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天含解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 第18天 ‎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 一、 古诗词阅读 春兴 ‎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的词语是_ ____,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的词语是_ ___ 。‎ ‎【答案】“阴阴” “又”‎ ‎【解析】“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根据诗句的意思可解答此题。‎ ‎2. ①第一、二句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描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暮春;衬托诗人思乡的伤感。‎ ‎【解析】根据“残花落尽”可知是暮春时节。诗人运用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衬托诗人思乡的伤感。‎ ‎3. 这首诗的“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 ‎ ‎【答案】思乡之情 ‎ ‎【解析】“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 二、 文言文阅读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 ‎4.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1)俟其来款之      俟:                 ‎ ‎(2)无人治具       治具:               ‎ ‎(3)自朝过午       朝:                 ‎ ‎(4)直指谕其训      谕:                ‎ ‎【答案】(1)等  (2)下厨张罗(或做饭 ) (3)早晨   (4)明白、悟出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5.根据文章内容,指出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 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 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 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 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C对人物的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                                       ‎ ‎【解析】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以”是因为的意思。‎ ‎【答案】常因菜饭不合口味苛刻责骂部下,郡县长官接待他都感到担忧。‎ ‎7..根据短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过程:( )‎ 结果:( )‎ 评价:( )‎ ‎【答案】过程:诚恳挽留直指使吃一顿饭,故意拖延时间,让直指使感到非常饥饿时,用 粝的饭食招待他。当他吃饱后对着丰盛的美食再也无法下咽时,不失时机地开导他。‎ 结果:直指使明白老师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再也不敢因为饮食 责难部下了。‎ 评价:刘麟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先挨饿再饱食的过程,自己悟出错误,然后虚心改过。这种方法比严厉批评或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让人接受。‎ ‎【解析】解决内容理解题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 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 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生生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⑾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 。”‎ ‎8、认真阅读全文,说说怎样理解民工父亲的“幸福”?‎ ‎【答案】①父亲终于实现了带孩子看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的愿望。‎ ‎②父亲感到自己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一种城里人家的暖。③父亲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别人的尊重。④儿子为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父亲感到幸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3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归纳、概括事件的能力,联系第八、九、十段可回答好此题。‎ ‎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 ‎【答案】起先“警惕”、“一脸狐疑”(不信任)后来“恍然大悟”、“点头答应”(理解),最后感到“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了”(感动)。‎ ‎【解析】分析人物态度变化,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 结合文章内容来思考。‎ ‎10、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一次握手,写出了父子俩刚进“我”家里时那种拘谨、不安、扭捏的心理,并表现父子相互间的鼓励与安慰;第二次握手表现了孩子为父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联系上下文来思考。第一次握手是因为父子俩刚进“我”家里时很拘谨、不安;第二次握手是因为孩子为父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11、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写出三个方面即可)‎ ‎【答案】示例:①他是一个既细心又富有爱心的父亲。例如他克服种种困难,乞求城里人让孩子看自己在城里盖得房子。②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有上进心的农民工。