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标中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等基本内容。
1.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
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春秋以前,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
②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原始农业出现,农作物种植是南稻北粟。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桑麻种植普遍。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甘薯。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由于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叶成为商品。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西周时期已有人工灌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中平原成为沃野。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
④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2.古代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一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方面。
①金属冶炼技术。商朝时有了青铜冶铸技术,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春秋时期已经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战国时期冶炼规模扩大。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东汉时发明了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荆州、扬州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铁作坊;隋唐时期,金属器具铸造工艺相当高,扬州铜镜是代表。明代冶炼金属用焦炭作燃料,提高炉温,冶铁中心河北遵化、广东佛山。清代矿冶业也迅速发展。
②采矿技术。战国时期铁矿山达30多处;宋代煤得到大量开采,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也相当可观;明代采矿技术发达,采掘矿石用火药爆破;清代不断放宽开矿政策,直至鼓励商人开矿,清代矿冶业也迅速发展。
③纺织技术。半坡人会织麻布;西周已有纺织业;春秋战国时期纺织业有显着进步;丝绸之路的开通说明汉代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三国时期的蜀锦行销吴、魏;东晋南朝时期,荆州、扬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区,刘宋的锦署推进了江南织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唐代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花色种类;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元代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元朝的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是元、明两代的棉纺织业中心;明朝棉布产量多,质地优良,人们的衣料以棉布为主。
④制瓷技术。唐朝时候陶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品种多,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著名的唐三彩是艺术的珍品;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明朝制瓷工艺更加高超,进入以青花瓷为主的时期;清代景德镇制瓷业规模扩大。
⑤造船技术: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水平较高;宋代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3.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
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明清到达高峰。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土特产在中原市场上相互交流,一些诸侯国的都城人口众多,商业繁荣,逐步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汉代的东西二京商业繁荣,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市”。唐朝都市兴盛,长安城内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市内店铺林立行业众多;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还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量农产品、手工产品投放市场,除南京、北京外,繁华的城市有几十座,小市镇以及集市和庙会也很发达。
4.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城市如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行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有了缓慢发展,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许多大商人打入生产领域。但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
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5.古代对外贸易兴盛
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三国时期,吴国与欧洲的大秦和南洋许多国家保持贸易交往。唐朝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展,唐朝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海上贸易相当频繁,中西贸易继续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远销中亚、非洲和欧洲国家。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贸易范围扩大。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到清朝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6.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展。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经济均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开始,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并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而且南方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7.边疆地区的开发
秦始皇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使中原先进的丝织技术和冶铁技术传到西域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开发了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经济。隋唐时期,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封建的生产方式开始向边疆地区扩展。辽宋夏金元时期进一步扩展。特别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使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知能提升点拨】
1.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
①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西周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也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代替。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在整个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②“重农抑商”政策。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一般说来,经过长期战争之后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多实行这项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比较典型的有汉初、唐朝和明朝。这项政策的实施,一般都能起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的积极作用。
④闭关政策。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唐宋以来已有很大的发展。明朝初期,朝廷仍欢迎海外各国来华进行贸易。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自海外贸易,开始实行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清朝前期,更是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它海港,实行闭关政策。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实行限制海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出于政治原因。这种政策虽然有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的自卫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要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闭关锁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对外贸易的逆转,丧失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手工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同时,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交流,在世界上逐渐落伍。这是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转折点。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北方战祸频繁、社会动荡,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②
由于战祸,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⑤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南方的海外贸易也优于北方。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①行业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从战国时期开始,手工行业不断增加。其中,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如在纺织业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在矿冶业方面,也随着技术的改进分化成为采矿、冶炼等工业部门。
②地区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制陶和丝麻纺织业几乎遍布全国,制瓷业分布于中原和江南各地,煤的产地很多,而且生产规模巨大。
③从经营的方式来说,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4.古代经济部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因为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使更多的人从事手工业生产,才能够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才能够提高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市场适应了交换的需求而出现,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方便了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5.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政策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专题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半坡氏族过着定居生活的基本原因是 ( )
A.学会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自然环境的变化
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显著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
3.《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说明汉初“轻田租”的直接原因是 ( )
A.市场粮价过高 B.农民大量失业
C.稳定汉朝统治 D.物质生产不足
4.如果请你为历史剧《曹操》准备道具,你不应该在剧中的餐桌上摆放的食品是( )
A.玉米 B.葡萄 C.核桃 D.面饼
5.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的兴修和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6.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是因为 ( )
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 ②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④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府内部财政危机 B.四川农业发展很快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繁荣
8.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其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 )
A.经济重心由中原地区南移到江南地区
B.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C.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
D.棉纺织业逐渐发展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9.元朝同隋朝相比较,在交通运输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 ( )
A.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 B.开始了空前的海运
C.与欧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10.明中期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尤其是棉花种植已遍及全国各
地,成为明代农业新发展的表现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
A.政府重视、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B.桑、麻、棉种植技术的提高
C.粮食总产量的日益增加 D.手工业发展对原料需求的不断增大
11.下列哪一项属于明朝时期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 ( )
A.从国外引进农作物 B.商品经济活跃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纺织技术进步
12.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是 ( )
A.由简单协作生产到手工工场普遍建立
B.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部门和地区增多
C.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D.整个手工业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旧称苏州府或吴郡)又为东南根柢……
——摘自《陆游集》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3)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时,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两口。他们有一张织机,缫丝织绸。他们织的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人们争相购买,施复夫妇赚了许多银子,不断增买织机。不到十年,他们积累了几千金,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醒世恒言》里一故事大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施复夫妇的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与所雇之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2)材料中的经济现象为什么会在此时出现?
(3)这种现象的出现能否说明我国从此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三、问答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5.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请回答:
(1)举两例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史实?
(2)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16.对外贸易是我国古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方面。请回答:
(1)唐朝与汉代相比在对外通商方面有何发展?
(2)宋元时期对外贸易与汉唐相比有何重大发展?
(3)明清时期出现了怎样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客观条件?为什么没有延续和发展下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A 5.D 6.D 7.D 8.C 9.B 10.A 11.C 12.B
二、材料解析题
13.(1)西汉时期,南方人口大大少于北方;唐代南方户口数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2分)
(2)北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1分)
(3)随着南方人口数的不断增加,我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或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分)
14.(1)由最初的小手工业者发展为“机户”,即早期资本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3分)
(2)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分)
(3
)不能。因为明朝中后期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只是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稀疏出现。在全国范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2分)
三、问答题
15.(1)汉初几代皇帝吸取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光武帝,减轻农民负担;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奖励垦荒,实行屯田和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发展。(任举两例即可,2分)
(2)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2分)
(3)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收入,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3分)
16.(1)汉代对外贸易以陆路(丝绸之路)为主,贸易范围包括中亚、欧洲和亚洲的朝鲜、日本等。唐代对外贸易除陆路(丝绸之路)外,海路贸易发展起来,与中国通商的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2分)
(2)宋元时期对外贸易逐渐以海路贸易为主,与非洲、欧洲直接通商,出现了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的现象。(2分)
(3)商品品种增多,商品经济仍有发展;郑和下西洋扩大了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但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因此没有延续和发展下去。(3分)