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9.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五模试卷含解析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二中中考化学五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 B.牛奶“变”酸奶 C.玉石“变”印章 D.机器人“变”形 ‎2.下列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说法合理的是(  )‎ A.酸雨﹣将燃煤锅炉烟囱加高 B.白色污染﹣废弃塑料袋焚烧处理 C.雾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水体富营养化﹣禁止使用化肥 ‎3.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正确的是(  )‎ A.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因为分子压缩后体积变小 C.水通电能产生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氧分子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因为它们组成的元素不同 ‎4.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 A. B. C. D.‎ ‎5.负氧离子含量高,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如O22﹣),O22﹣ 与O2比较,不相同的是(  )‎ A.质子数 B.电子数 C.含氧原子教 D.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6.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是(  )‎ A.化学与安全 B.化学与材料 重金属中毒﹣可喝鲜牛奶 解毒 煤气泄漏﹣应关闭气阀、开窗通风 水泥、玻璃﹣都是无机材料 玻璃钢、铝合金﹣都是金属材料 C.化学与食品 D.化学与健康 蛋白质、淀粉﹣用碘酒可鉴别 糖类、油脂﹣组成元素相同 缺锌﹣易得侏儒症 缺铁﹣易得贫血症 A.A B.B C.C D.D ‎7.下列对课本中的原理、图表、数据的使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 B.根据“酸、碱和盐溶解性表”,可以帮助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判断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D.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可确定该物质在某一温度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 ‎8.下列各转化关系中,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B. C. D.‎ ‎9.某同学为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先通过图甲装置,再通过图乙中的仪器组合.为达到实验目的,图乙中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好的是(  )‎ A.cba B.cda C.cbd D.bca ‎10.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丝 B.‎ 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C.‎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D.‎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 ‎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先从A、B、C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再在D选项处补充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15分)‎ ‎11.下列可用于验证 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一组药品是:      ‎ A、Fe、Ag、CuSO4溶液 B、Cu、Ag、FeSO4溶液 B、Fe、Cu、H2SO4溶液 D、      .‎ ‎12.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      .‎ A.O B.H2 C.Fe D.      .‎ ‎1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部分数据如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物质丙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之比为9:16 D.      .‎ ‎14.下列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这五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B.④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C.②③⑤都是稳定结构,都属于阳离子 D.②表示的粒子符号为      .‎ ‎15.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失误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 B.装瓶时,有溶液洒出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      .‎ ‎ ‎ 三、填空和说明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1空,共31分)‎ ‎16.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法是化学主要学习内容.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氯化钠、水,在这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其所含阳离子符号为      .‎ ‎(2)现有①铜;②氮气;③干冰; ④氧气. 四种物质,选物质填空(每种物质只用一次):Ⅰ.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Ⅱ.可作电线的是      ;Ⅲ.可用作粮食保护气的是      ;Ⅳ.可用作火箭助燃剂的是      .‎ ‎17.静静完成化学老师布置的家庭实验.将紫甘蓝菜叶撕碎,放在不锈钢锅里煮沸3﹣4min,滤掉叶子,放凉待用.取6只无色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分别倒入少量白醋、洁厕剂、苏打水、蒸馏水、洗涤灵和84消毒液6种无色液体,将上述紫色的紫甘蓝汁液分别滴入各杯中,观察溶液颜色并记录如下.‎ 溶液 白醋 洁厕剂 苏打水 蒸馏水 洗涤灵 ‎84消毒液 滴加紫甘蓝汁后的颜色 红色 红色 蓝色 紫色 紫色 无色 ‎(1)下列关于一次性塑料杯的说法正确的是_      (填字母序号).‎ A.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废弃塑料应该焚烧处理 C.废弃塑料可带来“白色污染”‎ ‎(2)经查阅资料,静静了解到紫甘蓝汁会因为溶液的酸碱性而显示不同的颜色.‎ ‎①白醋的pH      (填“>”、“<”或“=”)7.‎ ‎②洁厕剂呈      (填“酸”或“碱”)性.‎ ‎(3)84消毒液可以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18.水在生活、生产和化学实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水的净化.向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入明矾,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液体过滤,得到略带颜色的液体.实验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填仪器名称),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水的组成.用如图1实验装置可以证明水的组成,检验a处气体的方法是      .‎ ‎(3)水的用途.水是常用的溶剂.如图2为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若将4.0g甲物质放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      g溶液.‎ ‎②若固体乙中混有少量固体甲,提纯乙的方法是:溶解、      过滤.