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4.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15题每小题2分,16-20题每小题2分,共45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卷中相应位置)
1.下列在厨房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水果榨汁 B.冬瓜腐烂 C.铁锅生锈 D.煤气燃烧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读取数值 B.
倾倒液体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加热液体
3.下列有关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③⑤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种粒子
B.①②③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②④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②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
4.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含碳量不同
B.硫和磷的元素种类不同﹣﹣质子数不同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氧原子个数不同
D.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火焰颜色不同﹣﹣氧气浓度不同
5.下列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用稀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2+3H2O 复分解反应
B.用二氧化碳制碳酸饮料: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C.用铜和稀硫酸溶液反应制备铜:Cu+H2SO4═H2+CuSO4 置换反应
D.用氢氧化钠制碳酸钠:Na2CO3+Ca(OH)2═CaCO3↓+2NaOH 复分解反应
6.“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在化学反应过程或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使用或彻底消除有害物质.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生产和使用剧毒农药
B.造纸厂用二氧化硫进行纸浆漂白
C.利用双氧水制氧气
D.化工厂产生的废气向高空排放
7.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8.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速率慢
C.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 D.放出氧气总量不变
9.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 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
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 D.钠的原子序数为11
10.几种常见物质的pH范围如表,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物质
酸奶
鸡蛋清
牙育
肥皂水
pH范围(常温)
4~5
7~8
8~9
10~11
A.酸奶 B.鸡蛋清 C.牙育 D.肥皂水
11.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八月十五桂花香
分子不停地运动
B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C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分子的质量很小
D
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A.A B.B C.C D.D
12.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B.加热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它可以通过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进行净化
13.月球表面富含钛铁矿,其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FeTiO3),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14.下列微观示意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是两种物质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分
D.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15.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 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54
17
20
1
反应后的质量(g)
10
0
3
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物质均全部反应完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为17g
D.x为13
16.下列物质的提纯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
主要实验操作
A
H2O(H2O2)
MnO2
过滤
B
CaCl2(NaCl)
适量Na2CO3溶液
沉淀、过滤、蒸发、结晶
C
CO2(CO)
过量O2
点燃
D
Al(Al2O3)
足量稀H2SO4
溶解、过滤
A.A B.B C.C D.D
17.在炼铁工业中,常用石灰石将铁矿石中的杂质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SiO2X+CO2↑,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CaSiO4 B.Ca2SiO3 C.CaSi2O3 D.CaSiO3
18.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19.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水中,仅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HCl Na2SO4 KCl B.K2SO4 HCl Ba(OH)2
C.NaCl BaCO3 KNO3 D.FeCl3 KOH NaCl
20.在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人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Zn B.滤渣中可能有Ag、Cu
C.滤液中﹣定有Fe(NO3)2、Zn(NO3)2 D.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
二、填空与简答题(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本大题包括5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32分.)
21.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原子______.
(2)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
(4)三个氮气分子______;
(5)SO2 中“2”表示的含义______.
2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厨房里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
(1)如图1所示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2)加钙牛奶中的“钙”是指______(填“元素”或“分子”),身体中一旦缺钙,可能患有的疾病是______;
(3)如图2所示厨房中的物品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4)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的功能;
(5)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壶中水垢的物质是______(填“食醋”或“食盐水”).
23.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活性炭常用于净水,其作用是______、过滤水中的杂质.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填序号).
A.吸附 B.沉淀 C.过滤 D.蒸馏
(2)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测量结果会______(填“偏大”、“不变”、“偏小”).
(3)“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你任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______.
24.请根据如图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结束待集气瓶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一条即可).该实验不能用蜡烛代替红磷,理由是______.
(2)B实验产生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C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D实验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一般需要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______.
25.A、B、C、D、E、F、G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E、G属于单质,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如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 B: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C物质固态时的名称______,该固体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4)图中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G的原因是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本大题包括2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根据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______;表明已经集满的现象是______.
(3)A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硫化氢(H2S)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呈酸性.其实验室制取原理是
FeS(固)+H2SO4=FeSO4+H2S↑.要制取该气体,应选择发生装置______,并选择装置______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27.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______两种物质.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猜想(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______色
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
(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______.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
(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______(填“能”或“不能”)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______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四、分析计算(本大题共一个小题,共7分)
28.将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73g稀盐酸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试回答:
(1)a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_.
