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10讲 古诗词曲鉴赏
七年级上册
(一)观沧海
曹 操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作者胸襟开阔、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具体写登山所见所感。
5.(2018·福州)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1.首句写景,既点明了季节是暮春,又寓情于景,将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等感情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次句紧扣诗题,将题目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的“过”字凸显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被贬地荒凉的感情。
2.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绘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南国这种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比喻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希望它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有情有义的信使(借景抒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示例三】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示例】“悬”指笔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一帆”的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更显其壮阔与磅礴。
2. (2018·孝感)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哲理。
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2018·咸宁)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D)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
4.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5.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借助于枯藤、老树、昏鸦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意象,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五)夜雨寄北
李商隐
1.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2.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描绘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的情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相逢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内容,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描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喜爱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七年级下册
(六)木兰诗
《乐府诗集》
1.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和持久。
2.(2017·福建)“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3.说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乡。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下面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得当,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七)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悲凉之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3.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八)望 岳
杜 甫
1.“齐鲁青未了”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示的画面。
【示例】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也为之荡漾;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3.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妙在何处。
【示例】“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写出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用得好,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C.这首诗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九)登飞来峰
王安石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寓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第一、二句。
【示例】 首句为正面描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塔之高,第二句为侧面描写,通过虚写闻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景象,从侧面衬托出塔高。这两句也表现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或首句通过夸张的“千寻”实写飞来峰上塔之高,第二句通过闻鸡鸣见日升的想象虚写塔之高。这两句也点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保守势力的勇气和决心。
4.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蓄势)。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主旨)。
(十)游山西村
陆 游
1.古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2.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品析,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行走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3.(2018·云南)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村民俗。
4.(2018·云南)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记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6.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他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十一)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1.诗歌开头一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天涯)”衬托离愁,“离愁”一词更是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
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3.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4.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5.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坚定信念。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于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该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十二)泊秦淮
杜 牧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犹”是“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关切,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凄冷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诗人借此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八年级上册
(十三)黄鹤楼
崔 颢
1.(2018·天门)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4.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2018·天门)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示例】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茂盛,突出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十四)使至塞上
王 维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四周不见草木,脚下的路孤寂而艰难。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上闪着粼粼的波光。
3.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表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写出了景象的奇特壮观。
4.“都护在燕然”一句援引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杀敌立功及爱国精神的热情赞扬。
5.(2018·乌鲁木齐)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D)
A.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 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B.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
D.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既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又赞扬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
E.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十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和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4.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都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5. 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十六)饮酒(其五)
陶渊明
1.(2016·海南)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了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不经意,体现出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而“望”字是有意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忘我境界。(意近即可)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4.“飞鸟相与还”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示例】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5.下列对《饮酒》(其五)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景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十七)春 望
杜 甫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凉之景。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对于全诗有什么作用?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诗人借助景物描写,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事(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4.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示例】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通音信的情形。“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的珍贵,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该诗结尾两句。
【示例】这两句诗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用“白头”“搔”“不胜簪”等词语,表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
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甚至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其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十八)雁门太守行
李 贺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激战的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誓死报效祖国、杀敌立功的愿望。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李贺,人称“奇才”“鬼才”,请描绘“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展现的画面内容,并说说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句描绘了边塞的泥土在紫色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或: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衬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的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气势。
(十九)赤 壁
杜 牧
1.本诗属于咏史诗(诗歌类别),该类诗歌的特点是借史实抒情。诗中“东风”指的是火烧赤壁一事。
2. 你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反说历史,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的前两句交代了感兴的缘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直接写出了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
D.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而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二十)渔家傲
李清照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该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二十一)浣溪沙
晏 殊
1.“一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法是对比。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 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感慨,对物是人非、聚散不定的惆怅。
八年级下册
(二十二)关 雎
《诗经》
1.诗的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运用“比”的手法点出恋爱主题。
2.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
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表现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忧思。
3.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相关链接】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喻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二十三)蒹 葭
《诗经》