‎ ‎③将t2℃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丙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2015年8月12日晚11时30分左右,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瑞海公司所属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件.消防队员在灭火时,一些化学品遇到水又发生二次爆炸.这次爆炸事件再次告诉我们,不同物质引起的火灾,应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 在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4968﹣85)中,将不同性质的火灾分为A、B、C、D四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柴油、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氢气火灾等.‎ D 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火灾等.‎ 请回答完成以下内容:‎ ‎(1)物质燃烧的条件是:①有可燃物;②      ;③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乙醇失火属于      类火灾,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某学生将燃着的镁条迅速伸入盛      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在集气瓶中继续燃烧,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该反应的类型为      ,实验说明,D类火灾不能使用      灭火.‎ ‎20.如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A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F是人体胃液中的酸,A与B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1)写出E的化学式:      .‎ ‎(2)物质G的类别属于      .‎ ‎(3)图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4)A与B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请写出其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5)物质C生成A的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 ‎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空1分,其中化学方程式2分一个,共24分)‎ ‎21.实验室拟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气体:‎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 ‎(2)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如图I所示,在锥形瓶内装适量的水,使长颈漏斗末端浸没在液面以下,将活塞缓慢往外拉,若观察到      ,则装置不漏气.‎ ‎(3)实验室用A、B装置都可以制取氧气,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要得到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 ‎(4)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CO2,若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作为制取的发生装置,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5)已知NO2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生成HNO3溶液和NO气体,NO是一种无色气体,NO和NO2都是大气污染物.‎ ‎①写出N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充满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如图G),你会观察到      现象.‎ ‎②用图H装置演示分子运动实验,为了缩短演示时间,将盛有NO2的集气瓶最好放在      (填“上”或“下”)面,另一瓶是空气.‎ ‎22.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做了一个兴趣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产物中有碳酸钠生成.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管中加入一定量碳酸钙,关闭K1、K3,打开K4,从分液漏斗放入稀盐酸并收集二氧化碳 ‎②打开K1,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并用清水冲洗 ‎③关闭K1,从分液漏斗向玻璃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④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 ‎⑤关闭K3,打开K4,从分液漏斗放入稀盐酸 ‎⑥打开K1,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步骤④的具体操作是      .‎ ‎(3)整个过程中注射器的作用是      .‎ ‎(4)在步骤⑥中,甲乙两组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甲组发现烧杯中液体变浑浊;乙组发现烧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两组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      .‎ ‎23.化学课上教师演示了加热炭粉(过量)和氧化铜混合物的实验,课后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对教师演示中获得的灰红色粉末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D中盛放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实验主要原理:称取样品粉末W g,放入C中;D中装入ag药品;反应结束,冷却后,称量D中药品质量为b g.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主要步骤 实验现象 有关化学方程式 打开A的上塞、活塞,慢慢滴加溶液 B、E中有气泡 ‎      ‎ 对C进行加热,当C中药品充分反应后,关闭A的活塞,停止加热 ‎      ‎ C+O2 CO2‎ ‎      ‎ ‎②实验讨论 装置E中盛放的试剂是      ,其作用是      .‎ 按上述实验,得到铜的质量分数不精确,你认为是      (填:偏大、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如果要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对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      .‎ ‎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10分)‎ ‎24.某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1所示.‎ ‎(1)该同学能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淀质量/g ‎0‎ ‎1‎ n ‎3‎ ‎4‎ ‎5‎ m 则m=      .加入10g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请在图2中画出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 ‎ ‎ ‎2016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二中中考化学五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 B.牛奶“变”酸奶 C.玉石“变”印章 D.机器人“变”形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树根“变”根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牛奶“变”酸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玉石“变”印章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机器人“变”形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 ‎ ‎2.下列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说法合理的是(  )‎ A.