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汇编 43页

  • 134.01 KB
  • 2021-05-11 发布

中考文言文汇编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湖南益阳)(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17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 ‎(节选自《唐且不辱使命》)‎ ‎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今齐地/方千里 ‎ C.与臣而/将四矣  ‎ D.此/庸夫之怒也 ‎1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 C.臣未尝闻也(曾经)      D.今日是也。(这样)‎ 1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且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B.【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且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C.【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D.【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答案:(二)12.(3分)C(与臣/而将四矣)‎ ‎13.(3分)B(“面刺寡人”的“刺”意思为“指责”)‎ ‎14.(8分)(1)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摘)、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准确译出“谤议”1分,“市朝”1分,“闻”1分,语言通顺1分。)(2)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准确译出“布衣”1分,“免”1分,“抢”1分,语言通顺1分。)‎ ‎15.(3分)A 甲文未体现不畏强权。‎ 诸葛亮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资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北定中原 北: ②庶竭驽钝 竭:‎ ‎③臣不胜受恩感激 胜: ④临表涕零 零: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 ‎21.结合选段,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 ‎(五)水调歌头(4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2.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 ‎ ‎2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 ‎ 16. ‎①向北;②用尽(竭尽);③禁得住;④下雨,像雨一样(落下)。(每点1分,共4分)‎ 17. ‎①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关键词、谨慎、崩、以,倒装句式,整体句意通顺,2分)‎ ‎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啊)。(关键词:所以、职分、判断句式,整体句意通顺,2分)‎ 18. 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每点1分,共2分)‎ 19.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1分)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1分)(共2分)‎ ‎ 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分)‎ ‎(2017四川省巴中市)(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5.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舜发于吠亩之中发  ‎ ‎②人则无法家拂土拂  ‎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孰  ‎ ‎1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知守成之难 B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C.国恒亡今亡亦死 D.征与吾共安天下安 求其能千里也[来源:学#科#网]‎ ‎18.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19.【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 ‎15‎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①起,指任用②通“弼”,辅佐③谁 ‎17.A ‎18‎ ‎.①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 ‎19‎ ‎.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 ‎,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广西柳州)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小题6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 :‘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①,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上:君王 ‎10.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道不通,度已失期上使外将兵 A. 度 B.将 先自度其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今或闻无罪 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C.或 D.亡 ‎ 而或长烟一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下列选项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胜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目的是表达对二人的思念,推翻统治,为她们报仇。‎ B.【乙】文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表现管仲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C.【甲】文中陈胜以“天下苦秦久矣”揭示起义的根本原因,正是【乙】文管仲所说的“民怨其上”。‎ D.【甲】【乙】选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陈胜、管仲卓越的洞察力。‎ 第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种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分)‎ ‎。‎ ‎(2)王者何贵?‎ ‎。‎ 答案: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小题6分)‎ ‎10.D(A.估计/量长短;B.统领/将领;C.有人/有时;D灭亡)‎ ‎11.C(A.介词,把;B.介词,凭借;D.顺接连词,不译;C.因为,连词)‎ ‎12.A(B.只是借扶苏、项燕的名义起义,“为天下唱”,并非怀念、报仇)‎ ‎13.(1)现在逃亡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亡”“等死”“死国”各一分,大意1分)‎ ‎(2)君王(应该)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贵”译为“以……为贵”1分,大意1分)‎ 四、古诗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 ‎14.①以诗为赠(回赠)(1分);②烂柯人(王质烂柯)(1分)‎ ‎15.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1分)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1分)‎ ‎(2017上海)阅读下文,宪成第8一10题 (9分)‎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泰山是“五岳之首”。   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估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蹬几不可登 ‎ ‎10.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和                        。(4分)‎ ‎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留以为梁(     )  ⑵乃尽湿之(      )‎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1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第一件:                           。‎ 第二件:                             。‎ 答案:8.B ‎ ‎9.石级几乎不能(难以、无法)登上去 10.登山过程   所见景色 ‎ ‎(四) ‎ ‎11.