(2)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质量为______.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16年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15题每小题2分,16-20题每小题2分,共45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卷中相应位置)
1.下列在厨房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水果榨汁 B.冬瓜腐烂 C.铁锅生锈 D.煤气燃烧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水果榨汁是将其汁液提取出来,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冬瓜腐烂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铁锅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读取数值 B.
倾倒液体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加热液体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A、根据量筒使用的注意事项判断.
B、根据液体药品取用的方法步骤判断.
C、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和方法判断.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判断.
【解答】解:
A、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所以错误.
B、取用液体药品时,为防止液体撒落,试剂瓶中要紧挨试管中,为不使标签受到流下的残液腐蚀,标签要向着手心,为了防止药品污染或腐蚀桌面,瓶塞要倒放,所以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一般是根据气压变化原理,如装置严密,试管内气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导管口会有气泡,所以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且为了防止液体沸腾后喷出伤人,液体要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手拿长柄,所以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考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基本操作,了解仪器的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前提.
3.下列有关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③⑤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种粒子
B.①②③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②④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②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A、根据③⑤中质子数相同,但核外电子数不同进行解答;
B、根据①②③④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第一层电子数为2,都达到稳定结构进行解答;
C、根据②④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结构进行解答;
D、根据①中所表示的元素位于第三周期,而②中所表示的元素位于第二周期进行解答.
【解答】解:A、③⑤中质子数相同,但核外电子数不同,所以③⑤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种粒子,故A正确;
B、①②③④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第一层电子数为2,都达到稳定结构,故B正确;
C、②④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结构,所以②④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
D、①中所表示的元素位于第三周期,而②中所表示的元素位于第二周期,二者不属于同一周期,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知识.
4.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含碳量不同
B.硫和磷的元素种类不同﹣﹣质子数不同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氧原子个数不同
D.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火焰颜色不同﹣﹣氧气浓度不同
【考点】生铁和钢;氧气的化学性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元素的概念.
【分析】A.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
B.根据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来分析;
C.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D.根据促进燃烧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解:A.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铁的含碳量为2%~4.3%,钢中的含碳量为0.03%~2%,正确;
B.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硫和磷的元素种类不同﹣﹣质子数不同,故正确;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不是氧原子个数不同,故错误;
D.硫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是因为氧气含量不同,氧气浓度越大,物质燃烧越剧烈,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5.下列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用稀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2+3H2O 复分解反应
B.用二氧化碳制碳酸饮料: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C.用铜和稀硫酸溶液反应制备铜:Cu+H2SO4═H2+CuSO4 置换反应
D.用氢氧化钠制碳酸钠:Na2CO3+Ca(OH)2═CaCO3↓+2NaOH 复分解反应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解:A、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
C、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之后,不会与稀硫酸反应,故C错误;
D、题中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制取氢氧化钠,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6.“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在化学反应过程或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使用或彻底消除有害物质.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生产和使用剧毒农药
B.造纸厂用二氧化硫进行纸浆漂白
C.利用双氧水制氧气
D.化工厂产生的废气向高空排放
【考点】绿色化学.
【分析】A、根据剧毒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判断.
B、根据二氧化硫的毒性及其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性质判断.
C、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无毒的氧气和水判断.
D、根据废气向高空排放并没有减少排放量判断.
【解答】解:A、使用农药是农业增产措施之一,但剧毒农药的使用对人直接有害,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错误.
B、二氧化硫有毒性,会污染空气,它的与水反应生成酸,还能污染土壤和水体,所以错误.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无毒的氧气和水,即可制取氧气,又不污染环境,所以正确.
D、废气向高空排放并没有减少排放量,仍然会造成大气污染,所以错误.
故选C.
【点评】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主人翁意识.
7.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解答】解: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9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6mL.
故选:B.
【点评】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度数大,实值则偏小,仰视度数小,实值已超出.
8.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速率慢
C.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 D.放出氧气总量不变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分析】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考虑本题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只能改变反应速度.
【解答】解: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物的速度,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有的反应中催化剂是加快反应速度,有的反应中催化剂是减慢反应速度.
