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散文阅读
记叙文、散文阅读
一、考点解读
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学作品的学习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考点分析
年份题型分值比率考查知识点备注
2019年散文18分12%对文章人物和感情的把握,对句子的理解,材料题
2019年散文18分12%仿写,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比阅读
2019年散文18分12%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线索的把握,对名人的故事、名言的积累
三、复习策略
完成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可采用四步快速阅读法:第一步,略读文章,即略读、浏览一遍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态度情感、观点;第二步,细看题目,再读原文,即认真阅读文章后面的题目并精读原文;第三步,查找原文,在每个题目答案的关键语句处做好标志;第四步,完成题目,在对要查找的信息认真核对、仔细分析后,着手完成题目。
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定要先读文章、后看题,细读文章、再做题。切忌走马观花读文章,未读文章即答题的错误方法。文学作品中记叙文里的散文是这些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所选篇幅短小精悍、语言规范、文质兼美,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情感熏陶和价值引领。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通讯、传记、回忆录、散文、小说等都归属于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下面仅从四个方面介绍阅读 记叙文的常用方法的粗浅看法。
(一)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
,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 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那么,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地间的内在联系。2、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一般的记叙文,内容比较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
记叙文的基础。但是,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光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 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它。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二)要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
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1、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
2、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 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三)要辨析记叙线索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 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 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 记叙文,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
(四)要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开展描写,读者的印象就反而模糊了,因此,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 这些章节时,不能只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2、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的对象的见解或判断、态度和感情,都直接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的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露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总而言之,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阅读分析时应避免割裂,力求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同时,还应指出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毕竟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些手法与记叙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表现文章内容服务。
二、散文
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散文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神聚”),是人们对散文基本特点的简要概括。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选材广泛自由,散文的结构、写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是指文章的主题鲜明,突出。
对我们初中学生而言,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体会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
备考散文,我们应特别留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意义和作用。②品味散文中关键句、哲理句的含义和作用。关键句主要指点明文章题旨的句子、一些段落的中心句、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句子等;哲理句是指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句子。③理解文章思路、结构。④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所寄托的思想感情。⑤从表达技巧角度(如修辞、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
叙事类散文的阅读,还要会分析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要能根据段与段间的关系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意;要能分析记叙的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典型例题
例1【2019江苏南通卷】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关、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笼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竞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精彩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措,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拉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村,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绝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选自《人民日报》阿敏/文)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概括。题干暗示阅读第①段要从“只宜远望”“不可近瞧”两个方面来回答。解答时要抓住描摹远望与近瞧的不同景致入手考虑。
参考答案: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关感。
2.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题考查的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题干中的括号部分提示了解题的方向。作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注意回答要全面。
参考答案:[甲]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西藏山水的神奇。[乙]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
3.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义中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关键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回答开头和结尾关键句的作用,必须考虑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上文写了西藏山水的“大美之关”,第④段写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结尾再写灵魂受洗礼。
参考答案: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西藏的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例2【2019江苏南京卷】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色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买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1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1.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为什么?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主题的把握能力和比较思辨分析的能力。原文标题将“城市”和“农夫”看似矛盾的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将舅舅作为城市打工仔的代表,比较贴切地表现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如写“我的舅舅”,这和作者写作意图不相吻合;写相反意见也可,但要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不好。理由是: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标题比“我的舅舅”更贴切。(意对即可)
好。理由是:可以把舅舅看作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的代表,用“我的舅舅”为标题,更为亲切。(意对即可)
2.②段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渎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背影》时想到自己的父亲?
本题考查学生对《背影》的内容和中心的掌握,并拿《背影》中的父亲与本文中的舅舅作比较都表现的是艰难生活下的父子情深。
参考答案:《背影》中家境的艰难,父亲尽心尽力支撑家庭以及对子女的关爱引发孩子们想到自己的父亲。(意对即可)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④段: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
(2)⑤段: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这句话里“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什么?