(1)作为、做成   (2)全、都 ‎12.C(4分)  B(1分)  D(1分) ‎ ‎13.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   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 ‎(2017贵州黔东南)‎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8—11题。(17分)‎ 鱼我所欲也 ‎《孟子》‎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 ‎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分)‎ ‎     译文:            ‎ ‎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分)‎ ‎    译文:                ‎ 答案:8.(3分)B(解析:“加”名词,益处。)‎ ‎9.(3分)C ‎10.(3分)A(解析:孟子主张人性本本善。)‎ ‎11.(8分)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避的时候。(“恶”“于”“辟”各1分,通顺1分;恶:厌恶;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辟”通“避”,躲避)“(4分)‎ ‎②从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乡”“得”“为”各1分,通顺1分;乡:通“向”,从前;“得”通“德”,感激;为:动词,接受,做)(4分)‎ ‎(2017湖南娄底市)10.(16分)‎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与徐公/孰美 D.盖/石性坚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视之(仔细)B.臣之妻私臣(偏爱)‎ C.皆以美于徐公(在) D.不以物喜(因为)‎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选文第④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  ‎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 ‎(5)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 答:  。‎ 答案:10.A;C;C;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11.‎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显示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达观开朗,哀而不伤,毫无命运不济的颓唐落寞之感.;‎ ‎(2017青海西宁)三、古诗文阅读(共12分)‎ ‎10.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话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 ‎(2)简要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答:                   ‎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9分)‎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行拂乱其所为拂:     ‎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 ‎(1)管夷吾举于士于:     ‎ ‎(2)曾益其所不能其: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句。(2分)‎ 译文:             ‎ ‎14.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                       ‎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选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案:10.(1)运用典故 或借典故抒情言志。(1分)‎ ‎(2)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2分)(共3分)‎ ‎11.(1)拂:违背 。(2)拂:通“弼”,辅佐。(每小题1分,共2分)‎ ‎12.(1)于:介词,从。(2)其:代词,他。(每小题1分,共2分)‎ ‎13.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再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共2分)‎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9-13题。(12分)‎ ‎【甲】‎ ①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①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②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存:抚恤。耽:沉溺。九重:深宫之内。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行弗乱其所为( )‎ ‎(3)犹割股以啖腹( ) (4)若耽嗜滋味( )‎ ‎【参考答案】(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参考答案】B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3分)‎ ‎【参考答案】A:列举事例;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 ‎13、【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2017内蒙古赤峰市)(四)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22-25题。(16分)‎ ‎【甲】陈胜者, 阳城人也, 字涉。 吴广者, 阳夏人也, 字叔。 陈涉少时, 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曰: “苟富贵, 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 发闾左適戍渔阳, 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 吴广皆次当行, 为屯长。 会天大雨, 道不通, 度已失期。 失期, 法皆斩。 陈胜、 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 不当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 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 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 数有功, 爱士卒, 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 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 曰: “足下事皆成, 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 吴广喜, 念鬼, 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 得鱼腹中书, 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夜篝火, 狐鸣呼曰: “大楚兴, 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 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项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下相:古县名。在今江苏宿迁境内。②项梁:项羽的叔父。‎ ‎2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6分)‎ ‎(1)会天大雨( ) (2)或以为死( ) ‎ ‎(3)乃丹书帛曰( ) (4)固以怪之矣( )‎ ‎(5)剑一人敌,不足学 (6)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 ‎(2)梁以此奇籍。‎ 译文: ‎ ‎24.【甲】文中表现陈涉的远大抱负的语句是;【乙】文中体现项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的语句是。(共4分)‎ ‎25.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乙】文中看出:项羽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不专心,半途而废,胸无大志的人。‎ B.【甲】文中的陈涉和【乙】文中的项羽,都没能统一天下。司马迁把他们分别收入《史记》 的“世家”和“本纪'是因为他看重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C.【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描写,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鲜明的刻画。‎ D.【甲】文表现了陈涉非凡的抱负和反抗命运的决心,同时显示了他洞察时局和精于谋划的 能力。‎ 答案:(四)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22-25题。