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19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二中2016年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研碎冰糖 B.‎ 过滤 C.‎ 古代钱币生锈 D.制取蒸馏水 ‎2.‎2012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下列节水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 B.农业浇灌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C.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D.洗菜、淘米、洗衣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3.食品安全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  )‎ A.做菜时用铁强化酱油调味 B.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 C.食用面条时放入少量食醋 D.在煲好的鸡汤中放人适量加碘食盐 ‎4.‎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全新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为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新型火箭使用的燃料为液氧煤油,液氧煤油燃烧时主要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14O29CO2+10H2O,X的化学式为(  )‎ A.CH4 B.C2H8 C.C9H20 D.C10H20‎ ‎5.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向试管中加入锌粒 C.‎ 加热液体 D.‎ 向试管内倾倒液体 ‎6.小明在学习完燃烧的条件时,在家中进行小实验,将一干燥的纸张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马上燃烧起来,然后将一张湿纸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过了一会儿纸都没有点着,请你分析湿纸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纸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水将纸与空气隔绝 C.纸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水汽化时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 B.配制溶液时,搅拌溶液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C.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将25gKCl溶液蒸干得到5gK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8.小华家住农村,他和父亲一起下地,见到自家的大豆出现了易倒伏的缺钾现象.他建议可以适当补充的化肥是(  )‎ A.碳酸氢铵NH4HCO3 B.碳酸氢钾KHCO3‎ C.尿素CO(NH2)2 D.磷酸二氢铵NH4H2PO4‎ ‎9.将过量的铁粉投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剩余的铁和生成的铜,在滤液里含有的物质是[水除外](  )‎ A.FeSO4 B.CuSO4 C.Fe2(SO4)3 D.H2SO4‎ ‎10.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①水的电解 B.②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C.③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④20℃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 ‎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内,然后在D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2分,填充1分.)‎ ‎11.下列日常用品中,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玻璃杯 B.塑料瓶 C.瓷碗 D.      .‎ ‎12.如图是钾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A.该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B.该金属的物理性质 C.钾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      .‎ ‎13.下列各组物质对应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 A.食盐水和白糖水﹣﹣观察颜色 B.合成纤维和羊毛﹣﹣用手触摸 C.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滴加稀盐酸 D.硬水和软水﹣﹣      .‎ ‎14.据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地沟油,又叫“黑心油”,是一种质量极差、极不卫生的非食用油,它含有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M1(C17H12O7)是一种高致癌物质.下列有黄曲霉毒素M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黄曲霉毒素M1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7‎ B.每个黄曲霉毒素M1分子中质子数为170‎ C.黄曲霉毒素M1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      .‎ ‎15.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需的药品,其中正确的是      ‎ A.CO2中有少量HCl气体(氢氧化钠溶液) B.NH4Cl中有杂质KCl(熟石灰)‎ C.FeSO4溶液中有杂质CuSO4(铁粉) D.MnO2中有杂质KCl(      )‎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16.(1)请将下列短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写在横线上.‎ 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中应含有亚铁离子      ,它与氧元素      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若误食亚硝酸钠(NaNO2),(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显+3价      ),会使人中毒.‎ ‎(2)生活中的广告与化学联系密切,请你欣赏以下两则广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广告一:“黄金搭档,花一样钱补五样.”黄金搭档所补的五样是钙、铁、锌、硒、维生素.这里的“钙、铁、锌、硒”通常指的是      (填“单质”、“离子”或“元素”);‎ ‎②广告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蓝瓶的,好喝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为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所含的氧化物是      .‎ ‎③“黄金搭档”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都属于      (填“纯净物”、“混合物”).‎ ‎17.‎2015年11月30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请回答:‎ ‎(1)下列气体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A、氧气 B、稀有气体 C、臭氧 D、氮气 ‎(2)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3)有科学家提出大胆设想: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可以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又有人担心,二氧化碳会使海水酸度增加,破坏海洋生态,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面上认识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请用化学观点讨论下面的问题:(第(1)问用化学用语表示)‎ ‎(1)酸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      .‎ ‎(2)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做“过氧基”(下列物质①中虚线框标出的部分)的结构.据此推测下列②﹣④的物质中,可用作杀菌消毒剂的是      (填序号).