例如他对儿子说:“我负责砌墙,……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12、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⑾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50字以内)‎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 ‎ ‎ ‎ ‎【答案】示例:“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好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解析】续写时,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解答即可 ‎13、‎ ‎(二)说明文阅读 会报警的植物 ‎①1952 年12月5日,英国伦敦地区的天气突然出现异常。空气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浓重的烟雾混合着怪味在街区四处弥漫。往日喧嚣异常的闹市如今人烟稀少,警察都全副武装,戴上了防毒面具在岗位上指挥交通。那些不得不出门办事的人被刺鼻的味道和烟雾呛得泪水直流。仅仅7天时间,就有七百多人因这股烟雾引起气管炎发作而死亡。‎ ‎②这是一次典型的氟气泄露事件。 ‎ ‎③其实在毒气出现之前,自然界已经发出了预警,只是粗心的人们没有发现,那就是来自剑兰叶子的警告。氟气泄露的那些日子,本该亭亭玉立的剑兰像得了大病一样,它的叶子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斑痕,如同长了癞疤疮,看着让人揪心,只有当它氟中毒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要空气中氟浓度达到亿万分之四十,在短短三个小时内,剑兰的叶子就会变得萎靡不振,继而斑痕成片,出现伤痕累累的状态。而人只有在氟浓度达到百万分之十才会受到伤害,可见剑兰是多么敏感!它是空气中氟含量最合格的检验员!‎ ‎ ④‎ 会报警的植物有很多,我们身边常见的有苹果树、棉花、紫茉莉、向日葵、大麦、荞麦等。如果它们的叶子发黄或有黑斑出现,则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过高;木棉、青苔受伤,则意味着空气中的氯气超标。‎ ‎ ⑤水中也有植物报警器,那就是水葫芦。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多年生草本,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上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等10多个省自治区市。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向水体大量排放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使水体氮、磷元素过多,造成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疯长。水葫芦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实验证明,水葫芦在1公顷的水域里,24小时内可以从污水中吸附34公斤钠、22公斤钙、17公斤磷、4公斤锰、2.1公斤酚、89克汞、104克铝、297克镍和321克锶,还能将氰等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物质等。水葫芦不仅是水质污染的报警器,更是解决问题的过滤器。‎ ‎⑥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地震前,某些植物竟然也会发出预警,出现机体紊乱或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异常情况。比如某些植物会在冬季突然开花,其中蒲公英、山芋藤、杏树最为典型。唐山大地震前夕,天津郊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柳树成片枯死。一些果树明明秋天刚结完果,转眼枝头又繁花盛开。最奇怪的是含羞草,正常的含羞草是白天开放,夜里闭合。而地震前,它的习性完全颠倒:白天闭合,夜里开放。这些植物的反常是它们对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如果地温、地下水、大地电位、电流、磁场等出现变化,植物体内就会发生紊乱。当它们突然改变习性,很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将来临,从而给人们现世安稳的生活敲响警钟。如果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观察研究,我们就可以通过植物的细微变化,尽可能地把地震损失减少到最低。 ‎ ‎14.文章开头写伦敦氟气泄露事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案】说明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植物能够发出预警这一特点,引出了说明的话题,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如果文章以列举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 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5.细读全文,根据文意概括植物是如何进行报警的? ‎ ‎【答案】空气中出现有害气体时,剑兰等植物就会害病或受伤;水体受到污染时,水葫芦就会疯长;地震来临前,某些植物就会出现机体紊乱或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异常情况。‎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归纳、概括事件的能力,联系第三段至六段的内容即可回答好此题。‎ ‎16.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第⑤段用打比方的方法,只是为了说明水葫芦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这句话有什么错误,并写出理由。‎ ‎【答案】(1)打比方的方法不只是为了说明水葫芦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还说明了水葫芦能对水质污染发出警报。‎ ‎【解析】根据第⑤段的中心句“水中也有植物报警器,那就是水葫芦。”可知,打比方的方法还说明了水葫芦能对水质污染发出警报。‎ ‎17.结合第六段的内容,分析句子“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地震前,某些植物竟然也会发出预警,出现机体紊乱或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异常情况。”中“竟然”的表达效果。‎ ‎【答案】“竟然”一词表示出乎意料,在 自己意料之外,说明植物在地震前会发出预警是出乎人们意料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理解。解答此题时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再说出该词运用好的原因,然后答出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8.读了本文后,我们知道了关于植物会报警的情况,谈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科学地利用植物的这个特点?‎ ‎【答案】多种植并观察对有害气体敏感的植物;在污染水体中养殖水葫芦,科学治污;在地震多发地区多观察研究能预警地震的植物的习性变化。‎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须根据本文所讲到的植物会报警的情况,来思考,切忌脱离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