故选:B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物的速度,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
9.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 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
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 D.钠的原子序数为11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右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所以核外有11个电子,其中最外层有1个电子,故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说法错误;
C、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右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故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几种常见物质的pH范围如表,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物质
酸奶
鸡蛋清
牙育
肥皂水
pH范围(常温)
4~5
7~8
8~9
10~11
A.酸奶 B.鸡蛋清 C.牙育 D.肥皂水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酸奶的pH为4~5,小于7,显酸性.
B、鸡蛋清的pH为7~8,大于7,显碱性.
C、牙育的pH为8~9,大于7,显碱性.
D、肥皂水的pH为10~11,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肥皂水的pH最大,碱性最强.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11.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八月十五桂花香
分子不停地运动
B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C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分子的质量很小
D
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A.A B.B C.C D.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八月十五桂花香,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C、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氧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而不是氧分子的体积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B.加热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它可以通过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进行净化
【考点】硬水与软水;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
【分析】A、根据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解答;
B、根据降低自来水的硬度的方法解答;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D、根据自然界中的水的净化过程解答.
【解答】解:A、因硬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大,软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小,则可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出现明显浑浊的为硬水,故说法正确;
B、煮沸的方法可降低自来水的硬度,故说法正确;
C、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而不是氢气和氧气,故说法错误;
D、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它可以通过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进行净化,故说法正确.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水的组成和构成,学生熟悉水的化学式的意义及物质类别的判断即可解答,难点是硬水中的成分及鉴别.
13.月球表面富含钛铁矿,其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FeTiO3),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2)+x+(﹣2)×3=0,x=+4;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
14.下列微观示意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是两种物质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分
D.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根据威力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是一种物质,故A错误;
B、由上图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两种单质,故B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故C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15.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 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54
17
20
1
反应后的质量(g)
10
0
3
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物质均全部反应完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为17g
D.x为13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的变化,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X的值;根据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
【解答】解: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甲、乙、丙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分别反应的质量是54g﹣10g=44g,17g,20g﹣3g=17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丁是生成物,生成:44g+17g+17g=78g,该反应由三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由以上分析可知:
A、甲物质反应的质量为44g;丙物质反应的质量为17g.故A错误;
B、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为17g.故C正确;
D、丁原来的质量为1,生成了78g.所以,x为79.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相关量的分析与判断,并进而对反应的类型及质量关系进行探讨.
16.下列物质的提纯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
主要实验操作
A
H2O(H2O2)
MnO2
过滤
B
CaCl2(NaCl)
适量Na2CO3溶液
沉淀、过滤、蒸发、结晶
C
CO2(CO)
过量O2
点燃
D
Al(Al2O3)
足量稀H2SO4
溶解、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H2O2在MnO2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aCl2能与适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过量O2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氧气,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Al和Al2O3均能与足量稀H2SO4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7.在炼铁工业中,常用石灰石将铁矿石中的杂质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SiO2X+CO2↑,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CaSiO4 B.Ca2SiO3 C.CaSi2O3 D.CaSiO3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SiO2X+CO2↑,反应前钙、碳、氧、硅原子个数分别为1、1、5、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钙、碳、氧、硅原子个数分别为0、1、2、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钙原子、1个硅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aSiO3.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分析】由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比较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可以判断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能否变成饱和溶液;可以确定降温后是否有晶体析出.
【解答】解:A、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A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仍为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甲乙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D、由于甲乙两饱和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无法比较所含溶质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水中,仅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HCl Na2SO4 KCl B.K2SO4 HCl Ba(OH)2
C.NaCl BaCO3 KNO3 D.FeCl3 KOH NaCl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判断物质能否共存的问题,若物质在水中解离成的离子重新结合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时,物质就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则应注意常见离子在水中的颜色.
【解答】解:A、三者之间不反应,符合无色透明的要求,故此选项正确;
B、硫酸钾和氢氧化钡之间会有硫酸钡沉淀生成,不透明,故此选项错误;
C、碳酸钡本身是沉淀,不透明,故此选项错误;
D、氯化铁和氢氧化钾混合会形成氢氧化铁的红褐色沉淀,且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的共存和溶液的带色问题,混合后会生成沉淀、气体、水的不能共存.
