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0 KB
  • 2021-05-11 发布

泰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泰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严波 一、试卷基本情况:‎ ‎2013年泰州历史中考仍为“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采用闭卷形式。全卷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全卷共24题,其中选择题20题,计20分,占整卷的40%,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题)4题,计30分,占总分的60%。‎ 二、卷面特点:‎ ‎1.形式简洁,文字简练。单选题和非选题两大题型,材料题也是一个材料对应一个问题。语言简练,阅读量得到较好控制。很少有题干超过三行。‎ ‎2.图文性和数据性相结合。八幅图,两张数据图表。‎ 三、试题回顾。考查内容及赋分,能力要求,难易度,课本分布。(见附件)‎ 四、试题特点:‎ ‎1.面向全体,突出基础,。 ‎ 在考查内容的选择上全面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兼顾知识主干性与合理性。依据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试大纲》里“命题原则”第一条: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第二条里指出“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今年中考共考了46个知识点,(PPT)全面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点线面结合。在考虑知识覆盖面的同时兼顾了知识的主干性与合理性。‎ ‎2. 注重能力,梯度合理。在能级目标的设置上体现识记性与阐述性。《中考复习指南》所设定的五个能级中,识记要求在这份试卷中占60%。选择题中问题形式为“是什么”的就有14题。或者直接是知识的再认再现,或者是经过判断和辨析后的的知识再认再现。‎ ‎《考试大纲》里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语言组织力求规范,答题紧扣题目要求,注意表达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的结合“。在这份试卷也有很好的体现。比如说,材料题第一题的第一问,”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原因“。既要紧扣”政治的角度“,也是考查表达能力,需要表述成文,成句。比如说,这一题的第4问,”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什么?“(PPT)一要紧扣”社会经济“这个词,不能说”与世隔绝,愚昧无知“,必须要说到”阻碍经济发展,或经济落后“。比如说,材料题第二题的第3问,”根据材料概况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PPT)。这两个知识点没有反向考查,从影响或意义考查历史事件,而是直接考查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而材料题第三题的第4问(PPT),”根据材料概况我国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更高了。‎ 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历史试题的功能,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题目。比如说第52题谈“民生问题”,比如说最后一题“给研究报告写提纲”,形式新颖,问题开放,看似较难,其实与前面的问题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突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 ‎3.设置情境,角度新颖。 ‎ 试题在情境设置方面,匠心独具,设问角度新颖。通过大视角着眼,小切口入手,热点问题隐性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点问题,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并且能够给他们答题提供指导方向。比如说选择题第5题,以当前热映的电影《十二生肖》为情境,考查圆明园珍宝在历史上的流失;比如选择题第6题,用一首童谣作试题情境,考查抗日战争时间,比如选择题第7题,用家乡泰州的泰来机制面粉厂的变迁作为情境来考查历史上的三大改造,这些情境的设置,角度新颖,形式活泼,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能给学生的答题一定的指导。试题提供课本及以外的新材料,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注意与教材主体内容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查了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51题抗日战争的材料、52题唐太宗的材料。体现了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特点。‎ ‎4.关注情感,引领价值观。‎ 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特别要启迪学习者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考试大纲》中也明确提到,“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这在今年中考试卷中也有较好体现。比如说第51题,也就是材料题第3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作为试题考查的情境和切入口,选择了中国近代化的成果(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民主化)、抗日战争的胜利、香港回归等几个点,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体会中华儿女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再比如说材料题第3题的“民生问题”、最后一题的“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作为中考试卷出现这些内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必然起着一个导向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并且要注意避免生硬的结论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说教,着重强调它们的自然生成。