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9.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广西贺州、柳州、玉林三市联考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力发电 B.尘土飞扬 C.酒精燃烧 D.雕石成像
2.下列图标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氧气验满 B.
取用药品 C.称取氯化钠 D.
稀释浓硫酸
3.下列生活中的物品,其主要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不锈钢饭盒 B.真丝围巾 C.塑料桶 D.青花瓷瓶
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澄清的矿泉水是纯水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C.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
D.填埋垃圾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5.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6.下列生活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钠可用于焙制糕点
B.补钙可以防止老年骨质疏松
C.甲醛水溶液浸泡食用水产品
D.食用霉变食品不利于身体健康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B.煤和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D.铁、碘、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8.我国已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因为香烟燃烧会产生有毒物质,影响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的健康.香烟燃烧产生的物质中,易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焦油 D.烟灰
9.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原子的中子数是17
B.氯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C.当x=8时,该微粒是阳离子
D.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得到电子
10.下列有关化学科学认识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可用石墨制得金刚石
B.“绿色食品”就是绿颜色的食品
C.氮气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D.纯牛奶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11.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铝在空气中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稳定
B.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大于钢的含碳量
C.炒完菜后,应及时除掉锅底的水,这样可以防止铁锅生锈
D.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12.2013年6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神州十号”载人飞船.据报道,发射飞船的火箭所有燃料为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是一种氧化物
B.偏二甲肼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C.偏二甲肼由12个原子构成
D.偏二甲肼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
13.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的pH时,将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中
B.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C.固体药品都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D.用高锰酸钾制取所需氧气后,先将酒精灯熄灭再把导管从水槽中移除
14.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溶液变红
CO2能与石蕊反应
B
往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
有气泡
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C
在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离子
D
把质量相同的镁条与锌粒同时放入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中
镁条与盐酸产生气体更快
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
A.A B.B C.C D.D
15.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b>c>a
B.t1℃时,65克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15克
C.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成不饱和溶液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a
16.只用一种试剂将NaOH、Ca(OH)2、H2SO4三种无色溶液一次性区别开,这种试剂是( )
A.酚酞试液 B.Na2CO3溶液 C.BaCl2溶液 D.CO2
17.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可得到一些固体.向该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可观察到有气体产生.下列对该固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有锌、②一定有铁、③一定有铜、④可能有锌、⑤可能有铁、⑥可能有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⑥
18.在“P+Q→盐和水”的反应中,物质P和Q不可能是( )
A.HCl,Ca(OH)2 B.SO2,NaOH C.Fe2O3,H2SO4 D.H2SO4,ZnCl2
19.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B
CaO(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C
CO(CO2)
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D
FeSO4溶液(H2SO4)
加入足量Fe粉、过滤
A.A B.B C.C D.D
20.下列4个图形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
B.
向一定量CuSO4溶液中加入Zn粉
C.
加热KClO3与MnO2固体混合物
D.
向一定量NaOH和Ca(OH)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21.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a点溶液,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c点溶液中溶质为Zn(NO3)2
C.若取b~c段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D.取d点的固体有2种
二、填空题(本大题5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6分)
22.根据信息,完成表中空格:
化学符号
(1)______
3H
(3)______
氧化铜中铜元素化合价
符号的意义
2个氮分子
(2)______
硝酸根离子
(4)______
23.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1)铜常用于制作导线,因为其有良好的延展性和______性.
(2)氢氧化钙常用于建筑材料,因为其吸收二氧化碳变成坚固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NaHCO3用于治疗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其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4.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红薯营养丰富,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锌、铁、钙、硒等.“锌、钙、硒”是指______(填“单质”、“元素”或“分子”).
(2)维生素在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会引起很多疾病,例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______.
(3)洗涤剂能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功能.
(4)烧开水的铝壶内壁有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Mg(OH)2]时,可用厨房调料洗去,除垢时间不宜过长的原因是______.
25.下表为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NH4Cl溶解度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NaCl溶解度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______.
(2)20℃时,20gNaCl加入50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______g,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______℃之间.
(3)向烧杯中加100g水和50.0g氯化铵配成5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______g.
26.碲(Te)被誉为“现代工业、国防与尖端技术的维生素,创造人间奇迹的桥梁”.实验室模拟提取碲的一个实验是:取某含碲溶液于烧瓶中,加入适量NaCl,加热到一定温度,持续通入SO2,待反应一定时间,过滤得到粗碲.