酸雨﹣将燃煤锅炉烟囱加高 B.白色污染﹣废弃塑料袋焚烧处理 C.雾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水体富营养化﹣禁止使用化肥 ‎【考点】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分析】A、根据加高烟囱不能减少气体的量分析;‎ B、根据塑料焚烧的危害分析;‎ C、根据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防止雾霾分析;‎ D、根据磷元素是水中浮游植物的营养成分,含量增多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来判断;‎ ‎【解答】解:A、加高烟囱不能减少产生的废气,解决的办法应该是用氢氧化钠溶液等吸收利用,故选项错误.‎ B、焚烧塑料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解决的办法可以是少用或使用可降解塑料,故选项错误;‎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防止雾霾,故选项正确;‎ D、因为大量氮元素、磷元素的使用,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但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应合理使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 ‎ ‎3.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正确的是(  )‎ A.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因为分子压缩后体积变小 C.水通电能产生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氧分子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因为它们组成的元素不同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 ‎ ‎4.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 A. B. C. D.‎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一般是通过压强差来产生明显的现象来判断.压强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利用温度的变化引起气体体积变化,二是利用外力产生压强差.‎ ‎【解答】解:A、用手握住试管使试管内空气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如果气密性好就可以在烧杯中看到有气泡冒出.可以用来检查气密性;‎ B、装置即便没有塞子也会有气泡冒出现象.因此不能用来检查气密性;‎ C、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时加水,若气密性好可以看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会下降.可以用来检查气密性;‎ D、注射器往时推使瓶内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若气密性好可以看到一段稳定的水柱.可以用来检查气密性;‎ 故选B.‎ ‎ ‎ ‎5.负氧离子含量高,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如O22﹣),O22﹣ 与O2比较,不相同的是(  )‎ A.质子数 B.电子数 C.含氧原子教 D.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分析】由题意可知,“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在形成离子时变化的是电子,不变的是质子;所以O22﹣与O2不相同的是电子数;而氧原子个数都为2;因为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变,则相对原子质量也不变.‎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在形成离子时变化的是电子,不变的是质子;所以O22﹣与O2不相同的是电子数;而氧原子个数都为2;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变,则相对原子质量也不变.‎ 故选B.‎ ‎ ‎ ‎6.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是(  )‎ A.化学与安全 B.化学与材料 重金属中毒﹣可喝鲜牛奶 解毒 煤气泄漏﹣应关闭气阀、开窗通风 水泥、玻璃﹣都是无机材料 玻璃钢、铝合金﹣都是金属材料 C.化学与食品 D.化学与健康 蛋白质、淀粉﹣用碘酒可鉴别 糖类、油脂﹣组成元素相同 缺锌﹣易得侏儒症 缺铁﹣易得贫血症 A.A B.B C.C D.D ‎【考点】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金属材料及其应用;防范爆炸的措施;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分析】A、根据重金属中毒的原理以及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 B、根据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以及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进行解答;‎ C、根据淀粉能使碘变蓝以及糖类、油脂的组成进行解答;‎ D、根据锌、铁的作用进行解答.‎ ‎【解答】解:A、重金属中毒的原理是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所以重金属中毒喝鲜牛奶、豆浆等可解毒;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气阀、严禁烟火,故A正确;‎ B、水泥、玻璃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B错误;‎ C、淀粉遇碘变蓝,所以可用用碘溶液可鉴别;糖类、油脂都含有碳、氢、氧元素,故C正确;‎ D、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所以缺锌会使儿童发育停滞,严重得侏儒症;缺铁会引发缺铁性贫血,故D正确.‎ 故选B.‎ ‎ ‎ ‎7.下列对课本中的原理、图表、数据的使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 B.根据“酸、碱和盐溶解性表”,可以帮助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判断金属能否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D.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可确定该物质在某一温度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映的是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 B、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有气体生成或有水或有沉淀产生进行解答;‎ C、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进行解答;‎ D、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可确定该物质在某一温度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 ‎【解答】解:A、质量守恒定律反映的是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进,所以可确定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故A正确;‎ B、利用“酸、碱和盐溶解性表”可判断物质的溶解性,因此,“酸、碱和盐溶解性表”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依据之一,故B正确;‎ C、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故C正确;‎ D、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可确定该物质在某一温度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故D错误.‎ 故选:D.‎ ‎ ‎ ‎8.下列各转化关系中,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B. C. D.‎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会生成水和氧气,水通电会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分析;‎ B、根据木炭和氧气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C、根据硫酸钠和硝酸钡会生成硝酸钠,所有的硝酸盐、钠盐都溶于水,硝酸钠不会转化成氯化钠进行分析;‎ D、根据铜和氧气会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硝酸会生成硝酸铜,硝酸有强氧化性,铜和硝酸反应会生成硝酸铜进行分析.