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 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生活用品的主要材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羊毛围巾 B.
塑料水杯 C.
黄铜锁芯 D.
木质桌椅
2.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
加入大理石 B.
蒸发结晶 C.
称量固体 D.
稀释浓硫酸
3.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二氧化硫在空气中造成酸雨
B.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
C.将石油加热分馏制成汽油、煤油、柴油等
D.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
4.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各组化学知识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 ①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人体贫血
②蔬菜能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
C ①洗洁精清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
②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D ①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的完全燃烧
②用炉火取暖,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A.A B.B C.C D.D
5.水是重要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 值小于 7 的雨水为酸雨
B.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
C.电解水得到的 H2 和 O2 质量比为 2:1
D.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增大
6.下列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污染物是(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可吸入颗粒物
7.乙醇(C2H5OH)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乙醇燃烧过程中不存在的物质种类有( )
A.单质 B.氧化物 C.盐 D.有机化合物
8.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4
B.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22:3
9.如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铁粉 铜粉 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
B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C 硝酸铜溶液 硝酸银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D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钠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A.A B.B C.C D.D
10.通过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
验
一
实
验
方
案
实
验
二
实验结
论
呼出的气体全部
是 CO2
燃烧需可燃物的温
度达到着火点
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
剂的性质有关
铁生锈需要氧气
和水
A.A B.B C.C D.D
1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B.将 t3℃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将 t3℃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2℃,析出固体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12.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在密闭容器中,甲烷完全燃烧
C.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小题,每空 1 分,共 36 分)
13.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1)加碘盐中“碘”是指 (填“元素”或“分子”),身体中一旦缺碘,可能
患有的疾病是 (填“甲状腺肿大”或“骨质疏松”).
(2)厨房中能用来除水垢的物质是 (填“食醋”或“食盐水”).
(3)厨房中的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调和油 B.食盐 C.面粉 D.白糖
(4)硬水是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请写出镁离子,生活中,如何将硬水转化为软
水 .
(5)良好的家居环境带来美好的生活.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
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
(6)汽车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
①喷漆可以延缓汽车钢铁外壳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 .
②我国已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它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作为汽车的燃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乙醇可通过粮食发酵的方法制得
C.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D.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
③用天然气作为机动车的燃料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
的化学方程式为 .
(7)今有①肥皂水 ②食盐水 ③杨梅汁 ④白糖水 ⑤蒸馏水五种液体,根据你的生活
经验判断,其中 pH<7 的是 pH>7 的是 (填序号).要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可
选择下列试剂中的 (填序号).
A.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C.PH 试纸.
14.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内容
步骤 【实验 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 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 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
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
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硫磺,
点燃硫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
塞
Ⅱ 推入适量 H2O2 溶液 推入适量 H2O2 溶液
(1)H2O2 稀溶液与 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中,推入 H2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
是 、 ; 推入 H2O2 溶液后,观察的现象是 (填序
号).
A.燃烧匙内白磷、水中白磷均燃烧 B.燃烧匙内白磷、水中白磷均不燃烧
C.燃烧匙内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 D.燃烧匙内白磷不燃烧、水中白磷燃烧
(3)实验 2 中,推入 H2O2 溶液后,观察到硫磺燃烧得更剧烈,发出 火焰,由
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 ;硫磺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
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 .
15.MnO2 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粗 MnO2(含有较多的 MnO 和 MnCO3)的提纯是工业生
产的重要环节.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工业上粗 MnO2 转化为纯 MnO2 的工
艺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 A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NaClO3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3)蒸发所需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和 .
(4)写出加稀 H2SO4 时产生 CO2 的化学方程式 .
(5)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H2SO4 和 .
16.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
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 H2SO4 加入到盛有 NaOH 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 Na2SO4 猜想二:有 Na2SO4 和 H2SO4
猜想三:有 Na2SO4 和 NaOH 猜想四:有 Na2SO4、H2SO4 和 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
是 .不合理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 CuSO4 溶液,无明显变
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 pH 试纸、铜片、
BaCl2 溶液、Na2CO3 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 pH 滴加 Na2CO3 溶液 滴加 BaCl2 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
7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 H2SO4 溶液中有 H2SO4 溶液中有 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
【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 .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
【拓展延伸】
(1)小燕同学在课后也做了该实验,但是她在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
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同学用的这瓶氢氧化钠
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 ;产生气泡的反应方
程式为: ;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
案: .
(2)在演示实验中取 10g 氢氧化钠溶液放入烧杯中,当溶液的 pH 为 7 时消耗了 20g9.8%的
稀硫酸,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016 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生活用品的主要材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羊毛围巾 B.
塑料水杯 C.
黄铜锁芯 D.
木质桌椅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羊毛属于天然材料,错误;
B、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正确;
C、黄铜属于金属材料;
D、木头属于天然材料;
故选 B.
