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议论文阅读
一、(2019·襄阳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来源:zz&step%.com@#~]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 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 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 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 700本书。”[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 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诫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来源:%中^教~网#&]
⑦
第 20 页 共 20 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zz&^s#tep.c*o~m]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2019·孝感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停下来,做个发现者
张 勇
①李斌先生在文中谈到,大学时的老师来北京出差,邀请三两门生去喝茶。老师亲自沏茶、斟茶,并传授洗杯、闻杯、品茶的技巧。临走时老师特别叮嘱:“只有学会停顿,才能发现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品茶静思的时间。”
②忙是一种节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生活。现在社会,何人不忙?何事不忙?生活的逼迫、学习的压力、梦想的追求,常常让我们行色匆匆,不肯停下脚步。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到无力、彷徨、孤单。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
③立陶宛有一种“螺旋树”,这种树在幼年时,长势过快,一味地疯长,顶端的幼芽就显得柔弱,经不起风吹雨打。每当刮风下雨,这些脆弱的幼芽往往不堪一击,几乎全被毁掉。顶芽被毁后,螺旋树就生长出许多侧芽来顶替,这样一来,就渐渐地长成了弯弯扭扭的螺旋树。
④
第 20 页 共 20 页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人可以精力无限、奔腾不息,忙碌周期与休憩周期相结合才能让生命充满精彩。适度的停顿犹如电影镜头,长短镜头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缤纷多彩的画面;________。
⑤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人们更好的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走得更快捷。 “停”是为了更好的走,这是中国古人智慧在“亭”中的形象体现。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劳累庸碌之身躯。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面对山之厚重,水之浩渺,难道你就不会有些许感悟吗?洗净铅华的心灵同样可以清丽脱俗、摄人心魂。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现在你需要重新起航。不偶尔停一下, 你如何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呢?不偶尔停一下,你又怎能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美的发现者和欣赏者呢?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偶尔停下来”会有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中教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面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当我们行到水穷处时,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坐看云卷云舒。
B.举螺旋树的例子是从正面论证人如果急于求成,不懂得适当的停顿就会根基不稳,难以承受生活的重压。
C.只有学会劳逸结合,在停中补充体力,才能为今后的行路增添力量。中国的“亭”形象地诠释了这一智慧。
D.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尽情领略生活的美好。
3.请在第④段横线上补写一个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9·河南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第 20 页 共 20 页
,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释】 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中国*教^&育%#出版网]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教育%出版网@~#*]
3.第③段中列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人读书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选一个角度对“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第 20 页 共 20 页
一句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9·兰州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焕发自省的力量
何 聪
①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时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②“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当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凡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③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古人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乡人怂恿他打虎擒蛟,巴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周处射虎杀蛟三日,回来后得知人们以为他已死而皆相庆贺,始悟乡人患己之甚,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终为忠臣孝子。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④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⑤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
(选自201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0 页 共 20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30个字以内)[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先提出观点,再分别论述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这是总分总式结构。
B.第②段论述的重点是:人们危急时刻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中#%国^@教育出版网~]
C.选文引用周处自省改过的事例,论证自省可以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道理。
D.第⑤段总结焕发自省力量的意义: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水位。