(1)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TeSO4+2SO2+3XTe↓+3H2SO4,则X为______(填化学式).
(2)为探究获得较高粗碲沉淀率的反应条件,某研究小组在控制NaC1浓度和SO2流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下述对比试验,数据如下:
实验
温度/℃
反应时间/h
粗蹄沉淀率/%
a
65
3.0
65.0
b
80
3.0
98.9
c
80
2.0
98.9
d
90
2.0
97.0
①该小组研究的反应条件是______和______.
②实验a和b 的目的是______.
③在上述四组实验中,最佳的反应条件是______℃和______h.
④为了提升设备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可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测定粗碲沉淀率.若再设计对比实验,选择的反应条件还可以是______(填选项).
A.80℃,1.5h B.80℃,2.5h C.70℃,2.0h D.95℃,2.0h.
三、简答题(本大题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2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停止加热时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2)电解水时,向水中添加少量硫酸钠固体,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测定某稀酸溶液的pH时,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__.
(4)长期盛放有石灰水的试剂瓶内会有一层白膜,原因是______.
28.A、B、C、D、E、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其中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略去).
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 B______;C______;E______.
(2)反应②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______;④______.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9.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选填字母),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为______.
(2)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用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_(选填字母).
(3)实验改进:查阅资料发现,氧化铜可以用作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现有一根洁净的铜丝,实验前先将其绕成螺旋状,再经过______处理.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图F所示(己略去夹持装置).
①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作用是______.
A.收集到更多的02 B.加快反应速率 C.没有影响
②与装置A比较,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______.
30.在购买和使用化肥时,要了解化肥的性质,以便合理施用.为了给爸爸做技术指导,小红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碳酸钾(K2CO3)、硫酸铵[(NH4)2SO4]两种化肥的相关性质做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
探 究 过 程
实 验 现 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K2CO3
(NH4)2SO4
(1)配制碳酸钾、硫酸铵溶液.分别取碳酸钾和硫酸铵固体,加足量水搅拌.
得到澄清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得到澄清溶液,温度明显降低
都易溶于水,硫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
(2)猜想与假设.
碳酸钾、硫酸铵溶液的酸碱性都可能有种情况.
分别取少量两种溶液于两只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变蓝
变红
说明碳酸钾溶液显碱性;
说明硫酸铵溶液显
______性.
(3)与盐酸反应.
分别取少量两种溶液于两只 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______
无明显现象
碳酸钾能与酸反应.
(4)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分别取少量两种溶液于两只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微热.
无明显现象
有气泡产生且有刺激性气味
硫酸铵能与碱反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结论与应用】碳酸钾与硫酸铵______(填“能”或“不能”)混用,说明原因______.
五、计算题(共6分)
31.汽车、电动车一般使用铅蓄电池.某铅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计算:
(1)若用10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来配制该稀硫酸,需要蒸馏水的质量.
(2)若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31g铅蓄电池中残留的稀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求洗涤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2NaOH+H2SO4=Na2SO4+2H2O)
2016年广西贺州、柳州、玉林三市联考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力发电 B.尘土飞扬 C.酒精燃烧 D.雕石成像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水力发电是利用水的流动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尘土飞扬是微粒的运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D、雕石成像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下列图标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氧气验满 B.
取用药品 C.称取氯化钠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分析】A、根据氧气验满的正确方法分析;
B、根据药品具有腐蚀性分析;
C、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D、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分析.
【解答】解:A、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故操作错误;
B、药品具有腐蚀性,不可用手直接取用,故操作错误;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而且氯化钠不可直接放在托盘中,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要熟记课本常见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步骤,不要在做实验时进行错误操作.否则会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
3.下列生活中的物品,其主要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不锈钢饭盒 B.真丝围巾 C.塑料桶 D.青花瓷瓶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
【分析】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不锈钢饭盒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正确.
B、真丝围巾是用真丝制成的,真丝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塑料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错误.
D、青花瓷瓶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材料的范畴(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澄清的矿泉水是纯水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C.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
D.填埋垃圾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考点】硬水与软水;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分析】矿泉水属于混合物;
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
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
【解答】解:A、澄清的矿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过滤不能除去溶于水的杂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因此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D、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5.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生活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钠可用于焙制糕点
B.补钙可以防止老年骨质疏松
C.甲醛水溶液浸泡食用水产品
D.食用霉变食品不利于身体健康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用盐的用途;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分析】A、碳酸氢钠本身受热易分解,同时由于是碳酸氢盐,遇到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B、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霉变的食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碳酸氢钠能与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焙制糕点,使糕点疏松多孔,故选项说法正确.