20.在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人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Zn B.滤渣中可能有Ag、Cu
C.滤液中﹣定有Fe(NO3)2、Zn(NO3)2 D.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此现象说明Fe过量没有反应完,所以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2溶液进行分析.
【解答】解: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此现象说明Fe过量没有反应完,所以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2溶液.
A、铁的活动性比锌弱,不会置换出硝酸锌中的锌,故A错误;
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所以滤渣中一定有有Ag、Cu,故B错误;
C、铁会与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2溶液,所以滤液中﹣定有Fe(NO3)2、Zn(NO3)2,故C正确;
D、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铜和硝酸银,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金属铁在与酸、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中,只能生成+2价的亚铁盐,而不是+3价的铁盐.
二、填空与简答题(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本大题包括5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32分.)
21.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原子 2N .
(2)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Al .
(4)三个氮气分子 3N2 ;
(5)SO2 中“2”表示的含义 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个数是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1)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
(2)根据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行分析;
(3)根据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进行分析;
(4)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
(5)根据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进行分析.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原子表示为2N;
(2)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为;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表示为Al;
(4)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三个氮气分子表示为3N2;
(5)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所以SO2 中“2”表示的含义表示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个数是2.
故答案为:(1)2N;
(2);
(3)Al;
(4)3N2;
(5)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个数是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厨房里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
(1)如图1所示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A (填字母序号);
(2)加钙牛奶中的“钙”是指 元素 (填“元素”或“分子”),身体中一旦缺钙,可能患有的疾病是 骨质疏松 ;
(3)如图2所示厨房中的物品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4)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乳化 的功能;
(5)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壶中水垢的物质是 食醋 (填“食醋”或“食盐水”).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盐的化学性质;元素的概念;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分析】(1)根据维生素的食物来源判断;
(2)根据加钙牛奶中钙的存在形式和钙的生理作用回答;
(3)根据材料的分类及各种材料间的区别判断;
(4)根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5)据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蔬菜富含维生素,牛奶富含蛋白质,大米富含糖类;
(2)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碘、氟、钙、铁、锌”等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故加钙牛奶中的“钙”是指元素;身体中一旦缺钙,可能患有的疾病是骨质疏松;
(3)塑料保鲜膜的材料是一种塑料,不是纤维;橡胶手套用的是合成橡胶,不是纤维制的;棉布围裙是用棉花纤维制的,棉花纤维是天然纤维;
(4)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
(5)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可用厨房中的食醋除去.
故答案为:(1)A;(2)元素;骨质疏松;(3)C;(4)乳化;(5)食醋.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3.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活性炭常用于净水,其作用是 A 、过滤水中的杂质.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D (填序号).
A.吸附 B.沉淀 C.过滤 D.蒸馏
(2)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测量结果会 偏小 (填“偏大”、“不变”、“偏小”).
(3)“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你任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 一水多用 .
【考点】水的净化;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分析】(1)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或煮沸进行分析;
(2)根据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实质是将待测溶液稀释,碱性减弱进行分析;
(3)根据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措施进行分析;
【解答】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或煮沸,所以活性炭常用于净水,其作用是A,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D;
(2)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实质是将待测溶液稀释,碱性减弱,测量结果会偏小;
(3)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有、用洗菜水浇花、一水多用等;
故答案为:(1)A,D;
(2)偏小;
(3)一水多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净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净水知识进行.
24.请根据如图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结束待集气瓶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 红磷量不足 (填一条即可).该实验不能用蜡烛代替红磷,理由是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中气压不变 .
(2)B实验产生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 1: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
(3)C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
(4)D实验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 没有与氧气接触 .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 .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一般需要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书写化学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1)根据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的原因;
(2)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结论进行解答.通电电解水正极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回答;
(3)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4)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
【解答】解:(1)测量的结果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原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是因为反应的红磷量不足导致氧气未被完全消耗或装置漏气或未等集气瓶彻底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等;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是气体,不能使装置内的气压降低,因此无法测定氧气的含量;
故填:红磷量不足(或其他合理答案);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中气压不变;
(2)通电电解水,一段时间后,正极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二者的体积之比约为1: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H2↑+O2↑;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氨分子与酚酞试液中的水分子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4)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
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需要通入氧气;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没有与氧气接触; 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答案:
(1)红磷量不足(或其他合理答案);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中气压不变;
(2)1:2;2H2O2H2↑+O2↑;
(3)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4)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没有与氧气接触; 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铁的锈蚀、电解水,难度不大.考查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答时,善于抓住题目的要点,才能使解答明晰不乱.
