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最新版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 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1840 年鸦片战争——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社会性质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以 1919 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中国现代史: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以 1956 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 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 年以后)两个阶段。 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以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为近代史的开端,以 1917 年俄 国十月革命为现代史的开端。 专题一 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 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中国近代六次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 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 全形成 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2、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 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中日《马关条约》最能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特点 ④《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⑤《二十一条》:灭亡中国的条约。 3、经济侵略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抢劫银行、滥发纸币、掠夺炼铁资源、掠夺土地、农产品和劳动 力。(抗日战争时期,了解) 4、文化侵略-------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 义奴化教育。(了解) 二、百年巨变的启示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 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 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一部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共 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专题二 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和近代化问题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 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4、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3、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启示 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 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寻求强国 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 世纪 60—90 年代) (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6、11—9、2) 2、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失败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 年开始) (五)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 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的近代化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启动。 (一)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近代化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即政治的 民主化)开始于维新运动,因此有人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于维新运动。 1、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对近代化的作用 思想主张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维新运动——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或救亡图存)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或推翻帝 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 特点 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 再到解放思想)。 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②必须解决农业问 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 步伐;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3、近代化精神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是: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 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二)中国经济近代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1、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影响: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 舞台。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迫 5、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初期 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 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6、进行改造:1953-1956 年 意义:到 1956 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 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三 中国共产党 86 年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历史 时期 名称 时间及地点 意义或历史作用 党 的 创 建时期 中共一大 1921.7 上海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 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 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 1922.7 上海 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 1923 广州 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 统一战线 土 地 革 命 战 争 时期 八七会议 1927.8 汉口 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七大 1945 延安 为争取搞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 了条件 新 中 国 成立后 中共八大 1956 北京 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 指明了方向 十 一 届 三 中全会 1978 北京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此后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 时期 中 共 十 二 大 1982 北京 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 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旗帜。 中 共 十 三 大 1987 北京 正确分析了中国国情后,指出我国现在正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党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 共 十 四 大 1992 北京 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 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中 共 十 五 大 1997 北京 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为 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 兴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吹响了号角。 中共“十六 大” 2002 北京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军队建设----纪念建军 80 周年 1.2007 年是建军 80 周年,为庆祝建军 80 周年,九(1)班同学举办了一场知识竞赛. 请你加入.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具有时代特点的名称: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中国工农革命军或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八路军和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时期(1950—1953) 中国人民志愿军 (2)请你列举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代表性战役 各一例 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任意一个);上 甘岭战役。. (3)建国后,人民军队又有哪些新发展?请你谈谈怎样看待科技与国防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陆续研制多种舰艇充实海军,1971 年,我国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 又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海军扩展为多兵种部队。解放后, 在陆军基础上建成了人民空军,改革开放后,空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1957 年,我 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不断壮大发展,装备多种导弹核武器,筑就现代化国防的钢铁长 城。 言之有理即可,如:在当今世界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仍然威胁和平的情况下,我国应大 力加强现代化国防力量,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部队。科技在各国国防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三、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认识和纠正自身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 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与近代所有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1---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出现挫折与失误的认识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 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 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 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逐步纠正自身的错误走向成熟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后,认识到中国人民面对的敌人十分强大,单靠 工人阶级单枪匹马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必须走联合的道路,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大革命失败后,认识到革命要想成功,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革命武装,坚持武 装斗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革命武装,开展独立的武装斗争;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利后,认识到俄国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必须结合中国的国 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留了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那些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是 在哪次会议上得到全面纠正的?有何意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3)在纠正上述错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树立起一面新旗帜。这 面旗帜是什么?在这一旗帜指引下,祖国统一大业有何突破性进展? 邓小平理论;成功的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 (4)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挫折,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 设提供了历史教训,这一“严重挫折”指什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3-----1949 年 3 月 23 日上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 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50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 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摘自胡锦涛 2002 年 12 月 6 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1)50 多年的时间,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 经济、实现港澳回归等。 (2)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 考试的继续。我们党将怎样努力才能交出优异答卷? 政治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文化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体育、文化、 卫生事业。 (3)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你有何启示? 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及伟大成就。我们要热爱 党、拥护党的领导。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在 中共领导下,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四、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 城镇建设。 1、简要说明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内容 结果 (1)1950 年到 1952 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 制,(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6 年的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 经营,(结果---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 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 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2)、解放战争时期 (3)、建国初期 1950 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 1952 年彻 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 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 展。 3、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进程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2)近代以来,伴随着列强的侵华活动,中国的农村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落后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利益受到 损害,农村日益贫困、破败。 (3)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对此,孙中山、毛泽东分别提出了什么对策? 结果如何?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但未落实; 毛泽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 (4)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如何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地中国农村改革? 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 了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5)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实行上述政策的相同主旨是什么? 立足国情,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4、针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工业支持农业;加大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建立保障机制等。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法行政;民 主管理;保护农村耕地,注重环保等。 6、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 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 部分进行改革。 7.对农业合作化的看法。 农业合作化是必要的,但合作必须根据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结合农民的思 想认识,循序渐进,追求发展,凭主观搞瞎指挥,势必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生产。 8.对 1958 年总路线的认识 从主观上讲,它反映了人民普遍的良好愿望,从客观上讲,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实际 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使左倾思想更加膨胀。 9.如何看待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与现实相比,你得到怎么样启示? 这些失误后来成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成为**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建设社会主 义的宝贵财富。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 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0、土地改革的认识 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 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民才能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 产党,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11、建国后经济建设取得成就及挫折的原因及认识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 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 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建国以来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经济建设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 根源是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 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 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 “左”。 五、十月革命中俄关系 1、20 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A、有哪两件?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这两国革命的基本模式有什么不同?(两国取得革命胜利所走的革命道路分别是什 么?) 俄国:首先在城市发起暴动,最后夺取政权。 中国: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C、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革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国情符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取得革命的 成功。 D、两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最终的结果是怎么样? 结果:苏联无法克服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根据中国国情,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 分) E、 它给你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①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②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新时代的曙光”出现. 材料二:十月 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材料三:中俄是山水相 连的友好邻邦,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 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尤其不会忘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俄罗斯人民伸出 友谊之手,为中国人民建设新国家提供了多方援助.这种用鲜血和真诚凝结的友谊,牢牢铭 记在两国人民心中,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2006 年 3 月 21 日胡锦涛主席在“俄罗斯年”开幕式上的致辞 ⑴材料一中“新时代的曙光”的“新”指什么?(2 分) “新”指①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②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半殖民地.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的新时代。 ⑵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 年李大钊在 《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②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 创办《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 将革命推向一个新时期③五四爱国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 义的人越来越多. ⑶材料三中所说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俄罗斯人民为中国提供的多方援助是指什么?有何 积极影响? ㈠援助:是指我国一五期间苏联帮助我国兴建的 156 个项目 ㈡积极影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 工业化迈进 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70 周年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西电视台在 2007 年“五一”黄金周举办了“五一放歌井冈山”活动,用红色经 典点燃激情,吸引了几千名选手参赛,红色歌声响彻井冈山,活动最终决选出 7 名红歌手前 往莫斯科参加“红场唱红歌”的活动。 材料二:莫斯科红场是俄罗斯著名的建筑物,是俄罗斯的精神家园。为纪念十月革命和 卫国战争胜利,苏联每年都在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2007 年 5 月 9 日,俄罗斯在首都 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请回答: (1)2007 年是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多少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 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意义?(2 分) 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70 周年;意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2)江西电视台在 2007 年“五一”黄金周举办了“五一放歌井冈山”活动目的是为了弘 扬“井冈山精神”,你心中的井冈山精神是什么?举办这活动这对今天江西的崛起有何现实意 义?(3 分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答 2点即可) 意义:弘扬了井冈山精神,促进了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江西的崛起提供了精神动力。 (3)在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在红场举行了一次著名的阅兵仪式,当时苏德战场 正进行什么战役,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2 分) 正进行莫斯科保卫战;苏联获胜;意义: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德国法西斯遭 到第一次重大失败。 (4)“莫斯科红场唱红歌”也是中国青年重温社会主义革命历史的活动,历史上第一次 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十月革命 。这次革命对中国有何重要影响?(2 分) 影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5)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C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专题四 国共关系(台湾问题)祖国统一大业 一、对国共关系的认识 1924—1949 年,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 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最终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 未完成统一大业。 “合则两利”: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以国共合作为 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 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进行全民族的共 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 族利益应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它最初 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但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而后运用它又解决了澳门问 题。 运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后,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区别在于:台 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香港问题 1、香港问题的由来 (1)1842 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1860 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把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 (3)1898 年英国强租“新界”。 