‎ ‎【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各转化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能一步实现,故A正确;‎ B、木炭和充足的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和不充足的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会生成二氧化碳,各转化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能一步实现,故B正确;‎ C、硫酸钠和硝酸钡会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钡沉淀,所有的硝酸盐、钠盐都溶于水,硝酸钠不会转化成氯化钠,各转化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一步实现,故C错误;‎ D、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硝酸会生成硝酸铜和水,硝酸有强氧化性,铜和硝酸反应会生成硝酸铜、水和一氧化氮,各转化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能一步实现,故D正确.‎ 故选:C.‎ ‎ ‎ ‎9.某同学为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先通过图甲装置,再通过图乙中的仪器组合.为达到实验目的,图乙中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好的是(  )‎ A.cba B.cda C.cbd D.bca ‎【考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分析】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还原氧化铁,要想知道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我们要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进一步求出.用浓硫酸质量变化测出生成水的质量,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变化测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解答】解: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还原氧化铁,要想知道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我们要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进一步求出.要知道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我们要先用浓硫酸质量变化测出生成水的质量,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变化测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所以我们选择氢氧化钠,若先除二氧化碳会使所测水的质量变大,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正确的顺序是cba.‎ 故选:A.‎ ‎ ‎ ‎10.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丝 B.‎ 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C.‎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D.‎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考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金属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进行解答;‎ B、氧化钙溶于水时会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把其溶于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中是会因为其吸水而使溶质析出;‎ C、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催化剂,可以结合催化剂的定义来完成解答;‎ D、根据饱和溶液的形成来分析.‎ ‎【解答】解:A、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所以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丝溶液的质量会减少,当反应完毕后溶液质量不变,为一定值,故错误;‎ B、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被消耗,溶剂质量减小,则氢氧化钙析出,溶液质量也减小,故错误;‎ C、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催化剂,只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而生成氧气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会改变,故错误;‎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会溶解,慢慢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溶质就不能再继续溶解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就不再增大,故正确;‎ 故选:D.‎ ‎ ‎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先从A、B、C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再在D选项处补充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15分)‎ ‎11.下列可用于验证 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一组药品是: A ‎ A、Fe、Ag、CuSO4溶液 B、Cu、Ag、FeSO4溶液 B、Fe、Cu、H2SO4溶液 D、 FeSO4溶液、Cu、硝酸银溶液 .‎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边的金属可以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可以选择相应的金属和盐溶液进行反应来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解答】解:A、分别把Fe、Ag放入CuSO4溶液中,表面出现红色金属铜的为铁,无明显现象的为银,可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故A正确;‎ B、分别把Cu、Ag放入FeSO4溶液,均无明显现象出现,不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故B错误;‎ C、药品中无银的单质或盐溶液,无法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C错误;‎ D、把铜分别放入硫酸亚铁和硝酸银的溶液中,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铜的活动性不如铁强;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能置换出银,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可以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故答为:A;D补充:FeSO4溶液、Cu、硝酸银溶液.‎ ‎ ‎ ‎12.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 C .‎ A.O B.H2 C.Fe D. S等(合理即可)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分析】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O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符号是氢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Fe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还能表示铁这一纯净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D、碳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硫元素,表示一个硫原子,还能表示硫这一纯净物(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C;S等(合理即可).