2.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
加入大理石 B.
蒸发结晶 C.
称量固体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称量器-托盘天平;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蒸发与蒸馏
操作.
【分析】A、根据固定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判断;
B、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玻璃棒搅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大理石放在试管口,
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药品蒸发结晶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
示操作正确;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不能直接用手拿砝码,应该用镊子,图中
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
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3.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二氧化硫在空气中造成酸雨
B.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
C.将石油加热分馏制成汽油、煤油、柴油等
D.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
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硫在空气中造成酸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将石油加热分馏制成汽油、煤油、柴油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C.
4.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各组化学知识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 ①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人体贫血
②蔬菜能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
C ①洗洁精清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
②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D ①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的完全燃烧
②用炉火取暖,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A.A B.B C.C D.D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一氧化碳的毒性;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与乳化作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
及摄取方法.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粒子的构成、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溶液的知识以及燃烧的
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错误;
B、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错误;
C、洗洁精清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正确;
D、一氧化碳很难溶于水,用炉火取暖,放一盆水不可防止煤气中毒,错误;
故选 C.
5.水是重要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 值小于 7 的雨水为酸雨
B.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
C.电解水得到的 H2 和 O2 质量比为 2:1
D.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增大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碳单质的物理
性质及用途.
【分析】A、根据酸雨的 pH<5.6 解答;
B、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
C、根据水电解知识分析;
D、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A、正常雨水的 pH 约为 5.6,小于 7,而酸雨的 pH<5.6,故 A 错误;
B、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使海水淡化,故 B 错误;
C、电解水得到的 H2 和 O2 体积比为 2:1,故 C 错误;
D、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 D 正确.
故选:D.
6.下列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污染物是(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可吸入颗粒物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分析】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和烟尘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
氮、臭氧、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等.
【解答】解: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不属于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的污染物.
故选:D.
7.乙醇(C2H5OH)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乙醇燃烧过程中不存在的物质种类有( )
A.单质 B.氧化物 C.盐 D.有机化合物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
别.
【分析】乙醇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据此结合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
净物是单质;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盐是由金属离
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进行分析
判断.
【解答】解:A、反应物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
故选项错误.
C、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乙醇燃烧过程中不存在盐这
类物质,故选项正确.
D、乙醇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4
B.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22:3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
【分析】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根据化学式、方程式的意义计算、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
甲醇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O2+3H2CH3OH+H2O.
A、由丙物质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可知,丙的化学式是 CH3OH,相对分子子质量是:12+1×
4+16=32,故 A 错误;
B、由上述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1.故 B 错误;
C、由上述方程式可知,每 4 个反应物的分子生成了 2 个生成物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总数
发生了变化.故 C 错误;
D、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44:(3×1×2)=22:3,故 D 正
确.
故选:D.
9.如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铁粉 铜粉 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
B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C 硝酸铜溶液 硝酸银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D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钠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
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
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
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铁粉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与过量稀盐酸反
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
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过量的铜粉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
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
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10.通过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
验
一
实
验
方
案
实
验
二
实验结
论
呼出的气体全部
是 CO2
燃烧需可燃物的温
度达到着火点
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
剂的性质有关
铁生锈需要氧气
和水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
性的因素;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A、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的成分相比较即可完成判断;
B、根据燃烧要达到着火点,则应该考查的是温度,而本实验中明显考查的是空气对燃烧的
影响,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C、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D、通过题给的实验结合控制变量法来完成判断.
【解答】解:A、将澄清石灰水滴入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能够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这样只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多,但是不能证明人体呼出的全部是二
氧化碳,故 A 错误;
B、根据燃烧要达到着火点,则应该考查的是温度,而本实验中明显考查的是空气对燃烧的
影响,故 B 错误;
C、在不同的溶剂中加入碘,可以观察到碘的溶解能力不同,故 C 正确;
D、通过题给的实验结合控制变量法可以知道本实验中两支试管中的铁钉都不会生锈,所以
根本看不出氧气和水在铁生锈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作用,故 D 错误.
故选:C.
1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B.将 t3℃时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将 t3℃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2℃,析出固体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
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A、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解答;
B、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则降温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
变;
C、据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D、不知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析出晶体质量大小.
【解答】解:A、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t1℃甲的溶解度是 20g,所以饱和溶
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20%,故错误;
B、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则降温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
变,故错误;
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
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
D、不知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析出晶体质量大小,若二者质量相等,则正确,故
选项错误;
故选:C.
12.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在密闭容器中,甲烷完全燃烧
C.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
应用.
【分析】A、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发生中和反应,然
后生成 Cu(OH)2 沉淀.