2、香港回归(1997 年 7 月 1 日) 标志着香港回归了祖国的怀抱,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民洗 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3、香港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现实意义 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清朝的落后,使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 领土和主权完整。 澳门问题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占据澳门;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 归。 台湾问题 1、历史上的台湾地区 古代:①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州,夷州即台湾。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流球即台湾。 ③台湾与祖国的第一次分离和回归:1624 的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1662 年,郑成功率 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④1683 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近代:⑤1885 年,清朝正式在台湾设省,刘铭传为清朝台湾督办军务大臣,在 1883~ 1885 年中法战争中率领台湾军民奋勇击退法国侵略者。 ⑥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 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1945 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罗宣言》,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 中国的领土。《波茨坦公告》重申了这一点。 现代:⑦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1949 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1950 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⑧60-70 年代台湾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2、历史上三次收复台湾 ①郑成功于 1662 年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②1683 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清政府设台湾府,开始管理台湾。 ③1945 年,日本宣布投降,把台湾交还给中国。 3、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区别: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主权问题 4 今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 年国民党退到台湾,美帝国主义派海军第七舰队到中国台 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造成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对峙。 5、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国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 土的一部分”。 国际法:①1943 年 12 月 1 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 定必须把台湾归还中国。②1945 年 7 月,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波茨坦公告》,重申了 《开罗宣言》必须得到实施。③世界上已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台 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④1971 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承认 “一个中国”的原则。 6、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基本方针、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①近代史上,侵占台湾的国家有哪些? 英国、美国、日本、法国 ②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一国两制” ③二战中有一个国际文件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该文件的名称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 作用?对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开罗宣言》。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 须归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台独”的主张分列国家, 危害人民,完全是非法的。 ⑤ 1950 年,美国用什么方式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派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⑥举出历史上国共关系的两个典型事例说明“合则两利”。再举出国共关系史上两个典 型事例说明“分而两伤”。 合则两利/两次国共合作/两次国共握手 ⑴1924 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 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⑵1937 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日本法西斯。 分而两伤:⑴1927 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形成了十年内战的 局面;⑵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 成海峡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⑦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坚决拥护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热爱祖国,努力学习;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⑧面对今天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日益猖獗的态势,对如何完成我国的统一大业,谈谈你 的看法. 首先要发展经济,国家昌盛富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 和平统一,不放弃使用武力等. ⑨正如林肯要维护联邦保留一样,我国现在正面临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请你分别 对中国大陆.台湾当局和美国政府说一句话. A 对中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B 对台湾当局:台独不得人心,分裂祖国没有出路 C 对美国政府:我们以林肯为榜样,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国家统一,请不要干涉中国内政 ⑩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这一变化的原因。 变化:由交往隔绝发展为人员、经济和文化等的广泛交流。 原因:①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②海峡两岸同胞 的共同努力;③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7、阻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 一是“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二是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破坏。 8、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妥善处 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9、中国的完全统一能够实现吗? 中国的完全统一必将实现。原因如下: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等相同; (2)“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方针和政策,如“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确保完全统一; (5)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统一并以统一为历史主流的伟大民族,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 海内外中华儿女渴望祖国完全统一,岛内分裂势力不得人心; (6)港澳顺利回归,繁荣稳定,成为“一国两制”的范例。 10、热点链接 (1)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连会晤,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 60 年的首次握手,是两党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胡连会晤的意义:开启了两岸对话的大门,有利于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两岸关 系的缓和和发展,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和贸易往来,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美日等多次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均遭失败。 失败原因:国际社会公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不是主权国家;中国综合国力的增 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3)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驳斥“台独”分子言论,阐明我国政府 的立场。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我们坚决反对任何有 关“台独”、“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言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支持“台独”、 阻止中国统一大业的行为,都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对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严 重侵犯,中国政府将予以坚决反击。 (4)结合美国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谈(我国不放弃使用武力的理由)。 美国南北战争中通过使用武力打败南方奴隶主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德意志通过三 次王朝战争打败外国干涉势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说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 潮流,只要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采用政治手段或军事手段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台 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 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 专题五 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 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 年 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中:a、1912 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 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 年建立黄埔军 校;d、1925 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 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 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 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 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 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 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 A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 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 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 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 于攀登。 12、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 奉献。 13、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4、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 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15、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专题六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 一.