(16分)‎ ‎22. (每小題1分,共6分)‎ ‎(1)适逢,恰巧遇到(或:正赶上) (2)有的人 (3)写 ⑷以通“已”,已经 (5)值得 (6)都 ‎23. (每小題2分,共4分)‎ ‎(1)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或:如今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你觉得)怎么样?)‎ ‎(2)项梁因为这件事认为项羽很奇特。(或:项梁因此认为项羽是个特别人。)‎ ‎24. (每空2分,共4分)【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彼可取而代也 ‎25. (2 分)A ‎(2017江苏常州)(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 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牺牲玉帛:‎ ‎(2)齐师败绩:‎ ‎(3)夙夜筹谋:‎ ‎(4)楚使请城:‎ ‎(5)乃自刎以死国:‎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l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9.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2分)‎ ‎1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答案:7.(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军队溃败。(3)日夜。(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5)为国而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前两小题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后三题是课外内容。“夙夜”可联系《出师表》中的“夙夜忧叹”,而“死国”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死国可乎”。‎ ‎8.(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翻译的规则与技巧:(1)连 猜带蒙,力争读懂;(2)逐字解释,用词慎重;(3)查漏补缺,句意要通;(4)注意句式,内外兼工。‎ ‎9.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 ‎10.A解析:B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C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参考译文】‎ ‎【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 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2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乙】(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音标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⑩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 【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⑩敕:命令。‎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吴将皆欲迎击之。‎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⑴公将鼓之。( )⑵彼竭我盈( )‎ ‎⑶犹难尽克( )⑷诸将并曰(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⑵夫战,勇气也。‎ ‎⑶其诸要害已固守。[来源:Z。xx。k.Com]‎ ‎10.请简要分析【甲】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4分)‎ ‎11.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案:5.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 6.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7.吴将/皆欲迎击之。8.⑴击鼓、击鼓进军⑵充满、旺盛、士气正旺盛⑶战胜、攻克⑷一起、都。9.⑴(曹刿)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退败的情况。⑵打仗,是靠勇气的。⑶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10. 示例:⑴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⑵后文学曹刿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远谋”。11. 避其锋芒(消磨的方锐气);及时出击 ‎(2017广西贵港)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 ‎6.‎ ‎(一)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二)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对《望江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诗感情上的大转折,船尽江空,希望落空。‎ B. “断白蘋洲”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独处深闺女子盼不到心上人的痛苦之情。‎ C.这首词情景交融,景有层次,情有起伏,绵绵情感让人心碎。‎ D.这首词风格浓艳精巧,借倚楼望帆这一细节,细腻地描绘女子盼心上人归来的情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B.环面攻之而不胜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满目萧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②锦鳞游泳鳞 ‎③斜晖脉脉水悠悠脉脉 ‎④亲戚畔之亲戚[来源:学*科*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说说你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理解。‎ ‎(6)选文(三)中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一)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二)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大意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对照诗歌加以判别.D项中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自然”而不是“浓艳”,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于:在;在危急之时奉命奉命出使.于:在 B句意: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之:代词;(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 C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其:他的;能拿土石怎么样?其”作副词,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D句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然:…的样子;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然:这样 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通“嘱”,嘱托、嘱咐.‎ ‎②句意:美丽的鱼游来游去.鳞,代指鱼.‎ ‎③句意: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脉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 ‎④句意: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亲戚:父母兄弟 ‎(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以:因为 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重点词有:以:凭借 句意: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本题中“交代滕子京被贬的身份”“交代滕子京不同于一般迁客骚人的行为”为后文作者作为滕子京的好朋友和他志同道合,都拥有和古仁人一样的情怀.‎ ‎(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不难看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君子具备了什么呢?“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参考思考.‎ 答案:(1)D ‎(2)A ‎(3)①通“嘱”,嘱托、嘱咐②代指鱼③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④父母兄弟 ‎(4)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5)指出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6)“得道”即“施行仁政”.理由:得道者多助.‎ ‎《徐霞客游记(节选)》参考译文:‎ 登山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2017河北)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6—7题。