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安徽省安庆市石化一中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侯氏制碱 B.
蚕丝纺织 C.
火药应用 D.
粮食酿酒
2.安庆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名片,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成理想的宜居环境,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教体局要求各校搞好卫生,美化校园环境
B.环保要求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迁移至郊区
C.旅游局要求大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D.交通局要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排污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合理饮食”“食品安全”尤为重视,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
A.青少年过期应多喝牛奶以补充维生素
B.严禁买卖用甲醛浸泡的海鲜等动物
C.长期食用过多食盐不利于人体健康
D.除水外每天需要最大的营养素是糖类
4.2015年10月5日,为表彰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1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的
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
D.青蒿素的每个分子有42个原子构成
5.2016年1月美国密歇根州弗林特是出现水污染,当地已经有数百名儿童被检测出血铅超标,以致发生冲突,为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弗林特市进入紧急状态,铅在元素周期表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元素是人体有害的常量元素
B.铅原子的中子数大约为297
C.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约82
D.铅原子的原子质量是207.2克
6.“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是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之一,下列图示是此实验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其中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从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
A.该图示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
C.甲和丁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D.乙和丙中所含原子种类相同
8.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入10滴紫色石蕊溶液,装入玻璃管中,然后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待白烟消失后还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B.所有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都相同
C.图示黑点表示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
D.图示小白圈表示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
9.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
加水溶解
B
鉴别NaOH和Ca(OH)2溶液
加Na2CO3溶液
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过量的锌粉,过滤
D
验证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加盐酸
A.A B.B C.C D.D
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C.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5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D.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或加水的方法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11.如图是某班同学外出野炊时准备的炊具.
(1)图中所示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一种即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
(2)野炊时,小明点火后,小心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
(3)小明点火后发现锅底变黑,你认为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增大_______(填进风或进气阀门)
(4)加压将石油气压缩在液化其钢瓶内,说明_______.
(5)烹饪过程中锅盖下方的水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2.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
(2)实验室选择装置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你认为A装置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通常情况下,SO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酸性,实验室里,用亚硫酸钠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取SO2,实验室制取SO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若选择C装置收集SO2,气体应该从_______(填“a”或“b”)进入,为防止SO2气体扩散污染空气,实验中需要CD连接,D烧杯中盛放的是_______溶液.
13.硫酸锌常用作补锌药,可作为食品锌强化剂的原料,工业上常用菱锌矿生成硫酸锌,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并含少量的Fe2O3、FeCO3、MgO等,工艺流程简化示意图如图: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菱锌矿研磨成粉的目的是_______.
(2)请写出氢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3)“滤液2”之前加入锌粉的目的是_______.
(4)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14.市场是出售一种称作“爆炸盐洗衣粉”如图1,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具有“含天然活性氧,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顽固污渍”功效,小红同学对这种爆炸盐洗衣粉感兴趣,于是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Ca(OH)2 猜想2:Na2CO3 猜想3:H2O2
小红认为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不可能是Ca(OH)2,理由是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爆炸盐溶于水滴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a
水溶液显碱性
②
如图2,加适量药品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
猜想2和猜想3正确
③
上述实验停止后,从长颈漏斗再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向集气瓶在倾倒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c
实验现象: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写出实验③集气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实验反思]在使用爆炸盐溶液对应防止其失效,与下列物质混合不会使其失效的是_______
A.二氧化碳 B.稀硫酸 C.氯化钙 D.硫酸钾.
15.在化学实验中,901班同学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滴加CuSO4溶液的量
实验现象
①
第1~6滴
产生蓝色沉淀,但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②
第7~9滴
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逐渐变成黑色
已知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①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
【查阅资料】
Ⅰ.氢氧化铜在室温下温度,70℃~80℃时分解生成氧化铜.
Ⅱ.铜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假设】
Ⅰ.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分解反应.
Ⅱ.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甲同学认为猜想Ⅰ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
乙同学为验证猜想Ⅱ,进行了如下实验.