‎ ‎① ②H﹣O﹣H ③O=C=O ④‎ ‎(3)若分别用○和●代表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这两种元素分别组成的单质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 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如下图所示,若用A代表○、B代表●,请用A、B表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图1所示,在室温情况下,烧杯中盛放的是甲物质的溶液,试管①中盛放的是乙物质的溶液,试管②中盛放的是丙物质的溶液.当温度由室温升到80℃时,发现烧杯中甲物质没有明显变化,而试管①中乙物质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丙物质析出.请你据此现象填空:‎ ‎(1)室温时,      (选填“烧杯”、“试管①”或“试管②”)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图2中能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选填“a”、“b”或“c”下同).‎ ‎(3)若乙物质的溶液中混有少量的甲物质,可采取的提纯方法是      (选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将t3℃时a、b、c表示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a、b、c表示)‎ ‎20.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且它们都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右图是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A为食盐的主要成分,B中含钡元素,D、E的溶液都有颜色,‎ 其它溶液都为无色.⑤和⑥为置换反应,其它均为复分解反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      ;D      .‎ ‎(2)B转化为A时的现象      ;‎ ‎(3)请写出E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      .‎ ‎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5分)‎ ‎21.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      (填序号)做气体发生装置;如果用E装置收集氧气,那么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2)上述装置中的A和E组合后,可能用来制取并收集的气体是      (任写一种),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3)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填“a”或“b”)进入F中.若用F装置干燥氧气,则F装置中应装入      ,氧气应从      (填“a”或“b”)进入F中.‎ ‎22.某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猜想】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大小有关.‎ ‎【实验设计一】‎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 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      .‎ ‎【反思与评价】‎ 通过大家分析讨论,认为可能还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酚酞变质的缘故;‎ 猜想二、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猜想三、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缘故. …‎ ‎【实验设计二】为证实猜想三,做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1.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      ‎ ‎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 方滴一些植物油.‎ ‎      ‎ ‎【理论分析】猜想一不对,理由是      ;‎ 猜想二也不正确,理由是      ;‎ 猜想三也不正确,理由是      .‎ ‎23.某市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小华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小华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浑浊,就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小华等几位同学对滤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小华认为:只含氢氧化钠;‎ 小明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 ‎【讨论】你认为小华、小明、小亮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      ‎ 你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 ‎①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道?      .‎ ‎ ‎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4.(10分)(2016•抚州校级三模)某盐矿井采出的食盐(俗称井盐)中含有CaCl2,为测定CaCl2的含量;准确称量上述井盐22.8g,向其中加入87.2克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其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食盐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求:(1)井盐中CaCl2的质量分数;‎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结果都保留一位小数).‎ ‎ ‎ ‎2016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二中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研碎冰糖 B.‎ 过滤 C.‎ 古代钱币生锈 D.制取蒸馏水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研碎冰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过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古代钱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制取蒸馏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2012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下列节水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 B.农业浇灌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C.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D.洗菜、淘米、洗衣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分析】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可以节约用水;‎ B、喷灌、滴灌可以节约用水;‎ C、地下水也是有限的,不可大量开采;‎ B、洗菜、淘米、洗衣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可以节约用水.‎ ‎【解答】解: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可以节约用水,故A不符合题意;‎ B、喷灌、滴灌可以节约用水,故B不符合题意;‎ C、地下水也是有限的,不可大量开采,故C符合题意;‎ D、洗菜、淘米、洗衣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可以节约用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好好利用,好好保护.‎ ‎ ‎ ‎3.食品安全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  )‎ A.做菜时用铁强化酱油调味 B.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 C.食用面条时放入少量食醋 D.