B、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补钙可以防止老年骨质疏松,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不能用甲醛水溶液浸泡食用水产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D、霉变的食品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食用霉变食品不利于身体健康,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的热点,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有毒物质(甲醛、黄曲霉素等)、常见盐的用途等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B.煤和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D.铁、碘、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考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
B、煤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D、根据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故选项正确;
B、煤和石油是远古时代动植物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生成的,所以煤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B错误;
C、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率,即可加快或减慢反应速率,故错误;
D、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铁、锌属于微量元素,钙属于常量元素,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实质、能源分类、催化剂的应用、人体所需元素,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我国已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因为香烟燃烧会产生有毒物质,影响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的健康.香烟燃烧产生的物质中,易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焦油 D.烟灰
【考点】一氧化碳的毒性.
【分析】根据香烟烟气的成分和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判断.香烟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烟焦油、尼古丁等物质,其中一氧化碳能和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解答】解: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其中一氧化碳有毒,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导致体内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死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吸烟对人体的危害、一氧化碳的毒性,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把握好常见气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9.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原子的中子数是17
B.氯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C.当x=8时,该微粒是阳离子
D.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得到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由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7,表示原子序数为17;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无法确定氯原子的中子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当x=8时,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B选项的分析,氯原子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有关化学科学认识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可用石墨制得金刚石
B.“绿色食品”就是绿颜色的食品
C.氮气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D.纯牛奶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考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绿色化学;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A、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金刚石;
B、“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食品;
C、氮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牛奶中含有多种物质.
【解答】解:A、用石墨可制得金刚石.正确;
B、“绿色食品”不是指绿颜色的食品,是指无污染的食品.错误;
C、氮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错误;
D、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物质.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理解“绿色食品”是指对人体没有危害的食品,与颜色无关.
11.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铝在空气中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稳定
B.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大于钢的含碳量
C.炒完菜后,应及时除掉锅底的水,这样可以防止铁锅生锈
D.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生铁和钢;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金属资源的保护.
【分析】A、根据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就可以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从而阻止里面的铝进一步被氧化进行分析;
B、根据生铁和钢的含碳量进行分析;
C、根据钢铁生锈的条件是钢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进行分析;
D、根据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进行分析.
【解答】解:A、金属铝制品在生活中使用广泛,但却很少发现铝制品象铁似的出现锈蚀现象,其原因就在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氧化铝,覆盖在铝制品表面,隔绝铝与氧气的接触,稳定,故A错误;
B、生铁中含碳2%﹣4.3%,钢中含碳2%﹣0.03%,所以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大于钢的含碳量,故B正确;
C、铁锅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容易生锈,所以铁锅使用后应擦拭干净,故C正确;
D、金属的回收利用可以有效的保护金属资源,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哪些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知道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不要乱扔垃圾,要进行集中处理,要考虑废物的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
12.2013年6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神州十号”载人飞船.据报道,发射飞船的火箭所有燃料为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偏二甲肼是一种氧化物
B.偏二甲肼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C.偏二甲肼由12个原子构成
D.偏二甲肼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偏二甲肼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偏二甲肼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偏二甲肼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偏二甲肼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偏二甲肼是由偏二甲肼分子构成的,1个偏二甲肼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的,即1个偏二甲肼分子由12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偏二甲肼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0%,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的pH时,将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中
B.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C.固体药品都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D.用高锰酸钾制取所需氧气后,先将酒精灯熄灭再把导管从水槽中移除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称量器-托盘天平;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分析】A、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这是检验溶液PH的正确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可进行相关的判断.
B、稀释浓硫酸是将浓硫酸向水中慢慢注入,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C、根据药品有腐蚀性,溶液腐蚀托盘;
D、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方法为:将被测液滴到放在玻璃片上的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故错误;
B、稀释浓硫酸是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如果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水会浮在上面,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的热量足可以使水沸腾,会溅出伤人,故正确;
C、根据有的固体药品有腐蚀性会腐蚀天平的托盘;故错误;
D、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若先停止加热,水槽中的水会倒流进试管,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等相关内容,了解酒精灯、托盘天平的使用,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的方法及其注意书写是解题关键.
