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复习专题初中化学信息给予题及其解法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1年中考复习专题 初中化学信息给予题及其解法 ‎★题型特点 所谓信息给予题又称化学新信息题、化学新情境题,其形式是根据题中提供的初中化学课本中未曾出现过或学习过的新信息、新知识,要求考生在阅读、获取新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利用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照题目要求进行解题。这类试题很好地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中考命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的要求,因此此类试题成为近年中考命题的新题型。‎ 从近年中考化学试题来看,中考化学信息给予题有如下特点:‎ ‎(1)从题型结构来看,该类试题一般由“新信息”和“问题”两个部分组成;‎ ‎(2)从所给的信息来看,信息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而且信息可以以文字、图表、装置等形式呈现,信息的内容可以是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化学式、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或使用注意事项,可以是有关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 ‎ ‎(3)所给的信息往往从高科技、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方面取材;‎ ‎(4)从试题解答要求来看,又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即题目看来很新颖、要求很高,但解决问题用到的知识往往却很基础;‎ ‎(5)而且,有些试题往往会呈现一些无用的或具有干扰作用的信息,而有些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这类试题相对会难些,中考虽然出现过,但出现频率不高);‎ ‎(6)从题型来看,信息给予题既可以是选择题,又可以是填空、实验或计算等。‎ 虽然信息题有很多特点,有些或存在干扰信息,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题型,但从解答要领来看,信息给予题的解答一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一、阅读题目,明确解题要求;‎ 二、认真审题,根据答题要求,获取有用信息;‎ 三、把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提炼,形成新知识;‎ 四、按要求作答,并加以检验(验证)。其中关键步骤是根据题目要求获取新信息、把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下面以近年中考典型试题来加以说明。‎ 中考典例精析 例1:(2010年湖北省恩施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氯元素(Cl)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氯气是双原子分子,在通常情况下为黄绿色气体。 ‎ 材料2 ‎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氯气化学性质很活泼,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等化合物反应。‎ 材料3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HCl)。‎ 材料4我国四川5.12地震灾区灾后急需大量消毒剂对灾区饮用水、环境进行消毒,防止灾后疫情发生。氯气可用于制备多种消毒剂、消毒泡腾片,其中二氧化氯是最新一代高效、广谱、安全环保型杀菌消毒、保鲜剂,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二氧化氯列为第四代A1级安全高效消毒剂。 ‎ ‎(1)氯气的化学式为     ,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2)请总结氯气的有关性质:①物理性质 ;‎ ②化学性质 。全品中考网 ‎(3)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你认为闻氯气的方法是: ‎ ‎ 。‎ ‎(4)写出材料3中的化学方程式 。 ‎ ‎(5)写出材料4中二氧化氯的化学式 、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解析】本题提供信息较为明确,认真阅读,提炼不难得出答案。考虑了学生对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的认识和辨识。同时利用信息考查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闻气体气味方法”。‎ ‎【答案】(1)Cl2、17‎ ‎(2)①黄绿色气体 ②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等化合物反应(答到其中一点均可得分)‎ ‎(3)打开瓶盖,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或其它合理答案均)‎ ‎(4)Cl2+H2 2HCl(未配平或未标明反应条件均不得分)‎ ‎(5)ClO2 +4‎ 变式训练 ‎(2010年泰安)仔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已发现的元素进行研究,制作了元素周期表(右表是其片段),并在他的元素周期表中留下了许多空位代表尚未发现的新元素,其中就预言了“类铝”这种新元素。‎ ‎ ‎ 材料二: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公布类铝他发现的新元素镓(元素符号Ga)X的性质;镓是银白色金属,密度‎4.7g/cm3,能与沸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镓。