在煲好的鸡汤中放人适量加碘食盐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分析】铁强化酱油可以补充人体中所需的铁元素;甲醛有毒,能与蛋白质结合,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呼吸道的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食醋是无毒的物质;加碘盐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 ‎【解答】解:A、食用铁强化酱油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防止缺铁性贫血,故A正确;‎ B、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组成人体的蛋白质变性,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故B错误;‎ C、加入适量的食醋可以加强人的食欲,帮助消化,食醋无毒,故C正确;‎ D、加碘食盐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防止出现甲状腺肿的,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确使用化学物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要结合实际加强记忆.‎ ‎ ‎ ‎4.‎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全新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为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新型火箭使用的燃料为液氧煤油,液氧煤油燃烧时主要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14O29CO2+10H2O,X的化学式为(  )‎ A.CH4 B.C2H8 C.C9H20 D.C10H20‎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应物X的化学式.‎ ‎【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14O29CO2+10H2O,反应物中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9、28、2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9个碳原子和20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9H20.‎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5.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向试管中加入锌粒 C.‎ 加热液体 D.‎ 向试管内倾倒液体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分析】A、量筒不能作反应容器,稀释浓硫酸会因受热不均,引起炸裂;‎ B、取用块状固体时,不能直接如图放入,将会砸裂试管底部;‎ C、给液体加热时,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试管的倾斜度等;‎ D、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解答】解:A、用量筒稀释浓硫酸会因受热不均,引起炸裂,故A错误;‎ B、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让试管慢慢地竖起来,故B错误;‎ C、给液体加热时,①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防止沸腾溅出;②试管与桌面成约45°角;③用酒精灯的外焰,图中操作错误,试管受热不均,会炸裂,故C错误;‎ D、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固体和液体的取用、量筒的使用及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方法.‎ ‎ ‎ ‎6.小明在学习完燃烧的条件时,在家中进行小实验,将一干燥的纸张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马上燃烧起来,然后将一张湿纸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过了一会儿纸都没有点着,请你分析湿纸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纸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水将纸与空气隔绝 C.纸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水汽化时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燃烧必须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和氧气接触.可从此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纸是可燃物,错误.‎ B.纸与氧气接触,错误.‎ C.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会降低,错误.‎ D.因为纸上有水,在给纸加热时,水也在大量吸收热量,致使纸不能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生活中可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控制条件燃烧或灭火.‎ ‎ ‎ ‎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 B.配制溶液时,搅拌溶液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C.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将25gKCl溶液蒸干得到5gK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点回答;‎ B、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来做题;‎ C、根据溶液的特点回答;‎ D、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做题.‎ ‎【解答】解:A、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植物油不溶于水,二者混合后得到的不是溶液,故A错误;‎ B、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度,不能影响溶解度,故B错误;‎ C、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10%,故C错误;‎ D、将25gKCl溶液蒸干得到5gKCl固体,所以溶质质量是5g,溶液质量是25g,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熟记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知道搅拌只能影响溶解速度,熟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 ‎ ‎8.小华家住农村,他和父亲一起下地,见到自家的大豆出现了易倒伏的缺钾现象.他建议可以适当补充的化肥是(  )‎ A.碳酸氢铵NH4HCO3 B.碳酸氢钾KHCO3‎ C.尿素CO(NH2)2 D.磷酸二氢铵NH4H2PO4‎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分析】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钾肥能使农作物抗倒伏、抗病虫害.‎ ‎【解答】解:大豆出现了易倒伏的缺钾现象,说明应该补充营养元素钾元素,碳酸氢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钾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9.将过量的铁粉投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剩余的铁和生成的铜,在滤液里含有的物质是[水除外](  )‎ A.FeSO4 B.CuSO4 C.Fe2(SO4)3 D.H2SO4‎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铁粉投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铁既能与硫酸反应,也能与硫酸铜反应,铁过量说明能与铁反应的物质都被铁反应掉了.‎ ‎【解答】解:由于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铁过量说明与铁能反应的物质都被反应掉了,所以硫酸和硫酸铜都没有了,反应后的溶质只有硫酸亚铁.‎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铁过量的含义,铁过量就说明了能与铁反应的物质都被反应完了.‎ ‎ ‎ ‎10.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①水的电解 B.②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C.③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④20℃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分析】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图中是质量比,不正确.‎ B、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时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是增加的,不正确.‎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氧气的质量是不断增加的,当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不正确.