14.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溶液变红
CO2能与石蕊反应
B
往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
有气泡
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C
在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离子
D
把质量相同的镁条与锌粒同时放入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中
镁条与盐酸产生气体更快
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的产物碳酸钠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C、根据氯化钡能够和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产生沉淀分析;
D、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解答】解:A、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产生碳酸,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因此该实验产生的现象为:瓶子变瘪,溶液变红,但不能得出结论:CO2能与石蕊反应,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不能产生气泡,而氢氧化钠变质的产物碳酸钠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观察到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故B正确;
C、氯化钡能够和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产生沉淀,因此不能说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离子,故C错误;
D、把质量相同的镁条与锌粒同时放入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中,不能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因为选择的两种金属的形状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的严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难度中等.
15.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b>c>a
B.t1℃时,65克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15克
C.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成不饱和溶液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a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b>c>a是正确的;t1℃时,a的溶解度是30g,因此65克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15克;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有固体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a正确,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b大.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b>c>a是正确的,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t1℃时,a的溶解度是30g,因此65克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15克,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有固体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是错误的,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a正确,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b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结晶的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6.只用一种试剂将NaOH、Ca(OH)2、H2SO4三种无色溶液一次性区别开,这种试剂是( )
A.酚酞试液 B.Na2CO3溶液 C.BaCl2溶液 D.CO2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根据所给的四种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以及生成物的特点,看有无沉淀和气体这些特殊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即可一次性区别开.
【解答】解:A、酚酞试液只能检验碱,而NaOH和Ca(OH)2都是碱,故无法一次性区别.故A不适合;
B、Na2CO3溶液与NaOH不反应,与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H2SO4反应有气体生成.故B适合;
C、BaCl2溶液与H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而与NaOH和Ca(OH)2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故C不适合;
D、CO2与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O2与NaOH和H2SO4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故D不适合.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但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实验操作的经历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联系实际,逐一分析推断.
17.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可得到一些固体.向该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可观察到有气体产生.下列对该固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有锌、②一定有铁、③一定有铜、④可能有锌、⑤可能有铁、⑥可能有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⑥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由题意“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和铁,充分反应,过滤得到一些固体,向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体放出”,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则可知:Zn>Fe>(H)>Cu,因为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活动性比它弱得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活动性越弱,越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故可知答案.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充分反应,过滤得到一些固体,固体则为金属活动性较弱的金属;向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体放出,则含有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则一定含有Fe,而可能含有Zn,一定含有Cu.故②③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学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8.在“P+Q→盐和水”的反应中,物质P和Q不可能是( )
A.HCl,Ca(OH)2 B.SO2,NaOH C.Fe2O3,H2SO4 D.H2SO4,ZnCl2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题意,“P+Q→盐和水”的反应中,生成物是盐和水,据此结合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金属氧化物、碱等反应反应生成盐和水)、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生成物是盐和水,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生成物是盐和水,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生成物是盐和水,故选项错误.
D、硫酸与氯化锌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物质P和Q不可能是硫酸与氯化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金属氧化物、碱等反应反应生成盐和水)、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B
CaO(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C
CO(CO2)
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D
FeSO4溶液(H2SO4)
加入足量Fe粉、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Na2CO3能与适量的Ca(OH)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足量Fe粉能与H2SO4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0.下列4个图形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
B.
向一定量CuSO4溶液中加入Zn粉
C.
加热KClO3与MnO2固体混合物
D.
向一定量NaOH和Ca(OH)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A、稀硫酸和NaOH溶液中都含有水,则根据反应开始时纵坐标的含义进行判断即可.
B、根据金属活动顺序知道,锌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
D、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一开始就反应,会有沉淀生成.
【解答】解:A、在反应开始时,稀硫酸、NaOH溶液中都含有水,所以混合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可能为0,故A错误.
B、向一定量CuSO4溶液中加入Zn粉,Zn与CuSO4溶液发生反应,生成ZnSO4溶液,则溶液是质量增加,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K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故C正确.
D、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则反应开始就会有沉淀生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化学反应与图象知识的考查题,结合反应的过程与图象情况的走势联系起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注意坐标的起点、拐点及变化趋势.
21.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a点溶液,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c点溶液中溶质为Zn(NO3)2
C.若取b~c段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D.取d点的固体有2种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并通过各反应的关系进行溶液质量的变化分析.