25.A、B、C、D、E、F、G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E、G属于单质,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如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A: CuO B: Fe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CuO+2HCl=CuCl2+H2O ,
(3)C物质固态时的名称 干冰 ,该固体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 人工降雨
(4)图中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G的原因是 盐酸过量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A、B、C、D、E、F、G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E、G属于单质,E是红色固体单质,则E是铜,铜和氧气加热生成的A是氧化铜,A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得到的X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铜和剩余的盐酸,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化碳,B能与X溶液反应生成铜和浅绿色溶液F,则B是铁,C是二氧化碳,F是氯化亚铁,G是氢气,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B、C、D、E、F、G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E、G属于单质,E是红色固体单质,则E是铜,铜和氧气加热生成的A是氧化铜,A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得到的X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铜和剩余的盐酸,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化碳,B能与X溶液反应生成铜和浅绿色溶液F,则B是铁,C是二氧化碳,F是氯化亚铁,G是氢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CuO,B是Fe;
(2)反应①是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
(3)通过推导可知,C是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4)X溶液中含有过量的盐酸,能与铁反应生成氢气.
故答案为:(1)CuO,Fe;
(2)CuO+2HCl=CuCl2+H2O;
(3)干冰,人工降雨;
(4)盐酸过量.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与探究(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本大题包括2小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根据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酒精灯 ;
(2)写出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 有均匀且连续气泡产生时 ;表明已经集满的现象是 瓶口有气泡冒出 .
(3)A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4)硫化氢(H2S)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呈酸性.其实验室制取原理是
FeS(固)+H2SO4=FeSO4+H2S↑.要制取该气体,应选择发生装置 A ,并选择装置 H 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制取原理是FeS(固)+H2SO4=FeSO4+H2S↑,因此不需要加热;并选择装置H,可以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解答】解:(1)仪器a是酒精灯;故填:酒精灯;
(2)B装置的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所以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有均匀且连续气泡产生时;表明已经集满的现象是:瓶口有气泡冒出;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有均匀且连续气泡产生时; 瓶口有气泡冒出;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室制取原理是FeS(固)+H2SO4=FeSO4+H2S↑,因此不需要加热;并选择装置H,可以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A;H.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验满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7.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 H2SO4 两种物质.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猜想(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 红 色
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
(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 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
(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 不能 (填“能”或“不能”)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 氢氧化钠 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作出猜想】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两种物质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进行分析;
【实验验证】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总结反思】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共存进行分析;
【知识拓展】(1)根据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进行分析;
(2)根据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作出猜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两种物质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所以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硫酸两种物质;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内的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乙同学
猜想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内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溶液变成红色
丙同学
猜想成立
【总结反思】(1)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共存.所以丁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1)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所以生活中不能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
(2)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故答案为:【作出猜想】H2SO4;
【实验验证】红;
【总结反思】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
【拓展提高】(1)不能;(2)氢氧化钠,2Al+2NaOH+2H2O═2NaAlO2+3H2↑.
【点评】对反应后溶液组成成分进行猜想时,可根据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或反应物之一过量进行分析,判断出反应后溶液的可能组成.
四、分析计算(本大题共一个小题,共7分)
28.将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73g稀盐酸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试回答:
(1)a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 钠离子和氯离子 .
(2)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质量为 16g .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a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质量;
(3)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计算氯化氢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a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钠离子和氯离子.
故填:钠离子和氯离子.
(2)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
故填:16g.
(3)设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16g×5% x
=,
x=0.73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相关文档
- 2012年安徽中考数学试卷2021-05-1311页
- 中考初三数学考前辅导2021-05-138页
- 2020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2考点122021-05-133页
- 2019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32课时 2021-05-133页
- 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2021-05-1323页
- 中考数学复习圆专项综合练习含答案2021-05-1311页
- 2019年中考英语真题试题(含扫描答案2021-05-1312页
- 全国各地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分类汇2021-05-138页
- 2019届中考英语复习 九上 Unit 6 2021-05-137页
- 2020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1考点5 2021-05-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