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 、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 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 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 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 新中国的外交 1、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 ⑴建国第一年同 17 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 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 70 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 利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⑶中日建交 ⑷70 年 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 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 大主题 ②成就 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⑵1991 年加入亚太经合 组织,2001 年成功举办上海 APEC 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 边外交活动 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 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6.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 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 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 展之路。 7. 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 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8. 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 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 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 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9、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不同)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 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 条约的基础上的,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10、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感想 这些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归功 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新时期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采取积极 灵活的外交方针,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为 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1、中美关系的发展 19 世纪中期追随英法侵略中国:走私鸦片,签订《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19 世纪 60 年代企图侵略台湾。 1899 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 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一战”期间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20 世纪 20 年代起积极扶植蒋介石 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 20 余年的目的。 “二战”期间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抗日,中国的抗 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二战”结束后,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控制中国,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 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 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0 世纪 50 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1950 年派 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 束了 20 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 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 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 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2、问题分析 (1)中美建交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 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 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b、 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2)目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0 年 10 月,尼克松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如果我在死之前有 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去。” 材料二 2006 年 4 月,胡锦涛访美期间指出,中美建交 27 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 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美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互利合作是两国 的正确选择。 材料三 胡锦涛指出,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同台湾同胞一道,促进 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是,我们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 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尼克松发表谈话后不久,一帮“孩子们”用“小球推动大球”先访问 了中国,这一事件是指什么?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2)尼克松是中美交往史上第几个访问中的美国总统?他访问中国是在哪一年?有何 重大历史意义?第一位;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美建交 27 年”走过“风风雨雨”,试举一例进行说明。“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正 确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都加入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试举二 例说明。 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撞机事件等;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4)结合材料三,思考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问题?中国解决这一问题 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四、中日关系 1、日本发展简史及启示 (1)古代:学习中国隋唐,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2)近代:向欧美学习,进行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 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3)现代: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并重视培养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到 70 年代初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a、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 b、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c、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 d、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2、近代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1)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因为: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驰,指挥失误,而 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因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 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2)不同的结局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 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 2 亿两,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 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 100 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3)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 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4)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训与启示?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 力,使我国迅速强大起来);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启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平 发展始终是硬道理,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护和平,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策;必须始终保持 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5)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 人民的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是“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3、当前中日关系的发展 (1)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 (2)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谎言等言行说明什么? 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历史,否认、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历史,开脱战争罪责,企图复 活军国广义。 日本右翼言行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日本有军国主义传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处罚不力,没有使日本 人民充分认识到军国主义的危害;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野心也更 加膨胀。 (3)最近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反映了日本近年来在外交上谋求政 治大国地位。你是什么态度?谈谈日本政府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a、支持: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应该在维护世界和平上发挥更大作用。 b、反对:联合国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机构,而日本右翼势力猖獗,不能正视 二战中的侵略历史,军国主义复活,不能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日本政府应持有的态度: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中犯下的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 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 (4) 2007 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 35 周年,也是卢沟桥事变 70 周年。2007 年 4 月温家宝总 理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称之为“融冰之旅”。 (A)请你列举中日古代人员之间友好交往的一个事例。 鉴真东渡 (B)说出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并试举一例其在中国犯 下的罪行。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 年侵华战争。 南京大屠杀等 (C)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 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日本政府应 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 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D)你认为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日军侵华史实的做法,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学好历史,以史为鉴,揭露日本右翼势力 的反动嘴脸,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忠 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 4、材料一:2005 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 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 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侯……”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回答,60 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去,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现实意义?