1.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抒发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十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1.(2017·广州)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示例一】“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示例二】“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现了距离之远,愁绪之浓。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
角度一:饱含温情,富于哲理;角度二:语言凝练,意境旷达;角度三: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悲伤之情,而是充满了昂扬、乐观的感情,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是值得称道的。(抓住这句诗的特点,从任何一个角度赏析均可)
4.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前人的离愁别恨,充满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写了惜别之情,洋溢着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人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
6.下列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首联首句写送别之地,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B.颔联作者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C.颈联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D.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挥泪告别,表达了作者心胸的豁达。
(二十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1.(2018·河北)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画线的诗句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2.诗中诗人为什么宁愿自己被冻死,也渴望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
这是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诗人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以及对天下寒士无限关怀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3.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1)“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苦难的处境(黑暗的现实)。
(2)“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推己及人、苦己为人、兼济天下)。
4.“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2018·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二十六)卖炭翁
白居易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卖炭翁天寒地冻卖炭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2018·遵义)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这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忧心炭贱而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揭露和抨击。
6.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极富表现力。
【解析】B.白居易是唐朝诗人; C.卖炭翁并不敢反抗;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的是描写。
九年级上册
(二十七)行路难(其一)
李 白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苦闷、抑郁的情绪。
2.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
作者想到现实之路充满坎坷险阻,前途迷茫无所适从,因而内心愁苦,面对美酒佳肴也无法下咽。
3.诗中运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4.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运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5.简要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展现出的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连用了“停”“投”“拔”“顾”等几个动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的冰塞川、雪满山用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D.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悲观绝望的人生态度。
(二十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2.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意思是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说明了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的道理。(答出大意即可)
4.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而是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5.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方,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十九)水调歌头
苏 轼
1. (2018·海南)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时间和缘由。词中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暗示时间推移,同时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在遭贬之后难以入睡的思亲之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月亮,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示例】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团聚的美好希望。
5.(2018·淄博)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三十)无 题
李商隐
1.本诗“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表面写春天将逝,实际写美好年华将逝。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第一个“难”指相聚困难,第二个“难”是痛苦不堪的意思。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改”字与“寒”字都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改”字传出苦情蜜意,“愁”“云鬓改”极言担心别离日长会使自己容颜衰老,难以取悦心上人,表现了她思念男主人公的心情。“寒”字并不单指月夜之月光清冷,还反映了男主人公的心境:此刻,情人不在身边,深感孤单,才觉月光寒冷。此二字,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十分真切。
4.请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成”“方”“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九年级下册
(三十一)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1.(1)画线句描绘的景物特点是荒芜萧索,“孤城闭”暗示了军事态势的严重。
(2)全词用语精练传神。上片一个“闭”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泪”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茫中,落日朦胧,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3.(2018·十堰)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且不知归期,而乡愁更浓。
4.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
本句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用将军与战士的白发与泪,来表达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5.(2018·怀化)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全词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6.(2018·十堰)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笛瑟悲凉的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一到秋天,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生动表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将军白发征夫泪”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爱国热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将军、征夫复杂矛盾的情绪。
D. 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读来真实感人。
(三十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1.在这首词中,词人用了“遣冯唐”“亲射虎”“射天狼”三个典故。
2.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士兵,纵马狂奔,并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3.(2018·娄底)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其中“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上阕描绘了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狂”字统率全词,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的依据。
4.(2018·襄阳)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自己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6.(2018·娄底)“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天狼”喻指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的忧郁。
B.诗人自比孙权欲射杀老虎,既为报答全城百姓,又照应“狂”,更表现了诗人英姿勃发、意气风发的形象和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
C.“鬓微霜,又何妨!”写出词人时任密州太守,受到朝廷重用,老当益壮,豪情满怀;更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胸。
D.“天狼”指代辽和西夏,当时宋朝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射”表达了词人杀敌立功的心志。
(三十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1.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上片追忆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片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分析这“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题材上看,有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从情感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又有壮丽豪放的特点。所以是“赋壮词”。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
4.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十四)满江红
秋 瑾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句用《史记》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牢笼,表达了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心情。
2.请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句诗。
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词人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三十五)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和封建兵役制度的严苛,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通过“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体现。
(三十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1.“北风卷地白草折”写出了边塞狂风强劲的景象,“卷”采用正面描写,“折”采用侧面描写。
2.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3.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沙漠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勾画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勾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表达了诗人因不舍友人归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和对归途遥远的友人的隐隐担忧。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十七)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1.简要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作者运用设问,诉说千年来在眼前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朝代的兴亡更替,且化用杜甫的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无穷愁绪和伤亡之感。
2.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
3.词人借孙权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热情歌颂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出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表达了其对此的愤懑之情。
(三十八)过零丁洋
文天祥
1.首联写了个人经历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科举入仕,二是起兵抗元。
2.(2017·鄂州/2018·龙东)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2017·孝感)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话妙在哪里。
诗人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亦写出了他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4.本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决心,充分写出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5.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真挚沉痛的感情,极具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解析】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该句使用的是“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的痛苦心情。
(三十九)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1.曲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2.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地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现了作者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