本题考查的是对表达技巧的理解,这两句话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联系上文“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抓住题干句中的“更多”,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2)题从文中内容出发,看“光洁无瑕的美玉”比喻什么,就容易回答。
参考答案:(1)每月收获近千元的现钞;使孩子在知识面前拥有尊严;使他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好一些。(意对即可)(2)繁华似锦的城市。
4.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提到舅舅的收入,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矛盾吗?为什么?
(1)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
(2)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回答这样的题目必须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第(1)句说的是收入高,第(2)句说的是收入低,根据句意第(1)句是相对自己而言,第(2)句是相对富人而言,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句意,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参考答案:不矛盾。两句话分别写舅舅的收入高低,比较参照的对象不同。(1)句说舅舅的收入可观,是相对于舅舅在农村的收入以及在城里打工的“汗水”成本而言.(2)句说舅舅的收入低,是相对于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而言。(意对即可)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段中“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一句,表现了舅舅饮食恶劣,生活艰难。
B.④段写“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是因为舅舅一心投入城市建设,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
C.⑥段中“我”感觉“钞票特别重”,“一捏就能渗出汗来”,形象地表明“我”深刻理解舅舅打工的艰辛 和家庭责任之重。
D.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城市和农村不可分割的关系,肯定城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联系第①段就可以发现本句是用了比喻的修辞,因此,A是错的。B项是对人物的分析,联系第④段可以找到没有回家过年的真正原因是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D项显然无中生有,因而是错的。
参考答案:C
6.阅读④段中下面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
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链接材料】
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
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摘自2019年央视春节晚会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的《心里话》)
舅舅流下了 的泪水,因为他
本题要根据原文作合理的想象。此题的答案是开放的,但必须紧扣原文。
参考答案:示例;(1)舅舅流下了自豪(骄傲)的泪水,因为他从这些孩子身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是爱父母,有志气的。(2)舅舅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他从中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农民工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尊重。(意思符合情境即可)
四、配套习题