B、根据甲烷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解答;
C、根据相同质量的情况下铁比锌消耗的硫酸多分析;
D、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所以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要改变,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钠先和溶液中的盐酸反应,一开始无沉淀产生,把盐酸消耗掉后,
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沉淀,故正确.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影响生
成氧气的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应该相等,故 A 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可知,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发生改变,此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
行,无其他物质的进入或散失,故物质总质量不会改变,与图象所示吻合,故正确;
C、横坐标表示的不是反应时间,而是金属的质量,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锌的质量比
铁多,故应该是硫酸与铁的反应先结束,从另一方面看,消耗等量的金属,Fe 产生的氢气
比 Zn 产生的氢气多,因此正确的图形应该是,故 C 错误;
D、高锰酸钾分解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不会开始加热就分解,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
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虽然锰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增大,最
后反应停止,为一定值,故正确;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小题,每空 1 分,共 36 分)
13.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1)加碘盐中“碘”是指 元素 (填“元素”或“分子”),身体中一旦缺碘,可能患有
的疾病是 甲状腺肿大 (填“甲状腺肿大”或“骨质疏松”).
(2)厨房中能用来除水垢的物质是 食醋 (填“食醋”或“食盐水”).
(3)厨房中的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BD (填字母序号).
A.调和油 B.食盐 C.面粉 D.白糖
(4)硬水是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请写出镁离子,生活中,如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煮沸 .
(5)良好的家居环境带来美好的生活.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
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 性.
(6)汽车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
①喷漆可以延缓汽车钢铁外壳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 氧气和水 .
②我国已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它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作为汽车的燃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C (填字母).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乙醇可通过粮食发酵的方法制得
C.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D.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
③用天然气作为机动车的燃料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
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7)今有①肥皂水 ②食盐水 ③杨梅汁 ④白糖水 ⑤蒸馏水五种液体,根据你的生活
经验判断,其中 pH<7 的是 pH>7 的是 ③,① (填序号).要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可选
择下列试剂中的 C (填序号).
A.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C.PH 试纸.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硬水与软水;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盐
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1)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
式存在,而是指元素;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2)根据水垢的成分及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溶液的特点进行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
(4)根据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进行分析;
(5)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进行分析;
(6)①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
②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得到乙醇汽油,乙醇可通过粮食发酵的方法制得,由使用乙醇汽
油的优点,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③根据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7)当溶液的 pH 等于 7 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 小于 7 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pH 大于 7
时,呈碱性;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根据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方法进
行分析.
【解答】解:(1)加碘盐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
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人体中缺碘可能患有的疾病是甲状腺肿大;
(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显酸性,能和碳酸钙、
氢氧化镁反应,从而把水垢除去;
(3)面粉溶于水后形成的是悬浊液,食用油和水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食盐、白糖易
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4)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分解,可以使用加热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5)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所以可吸附室内的有毒气体;
(6)①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喷漆可以延缓
汽车钢铁外壳的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②A、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得到乙醇汽油,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故选
项说法错误;B、乙醇可通过粮食发酵的方法制得,故选项说法正确;C、乙醇中不含有硫、
氮等元素,燃烧不会生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
排放,故选项说法正确;D、乙醇可以使用玉米、高梁等粮食发酵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
汽油是用石油炼制得到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③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7)①肥皂水显碱性,pH>7;②食盐水、④白糖水、⑤蒸馏水均显中性,pH 均等于 7;③
杨梅汁显酸性,pH<7;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试液只能检验酸碱性而无法测定溶液的酸碱
度,测定溶液酸碱度要使用 pH 试纸;
答案为:(1)元素; 甲状腺肿大; (2)食醋;(3)BD;(4)Mg2+;煮沸;(5)吸附;
(6)①氧气和水; ②BC;③CH4+2O2CO2+2H2O;(7)③,①;C.
14.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内容
步骤 【实验 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 2】研究氧气性质
烧杯中盛有 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硫磺,
Ⅰ 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
瓶塞
点燃硫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
塞
Ⅱ 推入适量 H2O2 溶液 推入适量 H2O2 溶液
(1)H2O2 稀溶液与 MnO2 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2)实验中,推入 H2O2 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 温度未达着
火点 、 未与氧气接触 ; 推入 H2O2 溶液后,观察的现象是 D (填序号).
A.燃烧匙内白磷、水中白磷均燃烧 B.燃烧匙内白磷、水中白磷均不燃烧
C.燃烧匙内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 D.燃烧匙内白磷不燃烧、水中白磷燃烧
(3)实验 2 中,推入 H2O2 溶液后,观察到硫磺燃烧得更剧烈,发出 蓝紫色 火焰,由此
得出氧气的性质是 支持燃烧 ;硫磺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
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 先变大后变小 .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探究氧气的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H2O2 稀溶液与 MnO2 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3)根据信息:推入 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分析解答.
