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50 KB
  • 2021-05-10 发布

福建省龙岩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3分,计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3分)(2015•龙岩)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木柴燃烧 B. 酒精挥发 C. 铁丝弯曲 D. 冰雪融化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木柴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丝弯曲的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 ‎ ‎2.(3分)(2015•龙岩)实验室保存下列物质,不需要密封保存的是(  )‎ ‎  A.浓硫酸 B. 氢氧化钠 C. 石灰石 D. 浓盐酸 考点: 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容易变质或易吸水和易挥发的物质需要密封保存,根据各物质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需要密封保存,故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易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需要密封保存,故错误;‎ C、石灰石露置不易发生变化,不需密封保存,故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需要密封保存,故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保存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 ‎ ‎3.(3分)(2015•龙岩)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验满氧气 B. 稀释浓硫酸 ‎ C. 读取液体体积 D. 过滤 考点: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测量容器-量筒;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B、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且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 C、读取液体体积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平行.‎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待过滤的混合物由玻璃棒引流,缓缓的倒入.‎ 解答: 解:A、将带余烬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氧气是否已经收满.因为氧气具有助燃的性质,若带余烬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则是用来验证是否是氧气.图中操作错误.‎ B、在稀释浓硫酸时,如果将水倒进浓硫酸,则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图中操作正确.‎ C、读取液体体积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平行,不可俯视或仰视,会使度数不准确,图中操作错误.‎ D、过滤时,将待过滤的混合物不应“直接”倒入漏斗中,应用玻璃棒引流;让其静静地的过滤.因此图中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4.(3分)(2015•龙岩)三氧化二铋(Bi2O3)俗称铋黄,是制作防火纸的材料之一.三氧化二铋中铋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3 B. +4 C. ﹣2 D. +2‎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三氧化二铋(Bi2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氧元素显﹣2价,设铋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价.‎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5.(3分)(2015•龙岩)“洁厕灵”与“漂白精”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X.反应原理为:NaClO+2HCl=NaCl+X↑+H2O,则X的化学式为(  )‎ ‎  A.H2 B. ClO2 C. O2 D. Cl2‎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可求解.‎ 解答: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式NaClO+2HCl═NaCl+X↑+H2O可知:‎ 反应物中:Na原子为1个,Cl原子为3个,O原子为1个,H原子为2个;‎ 生成物中:Na原子为1个,Cl原子为1个,O原子为1个,H原子为2个;还缺少两个氯原子.‎ 故X是Cl2‎ 故选D.‎ 点评: 本题以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为切入点,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 ‎ ‎6.(3分)(2015•龙岩)下列关于O2、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都含有氧分子 ‎  B. CO2可用于灭火 ‎  C.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O2转化成CO2‎ ‎  D.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考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氧气的物理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特点分析判断;‎ C、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 解: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正确;‎ C、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CO2转化成O2,而不是将O2转化成CO2,故错误;‎ D、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不是易溶于水,故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微观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7.(3分)(2015•龙岩)下列是小明“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正确的是(  )‎ ‎  A. 计算需要氯化钠10g、水40g ‎  B. 将氯化钠放到托盘天平右盘称量 ‎  C. 将氯化钠放在量筒中溶解 ‎  D. 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一半后,小明认为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 B、根据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配制氯化钠溶液不能在量筒中进行,要在烧杯中配制进行分析;‎ D、根据溶液配制好后,移出一半,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 解:A、氯化钠质量为50g×10%=5g,水的质量:50g﹣10g=40g,故A正确;‎ B、天平称量物质应该是左物右码,所以将氯化钠放到托盘天平左盘称量,故B错误;‎ C、配制氯化钠溶液不能在量筒中进行,要在烧杯中配制,故C错误;‎ D、溶液配制好后,移出一半,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8.(3分)(2015•龙岩)锂常被人们誉为“金属味精”.已知锂的核电荷数为3,锂比铝活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锂是一种金属材料 B. 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  C.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D. 锂不能与盐酸反应 考点: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已有的金属锂的性质和构成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锂属于金属材料,正确;‎ 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故锂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正确;‎ C、锂属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确;‎ D、锂的活动性比铝强,故能与盐酸反应,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9.