不久,他收到门捷列夫的来信称:镓就是我预言的“类铝”,其密度应在‎5.9g/cm3~6‎.0g/cm3之间。‎ 材料三:1876年,布瓦博德朗将金属镓提纯后测得镓的密度为‎5.94g/com3,从而验证了元素周期表的正确性。随后科学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空位,按图索骥,发现了许多新元素。目前金属镓广泛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常见化合价为-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镓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2)请根据上述材料,总结金属镓的有关知识:‎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用途: 。‎ ‎(3)氢氧化镓与氢氧化钾都具有碱的性质,则氢氧化镓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的化学式为 ‎ 。‎ ‎【答案】(1)31 3 (2)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密度为‎5.94g/com3‎ 化学性质:2Ga+6H20 2Ga(OH)3+3H2↑ 用途:制造半导体材料 ‎(3)Ga2(SO4)3 ‎ 例2:(2010连云港15)液化石油气是家庭常用燃料,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 性质 物质 熔点/ ℃‎ 沸点/ ℃‎ 燃烧反应 丙烷 ‎―189.7‎ ‎―42.1‎ C3H8+5O2 3CO2+4H2O 丁烷 ‎―138.4‎ ‎―0.5‎ ‎2C‎4H10+13O2 8CO2+10H2O ‎(1) 由上表资料分析,丙烷和丁烷的物理性质是:常温常压下呈________态(填“气”、“液”或“固”);化学性质是:具有 ________ 性。‎ ‎(2) 液化石油气燃烧需要大量的氧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59g丁烷充分燃烧所需要的氧气的质量___________。‎ ‎(3)已知含碳气体的含氢量越高,相同条件下充分燃烧时产生CO2就越少。 比较甲烷、丙烷和丁烷分子中氢的质量分数,看出最洁净的燃料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 气体燃料具有价廉、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①若灶具上的风板调节不好,空气供应不足,燃烧不充分,其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烧水或做饭时,人不要远离灶具。如果火焰熄灭而又没有及时关闭燃气灶,可燃性气体会在厨房里扩散,遇明火会发生_______________的危险。‎ ‎【解析】本题是一图表信息试题,通过图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难分析各问题答案。‎ ‎【答案】气体 可燃性 ‎211.6g CH4 产生有害气体CO 爆炸 例3:(2010年佛山)作为推行“低碳经济”的重要科技进步,太阳能 光伏发电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亮点”。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 ‎(1)三氯甲硅烷(SiHCl3)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2)“精馏”也是蒸馏的一种形式。通过蒸馏可把液体混合物分离开,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的 (填“熔点”或“沸点”)不同。‎ ‎(3)写出从粗硅到SiHCl3(粗)的化学方程式 。‎ ‎(4)为了达到绿色化学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上述生产流程中某些物质可循环使用,这些物质是 (填化学式)。‎ ‎(5)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SiO2,含有少量Al2O3。若要除去石英砂中少量的杂质,可选用的试剂是 (填化学式)。‎ ‎【解析】本题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即题目看来很新颖、要求很高,但解决问题用到的知识往往却很基础。‎ ‎【答案】(1)3 (2)沸点 (3)Si+3HClSiHCl3+H2 (4)H2、HCl ‎(5)HCl或HNO3或H2SO4‎ 例4:(2010年福州)节能、环保、高效、新材料的使用是上海世博会的亮点。‎ ‎ (1)世博园区内的“阳光谷”(如图5)顶棚膜是国内首次采用具有自洁功能的聚四氟乙烯碳索纤维材料制成的,其使用寿命可以超过100年。聚四氟乙烯碳素纤维属于 (填“合成材料”或“天然材料”)。‎ ‎(2)下列做法能体现世博会“低碳、环保”理念的是___ _。‎ A.用可降解“玉米塑料”代替传统塑料制作餐具 B.用回收的牛奶包装纸盒再生的材料制造休闲椅 C.多个展馆充分利用了太阳能、风能、地源热能、生物质能 ‎(3)世博会已右千辆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行,其中部分公交车采用二甲醚(C2H6O)做燃料。二甲醚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 ‎(4)在世博园区内分布着许多“直饮水”点(如图6所示),其“直饮水”主要生产流程为:‎ 自来水→活性炭→超滤膜分离→紫外线消毒→直饮水,其中活性炭起____作用;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其它大分子污染物则被截留,这个分离过程属于_ 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答案】 (1)合成材料 ‎ ‎(2)A B C ‎ ‎(3)C2H6O+3O2 2CO2+3H2O ‎(4)吸附 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