‎ D、20℃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时还能溶解一部分硝酸钾,当达到饱和时不再溶解硝酸钾,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内,然后在D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2分,填充1分.)‎ ‎11.下列日常用品中,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B ‎ A.玻璃杯 B.塑料瓶 C.瓷碗 D. 涤纶衬衫等 .‎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玻璃杯是用玻璃制成的,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塑料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C、瓷碗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D、涤纶衬衫是用涤纶制成的,涤纶属于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 故答案为:B;涤纶衬衫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12.如图是钾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C ‎ A.该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B.该金属的物理性质 C.钾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 该元素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由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是19,该元素原子核内有19个质子;最外层弧线上的数字是1,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A、在该图示中,不能获得该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故错误;‎ B、在该图示中,不能获得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故错误;‎ C、钾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正确;‎ D、该元素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9.‎ 答案:C; 该元素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13.下列各组物质对应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C ‎ A.食盐水和白糖水﹣﹣观察颜色 B.合成纤维和羊毛﹣﹣用手触摸 C.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滴加稀盐酸 D.硬水和软水﹣﹣ 加肥皂水并搅拌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硬水与软水;金属的化学性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食盐水和白糖水均为无色液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鉴别方法错误.‎ B、合成纤维和羊毛用手触摸手感可能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鉴别方法错误.‎ C、假黄金中的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黄金不与稀盐酸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鉴别方法正确.‎ D、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等量的肥皂水进行鉴别,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是硬水.‎ 故答案为:C;加肥皂水并搅拌.‎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 ‎ ‎14.据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地沟油,又叫“黑心油”,是一种质量极差、极不卫生的非食用油,它含有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M1(C17H12O7)是一种高致癌物质.下列有黄曲霉毒素M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黄曲霉毒素M1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7‎ B.每个黄曲霉毒素M1分子中质子数为170‎ C.黄曲霉毒素M1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 黄曲霉毒素M1属于有机物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B.根据分子和原子结构来分析;‎ C.根据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A.黄曲霉毒素M1中C、H、O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17):(1×12):(16×7)=51:3:28,故错误;‎ B.1个黄曲霉毒素M1分子是由17个碳原子、12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每个碳原子中有6个质子,每个氢原子中有1个质子,每个氧原子中有8个质子,则每个黄曲霉毒素M1分子中质子数为6×17+1×12+7×6=170,故正确;‎ C.黄曲霉毒素M1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7+1×12+16×7=328,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故错误;‎ D.黄曲霉毒素M1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故答案为:B;黄曲霉毒素M1属于有机物(其它答案合理也可以).‎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5.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需的药品,其中正确的是 C ‎ A.CO2中有少量HCl气体(氢氧化钠溶液) B.NH4Cl中有杂质KCl(熟石灰)‎ C.FeSO4溶液中有杂质CuSO4(铁粉) D.MnO2中有杂质KCl( 水 )‎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H4Cl能与熟石灰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氯化钾不与熟石灰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铁粉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 故答案为:C;水.‎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16.(1)请将下列短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写在横线上.‎ 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中应含有亚铁离子 Fe2+ ,它与氧元素 O 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若误食亚硝酸钠(NaNO2),(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显+3价 NaO2 ),会使人中毒.‎ ‎(2)生活中的广告与化学联系密切,请你欣赏以下两则广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广告一:“黄金搭档,花一样钱补五样.”黄金搭档所补的五样是钙、铁、锌、硒、维生素.这里的“钙、铁、锌、硒”通常指的是 元素 (填“单质”、“离子”或“元素”);‎ ‎②广告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蓝瓶的,好喝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为 Zn2+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所含的氧化物是 H2O .‎ ‎③“黄金搭档”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都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混合物”).‎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元素的概念.