(3分)(2015•龙岩)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乙小 ‎  B. 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  C. 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30%‎ ‎  D. 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且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度不同,所以在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时,一定要指明温度否则没有意义.同时在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 解答: 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而乙变化小.故不正确.‎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表明在此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正确.‎ C、由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则其溶质质量分数是×100%≈23.1%,故不正确.‎ D、由图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故不正确.‎ 故选:B.‎ 点评: 在溶解度曲线图中,在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在曲线下面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在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一定是饱和液体且有未溶解的溶质.‎ ‎ ‎ ‎10.(3分)(2015•龙岩)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 B. 丙是盐酸 ‎  C.戊是氢氧化钙 D. 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所以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 解: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所以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A、铁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铁属于单质,故A正确;‎ B、通过推导正确,丙是稀盐酸,故B正确;‎ C、通过推导可知,戊是二氧化碳,故C错误;‎ D、甲与丁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8题,共70分)‎ ‎11.(6分)(2015•龙岩)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请从化学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原理是 隔绝氧气 .‎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为了检验某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往水样中加入 肥皂水 .生活中常用 煮沸 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氧气、水等物质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请例举一种防止铁制栏杆生锈的措施 涂油漆 .‎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硬水与软水;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 空气与水;金属与金属材料;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铁锈蚀的条件、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反应灭火原理.‎ ‎(2)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防止铁的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涂油漆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够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故答案为:(1)隔绝氧气;‎ ‎(2)肥皂水;煮沸;‎ ‎(3)涂油漆.‎ 点评: 本题考查灭火的方法、硬水的软水、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等知识,难度不大.‎ ‎ ‎ ‎12.(6分)(2015•龙岩)甲烷(CH4)是天燃气的主要成分.乙炔(C2H2)又称电石气,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切割和焊接金属.‎ ‎(1)CH4属于 有机物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写出C2H2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2H2+5O24CO2+2H2O ,该反应 放热 (填“放热”或“吸热”).‎ ‎(3)比较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小:CH4 < C2H2(填“<”、“=”或“>”).‎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1)根据甲烷的组成解答;‎ ‎(2)乙炔(C2H2)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3)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元素的原子,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 解答: 解:‎ ‎(1)甲烷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乙炔(C2H2)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该反应放出热量;‎ ‎(3)甲烷的化学式为CH4,则所含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00%═75%,‎ 乙炔的化学式为C2H2,则所含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00%═92.3%;‎ 则乙炔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高.‎ 答案:‎ ‎(1)有机物 ‎ ‎(2)2C2H2+5O24CO2+2H2O.放热 ‎ ‎(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燃料的燃烧,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 ‎ ‎13.(8分)(2015•龙岩)如图1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 ‎(1)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 氢气 ,a、b两玻璃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2:1 .‎ ‎(2)图2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①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原子(或氧原子、氢原子) .‎ ‎②结合实验现象,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 .‎ ‎(3)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决定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该实验中能够说明水的化学式为“H2O”的实验现象是 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 考点: 电解水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来确定电解水所产生的气体及气体的体积比即可;(2)根据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来判断水的电解过程中哪种为了不发生改变即可;根据电解水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3)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及个数不会改变,所以反应后的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1,再结合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构成情况与题目中给定的原理即可解决此题.