(一)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枝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合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记忆、--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
1.第①段加线的句子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表现了什么?
2.第②段中写春的“哭”“急”“吟”三个词都使用拟人手法各表现了春的什么?
3.这篇散文以什么为线索?写出了春天怎样的特点?
①线索:
②特点:
4.文题为《春之怀古》,作者“怀古”之目的是什么?
5.同是写春,你认为朱自清的《春》和张晓风的《春之怀古》有何不同?
(提示:可从中心、写景的角度、写景的顺序等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比较,言之成理,条理清晰即可。)
(二)枯叶蝶与荆棘鸟
紫蝶
①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张枯叶蝶的照片。那纯粹就是一片枯叶--灰黄的翅翼状若栀子叶,毫无生气地停在一枝枯茎上。它没有蝴蝶娇艳如花的容颜,没有蝴蝶轻盈柔曼的舞姿,也没有蝴蝶轻纱般精巧华美的翅翼,更没有蝴蝶临风微颤的金色触须……似乎一只蝶所应有的一切,它都没有。与生俱来的只是这么一身憔悴的装束。它是蝶,一只失去美丽的蝶。似乎已不再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蝶,它只有一个听起来凄美而又形象的蝶的名字。
②为了生存,它放弃了所有的美丽,宁愿在同伴们五彩斑斓的翅影里,飘逝成一道枯黄而又孤单的弧线。宁愿在同伴们飞翔翩跹的舞蹈中,坠落成一片毫无美感可言的枯叶……
③它很明智,仿佛一个恬淡隐忍的智者,一个在天下大乱时闲居深山的隐者。它果断地用美丽换取生命。其果断干脆,可敬可叹。
④然而,不知当它栖息在枯枝上,悠然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时,是否会怀念那缤纷的身影?是否会记起那摇曳的舞姿?它是否会从心底隐隐泛起一声怅然的叹息……
⑤枯叶蝶,一种凄凉而又散淡的生命。
⑥它,走到了归隐的极致。
⑦与枯叶蝶恰恰相反,我想起了荆棘鸟。
⑧那是怎样的一种鸟啊。整齐的翅羽被梳理得一尘不染,高傲的头颅总是面向遥远的地方,目光坚定而炯然。它的歌声动人心魄,却极少呜叫。它耗费一生的精力去寻找荆棘树,唱出那销魂的歌。只一首,就死在长长的尖刺下,让血盛开成一朵嫣红的玫瑰……
⑨盛大的死亡,华丽而又壮美,似乎任何修饰的言语,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
⑩凄美豪壮的一生,它活得轰轰烈烈,它不畏死,不避死,短暂的生命洋溢着义无返顾的绝美。它,将生命幻化成永久的绝唱。它渴望歌唱,它寻找歌唱,它歌尽而亡。
⑾荆棘鸟不明智,不理性。它好像一位在逐鹿群雄中奔走呼告的士大夫,一位驰骋沙场纵横摆阖的将军。它可以死,它期盼死,只要死得其所……
⑿荆棘鸟,一种绚烂而又悲壮的生命。
⒀它,走到了豪壮的极致。
⒁然而,无论是枯叶蝶,还是荆棘鸟,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须臾之间的生命,不允许迟疑。于是,有了枯叶蝶,有了荆棘乌。于是,一个延续了生命,一个收获了绝唱。于是,一个失去了美丽,一个永远地飞翔。
⒂枯叶蝶与荆棘鸟,你愿意是哪一个?
1.为什么作者认为枯叶蝶“很明智”?
2.为什么说荆棘鸟呈现的是“一种绚烂而又悲壮的生命”?
3.枯叶蝶与荆棘鸟的生命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4.你觉得作者更欣赏枯叶蝶还是荆棘鸟?为什么?
5.联系实际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三)邻居
何立伟
①搬家虽说已5年多了,但我忍不住还是时常怀想红旗小区的那些日子。我老婆也是。但凡路过那个我们曾经住了18年的地方,她总要去看看从前的老邻居,看看那个街心花园和那些熟悉的窗子同街景。我想这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那个地方有一种温暖,现在很难找到了,至少我如今住的地方就没有。或许,温故不一定要知新。温故就是在时间的深处拣回一些曾经有过的梦吧。
②我在红旗小区住的房子其实很小,53平米。住了10年,后来隔壁楼栋里与我一墙之隔的我们单位上的人搬走了,把个一室一厅打通来给了我,加起来也就80来平米,也还是小,而且,破碎。但我很满足了。我把它重新装修了一回,虽然简单,却也特别紧凑、温馨。我老婆在墙上挂了些民间手工艺品,红红绿绿的,也很好看。我还挂了些照片和斗方的字画,又四处都是书,人进来感觉到有种特殊的氛围,于是屡屡受到夸赞。