(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答案:A ‎7.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 ‎ 文言文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8—11题。(14分)‎ 复儿子书 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己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稿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选文有改动)‎ ‎ ‎ 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命题人为了让考生读通原文,给出了近20条注释,诸如:⑴悉:知道。(2)兹:现在。(3)汝:你。(4)业:已经。(5)资:钱财,费用。(6)即:就,便。(7)告罄:财物用尽。(8)苟:假如。(9)特:不过。(10)恃:依仗,依赖。(11)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12)固:本来。(13)稼穑(se):泛指农业劳动。(14)致:给予。(15)函:信件。(16)毋:不要,不可。(17)负:辜负。(18)训:教诲,教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儿自去国至今       去________‎ ‎(2) 求学宜先刻苦       宜________‎ ‎(3)特汝不应若是耳       是_______‎ ‎(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作______‎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答案: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什么指望了!‎ ‎11.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8分)‎ ‎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0.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⑵时时而间进(    )‎ ‎⑶自子之居即墨也(    )⑷封之万家。(     )‎ ‎11.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2分)‎ 吾 使 人 视 阿 田野 不 辟 人 民 贫 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译文:            ‎ ‎13. 回答下面问题(6分)‎ ‎(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2分)‎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       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      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2)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用关?先概括作答(4分)‎ 答:           ‎ 答案:(一)(5分)‎ ‎8. (2分)积水连山,城头残月。‎ ‎9. (3分)C ‎(二)(18分)‎ ‎10. (4分)(1)偏爱(2)间或,偶然(3)主管,主政(4)封赏,赏赐 每小题1分 ‎11. (2分)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每划对一处给1分。‎ ‎12. (6分)(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 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谤讥”“闻”,各1分。‎ ‎(2)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左右来赞赏你啊!‎ 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是”“誉”各1分。‎ ‎13. (6分)(1)(2分)生活琐事  自己的受蒙蔽 每空1分,意思答对即可。‎ ‎(2)(4分)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意思答对即可。‎ ‎(2017浙江嘉兴)‎ ‎(2017甘肃天水)1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知而不争,不可谓。争而不得,不可谓。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根据课文,将选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全。‎ ‎① 智 ‎ ‎② 仁 ‎ ‎③ 忠 ‎ ‎④ 强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吾义固不杀人 ‎②胡不见我于王 ‎③子墨子之守之守圉有余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4)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A.以将以攻宋臣以王吏之攻宋 B.为父子何命焉为以牒为械 C.于胡不见我于王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D.去去过怀乡委而去之 ‎(5)公输盘与楚王放弃攻宋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是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  公输盘被说服了.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这件事了.”‎ 墨子先生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  公输盘技穷了,但他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 ‎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  楚王问这是怎么回事.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课文的能力.要结合所给出的语句,联系自己掌握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注意这几个字顺序不能颠倒.‎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会:固:本来.②句意为: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 ‎③句意为: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圉:通 “御”,防御.‎ ‎④句意为: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我不说;所以:…的方法.‎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疑问语气;“已”,停止.句意为: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第二句话,注意“九”,指多数;“距”,阻挡,说出.句意为: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①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②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前句句意为:将用来攻打宋国;“以”,用.后句句意为: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以”认为.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B.前句句意为:有什么见教呢?“为”,与“焉”连用,表示疑问语气.后句句意为:用竹片当器械;“为”,当,作为.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C.前句句意为: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于”,向.后句句意为:走了十天十夜到达了郢这个地方;“于”,到.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相同.‎ D.前句句意为:离开了国家才有怀念家乡之情;“去”,离开.后句句意为:守城者却弃城而逃;“去”,离开.选项加点词意义相同.‎ 故选:D ‎(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内容的概括和感悟启示.第一问:解答时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宋何罪之有”等语句中可知,墨子说明了楚王攻宋是不义之举;从“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中可知,墨子挫败了公输班的攻城方针,使楚王明白攻宋获胜无望.第二问:结合文章的主旨,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要从实力上做好充分准备”等两个方面来回答即可.‎ 综上所述,答案为:‎ ‎(1)①智;②仁;③忠;④强.‎ ‎(2)①固:本来;②见:引见;③圉:通“御”,防御;④所以:…的方法.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我不说.