3.选文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是否影响文意的表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z~z#step.c^o@m]
4.第③段除举例论证外,还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9·邵阳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淡泊之心自高远[来%^源:中教网#~*]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惑,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中~国%&*教育出^版网]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来源:中@教^网*&%]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愤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才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才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源^:中~#&教*网]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 20 页 共 20 页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抛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1.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中国教育*@^出版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围绕文章“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仿照示例,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陶渊明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远离官场,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中%国教育出版网@~]
盛玉雷
①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第 20 页 共 20 页
②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③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网络语言,习惯运用固定的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④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⑤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⑥事实上,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地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将生活中人们面对烂漫春光时不同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引出文章的话题。
B.第②段“百花齐放”原指各种花同时开放,这里比喻各种形式和风格的语言实践。
C.据调查,超七成受访者拒绝使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不会引用、创作诗句。
D.“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及诗词的古音讨论,对善用语言、善待文化没有意义。
2.作者怎样看待网络语言风靡这一现象?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认为应如何“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请简要概括。
第 20 页 共 20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w#ww.zzst%e*p@.com^]
让年轻人都阳光向上
桂从路
①最近,曾经参加过《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退出现役,微博开通后短短几天时间,就收获了30多万粉丝。一名普通军人脱下军装后备受关注,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也正可成为最近引来不少讨论的男性气质问题的一个观察入口。
②军营中站过岗、训练场上流过汗,在王威的军人形象背后,是内在的军人气质。这样的军人不在少数,武警战士杨明鑫常常期待“在别人危难的时刻出手相救”,潜水员官东在救援过程中舍生忘死,“中国男子第一天团”国旗护卫队用整齐的正步走出爱国精神……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出众的个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股子军人的血性和担当,让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当然,这种精气神并非军人独有,无论是比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还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抑或是平常生活中成就善举的普通百姓,都构成了时代的一道风景,也构成了我们对男性形象的一种认知。
③从对于热血、阳刚男子汉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内涵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尽管有各种讨论,但有一点已成共识,那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的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传统文化也推崇这样的精神气质和内在修养,而那种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鲁莽粗鄙的做事方法,那种轻佻浮夸、矫揉造作的举止言行,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浸润着世道人心的,正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内在美”。
④阳刚之气、担当精神,体现于内在的修养、精神的境界。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在包容多元审美的同时,若要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更应倡导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容貌或有不同、外形风格各异,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都同样值得推崇。
⑤其实,所谓男性气质中,为人们所推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意志品格,应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价值共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砥砺其精神、强健其身体,才能培养出阳光、健康、向上的“真正男子汉”。
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担当则民族兴旺。我们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只有摒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
第 20 页 共 20 页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期待更多人以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共同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选自2018年9月11日 《人民日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审美都摒弃轻佻浮夸、矫揉造作的举止言行。
