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高考生物快速命中考点12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高
B.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
C.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且K值往往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能力。稻田秧苗的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可提高水稻的产量;池塘自身不能保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的营养供应,因此需定期投放饵料;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的植物类群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内各种生活资源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且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答案:C
2.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D.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解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A错误;增长速率的大小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B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答案:C
3.下列对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
C.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D.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还有迁出率和迁入率等,A项不正确;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S”型曲线中呈下降的状态,B不正确;降低温度可降低呼吸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呼吸速度,C项正确;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不可能提高到20%以上,D项不正确。
答案:C
4.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解析:乌鸦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不正确;乌鸦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第3年和第9年的数量不会相同,B不正确;“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不正确;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间保持数量稳定,D正确。
答案:D
5.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
D.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的综合分析能力。 由图可知,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1增加到K2,说明环境条件变得相对更适宜、更有利于该种群生物生存。A项,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有利于生物数量增加;B项,由于K1是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影响K1的变化;C项,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可能更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导致数量增加;D项,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获得的能量增加,使该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增加。
答案:B
6.农田生态系统直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活资源,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玉米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没有分层现象
C.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D.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许多土壤动物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玉米田中还有多种其他植物,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种间关系即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的关系,也属于群落水平;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因此取土样时不能只取表层土。
答案:C
7.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下列有关研究和调查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D.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错;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B错;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不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C错;样方法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植物,所以可以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对。
答案:D
8.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某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先对该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进而对该林地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种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
1
油松
0.13
0.81
1
刺槐
0.14
0.76
0.84
1
A.耕地逐渐变为林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
C.据表中数据可知,该林地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
D.原有耕地变为林地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所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选项A,耕地逐渐变为林地的过程中,因已具备土壤等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选项B,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选项C,由表中数据可知,油松和刺槐的竞争最激烈;选项D,原有耕地变为林地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所提高。
答案:D
9.
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
由于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因此,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环境容纳量即K值,受到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开始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对应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答案:A
10.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因为出生率高的缘故
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因为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
D.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解析:白脸猴种群,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出生率不一定高;白脸猴种群越小,不利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量减少。
答案:B
11. 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
D.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
解析:图②中发酵罐菌种数量的K值与空间、营养、氧气等环境因素有关,K值增大不一定是增加了营养供应的结果;图③中c点后该种群灭绝,但该生态系统不一定崩溃;图④中d点捕捞后没有低于,所以不属于捕捞过度。
答案:A
12.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由图中看出,该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项正确;a~b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故B项错误;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项正确;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答案:B
13.研究人员对某草场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绘制出某昆虫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未发生迁入迁出)。请分析回答:
(1)该昆虫个体较小,常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要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若λ值大于1,则当年的种群密度较一年前________。
(2)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________”型增长,可推测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型。
(3)该昆虫种群数量在第15年________(填“是”或“否”)达到最小值,在第20~25年种群数量________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4)该草场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图的识别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1)由题图可知,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少。由于该昆虫个体较小,且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活动范围较小,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在0~5年间,λ为大于1的定值,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3)由图可知,该种群在0~10年间λ>1,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
在10~20年间λ<1,种群数量处于下降状态,第20年时不再下降,此后5年种群数量不变。(4)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1)样方'大'(2)J'增长 (3)否'不变'(4)次生'(一定的)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
14.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它们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
(3)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在演替过程中,________的生物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最长。
(4)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是________的。三类植物在b~d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_型曲线。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植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其种间关系是竞争。(2)a~b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均相对稳定,它们在群落中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3)由题图可看出该地先出现草本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4)由于群落中三类植物的生物量处于稳定状态,说明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基本相等。
答案:(1)生产者'竞争 (2)水平结构'(3)先出现草本植物群落,再出现灌木群落,最后出现乔木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次生演替'乔木'(4)基本相等'“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