‎ 解答: 解:(1)通过观察图可以发现:a管气体多,且连着电源的负极,故a所收集的气体是氢气,b管气体少,且连着电源的正极,故b所收集的气体是氧气;a管中气体的体积与b管中气体体积比是2:1;‎ ‎(2)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故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原子(或氧原子、氢原子);②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故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 ‎(3)根据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同时由于氢分子和氧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可知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水分子的化学式是H2O.‎ 答案:(1)氢气或H2;2:1;‎ ‎(2)①原子(或氧原子、氢原子);②2H2O2H2↑+O2↑;‎ ‎(3)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解题时要依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经验来解答,还要通过读题学会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推导.本题就考查的内容不难,但是根据题中信息进行合理的推导得出结论,相对要难一些,这是一种能力题,同学们要学会读题提取有用的信息.‎ ‎ ‎ ‎14.(10分)(2015•龙岩)如图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装置.该反应利用CO的还原性,将Fe2O3中的铁还原出来.‎ ‎(1)写出高温条件下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O+Fe2O32Fe+3CO2 .‎ ‎(2)实验过程中,常在装置图末端的导管口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灯焰处于导管口),这样做的目的是 防止反应剩余的一氧化碳逸散,污染空气 .‎ ‎(3)通过B装置可检验A中的生成物含有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4)在此实验中,我们还认识到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的不同.‎ ‎①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一氧化碳可燃,二氧化碳不可燃 .‎ ‎②试从微观的角度分析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CO与CO2分子的结构不同 .‎ 考点: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由题意可知:反应物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条件为高温,生成物为铁与二氧化碳;‎ ‎(2)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分析;‎ ‎(3)根据反应的原理来书写化学方程式;‎ ‎(4)根据二者性质的差异以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性质不同来分析.‎ 解答: 解:(1)由题意可知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故写出CO与Fe2O3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 2Fe+3CO2;故填:3CO+Fe2O3 2Fe+3CO2;‎ ‎(2)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因此要在装置图末端的导气管口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将一氧化碳燃烧除去,防止污染空气;‎ 故填:防止反应剩余的一氧化碳逸散,污染空气;‎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Ca(OH)2+CO2═CaCO3↓+H2O;‎ ‎(4)①由该实验可知一氧化碳可燃,二氧化碳不可燃,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故填:一氧化碳可燃,二氧化碳不可燃(答案合理即可);‎ ‎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性质不同;故填:CO与CO2分子的结构不同.‎ 点评: 本题考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原理、实验现象及操作注意事项,要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 ‎ ‎15.(8分)(2015•龙岩)回收利用废金属是解决废金属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的方法之一.某市一家大型化工厂处理回收含铜废料的生产流程与部分操作如下:‎ ‎(注:步骤Ⅰ得到的残留物不溶于水和稀硫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黑色固体A的成分是 CuO (用化学式表示).‎ ‎(2)流程图中操作①的名称是 过滤 .‎ ‎(3)写出步骤Ⅲ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Cu+FeSO4 .‎ ‎(4)通常在步骤Ⅲ必须加入略过量的“铁屑”,原因是 使CuSO4溶液充分反应 .‎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1)根据黑色固体A和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B,所以B中含有铜离子,A是氧化铜进行分析;‎ ‎(2)根据过滤可以将不溶性杂质从溶液中分离进行分析;‎ ‎(3)根据步骤Ⅱ中加入的硫酸是足量的,所以B中含有硫酸铜和稀硫酸,铁和硫酸铜、稀硫酸会发生反应进行分析;‎ ‎(4)根据加入过量的铁实际是将硫酸铜全部转化成硫酸亚铁进行分析.‎ 解答: 解:(1)黑色固体A和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B,所以B中含有铜离子,A是氧化铜,化学式为:CuO;‎ ‎(2)过滤可以将不溶性杂质从溶液中分离,经过操作①得到了不溶物和溶液,所以该操作是过滤;‎ ‎(3)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或Fe+H2SO4═H2↑+FeSO4);‎ ‎(4)加入过量的铁实际是将硫酸铜全部转化成硫酸亚铁.‎ 故答案为:(1)CuO;‎ ‎(2)过滤;‎ ‎(3)Fe+CuSO4═Cu+FeSO4(或Fe+H2SO4═H2↑+FeSO4);‎ ‎(4)使CuSO4溶液充分反应.‎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进行解答.‎ ‎ ‎ ‎16.(12分)(2015•龙岩)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开展O2、CO2的实验室制取和有关性质的研究.‎ ‎(1)写出A、C装置编号仪器的名称:① 酒精灯 ② 长颈漏斗 .‎ ‎(2)甲同学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在B装置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观察到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 (填现象).‎ ‎(3)乙同学要用KMnO4固体来制取O2,应选用图中的 A 装置(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在完成“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的基础实验后,他还想进行蜡烛在不同浓度的氧气中燃烧情况的探究,现要较简便地获得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应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是 排水法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常见仪器的特点判断即可;‎ ‎(2)大理石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根据“显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来判断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情况;‎ ‎(3)根据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条件即可取得所需的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在受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收集氧气的方法只有排水法与向上排空气法,根据哪种方法更容易控制所收集氧气的量来确定收集方法.‎ 解答: 解:(1)由图示可知,①为酒精灯,②为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3)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故选A装置;高锰酸钾在受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在收集氧气的方法当中法,排水法更容易控制所收集氧气的量来确定收集方法,故选择排水法.‎ 故答案为:(1)酒精灯,长颈漏斗;‎ ‎(2)CaCO3+2HCl═CaCl2+H2O+CO2↑,变红;‎ ‎(3)A,2KMnO4 K2MnO4+MnO2+O2↑,排水法.