③我家里来过很多客人,很多年后他们回忆起坐在我家小客厅里喝茶、听音乐、聊天的情景,仍是记忆犹新,也仍是记得我家里的那样一种氛围,这是使我们感到高兴的事。
④红旗小区属我们城市最早的居民社区,房子的设计都很旧,户型、采光、通风,都不科学;而且栋距很仄,窗子打开来,对面人家的一切尽收眼底,毫无私密可言。所以这个社区人很多,很热闹,乱眼纷纷,也乱耳纷纷。吃饭时候家家户户响起锅碗瓢盆的声响,还有楼上人家打开窗子从上头锐喊小孩子回家的狮吼。这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的声音、热气腾腾的日常的声音,让你感觉到所有的日子都很踏实、琐碎而又喧哗。
⑤我们那个单元除我是文联的,余则都是一家生产汽车发动机的工厂的工人。傍晚下班了。整个楼道都热闹起来,饭香菜香在楼梯间弥漫开来,如果谁家里来了客,就听得楼梯上有人奔上奔下,不一会儿,就可以闻到酒香,又听到杯盏相碰的笑闹。吃了饭,女人们坐在楼下街心花园里聊天。带孩子玩耍;男人则坐下来抽烟,忙了一天,歇歇气,看看《新闻联播》和报纸,脚边上放一大缸子酽茶。
⑥早晨,街心花园有人放录音机,我知道那是一些婆婆在跳扇子舞、红绸舞,锻炼身体。她们都希望自己健旺、长寿。二楼的王老太就是一个很精致也很精神的老太,碰到我儿子放学回来就说:学生崽回来啦?成绩好吧?听话吧?这是她对小孩子的善良的期待,而且是唯一的期待。
⑦楼下老张两口子有两个儿子,一个从部队复员回来,也进了他们的厂子。一家4口拥挤在53个平米的房子里,而且大儿子还谈了恋爱,女友家住得很远,有时候也住过来。我不知道他们家是如何挤得下5个大人睡觉的。但吃饭时候我从他家门口过,门敞开着,5个人团在大约6个来平米大的“厅”里吃饭。一个个脸上都是喜气,仿佛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颇为满意。
⑧我楼上住的电工老黄,他老婆喜欢在楼梯间生一只藕煤炉,时不时地炖一砂锅墨鱼排骨,一个楼道都是墨鱼的异香。有时候,她来敲我家的门,手里端了一大蓝花瓷碗的墨鱼排骨汤,一张笑脸在热气里漾动:“送一碗汤来给你们喝,炖了我一下午,蛮香的来。”确实是香,那香味里还有一股工人阶级的人情暖意,让人感怀不已。我搬家后,老黄两口子还经常打电话来:“好久没看见你们啦,怎么不来玩呵?大家都想你们咧!”
⑨这样的邻居,如今到哪里去找?
⑩社区的婆婆也都很热情。送灭蚊剂,送鼠药和蟑螂药,在楼下大声敦促:“各家各户要搞好卫生呵,明天市里头来人检查呵!”手里举了一只铁皮喇叭筒。
⑾片区警察小聂是个胖胖的小伙子,脸上总是堆着圆滚滚的微笑。居民们都很喜欢他,因为他办事很认真,而且有礼貌。他来登记户口,茶和烟都不接,只站在客厅里,办完了事就走。有一回他遇见我,从单车上下来,一只脚点着地,说,老何,你是作家,其实我也爱文学,一直都偷偷地写一点诗,又不敢乱投稿,你有没有时间,帮我看一看?我说行呵,你来吧。但是,他_直没有来。我估计他是怕打扰了我,或者,他可能觉得自己写的诗不怎么好,羞于示人。
⑿过了半年,小聂调走了,不知他调到了哪个派出所。有时候,我看到报上有姓聂的诗人发表的诗,我就想,这个小聂,是不是就是那个胖胖的小伙子呢?
⒀我不知道小聂叫什么名字。
1.“我”在红旗小区住的房子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这些特点?
2.第⑦段面线句中“团”你觉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不知道小聂叫什么名字?
4.文章题目是“邻居”,可作者却写到跳舞的婆婆和“小聂”等人,这样写是否偏题?为什么?
(四)我和橘皮的往事
①多少年过去了,那张清瘦而严厉的,戴六百度黑边近视镜的女人的脸,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她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想起她,也就使我想起了一些关于橘皮的往事……
②其实,校办工厂并非是今天的新事物。当年我的小学母校就有校办工厂。不过规模很小罢了。专从民间收集橘皮,烘干了,碾成粉,送到药厂去。所得加工费,用以补充学校的教学经费。
③有一天,轮到我和我们班的几名同学去那小厂房里义务劳动。一名同学问指派我们干活的师傅,橘皮究竟可以治哪几种病?师傅就告诉我们,可以治什么病,尤其对平喘和减缓支气管炎有良效。
④我听了暗暗记在心里。我的母亲,每年冬季都被支气管炎所困扰,经常喘做一团,憋红了脸,透不过气来。可是家里穷,母亲舍不得花钱买药,就那么一冬季又一冬季地忍受着,一冬季比一冬季气喘得厉害。看着母亲喘做一团,憋红了脸透不过气来的痛苦样子,我和弟弟妹妹每每心里难受得想哭。我暗想,一麻袋又一麻袋,这么多这么多橘皮,我何不替母亲带回家一点儿呢?