【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Zn+Cu(NO3)2=Zn(NO3)2+Cu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A、在a点时,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滴加稀盐酸,会生成白色沉淀,故A错误;
B、c点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硝酸锌,故B正确;
C、b~c段是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完后锌和硝酸铜反应的过程,固体为银和铜,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故C错误;
D、d点时锌过量,因此固体为银、铜、锌3种,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要求学生熟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能利用活动性判断反应的发生,还要结合坐标分析各段的意义.
二、填空题(本大题5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6分)
22.根据信息,完成表中空格:
化学符号
(1) 2N2
3H
(3) NO3﹣
氧化铜中铜元素化合价
符号的意义
2个氮分子
(2) 3个氢原子
硝酸根离子
(4) O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分子可表示为2N2;
(2)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H表示3个氢原子;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硝酸根离子可表示为:NO3﹣;
(4)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铜中铜元素化合价,故可表示为: O;
故答案为:(1)2N2;(2)3个氢原子;(3)NO3﹣;(4)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3.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1)铜常用于制作导线,因为其有良好的延展性和 导电 性.
(2)氢氧化钙常用于建筑材料,因为其吸收二氧化碳变成坚固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3)NaHCO3用于治疗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其原因是 HCl+NaHCO3=NaCl+H2O+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进行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解答;
(3)根据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进行解答.
【解答】解:(1)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所以铜常用于制作导线;故填:导电;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Ca(OH)2═CaCO3↓+H2O;
(3)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HCO3=NaCl+H2O+CO2↑.故填:HCl+NaHCO3=NaCl+H2O+CO2↑.
【点评】此题联系生活实际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红薯营养丰富,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锌、铁、钙、硒等.“锌、钙、硒”是指 元素 (填“单质”、“元素”或“分子”).
(2)维生素在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会引起很多疾病,例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 夜盲症 .
(3)洗涤剂能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乳化 功能.
(4)烧开水的铝壶内壁有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Mg(OH)2]时,可用厨房调料洗去,除垢时间不宜过长的原因是 铝可和多余的醋酸发生化学反应. .
【考点】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酸的化学性质;元素的概念.
【分析】(1)根据糖类、蛋白质、脂肪能供给人体能量,水、维生素、无机盐不能为人体供能,;“锌、钙、硒”是指元素进行解答;
(2)根据维生素的作用分析;
(3)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
(4)根据醋酸会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生成盐和水,醋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进行分析.
【解答】解:(1)锌、钙、硒是对所有锌、钙、硒原子的总称,意即该元素,而不是原子,也不是单质.故指的是元素;
(2)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会引起夜盲症;
(3)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
(4)铝壶的保护膜是氧化铝,能与醋酸反应反应生成醋酸铝与水,氧化铝反应后醋酸和铝反应生成醋酸铝和氢气,从而对铝壶有所损伤.
故答案为:(1)元素;
(2)夜盲症;
(3)乳化;
(4)铝可和多余的醋酸发生化学反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5.下表为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NH4Cl溶解度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NaCl溶解度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NH4Cl(或氯化铵) .
(2)20℃时,20gNaCl加入50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 68.0 g,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68.0 ℃之间.
(3)向烧杯中加100g水和50.0g氯化铵配成5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 12.8 g.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分析】(1)根据表中信息分析解答.
(2)查原题表格数据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硝酸铵和氯化钠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即是判断该段中溶解度的数值是否存在相等的可能.
(3)根据表中氯化铵的溶解度解答.
【解答】解:(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NH4Cl;
(2)查原题表格数据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20℃时100g水最多只能溶解NaCl36.0g,所以 20℃时,20gNaCl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18.0gNaCl,则此时溶液的质量=18.0g+50g=68.0g
硝酸铵和氯化钠溶解度相同的温度既是判断该段中溶解度的数值是否存在相等的可能,经分析知在10~20℃时这两种物质存在溶解度相同的可能.
(3)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4g,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50.0g氯化铵配成50℃的溶液,氯化铵全部溶解,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7.2g,故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50.0g氯化铵配成5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50g﹣37.2g=12.8g.
故答案为:(1)NH4Cl(或氯化铵);
(2)68.0;10~20;
(3)12.8.
【点评】此题考查溶解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有一定帮助,同时也复习了有关混合物分离的一些常识性的基础知识.
26.碲(Te)被誉为“现代工业、国防与尖端技术的维生素,创造人间奇迹的桥梁”.实验室模拟提取碲的一个实验是:取某含碲溶液于烧瓶中,加入适量NaCl,加热到一定温度,持续通入SO2,待反应一定时间,过滤得到粗碲.