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是为了悼念先烈,更是为了教育我们和子孙后代,弘扬伟大的 抗战精神。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2)材料二是那首歌的歌词?其中“最危险的时候”出现的标志性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或《义勇军进行曲》,日本进攻华北。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团结合作,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 援和配合。 (4)举出这场战争中你最感兴趣的一次战役,并说明你的理由 百团大战,它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他提高了中国 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5)从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 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 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 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专题七 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和大国崛起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 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但因各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的不同,各国确立 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道路也就明显不同。主要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 1640—1688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 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种途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 1775—1783 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 路。例如俄国 1861 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 1868 年的明治维新。 第四种途径:通过王朝统一战争,逐步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资本主义发 展的道路。例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 美国 一、美国的建立——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年) 评价:①民主性——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原则。②局限性——存在种族歧视, 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保留了奴隶制度; 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1789 年组成,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二、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美国内战 1、评价“西进运动”:①印第安人遭到屠杀,被称为“血泪之路”。②客观上促进了美 国经济的发展。(原料和市场)③开发了西部。 2、内战局限性——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三、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07 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主要发明:爱迪生(电灯泡、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莱特兄弟(1903 年飞机) (2)经济发展 四、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中 1917 年,美国参战(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债权和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成为主要战 胜国之一;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2、一战后 (1)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对外关系: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由于未达目的而没有参加;在东亚 特别是中国,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压制日本。 五、二战前后的美国 1、二战前 (1)罗斯福新政 (2)纵容法西斯侵略 纵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2、二战中 (1)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倡 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重大战事: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3)参与并主导四次国际会议 3、二战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推行霸权政策 (1)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对亚洲的侵略 (2)美苏争霸 六、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国 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表现: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借助北约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如海湾战争、波黑冲突(北约轰炸南联 盟)、伊拉克战争等。 日本 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 1、成功原因:日本的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改革措施 全面、行之有效;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2、影响 (1)积极方面:①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 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消极方面:①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②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军国 主义,开始对亚洲临国进行侵略扩张。 二、“一战”前后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 原因:①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③1894 —1895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控制了朝鲜;从中国勒索 2.3 亿两白银;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 2、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 日本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对外侵略扩张(主要侵略朝鲜和中国):如 19 世纪 70 年代侵略台湾;1894—1895 年挑起甲午战争;将中国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1899 年支持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破坏中国革命,支持 袁世凯;1914 年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1915 年提出“二十一条”;巴黎和会 上参与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并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华盛顿会议上由于中国 人民的斗争和英美的压力,日本归还山东主权,胶济铁路赎回,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 条款。(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九国公约》打 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四国条约》拆散了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的英日同盟;《限 制海军军备条约》使日本的主力舰吨位受到限制。) 三、“二战”期间 1、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突袭 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 年 6 月中途岛海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 四、二战后的日本 1、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政策,随着冷战的加剧,特 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扶植日本。 2、日本经济的发展 影响: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②70 年代 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③70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 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名称演变: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16 世纪中期—1917 年“二月革命”)→苏维埃俄国 (1917 年“十月革命”—1922 年)→苏联(1922—1991)→独立国家联合体(俄罗斯) 一、彼得一世改革 ①积极性: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 件; ②局限性:没有触动农奴制的基础,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二、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 年改革 三、16—19 世纪的侵略扩张 四、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①对中国的侵略(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强占中国 150 多万平方千米土 地;强租旅顺和大连,划长城以北和新疆为其势力范围;1912 年煽动外蒙古“自治”并加 以控制。)②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 年十月革命 原因: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一战使各 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苏联的成立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1936 年新宪法 七、二战前后的苏联 1、二战中: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莫斯 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重大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雅 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攻占柏林和对日宣战。 2、二战后初期 (1)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四五计划 (2)对外: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控制社会主义阵营;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支 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美苏争霸 八、苏联的改革历程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九、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1991 年) 影响: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 折。 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1)大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必须全面提升综合 国力。 (2)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而不是通过组成军事集团建立势力范围和 安全地带。 (3)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 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的市场制度建设和政治的民主制度建 设。 (4)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应防止崛起过程引发狂热的民族 主义思潮。吸取世界的先进文化,都是改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热点聚焦:近期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一时成为 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掠夺。 (2)结合 17—18 世纪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概述英国成为世界大国 的原因。 政治上,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最早 进行工业革命,积极开拓世界市场;文化上,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瓦特改进蒸汽机;外 交上,在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掠夺。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要说明美国大国地位的三个发展阶段。 19 世纪末美国在经济上跨入大国行列,一战后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 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4)回顾从 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末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的发展崛起带给 我们的经验。 