⑤当天,我往兜里偷偷揣了几片干橘皮。
⑥以后,每次义务劳动,我都往兜里偷偷揣几片干橘皮。
⑦母亲喝了一阵子干橘皮泡的水,剧烈喘息的时候,分明地减少了,起码我觉着是那样。我内心里的高兴,真是没法儿形容。母亲自然问过我--从哪儿弄的干橘皮?我撒谎,骗母亲.说是校办工厂的师傅送给的。母亲就抚摸我的头,用微笑表达她从她的一个儿子的孝心中所感受到的那一份儿欣慰。那乃是穷孩子们的母亲们普遍的最由衷的也是最大的欣慰啊!……
⑧不料想,由于一名同学的告发,我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先是在全班同学眼里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后来是在全校同学眼里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
⑨那是特殊的年代。哪怕小到一块橡皮,半截铅笔,只要一旦和“偷”字连起来,也足以构成一个孩子从此无法洗刷掉的耻辱,也足以使一个孩子从此永无自尊可言。每每的,在大人们互相攻讦之时,你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自小就是贼!”--那贼的罪名,却往往仅由于一块橡皮,半截铅笔。那贼的罪名,甚至足以使一个人背负终生。即使往后别人忘了,不再提起了,在他或她的内心里,也是铭刻下了。这一种刻痕,往往扭曲了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毁灭了一个人的一生……
⑩在学校的操场上,我被迫当众承认自己偷了几次橘皮,当众承认自己是贼。当众,便是当着全校同学的面啊!……
⑾于是我在班级里,不再是任何一个同学的同学,而是一个贼。于是我在学校里,仿佛已经不再是一名学生,而仅仅是,无可争议地是一个贼,一个小偷了。
⑿我觉得,连我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似乎都佯装不见,目光故意从我身上一扫而过。
⒀我不再有学友了。我处于可怕的孤立之中。我不敢对母亲讲我在学校的遭遇和处境,怕母亲为我而悲伤……
⒁当时我的班主任老师,也就是那一位清瘦而严厉的,戴六百度近视镜的中年女教师,正休产假。
⒂她重新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觉察出了我的异常处境。
⒃放学后她把我叫到了僻静处,而不是教员室里,问我究竞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
⒄我哇地哭了……
⒅第二天,她在上课之前说:“首先我要讲讲梁绍生(我当年的本名)和橘皮的事。他不是小偷,不是贼。是我吩嘱他在义务劳动时,别忘了为老师带一点儿橘皮。老师需要橘皮掺进别的中药治病。你们再认为他是小偷,是贼,那么也把老师看成是小偷,是贼吧!……”
⒆第三天,当全校同学做课间操时,大喇叭里传出了她的声音。说的是她在课堂上所说的那番话……
⒇从此我又是同学的同学,学校的学生,而不再是小偷不再是贼了。从此我不想死了……
⒇我的班主任老师,她以前对我从不曾偏爱过,以后也不曾。在她眼里,以前和以后,我都只不过是她的四十几名学生中的一个,最普通最寻常的一个……
⒇但是,从此,在我心目中,她不再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了。尽管依然像以前那么严厉,依然戴六百度的近视镜……
⒇在“文革”中,那时我已是中学生了,没给任何一位老师贴过大字报。我常想,这也许和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有某种关系。没有她,我不太可能成为作家。也许我的人生轨迹将彻底地被扭曲、改变,也许我真的会变成一个贼,以我的堕落报复社会。也许,我早已自杀了……
⒇以后我受过许多险恶的伤害。但她使我永远相信,生活中不只有坏人,像她那样的好人是确实存在的……因此我应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真诚热爱!
1.文章第①段表现了什么?