B.男性气质就是指既要有阳刚之气的外表,又要有担当刚毅的内在品格。
C.当代社会我们一样推崇如梅兰芳等这样有高尚品格、家国情怀的演员。
D.本文意在唤起对男性气质的关注,呼吁培养阳光担当的社会风尚和时代新人。
2.本文开头举了王威退役后成为网红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段,按要求填空。
作者承接上文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进一步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对材料的现象进行简要评析。[中国*^~教育#&出版网]
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教#育出~版&*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中*国教^&育%#出版网]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季羡林
①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 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来源#:中教网@~%^]
②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第 20 页 共 20 页
③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中~*^国教育#出&版网]
④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为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⑤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 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⑥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⑦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来源:zzst@e#p&*^.com]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B.第③段在文章的结构上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过渡作用。
C.第⑤段所要论证的道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D.第⑥段中“中国的脊梁”这种比喻的说法出自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两例说明。
例一:作者引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和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属于道理论证。
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三则名言中,你认为哪些适合作为本文的素材?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0 页 共 20 页
九、(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中~国&^教育出%版网@]
①郑渊洁之所以能成为“童话大王”,是因为他写起童话来像长辈像朋友又像斗士,懂孩子的心,陪孩子玩,为孩子发声,永远在鼓励孩子正直、善良和勇敢。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优秀的童话就一定要重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个性。
②郑渊洁的童话足够“好玩”,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对日常事物、事件进行超越生活逻辑的排列组合,由此构筑出妙趣横生的童话世界:人物大幅度运动、情节大开大合、情感大起大落。读他的童话,孩子仿佛亲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在《皮皮鲁外传》中,皮皮鲁乘着“二踢脚”冲上天宫,用带电脑的活汽车帮小学生做作业,甚至拨动控制地球转速的指针,结果一切都乱了套……在无拘无束甚至无法无天的瑰丽想象中,孩子的情感得到释放,天性得到张扬,最终指向的是自由和完全人格的成长。
③郑渊洁在鼓励儿童个性发展上大踏步走在前列。在《驯兔记》中,学校想把学生培养成温顺听话的兔子,早日实现“全兔班”,皮皮鲁不愿变成兔子,郑渊洁用反讽的结局提醒家长和学校个性的可贵——被孤立的皮皮鲁不得已将自己伪装成兔子。皮皮鲁就像每一个普通的儿童,不完美,但有自己的个性,并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尊重、得以发展。孩子们有苦恼、委屈、不平和困惑,郑渊洁就让童话主人公为他们发声:“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是钻石时间”。他作品中有许多这种俏皮又犀利的警句,看似叛逆,却凝结着洞见。
④郑渊洁还十分注重儿童社会性。孩子不希望大人只把他们当孩子,他们要求平等,渴望尊重。把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对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他们终有一日要独自面对世界,过度保护会使他们突然暴露在世界面前时无力招架。郑渊洁选择大大方方把世界和人性的复杂展示出来,并予以是非曲直的引导。郑渊洁的童话写得天花乱坠,但“好玩”之余,总是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比如《郑渊洁十二生肖童话》,每一则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马王登基》讽刺夸夸其谈,《老鼠打电话》批评投机取巧,《蛇王淘金》反思功利性儿童教育。
⑤郑渊洁童话的语言可能不是最优美的,甚至有时因为表达的急切而过于直白,但郑渊洁却是最懂孩子的作家之一。郑渊洁之所以能成为“童话大王”,关键是因为他选择站在孩子这一边,有时像一个宽厚温柔的长辈,有时像一个调皮贴心的朋友,有时又像一个义愤填膺的斗士,懂孩子的心,陪孩子玩,为孩子发声。当然,站在孩子这一边不是一味迎合,童话带给孩子真、善、美的宗旨是不变的,郑渊洁作品一直在鼓励孩子更正直、善良和勇敢。
(摘编自张珊珊《写真正懂孩子的儿童文学》)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说郑渊洁“写起童话来像长辈像朋友又像斗士”,说明童话创作者的身份越复杂越好。
B.第②段举例“皮皮鲁乘着‘二踢脚’冲上天宫”,说明童话可以对超越生活的逻辑排列组合。
C.第③段分析《驯兔记》中反讽的结局,说明鼓励儿童个性发展的可贵,个性应得到尊重,得以发展。
第 20 页 共 20 页
[来源:zz~step.^%&c#om]
D.第④段肯定了社会性对儿童的重要意义,儿童不能对立于成人,一样会要求平等,渴望尊重。
2.郑渊洁的童话重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个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中加点词“可能”和“但”是如何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来%^~&源#:中教网]
王 丹[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①“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院士去世,享年93岁。
②先生的离去,早已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视作舆论声量重要参照指标的两微(微博和微信)数据即是明证。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16日首发的于敏院士去世消息,阅读量已经超过10万;光明日报法人微博该消息的阅读量约2 300万,点赞量近10万。
③每一次点击,都是一份关注、一份致敬和缅怀。人们在怀念和致敬中,回顾先生惊人的事业和沉默的人生,重温那段艰辛的岁月和不屈的探索,脑补他在黄沙大漠中大声吟诵“不破楼兰终不还”和《后出师表》的场景。有网友留言说:“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④追于敏院士这样的星,当然是出于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和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似乎又不止于此。他在时代的漩涡中如何张弛,在功名和真理之间如何选择,又在时间的巨大馈赠面前如何淡然处之,都让每一个走近他的人着迷不已。
