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陕西省近5年中考语文科试卷分析及2011年预测
一、试卷整体结构分析
2006—2010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采用一卷制,由积累和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四个部分,四年来未有变化。下面是各部分分值变化列表:
年份
项目
积累和运用
综合性学习
阅 读
作文
题数
分值
题数
分值
阅读(一)
阅读(二)
阅读(三)
阅读(四)
题数
分值
题
2006年
5
16
2
9
说明文
13
记叙文
18
5
14
2小题
50
2007年号
4
16
3
9
议论文
13
记叙文
18
对比阅读
14
2小题
50
2008年
5
15
3
9
说明文
12
散文
18
1
12
2
4
两题任选
50
项
2009年
5
15
4
9
说明文
12
散文
18
1
12
2
4
1
50
目
2010年
6
17
4
7
说明文
12
小说
18
4
12
2
4
1
50
由以上表格分析观之,考察题型与相应分值基本稳定,稳中求变,稳中求新,这四年的中考题将是2011年中考备考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各题型详细对比分析
(一)积累和运用
题
号
题
型
年
分
份
份值
1
2
3
4
5
6
2006年
字形(抄写一句话)
古诗文默写(1、2小题中任选一题)
名著阅读(作品内容了解及理解)
病句修改(语段综合修改)
材料信
息概括
2007年
古诗文默写(分必做和选做)
病句修改(使用修改符号)
名著阅读(人物形象及情节考察)
口语交际
2008年
选择题(字音考察)
选择题(字形考察)
古诗文默写(八题选六题)
病句修改(语段综合修改)
名著阅读(理解及感知)
2009年
选择题(字音考察)
选择题(字形考察)
古诗文默写(A、B两组任选一组)
病句修改(语段综合修改)
名著阅读(人物的分析及理解)
2010年
选择题(字音考察)
选择题(字形考察)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经典诗文默写(A、B两组任选一组)
病句修改(语段综合修改)
名著阅读(名著的内容的了解)
由上观之,字音、字形、默写、名著阅读等是近五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的必考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试题编命也再不断地变革,力求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特别要说明的是从2010年试题来看,成语运用和现代文默写将成为今后几年考察的重点内容,希望老师及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学习。
【学习及复习策略】
1.字词学习学生首先要掌握课文内的字词,其次应该注意平时容易误读误写的字词,再次要关注当年流行词语及新词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整理、分类这些词语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注意。2010年中考出现成语运用的考察,因此学生还要理解和掌握词语的含义。
2.古诗文默写是陕西中考每年必考的内容,其分值大,内容广视之为积累和运用部分的重头戏。对于默写题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词文篇目首先要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其次在背诵过程中学生要多动口,多动笔避免写错别字。
2010年中考增加现代文默写内容,因此学生应该熟读并能正确默写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现代文名篇名句,今后几年这一内容将不会改变。
3.名著阅读题,从陕西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主要侧重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课外名著。考查点主要涉及:(1)作品的基本内容;(2)作品的主要情节;(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4)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等。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应该多看一些关于课文中要求必读名著的内容详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省时省力。
(二)综合性学习
年份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主 题
传统文化
于丹《论语》
心得
陕西民间艺术进课堂
我爱我
的祖国
我来说生肖(属相)
考 点
考点1
考点5
考点1
考点5
考点7
考点1
考点5
考点7
考点2
考点5
考点7
考点6
考点1
考点6
考点7
备 注
取材于传统文化(热点)
取材于社会热点(焦点)
取材于社会热点
取材于社会热点
取材于民俗文化
考点考罗列:
1.搜集、筛选、提取并整合各类材料信息;
2.确定活动主题,制订并完成简单的活动方案;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材料的深层含意;
4.探讨语言材料反映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和人文思想;
5.对具体社会现象或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6.选择恰当的方式,运用多种方法展示学习成果;
7.完整、清晰、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学习及复习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的一大亮点。从近几年命题趋势来看,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考查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选材都是当年时事新闻、社会热点话题或中华传统文化。注重能力,题型灵活多样。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积累有关民俗风情等。养成分析和解决社会(现象、热点、新闻)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阅读
现代文阅读部分:
年份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考 点