‎ ‎(3)①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②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4)D ‎(5)原因:因为墨子说明了楚王攻宋是不义之举,更因为墨子挫败了公输班的攻城方针,使楚王明白攻宋获胜无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楚王不得不放弃一场注定失败的不义战..启示: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做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2017山东临沂)(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题。(4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阳③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④,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⑤边。‎ ‎【注释】①左迁:贬官。唐宪宗元和14年(819‎ ‎)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视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蓝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②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③潮阳:潮州下辖的一个县。④云横秦岭家何在:回顾长安,云横而不见家。⑤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 ‎11. 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的一腔悲愤。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4分)‎ ‎(答案):11. 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阳,前路艰危。真实处处见悲,一路悲愤。‎ ‎(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文言文阅读 ‎7.[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二]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吾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游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贾人:商人。浮苴:水中浮草。巨室:世家大族。浮:泛舟。吕梁:地名。盍救诸:为什么不去就他呢?‎ ‎(1)解释下列句中,再加点词的意思。‎ ‎①度河而亡其州 ‎②今亡亦死 ‎③予而百金 ‎④是许金不酬者也 ‎(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B ‎ 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A.贾人浮吕梁而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佣者笑而应曰 D.未至,道渴而死 ‎(3)请参照示例,分别用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要改变它在句中的意思),另写一个词或一句话。[实例: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救死扶伤(或救护)]‎ ‎①辍耕之陇上 ‎②舟薄于石又覆。‎ ‎(4)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5)读了选段二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一】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一天,陈胜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因失意而长叹了好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啊.”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见识短浅的人怎么会懂得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 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 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 ‎【二】从前,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渔夫承载着他并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银子.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到石头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是因为他答应给我的钱却没有兑现.”渔夫站着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亡:翻、倾覆.‎ ‎②句意为: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亡:逃走.‎ ‎③句意为:我给你一百两银子;予:给,给予.‎ ‎④句意为:这是因为他答应给我的钱却没有兑现;是:这.‎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而”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而”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然后辨析,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例句句意: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而”表示转折,却.‎ A.句意: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而:表示承接,无意义.‎ B.句意:脚上皮肤开裂却不知道;而:表示转折,却.‎ C.句意:佣者笑着说;而:表示修饰.‎ D.句意:可还没有到达,就在路上因口渴而死;而:表示承接,无意义.‎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语句的内容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写出与之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子即可.‎ ‎①辍:停止;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为:辍学、笔耕不辍、读书不辍.‎ ‎②薄:逼近、迫近;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为:日薄西山、薄暮暝暝.‎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要注意“渔”,动词,打渔;这是疑问句.句意为: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 ‎②要注意“或”,有人;“亡”,逃跑.句意为: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即可.阅读全文可知,商人做事不讲信用,出尔反尔,最终失去了生命;据此来回答即可.‎ 综上所述,答案为:‎ ‎(1)①亡:翻、倾覆;②亡:逃走;③予:给,给予;④是:这.‎ ‎(2)B ‎(3)①辍学、笔耕不辍、读书不辍;②日薄西山、薄暮暝暝.‎ ‎(4)①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 ‎②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5)做人要“言必行,行必果”,不能像文中商人那样出尔反尔,失去信用.‎ ‎(2017广东)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躬耕于南阳( ) (2)夙夜忧叹( ) ‎ ‎(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1)躬:亲自(2)夙:早晨(3)慢:怠慢】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显身扬名。(2分)关注点:苟全、闻达、两个“于”、句子通顺;错漏1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分内之事。(2分)关注点:所以、报、职分、句子通顺;错漏1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 A.《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二)(9分)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参考译文】 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屡次建立战功。(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赏识,被称为国器。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授给他说:“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使用4条以上“/”的,给0分;其他情况,对1处给1分。)】 11.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3分) 【因为狄青①作战骁勇(频立战功);②博古通今(通究古今);③辅佐朝政。