⑤风骨坚韧、不失本真,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也不乏“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人生气魄,这几乎就是于敏院士所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的共同特质。他们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兴亡紧紧相连,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成就人生,在实现自我中造福大众。梁思礼、华罗庚、朱光亚、王希季、钱学森、师昌绪、郭永怀、南仁东、黄大年、程开甲……如果列下去,这个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
⑥如果科学家也有所谓“人设”的话,大抵也就是上文描摹出的样子吧。而且选择“追这样的星”的人,似乎也不必担心可能出现的“人设崩塌”。回望历史风云,他们的价值坐标不曾迁移,他们的信仰始终在场。也许有人觉得谈“责任”“使命”“信仰”这样的大词有点空洞和矫情,但面对社会的喧嚣浮躁,恰是于敏们的故事,让我们得以暂时停下来,重新审视精神上的困惑和价值观上的迷茫。
⑦
第 20 页 共 20 页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于敏们的离世何以引发多个行业各个代际的集体悼念。于个体而言,这些人类星空的璀璨之星似一座座灯塔,照亮了通往“意义”的道路,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上,他们维护并构筑了一个社会的精神价值,照亮了通往“梦想”的前路。
⑧一直以来,“对明星演员的关注多过科学家”的声音总会不时出现,而且每一次出现都能成功挑动大众的敏感神经。暂且对这种论调按下不表,现在,事情已不同以往。一个例子是,在中央的关怀下,光明日报成立了专门的知识分子关怀机构;2019年,光明日报法人微博新开设“光明追思”栏目,第一时间刊发了多位大家追思稿件,目前阅读量已超6000万。功勋卓著,青史不泯。即使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别样的“偶像”也是最大的流量,最有含金量的流量。
⑨“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5年前,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如今,他换了种方式,和国人一起奔跑在时代前列。
(《光明日报》 2019年1月18日 02版)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人们追于敏院士这样的星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3.“这几乎就是于敏院士所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的共同特质”中“这”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设问)结合《曹刿论战》《出师表》的内容,说说曹刿、诸葛亮在哪一点上与于敏院士所代表的科学家群体有共同特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让大众文化滋养人的心灵
纪东冲[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①千古文人侠客梦,几代人的青春里都住着一个金庸。2018年10月30日,作家金庸离世,感念他的文字迅速在朋友圈刷屏,怀念他的文章成为不少微信公众号头条选题,许多网友纷纷留言遥想当年读他作品时的动人一刻。
第 20 页 共 20 页
②一个文化人的离世,引发如潮感怀,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如果不是被他的作品吸引过、感染过,如果他的作品不曾陪伴过自己的青春,人们不会对他如此感念。“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人们记诵这一嵌入14部作品首字的“名句”背后,正是金庸武侠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生的对读者心情怡养、心智启迪、心灵温润的影响。数十年来,金庸武侠作品一纸风行,深刻启示我们,大众文化作为与大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品类,更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
③有人这样回想:“多少‘70后’‘80后’曾在被窝里、在课堂书桌下,阅读金庸先生的小说。”有人这样写看他作品后的收获:“这二十几年,金庸的小说是我随身携带、反复阅读最多的作品。所思所想每年都有不同,有纯粹创作技艺方面的认知的变化,亦有文化历史价值观多个方面的新发现。”
④一些人急于评价说金庸的作品太“俗”,难登大雅之堂;一些人说他的作品堪称经典,其文化底蕴与历史深度开辟了大众文化的新境界。相较于此,金庸作品读者的留言与感想,道尽的是他的作品让很多读者不能忘怀这一不争的事实。也许,对作品历史地位与高度的评价,可以留给时间。但对于大众文化作品来说,首先要能陪伴大众、滋养心灵,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紧要的。
⑤可以说,金庸的武侠作品,以故事、以人物滋养着读者的心灵。他写的虽然是武侠小说,但他的群侠“更贴近于生活,更像是平民英雄,也有自身的爱恨纠缠,也有迷茫的困顿无助。但如羽化之蝶,历尽劫波,终成大侠”。更重要的是,他的群侠,不少都有着一种卓然洒脱的精神人格,有着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一种见义勇为、持守正义、重信然诺的世间道义,包含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与价值理念。在相当意义上说,金庸运用的是武侠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抒写世道人心,浸润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⑥“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滋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金庸作品赢得大众也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那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的作品,那些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作品,或许能一时哗众取宠,却终因不能滋养人、感染人,而被大众遗忘,更会被历史尘封。
⑦金庸走了,但他留给了读者众多的作品。我们期待更多作家创作更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陪伴人的成长、滋养人的心灵。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紧要的”中“这”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0 页 共 20 页
4.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选文,说说“金庸作品让很多读者不能忘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十二、(2020·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开窗户与拆屋顶
王兆贵[来源:zzst%ep#.@&com^]
①鲁迅在演讲中,曾打过一个比方:“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鲁迅的比方,意在说明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若从当今发生的一些怪现象看,就不仅仅是调和折中问题了。有些本该通过正常的沟通就可以解决的诉求,你若不把事情闹大,往往很难得到顺畅合理的解决。岂非咄咄怪事?
②前不久发生的奔驰车女车主维权的遭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话好好说解决不了问题,非要闹上那么一闹,才会有好果子吃。于是有人把这类现象概括为“闹而尤则利”,小闹小利,大闹大利。类似情形恐怕既不是第一,也不是唯一,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跟着吐槽?有那么多类似现象被公之于众呢?