考点2
考点4
考点5
考点③
考点①
考点②
考点⑤
考点⑥
考点A
考点C
考点D
考点②
考点①
考点③
考点⑤
考点⑦
考点2
考点1
考点3
考点5
考点②
考点④
考点①
考点⑤
考点2
考点1
考点①
考点③
考点⑦
考点1
考点3
考点4
考点①
考点②
考点⑤
观点⑧
题 目
《生命与气候》
《爱处无声》
《过有理想的生活》
《浇花》
《生命探测仪》
《壶口,壶口》
《我国的太空植物》
《陕北的山》
《秦岭》
《秦腔吼起来》
备 注
关注
环境
关注
亲情
时事
热点
地域
特色
地域
特色
地域
特色
地域
文化
说明文考点罗列:
1.了解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理清说明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
3.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联系实际或感悟评价。
议论文考点罗列:
A.辨析议论文的要素,明确核心论点;
B.理解议论文与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C.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谋篇布局的方法;
D.对作品论证的观点,作者态度,以及语言特色有自己的看法。
记叙文考点罗列:
①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②筛选、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③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④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⑤分析概括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⑦准确地评价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发掘其内在价值;
⑧结合自身体验,对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返现和探究问题;
古诗文阅读部分:
年份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三)
(四)
(三)
(四)
(三)
(四)
考 点
考点2
考点5
考点1
考点8
考点2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考点2
考点3
考点5
考点7
考点9
考点7
考点2
考点3
考点5
考点7
考点9
考点7
考点2
考点3
考点5
考点8
考点8
考点7
选 材
清•沈起凤《谐铎》)
清•袁枚《随园诗话》
《景公出游》
宋•孙觌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战国策•齐策》
宋•徐元杰《湖上》
《战国策•燕策》
唐•雍裕之《农家望睛》
古诗文考点罗列:
1.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2.理解常建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5.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6.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7.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8.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9.重点词语的的赏析品味。
【学习及复习策略】
(1)做阅读题实用的三个原则
①分数原则
现在阅卷的基本原则是寻找采分点,这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学会挖掘采分点。如何确定有几个答题点就成了一个技巧性的难题。一般情况下中考试题都是以两分为一个基本的采分点,是4分的题就需要两个答题点。这个原则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确定有几个答题点。
②文本原则
做阅读的基本条件是把文章读懂,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同学并不都能把阅读题做得很好,那是因为除了对文段的理解有偏差之外,还有的同学不善于从文中寻找答案。阅读的试题都从文中来,答案也应该从文中找。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比较高的阅读试题,这种方法更加实用。也许你费尽心思所归纳总结的意思还不如文中的一句话说得明白,所以要学会从文章中寻求答案。
③分点原则
考生要学会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点,并且用①②③这样比较明确的方式标示出来,这样便于阅卷老师批改,同时也会使你的卷面悦目清晰。
(2)注意区分概念,善于逆向推理
做阅读最怕的是对一些基本的阅读术语模糊不清,导致在考试中张冠李戴,丢分都不知道所以然。例如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相关术语就要区分清楚。再如,修辞比喻,在说明文中就摇身变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议论文中又成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还有: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顺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一些基本的概念要区分清楚,这是我们做好阅读的根基。
要真正做好阅读,方法始终是最关键的。可以把一些相似的阅读试题找出来,并且把它们的答案好好比较研究一下,从而寻找并总结出解决此类试题的方法。例如鉴赏某句话,答题的步骤就应该分两种情况:一类是运用修辞的句子,方法就是修辞(手法)+表达的作用+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没有运用修辞的,方法就是从文章中选1~2个重点词+解释词语+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了这些方法,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我们从近几年陕西中考语文阅读(现代文)中不难发现,选材的地方特色特别浓厚如:2008年的《壶口,壶口》,2009年的《陕北的山》,2010年的《秦岭》《秦腔吼起来》,所以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加强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阅读,这对我们在考试当中一定的帮助。