3.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的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4.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这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2018·哈尔滨)下列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2011版新课标其他篇目
(四十)相见欢
李 煜
1.这首词写景简练而有序,“月如钩”一句写仰望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俯视之景。上阕通过对西楼、月、梧桐、深院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孤寂凄苦的环境,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冷。
2.(2016·连云港)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了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愁别恨,为下文直抒胸臆做了铺垫(蓄势)。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4.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指亡国之君的离愁别恨,亡国之痛。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山水田园
(一)(2018·扬州)潭上作
[唐]张养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释】 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刻画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二)(2018·菏泽模拟)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①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②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释】 ①陂:山坡。②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4.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夕阳下缓缓归来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村居宁静平和的氛围。
(三)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 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5.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先概括其特点,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特点: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描述:满天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6.请分析最后一句中“忽”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忽”是“突然”的意思,说明水中青山是作者无意中所见,这就与前句“闲”字相对应,既突出了水之清、山之青,又表达了诗人突然看见青山倒影时的惊喜之情。
(四)(2017·德州)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7.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错落有致。
8.找出诗中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心情也就变得惆怅。
二、爱国忧民
(五)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9.诗歌第一句中“满”字用得巧妙,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满”有“布满”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大唐的旌旗猎猎,布满整个阴山。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我军兵多将广,声势浩大,战斗力强的特点。
10.请结合诗歌第三、四句内容,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通过“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词句,写出了大丈夫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死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作者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六)(2018·无锡模拟)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释】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作用: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12.第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日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期望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七)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3.《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绝句(或:七言绝句)。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秋季(或:深秋)。
14.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
三、怀乡思友
(八)(2018·南通模拟)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 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5.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表达了诗人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16.第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九)洞庭阻风
张泌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①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②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注释】 ①青草:指青草湖。②一溪:指湖边的港汊。
17.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暮春三月,连日大风,水面浪涛汹涌;岸上飞花(绿杨花)如烟,迷蒙一片。将洞庭暮春风起时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18.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也可答衬托或对比)。虽只有几户人家,不成村落,却胜过自己形只影单,更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因风伤春、羁旅忧愁的情感。
(十)(2018·滨州模拟)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 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9. 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运用双关的手法,既点明早春天气微冷的季节特点,又暗示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0. “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
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意思对即可)
(十一)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21.下面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颔联借用“孤灯”与“一雁”的意象,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
B.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迸”写出了乡愁之强烈;“入”将乡愁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乡愁之绵长。
C.诗人停舟钱塘,入市沽酒,借酒消愁,思乡之愁终于得以排遣。
D.这是一首羁旅诗,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2.结合全诗分析“微吟寄短愁”中“愁”的内涵。
一愁羁旅途中,漂泊孤苦,孤独悲凉,从“日已暮”“何处可维舟”“孤灯”“一雁”可以看出;二愁背井离乡,欲归不得,思念家乡,从“离心”“乡梦”可以看出;三愁各般愁绪萦绕心头,难以驱散,“剪不断,理还乱”的苦痛之情,从“问”“微吟”“寄”看出。
四、赠友送别
(十二)(2018·山东模拟)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释】 ①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ào):船桨。③孤亭:这里指螺川。
23
.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具体分析。
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的形貌,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②通过写螺山的孤单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③“亭”还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4.“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作者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看似写景,实为写情。
(十三)(2017·济宁)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①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 ①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25.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腾,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6.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
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作者孤独落寞之情。
(十四)(2017·舟山)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 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27.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奇丽)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28.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示例】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的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十五)(2017·长沙)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 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29.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水、杨柳、马、春风。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与留恋。
30.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诗句以物比人,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树,犹如行人将别。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只有您如春风殷勤吹拂折柳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只有您与我这个远行人“最相惜”呀!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生动地抒发了朋友间的惺惺相惜、依依不舍之情。
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十六)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 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3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咏物言志诗。
32.简要分析“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绕”字的妙处。
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赋予)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33.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花般飘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的崇高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
(十七)(2018·连云港)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34.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
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呼唤同伴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35.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不能与知己亲朋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
(十八)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释】 ①糗粮:干粮。②政:通“正”。
36.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新。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37.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六、边塞征战
(十九)(2018·德州)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8.本诗从题材上属于边塞诗,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高适(岑参)。
39.“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借代。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40.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通过鲜明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这两句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二十)(2018·乐山)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4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抱”字的效果。
(二十一)关山月①
李咸用
离离天际云,皎皎关山月。
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
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
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
何当胡无人,荷戈朝凤阙②。
【注释】 ①“关山月”是乐府旧题。②原为汉代宫阙名,这里借代皇宫,朝廷。
43.“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四句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诗人选取了“孤鸿”“悲风”“雪”“塞尘”“雕”“沙场”等边塞诗歌的典型意象。嘹唳的孤鸿、萧索的悲风营造了哀婉凄凉的氛围;“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则营造了雄浑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44.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简要分析。
前六句表达征夫漂泊在外、没有依靠而引发的思亲怀远之情;中间两句是因思乡和漂泊在外而生发的凄苦、悲凉之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浑、豪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