‎ ‎【分析】(1)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 根据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进行分析;‎ ‎(2)①黄金搭档中的“钙、铁、锌、硒”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②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为锌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③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黄金搭档”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1)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中应含有亚铁离子Fe2+,它与氧元素O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若误食亚硝酸钠(NaNO2),(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显+3价)NaO2,会使人中毒;‎ ‎(2)①黄金搭档中的“钙、铁、锌、硒”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铁、锌、硒”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②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为锌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表示为:Zn2+;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中所含的氧化物是水,其化学式为:H2O;‎ ‎③“黄金搭档”(含有钙、铁、锌、硒等元素及维生素等)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含有水、葡萄糖酸锌等物质)均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均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1)Fe2+,O,NaO2;‎ ‎(2)元素,Zn2+,H2O,混合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 ‎ ‎17.‎2015年11月30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请回答:‎ ‎(1)下列气体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C ;‎ A、氧气 B、稀有气体 C、臭氧 D、氮气 ‎(2)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 ‎(3)有科学家提出大胆设想: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可以将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又有人担心,二氧化碳会使海水酸度增加,破坏海洋生态,理由是 CO2+H2O=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解答.‎ ‎(2)根据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解答.‎ ‎【解答】解:‎ ‎(1)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故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还有甲烷、臭氧,与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无关,故选C.‎ ‎(2)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答案:(1)C; (2)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3)CO2+H2O=H2C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形成的气体,难度不大.‎ ‎ ‎ ‎1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面上认识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请用化学观点讨论下面的问题:(第(1)问用化学用语表示)‎ ‎(1)酸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 H+ .‎ ‎(2)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做“过氧基”(下列物质①中虚线框标出的部分)的结构.据此推测下列②﹣④的物质中,可用作杀菌消毒剂的是 ④ (填序号).‎ ‎① ②H﹣O﹣H ③O=C=O ④‎ ‎(3)若分别用○和●代表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这两种元素分别组成的单质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 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如下图所示,若用A代表○、B代表●,请用A、B表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2+B2=2BA .‎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酸的概念性质作答;‎ ‎(2)根据题意,含有一种叫 “过氧基”的结构的分子所构成的物质可作杀菌消毒剂.判断所给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基”结构的物质即可.‎ ‎(3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中物质及变化的特点,用符号A、B表示元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酸的共性是因为酸会在溶液中都电离出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碱的共性是因为碱会在溶液中都电离出相同的阴离子氢氧根离子.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会生成水,是因为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会成为水;‎ ‎(2)由图示信息可知氧氧单键相连才具有杀菌消毒剂,所以第④各物质中含有这一键.‎ ‎(1)物质A的分子由两个相同的A原子构成,物质A为单质,其化学式可表示为A2;物质B的分子也是由两个相同的B原子所构成,物质B为单质,其化学式可表示为B2;生成的两个分子构成相同,是同一种物质的两个分子,生成物的分子是由一个A原子和一个B原子构成,则生成物为AB型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为:A2+B2=2BA;‎ 故答案为:(1)H+;‎ ‎(2)④;‎ ‎(3)A2+B2=2BA ‎【点评】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微观示意图,判断物质的分子构成,利用分子构成确定物质的组成;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 ‎ ‎19.图1所示,在室温情况下,烧杯中盛放的是甲物质的溶液,试管①中盛放的是乙物质的溶液,试管②中盛放的是丙物质的溶液.当温度由室温升到80℃时,发现烧杯中甲物质没有明显变化,而试管①中乙物质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丙物质析出.请你据此现象填空:‎ ‎(1)室温时, 试管② (选填“烧杯”、“试管①”或“试管②”)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图2中能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b (选填“a”、“b”或“c”下同).‎ ‎(3)若乙物质的溶液中混有少量的甲物质,可采取的提纯方法是 降温结晶 (选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将t3℃时a、b、c表示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a>c (用a、b、c表示)‎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试管②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室温时,试管②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在室温情况下,烧杯中盛放的是甲物质的溶液,试管①中盛放的是乙物质的溶液,试管②中盛放的是丙物质的溶液.当温度由室温升到80℃时,发现烧杯中甲物质没有明显变化,而试管①中乙物质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丙物质析出,所以甲物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能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b;‎ ‎(3)通过分析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所以若乙物质的溶液中混有少量的甲物质,可采取的提纯方法是降温结晶;‎ ‎(4)t1℃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C物质降低温度,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t3℃时的溶解度进行计算,所以将t3℃时a、b、c表示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故答案为:(1)试管②;‎ ‎(2)b;‎ ‎(3)降温结晶;‎ ‎(4)b>a>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0.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且它们都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右图是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A为食盐的主要成分,B中含钡元素,D、E的溶液都有颜色,‎ 其它溶液都为无色.