尽量减少与现存世界体系的正面冲突,不直接挑战霸权国家是良好的外部保障;得天独 厚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其周边环境稳定,少受战争之苦;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不断的制度 创新为其崛起提供了内在动力;国土辽阔,国内市场潜力较大,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 (5)近代德国和日本崛起的重要方式或途径是军事扩张,分析德国和日本采取这种方 式或途径的共同原因。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但终究因失败而解体,分析其失败 的原因。 共同原因: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的改革不彻底,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 以武力手段直接争夺霸权。 苏联崛起失败的内因:主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使其国民经济失去活力和竞 争力;长期推行霸权政策,拖垮了苏联。 (6)材料四中“160 年前的中国的跌落”是指什么?“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消费品打 败”又是什么含义?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 20 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却未能抓住,其国 际国内因素有哪些? “跌落”指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是指中国开始成为 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国际因素: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中国与世界长期隔 绝;②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国内因素: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国情认识出现偏差,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 “左”倾错误。 (7)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 20 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 的世界性大国的”。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②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③在地区和国际事 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8)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大国崛起,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支持这一主题 的理由。 如:机遇与国家崛起——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地位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又如: 和平与国家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大;美国建 国以来国内形势稳定,未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又如:开放与国家崛起——英国、美国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又如:民族文化与国家崛起——西方国家受 人文思想的影响,勇于探索,勇于进取等。 巩固训练----------改革是一把双刃剑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奴主 度过统治危机;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但是改革不当也会导 致国家分裂。同一时期,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改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1)请举出材料种的“它可以使一个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使封建农 奴主度过统治危机;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史实各一例。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俄国通过 1861 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度过了统治危机;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暂时摆脱了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困扰。 (2)请用实例说明“同一时期,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改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都进行了改革,但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东欧改革失败发生了剧变,苏联改革失败解体,而我国的改革却取得了巨大成就。 (3)以上史实能否说明“改革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 能。以上实例说明,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它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改革不当也会产 生负面作用,导致不良后果。 (4)通过解答上述问题,你认为我国的改革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地位不动摇;警惕和坚决抵制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等。(言之有理即可) (5)俄国 1861 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改革给中国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的国 家才会国富民强。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坚 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用,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出 其糟粕,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6)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 我们要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自己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解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 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7)针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证明,对内改革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可 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专题八 三次科技革命与创新型社会 第一次 (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第二次 (电力革命)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 世纪上半期 19 世纪末 20 初 正在进行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 用 电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 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 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背景条件 (出现原分 析) 1、政治前提-资产 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技术-工场手工 业积累丰富生产技术知 识; 4、市场-先后打败 西、荷、法,国外市场不 断扩大 。 1、政治保障-资本主 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 立; 2、生产技术-自然科 学的突破性进展; 3、资金-资本的积累 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4、市场-世界市场的 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 了对商品的需求。 1、政治保障-资本主 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先决条件-相对论 等科学理论的迅速发 展并取得重大突破; 3、社会保证-科学技 术的社会化; 4、推动力-社会需要 (二战中的军事需求、 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 经济的要求)。 主要成就 棉纺织: 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 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瓦 特改良蒸汽机(1785 年 ) 是其标志性成果;冶金、 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 和蒸汽作动力; 交通运输: 1807 年轮船(美,富尔 顿 ); 1814 年 火 车 机 车 (英、史蒂芬孙,) 表现在: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发电机、电动机、爱 迪生-电灯)——最主 要特征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 的创制(卡尔·本茨-内 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 兄弟-飞机)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贝尔-电话、马可尼 -无线电报)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 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 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 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成就是电子计算机的 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信 息技术的核心。 标志性 发明 瓦特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产生的新兴 产业部门 金属冶炼业、 机器制造业等。 电力工业、化学工业、 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 电子工业、核工业、航 天工业、激光工业、信 息工业等。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艇.飞机 宇宙飞船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 力)、内燃机(石油) 原子能或核能、太阳能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给社会带来 的根本性变 化 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 建制度而巩固下来 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 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 对生产方式 的影响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 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 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 动化,并向信息化、智 能化方向发展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到自动化、智能 化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 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 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首先也主要发生在英 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 相对缓慢。 3、主要在轻工业部门。 1、科学开始与工业生 产紧密结合。(最突出特 点)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 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 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的两次工 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 门。 1、科学技术转化为 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 快;(与前两次相比, 最大的不同点) 2、科学技术各领域 之间相互渗透; 3、新技术成为社会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 素。 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 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 固与广泛建立; 2、社会结构发生重大 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 大对立阶级; 3 、 世 界 格 局 发 生 变 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4、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 品输出为主时期。 1、生产力迅猛发展; 2、社会关系:垄断与 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 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 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 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 期;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 比格局发生改变。 1、推动了社会生产 力的空前发展; 2、引起了世界经济 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 的变化--第三产业 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 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 变革; 3、推动了世界经济 格局的多极化。 