‎ ‎ ‎ ‎1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部分数据如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物质丙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之比为9:16 D.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乙质量增加了25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了20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反应物应该还少5克,所以甲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反应中甲、丁的质量比5:20=1:4.‎ ‎【解答】解:根据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得:18+1+2+32=X+26+2+12,解得X=13,所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甲质量减少了5克,是反应物;反应后乙质量增加了25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了20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也有可能是杂质,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所以是化合反应.反应中甲、丁的质量比25:20=1:4.‎ 故选: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 ‎ ‎14.下列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这五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B.④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C.②③⑤都是稳定结构,都属于阳离子 D.②表示的粒子符号为 Al3+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A、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原子中,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通常认为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解答.‎ ‎【解答】解:A、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五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9、13、12、10,表示四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④表示的粒子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少于4,为金属元素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②③⑤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均是稳定结构,但粒子⑤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表示的粒子为离子,为铝离子,粒子符号为:Al3+‎ 答案:A; Al3+‎ ‎ ‎ ‎15.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失误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C ‎ A.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 B.装瓶时,有溶液洒出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 将NaCl倒入烧杯中时,洒出少许等 .‎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只是溶解速率较慢,不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B、装瓶时,有溶液洒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正确.‎ D、将NaCl倒入烧杯中时,洒出少许,或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砝码和氯化钠放反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故答案为:C;将NaCl倒入烧杯中时,洒出少许(或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砝码和氯化钠放反了等,合理即可).‎ ‎ ‎ 三、填空和说明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1空,共31分)‎ ‎16.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法是化学主要学习内容.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氯化钠、水,在这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氯化钠 ,其所含阳离子符号为 Na+ .‎ ‎(2)现有①铜;②氮气;③干冰; ④氧气. 四种物质,选物质填空(每种物质只用一次):Ⅰ.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③ ;Ⅱ.可作电线的是 ① ;Ⅲ.可用作粮食保护气的是 ② ;Ⅳ.可用作火箭助燃剂的是 ④ .‎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常见气体的用途;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1)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回答.‎ ‎【解答】解:(1)金刚石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填:氯化钠;Na+‎ ‎(2)Ⅰ干冰易升华,吸热,常用于人工降雨;‎ Ⅱ铜具有导电性,可用来制导线;‎ Ⅲ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常用来作保护气;‎ Ⅳ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来作火箭助燃剂.‎ 故答案为:Ⅰ③;Ⅱ①;Ⅲ②;Ⅳ④.‎ ‎ ‎ ‎17.静静完成化学老师布置的家庭实验.将紫甘蓝菜叶撕碎,放在不锈钢锅里煮沸3﹣4min,滤掉叶子,放凉待用.取6只无色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分别倒入少量白醋、洁厕剂、苏打水、蒸馏水、洗涤灵和84消毒液6种无色液体,将上述紫色的紫甘蓝汁液分别滴入各杯中,观察溶液颜色并记录如下.‎ 溶液 白醋 洁厕剂 苏打水 蒸馏水 洗涤灵 ‎84消毒液 滴加紫甘蓝汁后的颜色 红色 红色 蓝色 紫色 紫色 无色 ‎(1)下列关于一次性塑料杯的说法正确的是_ AC (填字母序号).‎ A.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废弃塑料应该焚烧处理 C.废弃塑料可带来“白色污染”‎ ‎(2)经查阅资料,静静了解到紫甘蓝汁会因为溶液的酸碱性而显示不同的颜色.‎ ‎①白醋的pH < (填“>”、“<”或“=”)7.‎ ‎②洁厕剂呈 酸 (填“酸”或“碱”)性.‎ ‎(3)84消毒液可以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1 .‎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白色污染与防治;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指示剂的变色以及化合价规则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A.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正确;‎ B.废弃塑料不应该焚烧处理,会造成污染,错误;‎ C.废弃塑料可带来“白色污染”,正确;‎ 故填:AC;‎ ‎(2)①白醋成酸性,其pH小于7,故填:<;‎ ‎②洁厕灵成酸性,故填:酸;‎ ‎(3)在次氯酸钠中,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x+(﹣2)=0,x=+1,故填:+1.‎ ‎ ‎ ‎18.水在生活、生产和化学实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水的净化.向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入明矾,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液体过滤,得到略带颜色的液体.