⑤和⑥为置换反应,其它均为复分解反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 HCl ;D FeCl2 .‎ ‎(2)B转化为A时的现象 生成白色沉淀 ;‎ ‎(3)请写出E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 Fe+CuCl2═FeCl2+Cu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 根据A是食盐的主要成分,可知A是氯化钠,B中含有钡元素,A、B、C、D、E都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所以B就是氯化钡,C会转化成氯化钡和氯化钠,发生的又是复分解反应,所以C就是盐酸,D溶液显色,盐酸发生置换反应会生成D,所以D就是氯化亚铁,E也有颜色,发生置换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所以E就是氯化铜,至此各物质鉴定完毕,代入转化验证,能够自圆其说,故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解:(1)A是食盐的主要成分,所以A就是氯化钠,B中含有钡元素,A、B、C、D、E都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所以B就是氯化钡,C会转化成氯化钡和氯化钠,发生的又是复分解反应,所以C就是盐酸,D溶液显色,盐酸发生置换反应会生成D,所以D就是氯化亚铁,E也有颜色,发生置换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所以E就是氯化铜;‎ ‎(2)氯化钡要转化成氯化钠,只能将钡离子转化为沉淀,加入的盐还得是可溶的,只能是硫酸钠或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或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3)E为氯化铜,而D为氯化亚铁,所以可以借助于铁和氯化铜的反应来实现;‎ 故答案为:(1)HCl;FeCl2;‎ ‎(2)生成白色沉淀;‎ ‎(3)Fe+CuCl2═FeCl2+Cu.‎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找准突破口,利用物质特有的性质,采取顺推或逆推的方法,结合题中的条件推导其他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代入转换关系中验证即可.‎ ‎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5分)‎ ‎21.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 B (填序号)做气体发生装置;如果用E装置收集氧气,那么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品,若木条复燃,则已满 .‎ ‎(2)上述装置中的A和E组合后,可能用来制取并收集的气体是 O2(或CO2) (任写一种),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或CaCO3+2HCl=CaCl2+H2O+CO2↑) .‎ ‎(3)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a (填“a”或“b”)进入F中.若用F装置干燥氧气,则F装置中应装入 浓硫酸 ,氧气应从 a (填“a”或“b”)进入F中.‎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图示可分析得:A用于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B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C为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所收集气体要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D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E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F可作为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收集时从a进气,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收集时从b进气),亦可作洗气装置,气体长进短出.‎ ‎【解答】解:(1)高锰酸钾制氧气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故发生装置应选择B,氧气验满方法为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小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故填:B;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品,若木条复燃,则已满.‎ ‎(2)A图用于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E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制取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反应有:双氧水制氧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故答案为:O2(或CO2);2H2O22H2O+O2↑(或CaCO3+2HCl=CaCl2+H2O+CO2↑);‎ ‎(3)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装置F收集氧气时,氧气由长管进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氧气,气体从长管进入;故填:a;浓硫酸;a.‎ ‎【点评】本题考查了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以及由装置考虑所能制取的气体和反应的原理,对学生来讲要熟悉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和性质,再根据原理和性质选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甚至于中间的除杂装置.‎ ‎ ‎ ‎22.某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猜想】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大小有关.‎ ‎【实验设计一】‎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 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 与NaOH溶液质量分数大小有关 .‎ ‎【反思与评价】‎ 通过大家分析讨论,认为可能还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酚酞变质的缘故;‎ 猜想二、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猜想三、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缘故. …‎ ‎【实验设计二】为证实猜想三,做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1.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 排除水中溶解的O2 ‎ ‎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 方滴一些植物油.‎ ‎ 隔绝O2 ‎ ‎【理论分析】猜想一不对,理由是 若酚酞试液变质,就不可能出现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的现象 ;‎ 猜想二也不正确,理由是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可使酚酞试液变红 ;‎ 猜想三也不正确,理由是 实验过程中试液一直与氧气接触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实验设计一】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实验设计二】根据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在氢氧化钠溶液上方滴一些植物油能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隔绝解答;‎ ‎【理论分析】‎ 根据若酚酞试剂变质,遇氢氧化钠溶液不会变红解答;‎ 根据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生成的碳酸钠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解答;‎ 根据实验过程中试液一直与氧气接触解答.