【进行实验】
试管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号
0.5gCu(OH)2固体加入6mL0.6%的NaOH溶液
_______
2号
0.5gCu(OH)2固体加入6mL1.0%的NaOH溶液
蓝色固体不消失
3号
0.5gCu(OH)2固体加入6mL20%的NaOH溶液
蓝色固体减少
4号
0.5gCu(OH)2固体加入6mL30%的NaOH溶液
蓝色固体消失,得到亮蓝色溶液
【解释与结论】
(1)1号试管中现象为_______.
(2)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丙同学推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4)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__.
[拓展与反思]注意:若答对第(5)(6)(7)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902班同学用901班同样药品做实验,只是将饱和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硫酸铜溶液中,首先看到的是浅绿色沉淀,之后有蓝色沉淀生成,与901班的沉淀颜色差别较大,于是查阅资料得知,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可生成多种组成的碱式硫酸铜,它们都是浅绿色固体,如Cu2(OH)2SO4、Cu3(OH)4SO4或Cu4(OH)6SO4,回答问题:
(5)当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时,只要控制CuSO4溶液的量一定,NaOH溶液_______(填“过量”或“不足”)时就能生成浅绿色沉淀.
(6)若碱式硫酸铜Cu3(OH)4SO4可表示为:2Cu(OH)2•CuSO4,则Cu4(OH)6SO4还可表示为:_______.
(7)901班、902班实验告诉我们:
①当反应物相同,而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试另举一个例子:_______.
②当反应物相同,而_______不同时,产物也可能不同.如常温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光照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在植物的叶子中发生光合作用生成氧气.
16.某石灰水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10g石灰石加入足量的100g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107.8g浑浊液(石灰石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
(1)生成CO2气体的质量;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16年安徽省安庆市石化一中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侯氏制碱 B.
蚕丝纺织 C.
火药应用 D.
粮食酿酒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侯氏制碱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纯碱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蚕丝纺织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火药应用的过程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安庆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名片,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成理想的宜居环境,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教体局要求各校搞好卫生,美化校园环境
B.环保要求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迁移至郊区
C.旅游局要求大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D.交通局要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排污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分析】A、搞好卫生,美化校园环境,更适于居住;
B、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迁移至郊区,同样会造成污染;
C、大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可使环境更适于居住;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排污,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解答】解:A、搞好卫生,美化校园环境,更适于居住,措施合理;
B、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迁移至郊区,同样会造成污染,措施不合理;
C、大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可使环境更适于居住,措施合理;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排污,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措施合理.
故选B.
【点评】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要保护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职责.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合理饮食”“食品安全”尤为重视,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
A.青少年过期应多喝牛奶以补充维生素
B.严禁买卖用甲醛浸泡的海鲜等动物
C.长期食用过多食盐不利于人体健康
D.除水外每天需要最大的营养素是糖类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分析】A、根据营养素的食物来源进行分析;
B、根据甲醛可破坏蛋白质的结构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过量摄入食盐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D、根据糖类的生理功能进行分析.
【解答】解:A、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元素,青少年应该多喝牛奶,有利于补钙,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故观点错误;
B、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故观点正确;
C、长期食用过多食盐过多会引发高血压,不利于人体健康,故观点正确;
D、除水外,我们每天需要量最大的营养素是糖类,糖类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作用,故观点正确;
故选A.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4.2015年10月5日,为表彰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1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的
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
D.青蒿素的每个分子有42个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元素的规定来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计算方法考虑;
D.根据青蒿素的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A.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22+16×5=282,不能达到几万,故错误;
B.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
C.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15:22:5,故错误;
D.一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15+22+5=42个原子,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16年1月美国密歇根州弗林特是出现水污染,当地已经有数百名儿童被检测出血铅超标,以致发生冲突,为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弗林特市进入紧急状态,铅在元素周期表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元素是人体有害的常量元素
B.铅原子的中子数大约为297
C.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约82
D.铅原子的原子质量是207.2克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铅不属于人体需求量较大的常量元素,故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无法确定铅原子中的中子数,故错误;
C.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铅的原子序数为82,所以铅原子核外有82个电子,故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不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6.“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是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之一,下列图示是此实验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
【分析】A、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其中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从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
A.该图示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
C.甲和丁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
D.乙和丙中所含原子种类相同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该图示能否反映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分子、原子的种类物质的类别等.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该图示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同,不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故B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为二氧化氮,丁为氮气,同种元素为氮元素,化合价分别+4、0,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C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乙和丙中都含有碳原子和氧原子,原子种类相同,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分析微观粒子表示的物质的特征: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只有掌握这些才能顺利解题.