‎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 ‎17.(12分)(2015•龙岩)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某班级同学开展如图1所示相关的实验.下面是两个小组的实验 记录与分析.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甲组同学往一定体积10%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滴加10%的盐酸(室温下),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记录如下:‎ 加入盐酸的体积(V)/mL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溶液温度上升 ‎(△t)/℃‎ ‎5.6‎ ‎9.8‎ ‎12.1‎ ‎16.3‎ ‎18.5‎ ‎17.1‎ ‎15.2‎ ‎14.6‎ ‎13.5‎ ‎12.6‎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 ‎①当加入盐酸体积为 10 mL时,表明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此判断的依据是 中和反应放热,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热量最多 .‎ ‎②当加入6mL盐酸时,烧杯中溶液仍然呈红色,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酚酞和 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 ‎③教材指出:酸与碱中和反应的结果是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图2描述的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是 OH﹣ 、 H+ .‎ ‎(2)请你参与完成乙组同学的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步骤一:往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样品的试管中先滴加2~3滴的 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 ‎ 现象一:有气泡产生 ‎ 现象二: 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成无色 ‎ ‎1.该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已变质 ‎ 2.溶液碱性消失 步骤二:取步骤一反应后的溶液,然后逐滴加入该氢氧化钠溶液样品 现象一:有气泡产生 现象二:溶液开始不变色,后逐渐变成红色 ‎1.产生“气泡”这一现象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 2.所取的步骤一反应后的溶液pH < 7(填“<”、“=”或“>”)‎ 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①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结合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②根据盐酸和银反应生成氯化钠,当加入6mL盐酸时,烧杯中溶液仍然呈红色,氢氧化钠有剩余进行分析;‎ ‎③根据氢氧化钠在水中会电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酸在水中会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 解:(1)①氢氧化钠和盐酸的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当加入盐酸体积为10mL时,溶液温度达到最大值,表明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判断的依据是:中和反应放热,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热量最多;‎ ‎②盐酸和银反应生成氯化钠,当加入6mL盐酸时,烧杯中溶液仍然呈红色,氢氧化钠有剩余,所以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酚酞和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③氢氧化钠在水中会电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酸在水中会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所以甲、乙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是:OH﹣、H+;‎ ‎(2)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取步骤一反应后的溶液,然后逐滴加入该氢氧化钠溶液样品,溶液开始不变色,后逐渐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所以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步骤一:往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样品的试管中先滴加2~3滴的 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 现象一:有气泡产生 ‎ 现象二: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成无色 1.该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已变质 ‎ 2.溶液碱性消失 步骤二:取步骤一反应后的溶液,然后逐滴加入该氢氧化钠溶液样品 ‎ 现象一:有气泡产生 现象二:溶液开始不变色,后逐渐变成红色 1.产生“气泡”这一现象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 2.所取的步骤一反应后的溶液pH<7(填“<”、“=”或“>”)‎ 故答案为:(1)①10mL;中和反应放热,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热量最多;‎ ‎②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③OH﹣、H+;‎ ‎(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 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成无色 ‎ ‎ Na2CO3+2HCl═2NaCl+H2O+CO2↑‎ ‎<‎ 点评: 本题属于实验探究题,综合性较强,既有试验探究,又有实验数据图象的分析.只有综合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较好的完成本类练习题.‎ ‎ ‎ ‎18.(8分)(2015•龙岩)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集吸附、凝聚、杀菌等多功能的新型、高效能水处理剂.198℃以下时能稳定存在,但受热易分解(4K2FeO42Fe2O3+4K2O+3O2↑)、遇水将变质(4K2FeO4+10H2O═4Fe(OH)3+8KOH+3O2↑).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取等质量的两份高铁酸钾固体分别加热、与水反应,请通过观察上述化学方程式,判断充分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 相等 (填“相等”、“不相等”或“无法确定”).‎ ‎(2)为检测实验室新买的高铁酸钾固体样品中高铁酸钾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取10g样品进行实验,共收集到氧气0.96g.试通过计算求该样品中高铁酸钾的质量分数.‎ ‎(已知:K2Fe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8)‎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高铁酸钾受热分解、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2)根据高铁酸钾与生成氧气的关系式,结合题中的数据进行解答.‎ 解答: 解:(1)通过分析高铁酸钾受热分解、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都是每4份质量的高铁酸钾生成3份质量的氧气,所以等质量的两份高铁酸钾固体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 ‎(2)解:设10g高铁酸钾固体样品中含高铁酸钾质量为x ‎4K2FeO4 2Fe2O3+4K2O+3O2↑)‎ ‎792       96‎ x      0.96g ‎ ‎=‎ x=7.92g ‎ 所以样品中高铁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00%=79.2%.‎ 答:该样品中高铁酸钾的质量分数为79.2%.‎ 故答案为:(1)相等;‎ ‎(2)79.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化学方程式的认知程度和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难度不大,属于基础型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