‎ ‎【解答】解:‎ ‎【实验设计一】‎ 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与NaOH溶液质量分数大小有关(是因为NaOH溶液质量分数过大);‎ ‎【实验设计二】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将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可以使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氧气排除,同样的道理,在第二步中加入植物油的目的是利用植物油密度小于水,且空气几乎不溶于植物油,会浮在液面上方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防止氧气再次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 ‎【理论分析】‎ 猜想一的猜想错误,因为若酚酞试剂变质,就不可能出现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的现象;‎ 猜想二提出: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这一说法明显不对,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要生成碳酸钠即:2NaOH+CO2═Na2CO3+H2O,而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 猜想三也不正确,理由是实验过程中试液一直与氧气接触.‎ 答案:‎ ‎【实验设计一】与NaOH溶液质量分数大小有关(是因为NaOH溶液质量分数过大)‎ ‎【实验设计二】排除水中溶解的O2;隔绝O2;‎ ‎【理论分析】若酚酞试液变质,就不可能出现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的现象;‎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可使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过程中试液一直与氧气接触.‎ ‎【点评】本题是根据所学知识对已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以及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解答时要注意考虑所涉及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并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设计方案,这是解题的主要思路.‎ ‎ ‎ ‎23.某市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小华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小华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浑浊,就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小华等几位同学对滤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小华认为:只含氢氧化钠;‎ 小明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 ‎【讨论】你认为小华、小明、小亮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小明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和Ca(OH)2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 .‎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 你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 ‎①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道? 在废液中加酸至废液呈中性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猜想: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时,可能刚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过量,结合题中的猜想进行分析;‎ 讨论:根据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会生成沉淀进行分析;‎ 实验设计:根据猜想,由氢氧化钙的特性,只要设计实验能验证氢氧化钙存在即可;‎ 反思拓展: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废液显碱性,不能直接排入下水道进行分析.‎ ‎【解答】解:[猜想]根据反应原理可知,两者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过量,结合已有的猜想,故猜想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讨论]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会直接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小明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和Ca(OH)2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 ‎[实验设计]由于氢氧化钙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所以,设计实验如下:‎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样品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 ‎ 你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①根据上面的实验可知: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②根据上面的检验可知溶液显碱性,一般中性的溶液才能排入下水道中,故处理的措施是:在废液中加酸至溶液的pH=7.‎ 故答案为:[猜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讨论]小明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和Ca(OH)2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你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①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②在废液中加酸至废液呈中性 ‎【点评】在做此类题时,首先弄清所要鉴别的物质的不同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鉴别,出现不同的现象,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的过量问题.‎ ‎ ‎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4.(10分)(2016•抚州校级三模)某盐矿井采出的食盐(俗称井盐)中含有CaCl2,为测定CaCl2的含量;准确称量上述井盐22.8g,向其中加入87.2克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其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食盐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求:(1)井盐中CaCl2的质量分数;‎ ‎(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结果都保留一位小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根据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的方程式,由碳酸钠的质量可把氯化钙的质量求出来,即可求出井盐中CaCl2的质量分数;‎ ‎(2)井盐中除氯化钙外的其他成分都是氯化钠,然后再加上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就是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再除以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就是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设井盐中CaCl2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CaCO3的质量为z CaCl2+Na2CO3=CaCO3↓+2NaCl ‎111 106 100 117‎ x 100g×10.6% z y 解得:x=11.1g,y=11.7g,z=10g.‎ 井盐中CaCl2的质量分数是: =48.7%‎ ‎(2)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含NaCl的质量为:11.7g+11.7g=23.4g 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溶液的质量为:22.8g+87.2g+100g﹣10g=200g 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11.7%‎ 答:(1)井盐中CaCl2的质量分数是48.7%;(2)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11.7%.‎ ‎【点评】此题是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题,其中用到了求质量分数的公式及其变形,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牢记此公式,另外要正确求出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此题总起来说不难,就是计算过程有点长,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