实验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促进了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漏斗 (填仪器名称),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2)水的组成.用如图1实验装置可以证明水的组成,检验a处气体的方法是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3)水的用途.水是常用的溶剂.如图2为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若将4.0g甲物质放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 12 g溶液.‎ ‎②若固体乙中混有少量固体甲,提纯乙的方法是:溶解、 蒸发结晶 过滤.‎ ‎③将t2℃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丙溶液为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水的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1)根据净水的原理以及过滤操作来分析解答;‎ ‎(2)根据电解水的反应、现象、结论以及生成的气体的性质分析回答;‎ ‎(3)①根据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来分析;‎ ‎②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来分析;‎ ‎③根据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来分析.‎ ‎【解答】解:(1)加入明矾促进了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为完成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的仪器和用品有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促进了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漏斗;引流;‎ ‎(2)由装置可知,该装置是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试管a中的气体是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所以,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该木条复燃,该气体就是氧气.故填: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也就是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甲物质就达到饱和状态,那么10g水中最多溶解2g甲物质,若将4.0g甲物质放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其中只能溶解2g该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2g;故填:12;‎ ‎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乙中混有少量的甲,可以采用溶解、蒸发结晶、过滤的方法提纯乙.故填:蒸发结晶;‎ ‎③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将t2℃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变成不饱和溶液,这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发生改变,故填:不饱和;不变.‎ ‎ ‎ ‎19.‎2015年8月12日晚11时30分左右,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瑞海公司所属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件.消防队员在灭火时,一些化学品遇到水又发生二次爆炸.这次爆炸事件再次告诉我们,不同物质引起的火灾,应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 在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4968﹣85)中,将不同性质的火灾分为A、B、C、D四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柴油、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氢气火灾等.‎ D 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火灾等.‎ 请回答完成以下内容:‎ ‎(1)物质燃烧的条件是:①有可燃物;②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③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乙醇失火属于 B 类火灾,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2H5OH+3O22CO2+3H2O .‎ ‎(3)某学生将燃着的镁条迅速伸入盛 ﹣﹣ 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在集气瓶中继续燃烧,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该反应的类型为 置换反应 ,实验说明,D类火灾不能使用 二氧化碳(或CO2) 灭火.‎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1)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先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然后配平,注明反应条件;‎ ‎(3)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是镁条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碳的颗粒是黑色的,氧化镁是白色固体分析生成物,并书写方程式,据反应特点判断反应类型,并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分析回答.‎ ‎【解答】解:(1)图中铜片上的白磷在热水的温度下达到着火点,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与空气接触,不能燃烧;红磷由于着火点高,热水不能使其达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就是说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2)乙醇失火属于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3)反应物是镁条和二氧化碳,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碳的颗粒是黑色的,氧化镁是白色固体,所以燃着的镁条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和氧化镁,方程式是2Mg+CO22MgO+C;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可与金属发生反应,所以金属类物质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故答案为:(1)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2)B;C2H5OH+3O22CO2+3H2O;(3)置换反应;二氧化碳(或CO2).‎ ‎ ‎ ‎20.如图所示,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A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F是人体胃液中的酸,A与B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1)写出E的化学式: Ca(OH)2 .‎ ‎(2)物质G的类别属于 碱 .‎ ‎(3)图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置换反应 .‎ ‎(4)A与B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请写出其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H2O+CO2=H2CO3 .