(四)写作
年份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2)
(1)
(2)
(1)
(2)
题 目
《和你在一起》
仰望
《 ,你好吗?》
《难忘那
张 脸》
《做个有心人》
《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好》
《在这里》
要 求
命题
作文
话题
作文
半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半命题
作文
命题
作文
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
【学习及复习策略】
1.审题:抓住题眼,确立重点,把握寓意
2.立意:求真、求善、求美,求新、求深、求明。以健康的心态看人看事,看生活,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感悟生活,抒写性灵。
3.选材:写小不写大,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写熟不写生,驾轻就熟,熟能生巧。鲜活典型,格调高雅;追求个性,新颖生动。
4.体裁:记叙、说明、议论、扬长避短;日记、书信、童话、寓言、剧本、文言、网络设计,展示个性。
5.结构:凤头、猪肚、豹子尾,首尾呼应,过渡勾连;题记、后记、小标题,形势脱俗,
合理运用。
6.语言: 通顺,把话说通;准确,把话说对;生动,把话说好;优美,用语精彩,典雅,意蕴丰富。
中考作文得高分要领:
一、巧妙的构思 二、干净的文面
三、醒目的标题 四、亮丽的开头
五、清晰的结构 六、自然的结尾
七、鲜明的主题 八、精彩的语言
三、2011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预测:
2010年中考语文已经硝烟散去,尘埃落定。2011年中考的帷幕已经拉开,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考生更加科学高效,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现将2011年陕西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加以预测。
一、命题依据: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参照我省使用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和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
二、考试范围:全面覆盖《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要求,突出关键,强调重点。具体考查将延续《2010年陕西中考说明》的要求,不会有大的变化。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和时间保持不变。
(二)试卷结构和分值不会有大的变化。
四、试题特点:
(一)注重基础覆盖,重视能力考查
从近几年陕西语文试题的命题规律和侧重点来看,在基础知识方面将还会加大考查力度;能力考查也逐年加大,从而突出了知识能力相结合。但能力查考的加大不等于试题难度的加大。
(二)试卷中继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试题在选材、内容和风格等方面上将继续突出体现了陕西的地域文化特点,培养陕西人的乡土意识和陕西情感,引导考生关注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
(三)试题趋向灵活,年年有新变化
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从知识考查到题型设计,从基础到能力,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等每年都有不同的小变化,体现了命题者不墨守成规,稳重中求变的命题思路。所以说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研究和练习往年陕西中考真题,把握命题意图,熟悉考试形式,不断总结试题的新变化。学生和老师还要在日常的学习中练习其他省市的中考新题型,这些都有可能在当年考试中出现。
五、备考指南: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没有什么唯一的方法和窍门,只有时刻关注语文,善于积累,
一、重视知识积累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知识积累成为无序凌乱的碎片,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自己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而完整的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积累的迅速高效,而且有利于更好地解答综合性日益增强的试题。
二、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同学们平时书写就要力求工整清楚,要注意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增强甄别能力。语音方面要注意一字多音、一音多字、形近误读等考查点,注意语音标注和实际变读的差别,避免因习惯于变读读音而将音调标错。
三、重视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与运用词语、成语。除了准确记忆词语的音、形、义之外,还要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具体使用环境中的微妙差异。尤其要注意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多积累推敲,以此来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运用所学的语法来检验语句是否符合语言规则,表达是否清晰准确,是否连贯得体。要清楚各种修辞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效果,能准确判断具体语境中的修辞方法是否运用恰当。同学们可以试着将以往写过的作文整理一下,看看其中哪些修辞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哪些句子老师指出了表达上的问题,然后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印证一下,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