.
解答:
解:①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故答案是:锥形瓶;
②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其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由A得出结论是有水蒸气或二氧化碳;由B得出结论是有一氧化碳或氢气,或二者的混合气体;由C得出的结论是一定有还原性气体氢气;由D得出的结论是还原性气体一氧化碳.
所以,尾气中含有CO、H2,CO、H2和O2燃烧时发出蓝色.
故答案是:CO2+Ca(OH)2=CaCO3↓+H2O;蓝;
③若混合气体中含有CO2、H2O(气),则在A中的氢氧化钠会吸收二氧化碳而成为碳酸钠,所以利用稀盐酸进行验证即可.若加入稀盐酸后,有气泡冒出,则氢氧化钠吸收了二氧化碳气体,若无现象发生,则原混合气体中无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是:A;将A中固体取出,加入烧杯(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点评:
该题是实验推断题,在熟练掌握各气体性质的基础上,主要考查分析推理能力.关键是严谨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