共同影响 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第三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类日常 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 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 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 系日益密切。 思考、启示 (1)、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3)、我国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制度。 (4)、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 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奋发学习,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 精神,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 三次科技革 命对世界格 局的影响 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 的统治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东方从属于西方。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 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 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 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 的爆发。 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 机遇,积极迅速发展, 特 别 是 欧 共 体 和 日 本,对美国经济霸主 地位形成挑战,这就 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 极化趋势发展。 三次科技革 命对各国经 济发展速度 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 国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 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 和德国的科学技术发明 和应用较多,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生 产总值分别跃居世界第 一、二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 各国都注重充分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提高劳动生产率,发 展新兴产业。20 世纪 50 年代西欧凭借原 有的经济技术基础, 经济迅速发展。60 年 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二号经济大国。美 国在战后应用最新的 技术成果,革新生产 技术,发展新兴产业, 经济稳定发展。 三次科技革 命对中国的 影响 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②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 西方学习。 n 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 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 步发展。 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 动高涨(如:维新变法、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 进一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引进 外国先进技术,在科 技领域硕果累累。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今 天,我们正满怀信心,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次科技革 命对我们生 产生活产生 的重大 影响 蒸汽动力推动了交通运 输工具的进步,轮船和火 车诞生,方便了人们的生 活。但环境污染问题也逐 渐显露。 电力的应用进一步方便 了人们的生活。耐用电灯 泡的发明、有轨电车的制 造、飞机和汽车的出现、 有线电话和电报的研制 成功,为人们提供了便 利。 电视机、电冰箱、洗 衣机等极大地提高了 人们的生活质量,计 算机互联网的出现改 变了人们的生活,但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问 题 威 胁 着 人 类 文 明,对可再生能源的 开发和利用也成为迫 需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中国 曾错过了哪 三次战略机 遇期?中国 错过的原因 是 什 么 ? (我国在三 次科技革命 中落后的原 因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 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 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 过了机遇。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中国 仍然处于清朝的封建统 治之下,没有能够全面革 新政治经济制度,最终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下,中国又一次错过机 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 中国处于解放战争时 期和建国初期。由于 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 视、封锁、,中国没有 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 环境,也缺乏正常的 交流;建国后受苏联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影响,“左”倾思潮泛 滥,没有落实知识分 子政策,教育发展受 到冲击,科学技术失 去了发展的好机会。 我们应该如 何应对新的 科 技 革 命 (第三次科 技革命)(知 识经济)? (一)从国家来讲:第三次科技革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 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①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 立知识创新体系;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④努力推进科技进 步和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从学生个人来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 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何减少科 技的“负面 影响”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注意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 将科技造福于人类等。 结合三次科 技革命的有 关知识,谈 谈“科教兴 国”战略对 中华民族复 兴 的 重 要 性。 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使英国成为 19 世纪末以前世界上最强大的 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德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生产获得巨大发 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冠亚军。二战后日本德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 是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今,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应抓住机遇,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 展的战略重点,积极开发,引进高精尖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力的发展 获得巨大推动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综合国力的巨大提高,才 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科技是柄双刃剑 ①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 a、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 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 a、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 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 c、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 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结合三次科技革命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请谈谈你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外来先 进技术和经验。 4、你如何看待中学生的上网问题? 上网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加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 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 因此,我们青少年应该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专题九 国际关系与和谐世界的建立 一、国际关系演变概况 1、16-18 世纪,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主要矛盾有英西、英荷和英法矛盾;结果英 国打败西、荷、法,18 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主要矛盾有法德、 俄奥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为主要矛盾;结果引发了“一战”,摧跨了俄、德、奥、土, 削弱了英法,美日崛起,诞生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 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主 要矛盾有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 的矛盾,30 年代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剧;结果引发了“二战”,法西斯国家 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主要矛盾有美苏矛盾和南北 矛盾。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相同点 (1)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2)战争结果: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战争影响:战后都对战败国进行了处置,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 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 战争。二战时法西斯国家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争取人类安全、 社会进步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2)背景不同:一战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 团,巴尔干成为战争的火药库,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线。二战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产生新的战争的温床, 而 30 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则推动了法西斯的上台及挑起战争。 (3)性质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影响不同:一战给人类带来的主要是战争灾难,战后建立的新秩序仍体现大国压 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二战不仅打击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 战后建立的新秩序较多地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5)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不同:一战后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 进行了掠夺,但是并没有追究个人的战争责任。二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 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防止再次挑起战争,在战败国实行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对战犯进行审 判,追究个人责任。 三、国际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1919 年的巴黎和会和 1921 年的华盛顿会议及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该 体系。 (2)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局限: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引起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 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 (4)瓦解:①1935 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1938 年德吞并奥地 利。②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③ 1939 年德国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④1941 年 12 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 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2、雅尔塔体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或冷战格局) (1)建立:二战后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 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 代。 (3)发展历程: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 年苏联 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多极化格局的发展趋势 (1)背景: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 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 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知识归纳 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亚非会议和二十六届联大。 20 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 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三次变动: ①20 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②20 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③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的国际地位: ①第一次: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②第二次: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 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③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你认为我们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世界政局的变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 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四、和谐世界、和谐中国 1、“以人为本”思想 (1)西方和谐思想:“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从人出发 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反对神权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是资 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启蒙思想:呼唤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和天主教会,追求自由、平等,为资 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精神 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提出“人 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 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 盾。 ①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软”的理想社会。 ②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③《人权宣言》:见《世界历史》第一册 ④《独立宣言》:见《世界历史》第一册 ⑤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新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 主义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⑥20 世纪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国民素质。 ⑦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政治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 当家作主的权利;经济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 题,向小康社会迈进;文化上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依法治国、坚持民族 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视 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如 1949 年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的建立;1954 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3、历史上不和谐的声音 (1)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 (2)中国建国以来的环境和人口问题:建国后 30 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 为代表的失误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3)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社会矛盾、工业“三废”、人口、资源和城市化问题 等;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极大的负效应(见专题八)。 4、历史启迪 (1)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2)必须深入发展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3)必须加快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 (4)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开辟和谐社会建设的广阔前景。 (5)必须深化改革,鼓励创新,不断激活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6)必须直面矛盾,化解危机,不断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 5、举出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艰辛探索中“积累了反面经验”的典型事件两例,并 概要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 事例: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意义:既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6 指出近现代史上威胁亚太地区“和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举出新中国为维护亚太地区 和平,促进区域发展,做出一系列努力的典型事例三例. 因素:近代有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日本对亚洲的侵略;现代有美国的霸权政策.日本的 右翼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和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等. 事例: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并实践“一国两制”构想;做出了“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参与“亚太经合组 织”的活动;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7、“促进和谐人人有责.”请你就如何开展和谐校园建设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可选择“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一 点,结合学校实际回答. 五、巩固训练: 1、争取和平和发展经济仍是当今世界两大课题。目前,威胁和平的因素很多,威胁和 平的事件不断发生。说说你所知道的发生威胁和平的一件大事。 答:(1)9、11 事件的发生及美英军队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时间、经过、影响等) (2)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事件,引起中国、韩国等 亚洲国家强烈不满,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严重威胁亚洲和平,进而威胁世界和平。 2、2000 年 9 月 6—8 日,在纽约召开了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来自 180 多个国家的元 首、政府首脑和代表就世界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加速发展。 (2)世界格局变化导致了哪些矛盾的激化? 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3)当今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什么? 重大任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举例说明 21 世纪的世界和平仍面临着挑战。(要求举 3 个例子) 事件: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美国对伊 拉克的袭击与制裁;印巴冲突;伊朗核问题等。 六、欧盟 50 年和经济全球化 启示:国家之间的对抗不利于双方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战争;国家间合作有利于社会的 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会出现“双赢”的结果. 1、(1)分析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并举出体现这一趋势的典型事 例两例。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典型事例: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 经合组织、跨国公司或生活中的事例 2、有人说,欧盟的扩大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利大于弊,你赞成吗?说说你的 看法。(3 分) 赞成。看法: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对于冲破两极格局的束缚有推动作用。欧盟的建立也对 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经济联合组织不仅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 展,而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1)假如你准备到法.德.意等国去旅游,你最好带什么货币?欧元 (2)欧洲联盟的成立对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济上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政治上提高了欧盟成员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3)欧洲联盟成立的目标及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标:实行经济政治一体化。 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4)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人民的生活等方面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至少举两例)变化: 享受共同的公民权利,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打破国家界限;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实行资源共享,资本、商品自由流通;不同国籍的公民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 学习或居住;使用统一语言等。 4、右图是今年欧盟(50 岁生日)为庆祝生日设计的图标. 请回答: (1)指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是什么? 加快经济发展,维护自己的安全,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2)材料三中“法德是明争暗斗数个世纪的夙敌”,举例说明 普法战争;一战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存在过相互对抗的两大军事集团。]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和协约国; ;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联盟。 曾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形成过程中相互对抗,后在欧洲共同体的首创国中相 互合作的国家是哪三国?-------------- 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 (3)二战结束 60 年来,欧洲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世 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政治多极化.经济 全球化趋势 (4)关于这面旗帜上的 12 颗金星的含义正确的是( C ) A.最初加入北约的 12 个国家 B.欧共体成立时加入的 12 个国家 C.欧盟成立时签署盟约的 12 国 D.加盟亚太经合组织的 12 国 5、欧盟在扩大的同时,另一个与欧洲有关以美国为核心的组织北约也在东扩.2004 年 3 月,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等 7 国加入北约,是北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充,其成员国由 19 个增加到 26 个,并打着“人权”旗号积极参与局部战争,如科索沃战争,在战争中轰炸 中国驻南使馆. ①同样在冷战中形成,同样涉及众多欧洲国家的两个组织,欧盟与北约的性质有何不 同?欧盟与我国及世界多数国家都存在密切贸易往来,说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北约 的扩大及其作为,说明当今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是什么?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经济合作组织,北约是政治军事组织 经济全球化趋势; 霸权主义 ②有人说,欧盟的扩大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利大于弊;北约的作为是违背世界 发展主题的,弊大于利.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如: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对于冲破两极格局的束缚有推动作用.欧盟的建立也对当今世界 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经济联合组织不仅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而且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北约的存在说明 某些国家在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仍在依仗经济实力推行霸权主义,成为不安全因素,与时 代的主流相违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