8.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入10滴紫色石蕊溶液,装入玻璃管中,然后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待白烟消失后还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B.所有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都相同
C.图示黑点表示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
D.图示小白圈表示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根据已有的分子运动以及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A、该过程中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
B、据图可以看出,氨水这边变色的滴数是7滴,浓盐酸这边的滴数是3滴,故氨气的运动速率大于氯化氢,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错误;
C、氨水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不是红色,错误;
D、盐酸显酸性,能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酸和碱的挥发性以及酸碱指示剂变色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9.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
加水溶解
B
鉴别NaOH和Ca(OH)2溶液
加Na2CO3溶液
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过量的锌粉,过滤
D
验证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加盐酸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氯化钠和碳酸钠都溶于水进行解答;
B、根据碳酸钠溶液能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碳酸钠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进行解答;
C、根据锌的活动性大于铁和铜,所以锌能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锌也能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锌进行解答;
D、根据铜和银都不能和盐酸反应进行解答.
【解答】解:A、氯化钠和碳酸钠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加水溶解的方法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故A错误;
B、碳酸钠溶液能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碳酸钠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可用碳酸钠溶液鉴别NaOH和Ca(OH)2溶液,故B正确;
C、锌的活动性大于铁和铜,所以锌能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锌也能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锌,所以不能用加过量的锌粉,过滤的方法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故C错误;
D、铜和银都不能和盐酸反应,所以不能用加盐酸的方法验证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进行物质鉴别时,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以鉴别,所选的鉴别试剂与物质混合时,应有明显的不同的现象;除杂质的原则:首先方法要可行,既要能除掉杂质,又不能和需要的物质反应,同时也不能添加新的杂质,另外,实验操作越简单越好.根据杂质的状态不同,要把杂质转化成沉淀,可溶性物质或气体而除去.
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C.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5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D.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或加水的方法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B、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溶解度变化大的析出晶体多;
C、据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分析解答;
D、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并确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解答】解:A、比较溶解度时必须限制溶液的温度,否则不能进行比较,故A错误;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将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如果溶液质量不相等,则难以判断,故B错误;
C、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该温度下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5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故C正确;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不能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溶解度概念、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等知识,并能结合题意灵活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11.如图是某班同学外出野炊时准备的炊具.
(1)图中所示属于金属材料的是③④(填序号,下同,一种即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①⑤.
(2)野炊时,小明点火后,小心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用火的外焰.
(3)小明点火后发现锅底变黑,你认为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增大进风(填进风或进气阀门)
(4)加压将石油气压缩在液化其钢瓶内,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5)烹饪过程中锅盖下方的水属于纯净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欲知小明生火后小心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的原因,须知火焰的哪一部分温度最高;
(3)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
(4)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外力的作用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可以发生变化.
(5)根据纯净物的定义解答.
【解答】解:(1)③不锈钢锅、④铝合金支架,均属金属材料;①塑料柄,⑤橡胶管均是属于有机物.
(2)因为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小明生火后小心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是为了使用火的外焰;
(3)小明点火后发现锅底变黑,你认为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增大进风,可以促进物质燃烧;
(4)石油气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5)烹饪过程中锅盖下方的水是蒸馏水,属于纯净物.
答案:
(1)③④;①⑤;
(2)为了使用火的外焰;
(3)进风;
(4)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5)纯净物.
【点评】本题涉及到多种生活常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才能解答,可让学生体验到所学可为所用,学之乐趣无穷.
12.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①的名称:锥形瓶.
(2)实验室选择装置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你认为A装置存在的问题是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3)通常情况下,SO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酸性,实验室里,用亚硫酸钠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取SO2,实验室制取SO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填序号),若选择C装置收集SO2,气体应该从b(填“a”或“b”)进入,为防止SO2气体扩散污染空气,实验中需要CD连接,D烧杯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
(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3)根据用亚硫酸钠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取SO2属于固体和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以及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进行解答.