(1)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TeSO4+2SO2+3XTe↓+3H2SO4,则X为 H2O (填化学式).
(2)为探究获得较高粗碲沉淀率的反应条件,某研究小组在控制NaC1浓度和SO2流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下述对比试验,数据如下:
实验
温度/℃
反应时间/h
粗蹄沉淀率/%
a
65
3.0
65.0
b
80
3.0
98.9
c
80
2.0
98.9
d
90
2.0
97.0
①该小组研究的反应条件是 温度 和 反应时间 .
②实验a和b 的目的是 比较相同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对粗碲沉淀率的影响 .
③在上述四组实验中,最佳的反应条件是 80 ℃和 2.0 h.
④为了提升设备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可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测定粗碲沉淀率.若再设计对比实验,选择的反应条件还可以是 A (填选项).
A.80℃,1.5h B.80℃,2.5h C.70℃,2.0h D.95℃,2.0h.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解答;
(2)根据表中信息紧系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以推出X 的化学式H2O;
(2)①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粗碲沉淀率的影响条件,由数据可以知道,本实验研究反应条件是“温度”和“反应时间”这两个条件;
②由实验a 和实验b 对比,反应时间一样,反应的温度不一样,所以通过a 和b 实验目的是“比较相同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对粗碲沉淀率的影响”;
③根据四组实验对比,在温度80℃,反应时间为2.0h 时粗碲的沉淀率最高;
④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为80℃时,不管反应时间是2.0h还是3.0h,粗碲的沉淀率最大都是为98.9%,所以选择A.
故答案为:(1)H2O;
(2)①温度,反应时间;
②比较相同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对粗碲沉淀率的影响;
③80℃、2.0h;
④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三、简答题(本大题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2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停止加热时的操作方法是 先移导管,后熄灯 .
(2)电解水时,向水中添加少量硫酸钠固体,这样做的目的是 增强水的导电性 .
(3)测定某稀酸溶液的pH时,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偏高或偏低或相等 .
(4)长期盛放有石灰水的试剂瓶内会有一层白膜,原因是 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 .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电解水实验;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1)依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和注意事项回答;
(2)根据电解水时,向水中添加少量硫酸钠固体,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解答;
(3)碱性溶液碱性越弱pH值越小,掺入蒸馏水溶液浓度减低碱性变弱;酸性物质加入蒸馏水被稀释,酸性降低pH值越大;中性物质用水稀释后对它们的酸碱度无影响,其pH等于7.
(4)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常有一层白膜,此膜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
【解答】解:
(1)排水法集满氧气后结束实验时,应先移导管,后熄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2)电解水时,向水中添加少量硫酸钠固体,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3):pH试纸用蒸馏水湿润,会减低碱溶液的浓度,使其碱性减弱,因为碱性溶液碱性越弱PH值越小;酸性物质加入蒸馏水被稀释,酸性降低pH值越大;中性物质用水稀释后对它们的酸碱度无影响,其pH等于7.
(4)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的白膜的主要成分是CaCO3,它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
答案:
(1)先移导管,后熄灯;
(2)增强水的导电性;
(3)偏高或偏低或相等;
(4)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
【点评】此题考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电解水、PH试纸的使用有关知识,了解碱性溶液碱性越弱PH值越小,反之亦然的知识,回顾了溶液PH值的知识.
28.A、B、C、D、E、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其中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略去).
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B CuO ;C CO2 ;E CaCO3 .
(2)反应②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 C+2CuO2Cu+CO2↑ ;④ Na2CO3+Ca(OH)2═CaCO3↓+2NaOH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A、B、C、D、E、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根据“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结合图框,两种黑色固体高温生产红色固体铜和二氧化碳,则退测A为碳,B为氧化铜,C为二氧化碳,D为铜,E为碳酸钙,H为氢氧化钠,G为碳酸钠,F为氢氧化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带入转换关系中验证即可.
【解答】解:
根据A、B、C、D、E、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根据“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结合图框,两种黑色固体高温条件下生成红色固体铜和二氧化碳,则退测A为碳,B为氧化铜,C为二氧化碳,D为铜,E为碳酸钙,H为氢氧化钠,G为碳酸钠,F为氢氧化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带入转换关系中验证即可.