(每对1处给1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 ‎【甲】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酂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 义⑥、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伯:同“霸”。②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④酂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谓为信然(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患在人主不交故也(4)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君与俱来 ‎ B.凡三往,乃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C.其有意称明德者其如土石何 ‎ D.皆待贤人而成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4.‎ 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 乙文列举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2分)‎ ‎15.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 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3分)‎ 答案:(一)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2分。修辞1分,赏析1分)10.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3分。抒情方法1.5分,内容分析1.5分)‎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至12题。(18分)‎ ‎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 ⑴饿其体肤( )⑵衡于虑( )⑶出游数岁( )⑷期年,以出揣摩( )‎ ‎1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⑶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案: 9.⑴使……饥饿⑵同“横”, 梗塞,指不顺⑶游历⑷一年10.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⑴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⑵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⑶(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12.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2017甘肃白银)(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 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 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 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肉食者鄙[来源:学科网]‎ ‎(2)小惠未徧 ‎(3)再鼓之,必走 ‎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18.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2分)‎ ‎20.【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3分)‎ ‎(二)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21-2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2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 A.忆江南 B.如梦令 C.天净沙 D.沁园春 ‎2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12分)‎ ‎17.(4分)(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通“遍”,遍及、普遍。‎ ‎(3)击鼓进军。(4)快,急速。‎ ‎18.(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19.(2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 ‎20.(3分)【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1分)略写战争过程;(1分)【乙】文详写战争过程。(1分)‎ ‎(二)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21—22题。(5分)‎ ‎21.(3分)B ‎2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2017辽宁大连)古诗文阅读(18分)‎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乃入见 ‎(2)民弗从也 ‎(3)忠之属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8.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塑造曹刿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2分)‎ ‎ ‎ ‎(二)‎ 田饶谓鲁哀公曰:“臣将去君而鸿鹄举①矣。”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②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③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夫鸿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菽粟;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臣请鸿鹄举矣。”‎ 哀公曰:“止!吾书子之言。”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遂去之燕。燕立以为相。‎ ‎(节选自《新序•杂事》)‎ ‎【注】①举:飞去。②傅距:傅,附着;距,雄鸡脚掌后面像脚趾一样突起的部分。③瀹(yuè):煮。‎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A.田饶谓鲁哀公曰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B.守夜不失时,信也  谓为信然(《隆中对》)‎ C.吾书子之言  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D.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12.田饶给鲁哀公讲鸡和鸿鹄的故事,目的是表达              的想法。(2分)‎ ‎ ‎ ‎(三)入山 ‎【元】刘因 草露蛛丝晴日明,乱虫秋意有先声。屈盘未转坡陀①尽,苍翠忽从怀抱生。‎ 一径峰回失南北,两山云近异阴晴。天公若会登临意,可信伤心画得成?‎ ‎【注】①陀:不平坦。‎ ‎13.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子呈现的景象,并写出词句表达的情感。(3分)‎ 答案:(一)(7分)‎ ‎6.(3分)(1)于是、就  (2)顺从、听从  (3)类 ‎7.(2分)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狱”“以”译对1分,大意对1分)‎ ‎8.(2分)(1)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2)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答出其一即可)‎ ‎(二)(8分)‎ ‎9.(2分)C ‎10.(2分)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画对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满分;画五处或五处以上不得分)‎ ‎11.(2分)田饶于是离开鲁国前往燕国。(补充省略成分1分,大意对1分)‎ ‎12.(2分)希望鲁哀公能重用贤士。(大意对即可)‎ ‎(三)(3分)‎ ‎13.(3分)一片青苍翠绿扑面而来,仿佛忽然从怀抱中产生似的。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景象2分,情感1分)‎ ‎(2017湖北孝感)(一)古诗词赏析(3分)‎ ‎10.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⑵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12. 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 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11. 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3分)‎ 8. 答案: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报国、为国捐躯)‎ ‎9.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伶仃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10.B(B项的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A项中的“其”字第一个是表示推测的语气;第二个是代词。