【解答】解: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①锥形瓶;
(2)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选择收集装置应依据氧气密度和溶解性;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实验室里,用亚硫酸钠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取SO2,因此不需要加热;若选择F装置收集SO2,气体应该从长管进入,因为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实验结束后剩余的SO2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吸收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故答案为:B;b;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
(1)锥形瓶;
(2)试管口没有放棉花团;2KMnO4K2MnO4+MnO2+O2↑;
(3)B;b;氢氧化钠.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3.硫酸锌常用作补锌药,可作为食品锌强化剂的原料,工业上常用菱锌矿生成硫酸锌,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并含少量的Fe2O3、FeCO3、MgO等,工艺流程简化示意图如图: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菱锌矿研磨成粉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2)请写出氢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OH)2+H2SO4═ZnSO4+2H2O.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3)“滤液2”之前加入锌粉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硫酸.
(4)操作a的名称是蒸发,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反应物接触越充分,反应速率越快;
(2)氢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
(3)“滤液2”之前加入锌粉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硫酸;
(4)蒸发硫酸锌溶液可以得到硫酸锌固体;
玻璃棒的用途有引流、搅拌、转移物质等.
操作a的名称是 蒸发,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
【解答】解:(1)将菱锌矿研磨成粉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故填: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2)氢氧化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OH)2+H2SO4═ZnSO4+2H2O,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填:Zn(OH)2+H2SO4═ZnSO4+2H2O;复分解反应.
(3)“滤液2”之前加入锌粉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硫酸.
故填:除去过量的硫酸.
(4)操作a的名称是蒸发,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液体飞溅.
故填:蒸发;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市场是出售一种称作“爆炸盐洗衣粉”如图1,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具有“含天然活性氧,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顽固污渍”功效,小红同学对这种爆炸盐洗衣粉感兴趣,于是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Ca(OH)2 猜想2:Na2CO3 猜想3:H2O2
小红认为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不可能是Ca(OH)2,理由是爆炸盐中不含有钙元素.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爆炸盐溶于水滴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a
水溶液显碱性
②
如图2,加适量药品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
猜想2和猜想3正确
③
上述实验停止后,从长颈漏斗再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向集气瓶在倾倒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c
实验现象:a溶液变红色,b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实验③集气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实验反思]在使用爆炸盐溶液对应防止其失效,与下列物质混合不会使其失效的是D
A.二氧化碳 B.稀硫酸 C.氯化钙 D.硫酸钾.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实验探究】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反思】二氧化锰能够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
稀硫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解答】解:【猜想与假设】
小明认为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不可能是Ca(OH)2,理由是爆炸盐中不含有钙元素.
故填:爆炸盐中不含有钙元素.
【实验探究】探究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爆炸盐溶于水滴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水溶液显碱性
②
如图2,加适量药品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猜想2和猜想3正确
③
上述实验停止后,从长颈漏斗再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向集气瓶在倾倒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中集气瓶中,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实验反思】
在使用爆炸盐溶液时应防止其失效,与下列物质混合不会使其失效的是硫酸钾,而二氧化锰能够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稀硫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故填:D.
故答案为:
[猜想与假设]爆炸盐中不含有钙元素.
[实验探究]实验现象:a溶液变红色,b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实验反思]D.
【点评】本题需要考虑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15.在化学实验中,901班同学将饱和硫酸铜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滴加CuSO4溶液的量
实验现象
①
第1~6滴
产生蓝色沉淀,但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②
第7~9滴
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逐渐变成黑色
已知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CuSO4+2NaOH=Na2SO4+Cu(OH)2↓.
【提出问题】实验①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
【查阅资料】
Ⅰ.氢氧化铜在室温下温度,70℃~80℃时分解生成氧化铜.
Ⅱ.铜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假设】
Ⅰ.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分解反应.
Ⅱ.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甲同学认为猜想Ⅰ不成立,理由是氢氧化铜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
乙同学为验证猜想Ⅱ,进行了如下实验.
【进行实验】
试管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号
0.5gCu(OH)2固体加入6mL0.6%的NaOH溶液
蓝色固体不消失
2号
0.5gCu(OH)2固体加入6mL1.0%的NaOH溶液
蓝色固体不消失
3号
0.5gCu(OH)2固体加入6mL20%的NaOH溶液
蓝色固体减少
4号
0.5gCu(OH)2固体加入6mL30%的NaOH溶液
蓝色固体消失,得到亮蓝色溶液
【解释与结论】
(1)1号试管中现象为蓝色固体不消失.