‎ 总的来说,今年的历史中考试卷充分体现2013年泰州市《考试大纲》的命题指导原则,始终坚持《考试大纲》的命题原则,较好的落实《考试大纲》的能力考查目标。考查全面,突出主干和基础。能力立意,有较合理的区分度。形式新颖,体现初高中的教学衔接。较好的发挥了历史中考的学业质量检测功能和选拨功能。‎ 五、几个关注的问题:‎ ‎1.新增考点考的可能性。(2013年共增加了13个新考点,其中考了7个。超过一半。)‎ ‎2.已经连续考过的再考的可能性。(有10个考点近4年中考了三次)‎ ‎3.连续几年没考的考的可能性。(32个考点近4年都没考)。‎ ‎4.初高中衔接。初中历史从宏观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和系统性。高中更注重历史知识的专题性。比如说非材料题的“主题”选择,在向高中历史专题学习靠近。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深化。比如说高中历史注重学科的综合,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谈“民生问题”、“写短文提纲”、“城市环境”等。比如说,高中历史注重历史材料的搜集与分析,注重探究学习。在这份试卷也有一定的体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最后一题的探究性学习的题型设计”。需要我们研究高中历史教材、课程标准,研究高中会考试卷、高考试卷。‎ 六、对历史教学的建议。 ‎ 从近几年的历史试题来看,中考试题的命制朝着材料新颖、设问灵活、角度多样的方向发展,几乎每年的中考试题都在一线老师的“猜题”与命题组的“反猜题”的斗争中问世。一线老师可以猜到一些考点,但是猜不到设问的角度和材料的遴选,史海浩瀚,材料不过沧海一粟,与其冒险猜题,不如扎实基础、“授之以渔”‎ ‎,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力、教会方法、以不变应万变。而且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历史材料题的出题方式越来越接近高中,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老师必须开阔视野,放眼高中,关注高考,尤其关注高中试卷的材料解析题,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和比较。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上是我对今年中考历史试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评价,仅为一孔之见,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附:‎ 泰州市二〇一三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双向细目表 题 型 题号 分 值 考查知识点 能力要求 试题难度 知识所 属章节 备注 识记 理解 运用 难 中 易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 ‎20分 ‎30‎ ‎1‎ 夏朝的建立 ‎√‎ ‎√‎ 七上 5‎ ‎31‎ ‎1‎ ‎《史记》‎ ‎√‎ ‎√‎ 七上18‎ 综合 ‎32‎ ‎1‎ 西域都护的设置 ‎√‎ ‎√‎ 七上16‎ ‎33‎ ‎1‎ ‎“书圣”王羲之 ‎√‎ ‎√‎ 七上24‎ ‎34‎ ‎1‎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 八上2‎ ‎35‎ ‎1‎ 抗日战争 ‎√‎ ‎√‎ ‎√‎ 八上17——20‎ 综合 ‎36‎ ‎1‎ 三大改造 ‎√‎ ‎√‎ ‎√‎ ‎√‎ 八下4‎ ‎37‎ ‎1‎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 ‎√‎ 八下13‎ 综合 ‎38‎ ‎1‎ 中美建交 ‎√‎ ‎√‎ 八下9‎ ‎39‎ ‎1‎ 经济特区的设立 ‎√‎ ‎√‎ ‎√‎ 八下11‎ ‎40‎ ‎1‎ 基督教 ‎√‎ ‎√‎ ‎√‎ 八下20‎ ‎41‎ ‎1‎ ‎《汉莫拉比法典》‎ ‎√‎ ‎√‎ ‎√‎ 八下17‎ ‎42‎ ‎1‎ 文艺复兴 ‎√‎ ‎√‎ ‎√‎ 九上1‎ ‎43‎ ‎1‎ 第二次工业革命 ‎√‎ ‎√‎ 九上17、18‎ ‎44‎ ‎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 ‎√‎ 九下2‎ ‎45‎ ‎1‎ ‎《联合国家宣言》‎ ‎√‎ ‎√‎ 九下8‎ ‎46‎ ‎1‎ 大战的转折 ‎√‎ ‎√‎ ‎√‎ 九下8‎ ‎47‎ ‎1‎ ‎“冷战”政策 ‎√‎ ‎√‎ 九下10‎ ‎48‎ ‎1‎ 欧洲联合的趋势 ‎√‎ ‎√‎ ‎√‎ 九下13‎ ‎49‎ ‎1‎ 经济全球化 ‎√‎ ‎√‎ 九下19‎ 题 型 题号 分 值 能力要求 试题难度 知识所 属章节 备注 识记 理解 运用 难 中 易 第二部分 非选 择题 共30分 ‎50‎ ‎2‎ 经济中心南移 ‎√‎ ‎√‎ ‎√‎ ‎√‎ 七下12‎ ‎2‎ 交子、瓦舍、四大发明 ‎√‎ ‎√‎ ‎√‎ 七下12、13、15‎ ‎1‎ 研究性学习 ‎√‎ ‎√‎ 综合 ‎2‎ 闭关政策 ‎√‎ ‎√‎ ‎√‎ ‎√‎ 七下23‎ ‎51‎ ‎2‎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 ‎√‎ ‎√‎ ‎√‎ ‎√‎ 八上6、7‎ ‎2‎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华民国的成立 ‎√‎ ‎√‎ ‎√‎ ‎√‎ 七上14、八上8‎ ‎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 ‎√‎ 八上20‎ ‎2‎ 新中国的成立、香港回归 ‎√‎ ‎√‎ ‎√‎ 八下1、13‎ ‎52‎ ‎1‎ 孔子的政治主张 ‎√‎ ‎√‎ 七上10‎ ‎2‎ 唐太宗贞观之治及唐玄宗 ‎√‎ ‎√‎ ‎√‎ 七下2‎ ‎2‎ 同盟会的纲领 ‎√‎ ‎√‎ 八上8‎ ‎2‎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成就 ‎√‎ ‎√‎ ‎√‎ ‎√‎ 八下11‎ 综合 ‎1‎ 民生问题 ‎√‎ ‎√‎ 综合 ‎53‎ ‎1‎ ‎《权利法案》‎ ‎√‎ ‎√‎ 九上3‎ ‎1‎ 君主立宪制 ‎√‎ ‎√‎ 九上3‎ ‎2‎ 火车机车的发明 ‎√‎ ‎√‎ ‎√‎ 九上8‎ ‎2‎ 工业革命的后果 ‎√‎ ‎√‎ ‎√‎ 综合 ‎1‎ 写历史小短文 ‎√‎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