C项中的“反”字第一个是“反语”之意,第二个通“返”;D项中的“而”字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 ‎11.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⑵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12.D(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13.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2017浙江杭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何间焉 参与 ②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  ③小大之狱 案件 ④故克之 战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 ‎③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古今异义词,案件.‎ ‎④句意为: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克:战胜.‎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句意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第二句话,注意“鼓”,词类活用,击鼓;“再”,第二次;“竭”,枯竭.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阅读全文内容可知,D项不正确,在曹刿心目中,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探究结果,分析原因即可.课文中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而材料中赵王不能知人善用,导致了失败.‎ 综上所述,答案为:‎ ‎(1)①参与;②通“遍”,遍及、普遍;③案件;④战胜.‎ ‎(2)①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3)D ‎(4)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2017江苏扬州)9‎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记讽齐王纳谏》‎ ‎(丙)‎ ‎ 景公①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选文(乙)出自西汉 刘向 编订的史书《 战国策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 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 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 ;(丙) 希望景公关系天下百姓疾苦 ‎ ‎(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分析】译文:‎ ‎(甲)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流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 ‎ (乙)邹忌身高八尺多,神采焕发而容貌俊美.一日早晨,他穿戴打扮,看着镜子,问他的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他妻子说:“您俊美得很,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大自信,又去问他的妾:“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来家中拜访,邹忌跟他坐着闲谈,他又问:“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第二天,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细细打量他,自以为不及徐公美,拿起镜子来仔细端详,更觉得远不如人.晚上他躺在床上细细思量,领悟到:“我的妻子说我俊美,是因为偏爱我;侍妾说我俊美,是因为畏惧我;客人说我俊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啊!”‎ ‎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 (丙)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解答】(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多识记和积累文学常识;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可知,乙文选择刘向的《战国策》.‎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前句句意为: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闻”,使…听到.后句句意为:孔子听到后说;“闻”,听说.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前句句意为: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间”,偶尔.后句句意为:站了一会;“间”,一会儿.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为: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蔽”,受蒙蔽.后句句意为: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蔽”,遮蔽.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前句句意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但”,只是.后句句意为:只是少有我们两个这样的人罢了;“但”,只是.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前句句意为:拿起镜子来仔细端详;“而”,连词,表示顺接.后句句意为: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而”,连词,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前句句意为:是因为有求于我啊;“于”,对于,向.后句句意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于”,在.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为: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者”,…的人.后句句意为: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者”,…的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D.前句句意为:我的妻子说我俊美;“之”,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后句句意为: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之”,的.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这是疑问语气,;“孰”,疑问代词,谁,哪个.句意为: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 第二句话,注意“知”,知道;“劳”,劳苦.句意为: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问: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关键诗句“出没风波里”中可知,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第二问: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可知,邹忌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第三问:从“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中可知,晏子希望景公关系天下百姓疾苦.‎ ‎(6)本题考查理解人物的谈话技巧.结合两文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等语句中可知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从“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寡人闻命矣”等语句中可知,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综上所述,答案为:‎ ‎(1)刘向,战国策.‎ ‎(2)D ‎(3)C ‎(4)①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 ‎②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5)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希望景公关系天下百姓疾苦.‎ ‎(6)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点评】间:‎ 立有间(jiān一会儿)‎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夹杂)‎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 又何间焉(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