(2)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氢氧化铜能溶解在高于20%的NaOH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3)丙同学推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蓝色沉淀逐渐变为黑色.
(4)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拓展与反思]注意:若答对第(5)(6)(7)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902班同学用901班同样药品做实验,只是将饱和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到5mL饱和硫酸铜溶液中,首先看到的是浅绿色沉淀,之后有蓝色沉淀生成,与901班的沉淀颜色差别较大,于是查阅资料得知,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可生成多种组成的碱式硫酸铜,它们都是浅绿色固体,如Cu2(OH)2SO4、Cu3(OH)4SO4或Cu4(OH)6SO4,回答问题:
(5)当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时,只要控制CuSO4溶液的量一定,NaOH溶液不足(填“过量”或“不足”)时就能生成浅绿色沉淀.
(6)若碱式硫酸铜Cu3(OH)4SO4可表示为:2Cu(OH)2•CuSO4,则Cu4(OH)6SO4还可表示为:3Cu(OH)2•CuSO4.
(7)901班、902班实验告诉我们:
①当反应物相同,而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试另举一个例子:碳燃烧时,氧气足量时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当反应物相同,而反应条件不同时,产物也可能不同.如常温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光照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在植物的叶子中发生光合作用生成氧气.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①的现象是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而不是产生黑色固体分析;
【解释与结论】(1)根据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增大而氢氧化铜不断溶解进行解答;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进行解答;
(3)根据现象及资料信息分析能量变化;
(4)根据氢氧化钠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5)5mL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远远大于乙2滴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6)因为碱式硫酸铜可表示为aCu(OH)2•bCuSO4,则Cu4(OH)6SO4还可表示为:3Cu(OH)2•CuSO4.
(7)①碳燃烧时,氧气足量时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根据常温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光照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在植物的叶子中发生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可知当反应物相同,而反应条件不同时,产物也可能不同.
【解答】解: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uSO4+2NaOH=Na2SO4+Cu(OH)2↓;
【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①的现象是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而不是产生黑色固体,因此猜想Ⅰ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Cu(OH)2发生了分解是错误的;
【解释与结论】(1)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增大而氢氧化铜不断溶解,所以1号试管中现象为:蓝色固体不消失;
(2)由实验现象可知,氢氧化铜能溶解在高于20%的NaOH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3)根据表格1可知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逐渐变黑色,结合资料Ⅰ.Cu(OH)2在室温下稳定,70℃﹣80℃时可脱水分解生成CuO,因此说明饱和CuSO4溶液与饱和NaOH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4)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要密封保存,因为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
(5)5mL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远远大于乙2滴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因此NaOH溶液不足时就能生成浅绿色沉淀,此实验利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6)因为碱式硫酸铜可表示为aCu(OH)2•bCuSO4,则Cu4(OH)6SO4还可表示为:3Cu(OH)2•CuSO4.
(7)①当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例如碳燃烧时,氧气足量时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根据常温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光照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在植物的叶子中发生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可知当反应物相同,而反应条件不同时,产物也可能不同.
故答案为:
CuSO4+2NaOH=Na2SO4+Cu(OH)2↓;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铜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
【解释与结论】(1)蓝色固体不消失;
(2)氢氧化铜能溶解在高于20%的NaOH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3)蓝色沉淀逐渐变为黑色;
(4)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5)不足;
(6)3Cu(OH)2•CuSO4.
(7)①碳燃烧时,氧气足量时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反应条件.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解题的依据是题目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6.某石灰水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10g石灰石加入足量的100g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107.8g浑浊液(石灰石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
(1)生成CO2气体的质量;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只放出一种气体二氧化碳使反应前后质量出现差异,因此,使用质量守恒定律,可由反应前后质量差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由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碳酸钙质量与样品的质量比可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00g+10g﹣107.8g=2.2g;
(2)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x=5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00%=50%
答案:
(1)反应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50%.
【点评】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由反应中任一物质的质量可计算出反应中其它物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