‎ ‎(5)物质C生成A的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所以A是水,F是人体胃液中的酸,所以F是盐酸,A(水)和B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所以B为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另外,二氧化碳和水在植物光合作用下能反应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由于A(水)还能和D反应,所以D为氧化钙,又D能转化为E,且E能和F盐酸反应,所以E为氢氧化钙;再结合图示可知,G能分别与B二氧化碳、F盐酸反应,所以G为碱液(如氢氧化钠);由于C能转化生成D(氧化钙)或A(水)或B(二氧化碳),所以C为碳酸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 解:(1)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所以A是水,F是人体胃液中的酸,所以F是盐酸,A(水)和B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所以B为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另外,二氧化碳和水在植物光合作用下能反应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由于A(水)还能和D反应,所以D为氧化钙,又D能转化为E,且E能和F盐酸反应,所以E为氢氧化钙;再结合图示可知,G能分别与B二氧化碳、F盐酸反应,所以G为碱液(如氢氧化钠);由于C能转化生成D(氧化钙)或A(水)或B(二氧化碳),所以C为碳酸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E是Ca(OH)2;‎ ‎(2)通过推导可知,物质G的类别属于碱;‎ ‎(3)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氢氧化钙和盐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钙高温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所以图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 ‎(5)物质C生成A的反应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微观实质是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故答案为:(1)Ca(OH)2;‎ ‎(2)碱;‎ ‎(3)置换反应;‎ ‎(4)H2O+CO2=H2CO3;‎ ‎(5)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 ‎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空1分,其中化学方程式2分一个,共24分)‎ ‎21.实验室拟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气体:‎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锥形瓶 .‎ ‎(2)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如图I所示,在锥形瓶内装适量的水,使长颈漏斗末端浸没在液面以下,将活塞缓慢往外拉,若观察到 长颈漏斗末端有气泡冒出 ,则装置不漏气.‎ ‎(3)实验室用A、B装置都可以制取氧气,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 ,若要得到较纯净的氧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F .‎ ‎(4)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CO2,若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作为制取的发生装置,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答出一点即可).‎ ‎(5)已知NO2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生成HNO3溶液和NO气体,NO是一种无色气体,NO和NO2都是大气污染物.‎ ‎①写出N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NO2+H2O═2HNO3+NO ,将充满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如图G),你会观察到 试管里红棕色气体变为无色,试管内上升一段液柱 现象.‎ ‎②用图H装置演示分子运动实验,为了缩短演示时间,将盛有NO2的集气瓶最好放在 上 (填“上”或“下”)面,另一瓶是空气.‎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决此题;‎ ‎(2)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在锥形瓶内装适量的水,使长颈漏斗末端浸没在液面以下,将活塞缓慢往外拉,若观察到长颈漏斗末端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3)A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无棉花,说明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若要得到较纯净的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4)C装置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原理是: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 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 ‎(5)①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物质的性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实验现象;‎ ‎②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密度越大的气体,运动的越慢,密度越小的气体,运动的越快.‎ ‎【解答】解:(1)标号仪器是作为反应容器的锥形瓶;‎ ‎(2)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在锥形瓶内装适量的水,使长颈漏斗末端浸没在液面以下,将活塞缓慢往外拉,瓶内气压减小,若观察到长颈漏斗末端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3)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是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F装置收集,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净;‎ ‎(4)若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5)①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将充满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时,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红棕色气体变成无色;‎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3体积的二氧化氮气体反应能生成1体积的一氧化氮气体,因此液体进入试管,并且进入试管中的液体约占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 ‎②因为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氮比空气运动的慢,为了缩短演示实验的时间,二氧化氮最好放在上面的集气瓶中;‎ 故答案为:(1)锥形瓶;‎ ‎(2)长颈漏斗末端有气泡冒出;‎ ‎(3)2KClO32KCl+3O2↑;F;‎ ‎(4)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5)①3NO2+H2O═2HNO3+NO;试管里红棕色气体变为无色,试管内上升一段液柱;②上.‎ ‎ ‎ ‎22.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做了一个兴趣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产物中有碳酸钠生成.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管中加入一定量碳酸钙,关闭K1、K3,打开K4,从分液漏斗放入稀盐酸并收集二氧化碳 ‎②打开K1,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并用清水冲洗 ‎③关闭K1,从分液漏斗向玻璃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④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 ‎⑤关闭K3,打开K4,从分液漏斗放入稀盐酸 ‎⑥打开K1,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 ‎(2)步骤④的具体操作是 关闭K3,打开K4,推动注射器活塞使液体进入集气瓶,并将二氧化碳压入玻璃管内 .