③开窗户只是屋里人要见见光,透透气,属于正常诉求,本该得到满足,可是行不通;拆屋顶则是非正常过激行为,会大面积曝光,大面积透气,其影响也不再是局部的,而是关系到大局,甚至可能会因引发冲突而不可收拾,相关企业或部门就不能置之不理了,于是不得不有所让步,息事宁人。这样一来,满足正常诉求就能解决的问题,演变为平息争端了。其结局不仅要付出更大代价,而且会产生更坏影响,引起连锁反应。
④刚看到一幅截图,画面显示,某社区门口趴着一辆报废的无主车,车窗破了,轮胎没了,斑驳陆离,不仅碍眼,而且碍事。有多人打电话请相关部门来清理,可那些相关部门都互相扯皮,没人来管。直到有一天,车体上被人用漆喷上了一行“敏感词”——无非是“民主、法治”之类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的词语,第二天,车就被人拖走了。喷漆的人不见得有什么异心,不过是“恶作剧”而已。可这件事本身,难道仅仅是一场“恶作剧”吗?
⑤于是我想,包括商业领域在内的诸多公共服务领域,他们对内对外本来都是有规则可循的;不论事体大小,都应当按规则办事——可这些规则往往只是例行公事,有些条款很难落实到位,甚至于不告不理,告也不理,糊弄一时是一时,非到有人扬言要“拆屋顶”了,这才当成一回事来办。
⑥如此看来,无论你店大店小,也不论你权大权小,谁都不可无视民情、舆情,谁都不可忽视起于青萍之末的民意!
第 20 页 共 20 页
(《今晚报》2019年6月4日)[中国*教^&育%#出版网]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教育出~版网]
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中教^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教育#&出版网]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中“谁都不可无视民情、舆情,谁都不可忽视起于青萍之末的民意”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窗户”与“拆屋顶”在文中各指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zzs*tep.com#~^@]
参考答案
一、
1.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2.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玉峰实验学校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成效显著”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增强了说服力。[w*ww.z~z#step.c^o@m]
3.先引用名言强调抓紧时间读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彭雪枫勤读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坚持每日读书,最后告诉我们:一些碎片时间,是可以成为读书时间的。
4.示例:(1)坚持每天阅读;(2)合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3)要读有价值的东西;(4)静下心来挤时间读;(5)读书形式可以多样化;(6)多读书,读好书。
5.B
二、
1.①可以发现不同的自己;②可以使忙碌(周期)与休憩(周期)相结合,让生命更精彩;③可以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④可以成为美的发现者。(谈出其中三点即可)
2.B[中国教#育出^@版网*&]
3.示例一:适度的停顿就像歌曲中有副歌,才会与主歌形成起伏的乐曲变化,使歌曲悦耳动听。
第 20 页 共 20 页
示例二:适度的停顿就如绘画中的留白,是对主题的补充和延伸,也是画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
1.重视读书,让读书扎根心间。
2.(1) 开篇介绍“读书种子”的由来,解释内涵,引出论题。(2) 这一段中引用的黄庭坚的话,可以充当道理论据,引出下文读书重要意义的具体论证。(3) 富有内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作者举了彭德怀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彭德怀注重学习并且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做一个“读书种子”的分论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中国教育&^出版@网*#]
4.我读过《朝花夕拾》领略了鲁迅的童年,琐碎的记忆在书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真让人怀念。这本书,滋润了我的心灵,让我的心永远年轻。
四、
1.自省精神有利于减少自己的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
2.B
3.影响。第②段和第③④段分别对应中心论点中“自省可以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和“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内容,是递进的逻辑关系。
4.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五、
1.①引出论题,充当道理论据;②因为人物身份、故事、还能充当事实论据。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3.用了道理论证及比喻论证,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既有道理的严谨和无可辩驳,又有比喻的通俗易懂,振聋发聩,又引人深思。
4.示例:王维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放弃晋升,才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飘逸。
六、[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1.B
2.网络语言,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蕴含着语言的力量。但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不是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
3.①语言的活力在于常用常新,直面内心感受进行差异化的表达,准确说出所思所想;②更需要“咬文嚼字”,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
七、
1.B
第 20 页 共 20 页