【解答】解:(1)H2O2 稀溶液与 MnO2 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
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 O2 接触;推入 H2O2 溶液后,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所以
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水中白磷燃烧.故答案为:温度未达着火点,未
与氧气接触;D
(3)实验 2 中,推入 H2O2 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放出大量的热,木炭熄灭后
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
增大后减小.故答为:蓝紫色 支持燃烧 先变大后变小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
(2)温度未达着火点,未与氧气接触;D
(3)蓝紫色 支持燃烧 先变大后变小
15.MnO2 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粗 MnO2(含有较多的 MnO 和 MnCO3)的提纯是工业生
产的重要环节.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工业上粗 MnO2 转化为纯 MnO2 的工
艺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 A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2)NaClO3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5 价.
(3)蒸发所需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和 玻璃棒 .
(4)写出加稀 H2SO4 时产生 CO2 的化学方程式 MnCO3+H2SO4═MnSO4+H2O+CO2↑ .
(5)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H2SO4 和 NaClO3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酸的化学
性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玻璃棒的用途有引流、搅拌和转移物质等;
(2)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3)蒸发所需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和玻璃棒;
(4)MnCO3 和 H2SO4 反应生成 MnSO4、水和二氧化碳;
(5)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H2SO4 和 NaClO3.
【解答】解:(1)操作 A 是过滤,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故填:引流.
(2)设 NaClO3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x,
根据题意有:(+1)+x+(﹣2)×3=0,
x=+5,
故填:+5.
(3)蒸发所需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和玻璃棒,利用玻璃棒搅拌能使
液体受热均匀.
故填:玻璃棒.
(4)加稀 H2SO4 时产生 CO2 的化学方程式为:MnCO3+H2SO4═MnSO4+H2O+CO2↑.
故填:MnCO3+H2SO4═MnSO4+H2O+CO2↑.
(5)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H2SO4 和 NaClO3.
故填:NaClO3.
16.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
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 H2SO4 加入到盛有 NaOH 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H2SO4═Na2SO4+2H2O .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 Na2SO4 猜想二:有 Na2SO4 和 H2SO4
猜想三:有 Na2SO4 和 NaOH 猜想四:有 Na2SO4、H2SO4 和 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 猜想
四 .不合理的理由是 硫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 CuSO4 溶液,无明显变
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NaOH .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 pH 试纸、铜片、
BaCl2 溶液、Na2CO3 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 pH 滴加 Na2CO3 溶液 滴加 BaCl2 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
7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 H2SO4 溶液中有 H2SO4 溶液中有 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
【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 把 pH 试纸伸入溶液中 .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错误是:利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硫酸;
错误原因是:即使溶液中不含有硫酸,硫酸钠也能够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
钡 .
【拓展延伸】
(1)小燕同学在课后也做了该实验,但是她在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
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同学用的这瓶氢氧化钠
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 2NaOH+CO2═Na2CO3+H2O ;产生
气泡的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
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边滴加边振荡,直至不产生
白色沉淀时停止滴加,过滤除去沉淀,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
(2)在演示实验中取 10g 氢氧化钠溶液放入烧杯中,当溶液的 pH 为 7 时消耗了 20g9.8%的
稀硫酸,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6%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
计算;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根据化学
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学生板演】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实验探究】
氢氧化钠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稀硫酸显酸性,pH 小于 7;
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够结合成白色沉淀硫酸钡;
【实验探究】
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是: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 pH 试纸上,把变色的 pH 试
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 pH;
【拓展延伸】
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学生板演】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故填:2NaOH+H2SO4═Na2SO4+2H2O.
【假设猜想】
不合理的猜想是猜想四,不合理的理由是硫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故填:猜想四;硫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
(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 CuSO4 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
一定没有 NaOH.
故填:NaOH.
(2)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方案 测溶液 pH 滴加 Na2CO3 溶液 滴加 BaCl2 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
7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 H2SO4 溶液中有 H2SO4 溶液中有 H2SO4
【实验探究】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把 pH 试纸伸入溶液中.
故填:把 pH 试纸伸入溶液中.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错误是:利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硫酸;
错误原因是:即使溶液中不含有硫酸,硫酸钠也能够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
故填:错误是:利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硫酸;
错误原因是:即使溶液中不含有硫酸,硫酸钠也能够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
【拓展延伸】
(1)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是: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
边滴加边振荡,直至不产生白色沉淀时停止滴加,过滤除去沉淀,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故填:2NaOH+CO2═Na2CO3+H2O;Na2CO3+H2SO4═Na2SO4+H2O+CO2↑;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
液,边滴加边振荡,直至不产生白色沉淀时停止滴加,过滤除去沉淀,得到氢氧化钠溶
液.
(2)设氢氧化钠质量为 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20g×9.8%
=,
x=1.6g,
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6%.
故填: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