2.画线部分的描写刻画了老师怎样的性格?
3.本文要写老师,但用大量笔墨写“我”偷橘皮的原因和被发现受到的屈辱。你觉得这样处理详略得当吗?
4.有人认为删掉文章最后两段对文章没有影响,请说说你的意见。
5.“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说文章要写得曲折有致才能生动吸引人,请从本文感情变化角度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 1.解题思路:第一问比较简单,第二问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一是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怎样的心情。答案:顺序:从上至下、从远及近、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作用:表达出了春很快就来到了人间的每一个角落,还表现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2解题思路:联系整个句子回答。答案:“哭”:渲染出了春雨下落的景象;“急”:表现出了杜鹃花竞相开放的情景;“吟”:描摹出了柳絮纷飞的样子。
3答案:线索:以作者对古之春天的喜爱之情为线索。特点:妩媚、温情,美丽,有灵性,有诗性,有个性。
4解题思路: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去考虑。答案:作者用大量笔墨回首眺望“古”那纯净的、温煦的、仪态万千的春天,是为了反衬“今”,对烟囱如林的环境污染的控诉。
5.解题思路:关键是选好一个自己熟悉的有感受、有话可说的角度。答案:略。
(二) 1.解题思路:认真阅读原文即可。因为它果断地用美丽换取了生命。
2.解题思路:这题有两个,一个是绚烂,另一个是悲壮。答案:因为:它有华丽的羽毛,动人的歌声,因此说它是绚烂的;它为了自己的选择,义无返顾,哪怕死亡,所以说是悲壮的。
3.解题思路:可以从文章对枯叶蝶与荆棘鸟不同生命形存和生存方式的描述性文字中概括,同时需联系第⑩段。答案:相同点,它们的生命都很短暂;它们为了得到都选择了有所放弃。不同点,枯叶蝶选择了归隐,是一种凄凉而又散淡的生命;荆棘鸟选择豪壮,是一种绚烂而又悲壮的生命。(意对即可)
4.解题思路: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但从描写和议论抒情中我们可以感知作者的感情倾向。答案:更欣赏荆棘鸟。原因略。
5.解题思路: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得到与放弃的关系,一是收获与付出的关系。答案:略。
(三) 1.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回答时要先找到写“我”在红旗小区住的房子的有关段落,然后进行概括。答案:面积小,结构破碎,装修简单而温馨,设计陈旧不科学,栋距很仄。作者之所以突出这些特点是要衬托出自己怀想的是居住环境的温馨和友善的生活氛围。
2.解题思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回答时要抓住“团”在大约6个来平米大的房子里,和“一个个脸上都是喜气”两个方面。答案:好。“团”紧紧地聚集在一起,形象地表现住房非常拥挤,同时又表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和睦幸福。
3.解题思路:经常见面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可见相交不深,但还牵挂着,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答案:强调了无论相识是深还是浅,人和人之间都是友好和谐。
4.解题思路:从开头“我忍不住还是时常怀想红旗小区的那些日子”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可以从文章的主题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答案:不偏题。作者在文章中不仅表现楼上楼下的邻居的幸福和谐生活,写婆婆、小聂等人更要表现整个小区洋溢着的幸福、和谐的生活氛围。
(四)
1.解题思路:联系全文领会。答案:一方面表现了在和老师的交往中,关于橘皮的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另一方面也表现这件事对我的人生影响之大。
2.细心、尊重、爱护学生,不偏爱。
3.解题思路:详略处理是为中心服务的,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去思考。答案:得当。写“我”“偷”橘皮出于对母亲的爱,被告发后所受的痛苦折磨和被孤立的境地,这样更突出了老师给“我”莫大的安慰,也就更突出老师高大的形象。
4.解题思路:回答这个问题既要从结构上考虑,也要从内容立意的角度考虑。答案:内容删掉后虽然从文章的结构上看还是完整的,但从内容上讲不能突出这件事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之大。
5.解题思路:抓住文中表达感情的语即可。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