(1)根据分析,A为碳,B为氧化铜,C为二氧化碳,E为碳酸钙,故各物质的化学式:C;CuO;CO2;CaCO3;.
(2)反应②为碳和氧化铜高温条件下生成红色固体铜和二氧化碳,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
反应④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答案为:
(1)C;CuO;CO2;CaCO3;(2)C+2CuO2Cu+CO2↑;Na2CO3+Ca(OH)2═CaCO3↓+2NaOH.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9.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A、E、B (选填字母),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为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
(2)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C (选填字母).
(3)实验改进:查阅资料发现,氧化铜可以用作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现有一根洁净的铜丝,实验前先将其绕成螺旋状,再经过 灼烧 处理.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图F所示(己略去夹持装置).
①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作用是 B .
A.收集到更多的02 B.加快反应速率 C.没有影响
②与装置A比较,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 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氢气的制取和检验;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干燥收集方法以及氧气的验满方法来分析;
(2)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3)铜在加热的条件下转化为氧化铜;将铜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根据改进后的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因为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进行,选择装置A来制取,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用浓硫酸来进行干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氧气验满时,可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填:2H2O22H2O+O2↑;A、E、B;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故填:Zn+H2SO4=ZnSO4+H2↑;C;
(3)将铜丝灼烧,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故填:灼烧;
①将铜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了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的速率;故填:B;
②改进后的装置,通过抽动铜丝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填: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
【点评】本题考查了装置的选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改进,难度不大.
30.在购买和使用化肥时,要了解化肥的性质,以便合理施用.为了给爸爸做技术指导,小红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碳酸钾(K2CO3)、硫酸铵[(NH4)2SO4]两种化肥的相关性质做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
探 究 过 程
实 验 现 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K2CO3
(NH4)2SO4
(1)配制碳酸钾、硫酸铵溶液.分别取碳酸钾和硫酸铵固体,加足量水搅拌.
得到澄清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得到澄清溶液,温度明显降低
都易溶于水,硫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
(2)猜想与假设.
碳酸钾、硫酸铵溶液的酸碱性都可能有种情况.
分别取少量两种溶液于两只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变蓝
变红
说明碳酸钾溶液显碱性;
说明硫酸铵溶液显
酸 性.
(3)与盐酸反应.
分别取少量两种溶液于两只 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无明显现象
碳酸钾能与酸反应.
(4)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分别取少量两种溶液于两只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微热.
无明显现象
有气泡产生且有刺激性气味
硫酸铵能与碱反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
【结论与应用】碳酸钾与硫酸铵 不能 (填“能”或“不能”)混用,说明原因 碳酸钾溶液呈碱性,与硫酸铵混合施用,产生NH3,降低肥效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盐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实验探究】:(2)根据碳酸钾与纯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呈碱性,使石蕊试液变蓝,硫酸铵使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呈酸性;
(3)根据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解答;
(4)根据氢氧化钡和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钡、氨气和水解答;
【交流共享】:铵态氮肥和显碱性物质混合能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
【解答】解:【实验探究】:(2)碳酸钾、硫酸铵溶液的酸碱性都可能有酸性、碱性、中性三种情况.碳酸钾与纯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所以碳酸钾溶液呈碱性,使石蕊试液变蓝,硫酸铵使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呈酸性;
(3)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会看到产生大量气泡;
(4)氢氧化钡和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钡、氨气和水,方程式为:(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
【交流共享】:铵态氮肥和显碱性物质混合能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
故答案为:(2)三;酸;(3)有气泡产生;
(4)(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
不能.碳酸钾溶液呈碱性,与硫酸铵混合施用,产生NH3,降低肥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氮肥、钾肥的判断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难度稍大,须熟练运用酸碱盐的性质进行解答.
五、计算题(共6分)
31.汽车、电动车一般使用铅蓄电池.某铅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计算:
(1)若用10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来配制该稀硫酸,需要蒸馏水的质量.
(2)若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31g铅蓄电池中残留的稀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求洗涤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2NaOH+H2SO4=Na2SO4+2H2O)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洗涤后所得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设需要蒸馏水的质量为X,
根据题意有:100g×98%=×20%,
X=390g,
答:需要蒸馏水的质量是390g.
(2)设生成Na2SO4的质量为Y,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142
40g×10% Y
=,
Y=7.1g,
Na2SO4溶液的质量:40g+31g=71g,
Na2SO4的质量分数为:×100%=10%,
答:Na2SO4的质量分数为1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