‎ ‎(3)整个过程中注射器的作用是 容纳集气瓶内液体,排除气体 .‎ ‎(4)在步骤⑥中,甲乙两组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甲组发现烧杯中液体变浑浊;乙组发现烧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两组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 步骤①中所加盐酸的量不同,甲组同学所用盐酸适量,而乙组同学所用盐酸过量 .‎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步骤④的具体操作是将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压入玻璃管内与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3)根据整个过程中注射器的作用是容纳集气瓶内液体,排除气体进行分析;‎ ‎(4)根据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生的现象也不相同进行分析.‎ ‎【解答】解:(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2)步骤④的具体操作是将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压入玻璃管内与氢氧化钠,所以步骤④的具体操作是:关闭K3,打开K4,推动注射器活塞使液体进入集气瓶,并将二氧化碳压入玻璃管内;‎ ‎(3)整个过程中注射器的作用是容纳集气瓶内液体,排除气体;‎ ‎(4)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生的现象也不相同,甲组中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乙组中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在步骤⑥中,甲乙两组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甲组发现烧杯中液体变浑浊;乙组发现烧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两组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步骤①中所加盐酸的量不同,甲组同学所用盐酸适量,而乙组同学所用盐酸过量.‎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CO2↑+H2O;‎ ‎(2)关闭K3,打开K4,推动注射器活塞使液体进入集气瓶,并将二氧化碳压入玻璃管内;‎ ‎(3)容纳集气瓶内液体,排除气体;‎ ‎(4)步骤①中所加盐酸的量不同,甲组同学所用盐酸适量,而乙组同学所用盐酸过量.‎ ‎ ‎ ‎23.化学课上教师演示了加热炭粉(过量)和氧化铜混合物的实验,课后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对教师演示中获得的灰红色粉末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D中盛放的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实验主要原理:称取样品粉末W g,放入C中;D中装入ag药品;反应结束,冷却后,称量D中药品质量为b g.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主要步骤 实验现象 有关化学方程式 打开A的上塞、活塞,慢慢滴加溶液 B、E中有气泡 ‎ 2H2O22H2O+O2↑ ‎ 对C进行加热,当C中药品充分反应后,关闭A的活塞,停止加热 ‎ C中的灰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 C+O2 CO2‎ ‎ 2Cu+O22CuO ‎ ‎②实验讨论 装置E中盛放的试剂是 澄清石灰水 ,其作用是 检验D装置是否完全吸收了二氧化碳 .‎ 按上述实验,得到铜的质量分数不精确,你认为是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水蒸气通过C被D中碱石灰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 ,如果要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对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 在装置B与C之间接一个与D相同的装置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题中的图示可知,要求出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可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的氧气与碳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碳的质量,即可求出铜的质量再求出碳的质量分数.据此分析判断实验的过程中的有关的问题和注意的事项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要求出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可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的氧气与碳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求出碳的质量,即可求出铜的质量再求出碳的质量分数:‎ ‎①主要实验内容 打开A的上塞、活塞,慢慢滴加溶液,B中发生的反应是:2H2O22H2O+O2↑;‎ 对C进行加热,C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铜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所以,当C中现象是:C中的灰红色粉末变成黑色,发生的反应是:C+O2CO2,2Cu+O22CuO.‎ ‎②实验讨论 装置E中盛放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其作用是检验D装置是否完全吸收了二氧化碳.‎ 按上述实验,得到铜的质量分数不精确,应是偏小,原因是:水蒸气通过C被D中碱石灰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如果要得到了较正确的结果,对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在装置B与C之间接一个与D相同的装置.‎ 故答为:①2H2O22H2O+O2↑;C中的灰红色粉末变成黑色;2Cu+O22CuO;②澄清石灰水;检验D装置是否完全吸收了二氧化碳;偏小;水蒸气通过C被D中碱石灰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在装置B与C之间接一个与D相同的装置.‎ ‎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10分)‎ ‎24.某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1所示.‎ ‎(1)该同学能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淀质量/g ‎0‎ ‎1‎ n ‎3‎ ‎4‎ ‎5‎ m 则m= 5 .加入10g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 请在图2中画出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与碳酸钙反应的HCl的质量=50g×7.3%=3.65g,结合方程式可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图表可知前10gNa2CO3溶液加入后没有生成沉淀,是Na2CO3与过量的盐酸反应,之后每消耗10gNa2CO3溶液产生1g沉淀,所以n=2,在根据氯化钙的质量分析生成沉淀的最大量,分析m的数值.‎ ‎【解答】解:(1)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与碳酸钙反应的HCl的质量=50g×7.3%=3.65g CaCO3+2HCl=CaCl2+H2O+CO2↑‎ ‎ 73 111 44‎ ‎ 3.65g y x ‎=‎ x=2.2g y=5.55g ‎(2)设加入足量Na2CO3溶液后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z,‎ CaCl2+Na2CO3═CaCO3↓+2NaCl ‎111 100‎ ‎5.55g z z=5g 当加入60gNa2CO3溶液时,已经生成沉淀5g,说明已经恰好反应,当加入70gNa2CO3溶液时,不再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也应该是5g,所以m=5.‎ 根据图表可知前10gNa2CO3溶液,是Na2CO3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所以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为:‎ 故答案为:(1)2.2g;(2)5;Na2CO3+2HCl═2NaCl+H2O+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