2.引出下文对“男性气质问题”的阐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可以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观点。
3.王威身上具有内在的军人气质 军人受关注的原因 这种精气神并非军人独有
4.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我们应该摒弃。明星们作为公众人物,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做青少年真正的偶像,而且要为培养刚健阳光的社会风尚而努力。[来源:中*教&%^@网]
八、1.C
2.示例:(1)文中列举了走运的和不走运的两种人浑浑噩噩活过一生,不知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哪里,属于举例论证。[来#@^源&:中教网~]
(2)文中说到人类大同之域的理想要实现,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时,用了接力赛和链子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
(3)作者把世界上绝大多数浑浑噩噩活过一生的人和人类社会中的少数思考人生、勇于担当的有识之士进行对比,属于对比论证。
3.示例:我认为第①则和第③则适合作为本文的素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责任当担和奉献精神。这两则的观点与本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的观点一致,所以我认为这两则名言可以作为素材用以证明本文的观点。
九、
1.A 【解析】第①段说郑渊洁“写起童话来像长辈像朋友又像斗士”,说明郑渊洁的童话写作情感丰富,而非指“创作者身份越复杂越好”。
2.张扬儿童天性,把儿童的自由和完全人格的成长作为最终指向;鼓励儿童个性发展;注重儿童社会性。
3.“可能”表示不确定或估计,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自己不能确定郑渊洁的童话语言是不是最优美的,加上“可能”使意思准确,避免了表达的绝对化;“但”表示转折,表明作者想要强调的是郑渊洁是最懂孩子的作家之一,严密、有力地支撑了郑渊洁是“童话大王”的观点。
十、
1.于敏院士这样的科学家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2.①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和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②他在时代的漩涡中懂得张弛,在功名和真理之间选择真理,又在时间的巨大馈赠面前淡然处之。
3.风骨坚韧、不失本真,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也不乏“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人生气魄。
4.举例论证。以光明日报法人微博新开设“光明追思”栏目刊发的多位大家追思稿件,目前阅读量巨大,证明科学家这样的“偶像”也是最大的流量,最有含金量的流量。
第 20 页 共 20 页
5.共同点:对国家忠诚,报效国家。曹刿关心国事,谋虑深远。他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有为国效劳,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报答先帝亲自出征。这跟于敏院士所代表的科学家群体类似,他们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兴亡紧紧相连,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成就人生,在实现自我中造福大众。
十一、
1.大众文化作为与大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品类,更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
2.用金庸去世后众人纷纷怀念的现象,提出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
3.对于大众文化作品来说,首先要能陪伴大众、滋养心灵
4.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用对优秀作品的论述说明金庸作品赢得大众喜爱的原因,用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等被大众遗忘作对比,突出金庸作品滋养人的心灵。
5.金庸的武侠作品,以故事、以人物滋养着读者的心灵。他笔下的群侠包含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与价值理念。金庸用武侠题材,抒写世道人心,浸润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来源~:*&中^@教网]
十二、
1.公共服务领域应该重视民情民意,按规则办事。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中心论点,然后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从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等关键处寻找中心论点,从题目看,题目主要揭示了文章的论题,不能作为论点,从全文看,文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开窗户与拆屋顶的本质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指出公共服务领域应该重视民情民意,按规则办事,据此概括即可。[中%国教育&出^版@*网]
2.引用论证(道理论据),用开窗户与拆屋顶的话题,有力地证明有些本该通过正常的沟通就可以解决的诉求,你若不把事情闹大,往往很难得到顺畅合理的解决。
【解析】作为议论文的开头段落,这个段落从鲁迅演讲中的比喻入手,用开窗户与拆屋顶的话引出话题,属于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下文围绕这一话题进行分析论证,最终在篇末得出中心论点,所以这个段落有引出论题的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有些本该通过正常的沟通就可以解决的诉求,你若不把事情闹大,往往很难得到顺畅合理的解决”这一观点。
3.无论是行业的管理者,还是后期的监管运行,如果每个人都做到把人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放心上,遇到民生民情方面的事情,不拖延、不推诿认真对待并予以解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4.“开窗户”指通过正常的沟通解决诉求的途径;“拆屋顶”是指通过非正常过激行为引发冲突而不可收拾的解决诉求的途径。
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